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豆蛋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豆蛋白范文1
大豆蛋白纤维作为一种再生蛋白质纤维,其独特的理化性能在纺织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大豆蛋白纤维为原料的织物除了有着轻薄、耐酸耐碱性强、吸湿导湿性好等特点外,还有着羊绒般的柔软手感,蚕丝般的柔和光泽,棉的保暖性和良好的亲肤性等优良性能,其加工工艺亦是纺织行业内研究的焦点。
关键词:大豆蛋白纤维;理化性能;工艺
1 前言
再生蛋白质纤维是从天然牛乳或植物(如花生、玉米、大豆等)中提炼出的蛋白质溶液经纺丝而成的,可分为再生植物蛋白质纤维与再生动物蛋白质纤维 。再生蛋白质纤维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其研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蛋白质溶液与其他高聚物材料进行共混纺丝,另一种办法是将蛋白质与其他高聚物进行接枝共聚。前一种方法属于机械混合,后一种方法属于化学结合。
大豆蛋白纤维是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的再生植物蛋白纤维.它取材于大豆榨油后的渣滓豆粕。其生产原理是将豆粕水浸、分离,提取球状蛋白质,通过添加功能性助剂,与含腈基、羟基等基团的高聚物接枝、共聚、共混,改变蛋白质空间结构,制成一定浓度的蛋白质纺丝溶液,然后经湿法纺丝工艺制成纤维束。经醛化稳定纤维的性能后,再经过卷曲、热定型、切断,即可生产出各种长度规格的纺织用大豆纤维。大豆蛋白化学组分为“多缩氨酸”,以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精氨酸为主的18种氨基酸组成,与水溶性聚乙烯醇(PVA)共混后以甲醛做交联剂进行缩醛化处理成为不溶性纤维。纤维中的聚乙烯醇与大豆蛋白分子间产生交联反应,以氢键、酯键等形式组合成新型纤维。由于两者质量比的差异,大豆蛋白分子在纤维中是呈分散相分布(或称海岛状),而PVA则呈连续相,表皮层表现为PVA。因此,在物理性能方面,大豆蛋白纤维的单纤断裂强度在3.0 cN/dtex以上,比羊毛、棉、蚕丝的强度都高,仅次于涤纶等纤维。但它的断裂伸长率较低,密度小,回潮率也比羊毛、蚕丝低。大豆蛋白纤维的表面摩擦系数较低,纺纱时需加入一定的纺织油剂。它的比电阻接近蚕丝,明显小于合成纤维,对后面的纺织加工及服用有利;其化学性能,大豆蛋白纤维除在浓酸中会分解和不稳定外,对一般的溶剂和稀碱溶液都是稳定的。它的耐酸性能良好,但是耐热性能较差;其染色性能,大豆蛋白纤维本身为淡黄色,它可用酸性染料、活性染料染色,特别适用活性染料染色。产品颜色鲜艳而有光泽,同时耐日晒、汗渍牢度好。此外,大豆蛋白纤维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与人体皮肤的亲和性好,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在大豆纤维纺丝工艺中加入定量有杀菌消炎作用的中草药与蛋白质侧链以化学键相结合,药效显著持久,避免了用后整理方法开发功能性棉制品效能难以持久的缺陷[1-4]。
当然,同样由于大豆蛋白的结构特性,大豆蛋白纤维在生产工艺和开发利用中也有一些瑕疵。大豆蛋白纤维表面光滑,纤维间的抱合力差;质量比电阻较高,静电现象比较严重,易缠绕机件。另外,大豆蛋白纤维强力虽大,但存在较大的强力不匀,这样在纤维纺纱过程中会给纺纱带来一定的难度。纤维的卷曲率低.卷曲恢复率低,使纤维在纺纱过程中拉直后不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使纤维的抱合力变小,降低了纤维的可纺性。这就直接造成了纺纱难度的增加。并且,大豆蛋白纤维对生产过程中温度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近乎于苛刻。温度过高纤维容易损坏, 而温度不够又无法达到生产的要求。同时,大豆蛋白纤维在下游的印染行业也遇到了技术上的瓶颈。大豆蛋白纤维自身呈米黄色,目前存在的漂白方法,甚至已经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漂白工艺,无论是还原漂白还是氧化漂白,或者是还漂与氧漂的结合,都无法消除纤维固有的米黄色。因而对大豆蛋白纤维的染整加工产生影响,限制了大豆蛋白纤维染色品种的多样性。也正因为大豆蛋白纤维本身所固有的米黄色所限制,而导致浅色产品色泽暗淡,又由于纤维自身染座较少的缺点,使大豆蛋白纤维不易染出深浓的颜色,有的染料染色上染百分率虽然较高,但牢度不太理想或匀染性较差[5]。
目前,大豆蛋白纤维的开发以服用为主。大豆蛋白纤维可与其他纤维如羊绒、抗静电纤维混纺,开发混纺纱,从而开发更多的相关面料。另外,大豆蛋白纤维还可用于婴儿用品、装饰用品及披肩等产品。近年来,针对大豆蛋白纤维的理化性能、生产加工以及大豆蛋白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的工艺等方面也有相关报道。
2 大豆蛋白纤维的相关研究进展
2.1 大豆蛋白纤维分子结构及其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的性能
2.1.1 大豆蛋白纤维的分子结构
姜岩[6-7]等人对大豆蛋白质纤维(PVA-SPF)的聚集态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聚乙烯大分子呈平面锯齿形构象。而大豆蛋白大分子在纺丝前的处理过程中已经变性,由α螺旋转变为直线形的β链构象,并共同砌入纤维;由于二组分大分子均带有较多的极性基团,在大分子之间可能形成多种键合,同时PVA-SPF成纤后进行的缩醛化处理在二组分大分子之间形成了化学交联,故而可以认为PVA-SPF的聚集态结构是以直链形大分子网状结构为主体的聚集态结构,并通过X射线衍射图证明,PVA-SPF大分子的结晶能力较弱,二维空间排列有序的向列结晶能力较强。之后姜岩等还对大豆蛋白质纤维(PVA-SPF)的形态结构、共混结构以及各级原纤结构进行了研究,PVA-SPF的横截面呈多种不规则的非圆形,纵向表面较光滑,伴有某些条纹和沟槽。与一般湿法纺丝成纤的结构不同,PVA-SPF不呈皮芯结构,只有0.2μm左右的表皮层,应视为全芯层结构。在共混结构中大豆蛋白呈分散相,聚乙烯醇呈连续相,分散相的分布是随机的、均匀的,但纤维的表皮层是聚乙烯醇组分构成的;在各级原纤结构中,PVA-SPF存在着明显的巨原纤结构,直径为1μm左右。
2.1.2 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的性能
