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师范文1
关键词:教师素质心理素质自我提高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素质,有赖于其教师的素质”。新的世纪,对人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没有良好的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更谈不上在改造社会和创造社会中有所作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因素,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教师素质的概念及构成
关于教师素质的定义描述较多,如:
(1)“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
(2)“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有关教师素质的结构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如:
(1)“教师素质结构应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七项因素”。
(2)“教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智能、个性三方面的静态素质和协同性、系统性、事业性三方面的动态素质”。
(3)“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等”。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地影响尤为重要。“教师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他教授什么更为重要。”(KarlMenniger)
二、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情感过程、职业兴趣、智力与能力、人格特征和教育信念等。
教师的智力是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从能力方面看,教师的基本能力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注意分配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力等。这些能力是从事教育事业必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此外,教师的特殊能力还表现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决策、教学监控等多方面,如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教师的智力和能力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带学生走进了知识的殿堂,而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坚韧不拔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不但影响其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地健康发展。
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动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发展和形成”。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心理素质(非认知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兴趣,勇于进取,勤奋向上;性格开朗,自我悦纳,胸怀坦荡;情绪稳定,自信乐观,有轻松愉快的心境,善于自解;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面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乐于交流,有较强的适应性。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事实和研究均表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教师心理健康地重要性体现在:首先,健康地心理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长期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如烦恼、紧张、焦虑、抑郁等都会通过影响神经生理机制、内分泌机制和免疫机制等损伤机体的功能,导致生理上地不健康,甚至病态。反之,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促进生理健康。其次,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有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而不良的情绪与心境则会直接抑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甚至消蚀其意志与事业心。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与质量以及师生的关系的建立与性质,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沐春风;而自身情绪紧张、烦躁、忧郁的教师,常常使教室形成一种紧张与压抑的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如坐针毡。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宜教育行为常常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惑抗拒、逆反,因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三、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教师心理素质提高从外部条件看可通过政策、管理等加以改善,如加强职前、职后培训,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等,但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是承担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
1、热爱教育事业,悦纳自我是教师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所授学科,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先进科学,先进文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做长流水。能够自我接纳,一个能够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2、磨砺意志,塑造性格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
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极其复杂而艰巨。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其个性品质形成时期,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矫正不良性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措施
