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桥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搭建桥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搭建桥梁

搭建桥梁范文1

症状一 >>

“桥墩”的构建切不住重点

表现对一些等差(比)数列基础试题,要么做不出,要么做出了却耗时太多.

症结数列基础性试题往往要求灵活运用等差(比)数列的定义及性质.

突破之道 (1)熟悉处理等差(比)数列的基本方法,如通项法、递推法等;(2)熟记等差(比)数列的性质.

例1已知两个等差数列{an}和{bn}的前n项和分别为An和Bn,且=,则使得为整数的正整数n的个数是()

A. 2B. 3 C. 4 D. 5

解析:此题目主要是通过An和Bn的关系找到的关系,可以应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由=得=,而A2n-1=(2n-1)・an,B2n-1=(2n-1)bn,代入上式化简得=7+(n∈N+),易验证当n=1,2,3,5,11时,取整数,所以选D.

症状二 >>

难以搭建桥梁

表现对常见形式稍加变化便无从下手、心慌意乱.

症结对讨论过的一些基本方法(用方程思想处理基本“元”;用函数图象研究数列单调性;用叠加法、叠乘法处理通项;用逆向相加、错位相减等方法处理求和)未能灵活地迁移、熟练地运用.

突破之道尝试对相关的内容(等差、等比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及常见的处理方法等)自主推导,并体会这些内容在解题过程中所蕴含的方法技巧. 如果有相关的感悟,应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悟,并尝试将自己的想法系统化、规范化.

例2一个只有有限项的等差数列,它的前5项的和为34,后5项的和为146,所有项的和为234,则它的第七项等于()

A. 22B. 21C. 19D. 18

解析:本题是教材例题的变式,关键是处理基本“元”. 依照已知条件只能列出3个方程,而所列出的三个方程涉及四个未知数,进而思维受阻,无法进展下去,出现“桥梁”断链. 已知条件在数列中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所以若考虑将a1+an作为一个整体,问题就迎刃而解. 设该数列有n项且首项为a1,末项为an,公差为d则依题意有5a1+10d=34,(1)

5an-10d=146,(2)

・n=234. (3)由(1)(2)可得a1+an=36,并代入(3)得n=13,从而有a1+a13=36. 又所求项a7恰为该数列的中间项,所以a7==18. 故选D.

症状三 >>

难以构建“通项”的桥梁

表现由“递推”求“通项”难于下手,找不到突破口.

症结对典型递推式的认识缺乏系统总结.

突破之道归纳总结常见递推式的变形技巧,并有意识地应用变形技巧构造基本数列. 对于递推式,一般会用叠加或叠乘的方法;形如an=pan-1+q递推求“通项”,一般先找到一个适当常数c,构建基本数列{bn}(bn=an-c,以p为公比的等比数列),且易通过待定系数的方法求出c;形如an+1=kan+f(n)的递推式,需要将f(n)分多项式形式和指数形式分别掌握;形如an=k・型,应该考虑引入数列{bn},bn=,然后通过数列{bn}研究数列{an};数学归纳法也是获得通项常见的方法.

例3(1)已知数列{an}满足a1=5,an+1=-2an+6,求数列{an}的通项an.

(2)数列{an}满足a1=2,而且an+1=,求数列{an}的通项.

解析:(1)属于 “突破之道”中的第二种类型,注意到an+1-2=-2an+4= -2(an-2),于是可直接引入数列{an-2},首项a1-2=3,公比为q=-2的等比数列. 于是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得an-2=3・(-2)n-1(n∈N+),即an=2+3・(-2)n-1(n∈N+).

(2)属于“突破之道”中第四种类型,设bn=,求倒数可得到bn+1=bn+,则bn-bn-1=利用叠加法可以得bn=1-,进而可得an=.

症状四 >>

缺乏对Sn与an的深刻思考

表现Sn=f(an)或an=g(Sn)型递推关系不知如何下手.

症结对适用于任意数列的重要关系式理解不清楚,未掌握其统一性的作用,进而不能灵活运用.

