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个人的课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个人的课堂范文1
一、一个寻求平衡的支撑点——从“边缘”拉回“中心”
不可否认,教育一路“逶迤”至今,新的复杂的问题,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扑面而来。一方面是这个不断发展与蜕变的时代对教育的期望在改变、在延伸,在更高的层面上不断提高;而另一方面是教育自身还恪守太多的传统的东西。尽管这两者之间矛盾的存在是永恒的,然而作为教育者,特别是作为一个有大爱之心的教育者,我们仍然需要不遗余力地去改良教育的本身,特别是要去改变“人之所以作为人的本质”的培养已经被遗忘、被漠视,甚至被层层遮蔽的历史现状。
说到教育的历史现状,简单地说,无非我们一直以来是走到了一个狭窄的“胡同”里,即太注重知识或技巧的传授。如果教学或教育的定位仅仅是在“知识传授”上面,那么儿童的快乐、幸福、纯真、自由、权利等培养将无立足之地。事实上,一些成功的学校在收获知识技能教育的硕果的同时,也在人文教育的的万花园中获了沉甸甸的花朵和果实。
在这层意义上理解,强调人文关怀,强调尊严、道德、信念、情感等精神层面的滋养,其实是把当前失衡已久的传统课堂教学从一个“边缘”拉回“中心”,尽可能地让儿童的课堂学习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换言之,真正成功的教育需要知识与人性的有效建构,需要技术和精神的深度对接,需要科学与人文的深情握手。
二、一种更为明确的界定与指向——新课程改革倡导人文精神教育
细心的教师早已发现:新课改已经对人文精神也做出了较为明确的界定与实践指向:
1.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2.人文精神是一种哲学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它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3.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三、一种让大多数人窃喜的教学观趋势——以关注人的生命高度为核心
很显然,当前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之所以流失,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传统的师生的教学观在作怪。因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下的教学观,从关注人的生命高度出发,构建一种更接近教育源初或本真的教学观和课堂教学生活。
1.教学应被看作面向人而不是仅仅面向书本的活动。课堂不仅仅是为“课程而存在”的一个冷冰之地,它更应该成为一个为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生命因此丰盈丰沛且动态发展的地方。教学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认识、工具,而更应是师生生命中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说实话,这种观念转变的意义在于教学由原来对“物”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并且,这种关注生命不只是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同时也是对教师生命价值的认可和重视。
2.教学应被看作一个不断生成而不是刻意预设的过程。不可否认,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师生必然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这样的“意外事故”“奇思异想”也许与知识无关,与课程无关,但也许恰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机遇。优秀的教师不是对教学情境进行全面细致的预设,而只是勾勒课堂或者教学大体的轮廓,以便给各种不确定性留下足够发展或生成的空间,并把这些“节外生枝”作为创设浓浓人文气息的不可或缺的契机。
3.教学应被看作一个注重个体差异而不是整齐划一的过程。因为“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既不能以自己的视野替代学生的视野,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的视野遮蔽其他学生的视野。倡导多样性、多元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主题。而多样性、多元化的概念恰恰是建立在“差异”“个性”的基础之上的。尽可能地敞开、擦亮每个学生的自我视野,才是教师的责任和智慧所在。优秀的教师总是在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方面潜心钻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发展“菜单”,从而营造出一种师生生命动态发展、自由舒展、多元、个性、发展的教育氛围。
一个人的课堂范文2
(一)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介绍
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最早致力于认知方式的研究并在许多领域做出开拓性工作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 Witkin),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方式的场独立和场依存性(Field independence/dependence)维度。
早在20世纪50年代,威特金就区分了场依赖和场独立。他最早的研究是测量人们如何确定物体的空间垂直性。后来又使用了镶嵌图形测验(The Group Embedded Figure Test)。受试者的任务是从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出简单图形。场依存型的人往往被整个场的组织结构决定着他们对各组成部分的感知;场独立型的人则倾向于把一个场的某部分看作独立于周围环境的整体。可以说场独立性/场依存性是认知风格的核心。
场依存的人尤其喜欢社会方面的活动,在决定自己的态度和信仰时喜欢参照其他人的看法和行为,而场独立的人对各种事物和行为的非人格化、抽象化的方面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场独立/场依存也与年龄、性别和文化相关联。另外,在西方社会,男女之间的场独立性也表现出长期的不一致:男性的场独立性比女性稍高。场独立/场依存还被发现与社会文化变量有关。
(二)场独立/场依存和二语习得的相关研究
在场独立/场依存和二语习得的关系方面,国外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下一些研究假设。
