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范文1

1.1在发展战略上,加快转变科技发展方式

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科技发展总体上还是属于规模驱动型的外延式发展,高层次的人才团队、高水平的创新平台、高级别的科研课题不多,特别是高档次的论文专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等反映科技发展的内涵性指标与先进兄弟院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科技创新还不能全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科技发展方式是必然选择。一是加快实现科技发展从以量的扩张为主向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联动转变,更加注重创新内涵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快实现从单一学科到学科交叉融合的转变,更加关注通过学科交叉产生新兴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通过综合、交叉、创新,形成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群,培育重大科研成果;三是加快实现从数字提升到品牌声誉提升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科声誉、团队声誉以及创新品牌与影响力。

1.2在发展道路上,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湖南农业大学作为省属农业高校,要加快科技发展,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通过打造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等特色创新品牌,湖南农业大学站在国内外研究领域的创新前沿,并由此孕育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创新人才和团队、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及其重要科技成果。要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一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支持各学院、各学科制定体现不同学科特点的差异化的内涵发展路线图,实现从同质化到特色化、差异化的转变,构建特色学科群;二是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自身基础与条件,以产业链上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难题为核心,不断凝练学科特色研究方向,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地位和重要影响的特色创新品牌;三是加强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培育新兴的特色学科方向,以优势培植特色,以特色强化优势,相互促进,带动和提升学校其他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

1.3在创新组织方式上,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现代经济与产业发展愈来愈呈现出复杂性、综合性、交互性特点。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不仅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而且涵盖了农工贸、产加销等跨农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要全面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多学科、多单位、多团队、多资源协同创新是必然要求。地方农业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未来要进一步提升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一是以创新需求为导向,深化学校管理体制、科研组织、教师考核、资源配置、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资源共享,突破学科与学科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人才、学科、科研之间的“壁垒”,构建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二是以自身技术、人才优势为依托,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载体,不断开拓学校与企业、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及其他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建立一批面向科学前沿、面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大平台,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形成大协同的创新格局;三是探索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学校创新资源与其他协同体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融合,充分激发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为推进协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科研项目库建设,促进科技发展方式转变

科研项目库建设是湖南农业大学促进科技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技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抓手。建设项目库,能够准确把握创新需求,凝练特色研究方向,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各学科围绕特色研究方向,开展协同创新;能够引导学校科技人员特别是年轻人汇集到优势特色研究领域的重大、重点项目研究上来,带动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团队建设[2]。

2.1明确科研项目库的建设主体

学校各二级学院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是项目库建设的主体,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库建设的指导和管理,组织和协调跨学院、跨学科、跨学校的重大入库项目建设。各学院和科技创新平台成立的项目库建设小组专门负责项目库建设,在组织各学科及其科研人员在认真分析需求以及其他创新主体的优势与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凝练出特色化、差异化的研究方向,启动完成项目库建设,再根据情况变化对项目库项目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在项目库建设过程中,制定严格的项目建设评审标准,组织专家对每个申请入库的项目进行充分论证,通过专家论证后的项目方可入库,这样可保证项目库建设质量。

2.2把握建设程序与要求

一是在认真分析和把握国家战略需求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其他创新主体的优势以及学校自身创新优势与条件的基础上,凝练出特色化、差异化的研究方向;二是针对每一个特色研究方向,突出学科交叉融合,谋划重大重点项目库建设,建成重大重点项目群[3];三是引导各学科、人才围绕特色研究方向及其重大重点项目,开展协同创新,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培育与建设,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创新团队,全面带动创新人才培养;四是充分利用重大重点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湖南省等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

2.3建立、完善管理和考核机制

一是学校组织申报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原则上从项目库中择优推荐;重大重点项目的组织和申报,必须从项目库中产生。学校每一位教师至少要融入一个科研团队、一个教学团队、一个服务团队,成为“三位一体”教师,这是现代大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二是科技资源配置重点向入库项目倾斜,切实加强入库项目的培育。三是加强项目库建设考核,将项目库建设情况及项目出库率纳入校院两级目标管理考核范畴,不断提高项目库建设质量,做到“入库项目有数量,出库项目有质量,资助项目有分量”。