突破之道对于任意数列{an}有S1=a1,Sn-Sn-1=an(n≥2),这表明Sn=a1+a2+a3+…+an(n∈N+)构成了一个新的数列{Sn},它的通项Sn表示相应数列{an}的前n项和,它的第一项S1表示数列{an}的第一项a1,当n≥2时,数列{Sn}相邻项的差Sn-Sn-1=an,这就是数列{an}与其和数列{Sn}之间最基本而又深刻的关系. 某些特殊数列可以围绕这两个数列通过适当变化(如裂项相消)以后求和,通过研究新数列{Sn}达到研究数列{an}的目的.

例4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的前n项和Sn满足S1>1,且6Sn=(an+1)・(an+2),n∈N+,求{an}的通项公式.

解析:令n=1,得6a1=a+3a1+2,解得a1=2(注意条件a1=S1>1,舍去a1=1);若n≥2,则由6Sn=(an+1)(an+2)得6Sn-1=(an-1+1)(an-1+2),n≥2. 两式相减得6an=(an+1)(an+2)-(an-1+1)(an-1+2),n≥2,整理即得(an+an-1)(an-an-1)=3(an+an-1). 由题意有an>0(n∈N+),an-an-1=3(n≥2). 于是数列{an}是以2为首项,3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则an=3n-1(n∈N+).

注:对于一般数列{an},若已知条件为Sn=f(an),求通项an的方法,除了用“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处理方法. 由Sn=f(an)首先推出S1=a1=f(a1),解出S1=a1的大小,接着常有两个思考方向. 当n≥2时,Sn=f(Sn-Sn-1),问题转化为处理Sn与Sn-1(n≥2)的关系(前面已求出S1). 求出Sn之后,可以用a1=S1,an=Sn-Sn-1(n≥2)求出数列{an}的通项. 利用递推关系作差的方法也常用,由Sn=f(an)得Sn-1=f(an-1)(n≥2),an=Sn-Sn-1(n≥2),两式相减即得an=f(an)-f(an-1),于是我们就把问题转化为处理an与an-1之间的关系了. 一般情况下,转化到单一的数列问题后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症状五 >>

不擅长跨知识板块

表现在解决数列综合问题时往往放弃不管或因为畏难而不敢下手.

症结对数列认识不足或者未理解数列中体现的数学思想.

突破之道从数学思想方面真正理解数列的实质,归纳数列与其他知识的结合点,熟悉常见知识板块的交汇点. 比如根据数列是离散的函数可以结合函数性质,再根据函数单调性结合不等式,将不等式与数列有机结合. 根据数列离散性质可以结合解析几何中的点、排列组合中的二项式等等.

例5已知二次函数y=f(x)的图象经过坐标原点,其导函数为f ′(x)=6x-2,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点(n,Sn)(n∈N+)均在函数y=f(x)的图象上.

(Ⅰ)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搭建桥梁范文2

P键词:教学情境;高效构建对话;情因境生

何谓教学情境的创设?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特定情境中,激发自己的情感,以自己的情感去认识、领会、掌握、感悟,进而去运用、去创造、去创新。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因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也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较大差别时,如何让学生推己及人,感同身受,情境创设,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构建了一座桥梁。如何创设高效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做到:课前“回溯”,跨越时空,基于实际;课堂“穿梭”,境为情设,情因境生。

下面,撷取自己在两个班级进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堂教学案例加以剖析说明。

【案例】

《吃水不忘挖井人》里有这么一段:“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简单的一句话,却点出了挖井的原因,也从侧面表明了带领乡亲们挖井的功劳之大。但乡亲们挑水这件事离学生的生活太过遥远,如何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乡亲们挑水的艰难呢?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创设了一个挑水的情境。

师: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学生在此处强调了很远,很好地抓住了这个关键词,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师:同学们只是走就很累了,那我们的乡亲们肩上还挑着水呢?想一想乡亲们挑水的样子。

生:肯定很累,很辛苦。

其实到这,学生推己及人,已经能感受到乡亲们吃水的辛苦了,但为了让学生对乡亲们吃水难、挑水苦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又出示了几幅图片,就是这几幅图片,反映了我在课前备课时没有“回溯”到当时的生活中,创设的情境自相矛盾,不符合实际。

师:是啊,同学们都感受到了乡亲们吃水的辛苦,瞧,每一天,乡亲们都挑着桶,走很远的路,(出示老人挑水图)扁担压弯了他们的肩膀,汗水模糊了他们的眼睛,晴天还好,要是雨天(出示下雨小路图),要是雪天(出示下雪图),要是烈日当头的夏天(出示大太阳),乡亲们会怎么样呢?

