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文1
关键词:《香菱学诗》;引领;感受;《红楼梦》;思想性
案例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是:“读小说,能体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社会意义”;“能在鉴赏的过程中,感受优秀的人类文化结晶,吸收人类文化的养分,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
《红楼梦》是我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上海“二期课改” 语文教材在高中第一学期古典小说单元中,选编了《红楼梦》第48回和49回的几个片断,汇编成课文《香菱学诗》,以此作为高中生认识和阅读《红楼梦》的一个起点。我在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接受培训期间有幸为高一学生教授了这一课。
但是,由于时代的阻隔和相关背景知识的缺乏,再加上《红楼梦》本身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又是描写人情的小说,缺乏《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样激烈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精彩紧张的打斗情节,因此,作为人情小说的《红楼梦》很难吸引学生,高一学生常被《红楼梦》所吓倒,对它肃然起敬,望而生畏,不能真正走入《红楼梦》。但是,不能真正走入《红楼梦》,就永远不能认识它的伟大之处,学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认识就有了缺憾。
增值构思: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香菱学诗》的核心教学价值就在于:从学习《红楼梦》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出发,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感受《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为此,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精彩的人物描写作为教学的生长点,把领主人公哀伤的命运及其蕴含的深刻的主题作为教学的增值点,通过精巧的、环环的课堂提问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台阶、高起点,让学生感受《红楼梦》高超的艺术水平,领悟其伟大的思想性,直至把“经典的作品教‘经典’”。
案例描述:
一、激趣为首,迂回设问,走入教材,感受细腻的笔法
上课后我并没有直奔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而是采用了一个迂回战术,故弄玄虚地讲了一个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似乎不相干,但却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观点:
备课时重读《香菱学诗》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贾宝玉在爱情的选择上最终选择了林黛玉,却放弃了薛宝钗。我想同学们如果能仔细地读读课文也会明白这两个问题。
学生果然被我这一新奇的观点吸引了,兴味盎然地投入到了课文的阅读当中,并且不时地互相讨论,交流,不断地有同学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与意见不同的同学进行辩论。在交流、辩论中,我适时的作以点评、分析,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情节――香菱学诗,从宝、黛两人对待香菱学诗的不同态度上去感受人物、认识人物。
二、顺势切入,把握重点,鉴赏人物,感受《红楼梦》崇高的艺术性
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完成之后,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已对小说的人物形成了感性认识,并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对人物形象的理性分析,于是,我将教学转入了第二阶段:
全面地熟悉课文,学习依据课文中人物的言行去分析和鉴赏人物,只是学习本文的起点。下面我想请同学们从作者刻画人物方法和人物形象鉴赏方面,谈谈对课文的主人公香菱的认识和看法。
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第二阶段的学习讨论进行的非常顺利,但最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原本预设的课堂教学难点(感受《红楼梦》的思想性)却没想到在学生分析鉴赏人物的过程中,变成了生成性资源,平时就爱思考的筱筠在分析细节描写时说道:
小说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探春劝她“菱姑娘,你闲闲罢”,她竟然说“‘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这个细节使得她学诗的痴迷程度显得生动而有趣。可是我不明白,曹雪芹花这么大的力气,写香菱究竟有什么目的?
三、逐层激趣、走出教材、突破难点,感受《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原本我想提出来要学生思考探讨的难点问题,没想到由学生自己提了出来。于是,我将教学转向难点――感受《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对呀!课文用生动的语言、神态、动作乃至细节刻画了精华灵秀,悟性极强的香菱 “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学诗,已经到了“呆”“疯”“魔”的程度,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呢?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如果对《红楼梦》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对有关香菱的章节不熟悉的话,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于是,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看到他们尽管苦苦思索、热烈讨论,但是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已经进入了愤悱状态,下课时间也到了,我把教学引向了第三阶段――课外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情节,领悟《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如果只是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传神的描写,曹雪芹只能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还不足以享誉世界,称之为“伟大”。上面的问题,同学们如果不了解香菱的身世,是没法解决的,所以,我想请同学们在周六和周日(我有意识地把这篇课文选在周五上。)阅读《红楼梦》中有关着香菱身世的章节,从《红楼梦》的思想性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下周一我们再来讨论好吗?
在双休日同学们读了《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身世章节后,我们继续着教学难点的讨论,但很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大多使用“可能”这个词语。在此,我抓住可能适时点拔:
几个同学都用了“可能”这个词语,说明自己对答案是没有信心的。我想大家要明确一个常识:小说的情节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人物形象是为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服务的。同学们能不能从这角度去思考作者安排“香菱学诗”这个情节的目的?
