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1

亲子之间也不例外,爱也是从类似这些关键词开始发展的,孩子从在母亲的子宫中用脐带相连,出生后用和温暖的怀抱让孩子和母亲相依相偎,再后来是手挽着手,是在父母的肩头熟睡的感觉,这些都是一幕幕美好的亲子相爱的场景。不难发现,亲子之爱的发展的方向是逐步分离,或者说是彼此的相互独立,使孩子与父母与家庭之间越来越能够拉开距离。正常的爱是孩子越来越独立,这是家庭中给孩子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爱的终点。一个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不是正确,最终考察的结果是他的孩子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独立,能够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独立生存,独立决定,独立经营自己的生活,能够学会独立地控制自己人生。

爱从依恋开始,最终导向独立。这是父母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也是考量自己爱孩子是不是合理的标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应该感到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也就是孩子越大,父母应该越轻松才对,这才是培养孩子应该努力的方向。父母的教育艺术集中表现在鼓励孩子独立上。父母每天和孩子在一起,表达对孩子的爱,除了让孩子产生安全感,更多的应该基于孩子的独立能力来考量我们的爱是不是恰当。

父母教育艺术的集中体现不是孩子有多听话,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在多大程度上鼓励孩子一点点独立,是不是能够逐步脱离父母而自我成长。

孩子的优秀不是他们在父母的设计下获得了多大的成功,而是父母多大程度上鼓励孩子拥有了多少次的失败。家庭教育的成功不是父母总结了多少育儿经验,而是孩子拥有了多少成长的体验。独立的孩子生活是自己的,而不独立的孩子一切都是父母的。我们需要努力让孩子收获自信,而不是对父母的“他信”。

因此,我认为父母正确的爱是始终促进孩子独立的爱。

因为我们的爱,孩子每天的自我服务能力是不是在增强?

因为我们的爱,孩子是不是能够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事情?

因为我们的爱,孩子是不是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

因为我们的爱,孩子是不是能够进行自我选择?

因为我们的爱,孩子是不是能够很好地面对孤独,学会打发时间?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2

(一)让幼儿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爱

经过相关人士的调查,目前,很多儿童都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苦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零花钱不断,不懂得珍惜。这种现象体现的就是儿童爱的教育的缺失。没有进行爱的教育,导致孩子们不懂得什么是爱,把父母的付出当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感恩的心态。在幼儿教育中推行爱的教育,首先就能让儿童们意识到来自亲人的付出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是一种爱。这种爱虽然不求回报,但应该珍惜和尊重,铭记在心,等到他们无力付出的时候,作为儿女应该用孝敬老人的方式报答那份爱。教育儿童们:从小做起,孝敬父母,珍惜亲情。每一天上学出门要跟父母有礼貌的道一声:“爸爸妈妈,我走了,再见。”等等,养成一种尊敬“爱”的习惯,才会珍惜爱。

(二)让幼儿感受到了来自师生之间的爱

目前,大多数儿童对老师的感觉还是恐惧和害怕,对同学也有一种芥蒂的心情。这些完全是由于儿童对老师和同学缺少信任,而信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没有爱那里有信任。当老师眼里苛责儿童的错误的时候,儿童可能只是有点害怕老师,但是当老师将儿童的错误告诉家长,因此受到了家长的惩罚的时候,老师就严重丧失了儿童的信任,对老师感情自然是被动消极的。同样,孩子们之间的玩耍,如果因为有了老师这个裁判,告状便将友谊和信任破坏了。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对老师和同学都充满爱呢?归根结底还是要进行爱的教育。幼儿教师要用爱的方式教育,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不是苛责,而是帮助儿童从错误中认识到犯错误的不良后果,保证以后不再犯就是乖孩子。当孩子们遇到不懂和好奇的问题,要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景,都不要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耐心地给他们讲解,让他们知道老师是多么的友爱,老师是他们的朋友,信任老师就是在享受爱。同样,孩子们之间的问题要让孩子们自己解决,老师不要用权力去插手,教导孩子们友谊来之不易,如果不珍惜,就会失去很多。爱的教育让孩子们相信老师,并和小伙伴们建立深厚的友谊。

