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第一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第一课件

第一课件范文1

关键词:三加两减;第二课时;金蝉脱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58-02

《金蝉脱壳》的课文内容主要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语言描写形象而生动,阅读后会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特别是蝉脱壳时的情节描写,刻画细致,描写趣味横生,却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读后细细品味,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对于《金蝉脱壳》的第二课时教学主要是巩固教学,做到温故而知新,却缺乏师生互动,更没有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意识。将“三加两减”的教学方法融入到《金蝉脱壳》的第二课时教学当中,让语文课堂变得妙趣横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三加

(一)增加合作交流,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虽然学生都在一个班级中学习,教师统一授课,但是由于每一名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有所不同,因此会出现学习程度效果上的差距。《金蝉脱壳》的第二课时教学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将学生按照对于该课文的理解程度和观点倾向进行划分,然后针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蝉脱壳的具体过程”展开讨论。此时,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应起到引导作用,以确保学生讨论的话题围绕着课堂内容展开。首先让每一个讨论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将可以表达蝉脱壳时特征的词句挑选出来,然后围绕着各自挑选出来的词句展开全组讨论,以评价所挑选词句是否为蝉脱壳的准确表达。语文教师掌握好讨论时间,宣布讨论结束之后,请各组的成员将对于蝉的印象说出来。或许有学生会认为蝉很可爱,或许有学生会认为蝉是一种会鸣叫的漂亮的昆虫,但是这些描述本身并不重要,而是学生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容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是最为关键的。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起到了取长补短的作用,并能促进学生懂得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内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达到知识学习的精益求精。

(二)增加想象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并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对于事物的理解加以延伸。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了蝉在脱壳之后,在蝉壳上静静地趴着,然后慢慢地离开了。此时,可以请学生发挥联想,想一想蝉脱壳之后,为什么会这么做。学生的回答充分地表露了其对于蝉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说明了其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比如有学生回答:“蝉脱壳之后,简直是太累了,趴在壳上休息一会儿。”也有学生回答:“脱去的壳曾经是蝉身体的一部分,要舍其而去真是有些恋恋不舍。”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感悟力。

(三)增加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引导学生触景生情

在《金蝉脱壳》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使课堂教学情境更为直观而生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讲解蝉脱壳的过程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金蝉脱壳的全过程视频,以动态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当课件播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用自己语言描述蝉脱壳的过程,并抒发自己的情感。最后,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进行总结,并提出课文主题:蝉脱壳是非常艰辛的过程,它能够忍受剧痛而实现生命中的一次超越,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二、两减

(一)减少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程式化,虽然在课堂教学上经历了改革,但是并没有摆脱烦琐的教学计划,使教学依然在低效率程度上徘徊。《金蝉脱壳》的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是补充教学,以实现教学效果的升华。所以,要将课堂教学生动化,并重点突出。一些繁冗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渗透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不会令学生感到乏味。《金蝉脱壳》的课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脱壳前、脱壳过程和脱壳后。在讲解中,要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细心观察的习惯,让学生明白事物的表象和本质是存在着差别的。将语文的阅读课转变为欣赏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轻松愉快,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相比较于将课文的字、词、句作为教学重点,并以提问、回答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效果要更好一些。在《金蝉脱壳》的最后一段是准备歌唱生涯的内容。将教学重点放在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而忽略最后一段的教学,会使得课文教学更为突出,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会更为明确。

(二)减少肤浅的提问,引导学生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定位思考。课堂问题提出的水平和层次,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比如蝉在脱壳的过程中身体会抽搐,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蝉在脱壳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身体抽搐的现象?”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对于“抽搐”一词就会有所深入理解,经过适当的引导之后,学生对于“抽搐”一词的运用能力就会有所提高。相反,如果语文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抽搐”的意思,学生就只能机械地寻找工具书中的解释,将概念生搬过来,既缺少灵活性,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将蝉脱壳的过程在课件上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脉络仔细地阅读课文,并且允许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此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点。没有引起学生关注的课文重点内容,教师可以预设一些问题以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重视程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金蝉脱壳》第二课时教学为例,对于课堂教学中“三加两减”进行分析,目的是使语文课文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中,提高了学习热情,并从中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第一课件范文2

关键词:地理;课外实践教学;激发兴趣;创造性思维;重视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079-01

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是介于文科和理科之间的一门特殊学科,高中的时候是文科生学习,而大学的时候又偏重于理科,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地理老师既要将一些很抽象的东西用形象思维讲出来,又要用文史知识将其解读出来,这样,就会给中学地理教师一个更高更强的挑战,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摆在老师面前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怎样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又怎样让学生全方位地学好地理呢?课外实践课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大突破口。

那么,中学地理外实践课有哪些意义呢?

