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控制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控制研究范文1
关键词: 肥胖;健康风险;合理营养;健身运动;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G8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84-020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肥胖已成为当今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国民中均出现了体重明显增加的趋势。不仅如此,调查还发现,罹患肥胖症的患者中间出现了明显低龄化的趋势,这意味着因肥胖症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发生年龄也将逐渐提前,这将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困扰和负担。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综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约有2亿人体重超重,6000多万人患肥胖症。其中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1]。肥胖将成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预防和控制肥胖已经刻不容缓。
1肥胖的判断
1.1 体重指数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超重的分类标准是以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为基础的,成人体重指数在18.5~24.9范围为正常,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2]。WHO统一的分类标准是以欧美白人为基准而制定的,由于存在种族、所在国家和地区以及民族、地域的差异,有学者指出应结合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标准。
2002年4月,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我国21个省、市、地区人群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二十四万人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同意中国成人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3]。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
1.2 腰围与腰臀比据加拿大Queen''s大学的伊恩·詹森等人对全美“第三次国家健康与营养普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作为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综合症的预报因子,腰围比体重指数(BMI)更能说明问题[4]。腹型肥胖比例大是中国人肥胖的特点和潜在危险,亚洲人的脂肪不仅易累积于腹部,内脏更是脂肪容易积聚的部位,内脏部位体脂越多,对健康的威胁越大。腰围可反映脂肪在腹部的分布情况,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认为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3]。根据临床研究显示,腰臀比较能反映出内脏脂肪分布的严重程度,腰臀比男性大于0.9,女性大于0.85的腹型肥胖者,健康风险增加。
2肥胖的健康风险
2.1 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肥胖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在BMI并不太高者,腹部脂肪增加(腰围大于界值)似乎是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素。同时使用腰围和体重指数可以更好地估计相关慢性疾病的危险度,其关系见表1[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相对危险度见表2[3]。
2.2 导致心理问题暴饮暴食是肥胖者常见的一种心理病态行为。由于身体形态异常,肥胖者受到他人嘲笑和歧视,产生自卑情绪,进而自暴自弃,通过大量进食来缓解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自卑,肥胖者对各种社交活动产生畏惧,不愿积极参与,导致情绪不稳定、性格孤僻。
3肥胖健康风险的控制
3.1 肥胖健康风险的控制方法
3.1.1 行为控制通过宣传教育使肥胖者及其家属对肥胖及其危害性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配合治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自觉地长期坚持是控制肥胖首位及最重要的措施。
风险控制研究范文2
一、主要投资风险
(一)制作风险
企业生产一样产品的时候,也存在产品积压,占用流动资金的问题,然而影视作用由有别于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这是一个全程创作的过程,不存在着企业化流水线生产模式,这种模式生产出的作品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没有什么新意可言,这种没有创作。靠着一味的模仿得到的影视作品是没有市场的,其投入的资金所换回的经济利益或者社会利益存在收回的风险。同时在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存在一定不定的因素,例如:演员出现临时状况不能出演,由于场景的需要,技术设备需要更新换代,也有可能遇到不利于拍摄的天气情况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造成整个影视作品制作的时长加大,成本提高,制作的效果减弱等,这种风险对于整个影视作品的制作成本和制作时长来说,只能造成更坏的影响,而这种制作风险因素对于制作效果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即在效果优于预想,或者是效果劣于预想。从理论上说,这种制作上出现的风险点也有可能造成最终的制作流产,没有完成。这就是在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风险问题。