刘晨[8]等针对市场上常见的纯棉毛巾、棉Modal毛巾、棉大豆蛋白毛巾、棉竹浆毛巾、棉木浆毛巾的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测试毛巾的吸水性、蓬松度、色牢度、脱毛率、拉伸断裂强力,再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5种毛巾的综合性能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棉大豆蛋白综合性能较纯棉的综合性能好。赵晓芳[9]使用平纹、斜纹、缎纹3种组织的织物,通过测试其透湿量、透气率、磨损率,经数据统计得出比较,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组织不同,织物的性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从透气性能来看,突出表现为缎纹的透气性明显大于平纹和斜纹。在耐磨性能上,平纹织物耐磨性能好,而且不易起毛起球;斜纹织物耐磨性能最差,易起毛起球;缎纹织物耐磨性能一般,特别容易起毛,纹路易于变形。杨庆斌[10]等人采用各种不同试验仪器对5种不同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保暖性能、透湿性能、导热性能、冷暖感、透气性能、浸润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了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随着大豆蛋白纤维含量的增加,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导热系数逐渐增加,保温性逐渐下降,接触凉爽感越来越好。随着大豆蛋白纤维含量的增加,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透气性变差,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导水性能随着提高。
2.2 大豆蛋白纤维在纺织中的应用
吴卫清[11]等人针对大豆蛋白纤维生产中质量的不稳定性,分析了其工艺过程,并结合实际对工艺进行了自动化改造,成功将DCS(分散控制系统)用于大豆蛋白纤维的生产,稳定了各工序质量,降低了大豆蛋白纤维的生产成本。顾煜[12]分析了大豆蛋白纤维纺纱的工艺配置和生产中容易产生的问题,认为大豆蛋白纤维在纺纱过程中必须重点掌握原料预处理方法和克服梳棉棉网成条难点,在生产过程中应重点控制好纤维预处理工作和梳棉工序的工艺配置,减少纤维损伤,防止飞花纱疵。摆慧杰[13]开发了18tex 60/20/20大豆蛋白纤维/绢丝/羊绒混纺纱,亦对粗纱前罗拉速度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纺制出了质量优良和服用性能较好的混纺紧密纱。其所选的大豆蛋白纤维、羊绒、绢丝的性能指标见表1,其参数优化中并条工艺参数见表2。
杨保国[14]等人研究了羊绒和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在人力织机上批量生产羊绒披肩的方法,并经过试验认为羊绒50%、大豆蛋白纤维50%时,既不失羊绒的手感和质地,又具有较高的经济性。赵博[15]开发了芦荟粘胶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小提花产品,对芦荟粘胶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的性能特点,以及纺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探讨。瞿才新[16]采用CF五叶涤纶长丝与大豆蛋白氨纶包缠纱交织生产的织物,得到了产品导湿性好、贴体舒适、伸展自如、符合休闲面料要求的面料,其保形性和机械性能也较好。祝来燕[17]等人对大豆蛋白纤维的染整工艺做出了一些改进,克服了大豆蛋白纤维的一些缺点,用将大豆蛋白纤维纱与再生纤维素纤维纱交捻或交织的办法,以克服大豆蛋白纤维的“蜡滑感”;用先尿素处理再氧漂的办法,可提高漂白的白度,解决大豆蛋白纤维先天“发黄”,用双活性基活性染料变温染色的方法,可提高染料上染率,解决了大豆蛋白纤维染色性差的缺点。其工艺改变之后的效果比较见表3。
3 结语
大豆蛋白纤维作为由我国纺织科技工作者自主开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人造纤维。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能,大豆蛋白纤维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其显著的优点。大豆蛋白纤维主要原料来自于自然界的大豆,因此具有相当丰富的原料资源和低廉的原料成本,不会对自然界造成掠夺性开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成熟,含有大豆蛋白纤维的各种面料会越来越多。大豆蛋白纤维的纺织品将会发展成为成本低、附加值高的产品,为越来越多的客商所青睐。针对目前欧美等国家不断提高纺织品进口环保标准的情况,该产品是新世纪名符其实的绿色产品。
参考文献:
[1] 李义有.大豆蛋白纤维及其织物的性能特点[J].纺织学报,2004,25(6):31-32.
[2] 官爱华,张健飞,张春娟.新型再生蛋白质纤维[J].合成纤维,2006(6):24-27.
[3] 祝来燕,周美叶,董绍夏,等.大豆蛋白纤维理化性能及其利用[J].丝绸,2008(11):43-44.
[4] YANG Qing-bin, SUN Ya-ni,TIAN Lin,et al. Mechanical Behavior 0f Soybean Protein Fibers [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Ed.),2009,26(1):85-88.
[5] 程醉.何时让人看得懂:大豆蛋白纤维行业乱象[J] .中国纤检,2010(15):36-38.
[6] 姜岩,王宝东,王业宏,等.大豆蛋白质纤维的结构研究(Ⅱ):聚集态结构[J].纺织学报,2005,26(1):30-32.
[7] 姜岩,王宝东,章欧雁,等.大豆蛋白质纤维的结构研究(Ⅲ):共混结构[J].纺织学报,2005,26(2):51-58.
[8] 刘晨, 徐秀娟, 田伟,等.五种毛巾综合性能研究[J].棉纺织技术,2011,39(4):226-229.
[9] 赵晓芳.织物组织对大豆蛋白纤维机织物的性能影响[J].广西纺织科技,2009,38(1):29-30.
[10] 杨庆斌,田琳,窦玉坤,等.大豆纤维/混纺针织物的湿热舒适性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9,24(3):59-63.
[11] 吴卫清,蔡建南.DCS控制对大豆蛋白纤维生产的影响[J].江苏纺织,2011(4):55-57.
[12] 顾煜.11.8tex赛络纺大豆蛋白纤维纱线的开发[J].产品设计与开发,2009,37(8):26-38.
[13] 摆慧杰.大豆蛋白纤维/绢丝/羊绒半精纺紧密纱的开发[J].上海纺织科技,2010,38(9):15-17.
[14] 杨保国,凌志浩.羊绒/大豆蛋白纤维披肩在人力织机上的生产[J].上海纺织科技,2009,37(1):10-11.
[15] 赵博.芦荟纤维/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小提花面料的开发[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1(3):87-89.
[16] 瞿才新.多功能大豆蛋白纤维弹力休闲面料的开发[J].产品设计与开发,2010,38(11):34-35.