首先,课外实践课可以让学生产生新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传统的地理课堂还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无一例外地都表现在教学形式的单一,知识性强这一共同特点,而这一特点对于既想教授明白知识又想让学生充满乐趣地去学习的老师来说,一般很难兼顾,而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和精力高度成熟和发展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有意识地注意一件事物,所以,很多学生自然也将地理看成是“副科”,一方面没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不努力学习这一科找到了合适的借口,学生的地理学习状况整体来说并不理想。

地理实践课是指教师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或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考察,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学习到新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室之外的另一个场所或户外进行学习,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学生的参与度更高,而相应的会让学生激发出内在强大的热情,去感受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型,在学生强烈的兴趣的引导下,他们自主学习的要求更加强烈,于是在形同游戏的体验过程中找到学习的最佳方式。之后再转入正式的课堂教学,学生那种被实践课弄兴奋了的精神也仍然在发挥着作用,所以,那种自然产生的新奇感也变成了对地理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了。

其次,课外实践课可以拓展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

课外实践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它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内进行教学,可以打破传统课堂室内教学的限制,让学生的思维和活动范围加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内在潜力,让学生思绪飞扬,产生更深更广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另外一种美。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能在室内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进行,每天学生都要走进唯一的屋子,如果教师再稍微忽略一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的话,那么,就会有很多问题随之产生,要么会有学生学不进去,要么会让一些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要么也许会有一些学生产生倦意,诸如此类的审美疲劳现象总会发生。一旦有了另一片天地供学生去尝试,就会让他们产生无穷的乐趣,这样,就会在形式的变化下产生质的飞跃,这种实践教学的模式也会弥补诸多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而地理教师也会感到无比的快乐,教起来也更有劲头。

第三,地理课外实践课可以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生是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文化最快最扎实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学的知识如果基础牢固的话,一生都不会忘记。学习地理更是如此,地理涉及许多天文、地理、人文的知识,用形象记忆更加方便,课外实践课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成长需求,让学生在实际接触和实践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举一反三,在头脑中形成庞大的知识网络,当学生用实践的刺激产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地理的理论高度就会和实物联系起来,使学生基础更加扎实,知识的理解更加深透。如带领学生到有独特地貌的山间去考察岩石,到野外去看水流,山川河流尽收眼底,如看到高山,会让学生体会地壳运动时的内在的力量,看到湖泊,会让学生看到平静的湖面之下千百年之前那一伟大的地理变化,看到峭壁,会让学生感受山石经过千万年风化之后的奇异变迁。如此种种,课外实践课会让学生将本来会觉得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既让学生感受到名山大川的雄壮之美,又让学生知道形成这些美景的内外原因,这样上地理课,谁能说不是另外一种美呢?

第四,地理课外实践课能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全新的认识,有助于学习其它相关学科。

第一课件范文3

禁止携带的物品:1、国家禁止或限制运输的物品。

2、法律、法规、规章中规定的危险品、弹药和承运人不能判明性质的化工产品。

3、动物级妨碍公共卫生(包括有恶臭等异味)的物品。

4、能够损坏或污染车辆的物品。

限量携带的物品:1、气体打火机5个,安全火柴20小盒。

2、超过20ml的指甲油、去光剂、染法剂。

3、不超过100ml的酒精、冷烫精。不超过600ml的摩丝、发酵、卫生杀虫剂、空气清新剂。

第一课件范文4

“同课异构”教学理念立足于教师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进行再次自我设计,重点突显创新性设计,体现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的独特理解。

[关键词]

同课异构;地理教学;新课标

“同课异构”的教学理念为现代教研方式带来了新的思路。针对地理教学实际,“同课异构”立足于教师集体备课,将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进行再次自我设计,重点突显创新性设计,重新呈现出独特的教学特征、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现有的兴趣特点及知识构造,达成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目标,形成深受学生喜欢的、指导教师教学的地理教学方案,体现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的独特理解。

