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1
关键词:激发兴趣; 强化诵读; 鉴赏能力
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教学人员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文言文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作为一线教师本人就谈谈自己对于文言教学的见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学生对文言文的感觉是枯燥乏味,所以得让学生感兴趣。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四条教学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动机原则,认为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学生对学习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天然倾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用下列方式创设情境:
①播放影像资料。学习《三峡》,可以欣赏三峡优美的风光,把学生带到那个情境中去,激起学习的冲动和热情。学习《口技》可以用一段现代口技表演的录音导入,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致学习《口技》,体会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
②讲相关的故事,或改编故事,或分角色朗读。学习《隆中对》,就给学生讲一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曲折经过;对于像《唐雎不辱使命》《公输》《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文章,就应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事先应做好相应的指导)。
③背诵相关诗文,以激发兴趣。教学《湖心亭看雪》,可以用张岱的《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也怕痛,荷锄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仅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来引入,并引导学生评价张岱,以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请学生背诵与雪或西湖有关的诗句来引入本文。
④诵读作者的其他诗文或介绍作者的成就、写作背景来引入。比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我们可以应该介绍苏轼在诗、词、文、书画方面的成就,让学生首先对苏轼产生一种敬意;也可以用比赛的方式背诵苏轼的诗词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让学生体会苏轼的豪迈、豁达的胸襟;背诵《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认识一个柔情的苏轼。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更好的教,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应该感到满足,享受教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使学生关系和谐,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二、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说反复诵读能领会文章的内涵。熟读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诵读应该有明确的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第二步,粗知大意,掌握思路;第三步,读出语气、语势;第四步,体味情感、感悟意境。在学生诵读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必要时应该进行示范,要结合文章的感情意境指导朗读,要让学生多读一次就有新的体会。不能机械重复的读“望天书”,摇头晃脑读得不亦乐乎,结果是脑子里什么都没装进去。比如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在让学生读准字音、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分析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历史背景,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讨论,读好两个主要人物的对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当学生对人物特点和课文中语气语势的把握都比较到位的时候,再让学生模拟表演。可以指导朗读的文章一定要不怕花时间,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爱意,觉得学习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有趣,甚至更有趣。只要学生爱上了文言文,那一点时间就花得很值。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嘛。
三、借助注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注释或进行合作学习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下面以《三峡》第一段为例说明注释的重要性: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本段的注释有:“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 、“阙”、“亭午”、“夜分”“曦”。根据这些注释,学生很容易明白本段的大意,只要认真推敲两个“自”的意思(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如果” ),那么整段的意思就能够轻松的弄明白了。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释字词和翻译句子,教师就不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了,学生本身也就有事可做、就有成就感了。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就不会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了。
四、培养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激发兴趣
学生的兴趣犹如水面,教师只有善于体察学生的个好,善于激发、引导,才能兴起波澜。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多项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目标。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教学策略。
