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分析;对策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并不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所以,详细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当积极向上、思想活跃、奋发成才、追求进步、渴求知识。但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并不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他们在心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恐惧、焦虑、神经衰弱、强迫以及抑郁等。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正处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需要面临求职就业、理想、专业学习以及人生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由此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目前来看,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选择轻生的大学生连年增多,这充分表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经不住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冲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总是沉溺于玩游戏、看小说,致使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总是迷恋于虚拟世界,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致使产生一定的自我封闭心理;第三,情绪起伏大,变化无常。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陷入深渊。一旦遇到幸事,就会立刻开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定的抑郁心理;第四,就业心理困惑。很多学生在择业中过于急功近利,不想努力奋进,只想一步登天,致使产生一定的侥幸心理;第五,缺乏坚定的意志,一遇到困难就想着放弃。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令人堪忧,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1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社会竞争的压力。从目前来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就必须不断奋进,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大学生的压力,让大学生时而感到前途渺茫,时而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在网络时代下,各种信息良莠共存,尚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缺乏正确分辨信息的能力,使理论与现实产生矛盾冲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2.2校园环境的影响。步入大学之后,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从目前来看,很多大学生都缺乏这种能力,对集体生活还不能完全适应,进而产生一定的压抑心理。除此之外,与中学相比较而言,大学的学习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适应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会感到挫败,进而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会面临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由于大学生们的地域不同,习惯不同,观念不同,所以他们的在交往中必然会引发冲突,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学生的焦虑心理。2.3家庭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父母期望值过高的压力,很多父母都期望子女越来越好,致使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另一方面,经济困难的压力,有些大学生的家境并不好,他们会选择勤工俭学来维持生活和学习,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明显多于其他大学生,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3.高校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3.1开设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达到排除心理障碍、顺利成才的目的。3.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刊、学报、广播来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此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其次,高校应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周)活动,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最后,高校还应当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以此来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要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开设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还需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高校应当建立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通过开设咨询网站、心理门诊、咨询信箱以及咨询热线电话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倾诉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排忧解难,让大学生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2

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谐心理应对策略大学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越来越多的青年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深造。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指出,青年期是个体“为生活而生”的“第二次诞生”,这意味着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加之目前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交往、恋爱等诸多问题。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以及自我调控能力较弱导致他们在应对这一系列复杂问题时不知所措,因而出现心理障碍。近年来的调查数据也表明,许多大学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根据以往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数据、心理咨询中心的来访记录以及对个别大学生的深度访谈,笔者发现,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

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由于环境的改变,加上“90后”大学生过度依赖等不良个性品质,常使部分大学新生出现焦虑、抑郁、沮丧、紧张不安、无所适从等情绪障碍,甚至还出现旷课、逃避现实、独来独往、寻求刺激等行为障碍,有时还伴随头痛、失眠、胸闷、食欲减退等躯体症状。

2.人际关系障碍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在宿舍矛盾。“每个宿舍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是当今大学生的深刻体会。交往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父母的过度呵护甚至是溺爱,造成了当今大学生“唯我独尊”的个性,包容心和合作性较差。然而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有很大不同。不懂得以及灵活变通的人际交往技巧是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3.学习问题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是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能力。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中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让以往只有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安排下才能学习的学生无从适从。没有学习目标,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挂科和逃课现象,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由此产生。

4.情感问题

如今大学生恋爱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据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一段恋情。恋爱观、人生观的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导致大学生在遇到感情挫折时,不能够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因而引绪波动。近年来大学生因为感情受挫而跳楼、自残、打架斗殴事件的频率在不断攀升。

5.就业问题

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家长对子女的较高期待,使当今大学生倍感压力,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过度地担心就业问题,使大学生的精神状态长期处于压抑和紧绷状态。一旦努力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强。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认识不足,并且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前途和未来感到迷茫。

二、预防和克服心理障碍,构建和谐心理

近年来,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提出,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心理健康已成为合格大学生的必备素质。拥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时,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贡献力量。各组织机构都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心理。