一、同课异构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原有的地理教学理念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教学机制,重组教学机制、创新教学模式成为当下地理教学的要务。“同课异构”教学理念融入地理教学活动,解决新课程实施中“来源于课堂、根植于课堂、还原于课堂、运用于课堂”的实际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以生为本”、“直面问题”、“课例教研”等实施策略,开展具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

2.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现代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视角来考虑实际问题,综合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及主观感受,创设更具人性化的教学模型,便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在地理教学中,应依据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来考虑教学方式,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应用能力为综合考虑要素,教学设计也应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入手,根据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对待某一课程知识点的自我掌握能力及理解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避免将学生置于“零起点”进行课堂预设。

3.地理教师的个体差异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因素及教师的个体差异直接影响地理教学效益。其中,地理教师的个体差异主要是基于地理课程理解程度,体现在课程内容挖掘、教学策略选择、教学问题设计、课堂氛围营造等方面。造成个体差异的基本成因与教师的教育认知、专业知识、课堂管理、性格特征等因素具有密切联系,对学生的主观学习也会有所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不同教师对同一问题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造成课程内容设计、专业知识传授等方面也会呈现出不同。

二、同课异构的基本策略

1.研究教材,人人初备

在个人备课阶段,教师应认真研究地理教材,结合新课程标准、教师用书、高考考试说明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来考虑如何教学(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比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应用能力,拟定合理化的教学目标及备课方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优差生的等级划分),标注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方案。

2.研讨教法,集思广益

教师需要注重“教法、学法、练法”,基于合理化的教学目标及实践方案,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案。教师要“心中有书”,考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等问题;结合地理课程标准,深入学生内部,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板书、作业等,并指明课程重点内容;结合学生的心智水平、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实际情况,适时提供有效指导,配合课堂提问(设问)、试题分析、练习说明等,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思考环境,逐步改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动脑,强化学生记忆,实现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能力。

3.创新设计,个性教学

个性化教学应有以下内涵:一是注重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融合创新教学方法,满足创造性教学需求,形成教学个性,这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二是注重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基础,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与方法。三是注重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强调要强化人的素质,教学工作必须为素质教育服务,而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个性的解放和发展,我们要在个性化教学中使学生个体的人格得到健康完整的发展。四是注重学生自身学习风格的形成。教学中不能让所有学生按照同一学习模式、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只有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才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高。

4.教后反思,感悟升华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对于地理教学而言,课后思考与课前设疑、课堂提问占据同等地位。在地理教学中,当教师完成备课、课堂教学等流程后,应进行及时、有效的课程反思、分析、研究、总结,为接下来的课程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三、同课异构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1.处理好集体备课与个人教学特色的关系

考虑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效益,整合个体教师对待教学设计的主观意见,注重引入集体交流、课程整体把握环节,就教学问题达成共识。既要体现教师的集体智慧、互帮互助的功效,也需注重个性化教育色彩,协调两者的关系,便于提升地理教学设计效益。

2.处理好“求同”、“存异”两者的关系

依据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同课异构既要追求教学理念的一致性,又要充分肯定不同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四、同课异构的实践反思

1.经由“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让参与同课异构的教师共同成长

在此期间,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引入不同的教学策略及实践方案,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及参考标准,在突显教学个性化需求及实践性要求的基础上,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批判性继承不同教学方案的优势和价值,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2.同课异构优化了教研方式,提高了地理教师集体备课的热情

同课异构能让全体地理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题的教学与研究。基于此,教师需要适时转变以往的备课方法,认识到上一堂好课不仅跟自己有直接的关系,还会影响其他教师,于是努力备课,积极思索,竭力找出与其他教师上课时的不同点,来突出自己教学的特点和风格。

3.同课异构有助于地理教师深入研究教学,体验教学全过程

第一课件范文5

关键词:共赢;高校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关系;体系构建

1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关系的现状分析

从2014年5月1到2014年6月30日,对南京财经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10份,回收500份,发放回收率为98.04%。参加调查的学生,其中男生170份,女生330份。现将调查的主要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第二课堂活动的含义和内容

