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理新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理新课程

物理新课程范文1

关键词:教育改革;思维能力培养;渐进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05-02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实施多年,新课程的理念已被广泛熟知,逐步被一线教师认同并渗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现就这几年来的教学谈谈个人在新课程认识上的一些体会。几年来高考几经变革,力度最大的是从“3+3”到“3+x”的高考制度的转变,当初引起不小的波动,有关各界迅速做出反应,有的学校甚至成立了综合科组,选出所谓全能型老师作为理综组组长,研究理综试题的特点,有的出版社有针对性的出版了与复习用书配套的理科综合辅导用书等。与此相比,这次课程改革虽然动作很大,但相对来说没引起恐慌,大家应对时都较为谨慎,都充分认识到任何能力要求都离不开知识的载体,课程专家们也明确指出,课程改革并不是不要高考,而是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要通过教师的实践得以实现,因此如何能顺应时展的要求,转变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一线物理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程理念虽然不断地渗透到高考试卷中,但高考试题评价及分析时,常有“源于教材..........”的字眼,意即经课本中例题、练习、阅读材料、小字注释等材料中改造来的,因此老师们在教学时,把教科书看作是圣经,教学时包括在总复习过程中,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讲透,唯恐遗漏教材中的知识点,从而出现知识的盲点。课程改革后现行的教材有多种版本,各种版本的教材内容各有差异,如果像处理老教材的模式,势必造成教学内容比天还高,课时紧,甚至常听到很多老师说“不会教”的现象。那么我们要如何处理教材?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把握每一节教学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什么内容要讲,什么内容不讲,什么内容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就可以掌握,在此基础上把教材当作教学资源,从三维目标角度围绕知识内容整合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因此如何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创造,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这是实施新课程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二、重视科学探究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都有各自的科学思想及方法,物理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蕴含着丰富的学科思想及思维方法。新教材内容把学科思想及思维方法教育变得不再隐含,提出“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突出了实验与探究。教学中重视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的方法。传统的教学中,概念、规律往往是教师直接给出教材中既定结论,模式化地给出表达式,接着通过典型例题加以巩固,这样的教学往往学生对概念、规律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过后要通过大量的题目才能逐步理解。例如:《电磁感应》中磁通量Φ的概念教学,如果从概念磁感应强度B到直接给出磁通量Φ概念,就概念而概念,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磁通量Φ的物理意义。某节公开课中,教师先用实验探究了产生感应电流的几种具体的做法后,指出如何简要地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然后讨论实验中产生感应电流几种方法中的共性,使学生了解到磁通量Φ的形成是规律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的教育。科学探究要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但不能搞形式主义落入误区。不是任何一个科学探究都要经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些要素,也不是科学探究都要实验,有的概念、规律的得出没必要再实验,有的规律探究不是高中生能力所能达到的。因此如何应地制宜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探究,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育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三、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另一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让生活走向物理,从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物理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和谐、对称的美,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当然要实现三维目标,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形式不能等同于新课程理念,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从三维目标角度进行教学资源整合,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物理科重要的思维方法:观察、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等效方法、假设方法、模型方法、数学方法、微元方法、类比方法、归纳演绎方法、科学想象与直觉方法等教学中要有意识的重视。

四、新课程实施的困惑

(一)实验课如何设计才能体现出探究性

新课程理念重视实验探究,虽然这一理念能得到共识,但《标准》没有指明实验方法,各种版本的教科书的实验设计也不同,因而在实施过程中,不知如何处理实验,有的认为探究实验就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而不在乎得到什么结果,有点类似研究性学习重过程轻结论,也有的仍按老套路,以前分组实验有的就按分组实验的内容做,没有的就不做等。因而探究实验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课程标准的要求较宽泛

新教材版本很多,教材的案例、素材都不同,课程标准要求又较宽泛,因而教学中无法把握深广度,造成下不封底,上不封顶的局面。

(三)新课程教学与高考

物理新课程范文2

关键词:教学;评价;新理念;内容;方法

科学、有效的利用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作用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一、贯彻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理念

