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考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专业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专业考研

会计专业考研范文1

【摘要】本文在分析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了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与设置原则,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整个会计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

虽然会计学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至今人们对实验教学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更无权威性的研究与规范,缺少清晰的实验教学目标与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学专业培养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需要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展开讨论。

一、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对会计学专业的意义

我国历来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精英教育的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根深蒂固,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对会计学的意义还需要重新认识。

首先,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自从大学扩招之后,本科教育的目标正在悄然改变。每年新招本科生数以百万计,显然其中的多数已不是凤毛麟角的天之骄子,我们的教育方针也不再是“精英”教育;而且从就业情况和未来发展来看,本科毕业生中的大多数应该是普通劳动者。因此,会计学的教育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所谓较高素质是指学生具有作为一个会计学专业技术人才所应具有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与一定的创新能力。其中,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会计学尤其需要受到重视,因为会计学是一个应用学科,学生只有懂得怎么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次,从教育科学的角度看,也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无数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例如:

(一)实验加深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理解,有助于掌握会计基础知识。

(二)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将所学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有机结合起来,较熟练掌握会计基本核算流程,有助于培养会计基本技能。

(三)经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初步学会在两种不同技术环境下如何完成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

(四)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此外,还能培养学生对会计的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对会计学专业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试想学生如果整天在教科书中兜圈子,难免理论脱离实际,缺少实际才干,这与大众教育的培养目标很不相符。因此,我们既没有理由轻视实验教学,也不能继续对实验教学敷衍了事,否则培养较高素质的会计专门人才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会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虽然我国的教育方针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长期以来整个教学计划以及许多主要课程的内容设置几乎都是从理论到理论,实验被放在一个很不起眼的位置。会计学专业对实验教学普遍缺乏研究,既对实验教学缺乏认识与重视,实验设置又不太合理,主要专业课一般都没有安排实验教学。

笔者认为,现行会计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验教学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例如,不少院校对社会实习缺乏严密组织,甚至放任自流,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对实习缺乏具体要求、有效指导与严格考核。

(二)实验教学设置严重不足,除了基础会计学的手工会计实验、会计电算化的会计软件或ERP应用实验之外,主干课程的教学缺少实验环节。例如财务管理介绍的许多理论与方法,未能通过实验教学加深理解和灵活应用。

(三)实验教学与课程不配套。例如,原来的主要实验集中在基础会计学与会计电算化这两门课程,其中尤其会计电算化实验涉及账务处理、成本核算、财务管理、计算机审计等等许多内容,显然由于内容太多,除了账务与报表处理之外,其他内容往往不了了之,而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等需要实践的课程却没有安排实验。

(四)实验教学不规范,一些实验既缺少实验大纲,也无实验指导书,甚至不计算学分。例如,会计电算化实验一个学期40学时却不计算学分。

(五)实验教学不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计算机在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领域的应用获得广泛普及,但这些课程却基本停留在手工会计的基准,既无计算机处理方法的介绍,更无计算机如何处理的实验。例如财务管理中的许多方法或模型,利用ERP或Excel等软件可以获得非常有效的解决,但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却不安排相应的实验。

理论联系实际是大学教育的一条真理,随着社会环境的急速变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显然需要重新认识,其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

三、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与设置原则

实验教学的目标必须服从专业教育目标的需要。一般来说,会计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因此会计学专业各种实验教学的目标应该是:通过较全面的实验教学,使受教育者不仅深入领会会计学专业的基本原理、技术以及应用方法,而且学会如何从事和管理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所应具有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了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会计实验体系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原则:

(一)实验内容要具有系统性,即不从单一课程而从整个专业目标出发全面考虑实验设置;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主干课程都应该设置实验,而且除了验证性实验之外,应尽可能设置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二)实验计划要具有规范性,即每种实验必须有明确的实验大纲,规定每个实验的学时与学分、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项目与内容、教材与参考书、考核方式等等,避免实验教学的随意性。

(三)实验手段要具有先进性,即会计实验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要设置各种手工会计实验与计算机会计实验,而且在手工会计实验中也要尽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引入手工会计模拟软件。

(四)实验设置要与课程配套。尽可能在每门课程中设置相应的实验,因而可以把会计电算化中的许多实验分散到基础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等主干课程中。

(五)校内校外实验要相结合。社会实践(如校外实习)也是一种实验,它与课程实验一样重要,两者不可偏废,当前尤其需要强调校外实习的作用,做到实习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考核,真正收到实效。

