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论文范文1
中医学论文3000字(一):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协同培养初探论文
摘要:双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文章从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角度论述双导师制的内涵,探讨双导师制实施的优势,提出了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寻求一条培养中医临床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新途径,有利于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4-0125-02
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继承与发展祖国医学的重要力量,其医疗素质和科研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医学的发展前景。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基础,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旨在向社会提供高层次人才,满足各级医院医疗人才的需要。随着我国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增大,中医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人数也日益增加,同时师资严重匮乏,导致教学压力增大,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难以满足现状,如何将科研与临床落实在研究生教学中以及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当代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双导师制的现状及内涵
双导师制是指由学校内的科研及基础指导老师和一个校外(研究所、医院)临床实践的指导老师组成的双导师队伍,利用校内外丰富资源,共同指导研究生科研、临床上的学习,培养出更全面、更高层次的医学人才。通过校内外两位导师的配合,共同指导、联合培养,充分发挥双方优势,目的是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校内导师一般由具有较高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综合能力较强的导师担任,研究生前期的课程及基础学习由校内导师指导,是研究生专业知识的领路人,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学习平台,督促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校外导师一般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高尚的医德医风、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专家学者担任,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解决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发展空间。两位导师优势互补,集思广益,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研究生学业。
二、双导师制的优势
校内导师主要指导学生理论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其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用深厚的理论基础及科研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为研究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平台。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校内导师可给予其较好的指导和答疑解惑。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是给予学生临床上的指导,提升其临床技能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较高的沟通技巧,言传身教地影响学生,学生长时间与临床导师接触和学习,形成初步的临床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两位导师合作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技能操作、毕业设计等。双导师制的优势有以下几点:(1)两位导师合作,相对于单一的导师制度,具有更好的专业知识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扩展研究生的知识面,使其视野更加开阔,对医学科学的认识也更加独到及深入。(2)以往单一导师制是导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而双导师制实现了学生与导师以及导师与导师的三方交流,两位导师通力合作,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方积极合作讨论,导师之间也能相互切磋,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培养方法,同时能够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与想法。(3)从传统中医师承或者单一导师制的角度看,传统的师承或者单一导师制往往受到学术保护思想影响,容易听取一家之言,不能打开思路、博采众长,不适合现代研究生培养,而双导师制的建立,两位导师各有所长、集思广益,同时给研究生提供不同的思路。
三、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师承及单一导师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研究生制度,存在未确立双导师具体职责、研究生对导师的认同感低、校内外导师之间缺乏交流以及专业学位培养定位不明确[1]等问题。首先,导师资源不足,导师资格的确认和遴选制度不完善,导致导师的能力参差不齐,不能给予学生应有的研究生培养支持,且部分校外导师带教经验不足,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不明确[2],未确立两位导师具体职责,校内导师可能由于科研压力疏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把临床实践作为研究生的主要工作,而临床导师忙于本职的临床工作,甚至还要负责规培生、实习生、见习生、研究生、进修生的带教工作,带教不严谨,培养计划未落实,从而使双导师制有名无实。同时双导师制中还存在两位导师交流较少的情况,缺少一个健全的研究平台,两位导师可能是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处于不同的机构,双方或与研究生的三方交流不足,无法系统跟踪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内外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双导师制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单一导师制的新型导师制度,双导师制提供的多层面学习平台的优势同时也给研究生带来了一定压力,研究生在繁忙的学业中既要临床轮转完成规培计划,又要完成学校要求的科研学习,部分研究生暂时不能接受和适应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一种适合现代研究生培养的新型导师制,但由于目前制度尚未完善,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何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对研究生培养的优势,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四、构建双导师制的建议
1.各大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招生规模,保证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保证导师能有充足的时间对研究生进行教导,在毕业时严格把关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