大豆蛋白范文2
关键词:大豆蛋白 肉制品 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TS25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26-02
近年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对于肉制品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各种各样的肉制品走向了市场,随着肉类工业蓬勃发展,我国也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肉类生产大国。而大豆蛋白凭借其高营养价值,诸多优良功能特性,及其经济实惠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到肉制品生产加工中。为规范肉制品市场,增强我国肉类食品工业竞争力,相关部门对大豆蛋白的添加含量应该制定一个人比较明确的指标,所以研究快速准确的检测肉制品中大豆蛋白含量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简述大豆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在大豆蛋白应用于肉制品工业4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大豆蛋白加工工艺的深入发展,其功能特性不断挖掘,大豆蛋白也完成了由起初作为肉类制品添加剂,降低成本向肉制品重要功能性食品原料的角色转变。其乳化力性能强、具有的稳定性、持水性、凝胶性等,能提高肉类产品质地,改善组织特性,提高产能,再加之大豆蛋白价格合适,又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现已大量用于各类肉制品如火腿肠、肉丸等生产中。另外大豆蛋白质含量高,消化吸收率好,与肉类十分相仿,但不会像肉类型膳食那样引起肥胖症、高胆固醇等疾病。像我国以谷物类膳食结构为主的国家,蛋白质摄入量普遍达不到每天维持人体健康所需的水平,急需新蛋白源来弥补这一不足。而大豆蛋白完全能担当此任,是今后食品发展的必然趋势。
2 肉制品中大豆蛋白检测的必要性及现状浅析
需要加强肉制品中大豆蛋白检测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大豆蛋白添加量的多少对肉类产品的质感、口感起着十分微妙的作用。含量过多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使肉成品有明显的豆腥味,其组织质构、口感等性能均变劣,含量过少,又不利于降低成本,充分发挥大豆蛋白的功效。所以为促进肉类加工业的长远发展,提高我国肉类食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对肉制品中大豆蛋白含量标准的设定及高效地检测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其二,大豆蛋白价格低于肉类,而如果商家大量使用大豆浓缩蛋白而没有进行标示,可以认为这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欺骗行为。另一方面,某些大豆蛋白是潜在的过敏原,可能会引起人的过敏反应,因此大豆蛋白在肉制品中添加量必须进行规范。而当前我国检测肉制品中大豆蛋白含量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添加到肉制品中的大豆蛋白含量较低,对所用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要求较高。其次,肉制品成分复杂,对大豆蛋白含量的检测,易受到其他添加辅料的干扰。另外,在经过肉类原料加热或高温处理等工艺过程后,大豆蛋白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不易进行追踪检测。这些都会加大肉制品中大豆蛋白测定的难度,也是我国对肉制品中的大豆蛋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受限的关键所在。
3 大豆蛋白的四种常规检测方法
3.1 酶联免疫化学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是利用大豆蛋白的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及肉制品中的大豆蛋白之间的亲和力,而对肉制品中的肌肉蛋白无交叉反应的原理对大豆蛋白进行追踪。ELISA这种方法以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快速简单著称。在国内外已经被普遍使用。但它的局限是必须保证大豆蛋白结构的完整性,这就要求在制备过程中大豆蛋白没有经过过度加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其原理是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淋洗液和固定相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当试样随着流动相进入色谱柱中后,组分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由于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一段时间后,便彼此分离,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产生的离子流信号经放大后,在记录器上描绘出各组分的色谱峰。它是用于定量测定未加热肉制品中添加大豆蛋白的含量,一种非常简单可靠的方法。
3.3 电泳法
电泳方法依赖于大豆蛋白电泳区带的辨认,利用高效的溶剂能够彻底溶解肉制品中的大豆蛋白,然后应用SDS-PAGE电泳、毛细管电泳等手段进行测定,目前的电泳大多是在固定化的介质中将样品放入流动相中进行分离,而不采用完全自由态的溶液进行分离。当前聚丙烯酰胺凝胶是首选的蛋白质分离介质。因为它是一种多孔胶,其凝胶孔径与蛋白质分子大小接近,提高了对蛋白质的分辨能力,增强了对大豆蛋白检测的灵敏度。其次聚丙烯酰胺凝胶质还有胶取材方便,价格低,机械强度及化学稳定性好,可以重复利用,对pH值和温度变化稳定,非特异吸附和电渗多很小,凝胶透明,易于显色并观察等诸多优良特性。除此之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下一步的蛋白质提纯和蛋白质鉴定方法如免疫印迹、质谱鉴定等兼容性较好,减少了检测的干扰因素。
3.4 侧面检测法
正面检测大豆蛋白含量如果不好操作,还可以试着从侧面出发,通过测定肉类蛋白比例,来确定添加外源蛋白的含量。如可以测定肉制品中3-甲基组氨酸或4-羟脯氨酸的含量,从而推测出肉的含量,进而确定大豆蛋白的添加量。但是这种方式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这里之所以提出来是想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向、视角。
4 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肉制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依然没有引起国内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至今也还没有颁布相关规范,也未制定相关标准,国内对大豆蛋白相关检测研究也还较少,加之其处理程序复杂,试剂难以采购,检测设备昂贵,导致难以推广与普及,市场上添加大豆蛋白肉制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加强肉制品中大豆蛋白的检测研究,对于规范大豆蛋白的使用,保障消费者利益,促进肉类食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大豆蛋白范文3
关键词: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维纶纤维;鉴别;分析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纤维的不断出现,纤维之间的混纺变得异常广泛,因此在纤维加工和织物制作以及选用衣料过程中常常需要鉴别纤维[1-4]。为了标注产品信息和维护市场的有序竞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对纺织材料的鉴别就变得非常重要。在近几年出现的新型纤维中,大豆蛋白纤维属于再生植物蛋白纤维类,它是以榨过油的大豆豆粕为原料,利用工程技术,提取出豆粕中的球蛋白,制成一定浓度的蛋白质纺丝液,再通过添加功能性助剂,改变蛋白质空间结构,经湿法纺丝而成[5-12]。在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中,大豆蛋白质占22%~55%,聚乙烯醇和其他化学成分占45%~77%。维纶纤维以性能稳定的乙烯醇醋酸酯(即醋酸乙烯)为单体聚合,然后将生成的聚醋酸乙烯醇水解得到聚乙烯醇,纺丝后再用甲醛处理,在高分子链中引入六元环结构生成聚乙烯醇缩甲醛。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细度细,制品手感特别柔软、光滑,穿着非常舒适,同时其原料丰富且具有可再生性,不会对资源造成掠夺性开发[13-17];维纶纤维原料易得,制造成本低廉,纤维强度良好,维纶纤维面料一般纯纺极少,多与其他纤维进行混纺或交织,维纶的性质酷似棉花,因此有“合成棉花”之称,因此这两种纤维已在市场上得到广泛的应用[18-19]。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的颜色泛黄,主要的化学成分为聚乙烯醇,它们各自的混纺材料具有部分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它们的产品性能具有柔软、保暖性好、耐碱等优良性能。目前对维纶基大豆蛋白改性纤维混纺产品和维纶混纺产品的定性定量主要方法还是燃烧法、溶解称重法、显微镜观察截面法,而这些方法具有结果不准确、速度慢等缺点,但是客户送来样品后希望很快就能知道检测结果,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产品纤维种类及含量一直是纺织品检测部门不断探索的方向。与此同时,与其相对应的纤维成分的标准也还没有严格地制定,因此生产、市场以及检测部门急需这方一面的探索和研究[3,13,15]。
