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1

一、素材“生动性”

低年级学生的童心童趣是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的一点。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所以应当利用生动的教学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参与度高了,学习效果自然会有所提升。素材的“生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直观”,二是“激趣”,三是“有效”。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进行适当改编,提高趣味性,使得情境创设更为合理。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进位加法”时,我就对教材中提供的小猴数桃子的情境进行了故事化的改编:小猴得到了一盒桃子作为礼物,妈妈拿出了其中的9个桃子给小猴作为一日三餐,小猴子急于知道剩下几个桃子,就把它们拿出来数了一数(课件出示),发现是4个桃子。猴妈妈想考考小猴,你们猜猜,猴妈妈会问小猴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这盒桃子一共有几个?”这样的问题,一个小小的变化,成功地将学生带进了“9+4”的情境。学生对于问题有了兴趣和好奇心,就会产生探索的欲望。因为问题情境中不出示9个桃子的表象,只出现4个桃子的表象,所以多数学生产生了“接在9后面数4个”和“拿一个桃子和9个凑起来凑成10个,再加上剩下的3个桃子,得到13个”的思维过程。

二、思维“浅表性”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多时候能够“意会”,但是不能够用准确的方式来“言传”。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用学生知识范畴内的语言和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基础,搭建大概的框架,然后再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深入学习中逐步实现科学化和精密化。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有趣的拼搭”时,有这样一段教学片断:

师:刚才大家在“滚一滚”和“搭一搭”中发现了什么?

生1:球和圆柱滚得比较快。

生2:球最难搭,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容易搭起来。

生3:圆柱也不容易搭起来。

生4: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坡上不会滚,只会下滑一点。

生5:圆的比较能滚,方的不能。

师:想过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吗?

生:因为圆球和圆柱的边是弯的,所以容易滚起来,也正是容易滚所以不容易搭。

师:说得真好,因为这些物体各有各的特点,所以它们也各有各的用处。那么,你能根据这些物体的特点一下子就摸出他们是什么吗?

(在袋子中摸物体,猜一猜)

师:你摸到的是什么?

生:是圆柱体。

师:你怎么能肯定?

生:因为我摸到弯弯的面了,两边还有两个平的圆。

师:你又摸到了什么?

生:正方体。

师:你又是怎么辨别出来的呢?

生:我摸到的都是平的面,而且都差不多大。

……

在这个片段中,充满了“儿童化的语言”,学生用自己的体会和认知对几何体的特点进行了描述。这样的描述不是最科学的,但是“平面”和“曲面”的概念在这样的儿童语言描述中已经能够昭然若揭,说明学生已经体会到个中韵味,但是限于知识体系的不完善,学生还不能用数学专业化的语言来描述,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要强求,要理解学生思维的“浅表性”,欣赏学生思想中值得称道的地方。

三、概念“严密性”

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对学生难以明白的高深概念要尽量采用儿童化的描述方式,适应儿童的思维。但是在数学概念的定义上,却不能苟且马虎,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区别,要注重数学“严密性”的学科特点。不能让学生从一开始的学习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游离于严密之外。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认识”时,一位教师在情境创设时采用了墙角、树的分叉、牛角等角来引入对角的认识,意图是引入“角”这个概念。但是这些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上的角并不是同样的概念,数学上的角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概念,是平面上的两条射线所夹的区域,要忽略物体的厚度。在本节课的教学小结上,学生还是将羊角、牛角等与数学上的角混淆起来,这就是因为有了先入之见。因而教学时要创设情境来淡化学生生活中对角的固有认识,要提供给学生诸如三角尺的角、剪刀的夹角、五角星的角等材料让学生研究,从中抽象出角的特点,继而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2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激趣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应以“趣”制胜。只有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去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们主动去学,快乐轻松地学。并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数学课堂才会因“趣”而趣味横生、生机盎然、大放异彩。