(三)让幼儿感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爱

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们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心,也没有破换自然界中的生命的意识,但是如果没有爱的教育,提醒他们爱护自然也是一种爱的实现,那么,他们很可能会被社会上一些不良的行为感染:践踏草坪,砍伐树木,捕杀动物等等。让孩子们知道,来自大自然的万物也都是有生命的,用心去爱和珍视它们,它们也会同样的爱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泯灭爱心,必然遭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比如沙尘暴等恶劣的环境。教育孩子们,自然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命群体,生长在自然界的万物都与我们一样,是一个生命个体,它们有它们的语言,我们用心体会是可以听到它们的心声的。通过对儿童爱大自然的教育,让孩子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内心有一个充满爱心的情感世界。

二、如何实现爱的教育

(一)教导儿童学会换位思考

儿童无法体会父母的付出是因为他们没有在父母的角度思考过,无法体会做父母的心情,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同样,儿童们对于他们没有体验过的事情都是没有什么理解能力的。所以,要对儿童进行换位思考教育。可以让儿童给父母做一次饭,或者让儿童们亲自去当一次交通指挥警察,或者是亲自到建筑工地搬一块砖。让他们去亲身体验一下父母的工作,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赚钱多辛苦,为自己付出的有多么重的分量。换位思考是最好的办法,让儿童发现爱,珍惜爱。

(二)教导儿童学会表达爱

让儿童们发现爱,理解爱只是爱的教育的一部分,还要让儿童学会怎样去表达爱,制造让儿童表达爱的机会。儿童通过表达对他人的爱,在内心树立爱的责任感。可以让儿童在节日和特殊纪念日中,亲手制作贺卡和小礼物,送给要祝福的人,把自己的爱表达出来。比如,在教师节,亲手为教师制作一张小贺卡;在同学过生日的时候,亲手给同学做一个小蛋糕,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体会到不仅接受爱是幸福的,付出爱更幸福。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3

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我经常接触到不同的个案,而让我感叹的是,绝大部分个案都涉及家庭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家庭中生活,不同的个体对家庭的理解也不同。科克认为,“家庭是每个人的城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则说:“家是世界上惟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对家庭或哲理或诗意的描述,充分体现了家对于个人一生的重大影响。

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Abramson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关系不和谐(如经常争吵、冷战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残缺感、不安全感,从而出现自卑、抑郁、敌意等消极心理特征。反之,良好的夫妻关系可以使孩子有较强的安全感,进而促进其社会适应(Davies & Cummings,1998)。

家庭治疗创始人,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一直坚信,“家庭生活和家庭中的孩子会成为何种人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联系。”一般来说,在充满生机及和谐的家庭中,每个成员都会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家人之间的沟通是直接、清楚、明确、真诚的;家庭的规则是富有弹性又很人性化的,恰当又可变化的;家庭与社会的联系不是通过畏惧和谴责,而是在选择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开放、充满希望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爱能够自然流动,每个成员都能够感受到爱和付出爱,并将这种爱转化为积极的、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量。

当然,并不是每个家庭都如此完满,正如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所说:“很难说有一个家庭是完全健康和谐的,这种家庭只存在于概念中或治疗师的浪漫幻想中。每个家庭既存在欢乐、幸福,又存在愤怒、争吵,存在情感背离,存在分裂,存在不平衡……”尽管无法达到完全健康和谐,但是家长们作为家庭的塑造者,有责任和义务努力成为合格的塑造者,从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而爱,是塑造健康家庭的灵魂。

亲爱的家长们,一直以来,您如何用爱塑造着您的家庭呢?