本文采用燃烧鉴别法、显微镜观察法、化学溶解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和氨基酸含量测定法等对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与维纶纤维的鉴别定性进行了研究,并重点对化学溶解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和氨基酸含量测定法这几种定性鉴别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选出适合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的快速的鉴别方法,从而进一步为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或维纶纤维混纺材料快速准确地检测纤维种类及定量奠定基础。
2 仪器规格和试剂部分
纤维细度成分显微分析仪;梅特勒-托利多AE200电子天平;AS型水浴恒温振荡器;Nicolet 670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ULE400型恒温烘箱;硅油油浴锅;氨基酸测定仪器。
甲酸(88%),硫酸(75%),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2.5%),甲酸/氯化锌。
3 结果与分析
3.1 燃烧特征分析
燃烧鉴别法是依据纤维接近火焰时、在火焰中和离开火焰后的不同燃烧状态和熔融情况,燃烧时散发的气味以及燃烧剩余物的颜色、形状、硬度等来鉴别纤维的方法。用镊子夹持50mg~100mg待鉴别纤维的一端,缓慢地移近火焰,观察纤维在整个燃烧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的燃烧特征见表1。
由表1我们可得到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与维纶纤维燃烧状态、火焰颜色、气味等这些特点有着明显差异,但是,在实际混纺纤维材料中,燃烧法只能够区分纤维的大类,并不能准确地鉴别出是哪一种具体的纤维,因此对混纺产品还需做进一步的检测定性。
3.2 纤维显微分析
考虑到鉴别方法的实用性,本文利用纤维细度成分显微分析仪采集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的纵横向形态特征图。纵向制片:将纤维手扯伸直平行,抽取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上石蜡油,覆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纵向形态;截面制片采用哈氏切片器,将整理好的纤维嵌于切片器凹槽中,切出10μm~30μm的薄片,用火棉胶凝固,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横截面形态。
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维纶纤维的纵横截面特征描述如表2所示,纵横截面照片如图1和图2所示。
(a)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 (b)维纶纤维
图1 显微镜下两种纤维的纵向形态图
(a)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 (b)维纶纤维
图2 显微镜下两种纤维的横截面图
由上图观察来看,维纶基大豆蛋白改性维纶的纵横截面形态与维纶纤维的较为相似,因此在检测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用显微镜观察法定性,另外对维纶纤维这一类化学纤维也无法只根据表面形态鉴别,还需结合其他检测方法作进一步检验。
3.3 溶解试验
化学溶解法是利用不同纤维在不同化学溶剂、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性来鉴别纤维的方法。在试验时,为获得较准确的试验结果,必须严格控制化学试剂的浓度、处理温度和溶解时间。本测试中选用10种化学试剂对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进行溶解试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常温下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部分溶解于37%盐酸、40%硫酸、88%甲酸溶液,而维纶纤维在上述溶液中常温下即可全部溶解;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溶于常温下的甲酸/氯化锌溶液,而维纶纤维不溶于甲酸/氯化锌溶液。在常温和煮沸的N-N二甲基甲酰胺、丙酮和苯酚几种溶液中,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都不溶解,发生的现象不明显。这表明用37%盐酸、40%硫酸、88%甲酸和甲酸/氯化锌溶液均可将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与维纶纤维进行区分。
3.4 红外光谱分析
不同种类纤维的红外光谱图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就可以鉴别出纤维的组分,从而判断纤维的种类及名称。本文利用Nicolet 670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进行红外光谱测试。测试时,直接将待测纤维置于ATR试验台上方,并旋紧ATR附件固定钮,将探头对准检测窗,顺时针旋下,对其施加适当的压力,紧贴样品,直到听见一声响声,开始测试,使红外光束在晶体内发生衰减全反射后,通过样品的反射信号获得其有机成分的结构信息,从而得到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图。两类纤维红外光谱的主要吸收谱带和红外吸收光谱图如图3所示。
图3 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的红外光谱图
由图3可看出大豆蛋白改性维纶与维纶纤维的红外光谱图基本相同,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的红外吸收光谱中有氨基酸结构的酰胺(―CH2―CO―NH―)特征吸收,如1646.81cm-1酰胺吸收谱带I、1540.92cm-1酰胺吸收谱带II、1236.89cm-1酰胺吸收谱带III。2907.78cm-1是―CH3伸缩振动所引起的较强吸收,而3277.23cm- 1、1011.43cm-1、840.21cm-1是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维纶)的3个典型特征谱带,其中3277.23cm-1是由―OH基的伸缩振动吸收所引起的宽而强纤维素纤维特征吸收峰, 1011.43cm-1处的强吸收和840.21cm-1较弱吸收是C―O―C的伸缩振动。通过分析可知,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的吸收谱带除酰胺吸收谱带I、II和III外,其余的吸收谱带与维纶相同。
3.5 氨基酸含量分析
纺织品中的蛋白质经盐酸水解成为游离氨基酸,经氨基酸分析仪的离子交换分离柱分离后,与茚三酮溶液产生衍生颜色反应,再通过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氨基酸含量,外标法定量。通过测定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我们可进一步鉴别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大豆蛋白一般由17种氨基酸组成[11],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中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测试可得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的氨基酸组成,其大豆蛋白仍是十余种氨基酸等缩聚大分子物质,但其氨基酸的含量与常见的动物蛋白质有很大区别,其特点是丙氨酸和组氨酸等含量极少,而缬氨酸和亮氨酸基本没有,而维纶纤维仅含有微量的天冬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
4 结论
通过测试研究得出了如下准确有效的鉴别方法和程序。
(1) 燃烧法能快速简单鉴别纤维的大类,不能明确混纺纤维中具体是哪种纤维。
(2)显微镜观察法简单易行,但是由于维纶基大豆蛋白改性维纶的纵横截面形态与维纶纤维等相似,不能用显微镜观察法定性。另外,对维纶纤维也无法只根据表面形态鉴别,可以配合其他方法在效率高的基础上提高定性准确性。
(3)通过溶解法能准确地定性鉴别,在常温条件下,可用37%盐酸、40%硫酸、88%甲酸和甲酸/氯化锌溶液对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与维纶纤维进行区分。
(4)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的主要吸收谱带及其特征频率主要区别在于1646.08cm-1、1540.92cm-1、1236.89 cm-1。
(5)对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和维纶纤维进行氨基酸测定,可分别得到它们各种的氨基酸含量,维纶纤维的氨基酸总含量极少,可进一步区分和鉴别纤维。
参考文献:
[1]李青山,余晓蔚. 纺织纤维鉴别研究新进展[J]. 国际纺织导报,2001, (4) : 36.
[2]李青山. 纺织纤维鉴别手册[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3]章友鹤. 新型化学纤维性能与用途(一)[J]. 现代纺织技术,2011, (2):58-60.