调查是否清楚第二课堂的含义和内容,非常清楚的71人,占14.2%;清楚的198人,占39.6%;一般了解205人,占41.0%;不清楚的26人,占5.2%。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关系的认识

调查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看法:看法一:认为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的有104人,占20.8%;看法二:认为第二课堂重要尤其社会实践模块更重要的占83人,占16.6%;看法三:认为二者同等重要的270人,占54%;看法四:二者关系无法说清的占43人,占8.6%。

(3)能否主动参加一些第二课堂活动

长期参加的有31人,占6.2%,经常参加的有152人,占30.4%;选择性参加的有305人,占61%;几乎不参加的有有12人,占2.4%。

(4)能否很好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认为二者有冲突,但仍尽量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人占比例最大,达到了35.4%,可以较好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其次,达到20.6%,少数同学则很难协调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40%左右的同学则能在保证处理好第一课堂学习的前提下选择参加部分第二课堂活动。

(5)认为学校、学院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最大问题

39.6%的同学认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有计划、专业化的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应该有相应的指导老师,16.6%的学生认为组织资源不足,学校、学院与学生之间交流不足、骨干培养缺乏连续性。超过半数的同学对第二课堂学术科研部分不满意,约17%的受访者甚至认为学术科研氛围较差或很差。

根据上面调查现状,说明一直以来,第二课堂充当着第一课堂教育的补充角色,第二课堂被定位于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学校教育的附属 ;课时安排与时间分配的存在很大冲突;第二课堂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独立进行,缺乏互动,协调性不足,"两张皮"现象严重。

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应用型、技能型,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要有针对性、社会相关性,传统的仅注重课堂教学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这意味着高校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指导性需求和非指导性需求 ,将成为高校教学的主旋律。当前高校相对单一、滞后性的、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用人单位广泛、复杂的职业素质需求间的矛盾,学生个性化、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与高校有限的培养条件间的矛盾,是当前教育的两大矛盾,解决好这两个矛盾,实现高校与社会共赢,需要高校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作用。

2 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育人理念

高校教育的育人功能,需要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育共同承载,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完整的教育整体,靠单独任何一方都不行。所以需要结合二者的教育因素,使两种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实现高高校的育人功能。

(二)建立双向互动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第一课堂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统一,学生选择范围小,不利于因材施教,无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它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普遍性需求,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第二课堂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强化了学生主体,将学生的思政教育与技能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将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加以充分应用,但第二课堂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第一课堂则提供了相应的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二者双向互动,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素质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双方互动的一体化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

(三)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体化课程体系

第一课堂课程内容具有传统型、滞后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创造性地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第一课堂教学体系当中来,形成课内外相联系的一体化课程活动。

(四)建立系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教学管理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要发挥课堂育人作用,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培养方案中,结合第一课堂,制定详细的课堂教学计划,结合第一课堂学分管理,针对学生相应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与第一课堂相结合的第二课堂学分制,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的学分制体系,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高校育人的效果,让大学生实现终身的自我教育。

第一课件范文6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学; 儿科心鉴; 工具书; 教科书

学习中医典籍,是继承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很好的继承,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不能很好的创新。中医典籍,浩如烟海,如何择其善者而从之,著名中医儿科学家朱锦善教授主编的《儿科心鉴》[1]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它是儿科工作者案头的工具书,一部优秀的教科书。

古代中医对人才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现在对中医人才的要求大抵有以下几条:熟练掌握中医核心理论的基本观点、方法,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够运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熟悉历代及当代医家的独到见解和成功经验;对传统中医思维方式的敏感性和运用中医理、法、方、药的能力。要成名副其实的中医,离不开扎扎实实多读中医药书籍,特别是中医经典著作。而中医儿科学高层次人才必须是在精通中医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多读儿科经典[2]。从《内经》到《伤寒论》,从《金匮要略》到《温病学》,从《颅囟经》到《小儿药证直诀》,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到《婴童百问》,从《幼幼新书》到《幼幼集成》,从《活幼新书》到《保婴撮要》,从《幼科发挥》到《小儿杂病诸候》等多部中医专著,在“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前提下,结合时代的特点,创造高于先人的中医儿科理论体系,用原汁原味的中医中药理论,去发掘中医儿科中的宝藏。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掌握的信息资源也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人学好中医儿科,《儿科心鉴》的作者们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挖掘整理,取其精华,梳其脉络,将中医儿科学术、理论学说、历代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全面、系统、完整地阐述。《儿科心鉴》引用的每条原文、每个方剂、每味中药,都力争无错漏,并且详尽,如方剂甚至有用法、用量、加减、古今应用,让读者可直接应用而节省翻阅原文的时间和精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儿科心鉴》在中医儿科理论教学中既利于博学又利于精研

