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太阳的资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太阳的资料

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1

小明的爸爸刚好是数学教师,他听完小明的“汇报”后,表扬小明上课认真听讲,然后接着小明的话题说道,小孔成像的应用很多,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小孔成像的知识来间接地测出太阳的直径.小明听后感到惊讶,太阳那么远、那么大,竟然可以测出它的直径?爸爸说,是啊!小明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就让他爸爸教他怎么测出太阳的直径.

爸爸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小明,如何用一把卷尺和一根竹竿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小明思考后说道,好像可以在阳光下完成该实验.先测出竹竿的高度h和它在阳光下的影子长l,再测出大树的影子长H,H/h=L/l ,H=Lh/l.爸爸听了小明的这种方法很高兴,说道,你知道吗?你刚才的方法其实用到了九年级数学中的相似三角形的原理.

为了进一步说明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的知识,爸爸画了一幅图(如图所示),在ABC和DEC中,∠A=∠D ,∠B=∠E , 这两个三角形大小虽然不同,但它们的形状却是相似的.AB/DE=BC/CE=AC/CD=FC/CG.小明看到爸爸画出的这幅图,似有感触地说,用这种方法可以测出太阳的直径.爸爸说,对呀,怎么测呢?小明想想说,要完成测出太阳直径这个实验,要知道太阳到地球的距离H,还要在阳光下做实验,测出一些相关的数据.爸爸说,很好,这样吧,你自己先去查查资料看看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多少,然后想想怎样做这个实验.等到双休日,我们来完成这个实验.

到了双休日,刚好当天艳阳高照,小明高兴地要求爸爸来看他怎样完成这个实验.爸爸乐呵呵地跟在小明的后面,只见小明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硬纸板拿出来,硬纸板的中央有个三角形状的小孔.他让爸爸将硬纸板正对太阳,并且上下移动,直到地面上出现一个清晰的光斑.他用刻度尺测出硬纸板到地面的距离h,再测出地面上光斑的直径d,D/d=H/h , 太阳直径D=Hd/h将相关的数据代入公式中,计算出太阳的直径大约等于1.39×109m.

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2

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科学知识:

1、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1、日晷资料及碟片。

2、制作日晷材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汇报课后研究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

1 、每个小组汇报测量数据及研究成果;

2 、小结;

二、自主学习:

1、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

( 1 )谈话:现在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古代有时钟吗?他们怎么知道时间?

( 2 )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知识;

( 3 )讲述: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呀。确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根据这个规律推算时间,并制作了计时工具——日晷。

( 4 )看书,认识各种日晷;

( 5 )讨论:日晷为什么能反映时间?(教师适当讲解)

( 6 )介绍:日晷;

2 、制作简易太阳钟:

( 1 )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 2 )看书、讨论本小组的制作方案。

( 3 )动手制作;

( 4 )展示、评比。

3 、玩手掌日晷:

( 1 )讲述: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埃及人还发现可以借助手掌做日晷。

( 2 )看书,了解具体情况;

( 3 )教师讲解、演示;

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3

1、我们要打败瘟疫,我都觉得这场瘟疫要比2003年非典还要严重。外面没有人唱歌跳舞,没有人走路,没有人开车,要是有太阳出来的话还好一点,没有太阳的话这里就是一座死城。本来还想去上海玩的,现在全部泡汤了!连开学都延迟了。

2、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黑色阴影,笼罩了大地。大街小巷变得前所未有的安静:人们不拜年了,改成了电话问候;我们不出门了,天天在家里。但即使在家里,也是我们为这场防疫站作贡献的方式之一。

3、在家期间,我我阅读了有关资料,对处理用过的口罩有了科学的处理方法。并且向家人和朋友科普了戴口罩,以及做好个人卫生情况等相关的信息。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让社会和经济重振活力!