[4]王华杰,杨旭红. 大豆蛋白纤维性能及产品开发新动向[J].江苏丝绸,2002, (3):1-4.
[5]王传成. 新型大豆蛋白纤维的性能和应用前景[J]. 鸡西大学学报,2003, 3(1):58-59.
[6]王其,冯勋伟.大豆纤维性能研究[J]. 北京纺织,2002, 23(l):50-53.
[7]赵伟玲,郝凤鸣,郭晓玲. 大豆蛋白改性纤维性能测试分析[J]. 棉纺织技术,2002, 30(8):481-485.
[8]莫尊理,孙亚玲. 第人造纤维――大豆蛋白改性纤维[J].化学教育,2007, (8):8-9.
[9]姚穆,来侃,孙润军,等. 大豆纤维的组成与结构研究[J]. 棉纺织技术,2002, 30(9):33-35.
[10]翁蕾蕾. 大豆蛋白纤维的性能及产品开发[J]. 毛纺科技,2003, 25(5):25-27.
[11]姜岩,欧力,李洁,等. 大豆蛋白质纤维的结构研究(I):大分子组成和化学结构[ J ]. 纺织学报,2004, 25 (6):43 -44.
[12]季国标. 大豆蛋白纤维[J]. 中国纺织经济,2001, (4):12-14.
[13]姚穆. 关于大豆蛋白改性纤维开发应用的思考和建议[J]. 棉纺织技术,2001, 29(9):517-518.
[14]杨伟忠,石红,朱烨. 大豆纤维/腈纶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J]. 印染,2007,(14):38-40.
[15]张毅. 大豆蛋白改性纤维性能探讨[J]. 纺织学报,2003, 24(2):15-17.
[16]赵博,石陶然. 大豆蛋白改性纤维/涤纶混纺纱生产工艺[J]. 现代纺织技术,2003, 11(3):20-22.
[17]姚穆,来侃,孙润均,等. 大豆和大豆蛋白质组成与结构的研究[J]. 棉纺织技术,2002, 30(9):545-547.
[18]韩光亭,王彩霞,孙永军等. 大豆蛋白纤维性能分析研究[J]. 纺织学报,2002, 23(5):45-46.
大豆蛋白范文4
1材料与方法
1.1原料低温脱脂豆粕,山东禹王实业有限公司;纯天然大豆异黄酮(>40%),陕西禾博天然产物有限公司;β-葡萄糖苷酶(1200U/g),日本Amano公司。苷元型大豆异黄酮,纯天然大豆异黄酮经β-葡萄糖苷酶水解制备,其它试剂为分析纯或色谱纯。
1.2主要仪器设备Mastersize2000粒度分布仪,英国Malvern公司生产;手提式高温灭菌锅,上海三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T25高速剪切机,德国IKA公司生产;RapidNcube-杜马斯定氮仪,法国Elementar公司生产;2501P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生产;CR22G-型冷冻离心机,日本HITACHI公司生产;LeicaTCSSP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德国Leica公司生产。
1.3试验方法
1.3.1富含异黄酮大豆蛋白的制备采用Wang等[10]的方法,以低温脱脂豆粕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技术提取制备大豆分离蛋白(SPI)。纯天然大豆异黄酮配置成浓度为40mg/mL的体系,再经β-葡萄糖苷酶(1200U/g)水解后制备成苷元型的大豆异黄酮原液。称取一定量的大豆分离蛋白,分别配制成pH2.0~7.0的浓度为2%(m/V)的分散液,9000r/min离心30min后,按照每4mL2%SPI加入0.05mL异黄酮的比例分别加入糖苷型大豆异黄酮及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并于常温充分混合,混合的样品于高压锅120℃处理15min,加热后取出充分混匀后冰浴降至室温,加热的样品记为SPIG(加入了糖苷型异黄酮)和SPIA(加入了苷元型异黄酮),2%蛋白直接高压锅处理记为HSPI。
1.3.2起泡性根据夏宁[11]等报道的方法,略有改动。量取100mL1%蛋白溶液,高速分散均质机以5000r/min的条件均质2min,快速移至250mL量筒内,记录本次泡沫所占的体积并记为V0,依此评估该蛋白溶液起泡能力大小。将装有该蛋白溶液的量筒于30℃水浴静置30min后记录泡沫的残留体积Vr。泡沫稳定性=(Vr/V0)×100%
1.3.3持水性(WHC)[11]1%(m/V)的蛋白溶液5mL移入10mL离心管(已称重),经离心(5000g,30min)后除去上清,称量离心管的质量,蛋白的持水能力(WHC)按照如下公式计算:21WHC/%=(m-m)100/m其中m1为离心管的质量,单位g;m2为去除上清液后离心管的质量,单位g;m为离心管中蛋白质的质量,单位g。
1.3.4溶解度取不同pH的1%的富含异黄酮的大豆蛋白,分散均匀后采用1mol/L的NaOH溶液调节pH为2.0~10.0。经过离心(9000g,30min)后,取上清液测定蛋白质含量。本实验中溶解度记为上清液中的总蛋白含量与样品中的总蛋白含量的比值。冻干后的SPI、Mix、SPIG6.4粉末于0~500℃条件下进行热重分析以比较失重及分解温度。
1.3.5乳液的制备[11~12]为研究中性(pH7.0)条件下加入异黄酮前后大豆蛋白在常温及高温处理后制备的乳液的性质,取大豆分离蛋白(SPI)、热变性大豆分离蛋白(HSPI)、常温混入糖苷型和苷元型异黄酮的大豆蛋白(Mix-SPIG和Mix-SPIA)和热变性富含纯天然大豆异黄酮和苷元型异黄酮的蛋白(SPIG和SPIA),溶液相中分别加入玉米油相(最终的乳液中含有20%(V/V)的玉米油和1%的大豆蛋白。充分混合后经预均质(5000r/min,2min)后,进行高压微射流处理(50MPa),向所制备的乳液中加入0.02%(m/V)NaN3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1.3.6乳液平均粒径的测定采用Malvern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乳状液滴的粒径大小。实验中采用颗粒折射率为1.520、颗粒吸收率为0.001以及分散剂折射率为1.330(水)的参数进行测定。表面平均粒径d32与体积平均粒径d43表征乳液粒度的大小。三次重复测定。
1.3.7乳液的微结构[11]取40μL荧染燃料(0.02%尼罗红和0.1%尼罗蓝混合液)加入1mL乳液样品中,充分混合后吸取样品置于带有凹槽的玻璃载玻片上,载玻片固定于载物台后再用100×物镜粗调聚焦平面。选取488nm的Ar离子和633nm的He/Ne离子双通道激光模式采集图像,扫描密度设置为1024×1024。采用LASAFLite软件对图像处理。1.4统计分析数据一般为三次测定的平均值,并采用SPSS软件的一维方差分析的LSD比较样品平均值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2结果与讨论
2.1蛋白的制备不同pH条件下SPI、HSPI及加热制备的富含纯天然大豆异黄酮及苷元型异黄酮的大豆蛋白实物图如图1。