2.要建立健全双导师制。在研究生导师资格的确立和遴選上,必须严格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责任心强的专家学者,能够带领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帮助研究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社会提供高层次的医疗人才。
3.明确双导师的具体职责及对研究生培养的定位,将双导师制度落到实处,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相关细则,如研究生学位论文具体由哪位导师推进,规培轮转计划由哪位导师负责跟进,等等。虽然两位导师具体职责很难细化分工,也容易出现导师之间各管各的情况,但是只要清晰地指出两位导师的培养责任,同时发挥研究生自身积极性,在两位导师之间沟通交流,双导师制的实施和研究生的培养就能够落到实处,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
4.調动研究生积极性,增加研究生对双导师制的认同感[3]。研究生是学习的主体,研究生只有从心里认同、接受双导师制,才能在两位导师协同培养中获益,也才能保障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因此,学校和导师均应与研究生多加沟通,让学生明白双导师制的内涵和优势,能够主动参与两位导师组织的学习和实践中,否则只会徒增研究生和导师压力,影响双导师制的实施。同时,研究生作为培养的主体,应明确自己的培养计划,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出更加严格的培养计划,在两位导师通力合作的支持下,高水平地完成研究生的学习。
五、总结
在中医专业学位培养中开展“双导师”制度符合现代社会和医疗环境的需求,能有效提高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而为未来医疗事业提供高水平人才。中医专业型研究生,既要完成学校的课题及毕业论文,又要在医院完成临床轮转,高校与临床医院通力合作,优势互补,相互交流,不仅帮助研究生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宽了眼界,增强了医院的科研能力,还提高了高校的教学质量。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调研与探讨论文
摘要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调研,了解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现状,分析各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探讨影响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相关因素及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问题,探索中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途径和方法,为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具有前沿知识、创新能力以及掌握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重任,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纵观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其重点逐步经历了由教育制度完善到提高研究生质量的转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六大发展改革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稳步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指标是博士学位申请者在获得博士学位时的质量。目前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及其评价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与舆论关注的热点。
1研究背景
博士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质量,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综合体现,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博士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是改进和完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管理方式的有效途径和检验指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研究方法
2.1资料来源及方法
通过调研国内具有中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选取其中已有中医学博士毕业生的14所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以下简称“评阅意见书”),对其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整理分析。
2.2评价指标名称统一化
对各中医药院校“评阅意见书”中评价指标名称描述的统一性问题,参照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对同义的名称信息进行统一。“论文选题、选题价值、选题”统一名称“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创新性、论文成果的创新性、创新性”统一名称“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论文写作能力与总结提炼、写作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写作能力”统一名称“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研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科研作风”统一名称“科学研究的能力”;“理论基础、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统一名称“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论文综述、文献综述、综述”统一名称“论文综述”;“论文价值、实用价值”统一名称“论文价值”;“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水平”统一名称“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
3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比较和分析
将14所中医药院校“评阅意见书”中的评价指标进行统一处理后,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指标权重满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论文选题”(92.86%)、“论文的创新点”(85.71%)、“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85.71%)、“科学研究的能力”(71.43%)、“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71.43%)、“论文综述”(64.29%)、“论文价值”(14.29%)、“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14.29%)、“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7.14%)、“工作难度和工作量”(7.14%)及“论文规范性”(7.14%)。