(二)市场的风险
影视作品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这个行业也引入的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很多市场方面的风险也不断显现出来。由于影视作品是一种全程的创作性的“产品”。在投入市场之前,除了在制作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之外,还存在来之市场的风险,上面也提到了,影视作品最怕的就是“撞衫”在本作品投入市场之前,刚好有一个类似的作品正在全国播出,这种状况下,还强行进行本作品的宣传推广就不相适宜了,这将遇到很到的市场风险问题,很难将投入的资金成本收回,造成经济损失,社会效益也不是很好。这种对于市场出现风险的预测是十分困难的,很多时候也没有任何的依据或者公式作为参考,只能根据自己进行的前期市场调查得出的市场分析报告。另外,市场存在的风险与每年市场影视作品不多有着一定的联系,例如电影市场中,每年就那几部电影作为整个市场的核心,另外的电影因为自己的题材不好、演员的表演不到位,没有明星演员效应,等等直接将这些作品边缘化了,造成了投资方血本无归,很多投资影视作品的企业都存在很大的投资风险。同样,这种高风险的投资也有很可能对投资方带来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就一部著名的影视作品,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可能记住它。例如张国立和蒋雯丽主演的《金婚》是跨越50年的一个家庭生活剧,具有很大受众群体,它是第一部比较完成的再现了解放之后结婚的那个年代人的生活,不论是演员表演,还是对于一些时代烙印的表现都有着很大的成功,其最终获得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时《金婚》在播出前,类似的作品不多,没有那么完整的再现当年的那段岁月。市场空间较好,没有了市场风险的约束。
(三)枪版的风险
影视作品是一种创意的产品,这个产品中更多的蕴含的是制作团队的一种创意,最终的表现就是这些作品本身,它们具有较弱的防抄袭特点。这个相应对于电影市场尤为明显,2015年7月中旬,大鹏指导并主演的《煎饼侠》在上映不到两天,网络上就可以搜索到相应的枪版《煎饼侠》,这是对这部电影的不尊重,对于这个制作团队劳动成果的不尊重,造成了电影票房的损失。虽然近年来,国家文化部门不断加大对盗取别人版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但是由于这里面有着很大的利益空间,很多人不惜代价地将盗版进行到底,这种行为严重扰乱的影视行业市场,很多的影视公司或者企业受到了很大的损失。目前,国内的盗版市场就像一个影子一样与影视市场同步发展,每年就电影这个重灾区而言,全世界由于盗版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六百个亿美金。目前主要的盗版方式有直接进行枪版影视作品的刻录,然后投入影视市场进行销售,赢得暴利,同时有着这种产品没有版权,在成本上远远低于正版产品,严重影响了正版产品的销售,另外还有利用互联网进行非法的下载,从下载次数中谋取暴利,这也影响了正常的影视作品市场。这些盗版形式不断翻多,对于影视作品的票房有着直接的影响,造成作品投资者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还有影视作品的延伸产品也会受到间接的影响。
二、控制措施
(一)一般性的控制措施
在制作过程中的这种风险控制,现在投入方一般采用的就是一段一段投资,换句话说,就是根据影视作品上一段时间制作效果,决定下一期的投资金额,如果上一段影视作品的制作相对比较好,没有相应的周期的延误和其他问题,下一期的资金将很多到位,开始下一段的制作,当然也有出现上一段的制作效果不是很好,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制作方需要说明理由,来说服企业或者政府再进行一段资金的投入。若是不能说服企业或者政府,他们将会终止投入,将损失降到最小的程度。市场风险的规避需要及时市场营销的战略,从而迎合市场的需要,提升自己作品市场适应性,这里需要前期的市场调查,对影视作品市场进行有效的摸底,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有效的预判,同时提出化解或者规避的建议,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市场风险的防治。针对国内盗版手段不断翻新的现状,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一旦出现举报,将立即予以查处,开展多元化、动态化的文化市场净化工作,加大对盗版行为的处理力度,使得他们违法成本不断提高,减少再次盗版的可能性。
(二)市场化防控措施
影视作品已经进入了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中,需要引入现代化的、符合市场运作的影视作品投资管理。首先,需要对影视作品的投资进行前期的市场调查,对于经济效益、社会影响,以及成本的控制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化的考虑,给出一个内容详实,富有建设性的调查报告。其次,修正影视作品中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部分,这就是一种制作成本重新核算修订的过程。另外还需要在制作过程中获取影视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随时调整作品的制作方向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作品的定位进行实时调整,总的原则就是观众喜欢,这是一切作品最终的目标。只有满足了观众的需要,作品才能有自己的市场,才能投资利益的提升。最后,制作完成之后,需要再次对市场进行调查。这时候需要对作品进入市场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查,不断提出有针对性的调查方案,例如现在的电影市场就有不同的时间段,春节期间有贺岁片,学生放假有假期片,还有针对各个法定节假日的时段,电影在上映之前都要针对自己的观众群体的不同,选择不同时段上映。上映之前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宣传,根据投资的预算进行科学合理的宣传推广工作,增加人们对这部影视作品的期待,可以利用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等电视栏目进行宣传,也可以直接制作片花进行广告宣传。
(三)实现资金运用的全程管理