假设之一:场独立的学习者在正式语言学习环境下学得更好,场依存的学习者在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下学得更好。这个假设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一般情况下,场独立的学习者在正式语言学习环境下学得更好,例如,Tucker et al.(1976),Seliger(1977), Hansen & Stansfield(1981), Hansen(1982, 1984), Carter(1988), Jamieson(1992)等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但场依存的学习者在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下学得更好尚无有力的支持。
假设之二:场独立和场依存的学习者都能学好第二语言。Ellis(1989)曾调查两个语言学习者。一个是场依存的女性学习者,另一个是场独立的男性学习者。他们都能学好作为第二语言的德语。Gillette(1987)的发现也证实了该假设。
(三)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
国外学者就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过许多实证研究,比较典型的是汉森(Hansen)和斯坦斯菲尔德(Stansfield, 1981)的研究。汉森和斯坦斯菲尔德选用了科罗拉多大学的293名大学生作为试验对象,试验课程为初级西班牙语。汉森获得的数据表明场独立型的人是好的语言学习者。场独立型的人的综合语言能力较强,在完形测验题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场认知风格的研究起步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老师对认知风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他们根据Witkin的“镶嵌图形测试”编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方式图形测试”,即本研究所采用的实验工具。之后,众多专家学者展开了对此领域的研究。谢斯骏和张厚璨的研究重心放在儿童认知风格发展、专业分化与场独立/依存的关系等方面,吴一安、刘润清先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场独立型的学生语言测试成绩要比场依存型的学生好。可以说场独立型的认知方式有利于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学习外语。场独立型的人在达到一定的语言水平后,在进一步的语言学习中具有优势。
(四)教师指导作用的研究
如何针对不同风格的学生,因材施教的采取匹配和失配策略等进行阅读、听力等教学设计以改进教学效果是难点问题。学者们已经从教材选择、课堂设计、文化导入等方面进行过初步的尝试,但所提出建议缺乏系统性,某些方面如口语、写作的研究相对较少,还需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过程
通过对青岛科技大学一年级学生调查,得出了很多结论。具体过程如下:1.学习者(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的现状调查。运用国际通用的十二个问题问卷进行调查,被调查者是一年级新生,非英语专业的男女LUNwen. dylw.net 生共180人,每题分别被给5,4,3,2,1分,然后各个项目加起来就是每个人的总得分,最后合格答卷为178份。2.学习者期末考试成绩听、说、读、写成绩的统计分析,其中做一个单独口语测试,并进行对比分析,看认知风格的不同是否与成绩相关。选取不同的专业、班级,收集学习者的有关数据,并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3.教师教学过程中课堂设计调查。主要调查、分析大学英语教师是否以明确或隐含的方式,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进行课堂设计,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认知风格中的长处,弥补认知风格的短处等。4.在综合分析上述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经课题组讨论,指出学习者了解自己的认知风格的重要性,总结在学习中应怎样指导学生来发扬长处,弥补自己的风格方面的不足,并进一步构建出教师课堂教学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三、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一)调查数据结果与分析
1.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每周都要花十小时左右的时间学英语,每个人学英语九年左右。英语对他们来说最难的大部分人认为是单词,也有认为是语法或其他的部分。对自己的英语评价一般的居多。当遇到英语单词问题时,大部分人会猜测词义,一部分会去查字典,另一部分会忽略掉,没有人选择问老师或同学。
2.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关系(见表1、表2)
通过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与期末成绩的相关性分析,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488>0.05,因此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与期末成绩有显著的相关性。
3.场独立/场依存与听力成绩的相关性(见表3、表4)
通过场独立/场依存与听力成绩的相关性分析,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732>0.05,因此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与听力成绩有显著的相关性。
因为0.955>0.488,所以听力成绩与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的相关性更强。
4.场独立/场依存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见表5、表6)
通过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比较,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955>0.05,因此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与口语成绩有显著的相关性。
因为0.955>0.488,所以口语成绩与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的相关性更强,其次是听力0.732,最后是总成绩,其中包括阅读,写作等。
总的来说,场独立性越高,成绩越好,尤其是口语和听力的成绩。
5.场独立的十二个问题平均得分(见图1)
图1 场独立的 十二个问题平均得分
从得分可以看出,第二题和第六题得分较高,第四题和第七题得分较低。第二题在自己独立做判断方面学生们的独立性普遍较高,第六题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喜欢尝试新的任务的想法比较普遍。而第四题在与人的交往方面,希望与人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一定距离的这方面需求较低,而存在一些愿意与人互动和沟通的需要。第七题表明学生们喜欢学习一些有具体内容的概念,与自己的经历有关的概念而不是空洞的概念。这说明在这些方面最有场依存的特征。