在创设有趣的情境时,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导的阶段,喜爱置身于卡通动画、童话等美妙、有趣、生动的情境中,也非常天真、可爱、稚气,只要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人、事、物以及场景,都能被深深地吸引,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精心创设学生们喜爱的情境,让学生们融入其中,快乐学习。情境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故事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还可以是现实情境,不过要牢记,不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们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以让他们感兴趣为设计意图,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故事情境。以学生们喜欢的动画片、卡通人物、童话为蓝本,结合教学实际,创编故事情境。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一课时,我创编了《三只小猪》的故事情境:三只小猪要盖新房子了,它们的好朋友知道了,来帮助小猪盖房,小猴、小羊、小马帮小猪搬木头。有四根木头,一只小动物搬一根。小猪准备了好吃的东西款待它们的朋友,它准备了五个苹果、三个桃子、两个西瓜;它把那些好吃的放在桌子上,还准备了四个凳子让好朋友休息。我边讲故事边出示课件,让学生们如临其境,注意力十分集中,而后让学生们就情境中的物品、动物进行比较:一只动物搬一根木头,搬完了吗?为什么?准备的食物一个动物一样分一个,够吃吗?为什么?凳子够坐吗?为什么?等等。学生们把自己当作主人公小猪,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学习比较的方法,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极高。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12-01

何为支架式学习?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让学生对不易理解或有难度的教学知识点得到更好地认识与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支架式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针对那些在数学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支架的搭建能够缩短他们与知识要点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更快地理解相关内容。

一、通过范例构建支架

通过列举有效的范例能够迅速拉近抽象的知识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范例构建支架,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与认识,还能够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举例的目的是为了简化知识,因此,教师在列举范例时应当注意例子不能太难或太抽象。此外,例子如果能够贴近学生熟知的生活,则更易于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与接受。

“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始,要想让学生掌握数字的运算及各种相应的规律,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数有良好的认识。生活中和数相关的例子很多,如让学生课下数数楼梯的台阶数,或让学生观察一下校园内教学楼的层数等。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例如,让学生思考一下课桌的长、宽、高分别有什么意义。其次,要让学生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自己体会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让学生学会独立观察、思考。范例的列举是非常有效的支架,构建好这个支架,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能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二、通过情境构建支架

情境创设是小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数学学习中很好的支架。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并通过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那么这将会大大地提升课堂效率。提出问题是最直接的引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提出有趣的问题更是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图形的正确认识,同时纠正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关于图形的错误概念,课堂上笔者特意准备了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图画来创设情境,这些物品呈现出非常典型的图形,有轮胎(圆形)、收纳盒(长方形)、支架(三角形)等,笔者逐一向学生提问,让他们说说图中出现的物品都是什么图形。有的图形学生能够正确识别,有的图形学生却说不出正确的名称,或者以往的认识有误。这时,笔者就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指正,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图片中图形的正确名称是什么。这个过程不仅能够让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更贴近,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记忆,同时,通过明确的对照也能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让正确的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更深入。好的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架设了一个有力的支架,借助这个支架学生能够纠正过往形成的错误的观念,对正确的知识也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构建支架

多媒体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尤其是进入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学生开始逐渐接触到各种图形,这时多媒体正好能够为几何的学习搭建良好的支架。要学好几何知识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小学阶段的几何教学要点主要集中在理解图形与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上,掌握了这样的基础,对于学生今后的几何学习很有帮助。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看到这两种图形的联系及差异,并在以后学习到两种图形各自的性质时能更好地进行图形辨析,笔者将教学内容做了一套课件,借助多媒体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两种图形的对比,对于两种图形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也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感性认识,能够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而多媒体正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非常有用的支架,能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要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交互式白板;重要性;运用对策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交互式白板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促进了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做到了“运用‘新’技术,展示‘活’课堂”。本文主要从新课导入、重点教学、课后总结三个方面来详细地讲述交互式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供借鉴。

一、在小学数学中运用交互式白板的重要性

交互式白板一般称为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指集通讯技术、电子技术、感应技术于一体的板书教学加多媒体教学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交互式白板已经成为了当今教学最新的辅助工具,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下文主要讲述了交互式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利用交互式白板,符合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2]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平台,使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交互式电子白板已经成为了现代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