在学生联系香菱的身世、遭遇、香菱的诗进行了剖析之后,有学生明确地说:
我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你看。”香菱的命运是一个悲剧,但是课文中作者却把她塑造的才情非凡,抬高了她的身价,这种才情与命运的反差,正好反映出封建社会是毁灭人性的。
还有学生说:
从《红楼梦》全书来看,这么好的一个女子却只能给粗俗不堪、蛮不讲理的呆霸王薛蟠做侍妾,经常遭受他和金桂的和毒打,这说明封建制度不仅是男女不平等,而且摧残美好的事物,摧残人的精神追求。
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我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已超出了我的预设目标,教学只需要用三言两语便可把教学引向深化:
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 在《红楼梦》描写的人物形象中,女性形象无疑是最重要的。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袅娜风流的林黛玉、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等等,这些形象都充满了作者强烈的同情和赞美。与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
增值分析:
1.内涵增值,是外延增值的基础。 “课改”提倡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教“好”教材,仅仅是内涵增值,并没有让课堂外延增值。学生只有深入地走进教材,才能更好地走出教材,教师才能实现课堂增值的目的。语文教师,要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更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要有“学生缺什么就教给他什么”的教学意识。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去确定教学目标,方能是课堂教学实现内涵提升,外延拓展的目的。
2.学生不断增长的兴趣,课堂增值的前提。由于时代的阻隔、欣赏水平的差异和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今天已经很难走入学生的读书视界了。教学《香菱学诗》这样的经典的文学作品选段,除了在一开始就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向文本之外,教师还要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到最高点,让学生不断产生阅读的期待心理,促使学生自觉地调整学习动机,不断地加深化对伟大的文学作品的深层认识,从而实现课堂增值的目的。
3.教师精巧的提问设计,课堂增值的必要保障。教学经典的有一定阅读障碍的文学作品,教师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灵活、有效、
合理地组织教学,并将学生有目的、有计划下的学习与自然状态下的获得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有限的学习空间转化为课堂外无限广阔的阅读空间。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合理地设置台阶,然后引导学生依据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拾级而上,攀登作品所蕴涵的思想艺术高度,真切地感受、体验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每一个台阶,都应有一定的目标,无论是激发兴趣,还是领悟作品的真谛,问题设计都应该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给学生的心中种下阅读的种子,贮存阅读的渴望,尽可能地为学生拓展最广阔地阅读空间,从而完成由课内向课外的增值。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 高伟.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互动[J]. 小学教学参考.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文2
【关键词】《源氏物语》;光源氏;《红楼梦》;贾宝玉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蓍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日本文学史上,也有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巨著《源氏物语》。《源氏物语》是十一世纪初日本平安时代著名女作家紫氏部一生巅峰之作,比《红楼梦》早了约七百年,是世界文学史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学舞台上具有相当的地位和重大的历史意义。作品通过主人公光源氏的生活经历与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贵族社会的腐败政治和逸生活,以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与特征。从这个意义角度上看,《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难怪有人称《源氏物语》为“日本的《红楼梦》”。正因如此《源氏物语》中的男主人公光源氏与《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在人物塑造的多个层面上,就具有了相当的可比性。
一、人物形象的理想化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均带有作者的唯美主义创作倾向。紫氏部与曹雪芹无疑都是写文的个中高手。前者直接将更多的政治、道德、人格理想赋予光源氏,以寄托自己对理想贵族社会的向往。后者则是采用了反语的形式,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光源氏几乎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男人形象,他符合了作者紫氏部一切的审美观念与理想。光源氏是桐壶帝与一个地位低下的更衣所生的小皇子。他从小就色艺双全光彩照人。书中写道“这小皇子长得异常可爱,即使是赳赳武夫或是仇人一看见他的姿态也不得不面露笑容。小皇子的容貌之秀美,于此可初见端倪。接着,作者似乎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就赋予了他绝世才华与生性浪漫的情愫。“规定学习的种种学问自不必说,就是琴和笛也都精通,清音响彻云霄”。而且他的“风韵娴雅、妩媚含羞”的姿态更是从小就令人惊叹不已。在另一方面,虽然光源氏生性好色,放荡不羁,但却屡次被作家美化成了一个有始有终的妇女的庇护者,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很多的同情与肯定。这显然是与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密不可分的。整部书中并没有对光源氏荒诞无稽的行为给予直接的嘲讽批判,只是在描写空禅、紫姬与玉蔓等女性与光源氏交代的过程中粗略地流露了一些她们的心理活动,稍有厌恶与责备之意。然而这些小小的细节显然未能影响到光源氏整体形象的完美。光源氏身上的人性污点被作者有意无意地进行了刻意的修饰与美化,使这些污点看上去并不引人注目,即使是有些痕迹,也不过白璧微瑕而已。
作为《红楼梦》的第一主人翁,贾府核心人物的贾宝玉,其人物塑造的理想化倾向更是在整部作品中无处不在。首先,贾宝玉一出场就显得与众不同。在对宝玉的外貌进行描写的过程中,作者极尽美化之能事,将其写得天下少有,盖世无双。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接着,在对待仕途的问题上,贾宝玉有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性,从而使这一形象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与历史时代感。他坚决地拒绝走仕途经济,求取功名利禄的残害人性的市侩之路,把那些热衷时文八股,求取功名利禄之人一概斥之为国贼禄鬼。在对黑暗的现实进激烈的批判与抨击的同时,他也身体力行地做着一些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所谓离经叛道之事。再次,在对待女性命运方面,宝玉更加显现出他了的超凡脱俗与过人之处。贾宝玉不仅是把女性放在一般的男子之上,更把她们放在了自己之上。贾府之内,从上到下,从贾母到王夫人,从众姐妹到寻常的丫头侍女,甚至是地位低下的戏子,他都能够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爱护。由此可见,贾宝玉的形象,是完美而高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作者自身的人生理想。