我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有些父母觉得自己给孩子的爱是最无微不至的、最无私的,事无巨细地以爱的名义为孩子操办一切,甚至从小学到高中都要陪着孩子做作业才放心,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这样的父母常常对孩子说:“我们给了你全部的爱,牺牲了自己的全部时间陪你,你什么都不用操心,只要争气,考出好成绩就可以了。”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的成绩让家长很是失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会认为父母爱的只是学习成绩好的他,他会带着深层的焦虑和内疚感去学习。此外,他的潜意识也会通过让自己的成绩和行为越来越糟糕来证明自己的假设:“看吧,我学习成绩差了,你们就开始数落我、责骂我了,你们并不是真正爱我!”这是真正的爱吗?不是!这只是有条件的、控制性的、令孩子窒息的爱而已!

我也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有些父母经常说自己很爱孩子,却常常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让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替罪羊”。心理学上有个“踢猫效应”,讲的是一位父亲在工作中被领导骂,回家拿妻子出气,妻子则转过头骂儿子,最后儿子去踢猫。它揭示了一个事实:人在发泄压力、情绪时,并不一定冲着引起我们情绪的人,而是常常将情绪转嫁给那些相对软弱、安全的对象。在一个家庭里,最弱的角色往往就是孩子,于是,他们很可能承受着过多由他人转嫁而来的压力。心理学家说“孩子是家庭的守护神”,这句话的另一个含义是,孩子常常会承受过多的压力和责难,牺牲自己以换取家人的平静。孩子代替家庭成员“受过”,成为家庭的“替罪羊”,成为父母发泄压力的对象。此外,通过责备孩子存在的各种不是,让孩子成为“替罪羊”,父母也就间接避开了本属于自己的责任。家长可能责怪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却未必能够正视:只因自己一贯替孩子包办一切,才剥夺了孩子“行”的机会;家长可能责怪孩子内向、封闭,不与人交往,却未必能够正视:只因自己很少给孩子鼓励和欣赏,总是对孩子的不足太过敏感,才会无形中强化了问题;家长可能责怪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却未必能够正视:只因自己给了孩子太多压力,孩子才会因为深层的焦虑和愧疚而无心向学;家长可能责怪孩子暴躁、反叛,却未必能够正视:自己也经常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家长可能责怪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不能替父母着想,却未必能够正视: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关注过孩子的内在感受……这是真正的爱吗?不是!这只是显示家长地位的不平等不自由的爱而已!

用这种“爱”来塑造家庭,首先,孩子心灵的大门会对父母紧紧地锁上;其次,孩子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渴望友谊又不会与人沟通,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严重自卑或自负,对世界充满抱怨,遇事无助和悲观……);最后,整个家庭可能会因为亲子关系或夫妻关系的不和谐而出现各种可怕的、不间断的争吵,从而产生裂痕。

父母只有用真正的爱来塑造家庭,才能让家庭充满爱、喜悦、平和,让孩子充满爱和创造力地成长。什么是真正的爱呢?

真正的爱,是平等的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给予充分尊重的爱。孩子确实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但他不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或者父母生命的延续,也不是父母的私人财产,而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和情感的、有血有肉的完整生命。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是耐心的陪伴者,真诚的建议者,睿智的引导者。

真正的爱,是独立的爱,是能够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的爱。孩子从2~3岁开始在语言中出现了“我”,也进入了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关键时刻,开始在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个体。这是每个人走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必经之路,而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独立特别焦虑和恐惧,总是想方设法“阻止”孩子成长,包办孩子所有的事情,或者打消孩子任何展示独立思想和独立行为的机会,让孩子成为了不敢有、不会有不同意见的“乖孩子”。

真正的爱,是赏识的爱,是总能够发现孩子的美并及时给予真诚赞美的爱。一个很少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内心深处一直会隐隐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我不行!”这声音会伴随他们成长的某个过程甚至一生。无论他多么成功,他会一直无法肯定自己,无法爱自己,无法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安宁,只能不断地向外寻求他人的爱和肯定。而一个经常得到父母真诚赞美的孩子,他的内心是满足而自信的,并且会在赞赏的目光中不断完善自我。亲爱的家长们,当您凝视着孩子的时候,您的眼睛里究竟写满了什么呢?是爱和赞美,还是挑剔和批评呢?不管是什么,我们敏感的孩子都能够感受得到。