(来源:文章屋网 )

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4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太阳崇拜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14-03

马家窑文化属黄河上游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马家窑遗址而得名。该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1]其绝对年代约为前3300年~前2050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马家窑文化是一个较有地方性特色的考古学文化,突出特征是彩陶特别发达,在整个陶器中约占20%~50%,随葬品有时多达80%以上。[2]马家窑文化经历了1000多年的发展演变,彩陶纹饰丰富多彩而富于变化。主要纹饰有旋涡纹、动物纹、锯齿纹、圆圈纹和神人纹等。这些纹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严谨而流畅,并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表达出来。大量具有独特风格的圆圈纹饰贯穿于文化始终,似有一种深刻的涵义。

一、彩陶纹饰中的太阳崇拜

“在原始社会时期,陶器纹饰不单是装饰艺术,而且也是族的共同体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彩陶纹饰是一定的人们共同体的标志,它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标志而存在的。”在原始时代,彩陶是为了满足先民的生活需要而出现的,不仅与生俱来,即为人生存而来,具有实用功能,而且与死相随――今天我们见到的彩陶大多为古人的随葬品,具有满足精神需要的功能。因此,马家窑先民所绘的大量圆圈图案值得深刻体味。圆形不仅是史前时代人们的抽象观念,也是他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具象表征。它象征着无休无止、无始无终的运动;而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地运行正是如此。属新石器时期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已然进入了农耕社会,农耕文明使得万物有灵观念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而太阳崇拜正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形成和发展。

(一)太阳崇拜原因探析

其一,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更没有人类。人类最质朴的自然崇拜形成是以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起点的。从我国自然地理来看,远古时代黄河流域(西北高原的冬季寒冷较漫长,日均气温较低)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中国原始农业社会文明发展的中心地域。太阳崇拜的出现和农耕文明紧密相关。太阳可以使农作物长势良好,进而获得丰收;也可以带来干旱,以致颗粒无收。因此,原始人对太阳顶礼膜拜,其目的无非是敬仰太阳以祈求适当的阳光,使农作物茁壮成长、获得丰收。其二,太阳与光。阳光是人类生存状态的重要前提,太阳可以驱赶黑暗带来光明。哲学家路尔斯•伦德在《时间转变中的天象概念和宇宙观》中说:“方位意识和对光的印象的感受性,是人类智慧的两种最基本的和根深蒂固的表现形式……从我们第一次惊愕地看到光,到我们最发达的宗教和道德情感,都源于太阳和受太阳的滋养……” 其三,太阳与火。里普斯曾指出:“一切火的崇拜都起源于太阳崇拜。”[4]太阳可以带来光明和温暖,这同样是火的内在属性。原始人感到太阳与火的相似点,因而火崇拜和太阳崇拜相伴而生,相互渗透。其四,太阳象征永恒之意。太阳东升西落,运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原始人类对太阳的崇拜也在于此,即对生命认识的泛化与保持以及扩展自我生命的一种渴望。正因为太阳有着这样诸多的功能和涵义,先民在与太阳密切的关系中形成一种崇拜的情感:对太阳的感恩与敬畏,并用陶器作为载体倾诉着这种情感,太阳崇拜成为该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二)太阳纹饰分析