(二)利用交互式白板,提高了课堂的灵活性、交互性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更多的是采用“多媒体课件”(如:ppt)和板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课件是由老师提前制作好的,在展示过程中它的内容和结构框架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很难根据实际的课堂情况和学生的兴趣进行及时的添加和补充。这就导致了老师的板书和课件上的内容有时不能很好地一一对照。教学过程不够灵活多变,造成了教学内容的断裂,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而利用交互式白板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老师可以灵活地将数学课上需要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音频、各种文字资料等)保存在交互式白板的资源库或者计算机内。然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依然可以采取“板书”的模式。当根据教学的进展和需求进行资源调配时,老师只需要“点击”或“拖动”相应的内容就行,使用方便,不需要受ppt或课件程序的牵制。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包含了多媒体的生动多样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继承了传统“板书+粉笔”教学的灵活性,增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一举多得。

二、交互式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巧用交互式白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学手段的合理利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白板图文并茂、声响并举、直观形象的优势来进行新课导入,以便在逼真、生动的情境中活跃班级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领略数学的无限风光。[3]例如:在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白板的储存功能,收藏一些不同时间点的钟表图片和钟表走动视频。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随机地找出几张图片,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数学知识,来先认识一下钟面,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哪个是秒针,并说一说其中的不同(秒针最长,分针中等长,时针最短)。老师对其中说得好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表扬,不对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的引导。然后,老师可以再鼓励学生们说一说图片上的钟表是几点几分几秒,让学生们回顾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并对时间有个基本的概念。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利用交互式白板的绘画功能,进行随机的钟表图片的临时添加,让学生们多做练习。最后,老师再播放钟表的动态走动视频,让学生们观察时针、分针、秒针的走动速度,进而得到“秒针走得最快,分针次之,时针最慢”的结论。老师再借此询问学生们秒针、分针、时针的走动有没有什么数学规律呢,并以此引出新课。通过这样的方法,老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举多得。

(二)巧用交互式白板重点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很好的理解。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交互式白板的优势,对这些抽象的概念进行生动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数学概念。[4]例如,在学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找到一些实物(如三角尺、扇形、钟面、五角星等)来进行教学展示,向同学们展示什么是角。很多时候由于距离的原因和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不同,学生很难看懂老师的实物演示,不懂为什么那是角,或者会理解错误,弄得云里雾里。这时老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显示功能,找到这些实物的图片,将这些图片进行展示,并利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每当学生找到一个角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电子白板中进行标注。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寻找情况进行及时的补充。这样所有实物的角就会“跃然于纸上”,学生就可以很清楚地看懂每个角。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角的概念,还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的眼睛。在学习《图形的运动》

(三)时,很多学生弄不清旋转后的对应情况,这时老师一般是采取黑板手动画旋转后图形的办法来进行教学。虽然这样可以在一程度上让学生理解旋转的含义,但是教学工作量却很大,老师会花大量的时间用于画图,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而借助交互式白板的旋转功能,老师随机抽取几名学生来进行图形的定点旋转演示,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连续的图形旋转变化中找到旋转规律,体会旋转的魅力,还能节省授课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多得。总之,巧用交互式白板进行重点教学,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能够充分地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立体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巧用交互式白板课后总结,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后反思总结是每堂课的精神所在。交互式白板储存量大,且具有一项特殊的储存功能。它能记录下白板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有细节。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白板的这一功能来进行课后的反思总结,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深度。例如,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每讲完一个章节后,老师可以抽出10分钟的时间来带领学生们快速地进行课堂的回忆,如课堂上主要讲解了哪几个知识点,有哪些概念需要记忆,有哪些注意事项等,以便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框架。然后,老师再根据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找到交互式白板上相应的内容,带领学生们一起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老师再利用交互式白板的绘画书写功能,结合刚才的回忆内容,制作出本章节的思维导图,进行永久的保存,并鼓励学生们一起绘制并记录在章节的空白处,以供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复习使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后总结效率,加深学生的学习深度,对学生的高效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5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观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发展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图中的动作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6-3-16+1+2

10-5-2 2+2+2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说思考的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复习连加和连减运算的顺序。

2.争做文明小学生。

出示两幅关于群众乘坐公交车的图片,让学生评一评两幅图中的行为,如果你是一个文明的小学生,上下车时应该怎么做?(强调有序下车,排队上车,做文明小学生的规范意识。)今天,就让我们化身小记者一起来公交站看看吧。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演示例题情境动画,学生观察动画,寻找数学信息,自问自答。

(1)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车上原来有7人,先下车2人。问:车上还有几人?