指标重要性赋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论文的创新点”(28.75€?3.6)、“科学研究的能力”(26.2€?.69)、“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21.37€?.23)、“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20€?.92)、“论文价值”(18.4€?.43)、“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18.4€?.34)、“论文综述”(17.967€?.467)、“论文选题”(17.438€?.166)、“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12.725€?.41)、“工作难度和工作量”(10€?.71)及“论文规范性”(10€?.70)。
权重满分比大于50%的指标有6个,包括“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及“论文综述”。根据评价指标权重满分比值可以看出,50%以上的中医药院校对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时都选用“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及“论文综述”等常用指标,这些常用指标中“论文的创新点”、“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赋值均比较高,是影响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
权重满分比小于50%的指標有5个,包括“论文价值”、“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及“论文规范性”。说明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各院校也有一些特异性的差异,根据评价指标权重满分比值可以看出,部分院校尤其看重博士学位论文的“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和“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两个指标。
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4.1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4.1.1指标体系的可靠性
本研究收集的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来自于国内具有中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且国内普遍认为培养质量较高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基本涵盖目前国内中医药类高校对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各个标准。具(下转第69页)(上接第67页)有较高的权威性,协调程度较高,充分显示了评价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4.1.2指标体系侧重中医学学术学位型博士培养特点
相比中医专业学位型博士,学术学位型侧重于中医学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中医学科学研究人员为目标,其学位论文应更注重研究创新性,对中医学领域在知识和认识上能作出独特而有意义的贡献。指标“论文的创新点”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该各评价体系中给予了较高的权重,这也充分显示了学术学位型博士培养特点。
4.2问题与建议
4.2.1采取多元模式,分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把握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也成为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各高校须以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的目的为出发点,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博士研究生,分类构建学术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对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
4.2.2進一步探索描述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针对现有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缺陷,突出量化评分作用,有利于更清晰、更精确有效地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水平,这也是评价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就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整体质量和创新性而言,描述性评价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其评审意见的指向性和主导性仍是显著的、有价值的,对培养单位改进博士生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认为以描述性评价为主,发挥量化评价的有益作用,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4.2.3鼓励专家及导师参与,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中医论文范文2
1病因病机
失眠亦称不寐,《灵枢·大惑论》称为目不暝,并详细地论述了其病机:“卫气不得于入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内经》亦有“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邪气入侵脏腑迫使卫气行于阳分,不得行于阴分,则阳盛于外阴虚于内而不得眠。《灵枢·营卫生会篇》专门论述了老年人“不夜暝”的病因病机,“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昼不精,夜不寐”。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大病后不得眠侯》说:“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营卫不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指出脏腑机能失调和营卫不和是不寐的主要病机。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曰:“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说明肝经血虚,魂不守舍,影响心神不安而不寐。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说:“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尺之也。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证”。
综观古今医家对不寐的病机认识,不外乎脏腑、阴阳、气血失衡,营卫失和的原因却多种多样,大的方面分外感与内伤,致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而成本病。由外感病引起者,主要见于各种热病过程;由内伤引起者,则多由于情志不舒、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痰热内扰、胃气不和所引起。因外感所致的不寐,实证较多;因内伤所致的不寐,以虚证为主。
笔者从所治病例发现,当今失眠患者增多,除上述诸多因素外,还因为人们心理压力过重,情绪波动较大引起心血耗伤,心失所养,脑失所养,心神无所归依(阳气不得潜藏),而导致失眠,其次是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不规律嗜食肥甘厚味致使“胃不和则夜不安”;要风度不要温度,通宵达旦不寐,阳气耗损太重,不能潜藏蓄积,阳气不能推动血液运行温煦全身,使心脑失其所养而失眠。
2中医药治疗