1.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针对大学新生开展心理适应教育讲座,使大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不定期开展学习方法经验交流座谈会,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动机,减轻学习压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为就业早做准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消除误会和隔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挫折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及耐受挫折的能力;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随时准备为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现代家庭应该重视子女的心理保健

作为家长,应当主动学习心理保健知识及青少年心理知识,了解子女的心理需求;应该认识到子女的优点和缺点,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期望值,切勿给子女造成过度的压力;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引导子女在成长期的行为变化;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引导子女与父母坦诚交流。

3.社会应当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政府应当关注大学生就业现状,采取一切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及时打击贪污、腐败等行为,净化社会风气,使大学生接受正确的社会文化;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提升全民的心理健康意识。

4.大学生自身应当增强心理弹性,提升心理健康素质

大学生应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积极地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客观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勇于自我检讨,完善自己;培养自己坚韧的心理品质,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及时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班志刚,黄竹,温英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8.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亚健康 心理调节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己见端倪,而人要在这个竞争力强的社会求生存、求发展,对素质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心理素质。大学生面对的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沉重得多的竞争压力,有更多的选择和追求。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1)焦虑或抑郁的心理:这是心理亚健康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比较消极的情绪反应,包括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丧失、失败感与愧疚感交错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烦恼、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情绪是常见的,适度的焦虑对学习与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一定程度的压力能增强人的工作效率与积极性一样。但是,焦虑过度和时间持久就会抑郁自己,损害正常的心理活动,导致心理亚健康,形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学习、工作与正常的生活。

(2)自我意识不良:自我意识表现有自由感、独立感、自信心、未来感等。有的大学生在集体活动或同学交往中出现顺从、默认行为,无意或畏于独立地坚执己见,久而久之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感及派生的自由感和自信心便因此受到压抑而不能健康发展。大学生的未来感一般相当强烈,但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压力而致未来感较为淡薄或缺乏高层次的憧憬与追求,自尊心受挫的机会也相应增多,甚至于过度自尊,从而导致虚荣、嫉妒他人的情形,形成偏执、易猜疑、偏激的不良心理情绪。

(3)人际交往亚健康:有的大学生到了新的环境中生活不能适应,心理承受能力差,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容易关闭自己,离群索居,孤僻寡言,在集体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失去归属感,从而形成各种人际交往亚健康。

(4)神经衰弱:这是大学校园里常见的精神病,大学生中患有神经衰弱或精神分裂症者为数较多。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学习过度紧张而又不合理安排,没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人际关系僵化又得不到协调,谈恋爱失败或因单相思深陷泥潭无法自拔等等。

2大学生产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

(1)环境的改变: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环境的改变,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便不知该如何去对付,产生失落感,这种不良的情绪持续的时间愈长,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就愈大,就会形成心理亚健康。(2)各种文化的冲击: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浓厚的封建色彩,与今天的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区别,反映在心理上便是单纯的、守恒的思想观念必然成为复杂的多变的思想观念,人们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也会随之改变。外来文化倡导人生信条和准则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它是以竞争和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冲击着大学生的原有思想模式。(3)大学生个人存在的原因: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经过长期的艰辛奋斗才迈进高校的大门的,但大学与中学毕竟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对各种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亚健康。

3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

(1)疏通思想,摆脱痛苦:心理亚健康即是心理不通畅,使人产生痛苦,解决它的最好方法是疏通。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就是要通过耐心的、细致的、艺术的谈心,帮助他们把意见提出来,把情绪合理地发泄出来,卸下思想包袱,摆脱苦楚,并要适当控制情绪,恢复理智状态,达到心理平衡,轻装前进。弗洛伊德称之为“精神分析法”。无论灌输那种道理,无非是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解开疙瘩,认清方向。(2)减压降温,与人为善:生理学家认为,人一旦情绪激动,会引起血压升高,肌肉紧张,自控能力减退,这时,任何偏激语言,只能起“火上浇油”的作用。故此,要用温暖入耳的善言进行劝慰,帮助减压降温,使其逐步恢复平静与理智。同时,还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诚帮助他的。从实际的思想认识问题出发,有的放矢地讲明道理,抚平情绪,在温暖和煦的气氛中促进人们内心精神的解放、升华。(3)培养自我意识,防止理想与现实脱节:面向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因为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心理健康的支柱;要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要善于超越自我,上下求索。(4)为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是如何创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因此,学校应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自身的素质,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加强宿舍管理,使宿舍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合理安排学习或工作的强度,避免课程安排时出现时紧时松;为有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帮助,使大学生能尽量排除干扰,专心于学习。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25-01