一、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语言要求简洁,这必然要用到文言文。后,在《新华日报》上奋笔疾书“相煎何急”。此源于曹植的《七步诗》,象形生动的表现了国共两党的兄弟关系,也表现了戕杀同胞的残忍和制造内讧的愚蠢,悲愤之情力透纸背。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的记者招待会上,在回答有关两岸关系问题时,温总理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语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道出台湾当局倒行逆施,逆民心而动,其结果必然是失民心而惨败。在非正式场合,我们也会用到文言文。中学生写明信片,常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慰朋友;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激励同学珍惜时间。当老师、父母不关心自己时,有人会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将师长之爱喻为“春风”,以偏远的“玉门关”喻自己,形象生动,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当别人钻到钱眼里时,有人会说:“唯利是图!”以倒装句式强调“利”,鄙夷之情溢于言表。引用文言名句,不仅典雅、凝练,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讲讲这些实例,学生必定会增强学文言文的兴趣。现代生活熏陶下的中学生,有其优势,但也有些心理问题,这可在文言文中找到激励的良方。《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因此应自强不息。地势顺承天意,积德容载万物。我们应奋斗不息,胸怀宽广。“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认识别人的闪光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要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地学习。
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新课标鲜明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来增加他们学习的热情。记得我在上《木兰诗》时,学生对花木兰替父从军很感兴趣。当讲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为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时”,学生问:“木兰为什么要辞官还故乡?在朝做官,为老百姓着想不是更有意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替父从军本已是万不得已,花木兰又怎能留在朝中做官呢?”又一同学说:“怎么不可以,我就不信皇帝会治女英雄的罪!”“对,如果木兰表明身份留在朝中做官,说不定通过她的努力,在那个时期妇女就会解放,也不用忍受这么多年的屈辱了。”好大胆的一个想象,学生们依然在争论着,我没有去争论结果,但一个想象的开放性的作业却已形成,于是,我写了以“假如花木兰留朝做官”为题的训练题目,同学们进入了更激烈的讨论。
三、改“文章翻译”为“传神朗读”
教学中,我们习惯在解决字词之后就进行文章翻译。目的大概是两个,一是落实字词含义,二是疏通文章内容。其实这样做基本上是前一个教学环节的重复。如果我们这时改变一下,采取朗读的方式,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如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就带领学生“通过朗读走进人物心理”,尤其是唐雎关于“士之怒”的那段陈述,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个个群情激昂,把唐雎那种舍生取义、大义凛然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大有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气势。学生正气凝神,头颅高昂,仿佛自己就是秦廷上那“挺剑而起”的唐雎。学生通过读,不仅深入的理解了字词含义,更主要的是走入了人物的内心,同时在通过语言文字还原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是忘情的。钱梦龙在回忆自己的国文先生时有过这样一段文字:“庄老师教文言文一般不逐句串讲,但总要拉长了声调领我们诵读,凡读到加密圈的词句,往往眉飞色舞,读得格外声情并茂,就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就在这样的老师的影响下,不少同学都对古典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都在课外自动地找些选本来读,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不少同学还能用文言写写东西。”
四、培养学生质疑反思的能力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3
一、优化课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
预习,即课前的自学。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是上课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
预习能给接着要上的新课打好基础,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一项调查显示:在初中学生中,经常预习的学生的平均成绩要高于不做预习的学生的平均成绩,而且差异显著。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时才匆匆打开课本,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听天由命,一节课下来有的听懂了,有的似懂非懂,有的甚至就是听天书。而有的同学听课是有备而来的,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所学新课做到了心中有数,听起课来如鱼得水。
语文课的预习,我一般要求学生预习以下内容:了解课文的大意;提前落实基础知识,如,积累雅词佳句,剖析重要的语段,提炼文章的中心;提出自己的问题。预习方法:三遍读书法,第一遍默读,画出字词,理解词义;第二遍朗读,思考文章内容,主要写了什么?第三遍朗读,理解好词好句的含义。预习要求:圈点标注,需要查资料尽可能动手去查。“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刚开始,学生预习有些吃力,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但是,慢慢地,学生预习的速度快了,效果也越来越好了。由于扎实的预习,学生有了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
二、优化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雄鹰,要给它翱翔的天空,否则永远成不了雄鹰;骏马,要给它驰骋的大地,否则永远成不了骏马。课堂,就是学生翱翔的天空,驰骋的大地。所以,我们的课堂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善于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为此,我把我在备课中遇到的疑问,比如,《狱中书简》中写道:“夜莺啼叫得像是一只清脆的银铃……它的歌声在那时而铅灰,时而艳紫的天空的烘托下像一道灿烂的银光在闪闪辉耀。”运用比喻和通感的手法,尤其通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给人鲜明豁亮的深刻印象。为什么可以这样形容?再如,《绞刑架下的报告》结尾“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应如何理解?又如《唐雎不辱使命》最后写道:“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贵为一国之君,他对唐雎的道歉是发自内心的吗?……经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学生们大多能从课文中提出不少问题:有的学生在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提出了《与朱元思书》是一封书信,为什么重在写景;有的学生在读李辉的《梁思成的故事》时,就“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味?”一句怎样读提出了疑问,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调读,才能准确传达出梁思成的复杂心情?
