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范文1

摘 要: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在全球进行的世界遗产申报与评估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负责世界文化遗产评估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存在一些误读。本文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方的申报材料与ICOMOS的评估材料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造成误读的几个根本原因。并提出,我国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应考虑到文化差异对申报工作的影响,尽量从“他者”角度来认识自身的文化特征,把申报材料的编撰置于国际文化背景下,使中国的世界遗产实现跨文化认同,促使更多的遗产申报成功。

关键词:ICOMOS;跨文化;误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乐黛云,200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在全球进行的世界遗产申报与评估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联合国专家对申报国遗产的一些误读,其中对文化遗产的误读更加常见,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误读尤为突出。这种误读,使得负责世界文化遗产评估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产生认识偏差和不足,从而使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被低估,申报成功机率降低。为此,笔者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评估材料为范本,从跨文化角度对这种误读进行分析,提出产生误读的四大原因,希望能引起人们对此类问题的深思。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估与申报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全世界范围内确认的具有非同寻常的普泛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以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4类。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能否列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公布的《世界遗产名录》,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根据2005年2月世界遗产中心公布的《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的第77节规定,凡被列入《世界遗产》的文化遗产,须至少符合下列1项标准(见表1),并同时符合真实性和完整性标准。

每年一度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审批,主要是由ICOMOS根据各国递交的申报文本和ICOMOS专家的实际考察,出具评估报告(Advisory Body Evaluation),由世界遗产委员会最后审批确定。报告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申报国陈述(Justification by the State Party),第二部分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评价(Evaluation by ICOMOS),其中有品质(Qualities)、比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e)、ICOMOS对未来行动的建议(ICOMO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action)、简要描述(Brief Description)、建议(Recommendations)等。ICOMOS专家对我国历年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看法在这些评估报告中得以集中体现,同时他们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些误读也在此反映出来,本文对这些误读进行的跨文化解析就是建立在分析这些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的。

二、误读产生的原因

1. 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

西方人崇尚人工美、形式美,强调整齐、对称、均衡,推崇圆和正方形等构图形式,注重个性与秩序,试图用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模式来确定艺术美的标准与尺度,这种美学思想长时期左右着西方的建筑、雕刻、舞蹈和戏剧等艺术。中国人崇尚自然美、情趣美,注重意境、神韵的营造,“不求形似求生韵”(徐渭语),追求以形写神,追求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艺术效果。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使得西方人很难理解、认同、欣赏中国的许多文化遗产,由此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产生一些误读。

ICOMOS专家对199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的误读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评估报告中,ICOMOS对苏州园林的总体评述如下:

苏州古典园林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和营构建筑,创造出容天纳地的山水写意园。苏州园林依据老子和庄子的玄奥理论,模仿自然景色布局,以满足中国人理智与情感上的需求。园林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创造出迷宫般复杂的布局和一连串的视觉刺激。

这种描述反映的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人眼里的苏州园林,只看到苏州园林的形式美(labyrinthine layouts),看到园林“悦目”(visual surprises)的一面。而苏州园林所隐含的“意境”――即一切要素洒脱自如,既不追求对称,也没有任何规矩可寻,相反却山水环抱,曲折婉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相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真正意境,ICOMOS的评价中却只字未提,即看不到其“赏心”的一面。这种误读就是由于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造成的。

2. 东西方言语表达方式的差异

汉语语言由于受到中国人直觉、模糊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在表达方式上具有流散、疏放、重意合不重形合的特点。这种言语表达方式的特点使得中方世界遗产的申报材料里充斥了不求精确、模糊华丽的词藻,而非具体、精确、有特征的描述。频繁使用“大概、差不多”等模糊概念的字眼,随意使用“天下第一”、“无以伦比”等夸张的言语,大量使用形容词和各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但是,华丽的文风和词藻由于体现不出地方特色,所以对于偏好逻辑性、精确性思维的西方读者,这样的申报材料令他们觉得“过于浮夸、空洞无物”,显得罗嗦、累赘,“美”不忍睹。1996年申报的丽江古城中方的申报材料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申报材料是这样描述丽江的: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一种空洞无物、模糊不清、茫然不知所云的陈述,难怪ICOMOS专家在未来行动的建议(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action)中这样说: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上古城的众多数量,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建议中国方面提供一份中国历史名城的比较分析,简要地说明预备清单上的那些古城被选上的原因以及提议将其申报为世界遗产所依据的标准。