古人对不寐的各种原因,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如《灵枢·邪客篇》有:“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1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虚烦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一》记载了丹砂、琥珀等重镇安神药,并在半夏秫米汤的基础上拟用温胆汤等治疗大病后虚烦不眠。明·张介宾提出“饮浓茶则不寐”。明·李中梓则更详细地说,不寐之故,大曰有五:一曰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曰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曰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曰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
古今医者对不寐的治疗千变万化,但笔者认为其治疗原则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关键在于安神镇静,安神镇静是治疗不寐的基本原则。安神又分重镇安神与养心安神,重镇安神常用朱砂安神丸、磁朱丹,养心安神常用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等,在使用重镇安神的同时要勿忘健脾。二是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如补益心脾的归脾汤、滋阴降火的黄连阿胶汤,交通心肾的交泰丸,疏肝养血的酸枣仁汤加柴胡,益气镇惊的安神定志丸,化痰清热的清火涤痰汤,和胃化滞的保和丸等。三是要注意情绪调节,缓解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四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顺四时而调起居。
3特殊病案举例
例1,女,50岁,2003年10月中旬就诊于我处,患者系脑瘤术后,一个月不得眠,神情痛苦,焦躁,自汗淋漓,自述每晚用舒乐安定4片无效,求治过中医亦无效,好几次有过轻生念头。余诊其脉,弦疾而涩,观其舌,质黯淡苔黄而腻。四诊合参为痰热互结,脑失所养。自拟胆星10g,地龙30g,石菖蒲15g,远志15g,土茯苓100g,山楂50g,鸡血藤100g,木通6g,2剂而诸症全除。
中医论文范文3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治疗上虽然设施简单,疗效可靠,但治疗时间长,需投入较大的人力。如穴位按摩、火罐、艾灸、刮痧、湿敷法、熏洗法等操作需要护士一直在床边观察[1],护理人员不足直接影响了临床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对策
2.1转变观念,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形成中医治疗的文化氛围
2.1.1医院制定每周1次中医理论学习的制度,持续3个月后改为每月1次,邀请县内的中医专家及院内的中医医生、中医护士进行授课,营造中医理论学习氛围。
2.1.2聘请省级知名中医专家到本院坐诊,安排本院中医医生跟班学习,提高中医医生的中医诊疗能力。
2.1.3医院组织科主任、护士长及技术骨干到上级中医院参观、学习,增强对中医治疗的信心。
2.1.4医院开展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方法学习,每天早晨在医院进行集体晨练,增强全院职工对传统健身方法的认识。
2.1.5护理部抓住创等契机,加强沟通协调,取得院领导及科主任、护士长的支持,各科室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成立中医治疗室,购置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所需要的设备。
2.2注重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
2.2.1选派护理骨干到省级中医院学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回来后制定培训计划,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训练。
2.2.2购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光盘,依据《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及视频资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细化操作流程,使护士关注操作细节,方便训练。
2.2.3每个科室选拔2名善于交流、操作能力强的护士,每人强化训练2项,再由她们向科室护士示范,反复训练,确保人人达标,根据科室性质,每科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不少于3项。
2.3及时评价指导根据《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的要求,护理部成立中医护理质量考核小组,按照《指南》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内容包括:中医专科专病的护理质量、中医护理常规的执行情况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情况等。护理部每月抽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整改。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对中医护理质量检查标准进行修订,不断完善。
2.4医护加强沟通,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作为中医院,医生、护士在治疗、护理中应有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中医护理特色的意识。护士主动加强与医生沟通,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主动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共同为患者进行中医知识宣教,突出中医特色。如肛肠科采用穴位贴敷预防术后尿潴留,外科采用中药涂药治疗蛇串疮等,使中医护理技术、辩证施护措施落到实处,得到患者及医生的认可,增加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运用,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2.5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护理部按照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的要求,增加护士人数,根据各科室床位、科室性质,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护士长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按需设岗,弹性排班,为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提供足够的时间,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提升中医护理的内涵。
3体会
中医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医急症;~中西医结合;~中医急症现代化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emergencymedicineinTCMshouldadoptone''''sgoodpointandavoidone''''sshortcomingsandtothinkhighlyofthe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Themeasurementshouldincludethecombinationofdifferentialdiagnosisofdiseasesand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indiagnosis,the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intreatment,thechangeinformofdosageandrouteofadministration,the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inwesternmedicine,theintegrationofformevidencebasedmedicinewiththeemergencymedicineinTCM.Onlyinthisway,itcanacceleratethespeedofModernizationofTCMinemergencymedicine.