四、对会计实验教学体系设置的初步设想

会计专业考研范文2

1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现在高职会计实践主要从两方面开展教育。其一为校内实训,其主要包括了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术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这几个方面;其二为校外实训,其主要包括了社会调查、暑假认知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等形式。高职通过这两种教育形式的结合,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更加真实透彻的了解会计的本质,让学生真的做到学以致用。

2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考核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当今社会需要综合性的人才,卷面成绩高并不能代表其他的综合能力。我们的考试形式仍然停留在传统形式上,而这些考试方法也体现不出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所需要的能力。所以当期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培养和考核这些隐形的能力。

2.2考核评价方法比较单一

一次终结性考试是现在会计专业学生通常采用的评价标准。这种考试以分数为考核标准,不能全面体现一个学生应有的职业水平和素养,且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不利于学生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素养。容易致使实践教学考核形式化。

2.3考核评价给分较为随意

由于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便是让学生拥有实操能力,但是多数高职没有对接的教育基地或是实习单位,所以一般都是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这样问题便出现了,很多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生不会安排具体的工作内容,而只是让实习生打打下手,故实习期间学生接触不到会计岗位,但实习单位仍然开具优秀的实习成绩,校内指导老师对这一情况也是有所了解,以至于最后的实习成绩是指导老师根据感觉给分。

2.4考核评价时间相对滞后

会计实践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会计实践教学是以实践报告作为考核依据,这就使得考核出现了滞后,无法及时的对实践中的问题给予反馈和互动,学生对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答及信息更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不到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

3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策略

3.1改革考核评价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考核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的问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重视对会计技能的教学,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入实践性教育,另外在考核时考核成绩可与职业资格考试挂钩,在学生毕业之前,让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办公软件等资格证书,规定这些证书与毕业证相关,让学生持证毕业。

3.2设计多元化考核方式,突出会计职业胜任能力

根据实践项目不同的特点去设计灵活的考核形式,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采取课堂记录、卷面考核、调查报告、项目设计、知识竞赛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自我提升的欲望。评定成绩的时间也应设置灵活,将以学期、学年为准的设置成以实际学习中包含职业技能内容为准;把原来的阶段考核变为过程考核,做到全程化实践教学。

3.3改变教师单一评价,延伸评价主体

在评价学生成绩的过程中,应该让同一实训小组中的同学、授课的教师、实践指导过程中的老师参与进来,这样能够比较全方位的考察学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当然,考核还是以实训教师为主,其他人员的评价为辅。此外,还应当让参加考核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有助于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改正,有助于使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总结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胜任能力。

3.4拓宽评价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在选择评价的内容时,多采用无标准答案的问题,注重评价学生的沟通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强调考核综合性的内容。实践教育中,更应该鼓励学生学会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计专业考研范文3

《经济法》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理论基础夯实,综合性较强,涉及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等方方面面,内容庞杂,知识点多且零散。面对严谨枯燥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理论基础差、自制力不足,容易产生厌反情绪。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就曾指出:“教学方法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使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职作为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类型,主要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理论够用”为尺度,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结合作者本身的教学实践,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了一体化分小组案例教学模式,并创新性地采取了“1+1+1”三方考核评价系统,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点看法,供探讨与交流。

一、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经济法》课程内容庞杂,与会计专业契合度不高

在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涉及的法律种类较多,内容庞杂,但课时却非常有限,少的仅有42个课时,因此在课堂上无法同时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只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高职学生普遍对基本的法律、法?没有足够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吃透法律的基本原则、精神以及各单行经济法条文。另外,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普遍采用不分专业、授课内容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突出其与各自专业的结合,无法体现学生在本专业基础上的法律优势,这也往往使得学生在心态上,习惯于将经济法当成非专业课程对待,忽视其重要的地位,加之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所以学生学习热情也不高,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普遍缺乏条件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目前的高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仍以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收为主要形式,教学上更是偏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法条的讲授,这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因此,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难以实现。更为突出的另一方面,是普遍都缺乏可实践的教学条件,这就导致一些事务所咨询、实地法律调研、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方式很难开展,其结果就是,学生虽然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但并不能因此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经济法相关问题,不利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经济法》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目前的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仍以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为主,缺乏专门针对该课程特殊性做出的新尝试和新探索。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考核不能仅仅体现在对法律概念、法条的背诵记忆上,更高层次的考核应该是体现在其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思路,瞄准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分析能力测试,进行综合考评。