我的语言还没有描述完,下面就一阵骚动了,我还不明白为什么,等到我把图片出示完,许多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我心里还暗自得意,这么多人举手,看样子都体会到了乡亲们挑水的辛苦,那么这个设计的效果也就达到了,可当我提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瞬间被学生的回答给惊呆了。

生:如果遇到下雨天或者下雪天,乡亲们就不用去挑水了,在家就可以接水,也不用那么辛苦。

瞧,学生说得多有道理,下雨下雪至少不缺水,可我却希望用这个情境让学生感受乡亲们挑水时风里来雨里去的辛苦,那么这个情境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将学生带离了既定的轨道。再纠缠在这上面已毫无意义,只得草草了事,进行下一个环节。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学情境的不同,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同。这也让我认识到,创设教学情境,要做到以下两点:

(1)课前“回溯”:跨越时空,基于实际。《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同时,因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差别。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回溯”到文本创设的环境中,根据当时的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针对案例中创设的下雨下雪情境,我又特地查找了有关沙洲坝的资料,当年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那时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甚至当地俗语说嫁女儿都不愿嫁到沙洲坝。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让学生想象“下雪”“下雨”这些场景,也不符合沙洲坝的实情。

搭建桥梁范文3

一、实践是知识产生的源泉

园艺专业知识都能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找到产生的踪迹,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并加以简化、举例、实物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得真切、有趣、扎实。

1.从现实中创设情境

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各种植物的鉴别及繁殖方法等问题均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并充满着情趣。因此,要多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经常把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专业课研究的对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产实践基础,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挖掘教材中潜在的专业知识资源

生活是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教材中存在着大量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苹果树的疏花疏果,虽然学生学习了,但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还要通过教师不断指导,学生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二、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

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通过不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1.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看问题的能力

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必须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专业课学习的大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

2.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例如:在教学《花的结构》这一课时,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在校园中,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观察、讨论并查找答案。这样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3.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动手、讨论并总结,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搭建桥梁范文4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教学 衔接 知识引导

众所周知,初中升高中的地理衔接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影响到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在其他科目中的学习情况。本文就初中到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为学生搭建知识的桥梁。

一、比较分析初中和高中地理的教学转变

1.比较分析初中和高中地理的教材内容

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主要偏重于对区域地理的认识,了解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环境的差异,进而为人们在自然开发土地方面提供经验教训;高中地理主要是偏重于系统讲述人与土地、地理环境的关系,系统向学生讲授环境、人口、资源内容,进而学习如何协调人与土地关系的方法。从教材内容上看,可以发现,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普遍系统,并且加入了系统论、控制论以及信息论相关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进行定量计算,又要进行定性研究,内容难度也相应加大,知识点增多。

2.比较分析初中和高中地理的教学方式

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比较少,因此一般采用直观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老师一般是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逐个讲解,并对基本能力和技巧进行反复训练和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变多、变深、变难,教学主要是偏重于对理论、规律、原理进行解释,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上进行疑难点解答。高中地理考试偏重于对能力的考察,出题比较灵活,这样就要求在进行初中和高中地理衔接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图形上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图形进行知识推理,提高学生用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比较分析初中和高中地理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由于学生年龄小,一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进行学习,在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方面,初中生能力有限,还不擅长进行独立思考和学习;而高中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一般是采用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式学习方式,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利用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进行问题解决。