Keywords:EmergencymedicineinTCM;~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ModernizationofTCMinemergencymedicine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治疗急症面临着强大现代化西医的挑战,中西医优势的竞争决定了中医急症事业的兴亡。中医急症的发展应当采用“扬长避短”的态度,发扬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克服劣势,使传统中医学的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如何发展现代化中医急症研究,如何振兴中医急症事业,成为当今急需思考的问题。
1挖掘潜力,发扬优势
~中医急症的发展应当始终以中医学为“平台”,而不是以西医学为发展“平台”和发展目标。如何发扬中医急症的优势呢?
1.1继承中医固有的诊疗技术并不断发展中医古籍中,散存着许多简、便、效、廉的临床推广应用急诊诊疗方法,有的方法独特,临床意义极高。《伤寒论》中广涉急症学内容,从体温、脉象、呼吸、神志改变、小便、胃气等方面阐明了危重症的指征;创立了急症救治原则,伍用针灸、给药等。明、清时期温病学家治疗高热、神昏、抽搐等急症,总结出一套宣透、清气、透营、凉血、化痰、通络、开窍、救脱等急救治则,创拟之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养阴增液汤等仍为当今很有效的方药;并提出世界上最早的治疗急性热病保津存液法则。此外,中医使用急救器械历史悠久,汉末张仲景曾运用灌肠法,并施用人工呼吸术;唐代孙思邈曾用导尿术。这些都是中医的优势,我们要继承其深厚的理论思维和丰富的治疗手段,删除其不合理的部分,使其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在与现代医学急症学有机结合中,积极找到与现代急危重症的切入点,不断充实中医急症的内容。
1.2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但不排斥西医
中医急症首先必须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中医相对于西医的独特优势之处在于以中医理论指导的诊疗思路来诊治疾病。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传统特色,其不仅体现在诊断用药方面,还体现在其它疗法以及急症的护理中,如辨证取穴、辨证施护等,这些都是提高急症疗效的保证。中医学的整体观,体现在临床上就是对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以及功能性和原因不明的病证的诊疗优势。另外,中医急症的优势还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其一是未病先防,即抓住某些急症出现的一些先兆,采取一定预防措施以降低或消除潜在的危险;其二是急症变化迅速,要重视既病防变,不应等出现了病变才去治疗,而应在未出现之前即预防,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截断疾病的发展,提高抢救成功率。
当然坚持中医特色不等于拒绝西医。传统中医应主张“拿来主义”,而不只是强调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西医格格不入。中西结合的中医要求中医学西医,其目的是把现代西医行之有效的先进科学技术,“洋为中用”,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不足,并在临床上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科研的现代中医[1]。
1.3发展中药、民间单、验方,开展中医综合治疗提高疗效中药的潜力是中医急症事业的最大优势。这首先反映在自然动植物矿物之多而中医临床只使用其极少的一部分;其次这些动植矿物很可能具备西医合成药物的所有功能。如唐松草的抑菌效力是黄连的40倍,可与抗菌类药物媲美;万年青强心作用比洋地黄大几倍,而洋地黄本就来源于自然植物。另外民间单方、验方、民族医学治疗急症也有待挖掘、整理成为我们治疗急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中医的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放血退热、推拿止痛、拔罐、刮痧、煎水擦浴等,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治疗急症为了使药物尽快直达病所,除口服汤剂外,可用中药保留灌肠、直肠高位滴注、中药滴鼻、中药针剂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雾化吸入、穴位注射等多种给药方法。综合应用这些疗法,取其所长,互为补充,则可显示迅速而稳定的疗效,充分发挥中医在治疗方法上的优势。
2发展现代化中医急症,避免劣势
~中医急症劣势在于:从理论方面,缺乏对急症辨证论治体系的创新。从技术方面,缺乏病理、生化、物理诊断导致诊断不明确且重复性差;缺乏反映具有中医特色的应急先进手段;缺乏具有中医治法专效特色的新制剂、剂型等等。从学术方面,不科学、不规范、不统一,无统计学、缺乏合理的临床和动物试验等等,这些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如何发展中医急症在于避劣择优,中西医结合,实现中医急症现代化。应注重以下几点:
2.1诊断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中应中西医优势互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急症工作的发展,一定要博采众长,必须借鉴和吸收西医先进的急救技术,“洋为中用”,结合化验检查、“CT”“B超”等手段,以扩大我们望诊的范围。在诊断中实行中医、西医双重诊断,把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明确诊断,判定疗效。在治疗上中药从多要素、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上同步改善机体状态;西药则从微观上则定位准确,作用迅速,效专力猛,如强心剂、呼吸兴奋剂、脱水剂、镇痛剂和抗生素等,可在机体主要失调环节和部位施以强有力的调控,使主要矛盾尽快得到解决。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症的用药中,与中医药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了疗效。
2.2改变剂型和给药途径中医的急救效应,主要是通过药物的急救疗效表现于临床。中药剂型改革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急诊、中医药发展与现代化的瓶颈。研制用药的剂型应达到速效、高效、多途径给药,这样才有可能使中医急诊的救治得心应手。多途径给药:一是同一药物有不同的给药方式;二是同一病症有不同的给药方式。近年除了继承和发掘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等外,还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工艺制成片、膜、胶囊、合剂、冲剂、糖浆、滴丸、栓剂、针剂、气雾剂等新剂型,另外加上多途径给药,特别是静脉给药,弥补了传统剂型的部分不足,使疗效及给药速度有所提高,发展了中医急症现代化。
2.3辨证运用西药以提高疗效西药中用可以看成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目前中医治疗急症的问题,关键在于要有合适的药物和剂型,这固然可以从现有的中药的研究中得到解决,但从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更易解决。从临床上看,西药虽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优势,但在有些情况下按照中医辨证论治中一定的辨证分型诊治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少。例如导师王左教授在行医数十载中,发现在心衰病人治疗中,多巴酚丁胺对于寒证效果明显强于热证。
~西医在治疗急症中有优势,可以拿来使用,但使用西药,不是机械的使用,而是将西药赋予中医思想,则中医临床就有治疗急症的药可用了。用中医的实践和理论去观察、解释相应的西药药理效应,使中医以宏观为主的理论与西医以微观为主的理论相互参照、互补长短,如此能在临床上提高疗效,避免不良反应。西药使用中的中医药学思考,促进了中医急症的药物扩展。
2.4循证医学与中医急症相结合循证医学又称证据医学,其定义为明确、明智、审慎地应用最佳证据作为临床决策方法。可概括称之为: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中医学和西医学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均部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中医学有必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先进手段阐明证本质,建立科学的中医证型信息库;通过大量的专家咨询和统计处理,建立相对“金标准”的证候量化表,确定中医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疗效评定体系,借助循证系统评价的思维运用数理统计学、数据挖掘、信息科学等学科知识,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系统评价方法,如此则有利于推进中医学现代化进程。
在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要不断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注重中西医结合,推进中医急症现代化进程。唯有这样,中医药事业才能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论文范文5
有学者认为CAN属消渴病兼证,称之“消渴病心悸”。其基本病机以阴虚燥热,气阴不足为本。心阴不足则心阳偏胜,虚火内生,扰乱心神,故见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失眠盗汗等阴亏内热之象,此证多见于CAN早期迷走神经损伤期;随之病情进展,阴津亏耗,无以载气,而致气散气耗。气为血之帅,心气不足,无以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血行迟滞,百脉失养,清窍失充,故见头晕、心悸、乏力、自汗、视物发花,甚则晕倒,此证往往多见于CAN血压调节反射弧损害期。据此,王小强等将消渴病心悸分为两型,一则气阴不足,心阳浮越;治宜益气养阴,潜摄心阳,方选生脉散加味。另则气阳不足,血行不畅,治宜益气升阳,行血化瘀,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经临床验证辨病分期论治能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改善CAN临床体征。张传清等则针对糖尿病中后期CAN患者临证多表现出胸阳不振,心络(痰)瘀阻证型特点,报道以清热活络、益气通阳之安心方(党参、羊藿、薤白、延胡索、酸枣仁、丹参、檀香、川芎、茯苓、黄连、麦冬)口服治疗12周能明显改善患者HRV频域及时域指标,改善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
2病证相关研究