3加强科研项目实施与管理,提升科技创新内涵质量与效益

科研项目能否取得好的成效、取得大的成果,加强项目实施与管理十分重要。加强项目实施与管理是学校推进科技工作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措施与重要保障,应切实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科研项目实施与管理,核心是制定好科研项目实施与管理办法,明确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各个主体及其职责,切实提升科技创新内涵质量及效益。

3.1建立项目执行情况公开制度

针对科研项目和经费大幅度增长,但取得的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没有实现同步增长、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的问题,学校将每年每个科研项目到位经费情况、年度执行情况、中期检查情况、经费使用情况、成果与知识产权情况、实施效益情况等在全校一定范围内公开,供科研人员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监督,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共同提高科研项目实施的质量与效益[4-5]。

3.2建立科研项目内部合同管理制度

针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项目负责人缺乏团队协作意识,项目立项后既不给项目组成员分任务,也不分经费,导致无法按计划完成任务的问题,学校对科研项目实施内部合同制管理,要求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签订合同,明确责、权、利,明确研究任务和相应的经费量,并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问责和问效。

3.3建立科研人员诚信制度

针对国内外科研院所曝光的科研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问题,学校研究制定科研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的奖励申报、项目立项、预算、合同制管理、检查评估、经费使用、验收等主要环节,以及项目评审、专家咨询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信用记录。信用记录结果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公开科研人员的信用记录,加强信用记录结果的应用,将其作为职称评聘、项目与奖励申报、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6-7]。

3.4建立和完善科技督导制度

针对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中出现的不按预算开支、不按项目研究计划与进度开支、不合理开支现象,学校完善了科技项目督导制度,成立科技经费督导小组,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及执行、经费收支、结余经费使用等情况的督导,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进展与成效进行重点督导,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保证科研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8]。

4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聚集项目和人才的作用

科技创新平台的特点是项目和人才集聚性强、资源开放性强、科研竞争性强,是集成创新要素、聚集创新资源的重要支撑,其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凝练研究方向,开放共享科技资源,最大限度地聚集项目、聚集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4.1完善、健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

通过管理办法的实施,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平台聚集项目和人才的作用。一是明确平台主任的职责,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平台主任的责、权、利,平台主任不仅要完成相应的研究工作,更要对整个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负责。二是实行平台主任竞聘与考核制。重点把凝练平台研究方向、开放平台资源、吸引相关人员到平台开展研究,聚集科研项目到平台实施等方面的机制与业绩,作为平台主任竞聘与考核的重点内容,促进平台建设效益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建立平台管理运行情况公开制度。将平台研究方向的凝练情况、聚集项目的情况、聚集人才的情况、仪器设备及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情况、平台创新业绩情况以及平台中期考核、建设验收情况等,在学校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加强对平台建设与管理运行情况的监控。

4.2建立开放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运行机制

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科研人员个体所具备的知识只有在共享后才能转化为科研团队的知识及竞争力,才能有效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促进科研成果产出[9]。一些高、精、尖的设备和大型仪器要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的需求进行有效配置,采用专管共用的管理方式,坚持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科学仪器设备的登记与归档管理,制定、完善仪器设备对内使用和对外服务的管理办法,建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仪器设备的共享度和使用率,避免重复浪费。

4.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和奖励机制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吸引优秀科技人才的关键因素,一个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需要具备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奖励机制[9]。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平台高效、良性地发展,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科研人员潜心投入科学研究。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过程中,学校通过增加绩效和奖酬的关联度,降低固定奖酬对团队成员激励效果的消极影响,根据个体的需求随时灵活给予奖励,逐步建立成熟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体系,探索出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机制以及一个新的运行模式,以建成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基地,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可持续发展。

5以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服务

2012年,湖南农业大学申请建立的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获教育部、科技部批准建设,成为“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第一批建设试点单位(全国共10所高校)。抓住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契机,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服务,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已成为湖南农业大学转变科技发展方式、推进科技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重要途径。湖南农业大学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以“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建设为基础,计划以5个集联合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示范服务于一体的区域综合试验站、50个县域特色产业基地、100个分布式服务站,以及信息化共享平台、战略研究体系、高校机制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建设内容,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打造成为带动区域内高校、院所、企业等各种资源大联合,推动农业科技有效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多元化科技服务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打造成为推进机制体制综合改革,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先行区和特区。