二、一体化小组案例分析与“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的教学思路

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在《法律之路》一书中提出:“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一个个的案例就是人类法律生活经验的结晶。这说明了具体案例对于学习法律的重要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在《经济法》课堂中运用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但是非一体化的分小组案例分析方法过于零散,无法实现《经济法》课程中各章节知识点的串联,且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短视。而基于一个统一的企业背景下的一体化案例分析,能让全体学生有身临其境融入企业经济环境中,去实践经济法的运用,真正地做到寓教于学、工学结合的目的。

其次,对于一体化分小组案例分析实施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学生评价配套体系改革。此前,《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仍以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为主,且平时成绩部分,也都依靠任课老师的主观印象给分,有失公允。哪怕是课程中运用了案例分析后的评价,也是单一的由教师评分作为考核评价,这个是比较片面的。因此,本文作者在这里引入“1+1+1”三方评价系统,从组内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个角度均衡地去评价学生的一体化案例分析成果,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大家地积极性,也有利于公平地打分。

三、一体化小组案例分析与“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教师需要研究一套用于小组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

教师需先根据所教授的《经济法》课程章节内容,即哪些章节可以进行分小组案例分析,再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研究一套适用于分小组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本文作者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当下非常热门且深受学生喜爱的一档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作为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安排的相关知识点任务,结合背景知识,模拟甚至演绎相关的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强化知识点,实现真正地寓教于乐。

(二)对《经济法》课程学生划分小组。

在《经济法》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就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根据男女比例、性格差异、能力层次等不同的指标,科学地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组长,对该组的案例分析进行统筹安排,同时通过抽签,决定各个小组案例分析的顺序。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成员分析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计划、分工实施任务。这样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将合作与竞争机制有机结合,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

(三)课堂一体化分小组案例分析实施

根据课程进度和分组顺序,每个组会在下堂课前知道本小组要围绕此展开案例分析的知识点。比如,教师本次课堂上讲授了关于“公司法”中“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知识,那相应小组成员就要围绕这个大的范围,以“奔跑吧兄弟”为案例背景,构思相关的案例,将跟“有限责任公司”相关的知识点嵌入其中。案例展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小组成员可以选择根据各自分配好的角色,对案例进行演绎分析,也可以通过PPT的展示讲解,进行案例分析。

该环节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可以指引他们如何有效地去组织案例,从哪里查找相关的案例资料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提示学生注重团队配合,培养整体协作能力,当然,如果出现有的学生浑水摸鱼,搭便车的情况,需要与该学生及时沟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适当的约束。

(四)开展“1+1+1”三方考核评价

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案例分析课堂教学,在最后的呈现过程中,肯定会有做的出色的可以让别的小组学习借鉴的地方,也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最后案例分析结束后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会邀请别的小组的成员对该小组的案例分析发表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教师要对案例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对凌乱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考核评价摒弃了一贯的教师单方评价原则,引入“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分为组内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分别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参与能力和完成状况进行评价。最后,通过50%的组内自评分数、25%的小组互评分数和25%的教师评价分数,作为学生最后的平时考核分数。

四、实施总结

会计专业考研范文4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是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制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

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中从事会计工作,并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均可报考。

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合格者,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财政部用印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会计专业考研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4日

自2000年以来,中国经批准的有学历授予权的民办高校数量由42所增加到1,300多所,增长了30倍,在校生人数由约7万人增加到680万人,增长了97倍。2002年12月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首次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会计热潮的追捧下,各高校呈现出纷纷上会计学专业的景象,在激烈的竞争中民办高校如何更好地发展,其专业建设至关重要。专业建设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一、民办高校的特点

由于资金来源、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不同,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有很多独特之处,以下就师资方面、生源方面以及就业方面的特点进行阐述。

(一)师资方面。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由专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主要包括返聘的退休教授和副教授、自身培养的中青年副教授、中青年讲师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退休教授和副教授在教学技能方面游刃有余,在教学态度上认真负责,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自身培养的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理论知识扎实,科研成果丰富,在项目的申报工作中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中青年讲师和硕士研究生,富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生的事物,传授新知识。中青年讲师以及硕士研究生在返聘的退休教授和副教授的指导下,在自身培养的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的带领下,能够迅速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丰富科研成果,返聘的退休教授在中青年教师的活跃氛围中,感受到青春的气息,为工作而生活,从而形成在一个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二)生源方面。民办本科院校的生源是“三本”生源。“三本”的学生相对“一本”和“二本”的学生有以下不足:一是基础知识不扎实,二是自学能力不强;三是刻苦勤奋程度不够。但是,他们的优点是思路比较活跃,动手能力较强。针对这些特点,民办高校探索独特的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制定 “一主二辅”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一主”的教学计划是:对80%的学生可以用三年半的时间完成四年的教学计划,再用半年的时间强化实践,满足服务就业的需要。“两辅”的教学计划是:对20%的学生举办考研辅导班和培养拔尖应用人才班。考研辅导班采取自愿报名,自然淘汰的办法,用三年时间完成四年教学计划,用业余时间冲刺考研;对10%基础差的学生,用两年业余时间组成基础补习班,重点加强数学、外语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然后逐渐流动到主体培养模式,以满足后续课和就业的需要。