第一题的得分表明学生们喜欢单独看问题的比从全局上下文来看问题的更多。第三题的得分表明对于批评的态度在意的多于不在意的。第五题的得分表明希望独立工作的和希望团队工作的各占一半。第八题的得分表明学生们比较习惯于传统的考试方法。第九题的得分表明学生们在学习中的抗干扰能力不是很强。第十题的得分表明在阅读中抓住主要意思是比较好的方法这一点大家都较认同。十一题的得分表明学生们认为在交际中学习英语比在课堂中学习英语的效果更好。十二题的得分表明,对语法分析感兴趣的和不感兴趣的各占一半左右。
6.女生和男生的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的比较(见表7、表8)
1组女生平均得分35.2400,2组男生平均得分33.9722,说明女生场独立性强。标准差为女生组标准差为8.34805,男生组标准差为6.36726,说明女生之间差异较大。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504>0.05,说明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总体上说,场独立性强的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口语和听力的成绩。
(二)教师教学过程中课堂设计调查
通过调查访谈,绝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有过部分的通过认知风格不同进行的课堂设计。调查包括问卷和听课,问卷如下:1.您是否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2.您是否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进行过认知风格的调查?3.您是否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提问?4.您在对待男生女生的提问方面有何不同?5.您认为男女在学英语方面各有哪些优势和缺点?
调查结果表明,有一部分教师在有意无意地针对认知风格的差异进行教学,有一部分教师还未有此意识。结果表明,很多教师还没有针对认知风格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教学。有些教师不了解认知风格的概念和涵义,有些有意无意地进行过针对性的教学但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在实际应用中,老师在课堂提问中,有的比较注重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提问,例如不愿意进行团队合作的尽量引导其进行团队合作;有的学生自信心较差,教师就给他们提供简单题目的回答机会;有些学生不会从全局看问题,教师会引导其进行相关的训练。
(三)讨论与分析
结果表明,场独立对于英语成绩的提高有较好的作用,尤其是口语和听力成绩。分析原因在于口语和听力的提高需要个人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目的地进行相关训练。而总的来说,英语考试的阅读和写作等方面成绩的提高,也对于整个英语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方面,联系上下文的能力很重要,全局观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而在写作中,在输出状态下,相对来说依存性更弱一些。
通过男生和女生的对比发现,女生的场独立性大于男生,这与传统的大家的认同和一些学者的研究实验相违背。分析其原因在于,女生对于课堂学习这种独立性比较高的环境更加适应,她们能够比较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和理解老师的意图,对所学知识掌握的较为牢固。而男生有时不是非常认真,可能在玩中学的比较多,而对课堂消化并不是很好,尤其在大学期间,世界观形成期间,男生更注重实践,所以倾向场依存风格的表现比较多。
口语测试中,女生平均得分为72.92,男生得分为64.94,口语平均成绩也是女生较高。因此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这种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认真程度较高的成绩越好,即独立的课堂学习是有针对性的,对成绩的提高切实有效。这并不说明是应试教育的导向,而是因为语言学习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如果没有充分的输入,想要输出就不太可能。LUNwen. dylw.net 有些人认为到国外学语言是最好的,那么前提也应该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在这个环境中交流,而国内学习英语较好的同学往往是通过积累,在增加输入的基础上增加输出。
总的来说,十二个题的平均得分2.87<3,这证明总的来说,学生们的认知风格更趋向于场依存性。例如,学生们对于别人的评价过于在意,这就是场依存性的表现,而这方面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较负面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个性化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终生学习者,以使学习者在课余或者离开学校后仍能科学而独立地学习英语。Reid认为,学习风格是理解和吸收新信息的基础,学习风格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学习者要学会如何学习(learn to learn)。因此,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改变对所有学生“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思想,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情感、动机、认知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化教学,促进不同个体的思维发展,努力为具有不同禀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个性发展、开发潜能的机会。语言教学,特别是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倾向,发挥长处,弥补不足。另一方面,建议学生主动去了解他们自己,因势利导,通过了解和操练各种学习策略来调整其场依存型学习风格,帮助学生的学习风格实现从相对场依存到相对场独立的发展。
(二)尊重和发挥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优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对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进行选择、组合、管理,因材施教。