5.1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支撑体系

选择一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区域综合试验站、特色产业基地和分布式服务站,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的合作,整合相关资源,将其打造成为集野外观测、试验、研究和示范于一体的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和野外研究基地,构建从实验室平台到野外基地平台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支撑体系。

5.2构建有效组织协同创新体系

一是重点围绕湖南省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深度合作,联合组建以湖南农业大学牵头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校内外有效组织协同创新体系;二是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为载体,引导各学科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需求,凝练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开展协同创新,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构建起校内协同创新体系;三是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引导科研人员积极深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结合生产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四是聘请一批基层的涉农部门技术专家、涉农企业技术骨干、农村科技大户等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兼职教授或副教授,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共同开展产业技术的协同创新。

5.3探索协同创新服务新机制、新模式

一是推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与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紧密对接,推进学科专业链与基地产业链紧密对接,探索和实践团队创新与社会服务高效协同的服务模式;二是鼓励学校科技特派员、专家和科技人员,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到基地开展创新创业,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开展科技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开展战略研究,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建设为依托,建立以学校产业专家、社科专家为核心的战略研究创新联盟,重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理论创新、整体战略、产业规划等方面研究,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决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6注重加强管理创新,为科技工作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目前,科技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科技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对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必须以新的视野、新的方式来加强科技管理工作、创新科技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学校科技管理水平。

6.1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和信息化管理建设

加大对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校院两级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建立一支奉献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高素质科技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强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努力提高科技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10]。

6.2大力开展管理咨询

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管理创新;科技成果

一、钢铁企业建立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平台的必要性

1、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

临钢公司是一家国营老钢铁企业,长期以来,受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问题突出、缺乏竞争力的制约,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临钢必须增强内动力,提高装备水平,优化品种结构,改善产品质量,实施低成本战略,走自主创新之路。企业自主创新过程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植、提升、运用的不断优化和循环过程,也是优化和整合人、财、物、技术、管理等多种资源要素的过程。基于这一原则,2006年,临钢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3300mm中厚板生产线建成投产,企业核心领导班子确定了“创建最具竞争力中厚板精品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开始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开端。

2、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必要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临钢面临着装备大型化改造以及产品结构调整等紧迫任务,机遇和挑战并存,在这关键时期,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建立自主创新平台,大力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岗位操作人员的作用,开展技术攻关和管理攻坚,以应对企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满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和新体制的要求,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形成长效机制,接受和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3、发挥企业人才优势的必要

企业职工队伍按工作性质主要由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组成。由于以往的创新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令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平台和有效途径,没有形成企业整体推行自主创新的有效载体,创新型人才队伍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为充分发掘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能,使每名职工都有机会发挥自身价值、展示自我才华,进而营造浓烈的自主创新氛围,临钢顺应企业发展要求和职工自我发展需求,搭建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培育人才、选拔人才、超越自我建立了发展通道。

二、钢铁企业建立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平台实践

临钢公司组织结构方式是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信息横向沟通差,工作易重复,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等弊端。随着企业现代化管理方式的不断引进,企业之间竞争加剧,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管理理念及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可持续发展的竞争。通过对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引进,2006年,临钢公司针对科技创新管理中存在的缺少规划和目标、管理模式落后、缺乏风险意识、创新能力弱、人员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决定在科技创新管理中实施全过程的创新。

(一)搭建科研项目课题制技术创新平台

课题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与开发项目中普遍采用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借鉴先进企业科研项目管理课题制的经验,临钢公司制定了《技术人员课题制管理办法》、《钢种开发首席负责人管理制度》、《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命题承包项目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临钢科研课题工作由总工程师统一领导,技术中心组织专家组成课题评审小组,负责提出课题、确定课题负责人、制定管理及考核政策、对课题的完成情况做出最终评价。

1、课题立项总体原则:科研课题是科技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对标挖潜、实现公司战略产品质量升级和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难题为主攻方向,通过关键技术的升级、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与质量支持。临钢科研课题实行课题负责人制,以自主研究与攻关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组成课题组开展攻关。

2、课题负责人的确立、职责和权利:经课题评审小组遴选后确定的立项课题报总工程师确定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负责组建攻关课题组,提出攻关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指挥课题组人员和公司相关单位、部门。