二、类似的神性特征
在《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中随时可见梦谶、词谶以及这些预言的最终验证更是使光源氏与贾宝玉具有了“假做真时真时亦假,真做假时假也真”的类似的神性特征。笼罩在光源氏头上的神秘色彩是相当浓重的。在他七岁的时候,一个高明相士就给他算命,说他是帝王之相,可登至尊之位,但由于其容貌过于漂亮,如果为帝的话会使国乱祸存,而如果当朝廷柱石,辅佐天下政治,又与其相貌不合。因着这个谶语,注定了光源氏不君不臣的命运。他是桐壶帝之子,又是冷泉帝之父,地位十分尴尬,好在两个皇帝都对他十分眷顾,他才能够屡次逢凶化吉。当他流放须磨时,本来没有任何回京都的可能,却因桐壶帝在天之灵的屁佑,屡次托梦给当时的天皇朱雀帝,且梦境中的谶语与现实的天灾人祸相合,光源氏这才终于有机会得以回到京都,重摄高位并把持朝纲。这些对谶言与谶梦的描写,使光源氏的形象带有了浓酽的宿命色彩并具有了相当的神性特质。神性色彩也自始至终贯穿了贾宝玉一生的命运。首先是他自娘胎里降生,便在口中含了一块美玉。这块美玉后来成为了他灵魂的象征与命根子、护身符。因玉的缘故,宝玉具有了与凡人不同的思维。他追求自由生活,喜欢与女孩子们厮混在一起,但又不涉,因此深受太虚幻境中的警幻仙子的推崇。那块与生据来的宝玉,更是造成了宝、黛、钗不同调和的婚姻与爱情之纠葛。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矛盾的纠结,注定了宝、黛、钗爱情的悲剧结局。最后,玉出世而回归青梗,人出家而遁入空门,木石前盟终成虚化,金玉良缘从此夭折,成也是玉,毁也是玉的谶语,正应了佛家(下转第35页)(上接第101页)的天理报应,因果循环。宝玉的形象,也因此具有现实中的人与神话中的玉合为一的独特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三、同处于“男尊女卑”时代
男尊女卑,不论是在平安时期的日本,还是在当时封建等级制度极其森严的中国都是共同的。这就是为光源氏与贾宝玉创造出了各自女性观念的社会背景。
四、人物个性刻画的丰满度
光源氏的形象始终是光艳鲜美的,没有暗色与起伏。在他的一生中,须磨之难应算是最大的挫折了。但是在那种条件下,他依然过着一种衣食无忧,安逸平和,超脱世外的生活。这使此人物形象在刻画得完美的同时趋于理想和平面化,从而缺乏了应有的真实性、立体感和思想深度。相比之下,贾宝玉的形象具有着更为普遍与真实的个性层面。在整部书中,他的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有质朴、温文、随和的一面之外,更有怒目金刚的一面。从审美的角度上讲,光源氏是生命形象之美的代表,而贾宝玉则是生命内在之美的代表,两者都具有很多的艺术欣赏与审美价值。但相比之下,光源氏的一生只是一个简单的生命过程,看过之后并未给人们留下更多的关于生命价值的启示。而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却以其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充满批判与叛逆的独特的性格魅力以及他身上具有的“真善美”的生命本质,成为《红楼梦》中最具有说服与影响力的悲剧核心,从而有了较光源氏而言更为丰富与深刻的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M].人民文学出版社.
[2]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文3
江苏高考语文文科08年增加了加考题的考查。09年开始加考题的40分纳入高考总分的范畴,成为直接影响学生高考成败的一部分。这其中,名著题占15分之多,地位举足轻重。然而,连续四年的考查,很多文科班语文老师总是把名著题当做额外的“附加”,对其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对试题类型研究不够。有些老师甚至认为阅读十部名著,即使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也不能获得高分,事倍功半;因此,在紧张的高考竞争压力下不值得花太多时间。所以,学校、语文老师及学生均不重视。
二、高考名著题考题回放
年份 选择题涉及
的5部名著 选择题设错点 简答题涉及的2部名著 简答题方向
名著名篇阅读 2008 《女神》、《家》、《三国演义》、《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 具体篇目《凤凰涅》和《女神之再生》错位,
人物荀、郭嘉张冠李戴 《呐喊》
《红楼梦》 鲁迅小说人物对应《呐喊》作品篇目,简述“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含义
2009 《呐喊》《边城》《雷雨》《三国演义》《老人与海》 人物形象九斤老太分析错误,
情节“终于保住了马林鱼”错误 《欧也妮・葛朗台》
《红楼梦》 分析葛朗台人物形象、
概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故事内容
2010 《呐喊》《女神》《边城》《哈姆雷特》《红楼梦》 人物阿Q、假洋鬼子张冠李戴,
情节“哈姆雷特复仇是为了争得骑士荣誉”错误 《老人与海》《三国演义》 结合人物形象圣地亚哥理解主旨句,
从情节“许攸投奔曹操”分析曹操人物性格
2011 《三国演义》《家》《边城》《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 人物觉民、觉慧张冠李戴,
情节“女儿拿出刀子以自杀护匣”错误 《红楼梦》
《雷雨》 指出《红楼梦》判词对应人物,
概述侍萍人物经历
三、高考名著题命题分析
1.名著名篇阅读题目设置涉及十部名著中的七部,统计四年高考,《红楼梦》、《三国演义》在选择题与简答题中每年都对应出现,是必考名著,估计以后也是。其余八篇中《呐喊》《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边城》各考了三次,《女神》《家》《雷雨》《老人与海》各考了两次。以后的名著名篇考查估计涉及篇目还会是这七部甚至更多,以达到更全面了解学生对名著掌握情况的目标。
2.以考查人物形象、情节内容、艺术手法为主,其中人物和情节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前四年选择题中八项错误题干有四项涉及人物,有三项涉及情节。八道简答题有五道涉及人物,有三道涉及情节。
3.简答题考查侧重于概括和评价,侧重于多角度切入,简明扼要,一般不作长篇复述情节的要求。
四、高考名著题复习探寻
提高对加试题的重视程度
1.名著题共15分,占加试题总分的37.5%,占文科语文总分的7.5%。必考部分的160分所考题型,从字音到作文,基本上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训练的,到了高三,学生的兴趣已经消磨殆尽,而且这么多年下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已经基本定型,提升空间不是太大。但是对于名著题,学生都很陌生,独特的题型、新颖的内容让学生倍感新鲜,而且名著题训练效果显著。所以,不管学生的语文基础之前怎样,只要我们重视名著题,科学应对,都会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
2.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名著题涉及10部名著,学生感到茫茫无边,毫无头绪。名著中有些篇目语言文白夹杂,有些篇目时代背景差异较大,有些篇目内容晦涩难懂。有的学生即使已经看过所考名著,碰到一些题目仍然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兴趣全无。其实,兴趣是阅读名著的最大保障,我们老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保证他们能够有效阅读。而激发兴趣的方法的问题,笔者通过尝试,探寻了一些有效措施。
(1)以教材为切入口,让学生联系教材内容,有针对性的延伸到相应篇目的名著阅读中。如学到必修二中的《祝福》,可以拓展阅读《呐喊》,而且联系选修教材《鲁迅作品选读》。选择名著规定篇目进行充分阅读,学到《林黛玉进贾府》,可以拓展阅读《红楼梦》,而且还可以联系选修教材《选读》。此外,必修二中的《边城》,必修三中的《雷雨》 ,《中外戏剧名著选读》中的《家》,都是名著直接联系教材的典型例子。当然,教学必修五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可以延伸阅读同作者的《哈姆雷特》等等。通过教材与名著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怀着重视教材的态度来重视名著,收效显著。