在中医儿科教学中尤其是研究生教学中,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有广度和深度,广泛涉猎古代儿科专著。目前各中医院校的师资紧张,大多数教师同时兼顾教学、科研、临床三方面工作,不能长时间在图书馆阅读文献,需要一个捷径,《儿科心鉴》将儿科学整个理论体系加以整理研究,给教师提供便利。同时《儿科心鉴》又是一个高品质的作品,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一部完整的中医儿科理论学说体系、一部全面体现历代儿科名家风貌与经验精髓的研究成果,忠实于原作者的学术思想,不会误人子弟。《儿科心鉴》作为研究生教材,涵盖内容更广更深,硕博士研究生也可以通过本书的学习,不断提高中医理论及临床水平。

在中医儿科学发展中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中医儿科学家,并随之而形成的中医儿科理论学说与各家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根本,是中医儿科学继承的要点、创新的源泉、发展的基础。《儿科心鉴》第1卷以中医儿科学学术发展为脉络、以历代中医儿科学领域的史料为基础,系统全面深入反映中医儿科学术理论与临床医疗的演进与发展。该书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翔实、全面地梳理中医儿科学术源流,是一卷完整的中医儿科学学术发展史,内容涵盖了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奠基、形成和发展。《儿科心鉴》第2卷,中医儿科学术理论部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支撑中医儿科学术体系的中医儿科重要的理论学说,包括禀赋学说、体质学说、变蒸学说、小儿生长发育与养护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学说、治法学说、惊风学说、疳证学说、寒温流派等。整个研究,站在历史的高度,详尽地探索这些理论学说的源流、内涵、历代不同的演绎与争鸣、临证运用的精髓等,既说理又注重临证实用,更重要的是让读者高层次地看到中医儿科学术的丰富内涵。《儿科心鉴》第3卷,历代儿科名医名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按历史发展的轴线为序,选取从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小儿医扁鹊至今共28位有代表性的中医儿科大家,对其生平、师承、主要著作、儿科学术思想、临证经验、方药创见、古今评鉴等进行系统研究,全面、如实地反映历代儿科名医的历史风貌和影响,全面领略这些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临证思维和用药经验,突出反映名医名术,以利于继承、创新与发展。《儿科心鉴》脉络清晰、理论精准,实用性强,师生们都可以通过它来找到所需儿科内容。

2 《儿科心鉴》在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儿科自古以来就有“哑科”“走马看小儿”之说,小儿稚阴稚阳,患病易虚易实,瞬息万变,病难看。不少中医本科生,甚至硕士、博士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看病,难以称为真正中医。如何重塑中医的自信心,必须加强传统教育,让他们掌握与经典心灵相通的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医的乐趣。《儿科心鉴》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它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辨证论治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提高学生辨证的能力 辨证方法的学习是中医理论学习的重要方面。《儿科心鉴》将这些理论加以总结研究,更加简洁、方便,更利于临床实践。

《儿科心鉴》除了详述《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的辨证理论体系,如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还对钱乙儿科五脏辨证、张景岳首倡的八纲辨证等进行了阐述,使中医理论一目了然,更加系统而更具有实用价值。