3、课题的实施与管理: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的实施进度和攻关效果负责。技术中心组织专家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如发现课题负责人组织不力,严重影响课题的完成,或课题已不再适应公司生产实际,技术中心可提出更换课题负责人及撤销课题的建议,经课题评审小组审查后报公司总工程师批准。

4、课题的考核:课题分进度及季度、年度进行考核。

课题负责人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课题的进展与阶段目标相差不大,本人可继续主持该课题的开展,若课题开展不顺利,进展缓慢,与课题阶段目标相差很大,课题负责人不再担任该课题的负责人,并且今后1年内不得再主持相同级别或更高级别的课题。课题完成季度、年度目标,且该课题完全应用于生产实际,公司给予课题组相应奖励。

5、课题的验收:课题完成后,由课题负责人提出验收申请,技术中心组织课题评审小组对课题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课题目标的完成情况提出结论性意见。

6、课题的奖励:根据课题评审小组评审意见,按计划进度完成课题目标,公司给予一定的奖励。公司重大工艺研究及质量攻关课题完成后可申报各级成果,课题负责人是成果第一完成人,成果归公司所有,个人不得转让。课题产生的专利可申请职务发明专利,课题第一负责人是主要发明人。

(二)搭建科研项目SBU机制管理平台

SBU即战略经营单位(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由美国最早提出。国内一大批企业实施全员SBU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通过对SBU运行机制的研究,临钢公司决定在科技创新课题制管理基础上引进SBU管理机制。

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范文3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产学研向纵深发展

长期以来,中山大学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中的原始创新,强调科技工作的最终任务就是要为民生服务,要走出一条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直至产业开发的“上中下游产学一条龙”的道路。只有直接面向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才能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广东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出一所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建的高水平大学应有的作用。

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组织承担国家、地方、企业的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基础研究及高新技术研究,努力实现从跟踪模仿向原始创新转变,强调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在目前正实施的“985工程”二期建设规划中,中山大学鼓励科技人员从满足国家尤其是地方的需求中凝练出研究问题,提出中山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和文科创新基地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国际水平,国家需求”。既强调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强调自主创新,又要满足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

正是基于上述理念,近年来,中山大学通过产学合作,从基础研究的源头抓起,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取得了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的创新成果。

强化技术创新,为广东经济发展做贡献

建立校企合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学校高度重视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咨询。在科学技术领域,积极推动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延伸,力求形成上、中、下游一条龙配套,积极主动地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佛山市日丰企业有限公司是目前是我国最大的铝塑复合管生产基地,其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二,中山大学与日丰公司在化学交联聚乙烯管材的专用材料方面展开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通过加工技术和工艺路线的改进提高交联管材专用料的挤出速率,使管材达到所要求的交联度和交联均匀性,扩大了产品的应用领域,日丰公司交联聚乙烯管材年销售额从2004年的2000万上升到2006年的1亿元,利润增加800万元。

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改造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和长效合作机制。学校的应用学科瞄准行业需求,立足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面临的共性科研问题,与企业共建了十多个技术创新平台,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去,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改造做出了贡献。同时,学校积极与企业联合申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增强了中山大学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服务能力。

广东是信息产业大省,电子信息产业是广东省的第一支柱产业。2006年广东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1500亿元,是全国惟一产值超万亿元的省份。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黄华华省长在2006年度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快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抓紧实施数字家庭行动计划,推动液晶电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为此,中山大学在数字家庭和平板显示这两个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上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面向行业的共性需求建立创新平台,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配合“广东省数字家庭行动计划”的实施,广东省六部门于2006年成立了“广东省数字家庭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落户在中山大学东校区。中山大学作为中心的主要建设单位,联合TCL、华为、创维、广东移动、新浪、英特尔、微软等32家企业组建数字家庭产学研联盟,通过对技术开发商、综合设备商、系统设备商以及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优势整合,为成功实现广东数字家庭的“岭南模式”做出不懈的努力。