当前,考试升学的巨大压力,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前所未有的社会要求与竞争压力使教师经常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劳,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职业道德规范看,人们对于教师地德性要求显然来得更为严格。被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就常常担心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后者如孟柯强调“教者必以正”,要求教师“独善其身”;董仲舒提出“善为师者,即美其道,又慎其行”等等,如此种种,为我国历代教师规定了基本的职业操守,成为社会评定衡量教师的主要依据。然而,现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偶像地位的渐趋失落,造成了教师内心的惆怅、彷徨和失落。倘若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稳定的情绪和自控能力。Goleman(1995年)在他的《心理智力》一书中论述道“那些能进行心理调节即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并能理解和有效地对待他人的感情的人,往往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占据优势。”
具体方法有:一是合理释放“宣泄法”。这是一种通过适当渠道把胸中的郁闷释放出来。当你为一件事所困扰时,不要闷在心中,而要把它讲给你所信任的人听。这既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又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忠告,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情绪转移法。转换情景,转移注意,改变心境。三是暗示微笑法。笑能消除精神和神经的紧张。当你自感情绪欠佳或精神紧张时,可以和亲朋好友娱乐一番,讲几句话,笑上一阵,利用积极地心理暗示改变心情。四是升华转化法。这是调节情感的最高形式。就是将因为某些挫折或困扰而引起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行动,将挫折化为动力,将压抑变为激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能使人忘却烦恼,给自己带来愉悦等等
心理师范文2
1积极心理学简述
上世纪6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在人类潜能观的促进作用之下,积极心理学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二战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战争时期以及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被放在对战争创伤的治愈以及战后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应对上。直至上世纪末,积极心理学才再次在心理学体系中得到广泛发展,这一时期中,有关研究人员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在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本学科是通过对人类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的方式,挖掘人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提高人内心幸福感。
2美术教师心理健康现存问题分析
教师由于从事的是教育育人的工作,受到该职业特点的影响,需要教师在职业期间投入大量的情感与精力,以优化教学质量。然而,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情感过度消耗,角色频繁转换的问题,导致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同样是非常巨大的。虽然适度的压力对教师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压力超过教师可承受范围时,就会造成教师过度紧张,心理健康方面产生问题,对教学活动效率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本校为体育运动学校,美术学科教学工作历来不受重视,教师心理压力非常大,甚至出现了一系列的身心问题:(1)情绪问题。美术学科教师群体大多有孤独、忧郁、焦虑、妄想、嫉妒、善变以及暴躁等负面情绪,如果这些负面情绪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排泄与疏发,将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压力感加重,严重时还可能诱发教师出现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加之本校学生生源参差不齐,除了有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还有部分山区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必须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转换,以有效展开教学活动,但这种做法的收效甚微,导致教师容易出现自我怀疑的情绪,这种不良的情绪甚至可能被宣泄在学生、同事或者是家人之上,更为严重的情况下将出现具有破坏性以及攻击性的行为,社会影响是非常严重的。(2)职业倦怠问题。职业倦怠所反应的是一种因个人成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倦怠性情感,表现在身体上的疲劳与心理上的情感衰竭。对于美术教师而言,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无法感受到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的兴趣与主动性,在生活上态度两极分化严重(表现为愤世嫉俗或者是冷漠少言),伴随存在成就感、信任感的降低,逐步丧失了继续努力与奋斗的热情。本校学生有着非常强的流动性,在有专项需求时,学生必须调动至其他地方参与训练,再加上美术学科所安排的学时不够充分(仅仅为正常学校美术学科安排总学时的2/3左右),因此教师更加容易产生消极的态度与行为,部分教师疲于应对这种局面,容易萌生辞职意向,学校除了需要面临教学资源流失的问题,教学质量更是无从保障。(3)身心疾病。当然,在巨大的教学压力影响下,教师还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一些身心疾病以及心理障碍,这其中包括了因心理因素而产生的睡眠功能障碍,食欲减退,身体机能失调或病变等躯体性症状,部分严重的教师还可能出现强迫行为,人际沟通障碍,以及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都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3基于积极心理学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策略分析
从教育研究的视角上来说,教师对独立性、自主性以及自我价值实现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这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导向是完全一致的。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上,心理健康除了追求无心理疾病外,还要求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健全的人格品质,有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有正常良好的社会功能,有健全健康的精神生活。即在人这一生的发展过程当中,不应当仅关注某个关键阶段中的关键问题,而是需要将目光放在生命全程之上。具体到美术学科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上来说,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不单单要求重视美术学科教师群体中所突出的、典型的心理症状,还需要高度重视大多数普通教师的心理诉求,通过培养心理素质的方式改善教师的生活状态,凭借积极的力量帮助教师维护心理健康,以促进其良性发展。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为了能够提高美术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可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树立积极心理健康管理,明确发展目标