1.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因此,在评价中要关注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否把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终极目标,是否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关注教师的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要有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

3.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把自己的激情、灵感、知识和经验与课程融会贯通,与学生进行灵活的课堂交流,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生知识,使教学富有吸引力。力求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操作”,“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通过多层次的积极互动和“主动性作业”,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

4.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学生的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培养。因此,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的培养,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具体实施。

二、明确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1.教学目标

制定出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注重目标的达成度。目标要明确、具体、全面,并且符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2.教学内容

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加工处理和运用教材。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做到课堂教学设计能体现重点,教学过程不忘重点,练习安排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对难点注意分散,创设突破难点的情境与措施。

3.教学过程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启发、引导、指导、调控,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充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位学生,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注重科学探究;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促进和激励功能,重视教学的过程评价并适时反馈调节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堂教学中,及时收集信息,反馈矫正,适时点拨指导,并据此调节教学进度或改变教学方法。

4.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服务学生的意识强;教师的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从容,热爱学生,注重师生情感交融;普通话标准,语言生动,表述准确,逻辑性强,有激情,富有启发性;板书板画设计合理,字体工整,清楚美观,简洁大方;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熟练、规范、准确地操作演示实验,并指导学生实验,及时排除实验故障;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的节奏、内容、方法。机智处理好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5.教学效果

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同学间和师生间的交流氛围和谐,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敢于提出意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习惯、方法、能力、创新品质等方面有一定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得到落实,物理概念的形成与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得到体验,物理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到有效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当堂检测效果好,目标的达成度高。

三、掌握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方法

1.课前准备

评课人员要在课前熟悉物理教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查阅授课教师的教案,了解该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做到心中有数。并熟悉评课量表,掌握评课的指标体系和标准。

2.专心听课

评课人要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做到听、看、记相结合。听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与研讨;看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记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及各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欠缺。

3.检测效果

评课人要及时收集不同层次学生在教学的各个阶段的达标训练情况,特别是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的达标情况。必要时也可以在课后用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有代表性的测试或问卷、座谈,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

4.评价的结果

以定性的语言描述和定量的分析相结合,并以定性分析为主来反映评价结果。评课人要对所评课的优缺点做出全面的、具体的分析。认真听取授课人的自评意见,待取得授课人的认定后,对所评课综合写出评语。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使评价产生正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和选拔的功能。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并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促进物理新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物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物理新课程范文3

关键词:合作 自主 探究 实践 全面发展

从事物理教育14年来,物理新课改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新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谈一点体会。[1]

一、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自主性

开放式教学方法是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1.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教师的较色不是演员,而是导演,通过与学生一起探索物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从演员变成了导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鼓励着、支持者。学生从观众变成主体,通过主动探索、合作探究,辨析思考等,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展开开放式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2]

2.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全体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培养了一部分“精英”,而另一部分学生会因负担过重而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通过生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全体教育的转变。

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

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让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引向社会。为此,我通过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在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活动中,学生制作了太阳灶,指南针、潜望镜等多个作品,学生自发的进行纸锅烧水、烧不死的鱼等小实验,在快乐中学到了物理知识。通过物理知识讲座,介绍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动向;带领他们走出学校、参观、采访工厂、农村、电站等;开展撰写小论文活动,学生将自已的小发明、小制作及参观、实践活动写成小论文,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很多同学写的很有创意。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和学好物理的积极性。[3]

三、重视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学习以实验为基础,实验不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而且是激发兴趣,掌握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在一项“是什么吸引你喜欢物理?”的问卷调查中:45%的同学喜欢实验,20%的同学说它有趣,而在最喜欢的物理教学环节中有78%的同学喜欢探究实验,22%的同学喜欢演示实验,而喜欢定义、规律、解题的同学寥寥无几。这说明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则压抑学生的天性,扼杀学生的好奇心,是学生不愿学物理的真正原因。只要想方设法多做实验,让学生切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创造的快乐,就会产生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不够的欲望和动力,轻轻松松学好物理。