2.2溶解度图2为大豆异黄酮、SPI、HSPI、富含纯天然大豆异黄酮的大豆蛋白及富含苷元型的大豆蛋白的溶解度-pH曲线。图2中的实物图为大豆异黄酮在水中的溶解状态,由箭头所指可见异黄酮在水中溶解度较低。异黄酮结合蛋白后,形成的复合物具有了类似于蛋白的溶解特性。即几种蛋白在pH2.0~pH10.0的条件下,溶解度曲线都呈现马蹄形。在等电点附近即pH4.0~5.0的条件下,几种蛋白的溶解度都是最低;而在高pH即pH8.0和pH10.0的条件下,溶解度呈增加趋势。几种大豆蛋白在碱性条件下溶解性良好。富含异黄酮的大豆蛋白的溶解性低于SPI和HSPI,中性pH条件下的富含纯天然大豆异黄酮的蛋白溶解性优于富含苷元型的大豆异黄酮的溶解性。大豆蛋白加热后疏水集团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了大豆蛋白与异黄酮的结合能力,从异黄酮的结构来看,苷元型的异黄酮为几种纯天然大豆异黄酮去糖苷基形成,即为更加疏水的异黄酮类型,从而导致加热后的蛋白聚集体中结合了更多的苷元型的异黄酮,蛋白-异黄酮复合物的形成及蛋白纯度下降可能是富含异黄酮大豆蛋白溶解度变化的原因,此机理有待进一步验证。
2.3起泡性SPI、HSPI和富含异黄酮的大豆蛋白的起泡性如图3所示。蛋白质的起泡能力应用食品体系中能增加产品的体积也可以起到酥松的作用[11]。大豆蛋白质分子因为具两亲性结构而在分散液中表现出较强界面活性,急速机械搅拌时大量气体混入,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吸附到水-空气界面上,降低界面张力,促进界面形成。同时由于大豆蛋白部分肽链在界面上伸展开来,并通过肽链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二维保护网络而使界面膜得以加强,从而促进泡沫的形成与稳定[13]。从图3a可知,同SPI相比,加热后处理的几种蛋白的发泡能力都有所提高,其中HSPI的发泡能力为172.01±0.66%,强于其它几种蛋白,同时,从图3b可知,加热后蛋白样品的泡沫稳定性相比于SPI有所降低,一方面异黄酮中的糖的存在可能提高粘度,可以一定程度的提高泡沫的稳定[13],同时加热处理的过程会导致蛋白溶液粘度降低,继而排液速率加快,最终使得泡沫稳定性下降。
2.4持水性富含异黄酮大豆蛋白的持水能力如图4所示。蛋白质的肽链上的亲水集团与水的相互作用对于蛋白质的持水性有重要关系[11]。本研究中SPI的持水能力约为590.00±3.45%,加热处理及加入异黄酮后大豆蛋白的持水能力下降,同时pH6.4处加热制备的富含苷元型异黄酮的大豆蛋白(SPIA6.4)的持水能力最低,即521.56±3.67%,这可能与加热处理导致的蛋白的彻底变性和疏水集团的暴露以及苷元异黄酮的疏水能力有关。
2.5乳化性SPI、HSPI及富含异黄酮大豆蛋白的乳化特性及乳液的微观结构如图5和图6。对于新鲜乳液测定的d43,SPI的粒度为1.35±0.12μm,混合纯天然大豆异黄酮及苷元型异黄酮的蛋白的乳液粒度分别为25.41±1.32μm和24.57±1.73μm。加热后的SPI及SPIG、SPIA的粒度分别为32.14±0.21μm、38.99±0.89μm和34.50±0.48μm。试验条件下,同天然分离蛋白和混合添加异黄酮的蛋白相比,加热法富含异黄酮的蛋白制备的乳液的粒度增大,离心处理后稳定系数有所降低,但该乳液具有更加良好的塑性,与HSPI呈现相似特性,可见热处理对蛋白乳液特性具有重要影响,这与文献报道的结论一致[14]。对于乳液粒度的增大,一方面可能由于高压乳化时首先促进了蛋白质聚集体在界面上的吸附,后因蛋白质聚集体的空间位阻作用,蛋白质分子最终难以完整的覆盖油滴,油滴的再次聚结被阻止,因而加热后的聚集体都出现了较大的液滴[12];另一方面,大豆异黄酮的加入首先形成了大豆蛋白-异黄酮复合物,加热制备后形成了粒径更大的可溶性聚集体颗粒(图A),由于纯天然大豆异黄酮带有糖侧链,且比苷元型的异黄酮具有更大的分子量,因而形成了几种乳液的粒度差异。图中A-F分别为SPI、Mix-SPIG、Mix-SPIA、HSPI、SPIG和SPIA形成的乳液。由图可知,染色后的乳液的微结构可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经过加热处理后的蛋白(包括加入异黄酮的)都出现了相对较大粒度的油滴,直接混合未加入异黄酮的大豆蛋白乳液比加入异黄酮加热处理的蛋白的油滴较小(图6),该结论与粒度测定的结果相一致。
3结论
大豆蛋白范文5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search the changes of tensile strength and breaking elongation from a serial of blend membranes with soy protein isolate as film substrate, which are mixed by adding a natural polymer material-guar gum, changed the contents of glycerol, proportion of guar gum and soy protein isolate, pH.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瓜尔胶;共混膜
Key words: soy ptotein isolate;guar gum;blend membrane
中图分类号:G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303-02
0引言
大豆分离蛋白(SPI)由于其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加工成型方便,且其膜具有可降解性、透氧率低[1],已经成为各国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天然高分子材料之一。但同时由于大豆分离蛋白分子中含有许多氨基、羧基等亲水性基团,和石油为原料合成的聚烯烃类材料相比,大豆分离蛋白膜在机械强度及耐水性方面有一定的缺陷[2,3]。经天然共混改性制备的生物薄膜具有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通透性相比单组分大豆分离蛋白膜有所改善等优点。利用天然多糖等高分子材料替代有污染、难降解的人工合成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瓜尔胶是从瓜尔豆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可再生高分子中性多糖,具有安全无毒、生物相容性好、可被生物完全降解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中。瓜尔胶含多-OH有望与蛋白质分子中-NH2、-COOH等基团作用,减弱大豆蛋白分子间和分子内的氢键相互作用,提高蛋白质链段的运动能力,从而增加膜材的柔顺性,改善大豆蛋白的加工性能。
因此,本课题采用大豆分离蛋白为成膜基质,天然瓜尔胶多糖为添加剂,通过调节二者间的质量比例关系,采取加热的方式使大豆分离蛋白变性,以甘油为增塑剂,调节大豆分离蛋白的空间网络结构及柔韧性,蒸馏水和无水乙醇为溶剂,通过变化大豆分离蛋白、瓜尔胶以及增塑剂间量的关系,结合调节共混溶液pH,优化膜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1.1 材料大豆分离蛋白(SPI,哈高科大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水分5.31%、蛋白质91.60%、灰分4.51%;瓜尔胶(印度进口,天津华裕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1.2 设备电子分析天平(0.001g,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DZW电热恒温水浴锅(天津莱斯特仪器有限公司);PH计(上海雷磁仪器厂);JJ-1型定时电动搅拌器(江苏省金坛市金城国胜实验仪器厂);干燥器(湖南汇虹试剂有限公司);螺旋测微器(0.001mm哈尔滨量具刃具厂);TA.XT.Plus质构仪(Stable Micro System Ltd);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自制玻璃板。