摘要: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诸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最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建议,希冀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 心理健康 防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要求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感情、意志、人格、行为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具体到当代大学生可以得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从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间的统计数据看,除了在2005年有一个高峰外。其余两次筛查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稳定在4%左右。

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十六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物质滥用等。

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一词以百分之五十五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大一学生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像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为“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及“校园内部贫富差距显露的社会不公”而郁闷,大三和大四学生则开始因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专家指出。“郁闷”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情绪的反映。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大学常常被形容为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作为学生从中学到社会的一个过渡,大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容易表现为这样那样的不适应,

2、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就凸现出来,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更为敏感,心理问题也相对要更多一些。

3、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4、自我定位的迷惑

大学生在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的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及防御

大学生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引起不可忽视的社会危机。针对以上所提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进行避免和有效引导势在必行。

(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宣传

学校应该严格按照大纲中的要求。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普及高校师生心理健康知识高师院校,把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作为大学生公共课程。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以课堂讲授为主,系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以经常举办讲座为辅,开阔学生的心理视野,扩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面。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1、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看法,站得高、看得远,胸怀开阔、积极乐观。正确分析和解决在学业、工作、交友、择业等方面的问题,驾驭好人生的方向标。

2、正确地认识、评价和悦纳自己大学生应充满自信,不苛求自己。不求全责备,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要扬长避短,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发展目标,客观评价和悦纳自己。有助于心理健康。

4、心理健康咨询体系的建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高校内建立心理咨询点,配备经验丰富的心理教师或者心理医生,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的进行个别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所谓大学生心理健康,即大学生具有完整内容和协调一致的基本心理活动。完整内容指对事物的情感、认识、行为、人格、意志的协调和完整,能与社会现状保持一致。心理健康属心理学研究范畴,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的研究和了解,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其适应新环境和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从而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追求大学生群体心理能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状态,是一项具有重要社会性意义的研究。

1、研究的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大学期间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阶段,成才需要个体素质的全面、充分、综合的发展,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心理素质既是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综合素质发展的中介和基础。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意义非凡。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刻板单一,致使大学生身心整体素质发育不良。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人,知识面窄,缺乏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差,与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相匹配。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将提高整体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人的素质结构中包含着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五类基本素质。这五类基本素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素质”就其心理品质而言,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虽说它与人的先天生理因素有关,但并不是生来具有的。换言之,它是教化的结果,可以经过后天培养、造就和提高。素质不等于知识,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就失去方向性和目标性素质是一种相对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来体现的。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

大学是知识青年成才的关键时期,是知识青年自身发展具有突破性的黄金时段。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更须倍加谨慎,使其向优良方向学习发展。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吸收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保证。健康的心理教育能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史不长,经验不足,尚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种种困境,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范围不够广泛、分析不够具体深入、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学方法不完善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寻找对策,制定出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从教材、师生关系、教学方案、课程安排等方面一一着手,并对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但是否能有效实施,还有待考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前景

3.1、普及心理学知识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当前,高校要把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科学地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同时,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类型,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如新生入校时的心理适应与角色转变教育、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教育、实习期的创业心理教育、毕业前的人生职业规划和择业心理调适等方面教育。并可运用广播、电视、校园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多种手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编辑一些专用的小册子,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学会心理调节,学会自我完善,逐步培养健康心理。

3.2、营造心理健康优良环境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经历的社会活动不同对他们产生的心理反应也会随之不同。所以这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外在的客观因素从哲学的角度要可分为精神环境因素和物质环境因素。精神环境是指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比如意识形态、社会风气、传统观念等;物质环境是指各种物质因素的总和,比如金钱、所受教育等。