1.圆圈纹――太阳崇拜的生动写照

太阳崇拜广泛存在于世界文化之中,它作为自然崇拜的一种形式,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马家窑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许多太阳崇拜的遗迹,其中青海柳湾很具代表性。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共清理墓葬1500座,其中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257座,马厂类型872座。对柳湾墓地845座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墓葬中所出土的7500余件陶器上的纹样进行分析,其中圆圈纹单独纹样414种,蛙纹(神人纹)单独纹样31 种,其他几何形单独纹样56种,共计505种。马厂类型彩陶上的纹饰,就是依这500多种不同的纹样,互相配置组合。在505种单独纹样中,正十字纹170 种、斜十字纹36种、万字纹30种、纯圆圈纹16种,另有1件写实太阳纹。青海柳湾墓地共出土679件画有彩绘符号的陶器,其中圆圈形符号95件,十字形符号168 件(含斜十字纹52件),万字纹符号26件,圆点形符号13件。[5]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柳湾马厂505种单独纹样中,代表太阳的图案与纹饰共有253种,占半数;在679件绘有符号的陶器中,代表太阳符号的共有302件,几乎也占彩绘符号的半数。这足以说明,太阳崇拜在柳湾原始氏族部落中极为普遍,由此可见太阳崇拜在马家窑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圆圈纹(内含“十”、“×”、“e”等符号)源于马家窑类型晚期,在半山、马厂类型彩陶器出现率最高。纹饰一般由一组圆圈(4个、2个或8个)构成,黑红复彩勾画。这些圆圈纹饰都是对太阳崇拜最好的证明。从视觉上就是对太阳生动的写实描绘,锯齿纹是太阳内核火的写照,而一环环的圆圈像日晕。(图1、图2)圈内的“十”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现象,它象征太阳。(图3)德尔维拉在《符号的传播》中讲述:“这种十字在开始时只表示太阳照射的四个主要的方位。后来变成了发光体的符号,并且由此必然地演变成统治上天的至上神的符号。这种情况在迦勒底人、印度人、希腊人、波斯人那里,都可以看到。”[6]细观万字纹,(图4)它似乎在旋转,给人一种生生不息、转动不已的感觉,象征太阳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生命,具有一定的宗教涵义。太阳崇拜与农耕文明密切相关,圈中农田阡陌和植物繁茂的景象,象征着在太阳光芒下,田地里的勃勃生机。(图5)《易经》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淳朴未分化的世界,由世界分化为天地,又由天地演化为四象,四象于时则为四季,于位便为四方,再从四方产生八方。(图6可能为太极图雏形)陶器“以象天地之性”,说明陶器的外形塑造和花样纹饰中皆含有古人的宇宙观,一种时空的意识。[7]于是,将象征着太阳的一组圆圈纹绘于陶器之上,其涵义为期望太阳的光芒洒满西北高原的四面八方,使生命绵绵不息。先民还将器形与纹饰相结合,也是对太阳崇拜的一种完美表现形式。(图7)

2.太阳崇拜与鸟图腾崇拜的结合――一个世界性的神话命题

“鸟纹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 到马家窑期即已开始旋涡纹化。而到半山期旋涡纹和马厂期的大圆圈纹, 形象模拟太阳, 可称之为拟日纹。当是马家窑类型的旋涡纹的继续发展。可见鸟纹同拟日纹本来是有联系的”。[8]世界上不少民族都将鸟作为太阳的象征:古埃及最古老的鹰神荷鲁斯被推崇为全埃及的太阳神,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星宿崇拜中鸟图案亦为太阳神,美洲古印第安人将太阳神与乌鸦相连等。可见古老文明的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紧密相联,太阳崇拜与鸟图腾的融合在世界范围原始人类心中有着共通的文化认同。

中国古代玄鸟和凤鸟正是太阳神象征。马家窑文化中将对太阳的崇拜与对鸟的崇拜相融合形成了太阳鸟图腾信仰,它是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整合:第一,进入农业社会后,太阳在先民心中地位不断上升,而鸟类作为某部族图腾亦不能被放弃。在新、旧文化交替之际,必然会形成一种兼有两种文化内核的复合文化形式。第二,太阳在天空中运行,鸟类可以翱翔空中,日鸟的结合与自然景象在先民思维中重复出现是分不开的。先民认为,太阳随着鸟类而升降起落,太阳就是由一只鸟背负着在天空中运行。(图8)《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9]可见太阳与鸟形象的融合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得到映证。