如《儿科心鉴》详述钱乙在《内经》五脏五行的理论及前人关于脏腑辨证认识的基础上,创立了儿科五脏辨证论治纲领。用“风、惊、困、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点,如心主惊:惊属心,主热证,“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风属肝,主人体生发之气,“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气”,“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指出一旦外邪深入肝经,既可见颈项强急、目直视,甚至木气冲逆而昏闷不省等实证,或见咬牙、气郁不伸而多叹息的虚;脾主困:脾主运化,“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肺为华盖,属娇脏,常不足,以宣发肃降而主身之气,如“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肾主虚: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为元阴元阳之所,但小儿体属稚阴稚阳,肾精尚不足,阳气未充,故常虚。钱氏说:“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肾主虚,无实也。唯疮疹,肾实则变黑陷。”并用寒热虚实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以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继以制定五脏补泻治疗法则,指导临床遣方用药。钱乙概括五脏寒热虚实的辨证创立五脏补泻方剂,不仅用于儿科还广泛应用于成人。如心热创立导赤散,肝热创立泻青丸,脾热创立泻黄散,肾虚创立六味地黄丸,脾虚创立益黄散等等。钱乙以五脏辨证为纲,将临床证候归属五脏进行辨证,如将小儿面部各部位分属五脏;将疳分为五脏疳证;将疮疹分列出五脏所主等。钱氏的五脏辨证,不孤立地看待每一脏腑的证候,而是非常重视各脏腑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此外,钱氏还极为重视四季气候对脏腑的影响。钱氏创立的儿科五脏辨证,既重视五脏所主诸证,又重视各脏腑之间的整体联系。

要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中医辨证的方法,仅通过学习《中医诊断学》的相关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介绍了辨证的一般方法,属于“常法”,而经典医著除此以外还有大量“变法”。而《儿科心鉴》介绍小儿指纹诊法,将各朝代的成就加以总结,如明代薛铠及薛己父子在《保婴撮要》中将小儿指纹概括为流球形、透关射指形、透关射甲形等13种,并绘图说明,分别论述各种指纹的主证及其治疗。清代陈复正则将繁杂的小儿指纹望诊,由博返约,提纲挈领地提出了望小儿指纹的纲领:“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陈氏指纹诊法的观点延续至今,成为后世医家指纹诊疗规范。这些很有临床指导价值。