目前,以中山大学为首的产学研联盟正在开展数字电视双向交互关键技术、试点产品、公共运营平台等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工作。截至2007年3月,在数字家庭领域,以中山大学为主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达137项,主持参与3项地方标准和1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在基于Cable TV的双向传输关键技术、数字家庭互联互通网络通信技术、面向数字家庭行业的嵌入式软件技术、移动图形图像处理与传输技术等基础共性关键技术方向上产生重大突破。围绕广州市番禺区、佛山市南海区试点工作开发的双模数字家庭网关键产品,计划在今年6月进入试产阶段。预计3年后,数字家庭与数字电视的省内用户规模将达到100万,在硬件产品、互动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预计可产生超过38亿元直接经济效益,带动超过100亿元的间接经济效益。中山大学除了在关键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充当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利用并整合其特有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建立相关的数字电视互动服务频点,为广大用户提供服务。

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山市木林森电子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建“中山大学―木林森发光二极管(LED)芯片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中山市木林森电子有限公司将投资1000万元,资助中山大学在东校区光电及功能复合材料研究院大楼内联合建立蓝、绿光LED芯片材料生长和芯片加工工艺技术研发平台,开发新型GaN基蓝绿光LED芯片的生产技术。

中山大学与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签订合作协议,并联合成立了“中山大学―珠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和“珠江水利委员会―中山大学学生实习基地”。今后,中山大学同珠江水利委员会将采用专家学者互聘、互访、互邀讲学以及联合申报建设实验室和共同主办(承办)专业性的学术活动等方式,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生命科学学院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就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共建研究平台等的合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

建立全面校市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中山大学与佛山、肇庆、湛江、潮州、东莞、始兴等县市建立了校市县全面合作关系,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共同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山大学还加强了与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2004年7月 与福建、江西、云南、海南四个省政府和企业签署四项协议书,共谋发展,项目进展良好。2004年9月,中山大学又与广西河池市签署了《广西地道药材GAP研究》等项目的技术开发协议,标志着中山大学在推动“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科研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又一次成为广东高校中的先行者,为高校与区域城市间合作开拓一条新的思路。

完善科技管理机制,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制度保障

为了鼓励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投身于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调动科研人员从事应用研究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中山大学及时地调整了科技管理政策和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2006年学校修订了《中山大学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在该办法中明确提出了“零转让”的思路。所谓“零转让”,就是校方转让科研成果的着眼点不局限于转让时的“瞬间”效益,而是以知识产权在企业中占有股份的形式,把教授们的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出去,学校更加关注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可以少要甚至不要回报。2006年,中山大学牵手企业、地方政府,“零转让”十项科研成果,产生了数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中山大学修订了《中山大学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在学校提取项目管理费和评价体系方面,对横向项目实行和纵向项目相同的“国民待遇”。如中山大学2005年横向课题共有503项,经费7178万元,与2000年的255项,经费2274万元相比,分别增长97.2%、215.6%。2007年1月批准并实施了《中山大学专职科研编制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是重点支持从事应用开发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科研团队的建设。专职科研编制主要配置于“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中承担国家、部省、市级应用类研究课题的科研团队,重大横向研究课题组,学校重点支持的科研团队。2006年度学校还先后制定了《中山大学技术合同管理办法》、《中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规定》和《中山大学科研奖励办法》等管理办法,对相关工作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建立和完善成果转化的组织机构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在组织机构方面,中山大学还专门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在2006年学校又专门成立了中山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进一步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中山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是学校负责并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机构,也是中山大学的科技成果推广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学校也很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专门设立知识产权办公室并成立了知识产权学院,并制定了《中山大学知识产权管理规定》。2006年度理工、医科申请专利和授权专利数大幅增加,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公司的发明专利“一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及其试剂盒”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第九届中国专利金奖。与广东省、广州市和海珠区共建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中山大学科技园已按“一园三区”(新港西孵化园区、琶洲产业园区、敦和创业园区)的模式正式启动运行,并有50多家企业入园创业。

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中山大学认真贯彻落实科技部的《科技工作评价办法》,建立“基础研究面向世界、应用研究面向市场”科技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和中山大学的具体情况, 对于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学校鼓励学科的交叉、联合和流动,继续坚持和加强SCI、EI、SSCI、AHCI、CSSCI论文的导向作用,并注重刊物的影响因子和引用情况,鼓励科研人员在本学科领域的顶尖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实现从重视论文数量向重视论文质量的转变。对于应用研究,鼓励技术集成和联合攻关,并注重发明专利及其推广应用。鼓励科研人员申请发明专利,开展发明专利的许可应用或转让推广。对于从事不同类型研究的科研人员,学校在职务聘任、年度业绩考核中,建立了不同的评价考核标准,如理工科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为不同侧重点,医科以科研和临床为不同侧重点,文科以学术研究和对策研究为不同侧重点,以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发展的目标。