3. 中国深层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

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文化的结构有3个层次:表层文化、中介文化和深层文化。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属于表层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属于中介文化,而文化精神、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观、道德伦理、等属于深层文化。这3个层次的文化中,表层文化最易把握,一般误读的情况比较少,中介文化次之,而深层文化是最难把握的,出现误读的时候比较多。中国文化,由于本身更注重深层文化的发展,加之5000年的积累与沉淀,尤其精深、博大。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深层文化复杂载体的中国文化遗产,自然也难以解读。土生土长的中国学者都感到难以把握中国文化遗产的深层内涵,对ICOMOS专家来说更是勉为其难,所以,ICOMOS专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误读就不足为怪了。

ICOMOS专家对我国1997年申报的平遥古城不能准确解读也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ICOMOS对平遥古城的总体描述是:

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保存完好的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它的城市结构展示了汉帝国五个多世纪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化过程。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那些与银行业有关的雄伟建筑,与这些建筑相关联的是平遥是19、20世纪整个中国的金融中心。

ICOMOS专家看出了平遥古城在古代的商业地位,也看出了“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保存完好的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但无法把握更深层次的东西。实际上,平遥古城的意义绝非仅止于此。其价值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平遥古城是依据汉族传统“礼制”规划建设起来的,无论是建设选址、建筑风格,还是殿堂配置都是儒家文化思想在建筑上的集中反映。平遥古城区是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蚰蜒巷构成的,街巷格局中轴对称,经纬交织,井井有条,主次有序,反映出儒家的等级制度思想。左以文庙及魁星楼为首的文系建筑,右以武庙为首的武系建筑,体现了“左文右武”的儒家崇文重礼思想。以城内南大街为轴,上首城隍庙,下首平遥县衙,东西相对称,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城墙上的3000个垛口,72座敌楼,象征着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贤人。 (2) 平遥古城的总体布局是仿照古人康乐永寿的图腾吉祥物神龟设计的。平遥号称“龟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乌龟乃长生、神灵之物,象征长寿、财富,以及神力,这种仿生布局凝聚着古人对平遥城坚如磐石、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希冀。

这种隐藏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不好把握了,对于西方人,更是难上加难。

再比如ICOMOS对我国2000年申报的皖南古村落的总体评价是这样的: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保存完备的拥有复杂供水系统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可以看出,ICOMOS专家看到了皖南古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也认识到中国的村落也是文化遗存的重要场所,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意义:“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保存完备的拥有复杂供水系统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但是,西递和宏村两个村落建筑的价值远不止这些,宏村的“牛”形仿生规划反映出的中国古人图腾崇拜,西递村的船形布局反映出的中国民间风水文化,对于西方专家来说根本无法理解。而这恰恰是我方提出皖南古村落符合标准Ⅱ的根本原因所在,标准Ⅱ强调的是在一定区域内,对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产生的影响。实际上,皖南古村落的仿生景观设计和风水模式布局,对后来的村落布局、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由于ICOMOS专家对中国图腾崇拜和风水文化缺乏了解,使得皖南古村落的文化价值没有被全面认识到,而判定皖南古村落不符合标准Ⅱ。这种误读给我们留下很多遗憾。