2.2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中医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是以课程的形式传授的,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等,每一门课程讲授了理、法、方、药和临床知识等方面知识定的一部分内容,各门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缺少指导学生将所学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的课程,而这却正是《儿科心鉴》之所长。《儿科心鉴》将经典医著原文理、法、证、方、药、医案辑录出来,将临床症状和体征加以分析,明确了病因病机,提出了治法和方药,融合了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儿科心鉴》对许多常见病、急疑难杂症等,从内治到外治都有论述。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学习和研究原文,不仅可巩固以前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儿科学》等临床课程知识,而且可领悟和模仿前贤辨治的思路,对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提高临床诊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儿科心鉴》举各医家治疗喘证,各具所长,综合起来全面而精深。《备急千金要方·卷5下·咳嗽第六》之“五味子汤”方“治小儿风冷入肺,上气气逆,面青,喘迫咳嗽,昼夜不息,食则吐不下。”证属风寒犯肺,肺气上逆。其咳喘日夜不息,食则呕吐,乃知非但有风寒外束,而且有饮邪内伏。比照《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病机基本相符,故仿小青龙汤义而立五味子汤。方中五味子、麻黄、桂心、干姜、细辛、甘草,皆小青龙汤解表化饮要药。《医学三字经·咳嗽》云:“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即指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同用,是仲景治疗咳嗽的配伍要妙。五味子汤治小儿咳嗽就体现了这一要点,而且突出了五味子温敛肺气,且加当归、款冬等温润止咳之品,入人参以培补肺脾之气,大黄之荡涤肠腑以更适应小儿肺脏娇嫩、阳气偏盛的生理特点。杨士瀛认为病位在肺,又因“小儿受病,多生于热,热则生痰,痰者诸病之根也”,故以宣肺、止咳、化痰为法。久患咳嗽者,用杏仁膏。方用:杏仁1.5两,去皮,焙,茯苓1两,紫菀,茸皂角,去皮、核,蜜炙黄,各0.5两,上末,每0.5钱,生蜜调入薄荷汤泡开服。万全所论喘证是包括了肺炎喘嗽、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痰喘、气促、鼻煽、或喉中有哮鸣音为主的一类病症,如《万氏家藏育婴秘诀·惊风诸证》云:“小儿肺胀,喘溺,胸高气逆,两胁扇动,鼻张闷乱,嗽喝声嗄,痰涎潮塞,俗谓之马脾风者,宜雄黄夺命散主之。”又如《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喘》云:“有小儿胸膈积热大喘者,此肺胀也,名马脾风,用牛黄夺命散(白牵牛、黑牵牛、大黄、槟榔)主之。”胸高气逆、两胁扇动、鼻张闷乱、嗽喝声嗄、痰涎潮塞的症状是肺炎喘嗽、支气管哮喘病变过程中的危急症候。对于发生喘的病因病机,万全也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喘》云:“《内经》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喘者,肺气之膹郁,逆而上行也。有因感寒而得之者,必恶寒发热,面赤唇红,鼻息不利,清便自调。邪在表也,宜发散之,用五虎汤主之。内有寒痰者,用芎蝎散。有因热而得之者,必口燥咽干,大小便不利,宜葶苈丸下之。有因宿痰而得者,必痰涎壅上,喘息有声,以千缗汤主之”;《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云:“哮喘之症有二,不离痰火。有卒感风寒而得者,有曾伤盐水而得者,有伤醋汤而得者,至天阴则发,连绵不已”“哽气喘气,实火浮于脾肺。”万全对于喘的治疗同样是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则,并从肺脾肾着手,《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云:“轻则用五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桑白皮、细茶)一帖,重则葶苈丸治之。此皆一时急解之法,若要断根,常服五圣丹,外用灸法。”《幼科发挥·肺脏兼症》云:“诸气喘促,上气咳嗽、面肿,皆肺脏之本病也,加味泻白散主之:兼见肝症,由中风得之,鼻流清涕,恶风喘嗽,宜发散,加减参苏饮主之。如久咳嗽变风疾不治,如钱氏所谓三泻肝而肝病不退,三补肺而肺症尤虚是也。……兼见心症,发热饮水,喘嗽闷乱,此心火胜也,宜凉膈散加知母、石膏主之。久嗽不止,黄连阿胶丸。……兼见脾症,咳则吐,此伤乳食,而喘嗽不安。宜葶苈丸、小陷胸汤加大黄主之。”陈复正治小儿痰嗽,上气喘急,有升无降,喉中牵锯之声,须引而下行。用生白矾1两研末,少入面粉,米粉亦可(盖生矾见醋即化成水,入面粉取其胶粘故也),好醋和作二小饼,贴两足心,布包之一宿,其痰自下。对于咳嗽,熊应雄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肺,初起多为感受风寒,“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得从其合,则伤于肺,是令嗽也”“至令伤风咳嗽”;治疗可推三关、六腑、肺经、二扇门、二人上马五总(六转六掐),多揉肺俞穴、掐五指节、合谷,运八卦、多揉大指根,掐精宁穴、涌泉。若痰壅气喘者,掐精灵穴,再掐板门。痰结壅塞者,多运八卦。若久咳之后,肺经虚矣,而成“虚咳”,治疗当补脾而益肺,藉土气以生金,则自愈矣。