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范文4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创新专项资金是指由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性资金。

第三条创新专项资金的安排应坚持“突出重点、集中使用、效率优先”原则。

第四条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

(一)自主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国内外市场前景好,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和能够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新技术项目;

(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三)为全面提高产品综合性能和重大装备成套能力,开展提升设计和工艺制造水平,解决行业产品共性的关键性的技术环节或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技术创新项目;

(四)四大基地和产业集群中,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的主导产品和成套整机技术升级项目及为骨干企业龙头产品配套的关键零部件产品的技术攻关项目;

(五)以国家重点工程成套为依托,以工程配套为重点,以提高产品光、机、电、液、仪一体化水平为目标的技术装备研制项目;

(六)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内企业的创业项目;

(七)科研院所、行业研发机构、大学以及国际技术向科技企业转移的技术转移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八)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机构等提供专业化服务的项目;

(九)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平台建设项目;

(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项目;

(十一)市政府确定的其他需要支持的科技项目。

第五条创新专项资金包括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资金、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资金以及科技投融资引导资金等。

第六条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国家科技计划、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产生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本市实施转化的项目,支持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重点、能较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项目补助额一般不超过200万元。

第七条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新产品开发、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等项目。项目补助额一般不超过项目研发投入的20%。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技术中心,一次性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补助。

第八条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资金,主要用于经认定的市级以上各类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和二次孵化基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补贴,用于支持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平台建设,用于支持认定的从事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咨询和科技信息服务等科技中介机构发展。项目补助额一般不超过200万元。

第九条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孵化器内企业以及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支持技术的第一次商品化过程。项目补助额一般不超过50万元。

第十条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对我市重点产业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支持专利示范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支持企业、行业组织、研究机构自主制定或参与制定重大技术标准。专利申请资助,按照《**市鼓励专利申请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本市和落户本市的优秀专利产业化项目,补助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

第十一条科技投融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金融机构、贷款平台和担保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对符合**市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贷款企业提供的贷款贴息,贴息比例一般不超过贷款利率的50%,贴息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第十二条根据企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创新专项资金分别以无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

第十三条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市本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创新专项资金一般不再予以安排。

第十四条市科技局、市经委(市中小企业局)根据本部门的职责分工,每年会同市财政局归口管理资金的支持重点和工作指南。

第十五条凡符合创新专项资金支持条件的项目,由企业按规定提供相应申请材料。

第十六条市科技局、市经委(市中小企业局)按照有关要求,归口组织和受理项目申请并负责程序性审查,组织成立由具有一定权威的技术、经济、管理专家和企业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评估或评审。

第十七条专家组对申报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创新性、技术可行性、风险性、效益性、申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进行客观评估、评审,并出具明确的评估、评审意见。

第十八条市财政局负责确定创新专项资金的年度预算,参与审议创新专项资金年度支持重点和工作指南,会同市科技局、市经委(市中小企业局)审核并下达项目计划,下达并拨付创新专项资金。

第十九条市科技局、市经委(市中小企业局)会同市财政局对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视不同情况,分别给予通报批评、收回资金、取消申报财政性补贴资金资格等处罚,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企业收到创新专项资金后,按照**省地税局、**省财政厅《关于企业取得财政拨付款项计征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地税[20**]20号)的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范文5

关键词:创新团队 团队建设 创新能力 质量工程

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迫切要求高校改变过去那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模式,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此外,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科研活动已经由传统的“单兵作战”向“团队协同作战”转变。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1、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例如,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基金,建立创新实验班,开展各种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资助计划等,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善,有效运行机制不够成熟,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够科学,对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精神的培育不足,广大师生的主动参与不够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这些创新活动基本上是少数尖子生参与,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形成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大打折扣。

为进一步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质量工程,明确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适应社会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旺盛的需求,不断推进质量工程建设,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机制和方法,提供更多的学生创新培养平台,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进一步做好学生创新团队的全面普及与重点扶持工作等。