4. 中国人民对某遗产所怀有的特殊情感

一个民族对自己本族的遗产往往怀有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本族集团成员对它很容易理解,另一民族文化集团的人们却不易察觉,误读就容易产生。 以长城为例,长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抵御异邦入侵、众志成城的象征,西方人常常无法理解这一点。美国灵智广告公司为飞利浦精英移动电话设计中国市场商业广告时,以中国长城为背景,以一位精英人士“坐”在长城上,用飞利浦移动电话通话为创意。此创意也被做成户外广告,在中国投放。然而不久,此广告就受到中国人的不满,最后被中国政府下令撤销。该广告的失败之处在于外国人没有充分理解长城作为一个象征性文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意义和地位,中国人对长城所怀有的特殊情感,因而就未能预见“坐”在长城的画面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而受到抵制。

ICOMOS对长城是这样评价的: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建筑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ICOMOS专家看到了长城的军事、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却忽略了中国人民对长城所怀有的特殊情感。长城绵延万里、巍峨壮观、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国人民坚强意志和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的象征,是民族心灵的寄托和归属,“你知道长城有多长? 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表达了中国人对长城的深厚情感。这是ICOMOS专家所无法体会和明白的,因此误读的产生就在所难免了。

三、结论

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凯恩斯决定》的修改草案,规定自2006年起《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每年只可申报两项世界遗产,其中至少要有1项是自然遗产,这意味着今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难度显著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分析ICOMOS专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存在的误读以及误读产生的原因,从而减少误读,提高申报成功机率,实现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跨文化认同,促使更多的遗产申报成功就成为一件意义重大而紧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乐黛云.跨文化之桥[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 晓勤.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等译.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样性 冲突与多元并存[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Advisory Bodyvaluation[EB/OL].http:///archive/advisorybodyevaluation/437/438/440/441/705/778/779/812/911/1001/1002/1004/1039/pdf.2004-09-19.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ICOMOS Experts’ Misreading of Chines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XIONG Guan,FEI Xuejun,YAO Baorong (School of Tourism,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范文2

今年外语节的主题是世界文化遗产,我们的老师给我们下达了一项简单的任务:回去制作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手抄报或电脑报。

“做手抄报?”老师刚布置好任务,我就趴在课桌上想。我很怀疑自己能否画好插图,就算画好了,也很难保证自己的字能写的漂亮。于是我选择了一直不停地向我摇动橄榄枝的电子报。说干就干。我一放学就来到电脑前,打开一个个网页,开始广泛搜索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

不一会儿,我就整理好了多达25条的资料。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简介、遗产列表、种类等,它们排得密密麻麻,像一群小蚂蚁,看得我头晕。我又从网上下载了许多精美的边框,从中挑选了5张风格相同的卡通边框,将它们排版,然后再把刚才搜集到的资料插入进去……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范文3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好是坏还很难说,唯一确定的是,我们正在失去中国的乡土建筑。

79岁的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从60岁那年开始研究乡土建筑,也曾是“开平碉楼与民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高级顾问之一。这位耿直的老爷子听说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只淡淡地说:“在中国,申遗是好还是坏现在还很难说,有一些古建筑申遗成功之后处境反而更坏。中国人申遗成功第一件事就是搞旅游,破坏得更快。”

2008年7月6日,从加拿大魁北克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消息: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皖南古村落、开平碉楼之后,中国第三个申遗成功的乡土建筑项目。

2000年安徽古村落的申遗成功之后,国内有100多个镇、村落群起效仿。开平碉楼、福建土楼也在其中。200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出台《凯恩斯决议》,规定一个国家一年只能申报一项遗产。当时,中国已经有100多个项目在排队,2006年,国家文物局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又新增了35个项目。在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开平碉楼花了8年时间才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而1999年开始申报的福建土楼虽然早已通过了世界遗产中心的审核,却一直未能成功申遗,中间还曾被澳门历史建筑群后来居上,直到9年之后才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陈志华认为,相对于其他古建筑,土楼一座建筑就是一个村,不至于很容易受破坏,因此保存得较为完整。“功利地说,古建筑没有用。”陈志华将传统乡土建筑看作一种文化记忆,其价值不在实用性。在国际社会,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一直是公认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大成就,“不管雕花多精美的窗子,都不如现在一块玻璃管用。农民现在住的旧房子也不是抗震好,而是那房子的做法就是柔性的。好比一条破板凳,歪歪扭扭,但就是不倒。”这些“不实用”却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想保护也保护不了;申遗成功,至少可以申请经费去维修。