(2)读、看、讲、动、赛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对名著的掌握,不能拘泥于“读”这一种方式,适当的改变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名著的浓厚兴趣。“看”,可以看原著电影、电视,看《百家讲坛》相关视频,甚至看相关动画片等;“讲”,可以在班级或学校开辟“名著讲坛”,可以是老师讲座,也可以安排学生选择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名著内容讲给全班甚至全校学生听;“动”,即活动,可以密切联系语文活动和名著的关系,如高一举行的演讲比赛就可以开辟“名著影响我的一生”专题演讲,高二举行的辩论赛就可以围绕名著中具有论争价值的问题设置辩题,如“曹操是奸雄还是枭雄”、“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等;“赛”,即知识竞赛,选择学生正在读的名著问题进行知识竞赛,并实行奖优措施,通过提高竞赛的正确率,全员参与,浓厚阅读兴趣,以“赛”引导“读”,以“赛”验证“读”。当然,在这些方式中老师一定要起到筛选甄别的作用,所“看”内容必须精要,所“读”内容的精简讲义必须切合高考,学生自己所“讲”内容必须准确。
(3)循序渐进,计划阅读。10部名著的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长期的计划及实施的保障。高中三个年级必须统一思想,分年级有重点的突破,才能确保学生有效的阅读,才能确保学生不会因为任务的突然加重而对名著丧失兴趣,叫苦不堪。按照学段特点,笔者所在学校高一规定必须读完《红楼梦》《呐喊》《边城》《雷雨》,高二规定必须读完《三国演义》《哈姆雷特》《家》《欧也妮・葛朗台》,高三上学期规定必须读完《老人与海》、《女神》,并且在期中、期末试卷中配以同步的名著题检测,以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名著阅读。
3. 加强对高考试题特点的研究
江苏考试说明是高考的方向标,只有把握好方向,才能确保复习不会偏离目标。从考试说明中可以发现,名著考查涉及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近几年高考主要关注人物、情节等内容,复习时对艺术特色类题目需要特别留心。比如 “《三国演义》擅长描写战争,结合具体事例简述其艺术特点”一题,作答时就需要点出《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没有把笔墨放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而是重点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方面的艺术特色,然后结合典型战争如赤壁之战等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来分析。再如:“《哈姆雷特》精心于结构。作为一个复仇故事,它有三条线索,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请用简洁的语言列出三条线索,并分出主次。”作答时需要列出线索具体内容,然后点出“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的特点。
从前四年高考名著简答题考查情况来看,2008年考查的鲁迅小说人物对应《呐喊》作品篇目、简述“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含义两题,只要对两部名著内容基本熟悉即可。09年考查的分析葛朗台人物形象与概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故事内容两题,需要学生在对名著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10年考查的结合人物形象圣地亚哥理解主旨句与从情节“许攸投奔曹操”分析曹操人物性格两题,除了要求概括内容之外,又增加了分析鉴赏的要求。2011年考查的指出《红楼梦》判词对应人物与概述侍萍人物经历,难度不大,但考查较细,概括要求较高。从笔者对高考阅卷分析来看,对于这类简答题的解答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作答时一定要紧扣题目要求,强化审题,不随意扩展。如概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有的学生不注意审题,仅仅是叙述“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情节。这种做法明显不妥!需要从情节中概括出主要内容并从多方面进行叙述。
(2)作答时对人物的评价要力争多角度,如“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一题,有不少学生仅仅是围绕最典型特点“吝啬”展开详细叙述,而忽略其他角度“投机商”“暴发户”的评价。
(3)答题时对情节的叙述要力争简略有条理。纵观四年高考简答题,对情节的叙述基本没有详细叙述的要求,如“侍萍经历了哪些人生悲苦”一题,对侍萍经历的故事每个阶段情节只需一两句话的简述即可。
对于情节类题目,我们还需要注意“典型情节”的概述题。比如“概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经过”,这类题型需要我们作答时涉及到背景原因(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了一次论辩)、事件过程(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张昭等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故事结局(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从容应对,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当然如果事件具有重大意义还要简述其影响意义。
对于鉴赏类题目,学生普遍感觉不知如何作答,如10年考查的“结合人物形象圣地亚哥理解主旨句”一题,其实联系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理解句子类型的题目来看,这一类题目可以先抓关键词;再换近义词,将原句重新复述一遍,然后结合人物形象或名著内容理解这一句表达的中心意思即可。如2011年南通调研试卷考到下面的题目:“《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作答时可以先抓关键词复述(这句个性化的独白表现了哈姆雷特对生死的严肃思考,是漠然忍受命运的暴虐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苦难,显示了人物内心的犹豫不决),然后结合人物形象,谈一谈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体现了哈姆雷特精于思想疏于行动、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这样就比较完整了。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文4
既然名著已经成为高考的一部分,把握高考名著阅读题的备考策略也就至关重要。
一、明确考题题型
为了避免简单的考查识记,名著阅读题的考查题型采取了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主观题两道,共十分,以简答的形式呈现。客观题一道,共五分,以双项选择的形式出现,纵观2008~2012年的高考中,题干皆表述为“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即要求考生辨识错误的选项。本类试题从2008年开始出现于江苏高考试卷,五年高考中,题型没有发生改变。
二、明确命题范围
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相关的命题要求,研究历年高考真题,明确出题的指向,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江苏省历年高考“文学名著阅读”题的考试范围,主要是《考试说明》中推荐的10部文学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呐喊》、巴金《家》、沈从文的《边城》、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郭沫若的《女神》、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根据2013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雷雨》改换成老舍的《茶馆》。其中中国作品7部,外国作品3部。体裁丰富,小说7部,戏剧2部和现代诗1部。每份试卷涉及的试题共为7部名著,简答题两道,各涉及一部名著,客观选择题涉及5部;每个选项涉及1本书,选出2个答案,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2个得5分。2008年名著阅读选择题的五道选项分别涉及《女神》《家》《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哈姆莱特》,第一道简答题关注于《呐喊》,第二道简答题则是关注于《红楼梦》,另外三部作品则没有涉及。
三、明确设题角度
《考试说明》对加试中设有名著阅读题进行如此的说明:“要求了解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因此名著的设题角度可以说是多方面,从情节、人物、环境、主旨、风格、手法多个角度都可以命题。