你会列式解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7-2=5

(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图例,发现数学信息:然后上车3人。提问:现在车上有几人?

要求学生自问自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5+3=8

(3)教师回答“现在车上有几人”这个问题,直接出示一个算式,要求学生根据动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尝试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确定运算的顺序。(打开课本第74页,完成例题的填空)

7-2+3=8

观察、比较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哪种更简单些?

相同点:(1)都是先算前面的运算,再算后面的运算。

(2)左边两种运算,右边也是两种运算。

不同点: 左边两道算式,右边一道算式。(通过比较,让学生直观感知加减混合算式的简洁。)

2.深入探索,揭示算理,研究算法。

出示植树图,要求学生根据先根据图1说出图意,再出示图2,获取数学信息,尝试提出问题,并列这样的简便算式解答。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相机板书:6+2-3=5

集体分析计算的过程,确定运算的顺序。

3.分析算式,揭示课题。

观察这两道简便算式与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与我们学的连加、连减有何异同?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小结。

(1)连加、连减的算式里,要么都是加号,要么都是减号,而我们今天学的算式里既有加号,又有减号,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减混合”。(板书课题)

(2)加减混合的算式计算同连加和连减计算的顺序一样,也是先算前面的,也就是从左往右算。

三、巩固练习

1.图式结合题。引导学生根据部分算式说出图意,再在书上填空。

请几名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闯关题

(1)计算题。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明确运算的顺序。

(2)送鱼雷回家图。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将鱼雷送回自己的家,集体核对结果。

(3)看图说话列式。

谈话:动物游乐园有猴子、小猪,还有兔子。根据老师的要求,你准备列一个怎样的算式?请在书上填空,填好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教师依次出示三道算式,请同学说说老师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3.课后作业:完成书本上第75页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呢?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7-2=5

5+3=8 7-2+3=8

6+2-3=5

前——后

左——右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6

关键词:数学;一年级;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见,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学生只有掌握好低年级计算的算理算法,才能运用它们进行知识的迁移,触类旁通,是为后续计算学习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首先,在情境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加法表示把几部分合起来,减法表示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减法含义的情境图是加法情境图的继续,因此可以在加法含义教学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如:在教学加法含义时利用课件动态演示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并在一起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把气球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加法计算;而减法含义的理解可以借助加法含义的情境图:课件动态演示合并在一起的那4个气球里,飞走了1个气球,还剩几个气球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求还剩几个气球,就是从4里面去掉1,用减法计算。通过课件演示全过程,学生在对比中加强了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其次,设计摆一摆、演一演、画一画、说一说等多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强化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如: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2块橡皮擦和1块橡皮擦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几块橡皮擦用加法计算,算式是2+1=3。

接着,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算式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加减法算式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哪些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让学生的感受更真实、更直观、更深刻。

再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加减法算式的含义。如:在表示算式2+1=3的含义时,学生有的用自己的手指表示,有的用画图形的方式表示等等,让学生在作品交流中,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与认识。

最后,让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两个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如:在教学8的加减法时出现算式5+3=8、3+5=8、8-5=3、8-3=5,可以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发现其中的规律,直观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讨论:“在加法算式中整体在哪儿?两个部分在哪儿?两个部分在哪儿?”还可以提出“看到3+5=8你还能想到哪些算式?”等问题,使学生联想出其他3个算式,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二、注重算法的理解过程

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需要经历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基本思维过程。教师可以设计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展现计算过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特别要关注学生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中“想”的活动上,强调让学生口述思考过程,同时引导帮助学生简缩思维过程,从而让学生在理清思路、熟悉思考的过程中,做到“理清”“法明”。最后应向学生说明:熟练以后,哪种方法的过程都可以不再一步一步地想,做到直接说出得数。