但目前中国人对申遗的看法却很功利,本地项目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中国被视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很多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努力,就为了申遗成功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申遗使很多地方尝到甜头,巴西东南部的黑金城在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后,游客蜂拥而至,在城中的巴洛克建筑之间和陡峭的街道上游览。黑金城成功地从淘金者乐土转型成为旅游城市,至今仍保有可观的旅游收入。

在国内,尽管云南政府每年为申遗投入百万元经费,但丽江古城申遗成功之后带来的13.44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还是证明这笔投入值回票价。此外,申遗成功使山西平遥古城的“门票”收入一年增长482万元,河南安阳殷墟的“门票”年收入也过了千万元。正是在这些成功先例的刺激下,陈志华感到这些年来申遗热得没有分寸他对地方政府的动机很担心:“如果什么牌子都没有你保不保护?什么利益都没有你保不保护?”

从保护的角度来说,即使申遗成功,古建筑的处境仍然危险。这些年陈志华在国内转,所见所闻使他极为痛心。京郊延庆长城脚下的村子,至今还在拆长城的砖。一头小毛驴可以背两块砖,没人管,管也管不了;贵州的地方旅游局,为了营造旅游景观,把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建在苗寨里,还在朴素的山村边开辟花里胡哨的公车站和停车场;湘西凤凰为了搞民俗气氛,在房子外面挂满红灯笼,活脱脱一个“红灯区”;温州下面的小县城,古建筑被洋房取代,20年就把880个村子的旧民居全毁了。去年6月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颐和园、三江并流、丽江古城等6处世遗因保护不当受到警告,这也是过度旅游开发带来的副作用。

虽然从事古建筑保护工作近20年,陈志华却很难有成就感。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浙江省有一个地方,陈志华和清华大学的同事做好保护规划,帮当地古建筑申报了国家文保单位。通过那天,老百姓高兴地放鞭炮庆祝。新上任的市委书记刚好带人参观,问了放鞭炮的原因后说:“有什么好庆祝的?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地方干部在一个岗位上三五年就调走了,每一任的做法都不一样。”陈志华自责真正保护下来的古建筑没几个,在人才培养上也力不从心:“国内文物保护机构不健全,也没有专业的文物保护人才。即使现在开始培养,那也要十年之后才能出一个专家。”

2007年以来,各个地方又开始热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风水、端午、周易、梁祝、文房四宝都被上升到中华瑰宝的高度被反复提及。对此,陈志华无奈地说:“中国人财迷心窍了。”

中国的25处世界文化遗产及登录年份

1.长城(1987)

2.北京故宫、沈阳故宫(1987)

3.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 987)

4.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

5.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1987)

6.布达拉宫(1994)

7.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

8.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

9.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0.云南丽江古城(1997)

11.山西平遥古城(1997)

12.江苏苏州古典园林(1997)

13.北京颐和园(1998)

14.北京天坛(1998)

15.重庆大足石刻(1999)

16.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

17.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

18.明清皇家陵寝(2000)

19.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

20.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001)

21.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

22.澳门历史城区(2005)

23.安阳殷墟(2006)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范文4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99 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1986年,中国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截至2017年7月9日,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2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2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里排名第二,仅次于意大利的53项。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与澳大利亚并列,均为4项。

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世界上拥有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共7项,苏州是中国至今唯一承办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城市。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范文5

第一:为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遗余力。

2004年至2008年,谭xx参与了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个过程。负责的工作包括:历史和文化的搜集工作,村落修复的指导工作,上送联合国遗产中心的《申报文本》和《规划文本》的撰写和翻译工作,外国专家学者的汇报和翻译工作,文化遗产宣传册的撰写和翻译工作,开平碉楼文化遗产展览的文字撰写和图片整理工作等。有鉴于此,她于2007年6月,获得中国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 个人”称号; 2008年11月,获得xx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一等功”称号;她与同事们一起撰写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文本》于2008年11月获得xx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谭xx为第二作者)。