戴跃龙等通过观察冠心病及糖尿病气阴两虚证两组不同疾病相同证候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间差异。分别收集气阴两虚证冠心病组61例和糖尿病组63例,另选同年龄段健康者66例为对照组,分析各组HRV时域及频域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异病同证患者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HRVin-dex)、频域指标(总功率、极低频、低频、高频)均低于对照组;冠心病组与糖尿病组HRV时域、频域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结果提示气阴两虚证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受损,相同证候群的冠心病及糖尿病患者HRV变化一致,符合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方朝晖等通过对2000~2008年中医临床文献的检索,选出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相关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文献并从证型出现频率、病例等进行整理归类分析。结果发现DCAN与中医学“消渴、心悸、眩晕、胸痹、便秘、泄泻、痞满”等诸多疾病相关,且出现频率较多的专方如通心络胶囊、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消痞汤、复方参冬丸等可以佐证;而与前述疾病相关的主要证候依出现频率依次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湿热阻滞、脾肾阳虚、肝气郁滞、痰湿阻滞、肾阳不足;临床用药频率较高的依次为黄芪、白术、茯苓、人参、丹参、川芎、薏苡仁、麦冬等前8味药物,提示中医临床针对DCAN常以益气健脾、滋阴活血为主,主要针对气阴两虚血瘀之证。苏丽雅等应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通过将气郁质亚量表评分与抑郁量表得分、自主神经活性指数、交感/副交感比值分别做相关性分析,观察结果提示气郁质亚量表评分与以上3个指标均存在相关性,提示中医气郁质可反映心理状态的偏颇失衡,且气郁体质与其情绪状态(抑郁状态)、自主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相关性。情绪的改变会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不同反应。苏丽雅还进一步观察发现气郁质者心脏自主神经活性、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能力较差。
3辨证分型研究
杨柳清等将所收集的91例DCAN患者根据辨证分型分属阴虚热盛证18例、气阴两虚证23例、阴阳两虚证29例、血瘀脉络证21例,旨在观察各证型组卧立位血压间差异,报道结果发现血瘀脉络证组卧立血压收缩压差值与阴虚热盛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阳两虚证组卧立位血压舒张压差值与气阴两虚证及阴虚热盛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瘀脉络证组卧立血压舒张压差值与阴虚热盛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阎英杰等则通过对阴虚内热、气阴两虚、气阴两虚兼瘀3组DCAN患者各30例及40例健康对照者的HRV指标进行了对比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阴虚内热、气阴两虚、气阴两虚兼瘀3组DAN患者HRV时域各项指标均明显较健康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阴虚内热组降低最少,气阴两虚组次之,气阴两虚兼瘀组降低最为明显,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频域指标比较,阴虚化热证HF降低最少,LF升高最为明显;气阴两虚证HF降低较阴虚内热明显,LF升高次之,LF/HF较阴虚内热证增高;气阴两虚兼瘀证HF降低最之。提示随着疾病证型的演变和发展,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受损会逐步加重。阎英杰等根据DCAN患者心率快、心烦、口苦等症状兼以清热,应用益气养阴、活血清热功效之益心胶囊(由太子参30g,麦冬9g,五味子10g,丹参15g,檀香9g,砂仁20g,沙参15g,葛根20g,红花10g,苦参10g,琥珀3g组成,经院内制剂加工成胶囊,每粒相当生药2.5g),每次4粒,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发现益心胶囊可明显改善DCAN患者HRV时域及频域指标,改善7项传统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计分及临床症状。谢瑜等依据气阴两虚、瘀血阻滞为DCAN的基本病机,在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研究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为65.4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卧立血压收缩压差值、卧立血压舒张压差值、握力血压、VaRI、卧立心率差、30/15比值明显改善。观察结果提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不仅可有效改善气阴两虚、血瘀阻滞证的DCAN患者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有效改善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王永认为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其因消渴病日久不愈,燥热伤津,汗出伤阳,卫阳不固,心阳受损,强调其治疗应重视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桂甘龙牡汤出自《伤寒论》,原方具有温通心阳,潜镇安神之功。王永通过治疗前后心脏自主神经积分比较,发现桂甘龙牡汤可以改善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的失衡,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4动物实验研究