2、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举措

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校内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开放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并通过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科技活动、竞赛活动等方式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并将在相应教学活动中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激励措施、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人才的团队式培养模式。

2.1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实践平台建设

提供丰富的创新实践资源,寻找合适的载体,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1)加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

创新实验室是学生创新团队以及本科生开展科技项目实验研究的平台。专门设立指导本科生创新实验的指导老师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小组,帮助本科生进行本专业的科学和教学研究,同时鼓励他们在交叉学科、跨专业等领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综合创新实践能力。

安排专人负责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开放与管理工作,并建立配套的实验室管理措施。由教研较为丰富的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可行的课题,将课题题目公布,然后由学生自由选择,查阅文献、组织讨论和整理材料,提交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2)加强大学生开放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

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延长了实验室的利用时间,方便学生自主灵活参与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内容的多样化、方法的灵活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求知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开放实验室要做到时间开放、实验项目开放、实验资源开放、指导教师开放、实验对象开放等全方位开放,使其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3)建立新型教研工厂,开展多层次的创新科研活动。

新型教研工厂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生产线,学生可以近距离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将基础研究平台开发出的产品或技术应用到中试生产线上来,解决放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教研工厂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利用设平台可以更好地使科研项目与企业对接。教师也可以把科研项目和企业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实验项目向学生开设,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能通过该平台进行科学研究,学生能通过该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工艺改造与设计、设计竞赛等,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2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创新实践载体建设

通过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有了更好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有了好的创新平台,还必须有好的更多的创新载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不断加强创新能力。除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科技创新外,有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带动作用,以教师的创新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

(1)以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带动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校为了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应组建一引起教师科研创新团队成员一般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教师。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可以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根据团队研究方向和学生兴趣,组成不同的学生创新小组,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带动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人才。

(2)以教师重点科研项目为载体培育创新人才。

教师承担的基金项目或横向科研项目,可以吸纳本科生参与,在项目内部成立学生创新团队。学生创新成员不要限于打杂,做一些边角工作,要切实参与到项目的主体活动中来:参与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修改;实验方法的讨论;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的解决;定期的项目组内研究进展报告;项目的结题验收或产业化对接等等,多方面、全方位得到锻炼。

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发动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年至少提供1项创新研究项目,为学生科技创新不断提供新的创新实践机会,有利于广大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

2.3加强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激励与运行管理

(1)制定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办法,保障创新团队的活动。

“创新团队”是一个群体的模式,因此需要把一大批学生都吸引到我们所设计的创新团队活动中来。组建创新团队时按“宽进严训的原则,制定宽松的创新团队准入条件,成立完善的团队组织机构,建立卓有实效的管理制度,保障通过创新团队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组建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小组,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为了给学生创新团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要成立以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为主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小组,加强与学生创新团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指导,做好技术保障工作。

(3)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保障创新团队稳定发展。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和科研工作,引导学生将参与创新实践的成果写成研究论文或申请专利技术,根据成果的类型和层次,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学分奖励或精神奖励。

(4)要确立长期的创新团队任务。

创新团队的任务决不能停留在一个活动、某个阶段的层面,要设立近期、中期、远期的系统目标,做好跟踪调查,完成长期研究,实现团队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不断凝练先进的团队理念。

通过对学生创新团队的深入研究,要形成先进的创新团队理念,深刻挖掘其理论价值、实践意义,总结摸索学生创新团队的组织原则、发展原则、形成规律、与教学科研以及各部门的关系等。

3、结语

高校要以推进质量工程为契机,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以及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着眼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通过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玥,张祎.以创新和实践构建开放性实验室[J]. 黑龙江:科技促进发展. 2010(3):279.