为此我比较注重实验,基本上每节课都能带着学生“玩”,所有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必做,还经常自己设计,鼓励学生设计许多小实验,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玩”当中,轻轻松松学到知识。实验过程中大胆放手,科学地引导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合理,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重视过程的同时也要重视结论,还要注重探究形式的多样化。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质

1.教师要学会倾听、交流、赏识和激励

教师要加强人文关怀,就要勇于蹲下来看学生。不仅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怎么办?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标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教师要灵活处理,巧妙引导和点拨,必要的解释和说明。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同时,教师应该加强自我修炼。修炼上进的事业心,修炼博大的爱心,修炼坚强的意志,修炼豁达的胸怀,修炼协作的能力,修炼认真的态度。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大胆变革的勇气和决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用自己的创造精神影响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用勤奋好学的榜样力量教育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并付出切实的行动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力争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物理课程标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版

物理新课程范文4

结束了《压强》这章内容后,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橡胶管里面注入水后,当水静止后发现橡胶管两端开口处的液面会保持相平,这个是液体压强中连通器的原理。现在对橡胶管的进一步改变下,把橡胶管中间下垂的部分用手慢慢提起来,随着中间高度逐渐高于橡胶管开口时,请问:橡胶管中间的水会不会流

下来?

如果水会下降,那水面在四段弯折的橡胶管中该如何分布,是四个液面都相平吗?此时还是连通器吗?

如果水不会流下来,请分析原因可能是什么?能支撑起水柱的高度可以达到多高?

或者有其他不同的情况,请说明现象和原因。

当这个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

绝大多数学生凭感觉认为:水会下降,然后橡胶管里四段液面相平,根据连通器原理。

对于学生这样的猜想,我进一步引导发问:

第一:如果是连通器,那中间上端部分应该开口才合理!

第二:如果橡胶管中间的水柱会流下来,那空出来的部分岂不是成了真空?大气压能允许这段真空存在吗?

在学生思考我提出的两个疑问后,就开始犹豫起来,感觉水不会流下来,而是连在一起成驼峰形状。

看到学生开始将信将疑,不知所措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建议:“当遇到不敢确定事实会是什么情况时,大家觉得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学生都异口同声回答:“做实验!”

“非常好!请大家这周末回家找跟管子,然后注入水来完成这项课后小实验,下周一把实验报告交上来。”

以下是一个学生所做的课后实验报告:

探究对象:液体。

实验器材:一根医用止血带。

报告人:初二(8)班王冰云。

实验环节:

1.在止血带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并滴入三至五滴的蓝墨水。(使观察更加方便)

2.水平放置止血带(使其内部液面相平)。如图1。

4.看到现象,做出报告。

现象:用手指渐渐将止血带下端向上凸时(或从止血带的中部向上拉),水不会因挤压而迸溅出来甚至会随着凸出的高度增加而渐渐逆流。

原因:因为大气压强大于墨水的压强,所以墨水将不会因此而迸溅。

案例分析:经过课后实验,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习惯性地认为水会从高处往低处流,可实验现象直接否定了大家的一贯的认知,从而激发大家“追根究底”的动力,寻找真理。我们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支撑起约10.3米的水柱,所以橡胶管中间的水不会流下来,而会被大气压支撑起来。其实这也是生活中建房子常用到的“水平线”。也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发现其他现象,如,中间有段空气柱等。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会产生联想,为什么“覆杯实验”如果不用硬塑料片盖住杯口,大气压就无法支持水柱呢?出现不同现象的原理是不同的,有的是超出课堂所学知识的范畴,所以学生会把出现的疑问或通过上网找资料,或直接请教老师,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可以让学生更加丰富知识,增强求知欲,起到抛砖引玉的教学目的。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印象会更加深刻,感性认知会更强烈。

【教学反思】

物理新课程范文5

物理 新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发掘教材是把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点。教材是课程资源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因为教材具有示范性、典型性。