1.2 方法
1.2.1 膜性能测定①膜厚(Film Thickness,FT)。在被测膜上随机取5点,用螺旋测微器(0.001mm)测定厚度,取平均值。膜厚单位为mm。②抗拉强度(tensile strength,TS)。抗拉强度测定前,先将待测样品防止装有饱和溴化钾水溶液的室温条件干燥器中,均衡48h。将膜裁切成工字型长条,用质构仪测定,拉伸速度为5mm/s,有效拉伸距离为100mm,记录膜破裂时的抗拉力[5]。每种膜测定3个样,取平均值即得。③断裂伸长率(Breaking Elongation,BE)。将膜裁切成长如图所示尺寸的工字型长条,用质构仪测定,拉伸速度为5mm/s,有效拉伸距离为100mm,记录膜受到张力至断裂时的膜长[5],根据下式计算:E=(L1-L0)/L0×100%;
式中:E为断裂伸长率(100%);L1为膜断裂时的长度(m);L0为膜的原长(m);每种膜测定3个样,取平均值即得。
1.2.2 成膜工艺①不同大豆分离蛋白(SPI)浓度膜的制备工艺。将3.0、4.0、5.0、6.0%(w/v)SPI粉末,1.5%(w/v)增塑剂丙三醇加入到装有去离子水:无水乙醇=4:1(v/v)的烧杯中,未加瓜尔胶多糖,30±1℃恒温水浴锅均质,水浴加热至80±1℃,维持温度反应30min,冷却消泡,溶液浇铸于模具中,自然晾干,在室温条件下溴化钾饱和水溶液的干燥器中均衡备用,依大豆分离蛋白的用量由低到高将膜分别标记为:IG3-0、IG4-0,IG5-0和IG6-0,作为空白实验作对照。②不同瓜尔胶(GG)浓度膜的制备工艺。将3.0、4.0、5.0、6.0%(w/v)SPI粉末,1.5%(w/v)增塑剂丙三醇和0.15%、0.20%和0.25%(w/v)的瓜尔胶多糖加入到装有去离子水:无水乙醇=4:1(v/v)的到烧杯中。接下来方法同1)。依瓜尔胶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的用量由低到高将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分别标记为:IG3-3,IG3-4和IG3-5; IG4-3,IG4-4和IG4-5;IG5-3,IG5-4和IG5-5;IG6-3,IG6-4和IG6-5。③不同甘油浓度膜的制备工艺。将5.0%(w/v)SPI粉末,0.5、1.0、1.5、2.0、3.0%(w/v)增塑剂丙三醇和0.15%(w/v)的瓜尔胶多糖加入到装有去离子水:无水乙醇=4:1(v/v)的到烧杯中。接下来方法同1)。依据增塑剂丙三醇的用量由低到高将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分别标记为:IGG-0.5、IGG-1.0,IGG-1.5和IGG-2.0;IGG-3.0。④不同pH条件膜的制备工艺。将5.0%(w/v)SPI粉末,1.5(w/v)增塑剂丙三醇和0.20%(w/v)的瓜尔胶多糖加入到装有去离子水:无水乙醇=4:1(v/v)的到烧杯中,在30±1℃恒温水浴锅均质得到共混水溶液。室温条件下用配置的2mol/L或0.1mol/L的NaOH和HCl溶液调节混合体系pH分别为6.0、7.0、8.0、9.0、10.0,80±1℃水浴锅反应30min,冷却消泡,溶液浇铸于模具中,自然晾干,揭膜,在室温条件下溴化钾饱和水溶液的干燥器中均衡备用,依据增塑剂丙三醇的用量由低到高将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分别标记为:IG-6、IG-7、IG-8、IG-9、IG-10。
2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IG抗拉强度的研究
2.1.1 大豆分离蛋白和瓜尔胶浓度对复合膜抗拉强度的影响如图1表示的是大豆分离蛋白浓度分别为3、4、5、6%(w/v)和瓜尔胶浓度分别为0.00、0.15、0.20、0.25%(w/v)得到IG3、IG4、IG5、IG6四个系列16种复合膜的抗拉强度变化柱状图。IG3指的是蛋白浓度为3%(w/v),瓜尔胶浓度分别为0.00,0.15,0.20, 0.25%(w/v)对应复合膜IG3-0、IG3-3、IG3-4、IG3-5,IG4、 IG5 、IG6类同。由图可以看出四种瓜尔胶浓度,均是大豆分离蛋白浓度为5%(w/v)时复合膜的抗拉强度最大,并且在同样瓜尔胶浓度条件下,复合膜抗拉强度随大豆分离蛋白浓度由3%到6%先增大后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大豆蛋白浓度的增大,经加热变性的蛋白量增多,暴露出更多的活性基团,这些活性基团经相互作用有助于形成致密的网络结构,但当蛋白浓度增大到6%时,由于大量蛋白没有溶解,变性蛋白量没有继续增大,而致使蛋白没有增多的活性基团经相互作用形成致密的网络结构,所以复合膜的抗拉强度有所降低。瓜尔胶浓度由0.15%到0.25%,复合膜的抗拉强度呈现增大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大豆分离蛋白体系中加入瓜尔胶后发生了氢键或疏水等相互作用,改变了蛋白原来的结构,形成新的立体网络结构,随着瓜尔胶浓度的增大,新的网络结构越来越致密,最终使复合膜的抗拉强度增大。
2.1.2 pH对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抗拉强度的影响取大豆分离蛋白浓度3、4、5、6%w/v复合膜抗拉强度最大的5%w/v浓度作为pH影响因子的后续研究浓度。取瓜尔胶浓度为0.20%w/v以及甘油浓度为1.5%w/v得到在不同pH条件下的复合膜IG-6、IG-7、IG-8、IG-9、IG-10,测得相应膜的抗拉强度随pH的变化柱状图如图2。从柱状图分析可以得出,在pH大于7.0情况下,随着pH增大,复合膜的抗拉强度稍有增大,这与莫文敏等人研究的结果一致[6]。这是由于随着成膜液碱性增强,结合受热条件,蛋白变性更加明显,蛋白分子结构发生重组,这有助于形成紧密的空间网络结构,最终使复合膜的抗拉强度增大。
2.1.3 甘油浓度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抗拉强度的影响图3表示的是随着复合膜IGG-1、IGG-1.5、IGG-2、IGG-3材料中添加甘油量的增加其抗拉强度的变化柱状图,在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中,甘油添加量为0.50%w/v时不能成膜,所以选取甘油浓度1.0、1.5、2.0和3.0%w/v进行试验。图可以看出,随着添加增塑剂甘油量的增加,膜的抗拉强度是降低的,这是因为甘油是一种多羟基物质,含量增加,单位体积羟基的数目增多,结合水分子的数目也增多,使膜中蛋白质相对含量下降,削弱了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构变差,膜的致密性下降[7]。
2.2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IG断裂伸长率的研究