场独立型学习者善单独学习、喜欢求异创新,应放手让他们对自己关注的问题,用自己喜好的方式来学习,或设计情境、创造条件开展创新教育。通过将集体授课和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允许风格、动机、兴趣、能力各异的学生脱离整体教学框架,利用他们的自主权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并随时回到课堂状态,参与课堂讨论与学习,在集体讨论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增强合作学习的乐趣。
场依存型学习者较偏向于从周围人或权威人士(课堂上即老师)的话语中获取信息,依赖周围学习环境,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应善于引导,合理使用课堂用语,并采取教师激发、小组学习等方法,通过教师的及时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引导和促进学习者全面、和谐发展
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又一个可变的维度。在一个领域显 示出高度自主性的学习者,在另一领域却可能依赖性很强。多数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并非非此即彼的极端化,有些还可以变换自己的风格,去适应不同的任务。如场独立者在阅读理解、语法分析、写作等方面要强于场依存者,而场依存者在听说方面又相对优于场独立者。因此,教学设计应重视学习者学习风格的整体、协调发展,鼓励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去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
(四)合作探究型教学
一个人的课堂范文3
关键词:德育教育;人才培养;德育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36-01
德育教育贯穿在我们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是每一位学生在学习阶段逃避不开的一个基本课程。德育对于一个人甚至对一个群体来讲,具有重要的作用,整个社会如果能够形成良好的风尚,那么和谐社会的构建,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也将大大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变得更加友善与和谐。
一般来讲,当我们去社会上应聘的时候,品学兼优者往往是各单位的首选,而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卓越,但是却在为人处事上缺乏教养,这就使得企业在录用的时候有所顾忌,甚至选择不予录用;而与之相反,一个人的能力平平,但是却因为其思想品德高尚,为人踏实肯干,这样的人往往会比较容易被接受。这实际上就是在告知我们德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思想品德高尚的人往往具备好的人缘,为人处事方面做得比较到位,拥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思想品德比较差的人即使个人工作能力很强,也难以拥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而且如果行为比较恶劣、思想比较极端,甚至有可能做出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全的事情。因此,高尚的思想品德对于一个人来讲,就显得至关重要。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当怎样更好地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实处,使得学生们能够具备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观念,能够在学习及其生活中更好地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意识,成为对社会有帮助的人呢?接下来,笔者将主要就此谈及自己的几点观点和看法,希望对大家接下来的教育教学有所帮助。
一、将信息技术更好地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在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是非常有利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合作,能够使得我们的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得我们的教学开展变得更加便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面。当然,信息技术与德育教学的结合,最使得我们感觉便捷的地方还是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创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视频画面观察到更多的教学案例,既有助于节省教师的板书时间,为师生互动和沟通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支撑。同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使得我们的学生们可以声情并茂地了解和观察相关的案例,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教师授课的思路和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身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较之于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参与极大地节省了教师的授课时间,丰富了教师授课形式,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技术了解到更宽泛的知识,以便于更好地填充自身的知识体系,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个人的学识和素养。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开展德育教学的形式更多的是以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形式主要迎合的是传统教学及考试制度的相关需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所负的责任主要是知识内容的传递,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则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几乎很少有互动,纵使互动也是简单地以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和检测为主,几乎没有比较平等地重视和沟通道德品质的教学。