2.3 提高临床遣方用药的能力 《儿科心鉴》第三卷中医儿科各家学说与医疗经验,选录了自秦越人至近代已故中医儿科学家江育仁教授,共28位对中医儿科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家,其中包括临证经验、方药创见部分。学习《儿科心鉴》不仅可以扩大掌握临床使用方剂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握组方用药的规律,加深对经方主治功效的理解,拓宽用药的思路,捉高运用经方的灵活性。如介绍钱乙“地黄丸”有原方与主治及古今发挥部分,体现钱乙创制该方的原意,并阐述了历代医家运用该方的经验。钱乙在《金匮要略》肾气丸方的基础上,去桂附改为地黄丸,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专剂,应用于小儿临床,治疗小儿生长发育不良,如龟背鸡胸、行迟解颅等。他既遵古训,又有创新,制方遣药处处注意到五脏的虚实寒热等特点,在祛邪务尽的原则下,处方力求攻不伤正,补不滞邪,或消补兼施,或寒热并投,并从柔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以扭转当时医界滥用香燥药物的偏向。钱氏立地黄丸,注重补益肾阴,其应用范围也不仅局限于儿科,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减变化,适用于临床各科,以致成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专剂。如刘完素以此方治疗痨热骨蒸等阴虚证。张元素宗守钱氏“肾主虚,无实”的观点,大力倡言“肾本无实,不可泻……无泻肾之药”的主张。李东垣在此方基础上所拟益阴肾气丸(即地黄丸加五味子、柴胡、当归)。朱丹溪取钱氏“养阴”之意,创大补阴丸(黄柏、知母、熟地、龟版、猪脊髓)。薛己承用其方,遂为直补真阴之圣药。赵养葵赞此方为水泛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医贯·六味地黄丸说》)。不少至今常用的方剂,如《医宗己任编》将此方加五味子,名都气丸,以治阴虚气喘;《医级》将本方加枸杞、名杞菊地黄丸,治阴虚眼花目眩;加麦冬、五味子,名八仙长寿丸,主治阴虚喘咳带血;《医宗金鉴》将此方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地黄丸,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景岳全书》将本方减丹皮、茯苓、泽泻,加杞子、牛膝、菟丝子、龟版、鹿胶,治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荣卫,渐至衰弱。可见该方为后世许多医家所注重,从而开创了补肾之一大法门,成为滋阴学派的先声。当今名医董廷瑶对小儿肾亏之遗尿、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及恢复期,血尿和小儿先天不足引起的五软、五迟症,多以本方为基本方。在辨证时兼有脾虚的,与四君子汤同用;有肾阳虚的加肉桂、附子;有相火上浮的加黄柏、知母;尿血较甚的加茅根、藕节、地榆等止血药;遗尿的加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桑螵蛸等止涩药。名医王伯岳在慢性肾炎后期,对尿量增多、尿蛋白不减者,以本方与异功散合用,去地黄改黄精,认为黄精的功用类似熟地,但补而不腻,又可固护脾胃。有报道以本方加人参、鹿茸、枸杞、川断、砂仁、莲子治疗小儿脑机能障碍3例,收到一定疗效。

《儿科心鉴》还述及医家用药心得,具有很好指导、借鉴作用。如陈复正对药物的运用颇有心得,有很多应用实可谓是独具匠心,在其《幼幼集成》中熟地一味使用时,应“用砂仁三两、老姜三两,同地黄入砂锅内,先以净水煮两昼夜,俟地黄将烂,始入好酒煮之,总发地黄糜烂为度,将酒煮干,取起,拣去砂仁、老姜不用,将地黄捣膏听用”。熟地为砂仁、老姜所制,既留了其补益肝肾之性,又防止了其滋腻碍脾之弊,使得熟地能守可走,入肾兼脾。麻黄为辛温之品,入肺、膀胱经,功专发汗、平喘、利水。陈氏在临证运用时,以返魂汤(麻黄、杏仁、炙甘草、葱白)治中恶卒死,方中麻黄开通肺窍,以应毒气闭塞肺窍之病机;以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青龙汤和麻黄汤等治伤寒,方中麻黄发汗、平喘,以解散风寒。陈氏用麻黄还重点用于哮喘之证。“凡哮喘为顽疾闭塞,非麻黄不足以开其肺窍,放胆用之百发百中。”

3 《儿科心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德医风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序文中有句至理名言:“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医术精,修养深,医得名,医风必正,医德必厚重。“大医精诚”,历代名医无不是医德高尚的典范。《儿科心鉴》从孙思邈“杏林春满”,到钱乙的谦虚有德、不畏权贵、鼓励新秀,再到曾世荣“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让历代医家的人、术、德等全面而又鲜活地让读者尽收眼底。对提高学生高尚医德,起到表率及警示作用。

中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儿科学家张奇文教授评价“《儿科心鉴》就是推陈出新的典范”,并向投身于祖国医药学怀抱的有志之士推荐此书。中国中医儿科学国医大师、中医儿科学教育家刘弼臣教授总结该书“既是对中医儿科学学术的继承,又是对中医儿科学学术的发展;既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后人运用的启迪;既是对前代文献的整理,又是对前人文献的提高;既可丰富基础理论,又可指导临床实践;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它是振兴中医药学的重要工作,是研究中医药学学术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不可等闲视之,是划时代的巨著。”著名中医儿科学家、长春中医学院王烈教授赞赏该书是“当代的儿科医宗金鉴”。随着时间的推进,《儿科心鉴》的学术价值更将进一步体现出来,成为中医儿科教学园地的奇葩。

参考文献

上一篇聪明的小熊

下一篇早安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