2.2.1 大豆分离蛋白和瓜尔胶浓度对复合膜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图4表示的是不同大豆分离蛋白浓度以及不同瓜尔胶浓度条件下复合膜IG3-0、IG4-0,IG5-0、IG6-0;IG3-3、IG4-3、IG5-3、 IG6-3;IG3-4、IG4-4、IG5-4、IG6-4;IG3-5、IG4-5、IG5-5、IG6-5的断裂伸长率变化柱状图。由图可以看出,随着大豆分离蛋白浓度由3.0%w/v增大到5.0%w/v,同等瓜尔胶浓度条件下比较,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是降低的。但当蛋白浓度达到6.0%w/v时,各种不同瓜尔胶浓度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增大。另外,当大豆分离蛋白浓度一定时,随着瓜尔胶浓度的增大(0.15~0.25%w/v)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是下降的(大豆分离蛋白浓度6.0%w/v对应复合膜除外),这可能是由于瓜尔胶与大豆分离蛋白经微弱的氢键或疏水相互作用改变了大豆分离蛋白原来致密的机构,形成比较疏松的结构,由于这种作用比较微弱,而使断裂伸长率降低。
2.2.2 pH对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断裂伸长率的影响图5表示的是随着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IG-6、IG-7、IG-8、IG-9、IG-10成膜溶液的pH变化,复合膜断裂伸长率的变化柱状图。由图可以看出,随着pH由6.0变化到10.0,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成递增的趋势,这是因为,随着溶液碱性增强,大豆分离蛋白变性明显,这对于膜的机械强度改善是有利的,断裂伸长率的增加,意味着大豆分离蛋白经变性后其原来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受到破坏,增大了分子空间的流动性,因此复合膜的柔韧性增大,断裂伸长率增大。
2.2.3 甘油含量对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断裂伸长率的影响图6表示的大豆分离蛋白-瓜尔胶复合膜IGG-1、IGG-1.5、IGG-2、IGG-3在增塑剂浓度由1.0% w/v逐渐增大到3.0%w/v时,相应膜的断裂伸长率变化柱状图,并且发现随着增塑剂甘油浓度的增大,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明显增大,甚至当甘油浓度为3.0%w/v时,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增至111.43%。这是因为甘油作为小分子穿插与大豆分离蛋白分子的立体结构中,对膜的柔韧性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所以膜的断裂伸长率随着甘油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3小结
3.1 给定实验条件下,蛋白浓度为5%w/v时复合膜的抗拉强度最大,且随着瓜尔胶在复合膜中含量的增加,其抗拉强度是增大的;随着pH由7.0变化到10.0,复合膜的抗拉强度是增大的;随着甘油含量的增大,复合膜的抗拉强度是降低的。
3.2 在给定实验条件下,蛋白浓度为5%w/v时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最小,且随着瓜尔胶在复合膜中含量的增加,其断裂伸长率是降低的(复合膜中蛋白浓度为3、4、5%w/v时);随着pH由6.0变化到10.0,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是增大的;随着甘油含量的增大,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是增大的。
参考文献:
[1]Tang C.H., Jiang Y.,Wen Q.B.,Yang X.Q.2005. Effect of transgluta-minase treatment on the properties of cast films of soy protein isolates.Journal of Biotechnology,120(3):296-307.
[2]Cao N.,Fu Y.,He J.2007. Preparation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y protein isolate and gelatin composite films.Food Hydrocolloids,21(7):1153-1162.
[3]Kumar R.,Zhang L.2008. Water-induced hydrophobicity of soy protein materials containing 2,2-diphenyl-2-hydroxyethanoic acid.Biomacromolecules, 9(9):2430-2437.
[4]汪学荣,阚建全,汪水平.2008.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膜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9(05):153-158.
大豆蛋白范文6
很多单身母亲有时会感到辛苦,但是张柏芝却表达了自己的乐观情绪:“我是单身妈妈,但并不辛苦,每次看到他们(两个孩子)就会忘记不开心的事情,就算陪他们跳来跳去讲故事都不觉得票。”张柏芝毫不避讳自己单身妈妈的身份,“普通家庭会有父亲母亲分工唱黑白脸,那我是单亲,所以黑脸白脸都是自己扮,乖的时候我会给他们疼爱的鼓励,调皮的时候也不会打骂,但我会教他们怎么去做。”虽然“身兼数职”有时候还是会辛苦,但两个儿子几句甜言蜜语就能融化张柏芝的心,“大的比较会讲话,嘴很甜,老大会说我的高跟鞋很好看,我就特别开心。小的嘴巴也很厉害。”不仅话说得好听,两个小家伙还会以实际行动帮张柏芝的忙,“虽然他们还小,但两个都会帮我搭配衣服。比如我会同他们今天我该穿什么颜色。大的说粉色小的说红色,于是我就把红色和粉邑搭配在一起穿。”
价值观“为了孩子我什么都可以!”
妈妈的身份让张柏芝戒掉了酗酒液归的不良生活方式,也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责任,人生观、价值观在陪伴孩子的点点滴滴中改变。
“电视上有时候会播我拍的作品,但大儿子Lucas会不高兴看,因为我拍的戏不是哭戏就是打戏,他们看过都会流眼泪――以为那些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所以我就给他们霍爸爸的片子,因为他演的都是英雄。还有一次他看到我和古天乐亲吻的戏,就秘密地和他爸爸说妈妈在和一个皮肤很黑的男人亲嘴,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在电影里看到的。”
在节目录制现场,张柏芝还大方吐露了自己日后感情的走向,“当我做了妈妈,对仰慕者追求者的眼光会不一样,在选择男性朋友之前,首先会先考虑儿子,不会想要随便拍拖。不过如果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但是在不确定感情稳定之前我也不会让那个男人进入到生活中来,因为我要对孩子负责。”如果真的有了那么一个人,张怕芝还开玩笑称想继续生孩子,“我希望最少三四个,如果五个我也是可以的。”
爱心论――“你们的孩子没人养,我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