所以,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有效的课,成功的课。
三、优化课后复习,事半功倍
有些同学在课堂上听课很认真,但是下课就把课本扔在一边,不再理会。这种习惯很不好。课堂上学过的内容要及时复习,最好是当天学的内容当天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规律告诉我们,新学的知识在两三天后遗忘最多,时间久了,再复习要花很多工夫,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及时复习。我们学过新知识后,要“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及时复习、巩固,才能不断强化已经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因此,当天课堂上学过的新知识,除了该堂课上学过的新知识,当天课后还要及时再复习,绝不能只把老师布置的书写作业做完了事,应看看书,理一理知识的脉络,该背的要背,该写的要写,该想的要想。只有有效的复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4
一、在记叙文中渗透思想教育
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在现代文中记叙文所占的比重较大。而这一体裁的文章,作者总是饱含激情来写人记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因而很容易在教学之中进行思想教育。教授课文时文时,就可以对记叙、描写、抒情的语文分析来揭示人、物、事内在的思想感情,让形象的人物饱含感情来感染学生,从而打动学生的心灵。比如,《最后一课》这篇文章,作者都德便抓住了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来描绘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韩麦尔先生的优美精神世界――爱国主义崇高品德。所以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本文写人的方法,而且更要使学生学习韩麦尔先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文中写到了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地说:我的孩子们……”“柔和”和“我的”中包含了对祖国、对同胞、对学生的无限深情,“严肃”中包含了对亡国的深沉的悲痛。韩麦尔先生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侵略者禁止阿尔萨斯、洛林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手段来奴役法国人民。在这种情况下,韩麦尔先生强调:对老师来说,“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对学生来说,“是你们最后一堂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普鲁士统治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韩麦尔先生的话十分深刻,他鼓励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的力量”是因为倾注了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通过对文章人物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韩麦尔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使学生深受感染,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在文言文中渗透思想教育
文言文在初中阶段也占一定比例,主要是是通过对字、词、句的教学,让学生反复地诵读,以读促悟,自己亲自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领会其中的思想精髓。例如,在讲《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先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等;然后结合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此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一人扮秦王,一人扮唐雎,多次的朗读,引导学生深入反复地体会,那么唐雎这个人物的形象就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机智勇敢、敢于斗争、爱国忠君。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学习他的勇敢,学习他的机智,学习他的爱国。那么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就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在诗歌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诗歌教学中,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同样都可以渗透思想教育。因为它们都以高度凝练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叙述的是人虽年老体衰,但是并不自卑,仍日夜思念戍守边疆,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在十一月四日的风雨之夜,他触景生情,触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怀,抒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分析内容时应恰到好处地将这种感情渗透进去,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爱祖国的激情,以便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为了取得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最佳效果,作为老师还应注意两点:1.注重暗示法。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愈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种规律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心灵之路的基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我们不能采用警告训诫的方式,而应采取暗示。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精心设计和控制各种暗示信息,使其服务于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暗示中进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2.言传身教法。师德最重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语文德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它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说服力,最易激励学生的模仿,所以,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应以知传知,以情传情,取得德育的高效。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5
第一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巧设导语、巧引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第二步就要因文而异地做好字、词、句的落实情况。
比如说教《陋室铭》。全文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名”“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象教这样浅近的文言文,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如果遇到较深教难的文言文是不是就只能采用传统的老师一讲到底的方法了呢?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是肯定不利于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的。我个人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做法是:1、在上新课前要求学生只借助于书下的解释去翻译课文,绝对不要去参考“翻译大全”之类的辅助书籍,我对学生说:“你一定要自己翻译,哪怕是翻译得笑话连篇都没有关系,往往在这些地方,在上课后,倒反而记得更牢。”2、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解释,在学生的互相补充中,圈出重点字词,以便今后复习记忆。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文言字词中的疑难点,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解答,学生有困难的由老师来帮助解答。在这个环节中要仅可能地采用激励机制,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就感。4、最后在字词落实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翻译句子。在这个环节中,注意力要放在基础较差的同学身上。5、对文言现象和语法的适度点拨。当然这个点拨得讲究方法。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总之,教师的备课必须相当充分。
第三步,实施“诵读”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所以,课堂上可以施行多种朗读训练。当然朗读方式要力求多样化,达到准确流畅。画“正”字记遍数是我一向的做法。
第四步,读中感悟,提高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曹刿论战》、《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那么我们的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还像语文课吗?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达成这个境界呢?