(1)明确双项选择题的设题角度。主要要把握错误选项的设题角度,避免混淆。以2008~2012年的高考真题来剖析,名著选择主要会从以下两个角度设题:①曲解错解。对文章的内容作出错误的解释,使选项的表述和原著的内容不相符。2009年选择题E选项中关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终于保住了马林鱼”的表述就是对原著内容的错解。2010年D选项错认为《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复仇举动是为了争得骑士荣誉。2011年B项将《家》中觉民给觉新写信的情节错判为觉新给觉民写信;E项将《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放弃抢夺梳妆匣的原因错判为女儿拿刀以自杀威胁。②张冠李戴,把本不属于某个人物的情节、特征或者不属于某部作品的内容强加到这个人物或这部作品中。2008年试卷中A选项中将郭沫若创作的《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两篇作品内容混淆、对应错误;C项将《三国演义》曹操败走华容道后哭郭嘉的情节误判为哭荀彧。2009年A选项将小说集《呐喊》《风波》中固守旧制度的九斤老太错误地归结为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2010年A项将《阿Q正传》中,砸静修庵的龙牌,拿走宣德炉等本是关于假洋鬼子的情节搬到阿Q身上。2012年B项将《雷雨》中当年周朴园所迎娶的有钱有门第的小姐错判为蘩漪;D项将《边城》中被称作“岳云”的傩送误判为天保。
(2)明确简答题的设题角度。归纳近五年的名著阅读高考真题,可发现以下几个设题角度:①人事场景的判断。侧重考查考生在熟读名著的基础上能否进行有效地回忆与辨识。2008年简答第一题要求考生能将“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五个人物分别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做出正确的对应。2011年简答第一题是针对《红楼梦》判词的辨析和考查,要求考生能够对“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一判词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深入的理解,能够回忆辨识其中的“优伶”和“公子”所指何人。2012年简答第一题要求考生从题干所给的一首诗来对《红楼梦》的“黛玉葬花”和“宝玉娶亲”的情节做出准确的辨识和判断。②人物形象的总结。此类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能否对人物典型形象做出全面完整地认识和理解,能否辨识、再现或者概括、阐述体现个性特征的典型情节。2009年简答第一题是关于《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的人物形象,考查学生对吝啬鬼这一形象的认知把握程度。2010年简答第二题更具有针对性地要求考生从《三国演义》中“许攸投奔曹操”的情节去归纳概括曹操这一人物形象。③故事情节的概括。侧重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对某部作品、某个章节或篇目、某个事件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2009年简答第二题要求考生能够回忆并且概括《红楼梦》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一情节。2011年简答第二题需要学生在对《雷雨》全篇情节的整体把握上,提炼、归纳鲁侍萍所经历的人生悲苦。④典型概念的理解。此类考题侧重于考查学生能否理解并解释每部作品中出现的经典型的概念,立足于学生对作品内容和主旨的理解。2008年简答第二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解释《红楼梦》中“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含义。⑤作品主旨的探究。侧重考查学生对作品意蕴的了解,把握作家在不同的人物、情节上所投射的思想意蕴,因此此类题型往往和情节、人物相联系。2010年简答第一题需要考生能够结合人物形象理解并阐述《老人与海》中的主旨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的含义。2012年简答题第二题要求考生能从鲁迅的《药》中的不同人物的语言中来探究其对革命者夏瑜的态度。
四、明确答题策略
在名著加试题中尤其是简答题,要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1)审清题干要求。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针对人物形象出题,还是针对故事情节,或者是思想主旨等;是要求“分析”还是要求“概括”;“分析”则需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概括”则点明特点,无需阐释。
(2)答案组织要点。不同的题目,其答案组织要点各不相同。概括故事情节时,需要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局这六个要素去组织答案。归纳人物形象,需要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经历及重要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对比。人事场景的判断,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识记和辨别。典型概念和作品主题则需要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归纳评判。
(3)语言简洁通畅。一方面要将人物、事件、主题交代清楚,另一方面精炼简洁、明白晓畅,避免颠三倒四、杂糅冗长、大而无当、表意笼统。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文5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语言赏析
随着语文“工具性”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迈进,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成为提高学生文学底蕴、审美鉴赏力、逻辑思辨力和人生修养的重要方式。2011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核心概念即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的开发中充分利用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头脑风暴”,改“灌输式”为“研究性”。荀子在《劝学》中道:“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而我们今天语文素养的提出正是《劝学》中学专于心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教会学生简单地储备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以思辨的角度和审美的方式去赏析,去探究。
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从生活中广泛收集的资料去探究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打造和对学生心智的熬炼。学生在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资料、整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构了自己的认知世界。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终身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从一无所知的开始到满腹经纶的结束,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对语文感知的能力和对语文情愫的触动。