而新课改的实施,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形式面临着被动改革的局势。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培养的是那种社会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二者皆强的高素质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贴合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下学习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认知,我们必然要对自身的教学形式进行调整和改良。教师要积极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努力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全心全意为引导学生的重视道德建设,这些都是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做到的基本方面。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地与学生之间展开互动,与学生之间培养友善的关系,了解学生的个性及其兴趣爱好,针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整合出适当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新课改下的德育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三、搭建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活动
如辩论会、知识竞答等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和自主辨别的能力。德育教学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有利的教学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帮衬,较之于闭塞和严肃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们往往对自由而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报以欣喜之情。因此,在比较自由而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们可以暂时放下内心的紧张感,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展开讨论和探究,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和发展,及其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都是非常有利的,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生个人学习自主意识的提升和学习自觉性的养成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德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仅仅依靠教师一个人的讲解,还离不开学生个人的领悟和理性的辨别能力。
一个人的课堂范文4
一、生命叙事符合儿童的特点
生命叙事就是由叙事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生命故事是叙事主体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富含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经验和追求的故事。生命叙事强调的是叙事主体对自己和他人生命故事感悟的个性化表达,关注与每一个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领域。生命叙事运用于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优势,首先在于它与儿童的特点相吻合。
生命叙事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会影响其一生。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生命叙事所展现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境,为儿童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活动历程,因而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印象很可能会伴随终生,在未来的生命历程中,它很可能会在适当的时候“跳出来”,成为儿童日后思想、行动的参照,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脑科学研究表明,正常生活方式或环境中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在人的神经元回路上反映出来,源自环境的刺激程度将决定神经元之间怎样连接,从而决定你个人的记忆,并使你成为你这个人。 [1]
以生命叙事方式组织的课堂教学,使儿童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他们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这不仅能够使他们参与到德育课堂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更满足了他们好说好动的天性。这种满足不是被动地迎合,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引导,这种引导主要是让注意力不稳定、自控能力不强、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儿童,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能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表达,从而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