真正的爱,是完全接纳的爱,是全然接受孩子一切喜怒哀乐、成败得失的爱。每个孩子都携带着不同的生命密码来到这个世界,有着不同的生命任务,因此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无需比较,只需尊重。他的成长过程,会经历不同的事件,获得不同的生命体验。跌倒或失意时,正是他最美丽的时候,是积攒力量的关键时刻,因为此时他正在经历最为璀璨的“化茧成蝶”的痛。此时的他,不需要指责,需要的是鼓励和欣赏。当您觉得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用急着揪住孩子的问题,不妨轻轻问一声自己:“我怎么啦?这个家庭怎么啦?”或许,您就能开始学着完全接纳孩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4

我到小区附近的一家私立口腔医院看牙齿,平时都是刘医生接诊,这次也是。她一边给我检查牙齿一边告诉我,这是她最后一次帮我看牙了。我问为什么。她说,我把儿子从爸妈那里接回来了,儿子需要有人照顾,我只好辞职了。

刘医生是一个两岁半男孩的母亲,前几次在她这里看牙时,听她讲过她的儿子。小家伙三个月就跟着外婆回了老家,刘医生每个月回去看他一次,每次都给儿子买好多吃的玩的,一开始儿子还高兴,可是时间一长,儿子渐渐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了。她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儿子跟我越来越不亲近了。

讲到这里,刘医生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从轻松的托管族到接回孩子当全职妈妈,刘医生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虽然她是一个好医生,她不在这里工作我也是若有所失,但是我觉得她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为她,也为她的孩子而庆幸。

为了响应她对我的信任,我把我一个朋友的故事也讲给她听,作为对她的支持。

那时,朋友的女儿才一岁,帮忙带孩子的婆婆牵挂家里的老伴,吵着要回老家。她上班的地方离家远,丈夫的工作也忙,经常加班,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保姆,最后一合计,干脆让婆婆把孩子带回去。

孩子不在身边,真的是轻松了很多。那个周末,她正在厨房里做饭,这时,老公从包里掏出一张女儿的照片,说给你看看,今天才收到的。

朋友一边挥着锅铲炒菜,一边扭身看了眼照片,然后脱口而出,唉呀,怎么这么丑了呀。

她说,她不是说女儿长得丑,是指女儿的表情,孩子直杵杵地站在那里,一点也不开心,一双眼睛幽怨地看着她。朋友哭了起来,第二天和老公一起回了一千公里外的公公婆婆家。看到孩子,孩子都不冲他们笑,以前的她特别爱笑,现在她的目光一直盯在爸爸妈妈身上,生怕一个转身,他们就从自己的眼前消失了。朋友知道,送孩子回老家是失策的,与父母的乍然分离让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没有了,因为她觉得自己被爸爸妈妈抛弃了。

朋友说,她把女儿接回家后,经历好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才恢复原来的活泼。她说,我很庆幸当时相信自己的直觉,听从自我本能。这种直觉和本能其实就是基于对孩子的爱,爱孩子,不只是喂饱她,还要关心她的情绪与心理,她内在的喜怒哀乐会通过眼神和表情告诉你,呼唤你,我庆幸我当时看到了,也听到了,并及时地对此做了反应。

时隔多年,这个孩子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在学校也表现优秀。她们母女之间的感情十分融洽。我想,这一切真的要感谢她的母亲在看到照片时内心的那个触动,以及朋友的那个决定――我的孩子不寄养。

为人父母,亲力亲为

不管因为何种原因,在自己的孩子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时候,把孩子送给别人代为抚养,让别人代行父职或母职,这样做父亲或者做母亲都是失职的。寄养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当然是亲子间的冷漠与疏远。