文章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探索语文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其动人的情节、出神入化的人物刻画、精辟高妙的语言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之作。人教版中的《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文本让学生初探贾府,通过对各个人物出场鲜活精巧的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本次探究式学习以对环境描写、人物形象、语言描写的赏析为重点。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表达交流,所以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查阅文献资料,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广度,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小组成员能够运用学者的观点指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转化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探究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确立好文本学习的重点并将其作为研究主题,给学生创造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我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确立了三个研究方向,即初入贾府的环境描写、三位核心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分析、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确立了方向后,再由各小组自主选定探究方向去展开探究。
首先,在探究中,由于学生缺乏探究方法和经验,需要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因此我制订了一张探究引导表分发给各小组。在实施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研究课题的专业品质。因此,学生一旦确立研究方向就要潜心收集本主题各个方面的信息。比如在研究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推荐电子文献中国知网以及专著文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蒋勋的《蒋勋细说红楼梦》等。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中广泛阅读,从而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己的文学底蕴和人生修养。
其次,在探究过程中,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工作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指正学生的错误,并进行细微的修正。比如有组学生在探究贾府的环境描写时,打算利用87版电视剧中的情境来赏析文本。在跟进中,我建议小组成员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报告的聆听者,然后试着通过观影来身临其境地感受曹雪芹笔下昔日辉煌的“敕造荣国府”的富丽堂皇。小组成员经过再三推敲觉得播放影片的方式容易局限文本赏析的宽度,后来改为将《林黛玉进贾府》与《刘姥姥初入大观园》的文本进行比较,从而感受作者描写环境的高妙,也找到了林黛玉心思情感的细微之处。所有的这些探究过程都由小组的记录员一一详尽地记录在册,因为复杂的、多日的调查项目往往是学生在学习中最难忘的经历,对于他们知识的再造有着不容小觑的力度。
再次,撰写课堂发言稿不是小组其中某一位成员承担的任务,是小组探讨修正后的一致见解。教师指导小组成员撰写的发言稿中要体现赏析文本时的语言知识、思想感悟,作品反映的人性深度和生命意识。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撰写课堂发言稿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能助推师生情感交流。
最后,在探究过程中,评估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评语既是对学生长期努力的肯定,也能为下一次的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在课堂探究中带领学生感受文学的生命之境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教师有必要通过微课的形式将第一回 “女娲补天”“木石前盟”、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和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大致为学生做一简介,使学生清晰《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以及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从宏观上把握所学文本内容。之后分别由各组成员按照文章脉络汇报探究性学习成果,并由其他小组及教师发出质疑,由汇报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问题。比如其中一组在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时,通过分析黛玉的肖像在凤姐眼中、宝玉眼中及其他人眼中的异同,点出黛玉貌美而多情,作者抓住“眉”的清淡、秀丽,“眼”的悲情、娇羞,暗示其悲剧的一生,又分析了黛玉的行为动作,黛玉身为大家闺秀,去“钟鸣鼎食”“与别家不同”的贾府,在邢夫人处、王夫人处、贾母处、宝玉处都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从中可以看出黛玉的机敏和谨慎。在语言的分析后,小组肯定了黛玉性格的敏感与自卑。其他小组提出质疑,为什么黛玉的性格会如此的敏感又自卑?经过小组讨论,结合第二回大家想到黛玉母亲早逝,又寄人篱下,加之身份的特殊,自卑之心是必然的。
再比如在王熙凤的性格分析中,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扮演王熙凤,将其性格特征在表演中放大,突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张狂,博得满堂大笑,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曹雪芹文字描绘的逼真性。另外一组同学还将王熙凤与林黛玉进行比较,突出王熙凤泼辣、颇具城府、矫揉造作的性格特征。此外,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分析了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以及王熙凤与林黛玉的语言交流,表现了王熙凤机变逢迎、喜欢弄权、喜欢显示自己精明能干的性格特征。
在分析宝玉人物形象时,探究小组的同学不仅从文本入手结合脂砚斋的批注分析宝玉的人物性格,还将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听到的和亲眼所见的宝玉形象做对比,充分突出了他与封建制度的对抗。后人《西江月》的词句“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也表现了宝玉的叛逆和反封建。在讲到摔玉时,有小组说《红楼梦》中的“群笑图”中宝玉笑得最放肆,想让大家帮他分析分析宝玉的哭与笑。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宝玉的哭与笑是其性格的真实反映,宝玉是性情的又是理性的。在分析宝玉的性格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贾宝玉虽然有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但由于他在经济上要依赖封建贵族,所以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还是不彻底的。在此处,教师补充提问:在宝黛初见时,为什么双方有似曾相识之感?教师带领学生探讨明确这与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相照应,并为下文两人的爱情故事做铺垫。
在语言赏析上,报告小组可以借b《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句子“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自然顺写一笔,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傍见一笔,更妙”,选择词句一 一赏析。
最后,由教师总结曹雪芹在《红楼梦》写作上的高超造诣。
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知识,同时拓宽了文学视野,活跃了思维模式。“发现-研究-解决”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与诗意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1-133.