1、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
2、感受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涵。
3、感悟美的情感,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6
【关键词】心声;三维目标;体验;创设情境
在进行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心声》一课时,许多同学都在初读课文后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或大声感叹:“我们的小学老师也像那个程老师……”,“嗨,比那程老师还要厉害!他上公开课时把差学生都支回家了,说是请病假了。”有的说:“张老师就不让我读课文,他嫌我结结巴巴。”“我的数学老师不让我板演,怕我给他丢人。”“我也曾经当过李京京!”大胆的学生敢讲自己的想法,胆小的虽有所触动但面有难言又止。
我估计有一半学生有过类似于李京京般的经历,因此我因势利导,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1)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再读课文――体验思想情感;
(3)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4)整体感知――把握主题思想。
学生在初步感知故事情节后,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时,体验又更加深了一步,联系自身生活经历,联想小时候的心理体验,将李京京的思想体验内化为个人的体验,对课文内容更加深了感知与把握。新课程理论讲究语文教学中要突出人文性和体验性,要求阅读的过程首先变成体验的过程,这是十分正确的方向。
学生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分析李京京这个人的形象时就如同探囊取物,手到擒来。有学生说李京京因缺少家庭温暖,心灵缺少爱的呵护,因此性格沉郁、倔强。有学生说李京京特别热爱乡下的爷爷,对儿童伙伴满怀真挚的感情,沉湎于过去,借此逃避现实。也有学生说李京京虽然受到程老师和同学的岐视,但没有报复的心理,却善良又自强,难能可贵。大部分同学认为李京京是一个有着许多优秀品质的好学生,是一个心灵闪光的好同学。经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归纳,完成了第三步教学任务。为了完成第四步教学任务,我设计了三个思考题,供同学们分组讨论:①万卡与李京京的遭遇有什么异同?作者让万卡与李京京的活动紧紧缠绕在一起有什么意义?②程老师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学校生活中像这样的老师多不多?你有何建议?③你从李京京的遭遇与经历中想到些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会怎么对待这样的有“问题”的学生?
当然以上这些问题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完全回答清楚的,但回答的八九不离十,老师再稍作引导就让学生比较容易地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把握到位了,也由此实现了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这个教学案例的分析,我感悟到一堂较为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体验性,如果没有这种深刻而独特的体验过程恐怕任你再摇舌鼓唇,滔滔不绝地条分缕析,也会事倍功半的。为了达到此目的,创设情境就很重要了。总结个人教学所得,有以下几种方法与大家分享:
1、开篇介绍背景,讲述故事,导入特定情境。这种方法适用于古典小说、古代诗歌的教学。如教学《杨修之死》时可先讲讲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对曹操的奸诈与才略有一个了解,这样就不难搞清楚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鉴赏李清照的《武陵春》时,不妨先让学生听听李清照与其夫赵明诚的恩爱生活及乱世遭际,就不难体会其词中“人比黄花瘦”的万般愁绪。
2、配音朗诵或分角色朗读,直接感染,创设体验情境。适用于抒情文或对话极其精彩的小说的教学。如教学《黄河颂》、《海燕》等可用配乐朗诵方式,借助于交响乐激越铿锵、厚重沉雄的旋律激发起学生慷慨激昂、雄浑豪放的美感体验。教学《故乡》一课可分角色朗读对话,比如读到“唉,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这样精彩对话时,难道那个细脚伶仃,尖酸放肆,自私庸俗的杨二嫂不就如在眼前了么?还用教师画蛇添足地去分析一番吗?
3、激活学生关于少年生活的回忆,创设情境并再次体验。这种方法适用于教授以少年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比如本案例中所举小说《心声》,还有像《孤独之旅》、《童趣》等写人记事类文章,均可采用此法。只要善于抓住学生最易于受到触动的一个细节,即可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可使阅读理解水到渠成,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4、以课文为蓝本,师生共同改编排演课本剧,完全再造情境。主要适用于戏剧电影剧本或情节内容相对集中的叙事类文章。比如教授《变色龙》一课,可以让学生在扮演“变色龙”这个角色时更直接地感受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丑恶卑琐的双重人格。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更是精彩纷呈,不仅直观地表现了唐雎的侠肝义胆、英勇无畏的义士形象,还加深了学生对秦王奸诈狡猾、色厉内荏的性格的认识,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体验,一石三鸟,事半功倍。运用这种方法教授如《威尼斯商人》、《音乐之声》之类的戏剧或电影文学作品更是具有无可比拟的突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