3.神人纹――太阳崇拜的升华

神人纹也称肢爪纹,是马家窑彩陶最具特征性的纹饰之一。神人纹(图9)最初的形状是头部为圆圈,面部无五官,身体为宽带,四肢多以两节折带向上斜伸,之后逐渐抽象最后演化为几何纹样(图7)。有的学者认为此纹是蛙人和纹的逐渐抽象,有的学者则认为神人纹的头部是太阳的符号,是太阳和人(祖先)崇拜的融合,即“神”的崇拜。笔者较赞成后一种观点。《白虎通•五行》云:“炎帝者,太阳也。”是日(天)人合一。在马家窑先民心中太有崇高的地位,太阳纹饰与人形的融合,充分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性的升华。恩格斯说:“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 [10]在此阶段, 由于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祖先崇拜及英雄崇拜的盛行,就产生了将自然力与祖先崇拜交融的神灵崇拜,形成了一位具有人格神象征意义的崇拜偶像。人类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神的形象上,希望太阳神世世代代守护族人。这种意识寓于陶器的绘画中,是先民将自己作为生命主体与太阳形象融合在审美创造里的具象化。神的人格化导致神的人形化,它强调的是人与崇拜物的融合,是人的“神”化,也是崇拜物的“人”化,神人纹是对太阳崇拜的升华,是自然物的神灵化,是进化了的自然崇拜,是新石器时代自然神观念形成的标志。

二、结 语

马家窑的先民创造了辉煌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陶器上的纹饰和符号蕴涵着原始人类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太阳崇拜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在马家窑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人类对自然物的审美感受和认识,都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马家窑文化太阳崇拜与农耕文明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考古资料表明,太阳崇拜在马家窑文化中占主导地位,是其文化特质之一。

太阳纹饰的丰富和与其他纹饰的融合,足见太阳在西北先民心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其涵义有“丰产赐予者”,“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生命意识”,“守护神”等。太阳神形象的出现标志着马家窑文化原始宗教的萌芽。

[参考文献]

[1]O树德,贾建威.彩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101.

[2]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302.

[3]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J].考古,1962,(6).

[4]德•利普斯著,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328~330.

[5]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53~165.

[6]转引自何新.诸神的起源[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3.

[7]林少雄.人文晨曦:中国彩陶的文化解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46.

[8]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J].文物,1978,(10).

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5

俗活说:种田看水,行路看天,出门首先要了解天气,这样外出旅行才有备无患。今年秋天,我国“神舟”六号将再次升空做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一别两年的美国航天飞机也将于5月重起航天之旅。与我们外出旅游一样,这些航天飞行也要首先看好空间天气再做定夺。

大气层里的天气现象以风雨为主,太空虽然没有风云变幻,可是各种看不见的危害更是暗箭难防,尤其围绕太阳发生的太空气象变化比地面的天气现象更激烈更危险。对于宇宙射线,宇航服的特异防护层可以像雨衣挡雨一样保护宇航员避开它的辐射,对付阴阳面之间巨大的温差,宇航服的空调系统会提供恒温保护,而对于来自太阳射线的各种威胁可就不那么好对付了。

春节前,太阳连续发生十几次高强度粒子风暴形成的太阳耀斑,导致短波通讯中断。有统计表明火山爆发、地震、交通事故等都与这些耀斑有关。科学研究和实测数据表明,由太阳黑子活动引发的太阳风暴的强大辐射会严重伤害宇航员,其强度相当于做几百次X射线透视的辐射剂量。其中较典型的太阳耀斑会释放出巨大能量、电子辐射和高能带电粒子,影响到我们的主要是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很有可能打在卫星等航天器上,不但能穿透卫星内部造成永久性破坏,甚至切断电路传送,使卫星得到一些错误的指令,给载人太空船带来灭顶之灾,更不要说对舱外宇航员的伤害了。而太阳黑子的突然爆发,还会带来了紫外线的增加。紫外线会加热地球高层大气,由此造成一些大型航天器,如太空船改变原来的运行轨道,并与同样改变原有飞行轨道的太空垃圾相撞,还会影响通讯设施和地面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

科学家在预测太空气象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高层大气物理所的罗比・布道克斯和芬兰气象学院的专家研究出一种新的探测方法,他们利用太阳高层大气物理观测站监视太阳背离地球一面黑子的活跃区域。由于太阳的自转周期为27天,这样在太阳黑子旋转到正对地球之前,科学家便可提前两周发出警报。太空存在着一种自由漂移的氢原子光谱线,而太阳的活跃区就是一个不停地,强烈而密集地发射这种光谱线的发光体。太空中其他的氢原子形同一块屏幕,处在太阳另一端的这些氢原子屏幕会反射由太阳背面活跃区发出的紫外线,当定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太阳高层大气物理观测站接收到这些紫外线时,就可以找出太阳背面的发射区,从而有效地预测什么时候太阳黑子的辐射量最强以及何时旋转至地球正面,提醒人们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对地球周围航天器的影响。