[2]沈国全.语文本心论――基于心灵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文6
一.以导促读
《红楼梦》尽管接近白话文,但仍属半文半白,对于高中生而言,仍有许多文字不通之处,学生往往急于浏览,多数生字生词几乎放过,少有人放下书本拿出工具书来查阅汉字所表示的意思。另外《红楼梦》人物众多,关系庞杂,对于高中生来讲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整部书卷帙浩大,等学生读完整部书之后,情节人物早已模模糊糊,他们因为不明白其中很多的审美内涵,对于《红楼梦》的再次阅读则犹如噩梦。
兴趣是人学习的动力,如果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解读文本过程中所带来的审美愉悦,特别是从人性、文化、社会等属性出发,让书中的人物形象与文化获得再生。《红楼梦》中人物的一生往往是分散于各个章回的,如果不能很好地归纳总结,往往会成一个片面阅读。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阅读呢,我们可以梳理人物的事迹,将人物的全貌呈现给同学们,通过这些事情来了解人物的性格。如金陵十二钗之首的林黛玉,黛玉的一生主要纠葛是与宝玉的爱情,当然可以从黛玉与宝玉的前世姻缘说起,那就是木石前盟,黛玉进贾府是与宝玉爱情的开端,之后黛玉与宝玉的爱情可谓一波三折,前段比较平静,后因宝钗的出现掀起波澜,随着关系的逐渐调和,又趋于安稳,黛玉与宝玉的爱情也日渐成熟,最后在外部力量的干预下,黛玉与宝玉的爱情夭折了,当然还有一些重要的故事情节表现了黛玉的性格,如黛玉的诗才及黛玉葬花这些都表现了黛玉的聪明及多愁善感。
《红楼梦》似一幅卷轴,人物的命运也早已被确定,特别像一些女孩子,如金陵十二钗及一些副册女孩子,往往通过判词以及曲词就可以知晓一二,学生往往因未看过全书,对于诗词中的内容也就缺乏应有的重视,所以像这些人物命运的辅助材料也是我们解读的重点,如第一回中癞头和尚和跛脚道人遇见甄士隐抱着英莲,想要让甄士隐将英莲舍与他们,那甄士隐半生才得此女,如何舍得,僧人便念了四句言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四句话是谶语,提前预示了情节的发展,英莲是在元宵节那日被拐走的,甄家又因葫芦庙走火而走向落魄,这里竟然还交待了英莲改名为菱(香菱),要嫁给雪(薛)姓,如果能够将这一些辅助材料帮助学生适当分析,他们会茅塞顿开,也不会将诗词匆匆一览而过了。再如袭人的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明了袭人的性格以及最后的归宿,袭人最后嫁给了戏子琪官(蒋玉菡)的姻缘也是十分巧妙的,其实宝玉是其中的暗中的牵线人,这些可以给同学们扩展一下,以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红楼梦》的评论书籍颇多,有很多通俗读物,书中对人物的评价及情节的分析十分精妙透彻,在看了作者的分析之后再去阅读文本,犹如清水洗面,甘甜如饴,而阅读不同的评论,可能会对同一个人物有不同的评价,这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意味着对同一个人物的评价是允许有不同的声音的,同学们在分析人物时也要注意角度的多元化、客观化,避免人物评价的绝对化。例如对薛宝钗的评价,有的人认为其心机十分重,特别是两个细节(1)滴翠亭外,宝钗听说了小红与坠儿的谈话,因涉及小红私相授受的事情,宝钗为了避免生事和没趣,而将黛玉引到其中,有的人认为宝钗有意陷害黛玉,有人则认为宝钗乃是急中生智之举,彼此都有各自的理由。(2)金钏儿投井后,宝钗与王夫人的一席话,有人认为宝钗过于冷漠,而也有人认为宝钗是为了安慰王夫人,替王夫人排忧,另外,宝钗将自己的新衣让金钏儿穿去了,表现了宝钗对金钏儿的一份情意。同学们阅读了不同的评论会丰富同学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维,避免思维的单一。
此外,《红楼梦》被拍成了电视剧,大多情节忠实于原著。当然细节也获得了丰富。这些电影材料也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导引,让学生在情节上对作品有一个了解,因为电视剧更加会吸引学生,也没有文字上的障碍,学生在看完电视剧之后会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进而有一种阅读的冲动。
二.以写促读
《红楼梦》回数众多,故事情节琐碎,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则易将人物、情节记得混淆,另外学生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对于人物的理解往往易人云亦云浅尝辄止。学生的思维往往过于功利化,只希望快速将全书读完,犹如走马观花,《红楼梦》本是应该细细读慢慢品,书中的韵味才会呈现出来,如何让学生改变这种阅读形式呢,首先将书中的美呈现给学生,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导读”上,而第二个环节则应是如何让学生自己寻找到文本的美,然后我手写我心,将他们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写出来。通过写来促进学生阅读,然后他们对作品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红楼梦》中可写的东西很多,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视角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一些题目,但囿于高中生知识的有限,我们要让学生选择较小的视角去写,而不是寻找过于宏大的主题。可以是一些著名的情节,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等,可以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如我们可以通过“湘云醉卧”的情节表现湘云的巾帼不让须眉的个性,同学们在阅读全书会知道,湘云喜欢女扮男装,性格也是十分豪爽,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细节补证,如湘云和宝玉一起烤鹿肉喝酒赋诗,通过这一系列情节的描写,便可以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可以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除了著名的故事情节可以让学生去写 ,也可以给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的题目,如与文化有关的题目,当然这需要教师的引导与辅助,如《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红楼梦》中对茶文化也是十分考究的,有诸多礼仪,如第三回中,黛玉吃茶习惯与贾府不同也只好随俗,书中写道:“当日林如海教诲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完,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方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再如,还有下为上敬茶,以及妾为主妇敬茶等,还有聘娶之茶,王熙凤曾奚落林黛玉,即喝了我们家的茶,就要给我们家作媳妇,弄得林黛玉十分害羞。除了茶文化,《红楼梦》中有诸多可以挖掘的方向,同学们除了在书中寻找材料以外,还要去找一些文化方面的书籍,进而丰富自己论证的材料,这样无形中会让同学们阅读很多书籍,有助于养成他们探究的习惯。