我的同事,她的父母工作繁忙,于是就把她和妹妹一起送到别人家托管,只是周末小聚。现在,这位朋友已为人之母,她的妹妹出国,她在离父母很远的城市生活。她说,就算成人后不断地学习,进行心理上的自我疗愈,但和父母之间,好像总是亲密不起来。已是人到中年的她讲起这些时,脸上有淡淡的忧伤。现在,她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她说,我会提醒女儿,将来她做了妈妈后我们最多只是帮个手,但是不会帮她带孩子,她必须自己陪着孩子长大。同事说,我不希望看到亲子间的情感分离再一次上演。因为她深深地知道,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一旦断开,重新链接上需要更多的心力,有的成了一辈子的遗憾。

一个人早年的寄养经历,甚至会影响他成人后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一个十岁男孩的母亲,她总是在为自己的孩子焦虑,孩子身上的每一点情绪都能引发她的情绪波动。后来我和她聊天,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她自己的童年,她在一岁时和哥哥一起被送到四川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她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从此她的内心便充满了不安全感。当她做了母亲后,她想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爱,但是,她似乎没有相应的能力,她总是对自己和孩子不满,因为焦虑已经成为她的常态。她不想让儿子像自己当年那样与母亲分离,但却因为与儿子靠得太近而界限不清楚,带给彼此很多的困扰。

更有研究表明,很多被父母送给他人代养过的孩子,长大后心理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在参与的一档调解类节目中,好几次遇到相似的情节――在婚姻关系中受挫的女性,在谈及她们早年的成长环境时,或者是被亲生父母交给外公外婆带大,或者是送给他人作为养女。这样的女子,往往脆弱、敏感,极度地没有安全感,自卑、内心渴望爱,却总是为得到爱而付出太大的代价……

当然,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寄养也会是一笔财富,如果你会善加挖掘的话。我多年前的同事,国内提倡母亲教育的首创之作《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先生,之所以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出这样的一部教育力作,包括后来一直从事母亲教育的研究工作,也和他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关。他从小被爸爸妈妈送到外公家里,是外公抚养他长大的,所以他说自己当年就是一个寄养儿童,因此深知其中甘苦,他对寄养儿童的心理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大力提倡母亲教育。我深以为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5

我惊呆了,问:“出了什么问题?”

企业家感慨地说:“为了扩大生产,我用了外包。在外包刚开始的时候,自己还知道制造技术;但是逐渐地,自己就偏离了核心技术,对于产品如何制造出来的,一无所知。就这样,工厂垮掉了。”

我一口茶水含在嘴里渐冷,育儿和“外包”又何其相似。

你可以将育儿“外包”给老人、保姆、早教、兴趣班……

但是,在外包的过程中,你失掉了什么?

教育专家的实验

教育专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妈妈和保姆隔离坐开,看看谁更了解孩子。结果让人大呼意外。

当问到“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时,第一位妈妈憨笑说:“我觉得他还没决定好想做啥。”但是保姆非常自信地说:“飞行员”。事实证明妈妈被打脸了―― 孩子就想做飞行员。

当教育专家问“孩子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时,第二位妈妈眼神犹豫:“是英语?”保姆则毫不迟疑:“中文!”结果是朝夕相处的保姆更了解孩子―― 孩子想学的就是中文。

当问到“孩子在学校里最好的朋友是谁?”时,第三位妈妈羞赧地笑了:“不确定。”(妈妈太忙,没时间问孩子。)保姆一口咬定:就是那叫焦森福的小子!这一局保姆又胜出了……

作为父母,肯定不愿意失去与孩子之间最宝贵的情感联系,也不愿意将孩子的未来“外包”,由他人决定……

“班爸”“班妈”们,为了自己的事业打拼,但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哪些“核心技术”是无法外包的。

有些教育,只有亲力亲为,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在本文中,笔者就盘点一下哪些“核心教育”不能被外包。

夫妻恩爱不能外包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家庭的焦点,很多妈妈投入全部精力在孩子身上,甚至为此冷落了丈夫。而他们忘记了,父母美满的婚姻才是孩子童年的最好礼物。

尤其是新父母很容易忽略这一点,等意识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已经成为最亲密的陌生人。

夫妻恩爱,是父母必须亲自经营呵护的,不能假手他人,无法外包。

为了爱你的孩子,多多去爱你的另一半吧!