天体物理学家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着。他们通过巨型天文望远镜和探测卫星,从每一个可能出现太阳风暴的角度观测着无垠的太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划把一颗新型探测卫星送上太空,其目的就是用来追踪汜录从太阳到地球的风暴轨迹,及时做出预报,把太阳风暴造成的损害减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同时,他们与能源部等部门合作,还将把新型器材送上气象卫星以搜集预报空间天气的信息,力争在10年内达到准确预报空间天气的水平。目前,太空环境中心已开始在互联网上预报空间天气,网址是WWW.sec, noaa.gov。我国的空间天气预报也已经开始试播,今年5月中旬,中央气象台在一次正常天气预报之后,做了太阳黑子动态等简短的空间天气预报,为航天发射活动提供参考资料。但是要做出准确、全面的空间天气预报,正如专家所言,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6

【摘 要】文章主要探究朱文鑫先生《中国日斑史》中,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结合现代天文学知识,对中国古代黑子记录的整理和分析,并分析归纳出太阳黑子的观测开始年代、形状、存在时间长短等,指出朱文鑫在中国近代天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朱文鑫;《中国日斑史》;科学方法;现代天文学;太阳黑子

中国古代对“天”十分重视,一方面因为中国是农业国家,“天象”对于农业生产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源自统治的需要,占者根据“天象”来推测国家以及君主等的未来。而中国古代对“天”的考究,尤为重视对太阳的观测,关于太阳的记录在各朝天文诸志、宫廷朝报、方志记录中,如汗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既有科学观测的成分、也有虚构神话的成分。

天阳黑子和太阳活动紧密相关,因此受到极大的重视。相比于西方在十七世纪发明望远镜之后才发现太阳黑子,中国早在汉元帝时期就有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观测和记录。《前汉书.五行志》有:“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色青白,亡景,正中时有景亡光。是夏寒,至九月,日乃有光。《易传》曰:‘美不上人,兹谓上弱,厥异日白,七日不温。顺亡所制兹谓弱,日白六十日,物亡霜而死。天子亲伐,兹谓不知,日白,体动而寒。弱而有任,兹谓不亡,日白不温,明不动。辟愆公行,兹谓不伸,厥异日黑,大风起,天无云,日光晻。不难上政,兹谓见过,日黑居仄,大如弹丸。’”历代对黑子的记录十分仔细,这为研究太阳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朱文鑫先生是最早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国天文学家,也是系统地用现代天文学来研究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开拓者。他对太阳黑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主要收录在他的著作《天文考古录》一书的《中国日斑史》中。

《中国日斑史》整理了从汉代永乐元年开始至明代崇祯十一年的一千六百多年间对太阳黑子的观测和描述,并总结概括,采用实验方法、分析方法,注重古人的实测,对多种黑子的记录做了全面的整理、完备的考证。

一、朱文鑫

朱文鑫(1883—1939),字盘亭,号贡三,江苏昆山人,出身书香门第,1905年毕业于江苏高等学堂,1907年赴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天文,1910年获理学士学位。回国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和社会革新,利用现代天文科学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史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在当时就赢得海内外的同仁们瞩目和景仰,他的若干论著已成为中国天文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朱文鑫是中国现代天文学家,是“中国现代天文学萌芽期的重要天文学家”( 王绶琯院士语),“是现代意义上天文学史研究的开拓者”( 席泽宗院士语)。

二、朱文鑫对中国古代阳黑子记录的整理及贡献

在《中国日斑史》中,朱文鑫从史志搜集相关记载,列表统计了从汉到明的共101次有关太阳黑子的记录,是当时收集中国古代太阳黑子资料最全最详细的著作。他还分析了记录中对黑子所作描述的含义,朱文鑫特别指出:中国的黑子记录已有一千六百年之历史,而当时欧西学者,尚不知日面之生有黑斑也。西方直到伽利略发明望远镜之后才开始对太阳黑子的观测,中国发现黑子比西方要早800多年。