《红楼梦》的写作手法也值得去写一写,如草蛇灰线,伏笔铺垫等,《红楼梦》中有很多故事情节是先有伏笔的,然后过了一些章回再浮现出来,如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如果没有一进大观园,王熙凤的热情接待,王熙凤没有过多地摆主子的架势,而且对刘姥姥这个经过世面的老人还是十分信任的,让她为巧姐取名字,然后才有了刘姥姥的二进三进大观园,特别是最后一次,王熙凤病重,将自己与巧姐的命运都托付给了刘姥姥,刘姥姥最后也没有忘记这份恩情,还是帮助了巧姐摆脱了苦海,也算是王熙凤的一件恩德得到了的回报。再如贾雨村初次寄宿的葫芦庙里的小沙弥,在后来贾雨村补缺应天府的时候,小沙弥已经成为了门子,而那次正好是葫芦庙失火,而英莲当时也是那时走失的,而葫芦案的发生又将几个当年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后来贾雨村为了避免小沙弥将以前的事情讲出来,将其发派了出去,当然最后小沙弥也成为了一个官员,而贾雨村则落魄为犯人,可谓意味十足。
《红楼梦》中不仅故事写得妙,诗也写得十分美,如果能够将其诗词摘抄出来,也可独自成册,供人赏玩。可以让有兴趣的同学摘抄并模仿创作,未尝不是很好的教材,但也需要教师在诗的规范方面予以指导,或许对红楼的阅读又多了一份雅兴和诗意。如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宝钗的咏蟹诗:“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又有一首:“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首,月浦空余禾黍香。”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黛玉作了三首咏菊诗,最后的李纨给出的评价是: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黛玉自己点评过于纤巧,而李纨又评道:“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同学读了不仅学了作诗,又学了几招点评之法。
三.以论促读
一门学问离不开“论”,因为只有众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一门学问才会变得丰富多元,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楼梦》也是这样,高中生阶段有他们自己对《红楼梦》的认识角度,不同的学生可能又会有不同的认识,让大家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形成头脑风暴,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同学们对作品的讨论离不开文本本身,可以让学生从文本的几个要素出发,如人物形象、小说的细节描写、人物的性格、艺术手法等,但囿于高中生的文学功底,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及性格的论述上,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写一个人物的评论,然后随机抽取让他们来读,其他小组听然后发表意见,供发言小组参考,然后发言人员把自己的文章再次修改,反复几次最后定稿,最终将同学们的文章集结成册,供以后学习使用,再好的文章还可以发到校报校刊上,以激励同学们去论去写。
只有有好的论题,才会有有效的讨论,这需要有一定的高度,教师可以挑选一些适合同学们去讨论的问题来设置,让同学们有抓手,如可以试问:林黛玉的性格真的就是那么小性吗?薛宝钗的心机体现在什么地方?另外也可以让同学们关注一些自己不太注意的人物,如同为金陵十二钗的元春,因为她出场不是很多,所以往往为人所忽视,我们要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能力,让同学们从书中所给的材料去挖掘人物的形象及性格。如元春的出场是冷子兴介绍的,她是出生在大年初一,长相应该不错,不然不能被选入宫中。才情如何呢?这一点可以让同学们去挖掘一下,元春自己在省亲时说到:“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姐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但她的才能真正如何呢?同学们可以通过她省亲大观园以及元宵佳节赐灯谜以及品评诸姐妹的诗可以知晓一二,通过这些琐碎情节来判断一个人物的性格,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如元春对于贾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实际上是林黛玉代作)的评价。《杏帘在望》如下: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熟,十全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元妃将此首诗列为四首之冠。可见元春是辨析诗歌的好手,还是有一定的才能的。这首诗情景交融,前两联写景,一动一静,展现了一幅安静祥和之景,后两联歌颂盛世,再有就是元妃进入深宫真的幸福吗?她真的给贾家带来了荣华富贵吗?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去讨论。
《红楼梦》中的人物有时的议论离不开比较,只有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对比,才能突显人物独特的性格,此外,有些人物的关系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如黛玉和宝钗的性格比较。黛玉性格有些小性,又有善解人意的一面,如她小性方面有时说话尖酸刻薄,她善解人意方面是很少批评宝玉的不读书,当然黛玉有时也很莽撞,喜欢表现自己,如元妃省亲之时,她捉刀,竟枉用《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黛玉还有多愁善感的一面,如一回见宝玉未果,还遭到了晴雯的闭门羹,又听见宝玉与宝钗欢笑,心里十分心酸,写下了葬花吟。而宝钗与黛玉比起来,性格有豪爽的一面,当然也不乏人性的瑕疵,如滴翠亭小红一事,王夫人面前说金钏儿的事情,还有抄检大观园时她未将蘅芜苑留给湘云一事,都饱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