(三)就业方面。就业方面主要是面向地方、基层、面向台资、三资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满足90%的学生就业需要,满足约10%的学生考研和优秀紧缺应用人才的需要。针对学生的就业需要,民办高校特别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力支持实验室建设,财经经类专业目前建设投入使用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审计手工实验室和计算机审计实验室,并准备投入建设企业行为模拟实验室,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满足现代化人才的需求创造条件。针对10%考研的学生和优秀紧缺应用人才的培养,民办高校通常安排优秀教师免费开办考研辅导班指导学生的报名和复习考试,并指定相关教师指导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相关科目的答疑工作,努力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鉴于上述的特点,民办高校应在会计学专业建设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色,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差异化战略,实现“错位策略”,以避免正面的竞争。

二、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在对会计人才需求增大的同时,也对会计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民办高校在会计学专业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对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但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国际化教育方面、实践教学方面以及会计信息化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民办本科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要想成为富有竞争力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综合能力。综合能力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范莹莹、刘峥,2011)。

邵军、于小溪(2011)通过对我国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但是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在会计学专业培养计划中体现不足。学生普遍对专业课程的认同度较高,对课程中的操行、行为科学等认识到位;对数量分析法、交际能力、市场营销等课程的认可度较低,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民办本科院校的生源是“三本”生源,“三本”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刻苦勤奋程度不够,外语和数学基础较薄弱,但思路比较活跃,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较好。随着全球经济的跨国界发展,会计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当前的民办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建设方面暂时没有体现出对“三本”学生自身优势的提高培养。

(二)实践教学方面。根据唐秋烨2011年的调查结果,不管是专科生还是本科生,不管是工科院校还是财经类院校,希望自己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学生占56%,希望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学生占42.4%,希望成为研究型人才的学生1.6%,如图1所示。(图1)由此可以得出结论:98%以上的大学生希望成为以实践能力为主的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目前,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设校内实验课程;二是校外实习。校内实验课程主要以会计电算化、手工实验以及ERP沙盘实验为主。校外实习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指导学生实习。

校内实验课程开设方面,通过对河南省多数高校的调查,目前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有会计手工实验、会计电算化、ERP沙盘实验、计算机审计和审计综合实训等,这些实验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了学校和企业的距离,但是各门实验课程是独立的,没有形成企业环境,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目前的审计实务采取的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审计方法和审计理论,还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经营目标、战略等)。另外,会计手工账模拟与电算化模拟脱节,缺乏同时适合手工账和电算化的实践操作教材。现有的教材大多为各高校或软件供应商组织编写,有些教材适合手工账课程不适合电算化课程,有些适合电算化课程而不适合手工账课程,这样不适合学生更好地比对学习。

校外实习方面,校企合作和校外授课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参观学习的机会很少,目前主要是在大四上学期进行校外实习,这段时间有的学生准备考研,有的学生忙着找工作,真正从事专业实习的学生比较少,另外会计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和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也很少,企业中的实务工作者也很少到学校为学生授课,校企合作开展得不够深入。从目前的实践教学来看,校内实践课程中,各门实验课脱离,缺乏企业环境模拟,校外实习的重视不够,民办本科院校没有充分利用“三本”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国际化教育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会计在服务资本市场和优化经济贸易秩序中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会计准则的建设,积极推动会计国际趋同事业。2009年9月2日,中国财政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公布了持续全面趋同的主要项目和时间安排,于2010年启动了会计准则体系的修订工作,2011年完成对金融工具、收入、财务报表列报等重大项目的修改。2011年之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实务中如果出现新的交易或事项,将通过持续全面趋同机制加以解决。