1.拓展教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新教材除必修内容外还有“资料”“阅读”“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研究性课题”等栏目。教师不应担心浪费课时而舍弃这些内容,而应充分利用它们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2.寻找联系,提升课程资源效益。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强化各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组织教师围绕学科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探讨各种资源之间的共通点、互惠性,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增加并放大实践活动的课时,有效地课程整合,提高了课程资源的效益。

3.关注其他教材。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教参及配套学生实验手册外,还应关注其他地区的新教材甚至从国外引进的物理教材,这些教材各具特色,很有创新性,值得我们借鉴与利用。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1.以学生的差异为资源。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们不仅要了解这种差异,而且要将差异视作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教师利用学生知识水平间的差异,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讲解自己已知、已会的内容,教师对课堂教学中“优质课堂资源”的关注,无疑是给学生的投入激情注入了一剂强烈的“兴奋剂”,会让本来已经点燃的“求知火把”烧得更旺,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对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敢于发现”的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大有益处。

2.以学生的问题为资源。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可见学生的问题是不容错过的课程资源。

三、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

1.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

2.善于挖掘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重视积累相关资料。不仅能根据课程实施指南执行课程,而且能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发和设计、利用教育资源。

3.善于把本学科与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改善能力结构,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4.反思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自我反思就是自我教育,作为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有了反思能力,才能促使自己的内在品质有所提升。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才能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四、物理实验室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建开放实验室。在新课程的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小实验,这就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去探索、去总结;学生对教师的演示实验感兴趣,想试一下;或者他们自己制定了研究的课题,需要教师帮忙解决器材问题,这些都需要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自己,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

2.充分利用闲置报废仪器,建探究实验室。每所学校由于各种原因都有报废仪器和一些因课程改革而闲置的仪器,而这些淘汰下来的仪器,弃之可惜,用之无处,又占用仪器室。这些仪器存在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使用功能已经变化尽可以“开膛剖肚”,展示其内部结构,给学生以感性上的认识。我们用挑选部分仪器建立探究实验室。例如,将报废的显微镜剖开,了解其光学结构;让学生拆卸报废的各类电表、表头,更清楚地了解电表及表头的工作原理等。学生对整个过程充满新鲜感,单调的物理实验变得具有趣味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五、因地制宜,广泛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如校内图书馆、各种专用教室、运动场和校外的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学习电能时,让学生读电表、计算电费,带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发电厂;学习噪音的防治时,带学生去调查社区噪音污染情况,分析产生污染原因,讨论减少污染的方案;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讲座、科技小创造等活动;关注报刊、广播电视中有关科普知识、尖端技术、科学家的事迹、最新科技发展等信息。

以下是我在物理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些尝试。

首先,利用各类教学设施,挖掘课程资源。

(案例一)初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摩擦力》一节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体验、总结的能力,我选择了溜冰场作为学生体验的场所,让学生在溜冰场中寻找感觉,并总结出溜冰场如何改造运动更好?如何运动会更好?同学们积极性高涨,各抒己见,将运动情况小结得非常完整,而且还有不少同学联想到下雪天开汽车的过程,分析了如何防滑,教学效果十分理想。这样把社会的基础设施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取材方便,省时省力,从而丰富了物理课程的教学。

其次,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向外延伸拓展,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

(案例二)在初三《电学》的教学中,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实验很多,而在实验过程中给许多教师带来的大量工作是帮助学生查找电路连接的故障。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教师帮助学生排除了实验故障,使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但学生的收获往往停留在学到一点课本知识上,对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却收效甚微。根据这一情况,我大胆地专门开出一节课,事先根据学生实验中常见的故障特意将电路连接成各种故障电路,排出同样的几组。上课时让学生根据操作中看到的实际电路现象分析电路可能出现的故障,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想方设法通过不断的尝试、讨论,最后总结出查找相应电路故障的方法。这一节课虽然是教科书之外的内容,但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再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实物理教学,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