第二:为传播遗产知识和培养文化遗产领域的人才而努力。

开平碉楼与村落于2007年申报成功之后,谭xx意识到遗产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致力于遗产知识的教育和遗产价值的传播工作。从2009年至今,一直无间断地从事遗产人才的培养工作,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专业人才的培养。

以xx大学为基础,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人才;自2009年开始在xx大学建筑系设立“传统建筑设计与保护”“岭南建筑”“侨乡遗产建筑”等课程,把遗产知识的教育纳入建筑系的培养方案;谭xx把侨乡与遗产研究作为教师本身与学生研究的主题,通过老师与学生的研究项目,带动整个区域的遗产调查活动。谭xx为主要研究者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人居环境的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获得国家文物局指南针项目立项;谭xx带领学生到开平和xx地区的其他县市去进行遗产调查与研究,2011年和2013年xx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谭xx指导的项目《建筑遗产的修缮与再利用探索——以开平巴黎旅店为例》和《从xx开平立园的管理现状探究建筑遗产景区的管理与发展模式》分别获得了省级特等奖和省级一等奖。此外,每年都带领学生开展主题跟遗产建筑保育相关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为建筑系建筑学社的指导老师,她还带领学生致力于xx本土的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

2. 重视社会人才的培养。

每年定期在开平党校给当地公务员讲述遗产保护的课程,同时也到开平碉楼旅游公司给他们的员工上课,传播遗产知识;寒暑假专门组织夏令营、冬令营,为社会上的遗产保育志愿者和中学生、大学生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得到全省范围内的好评。这些公共培训是向大众传播遗产知识的关键,当地政府的决策者、旅游行业从业者、文化保育志愿者等的工作都跟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培训他们的遗产知识和文化认知将大大地帮助当地的文化遗产的保育,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同,从而提高当地的遗产管理水平。

3. 长期在媒体上宣传本土文化遗产及其保育的知识,帮助本土侨刊向华侨宣传侨乡事迹。

无论是学校上课还是培训班,毕竟不能普及大众。谭xx跟当地媒体《江门日报》合作进行长期的遗产报道,设立专栏《建筑遗珍》进行长期的系列报道,以记者写采访为主,谭xx做专业点评的方式。此举对宣传了江门xx地区的文化遗产和保育知识都起着启蒙与引导的作用,在社会上培养了一批遗产保育的热心人。

此外,为了更好地向关心xx家乡发展的华侨传递家乡的信息,谭xx还帮助侨乡刊物《xx侨情》进行英文翻译,帮助不懂中文的华侨后裔认识家乡社会。

第三:潜心挖掘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价值,注重国际合作,海内外传播遗产知识和遗产价值。

十年来,谭xx一直潜心研究xx侨乡的历史、文化、建筑遗产等领域,挖掘遗产价值,并进行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每年数次出国考察、研究和参加国家会议,并邀请国际专家到xx大学讲述跟遗产有关的课程。2013年谭xx出版了《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筑装饰研究》一书,此书凝聚了她十年来到各地田野调查的心血。同年主编了一本《平凡赤子心——一个华侨家庭的历史》。2011年在xx出版英文版书籍,介绍开平建筑的变迁过程——A Dwelling Journey in Kaiping.

谭xx在研究上和教学上,都十分注重国际视野的培养以及国际合作。她除了邀请国际专家到来给学生上课之外,还与xx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三藩市州立大学、加拿大卑诗省大学圣约翰学院等著名学府保持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把自己的研究保持国际视野。