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国际化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其最终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王海莲(2012)的统计结果表明:公办院校中开设ACCA方向课程的有30多所院校,开设CGA方向课程的有18所,而2008年刚进入我国市场的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在全国有9家院校在招生,如图2所示。(图2)目前,在河南省公办高校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开设ACCA和CIMA方向实验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开设ACCA和CGA方向(2012年新开方向)。

民办高校聘任机制比较灵活,师资队伍比较年轻(包括外籍华人、留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等),在专业外语的学习和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河南省的民办高校中尚未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设ACCA、CIMA和CGA方向。

(四)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2010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国家标准公告《可扩展商业语言 (XBRL1)技术规范第1部分:基础》、《可扩展商业语言(XBRL)技术规范第2部分:维度》、《可扩展商业语言技术规范第3部分:公式》和《可扩展商业语言)技术规范第4部分:版本》;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即采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表述的会计准则)指出自2011年1月1日起,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的我国部分公司、部分证券期货资格会计事务所施行,鼓励其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这意味着我国进入了XBRL的推广应用阶段。此外,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推广,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都迫切需要会计信息化人才。

目前,会计专业学生信息化能力的培养还处于“电算化”阶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教学导向都停留在“会计软件操作”层面。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更加需要的是能够依托财务、会计、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在计算机上实现会计方法(如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存货计价等)、会计业务与其他业务的整合,改善组织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经营目标,从而使会计信息资源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会计与计算机高度融合的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夯实会计和计算机两个学科的基础知识,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普遍存在师资紧张的局面,抽调会计教师学习计算机知识不太现实。另外,学校尚没有出台系部之间联合培养模式的政策措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处于停滞状态。

三、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民办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的不足以及民办本科院校的特点,本文在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以及教学方法和技能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以其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增砖添瓦。

(一)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和结构

1、加大综合能力培养力度。由于三本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薄弱,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不足,应在课程中增加协调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要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当增加操行、行为科学、数量分析法、交际能力等课程,同时制定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恰当途径加以培养。

在会计国际化环境下,会计课程的设置应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与财务、金融等相近的学科进行知识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在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完整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刘永泽,2010)。当然,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系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需要中青年教师持续不断的学习。

2、重视会计信息化课程整合。XBRL报告推动着财务报告模式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高校应按照信息化思路重新设计会计课程体系,将会计信息化理念融入会计专业各门课程中,把会计人员培养成企业会计决策的参与者或者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顾问。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模式应将会计信息化背景与环境作为会计课程体系的灵魂和主线,基于IT视角,打破以往学科和课程的束缚,搭建综合性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将会计电算化扩展为会计信息化。为了更高效的实施该教学模式,可以采用系部之间联合培养的方案,即会计系和信息工程系进行合作培养,会计系抽调教师负责会计专业课程的讲授工作,信息工程系抽调教师负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授工作,另外会计系或者信息工程系再抽调年轻教师学习跨专业知识,使其成为会计信息化培养的骨干教师指导学生的综合会计信息化学习。当然,该方案的实施还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和系部之间良好的沟通合作。

3、开设国际化会计专业方向。随着经济的跨国际发展,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大,民办高校可以利用丰富的外教资源、涉外会计方向的师资优势以及学生专业外语方面道德基础知识,考虑开设ACCA、CGA和CIMA方向,引入ACCA、CGA和CIMA职业资格教育,从多方面促进会计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另外,ACCA、CGA和CIMA先进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对普通会计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课程的建设也会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再者,CGA等协会与实务界、教育界广泛的合作关系,也会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大大拓展了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创造更多的教学和科研合作的机会。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根据三本学生动手能力强、善于沟通、学习积极性差的特点,积极开设第二课堂,以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对于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要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多征求学生的建议。一方面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师生互动,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达到学生个性张扬、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目的。如学校可以安排毕业三五年、事业刚起步的校友或者经验丰富的会计审计人士来作报告或进行课堂专题教学,与学生交流在学业、工作甚至人生其他方面的心得体会,这样的报告或课堂结合现实社会,讲授人与学生的距离很近,往往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的比例较大,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副教授和教授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发展潜力较大,教授和副教授应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以及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以便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会计学知识,并促使其与实践相结合。此外,校内教师之间以及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各门学科或课程的融合互通,开拓教学视野,改革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2、引进信息化复合型教师队伍。为了更有效地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民办高校应积极引进一批既懂会计、管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到会计信息化教学的队伍中来。同时,可以利用民办高校专兼职相结合以及老、中、青搭配的优越师资结构选派具有综合能力潜质的会计教师到有关院校进修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会计信息化教师。