物理新课程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物理教学 测评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所以国家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但是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习评价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的理念,对于学生学习的具体评价仅仅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在评价的形式和具体操作上还是缺乏明晰、可借鉴的操作方法,本文着重从新课程理念下改革测评模式为切入点,试图为当前新课程的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一、新课程理念下测评的目的与内容的变化

(一)测评目的的改变

(1)由为选拔服务发展到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服务,即从为选拔尖子学生到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2)从分等级鉴定发展到质量提升,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发展;(3)从重视测评结果发展到重视考查学生的潜能;(4)从重视考查知识发展到重视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测评内容的变化

(1)改变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加强与社会科学技术的联系;(2)改变单纯考察概念、原理、结合具体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3)改变单纯考查概念、规律,强调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4)改变理论脱离实际,切实加强与实验有关内容的考查;(5)改变从统一性答案到多样性答案,适当增加开放性题目;(6)改变考查单一学科知识到注意渗透各学科知识的考查。

二、测评手段要多样化

传统的测评是一份试卷定优劣,学生对测评望而生畏,对学生每一次测评就如一次筛选,多次达不到某一期望目标,就意味着被这一目标所淘汰,由此意志消沉、丧失信心,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传统的测评存在“四个单一性”的弊端,即:测评目的单一;测评内容单一;测评形式单一;测评效果单一;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意图,九年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基础教育,改变测评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使学生乐于测评,并在测评中各方面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测评方法的多样性。

(一)合作测评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5~6人),然后教师把试卷分发给各组,由各组合作讨论得出答案,然后各组交叉评卷;把各组获得的分数记人小组测评成绩中,并加以公布,每学期统计一次,并加以公布,根据统计结果,奖励优胜小组,且只奖不罚,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测评中得到提高,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二)制作测评

物理学科具有使学生动手动脑的特点,有些内容的测试不一定非用试题测评不可,学习相关知识后,要求学生制作一些学具,如学习了平面镜、透镜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制作潜望镜和放大镜等,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测评中,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能制作出精美的学具,取得高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辩论测评

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以知识、方法为基础,知道怎样做,用何种方法,怎样才能实施等。例如:学校要安装一根由街上到学校的闭路电视线,有三种选择:一是沿空中盲线架设到校内;二是沿下水道接人校内;三是沿街道空中架设到校内,选用哪种方法合适呢?这不仅要考虑到线路的长度、安装费用等经济问题,还要考虑到群众、政府的态度、市容市貌以及今后维修等问题,选用哪种方法更合理呢?对此,把学生分成5~6人一组,让他们亲临现场进行考察,收集有关材料,精心计算,然后通过分组讨论答辩找出一种理想的方案,这种测评不但考查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辩论中达成共识,增长才干。

(四)撰写科技论文

写论文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写作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趣味性、社会性。

(五)探究实验测评

科学探究被纳入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创新教育理念,强调过程与学习的方式、方法的重要性,这种测评给出物理问题,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总之,测评的多样性要有的放矢,各有侧重,使测评具有针对性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形成人人爱物理、人人学物理的良好氛围。

三、测评要有综合性

测评的改革关键是建立较全面的素质教育和评价体系,现行的测评成绩,只反映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养成教育,有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采用何种测评,都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检测,又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检测,又是学生个体特长的发挥,因此测评的评价要有综合性。

(一)对实验测评

探究实验测评不能只看实验制作的步骤、结果和分析,对同样达到目的,能另辟途径的学生要有加分奖励;同时要把是否乱丢实验仪器、相互配合等养成教育过程也纳入测评评分范围。

(二)对自制作品

学生自制学具的评价,不仅要正确反映物理原理,还要看外观设计,是否因材就宜、创新意识等相关因素,使美育、勤俭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于物理的实践教育过程。

(三)对辩论测评

在辩论的测评中,除了要求学生语言流畅、措辞得体、运用物理知识及原理正确外,还要有必胜的信心、大胆的发言、反应敏捷、谦虚的态度等反映学生心理品质的因素纳入测评评分的范围。

(四)多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