就目前来看,针对教师,乃至普通人所进行的心理健康辅导主要内容集中在个体的心理问题上,以解决心理压力为主要关注对象,研究的重点没有集中在对优良品质的培养之上。故而,未来工作中需要打破这一思维局限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与理念,对心理教育工作进行优化,高度重视培养美术教师的人格力量与魅力,认识到这种人格力量对教师教学以及自身发展所产生的长远价值。从教师的角度上来说,除了需要积极进行自我反思外,还需要重视培养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正性特征与能力,逐步养成自信自尊以及勤劳上进等特征,在教学中不断革新教育信念,认识到美术教师这一角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价值,不单单需要扮演好辛勤耕耘的“园丁”,同时也需要在这一过程当中爱护自己,关爱自己,促进自我价值的顺利实现,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改善与调整,打造有较强感染力的积极人格。而对于学校而言,需要重点做好对预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不良问题,并促进其健康素质水平提高的工作。从全体性的角度入手,在对待美术学科从教人员时,应当抱有欣赏、赞扬为主的眼光与态度,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美术教师内在力量与潜在能力充分发掘。同时,需要注重教师的积极反应,鼓励美术教师关注自身的积极品质,培养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为教师提供系统化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机会,利用积极地引导,让美术教师能够秉持并坚定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2加强积极体验能力,提高主观幸福感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一位美术教师都有促进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潜能,可以通过运用自身动力与潜能的方式,诱发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师自身对生活的满意度,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美术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有主动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意识,掌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心理状态进行调整的方式与方法,特别是情绪状态比较消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主动回归从事美术教育中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的方式来体会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的自豪感与成功感。并且,教师还可以探索创造性的方法与手段,提高自身心理状态的积极性,主动解决心理问题,保障自身心理状态的健康与良好,将心理问题的指导与辅导自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通过这种方式,让教师对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与发展问题引起足够高的重视,主动参与,并提高积极、愉快的正面情感体验,激发内在动力,反作用于精神上的良性发展。对于学校而言,除了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尽量改善美术学科从教人员的生活水平,还需要根据美术教师所呈现出的价值观念以及心理健康特点,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技巧加以干预。其一,需要重视做好对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的设计,并监督评价指标的应用。即将传统的工作绩效指标替代为基于积极心理健康学的评价标准,梳理积极的榜样力量以及参照对象,让教师能够明确对主动调整价值取向,对教师职业的价值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其二,对于美术教师而言,由于所教授的美术学科对学生升学成绩不产生直接影响,也并非重要考试科目,因此美术教师的工作与个人很难受到学校、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认同,许多教师长期游离于各种评优、职称评定等机会之外,部分教师会出现怨声哀悼的现象,希望自己的工作被重视,希望自己被肯定,在此基础之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以实现自身价值。针对这一特点,需要引导教师重温以往教学工作中体验过的积极情感,增加教师对积极情感体验的体会与感悟,从而在面对当前以及未来教学工作中各种挑战时能够更具信心与希望。其三,美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期间其个人生活是否幸福与愉快,直接受到其是否能够在教育事业中寻找到快乐的影响。教师生活幸福的与否直接与教师个人心态的平和、互动的情感、以及求知的快乐相关。
4结束语
心理师范文3
一个好的教师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面对的一般都是成长中的学生,他们幼稚、没有多少辨别能力、或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对外界的干扰、压力和不良刺激缺少抵抗能力。如果说父母的心理健康影响的是一、二个孩子的生活,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的学生面可能就是成百上千。因此:青少年学生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也是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群,对他们的细心呵护和积极关怀是家长和全社会的职责,其中教师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有些资料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格奠定和发展的关键期”,对其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积极关注、热情鼓励、消极暗示、负面指责,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绝不可低估的。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习的榜样,对学生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神奇的力量源于教师的言行,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青少年是最需要信任、鼓励和支持的。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是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造人。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或不健康的教师就容易发生心情烦躁、发怒、缺乏兴趣、情绪压抑、不耐烦、丧失幽默感、神经过敏,还容易引起疲劳和多种身心疾病。国内媒体报道的个别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类的事件。其中不排除有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某些教师个性有缺陷,脾气暴躁,情绪容易失控,表达情绪的方式欠妥当,就容易把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