第四:为探索如何平衡遗产的保育与发展的矛盾而建立教育基地,进行项目实践和研究;同时把教育与研究结合起来,邀请国际资深教授,开拓学生思维。

看到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在保护与旅游发展中的失衡现象,谭xx从2011年开始在开平的古村——仓东村进行尝试,试图探索一条可以平衡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的路子,即既可以保持文化遗产村落的原生态状况,又可以产生效益,惠及当地老百姓。她以仓东村为基础,联合社会各界,包括村民、后代、有心的开发商、当地政府等资源,建立了仓东教育基地,作为培训文化遗产人才的现场教学场所。项目从2011年开始修复和整治,2014年1月开始尝试运营,当年在村里举行了16次活动,包括:来自开平本地、xx省各地、以及xx等地的中学生文化遗产培训活动;来自xx、海南、xx、澳门等地的文化保育志愿者培训班;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专家在此召开现场会议。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范文6

经济强劲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2011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做好洛阳、安阳、郑州、开封等地的遗址保护和利用,探索大遗址保护机制。依托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建设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今天,我们走进中原,了解中原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厚重性,及其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作用,打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从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洛阳篇: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其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2000年11月30日,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翔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6年1月,龙门石窟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最高纪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时期,人们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以胖为美,佛像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淳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的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至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

龙门石窟是中原北方三大石窟群之一,它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人类文化的遗产。龙门石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已成为洛阳的一张名片。

安阳篇:殷墟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殷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殷墟王陵遗址。它位于著名的洹水北岸,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与祭祀场所、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出土地。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二是宫殿宗庙遗址宫。它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4A级旅游景区。现有殷墟发掘史展厅、妇好墓圹展厅、YH127甲骨窑穴展厅、车马坑展厅、殷墟博物馆等陈列展馆,复原展示了10余座有代表性的基址。三是洹北商城遗址。它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北部,其西南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殷墟遗址。洹北商城的宫殿区位于城址南北中轴线南段,现已发现大型夯土基址30余处。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基址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即著名的一号宫殿基址,是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

殷墟作为晚商都邑遗址,它的文化遗存,特别是其甲骨卜辞的某些内容,证实了文献中只有零星记录的商王朝的存在。殷墟是中国考古学史的缩影,是中国所有古遗址中发掘时间最长、积累经验最丰富的遗址,被称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殷墟所展示的一些文化现象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段中的独有现象,今天已不复存在。殷墟文化代表了中国商文明乃至整个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

登封篇:“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2010年8月1日,世界遗产大会作出决议,将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标志着中国第39项瑰宝被载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册;同时,也是河南省继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在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天地中心则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登封,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中国几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这里建立了弘扬传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这里也成为人们测天量地的中心,这一历史背景使得这里汇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纪念建筑,其精华,即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观星台、中岳庙、汉三阙、会善寺、嵩阳书院、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

这组建筑种类之多、规格之高、历时之久、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举世罕见。它们是中国古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漫长发展的滥觞,更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最真实、最深刻的反映。

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建筑。测景台创立于西周(约公元前1037年),周公为测日影定地中在此建土圭,唐代(公元723年)仿旧制改建成了石圭。观星台建于元代(1276~1279年),郭守敬以此为中心点观测并推算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其精确度与现行公历仅相差26秒,创制时间却早了300年。

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筒体建筑。它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建筑艺术交流结合的完美见证,代表了东亚地区同类建筑的初创与典范,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少林寺常住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寺内现存明、清建筑30余座,每座建筑都承载着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五百罗汉朝毗卢、少林拳谱、十三棍僧救秦王等壁画以及现存的数百品碑碣等文物都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创新与发展的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成为中国在海外最闪亮的一张名片。

少林寺塔林保存了公元689年至1803年间的古塔241座和现代塔2座,是中国现存古塔数量最多的塔群,被誉为“中国古塔艺术博物馆”。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在宋代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首,是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其规划布局和实物留存独具特色,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标本意义。

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建于东汉年间,是中国仅存的时代最早的庙阙,代表了中国古代国家级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雕刻于汉三阙上的马戏、蹴鞠、夏禹化熊、启母化石、幻术、斗鸡等画面,以及篆书铭文十分精美,是汉代艺术风格的集中反映,更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

中岳庙至迟在汉武帝时已经存在,现存建筑格局可上溯至金代,现存建筑多复建于明清,为官式建筑的代表,也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组道教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