生命叙事符合儿童的思维特性,易于激发其学习动机。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也并未完全摆脱具体形象思维方式,这一思维特性与故事性相吻合。德育课堂上的生命叙事,将道德教育寓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不仅使儿童从中习得了道德行为,丰富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与具体事物、外界刺激是密切相连的,生命叙事呈现给儿童的就是一个图景,其中的人物、情感、生活有机地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能够抓住儿童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生命叙事符合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进入小学的儿童,学习成为他们的一项主要活动,这对他们的注意能力有了新要求。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而言,无意注意仍占有主导地位,他们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因此德育课要适应并利用这一特点来开展教学才能获得成效。心理学研究发现,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常常是新颖、多变、直观、生动的事物,而生命叙事本身恰恰具有这样的特性。如“我生病了,妈妈带我看医生”这样一个事件,也会因孩子的不同经验、不同感受而有不同的表达,这种不同之中就蕴含着新颖、多变、直观、生动等特点。所以,生命叙事易于引起儿童的注意,从而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生命叙事有助于营造良好的
德育气氛
良好的德育气氛是有效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尔诺夫曾指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教育气氛,这些是要达到教育目标必须具备的根本条件。他认为,如果要在更为广泛的人生范围内正确理解教育问题,那么了解一般人对教育得以实现的人类环境产生的心境,以及有关人(无论是受教育的儿童还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在其中产生的直觉具有极大的意义。 [2]
生命叙事具有营造良好教育气氛的“天性”,借此开展的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能够给儿童带来快乐,促进儿童的学习与成长。生命叙事本身满足了人诉说的需要,满足个体生命“多态性共在”的需要,即改变人存在的时空感,使过去与未来“共在”,真实与虚幻“同在”。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他就会产生快乐的情感。不仅如此,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自身经验的呈现、交流、反思、深化、拓展,有助于促进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由于成长本身是快乐的,所以每个个体生命在生命叙事中的成长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生命情绪情感的调节。通过叙事,一个人可以宣泄、释放、平衡他自己的情绪情感。博尔诺夫指出,与成人相比,情绪对尚未成熟的儿童影响更大。情绪不仅对学习效果产生作用,而且对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同样具有深刻影响,对于那些无法有意识培养的能力更是如此。教育者必须尝试去诱发有益的情绪,并且帮助受教育者预防或改善有害的情绪。愉快心境能催人奋进,儿童愉快发展的首要和最高条件是幸福、无忧无虑、不为恐惧和担忧困扰的基本心境,而获得、发展和保护这种愉快心境以及在各种不可避免的障碍后重建它,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最高要求。[3]显然,生命叙事能够帮助教育者实现这一要求。
一个人的课堂范文5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89―01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我以为语文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用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语文课堂就好像磁力吸铁一样,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例《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宋濂以自己的求学之路困难而劝诫马生在优越的条件下更应该好好地学习,表达了作者对东阳马生殷切的期望与无限关怀之情。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优越的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让学生在习作中抒写内心的真情实感,懂得珍惜拥有。在教学中采用朗读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艰辛的求学经历和良苦用心,从而正确地看待师生关系,养成勤奋学习,不怕吃苦的学习品质。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磨难是一笔财富,它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最终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促成一个人的成功。
苦难并不都是坏事,它可以磨砺人的意志。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向人借书,寒中抄录,而他的学习态度是那样的勤奋、刻苦。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与现在学生进行对比,现在农村学生普遍享受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惠民政策,享受免费营养餐,享受国家给寄宿学生生活补助等等,农村中学生读书的困难基本上已经解决。然而,为什么有些学生还不能专心读书?甚至拿着各种补贴,吃着资助在学校里混日子。鉴于此,我结合学生中的厌学情绪以及各种状况,教育学生应该学习本文“勤且艰”“专心致志”的精神,学习作者刻苦勤奋的精神,学习作者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从未动摇求学的意志。
二、利用情唤醒情
语文教师要会利用文本的情感来唤醒学生的情感。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来,我利用各类文章渗透情感教育。利用文本的情感来唤醒学生的情感之后再生发出对人、对事、对物的某种情感来。因为教师要挖掘出文本的情感来灌溉学生的心田。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课堂上,语文教师如何利用文本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我认为可以利用现实生活的各种语文教育教学的资源作为辅助给学生以情感的教育来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更好地使用文本和生活中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来建立高效语文课堂。
对学生要充满由衷的关爱之情,这种情感来自于语文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教师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学生才会敬佩、体谅教师。这就要教师有一颗博爱、宽阔和敏锐的心。