二、分析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措施

1.老师要十分了解地理的教材内容

在初中升入高中阶段,尤其是在高一这个学期,老师应该要对高中地理的教材进行了解,并能够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了解,同时还要知道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教学标准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够真正明白整个教学系统,对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老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掌握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点的联系进行分析,要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衔接初中和高中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旧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新旧知识点的比较和学习,在脑海中构建正确的认知结构,同时还要使学生能够储存更多的知识量,注意对初中残缺的地理知识进行学习和弥补,加强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完善知识体系,进而用高中学到的地理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时,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假说或者是寻找多种可能性的结论和答案;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聚合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将掌握的信息汇聚到同一个方向,进而找出一个完整、正确的答案。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中都十分强调用图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应该要根据这个共同点进行知识点衔接,使学生能够通过图形进行知识衔接和思维转换。

3.注意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为了能够使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学更加衔接起来,老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迁移,多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视野开阔,这样不仅能够使地理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能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

4.注意端正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

在高一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首先老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使学生能够在观察老师的言谈举止上进行模仿,进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老师要对学生正确的态度进行表扬和肯定,或者是其他奖励方式,这样能够强化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自身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检验、自我激励、自我批评、自我监督,这样能够从学生内部进行态度端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错误的学习态度进行批评和相应的惩罚,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抑制或者是弱化错误行为的倾向,同时用比较公正、客观的方式对正确态度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不断地进行正面强化,能够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三、总结

高一时期的学习是从初中过渡到高中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不仅要注重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上的丰富和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孙文华,徐强强.地理学思想方法指导下的初高中地理衔接[J].地理教学,2014,(06).

[2]沈穗芬.地理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4).

[3]谢振心.抓好高初中教学衔接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Z2).

[4]吴华香.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

搭建桥梁范文5

一、以“爱”做桥梁,调节情感距离

当一名教师最基本的就是要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只有这样,才能缩短与孩子的心里距离,才能与孩子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只有这样,才能无微不至地关怀孩子的成长,竭尽全力去教育好孩子,孩子才会亲近你,佩服你。孩子会因为老师的存在而快乐,老师也会因为孩子的存在而幸福。教师要撒播爱心,缩短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需要的就是用爱搭建的桥梁。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他们的教育境界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为无数育人工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二、以“爱”做桥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爱学生,就要学会宽以待人,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的头脑一定要冷静,孩子犯错误很少是有意而为之,多数时候都是无意行为,特别是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每当他们犯错误如果都加以训斥或处罚,不一定就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容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小山是班上有名的捣蛋大王,在学习中经常不交作业或抄袭作业,迟到、旷课,打架都有发生,单元检测从来没有及格过,一下课就喜欢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而且有时跑的快还撞到其他同学,经多次教育他不听也不改,总之他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同学们对他“见丑容易见美难”。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山同学非常喜欢跑步,而且还跑得挺快。弄清了这一点后,同时也为了让大家看到小山的“闪光点”,发现他的“美”,我在班里组织了一次跑步比赛,结果小山得了冠军。赛后,我要求大家以这次比赛为主题写周记,然而我在批改周记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的周记里有许多赞美小山的句子。于是我把这些赞美小山的字句在班会上都一一念出来。小山心里热乎乎的,我进而启发他:“愿你的学习也如你飞快的脚步一样令人激奋。”后来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引导,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他逐渐改掉了坏习惯,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当然,爱学生不等于一味地溺爱学生和偏爱学生,太迁就学生、和学生太随便,那教师在学生面前就没有威信。还有,如果对待班级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只爱好学生,嫌弃差生,也会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对后进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搭建桥梁范文6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710061) 张文俊

向量在三角形中的应用经常出现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有些试题往往与三角形的面积(或面积之比)有关,这类试题因向量“形”与“数”的双重特征与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巧妙结合,往往使学生感到难以把握.其实,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向量的运算及位置关系,特别是利用向量的平行(共线)关系,以揭示点的共线关系,或利用向量的平行关系,揭示相关三角形边之间的平行关系,从而使问题巧妙化解.现举几例说明如下:

启示:由于此类问题预先并不知道向量(平行)的位置关系,可以先作一个图形的示意图,通过对已知条件的转化(化筒)在得到明确的位置关系后将图形加以修正,这一过程中,既要用到向量的相关知识,也要用到平面几何相关知识,从而进一步综合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也正是命题者青睐不已的原因之一,教学中要不断总结,使学生真正掌握,所谓“题海无边,总结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