心理师范文4
目前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在中国,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首要方式,全国人口第五大死因。我国的中、小学精神障碍患病率21.6%—32%,17岁以下儿童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精神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青少年的未来,也是国家的未来。这是社会、家庭一起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强化学校教育的功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树立教师职业形象,更利于教学,提高工作效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任务,是教育事业的深刻改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提高教师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影响到民族的未来。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甚至比他的专业知识更重要。”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2002年6月,云南昆明寻甸县一个小学教师因受到校领导点名批评,气愤难平,为泄私愤,竟然放火焚烧校舍,造成8名住校学生被烧死,4间教室、7间宿舍被烧毁的犯罪事实。2001年7月13日,陕西一位年仅25岁的女教师因严重心理障碍,撇下还不到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有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到自己实在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福建省心理协会对全省中小学教师展开了心理健康的入行抽样调查,发现29.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9.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3.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心理师范文5
关键词:教师;心理;自卑;嫉妒;焦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61-01
一、教师心理压力主要表现
近几年,教育提倡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其实,学生负担过重,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教师负担过重。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实现整体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重视“为教师减负”。
1、工作时间过长,身、心压力巨大
调查显示近七成的教师认为自己工作太累,超过一半的教师工作时间已超过8小时,教师日平均工作时间为接近十个小时。每周授课时数过多,虽然国家规定了每周上课的额定标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每周课时远远超过这个标准,有的学科一周要上二十多节课,课时太多,与之有关的备课、课外辅导、批改作业等工作也随之增加,再加上教师每天上课时数太多,身心疲惫致使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班级学生偏多,一般在60至70名之间,补习班甚至达百人以上。学校仍按各班的升学率来考核教师,决定评优晋级和奖金发放。非毕业班的教师,校领导也以各班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给他们打分。名目繁多的各级检查、考评也使教师们忙于应付。不难看出,当前社会教师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我们的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广大的学生家长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重点中学、考上大学乃至名牌大学的动机驱动下,更是把学生的未来完全寄托在教师身上,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加大投入、给自己的孩子“开小灶”.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增强了心理压力。
2、多重角色转换疲惫不堪
教师在学校里扮演着多重角色,肩负着教育学生、接受校长领导、接受社会监督等多方面的重任。作为社会个体,他们生活在其他社会群体中,又扮演着其他各种社会角色。在家庭中,教师是重要的家庭成员,这便决定了他们对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诸如琐碎繁重的家务劳动、家庭的管理和家庭的发展目标等等,成为他们精神负担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多重角色及角色间的冲突。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教师们常常是全力顾及工作而放弃家庭,顾及学生的前途而牺牲子女的未来。更导致他们的心理冲突的加剧和心理压力的加重。社会对于教师的高期望值和高标准要求,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师同什么人交往、怎样交往及交往过程中的行为,时时刻刻处在周围人的有形和无形的监视之中。因此,教师总是努力成为模范公民,为人表率,从而加重了心理压力。
3、“永无休止”的评职,难以实现的自我价值
晋升高一级职称能够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认定。此外,职称与教师工资收系在一起,同时关系到教师的课时津贴、住房分配等许多切身的利益,因此,晋升高一级职称就成了教师一定时期内的第一需要,成为教师职业过程中的第一追求。但评职称困难,职称指标却又少的可怜。无疑使部分老师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学生在学识品德诸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是教师工作的目标,这个目标能否达到,不仅取决于教育自身的许多条件,还有许多外部因素,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成才上常常会有局部的失败,教师用心良苦的教导在家长及社会的不良影响下,迅速化为泡影。从而给教师带来成就挫折感和心理压力。
二、缓解教师心理压力措施
1、首先,心态轻松,承认差距
心态不好有时候来自于一种无谓的比较,教师会因为班级基础差、偶发事件多、班级形象差、工作无起色、无成就感,从而产生焦虑心理,心烦意乱,从而丧失工作热情,甚至迁怒于学生,进而恶性循环,这时就需要教师静下心来调节心态了。首先不能盲目地比较,要承认差距的存在,班级与班级,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差距,十个手指尚不能一样长,其次要允许学生犯错,接受犯错,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悦纳,这时我们不妨给学生一段追赶的时间,给养的机会。这不是放弃,而是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帮助他看清自己的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相信学生,放手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既学会了自我管理,增强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