习惯养成不能外包

曾经有一位妈妈问我:“孩子白天小睡半小时就醒怎么办?”“孩子吃饭挑食怎么办?”

我刚想鞭辟入里地给她说些育儿知识,突然,我灵光一闪,问她:孩子平时谁哄睡?答:姥姥。我又问:孩子平时谁负责喂养?答:姥姥。

对于繁忙的都市妈妈,把孩子外包给老人是最常见也是最无奈的事情了,但是有一件事情你最好亲自来,那就是习惯养成。

6岁前是孩子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老一辈的强项是养育孩子,但是说到心理成长,有多少老人的教育能够跟上时代境界呢?

所以,再忙,也不能把好习惯的养成给“外包”!

爱和安全感不能外包

普天之下,只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无条件的吧?早教中心、兴趣班怎可替代?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如何在爱中建立规则,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和给予爱,这就需要父母:不以爱来强制孩子去做某件事,不以爱来威胁孩子,不将爱与任何功利性的事物画上等号。

让孩子知道,父母爱他们,和他们考多少分没有关系。

从不外包的孩子,更省力

亲子纽带强的家长,根本不需要管教孩子。因为他们从小和孩子之间就培养起牢不可破的依恋关系。双方的亲子感情,激荡关联、同步共生,最后心照不宣、你我不分。

孩子对父母有了绝对的信赖,你根本不用给他什么指令,遇到事情只要告诉他自己的看法,他就会把你的看法当作自己的想法一样,好好考虑。

所以,养育孩子请不要外包!半路拿回来、再捂熟,和孩子的关系会难上加难!

如果生下来,就没有和孩子建立足够完整的亲密关系,你不了解孩子,孩子不了解你。然后呢,孩子不被理解就发脾气,孩子发脾气了你就烦躁。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6

幸好爱这种东西是不用学的,特别是爱孩子,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的原动力,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表达。

我们都在爱或者被爱的路上,有时候爱能增加感情的交流,成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剂,让我们感觉不再孤单和寂寞,可是有时候爱也会产生反作用力,使人与人之间出现隔阂和疏离,因而,爱什么,怎么爱,爱多少,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全新的课题。

常常见到一些年轻的父母,无节制地爱自己的孩子,恨不能把全世界都给孩子,恨不能替孩子去生活,孩子要什么买什么,孩子要星星不会给月亮,替孩子铺床、叠被,帮孩子穿衣,给孩子喂饭、收拾书包,甚至替孩子处理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凡事都亲力亲为,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委屈,可是你想过没有,这样活生生地剥夺了孩子生活的乐趣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我曾经见过一个12岁的女孩,漂亮、可爱,却不会自己穿衣服,甚至不会剥鸡蛋皮,对着一枚煮熟的鸡蛋束手无策,样子有些呆萌,却让人乐不起来,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有一点不能否认,这是被父母溺爱的结果。也曾见过一个父亲,癌症晚期躺在病床上还挖空心思想着干点什么,最好能挣点钱留给孩子买房子、买车子,不知道身体健康没病没灾的孩子知道父亲的这种想法时,心中会做何感想。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布伦达・加里森曾在《因为爱,所以节制》一书中发出深深的感叹:“我们如此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就是不听我们的。”

很多时候,我们将自以为的好强加给孩子时,孩子却未必领情,我们的好、我们的爱,让孩子心生抵触,甚至出现极端的反应,毕竟每一个人站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不尽相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成长过程中,亲身感受是别人不能替代的,就像你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不能走弯路,而孩子必须在走过弯路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弯路一样。

没有搬家之前,邻家有一个进入青春期的极度叛逆的男孩,每天放学后不爱回家,常常在街上疯跑,和同学踢球,去网吧上网,在同学家里留宿,他的妈妈整天以泪洗面,他的爸爸整天唉声叹气,家里的气氛很沉重。父母两人都很纠结,他们始终搞不懂,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吃穿用戴这些事情都尽可能地去满足,他为什么就不爱回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