3、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目前,民办高校的校内实训环节基本是由专业教师承担,如何配备实训教师以及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技能对提高教学效果十分关键。(1)引进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实务操作人员担任兼职实训教学指导教师;(2)安排专任教师到相关领域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大型企业、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交流,选派优秀的专任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兼职,从事管理与实务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3)聘请具有丰富实务工作经验的退休人员承担实践指导工作并带领和指导青年教师的实践课程。

4、建立一支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实务经验的师资队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迫切需要会计国际化人才,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即具有能够讲授各类国际水平课程的教师队伍(杨雪,2010)。目前,民办本科院校拥有一批留学归国的年轻师资队伍,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外语表达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建设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双语师资队伍,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海外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交流,实施引进来策略,推动国内会计学前沿问题的研究。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技能

1、调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校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特性,采取不同的授课策略,注重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课程教学可以采用自主讲课、案例分组搜寻和讲解、“头脑风暴”式讨论、“世界咖啡屋”团队学习方式等授课策略,让学生参与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回答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注意尽量避免直接回答具体问题或做法,要尽量向学生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启发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嵌入式实训教学。通过将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嵌入实训课程,学生们可以在了解企业环境(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企业的经营目标、战略和经营风险、企业的性质、内部控制和会计政策的选择等)的基础上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从而推动学生主动思考、规划实验过程和实验步骤,体验团队协作,提高学习积极性。该模式的实训课程在培养学生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从而使会计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使校内教学与实际岗位零距离对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丰富实训手段。实训教学应采用互动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会计手工实训资料与会计电算化资料应实现对接;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提供企事业单位真实的会计影像资料,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仿真模拟的实训效果,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莲.财经类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思考[J].财会月刊,2012.1.

会计专业考研范文6

关键词:中职院校 会计电算化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在我国中职院校中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制定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适应生产经营与服务第一线需求的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同时,随着信息技术逐渐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手工会计正面向电算化会计发展,现代化的会计人才不仅要在会计专业上具备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要具备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能力。因此,高素质、高能力、高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受到了社会和企业越来越多的青睐,中职院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成为当前中职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加强对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战略的研究,对我国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当前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尽管我国中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不少改进和提高,但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电算化软件操作和应用训练不足,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计算机软件操作和应用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而言,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软件是学好该专业的重要前提。然而,就目前我国中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情况来看,大多数学员均只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只能通过一种会计软件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且这种培养往往都是在一个学期就完成,计算机操作软件应用少,应用能力薄弱,且学生进行计算机软件培养的时间短,实践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存在一些漏洞。

(二)学校对企业和会计核算的环境认识不够,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和企业发展实际有出入

目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时,由于对企业和社会会计核环境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在教学中对学生教育方式和教授方法的处理运用不当,由此可见,学校在课堂教学设置中并没有解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校教学与社会发展实际相脱离,如何解决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接轨的问题,成为当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一大瓶颈。

(三)学校会计专业中的税务课程成为制约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一大缺口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其重点都放在核算成本、利润以及资产负债等内容上。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有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纳税十分敏感,而会计核算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要进行税务事项,如何合理的避税,并对账务进行合理处理,是当前考研会计人才的重要职业能力,而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往往就是学校在进行专业教学时所欠缺的。

三、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对策和建议

针对前文中对我国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并举,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新时期,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会计专业技能上,还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内涵以及判断力等内容。很多学校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尽快的掌握并熟悉会计工作,往往过分的重视会计技能的操作,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账务处理,这种教学方式只关注了学生在会计信息方面的生成过程,难以深刻挖掘学生深刻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会计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职业,学校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技能和能力同时培养,既要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的理论学习,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和应用基本会计知识和核算方法的能力,积极应变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

(二)积极完善学生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一方面,学校要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财务部门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设计,采用现代化的企业会计数据进行培训,增加学生在学习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模式。另一方面,加大学校与企业合作参与会计领域研究的课程建设,聘请企业财务人员积极进入学校进行业务培训,逐渐与企业建立互信互惠的良性合作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三)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建设,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

学校师资力量是教学水平提高的保证,完善的专业课程设计是丰富学生实力和内涵的重要支撑。根据现行会计专业的需求,学校应改革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通过校企合作,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积极建立高水平、高业务能力、高创新能力的“双师”教学团队,培养强有力的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构建优秀的专业教师讲授,“双师”实践课程承担的教学格局。

参考文献:

[1]吴兆旋.会计教育与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 2009

[2]李心合.论会计教育目标[J].会计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