2、把心胸放宽,把位置放低
对于学生我们需要用比大海更宽广的胸怀去包容他们的过失,对于累教不改的学生,千万不要放弃他们,任何人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他们更需要指点,善意的劝告,真诚的指导,这将让他们受益终生,每天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用欣赏的眼光来评价他们,从他们身上寻找闪光点,肯定比批评更有效。作为老师,我们有时是向导,有时可能又是保育员,有时可能使心理咨询师,但无论是什么角色,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样也许会收获更多。
3、精神胜利法
要坚信工作的荣誉感和对社会的贡献,我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一定能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师的工作需要阿Q精神:教师的工作很累,有人戏言:“有一驴拉货,嫌重,卧于道不起,主人对其耳语:“不拉去当老师,驴起,奋蹄狂奔”,那么人生苦短,我们为何不做一个精神胜利的人呢!教师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只有教师乐观了,学生才能灿烂,只有教师豁达了,学生才能开朗,多一些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不切实际的期待,多一些体谅和宽容,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少一些不公和误解,我们就不会有那种“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困惑了。
总之,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政府部门的相互关怀、理解和支持,只有健康的教师才有健康的教育事业,才能培养健康的下一代。
心理师范文6
1. 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更甚。据调查,有近五成教师认为“工作太累”,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的时间超过8小时;86.7%的教师认为自己主要的工作是备课、上课、应付检查、对付考试。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加剧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趋于恶化。这些数字触目惊心,令人不得不去深思:为什么广大教师如此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的朋友、心理治疗者;人际关系的交往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同时,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正因为教师职业自身的高要求性,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
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据调查,相当数量的教师患有明显的强迫症,表现出求全求美、思前顾后、谨小慎微、苛求自己等症状。原因何在?原来,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有敢破敢立的胆略,勇于创新,能大胆地搞些创新教研课题,进行教改实验。每个创新的、寻求个性与新路子的人,就犹如瞎子摸着石头过河一般,失败是在所难免的。然而,教师面对的是每一批不同的教育对象,担负着整个家庭、社会的期望,失败之后的代价远不只是涉及教师个人前景的问题,它还包括一批教育对象的问题。因此,教师教学创新在无形中陷入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误区中。这种新旧认知结构的尖锐矛盾及寻求转轨时期的新出路,给教师施加了无形的压力,这也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大因素。
正因为做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难度大、要求高,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重与压力,势必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一般人群要严重。国内如此,国外也一样。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报道:在教师中有37.5%的人常对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有30%社会适应不良,有情绪问题;有20%的教师需要心理医生特别关心;另有30%不易与人相处,无疑,这与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有关。教师不仅工作繁重、压力过大,而且承受各种压力的“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据调查,教师抗教育焦虑的能力普遍较差,遇事容易紧张、神经过敏,产生恐惧心理,不少教师时时担忧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表现出许多躯体症状;相当数量教师强迫症状明显,常常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冲动行为,尤其是由于社会的偏见,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常常被现实所挫伤,所以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着消极的自我意象,扮演“红烛”角色:照亮别人,牺牲自己,没有自我,不要索取,只有无私奉献,久而久之,必然严重地损害自身的心理健康。
2. 心理健康促进策略心理问题就如同常见病“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教师也不例外。 早在1996年,联合国的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现在这种痛苦已经在教师和其他群体中体现出来了,但解决还仅仅才开始。那么,如何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呢?
教师自己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学会宣泄与转移压力,以便随时调节自己的心态,时常看一看自己有无情绪反应不正常的现象,如果有反应过于敏感、情绪过于焦虑等现象,就应该考虑适当多休息一下,或者听听轻音乐,或者唱一唱欢快的歌曲;所谓宣泄就是要倾诉,找知心朋友把自己的遭遇、想法说出来;而转移就是要多想一些高兴的事情,多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如郊游、打球、听音乐或者到旷野中去散散步,喊上几嗓子。随时排解自己紧张的情绪。还要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来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真的感觉问题严重的话就要积极的找心理医生。另外,教师还要学会自我心理健康的调适,比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清醒自我意识、正确评价自我;充满自信乐观豁达,调适心理坐标期望值;乐于交往、融洽关系,要乐于奉献;学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