3.3、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

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并非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小到大成长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所遗留下来的。比如说现在多为独生子女的社会,孩子从小受到过多的溺爱,缺少自主生活的能力,家长们更关心的是成绩,而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家不让孩子插手做一点点的家务,怕做这些影响孩子的学习。但家长的这些轻能力重成绩行为的问题,在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逐渐暴露出来,在一些国外资深的心理专家看来,这些行为,反应出学生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同步的矛盾,在该表现出独立的时候却还很依赖别人,在该表现出成熟的时候却还有孩提时的幼稚。因此,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首先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使他们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年龄段对孩子进行什么样的教育。要根据子女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规律,对子女进行恰当的教育。

3.4、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可自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帮助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也为大学生和辅导老师交流沟通搭建了便捷的平台。社团可组织开展相关活动,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活动中来,还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3.5、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又很复杂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去,因此,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33]。我们既要加强心理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增强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持续耐心地开展教育,才能产生实效,使学生心理素质真正提高。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人员的素质。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知识、经验的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与提高。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对兼职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加强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34]。对专职教师,要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的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等组成的精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知识、技能、时间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整体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与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俄国教育家雪茄乌申斯基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人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4、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才华的发挥和应用。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关乎社会的发展,关乎祖国的建设。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寻求解决策略;对于工作优秀部分,应继续发扬。并在不断的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共同努力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丁桂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柳忠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策略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节奏在不断加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每个社会人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心理疾病的患者也在与日俱增。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自身的年龄特点,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何使大学生群体远离心理问题的困扰,拥有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更加强健的体魄,勇敢地面对社会竞争带来压力,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已成为需要各高校尽快解决的一道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1.恋爱引发的问题

恋爱是诱发一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大学生由于一时冲动早恋甚至早婚,耽误了学业,有的因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更有甚者走上犯罪的道路,令人痛惜。

2.自我定位不确定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会逐渐开始有意识地思考人生,不断地反思自身的优缺点。但在制定学习目标、规划人生等问题上往往容易陷入矛盾和迷茫的境地。

3.对学校环境不适应

进入大学会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很多很多,有些学生会对这样的情况难以适应,心理落差较大。大学的人际关系也要比中学复杂得多,一些同学很难和其他同学友好相处,于是心生烦恼。大学生活中,需要学生独立解决很多生活问题,这对那些在家过惯了“少爷”“小姐”生活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难题。在中学阶段,教师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劲头一般都会把大学描绘得很美、很自由,令人向往,致使一些学生以为只要踏进了大学的校门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当真实情况出现后,学生突然发现心中的美好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考试一样要承受很大压力,竞争似乎比中学时还要激烈。此外,在学习方面,大学教育注重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不再时时提醒、手把手灌输,要想学到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知识都得靠自己自学。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加之未能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考试后经常出现挂科的情况,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严重者甚至失去了对学习兴趣和信心。

4.就业压力大

而今,大学生毕业后需要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这种情况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那些家庭经济状况有些困难的学生,当他们面对就业的难题时,内心会更为敏感,有些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所以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也相对较高,他们面临的压力也比一般社会成员要大。社会的转型、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无形中也增加了大学生求职和就业的压力。

2.校园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中很多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对于集体生活不习惯,而大学生活是相对独立的集体式生活,这就要求他们既要做到生活自理还要有奉献精神和团体意识,不然可能就会感到孤独、寂寞、焦虑和压抑。如果在学习方法和方式上墨守成规不能灵活运用知识,也会致使一些大学生因在学习上遇到挫折而失意沮丧。多数大学都是面向全国进行招生,所以学生会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他们的习惯和个性差异也较为明显,这很容易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问题。若无力自己处理好这些事情可能会引发他们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

3.家庭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普遍存在。父母的强烈期望,可能成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对有些学生而言,也可能成为他们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此外,很多贫困的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还得背负高额学费和生活费带来的压力,通过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远超过了其他同学,会极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三、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1.引导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正确认识自身,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

3.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

4.通过多种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效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困惑。

5.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6.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7.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薛敏.提升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之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8(6):78-80.

[2]蒋露茜.关怀伦理视角下提升高校心理委员效能的策略探析[J].沙棘(教育纵横),2010,14(1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