李晓等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后4周,经随机分组并予相应药物灌胃4周。采用Elisa法检测右心房中酪氨酸羟化酶(TH)、乙酰胆碱酶转移酶(CHAT)、神经生长因子(NGF)、生长相关蛋白(GAP-43)、睫状神经生长因子(CNTF)的含量。结果发现模型组右心房TH、TH/CHAT升高、CHAT下降,神经营养因子GAP-43、NGF升高、CNTF降低。桂枝汤灌胃组TH下降,CHAT升高,且TH/CHAT降低,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GAP-43升高,NGF降低,且桂枝汤灌胃组升高CNTF和抑制NGF方面优于弥可保组,提示桂枝汤有抑制糖尿病大鼠交感神经的异常重构、促进心脏迷走神经恢复的作用。
5成药干预研究
中医论文范文6
(一)评价方法。两班均进行一学期的中医针灸内科学课程学习以后,进行期末闭卷测试。试卷由教研室中非授课教师在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分析工作由研究生完成。最后,将考试成绩进行汇总、分析和比较。
(二)统计学分析。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和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
二、结果
将两班的期末成绩相比较(见表1),对照班(1班)的平均分为75.367±7.753,试验班(2班)的平均分为82.533±6.822,两班有显著差异(P=0.000),说明试验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平均水平好于对照班。将两个班的期末成绩分布进行比较(见表2),可见两个班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00)。试验班成绩优、良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班。
三、讨论
(一)教育现状。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为“精英教育”。学生在预修医科、获得文理学院学士学位并且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医学院学习,这体现了对学生的高素质要求[5-6]。但是国内的高等医学教育现状是学生通过高考直接升上医学院进行学习,而且医学院校的门槛分数参差不齐,导致国内医学生本身素质不能普遍的达到高水平。另外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可分为五(六)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与国外终身医学教育相比时间被大幅度的压缩了,也就是说国内医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医学知识[5]。中医针灸内科学是一门后期临床教学的主干课程,学生需要在熟练掌握基础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学习与临床相关的知识,这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课业负担。学生普遍反应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过多,学习之后掌握度不好等问题。
(二)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理论的应用。记忆和遗忘是相反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遗忘是人体大脑对信息处理的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7]。艾宾浩斯的记忆理论来源于他的无意义音节记忆试验,在此试验中他将所有混杂因素排除,发现了在没有背景信息的条件下的记忆和遗忘规律。其试验得出的结论是遗忘在记忆之后立刻开始,但是遗忘的速度并不均匀[8],并且越熟悉的材料被人们遗忘的速度越慢(见图2)。上图形象地说明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加,遗忘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本着此理论,要求针灸内科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随堂测验及课后小结,目的是督促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多次记忆。本次试验的期末考试结果显示试验班的平均成绩以及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该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较好。本次较好的试验结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中医针灸内科学的课程排课紧凑,周一到周五每隔一天都有理论课授课安排,为学生提供了短期内的课内复习时间。其次,授课教师在试验班教学中利用课前及课后时间的考试和小结,反复强化学生已学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长期记忆,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点的遗忘率。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