因此,我引导学生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情感的血液流动起来,与课文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在情感中阅读,能够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够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在情感朗读中唤醒学生情感。让学生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学习。
一个人的课堂范文6
关键词:表达能力;创新思维;想象力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然而,我们却没有看到与这口号一样响亮的成效。学生仍然是应试教育流水线上一个个劣多优少的产品。每天的时间,或埋头于学校课堂,或奔波于校外的各种补课,让原本天真的一张张小脸,被倦怠黯淡了双眸。很显然,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毫无趣致的课堂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理解,独守自己的小方圆,自私自利,想法单一而偏激。很显然,教条的“死”的知识点的累积,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那么,如何暂时解开枯燥乏味的单纯性知识传授的绳子,真正把“素质”和“能力”培养放到更前位,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做了深入的思考,并尝试性地做了很多实践,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下面我就把这些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大家。在这里,我暂且将思想教育放在一边,主要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谈。
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小集体,甚至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都离不开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强的人,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融洽于环境,令自己与他人都产生愉快的感觉。所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至关重要。针对很多小学生羞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这一现象,我们做了很多尝试。羞于表达,一是能够表达好,只是不够自信,所以很纠结地放弃或错失了表达机会;二是心里很空,没有什么可表达两种情况。那么,首先,要突破学生的心理界碑,让阳光照射进来,就是第一步。我们利用音乐课开展了一堂特别的课,就叫做“你会模仿么?”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亦是学生喜欢去做的事情,所以,我们以此做突破口,让无论多么内向的孩子,也跃跃欲试了。这一堂课,学生从最简单的模仿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说话、动作、走路姿势,来了个“我来模仿你来猜”,挑起了整个欢快的气氛,因为掌声和笑声,大家的情绪完全被鼓动起来了,争先恐后的局面开始出现了,又跨越到了“明星模仿秀”,虽然有的模仿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像”,但这一点点成功就是一个分量十足的鼓励了。通过这样的一堂课,我们发现,学生活跃起来了,课间的气氛也融洽了,他们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是可爱的。只是平时他没有在你面前打开自己。很多学生因此不再总觉得自己是被人嫌弃的,开始有了与人沟通的欲望。
敢于表达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表达得好与坏的能力问题了。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想深度。而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倚仗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平时,有的学生有阅读的好习惯,有的没有,有阅读习惯的同学也有阅读内容不适当的弊端。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阅读,并主动阅读优秀的书籍呢?我们还是从学生的天性入手,因为,每个人生来都具有或多或少的表演欲,只是有的被压制了而已。于是,我们又在语文第二课堂设计了这样的内容,“名篇佳作表演”。也就是学生可以独自进行表演,让其他学生猜自己表演的人物和台词是出自哪篇名作。我记得有个学生仅做了三分钟的表演,居然令自己流了眼泪,而台下的学生,也红了眼圈。他表演的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一段对白。表演时,他化身为三个角色,简・爱、罗切斯特和画外音。若想表演得顺畅和入戏,必须要极度熟悉表演内容。这就需要他们对作品充分理解和熟悉,甚至整段的内容都背诵了下来,再加上反复揣摩,记忆也变得非常深刻了。还有的学生,三个两个组成了一个小组,表演了一出小话剧,把老舍的《茶馆》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为了表演成功一个小角色,主动而认真地阅读了很多资料,最后敲定了一个。借此,学生发现了好的作品恒久迷人的美丽,更启发了自己的创作思维。他们发现,对生活的观察入微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素材的积累。
创造性思维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甚大。一个人具有多少潜力,取决于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从一幅画入手,一个简单的人物造型,让学生去添加背景,每个学生几乎都不一样,大家放到一起,就成了别开生面的创造性思维启发课。在一堂美术课里,每个学生手里都分到了一个小小的纸巾包,上面是一个仰头向天的小女孩形象,通过老师的启发后,学生最后完成了一批令他们自己都欣喜若狂的优秀创意的作品。有的画的是在够树上的苹果,有的画的是在接空中飘着的一百分试卷,有的画的是脚踩书籍的阶梯,上面展开给她的是一片旖旎的风光,有的画的是被巨大的书本环绕透不过气来而将手伸向了天空……
我们还在语文课堂上做这样的尝试,改编作品。把原本的结局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将之改变,最后同学们一起来评,谁改得最动人,谁的文笔模仿得最像。这样,孩子的想象力得以拓宽,同时写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