如:在9加几的教学中呈现的实物图,为学生提供了实物操作,接着在算式下面标注出口算过程图,组织学生进行表象操作,让学生在头脑中重现分一分、摆一摆的过程,并用数学语言表征出来。这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桥梁。这是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抽象的符号操作,直接说出计算的结果。如:9+4,学生口述思考过程:把9凑成10还需要1,从4里拿走1给9,4还剩3,10加3等于13。当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后,可以让学生简缩思维过程,如9+4,想10,13。

三、计算练习注重丰富性、坡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20以内的加减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是学生需要练好的基本功之一。为了避免学生在计算练习中感到枯燥,因此计算练习在内容上要体现丰富性,在形式上要体现趣味性,同时计算练习的内容和形式要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而变化,即体现坡度性。

学生计算中的难点是如何拆数,在学生刚刚学完每一小节新内容时,可以先从“如何拆数”练起。如:出示“9+3”,要求学生能说出“把3分成1和2”。在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熟练进行“拆数”的基础上,进行“凑十说得数”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将“拆数”的过程在头脑中完成,而把练习的着力点放在“拆数”以后的部分——两数凑十,再加上拆得的数。如:“9+3”,要求学生只说出“9加1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在学生熟练掌握凑十法的计算算理的基础上,进行直接说、写得数练习,之后可以适当进行对比练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收集学生在计算中易错的题目加强练习。如:教师可以将易错的口算题分成三组:先练第一组,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第二组练习,学生就会达到一种认识掌握;再练第三组,逐步熟练掌握。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行为跟进训练,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最后是找规律练习,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寻找规律。如:列出另一组算式:2+1=、2+2=、2+3=、3-2=、3-1=、4-1=、5-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不断变化,和也随之变化;减数不变,被减数不断变化,差也随之变化以及数的组成中3个数之间的关系,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发现的这些规律对我们有什么用处?最后设计一组习题让学生利用规律巧计算,感受利用规律计算带来的便捷。

除了练习内容的丰富,教师还应不断变换练习形式,注意从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在情趣盎然的气氛中计算,在“玩儿”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快自己的计算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如:设计有竞赛性质的计算游戏:爬山比赛、射击比赛、投篮比赛、数学转轮等形式。另外,学生不仅能视算,还可以进行听算练习,帮助学生逐步加快计算的速度,以达到对学生计算的要求。

四、对所学计算进行简单的梳理

本册教材所涉及的计算问题不论是数的范围,还是计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材采用“分类”加”举例“的方式对所学习的计算进行整理。学生在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应能将算式进行分类,并按要求举出每一类的例子,形成对所学计算的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能结合具体算式,对计算方法进行回顾。

教师把上面的算式以算式卡片的形式贴在黑板上,首先让学生观察运算符号,挑出不同的2道题,使学生明确:我们学习的计算有加法,也有减法。接着,比较8+5和13+2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法有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再让学生指出卡片上的加法题中哪些是进位加法、哪些是不进位加法。最后,让学生举例分别说一个减法算式、一个不进位加法算式和一个进位加法算式。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准确判断出怎样计算,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可以通过加法算式表、减法算式表和进位加法表对所学习的计算进行整理,对加法表和减法表的整理要全面而有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并让他们切实经历这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如:进位加法表的整理:让学生根据9+1=10,说出9+几的其他进位加法算式,确认其他的进位加法算式都写出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算式。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竖行找规律,再按横行找规律,最后从全表找规律,找出哪些是大数加小数的算式、哪些是小数加大数的算式,并说说分别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时感悟得数不变的情况下,两个加数的变化规律。

五、自选算法,不必统一。

不同算法是不同思维发展水平的体现。在学生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得到计算结果后,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计算,不必强求一致。在计算时,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或掌握得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多种计算方法中,10以内的计算主要是采用“接着数” 和“想数的组成”两种方法。随着教学的进行可以慢慢引导学生按数的组成进行计算,注意逐步提高对学生计算的要求,让学生从看图计算逐步过渡到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因此,在练习中要加强学生用组成进行计算的训练,引导学生能用数的组成较快地算出得数。在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中,“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教材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突出了“凑十”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包括“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两种。如:在“9加几”部分呈现“接着数”“凑十法”,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在计算“8+9”时,有“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应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解读教材和做好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把课改中的新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计算教学中,才能不断改进、完善计算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教育论坛.2011(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