[2]段远源,张文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23

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范文6

志愿服务有助于创新高职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3]。重视学生实习、注重技能形成、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我院教学工作的一大特色,我院学生积极参加广交会志愿服务活动。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学生主要分布在审图、英文校对、销售等工作岗位上实习。在“广交会”真实工作环境中的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良好职业道德,使学生养成守时、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商务实习掌握与商务英语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和商务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商务实践当中,从而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的商务理论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工作认真负责,听从指挥,主动服务,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销售组的同学们以自己热情周到的服务和流利的英语口语赢得了外宾的赞赏。学院将春运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服务春运,练岗位技能、强职业素养,近五年选拔15000多名大学生参加春运社会实践,连续四年被评为“广州地区春运工作先进单位”,赢得铁道部和省、市领导、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广州日报等多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纷纷聚焦学院春运志愿者,多次报道他们在春运岗位上忘我奋战的感人情景,《春运社会实践育人成果》获全国优质教育成果一等奖及全国高校学生工作研讨会优秀成果特等奖[2]。轨道交通学院将完成机车、动车组前照灯和驾驶室、客室的光线感应自动控制系统开发,形成技术专利,同时走进对接单位,结合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宣讲轨道交通知识,宣传珠三角轨道交通大发展和我院招生就业的大好形势,通过项目使学生融入到科学技术学习中,拓展其轨道交通知识、增强其科技学习热忱,为培养更多的热爱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人才打基础。机电学院的老师以机械类专业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为出发点,以白云区各街道、各中小学为科普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向社区和街道居民普及机械类专业知识,为居民提供处理突发性灾害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等,使科普走进群众、科普走进社区,学生贴近社会,社会锻炼学生,学生反馈社会。

2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议

2.1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式以及改革路径,实际上在2006年的16号文讲得很清楚,其中最关键的是两句话: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两句话成为各个高职院的一个指示路标或者口号不但探索出了一些基本的形式,更把它们落实到具体的育人环节之中。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比如说,生产性实习引进企业提供生产车间,让学生在车间实习,真正参与产品的生产过程,真正全面实现生产性实习的基本要求;另一条途径,学校自身建立生产性实训车间,很多学校的实训基地和车间都是非生产性的。非生产性和生产性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就是用户和社会对你的检验,对你的允许和认可。而校内非生产性实训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你做到什么程度,效果如何,没有具体的要求,是大打折扣的。所以,高职教育发展强调生产性实习和实训,原因就在这里。无论是引进生产性车间的实习,还是校内自身车间的实训,方式都往“生产性”靠拢,方向相当明确。顺着生产性实习这条主线,建立整个学生培养、学习、成长包括管理的综合的基地。“工学结合”该怎么做———把生产性的实习和学生的培养教育放到一个筐子、一个过程中去实践,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学习和工作完全融合到一块,达到双向融合。高等教育现在做得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个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要体现努力去创新,通过不断培养学生小创造、小发明,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小创造和小发明这些抓手,推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品德高尚、技能精湛、创新奋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4]。

2.2建章立制、重在激励,培养广大师生对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

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台《社会服务绩效考核办法》《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四技服务”成果管理办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教师开展技术服务,提升教师“四技服务”水平。重点是让教师联系企业、服务企业和进行技术研发劳有所得,劳有所获,并且优劳优酬,绩效优先,建好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利益平衡机制,把有发展愿望、有能力、有作为的老师都引导和鼓励到社会服务当中来。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为社会服务的人力资源

分批培训、加强指导,打造创新人才成长平台。一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其自身素质。组织专业教师参与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等省内外课程培训班,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及素质。另一方面,对教师进行科技能力培训,聘请校外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学者到学院开展系列专利申报辅导讲座,对师生科技创新、申请专利进行全程跟踪式的指导。调动其申报专利和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使其掌握申报的流程及要点;不定期地就师生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召开有关方面的专题研讨会。校企共建双师工作室,推动校企协同发展,提升教师社会服务水平。校企协同组建成果推广与技术专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即校内教师与企业人员组成的双师工作室,通过有效整合科技与智力资源,校企双方通过合作研发新产品、开发专利等,形成互利双赢的大好局面,成为技术服务的窗口、科技创新的基地、成果转化的平台。校企联合申报省、市中小企业创业基金,省、市科技创新项目,以提高教师创新、研发能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4拓宽社会服务内容,构建为社会服务的开放模式

美国高校社会服务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有高校与企业合作为社会服务和高校直接为社区服务等形式,具体内容包括科研服务、教育服务和咨询服务等多方面,其双向性、丰富性、针对性和实体化等特征对加强我国当前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高职院校应拓宽服务内容,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提供师资培训和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内容。构建为社会服务的开放模式,通过专业对接产业为社会服务,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为社会服务,通过发挥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为社会服务[5],通过传播校园文化为社会服务等方式,满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和重要作用。

3结语

上一篇诗歌手抄报

下一篇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