朱文鑫对黑子的研究,除了列出他所搜集到的所有黑子记录,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太阳黑子的国之外,还专门分析了黑子记录日期在各月的分布: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0 18 11 4 4 4 0 4 3 13 19 8

他发现,古代对黑子在冬春的出现记录,是夏秋出现记录的四倍: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和一月、二月、三月太阳黑子的记录数量总和是其余六个月总和的四倍。由此,他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原因,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在春季和冬季,太阳距离地球近,黑子显得较大,容易被人发现,此外,春季和冬季,太阳光线没有夏季和秋季强烈,也为古代人们把对太阳黑子的观察体重了良好条件。而夏季和秋季,对黑子的记录就明显减少,因为光线和距离的原因,使得人们不容易观察和发现太阳黑子。

此外,朱文鑫还将古代描述黑子的文字同现代的太阳黑子研究知识相对照,以与现代黑子知识相对照,将其形状归类为三组:

第一类,圆形:杯、桃、李、栗、钱;第二类,腰圆形:鸡卵、鸭卵、鹅卵、瓜;第三类,无法形:飞鹊、飞燕、鸟、人。

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得出太阳黑子的平

寿命以及太阳黑子的形状同其存在时间长短的关系:“日斑之生长,自由盛衰之期,经历年之观测,确定其周期为十一年余。今以上表所书写日期推之,第一类之平均周期为11.06年;第二类为11.03年;第三类为12.22年。由此可以史志所载现象,与学理结合,益足证古人观测之密,中史记载之详也。”

三、朱文鑫在整理和研究太阳黑子资料的方法论意义

朱文鑫治学的最大的贡献是利用现代天文学知识来研究中国传统天文史料。朱文鑫利用他在留学期间所掌握的丰富的天文理论知识和实际观测经验,对中国古代关太阳黑子的记录资料进行收集、筛选、去伪求真,力图挖掘出其中科学的成分,使天文史料中有价值的一部分浮出水面,成为现代科学研究重要的素材。

由于年代的久远,以及中国古代叙事的缺陷,对原始材料进行去伪存真有着很大的难度,为此,朱文鑫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论证,设法证实古人的记录是否来自于真实的观测。如:现代知识方法、实验方法、分析方法的使用。

例如,他曾尝试直接用肉眼寻找黑子,通过多次实际观测来验证古代黑子记录“民国九年三月二十一日旧将落时,在暮色朦胧之中,得见日斑一群,弯曲而成一百二十度之角,如人字形,不用远镜,皆得见之。史言如飞鹊、如飞燕者,即是此类。”

由此,他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旧出人时,近于地平,蒙气较大,日光较弱,视之稍易,故史言日中黑子,每谓日出日哺者是也,足证史志所载,皆由实测,决非凭空臆造也。

强调实测价值注重实验方法至今都在被广泛运用。

四、结论

以《中国日斑史》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在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整理和研究上举足轻重,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得到当时同仁以及后来学者的高度评价。中国天文学会刊物《宇宙》还在朱文鑫先生逝世一百周年时特别出版了一期纪念专号,陈遵妨在《缅忆朱贡三先生》一文中,感慨说:“是时余亦有我国研究古代天文学著有成绩者,诚仅先生一人之感。”

因此,朱文鑫先生对太阳黑子记录的整理和研究,不仅为人们了解太阳黑子观测的历史和方法提供了借钱,而且他还提出了关于太阳黑子的科学结论,同时也对太阳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佐证。

最后,关于古代太阳黑子的记录次数的多少,除了太阳本身的活动程度、与地球的距离、季节等因素之外,其中是否有人为的重视因素,仍待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 朱文鑫.天文学小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 朱文鑫.天文考古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

[3] 陈美东.陈凯歌.朱文鑫[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 10.

[4] 王玉民.中国古代黑子记录的面积归算[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

[5] 朱文鑫.中国日斑史[j].中国天文学会会务年报,193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