一个企业或者投入公司将自己的资金投入一个影视作品之中,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甚至上亿。需要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动态的审查,对于作品制作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合理分配,使得资金利用效率有效提高。投资方需要派出专门的资金管理人员负责资金的日常使用,不能因为资金管理的问题,造成制作费用没有及时拨付,影响进度。另外资金的运用还需要有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有财务等部门组成专门的监督小组,对于资金使用进行调控。
三、结语
风险控制研究范文3
一、基于风险控制的研发成本控制框架
在全新的企业经营环境下,以低成本战略为主要特征的企业竞争力的培育成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重心,如何树立全新的成本控制理念以适应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是成本会计信息服务于管理的重要课题。很多企业研发的中止或失败不仅增加了研发活动中的耗费,还失去了很多潜在的市场机会。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将研发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相结合,以有效地规避研发失败风险,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笔者认为,构建以风险控制为基础的研发成本控制框架,其理论基础如下:第一,风险的客观性。无论研发的产品和技术如何优良,对其效果的预测如何精确,其活动必然存在着风险。正是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产品研发失败成本的出现也成为必然。第二,风险的相对性。企业各业务流程上的风险给研发成本带来的增量有大有小,涉及的各部门要对风险有一个预先的识别和评估,制定出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相对降低研发成本。第三,风险的过程性。风险贯穿于产品生产周期的全过程,这就需要从企业整体出发,对各环节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相互协调,在此过程中降低研发成本。
经过多年的激烈竞争,现代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研发部门越来越贴近市场,始终围绕着企业总的战略目标展开研发活动。但是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除了有明确的导向和战略目标,还必须有对研发活动有力的事前管理和控制。事前管理和控制不仅来自于研发部门内部,还必须要有各个部门有效地参与和协调。笔者认为,研发成本控制的重心应该放在研发的成功率上。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提出之后,相关部门必须对其可能带来的与自己有关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制定出有效的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再将各个部门的风险识别结果进行综合和协调,对产品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决定项目的取舍。笔者认为,企业的研发成功与否主要与供应部门、财务部门、技术部门、生产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销售部门的风险控制有关。如图l所示:
二、基于风险控制链的研发成本控制机制
企业风险控制链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上,涉及到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各个部门。风险控制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协调性。如果把价值链当成一条协作链,那么风险控制链就是一条协调链。开发一个新项目,应该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风险控制问题。研发设计人员往往过于重视表面风险成本而忽略了隐含风险成本。正是有了其他部门的参与,才能防止为降低某项风险成本而引发其他相关风险成本的增加现象。
笔者认为,风险控制链上涉及研发活动的主要风险有:
(1)供应风险。企业业务流程的起点是物资采购,而物资采购过程中面临着质量、存量等多种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说,供应风险往往一开始就决定了研发活动的成功与否。质量是研发产品的生命。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导致加工产品的性能达不到质量标准,从而给采购方的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并给用户造成经济、技术乃至人身安全等方面损害的可能性,这就是采购质量风险。采购中还须关注存量风险,主要体现在采购量不能及时供应生产的需要,发生生产中断造成缺货损失而引发的风险;由于进货批量过多造成物资积压,甚至造成冷背、残次品,使得大量资金沉淀于库存中,失去资金固有的机会利润,在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很大时,甚至还会引起价格风险。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产品上市后,往往需要一段时间与市场磨合,这就意味着研究开发成本短期可能无法收回,从而造成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二是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因资金供应出现问题或新产品研发费用超支而导致研发失败的可能性。研发项目通常对资金的需求量大且难以预测,在新产品开发活动中,可能由于估计不足或项目费用控制不力造成超支,如果此时资金供应链出现断裂,就会迫使研发活动中止,延误市场机会。
(3)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由于新产品开发技术本身的不成熟、不完善或新的替代技术提前出现所带来的风险。由于新产品开发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可能会因为技术上不成熟、不可行而造成研发项目半途而废,或者虽然能研制开发出来,但达不到预期的技术效果。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得产品寿命周期和技术寿命周期大大缩短,因而现代企业新产品开发活动的技术风险愈加凸显。
(4)生产风险。新产品即使能在技术上成功研制出来,但在批量生产及规模化方面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企业的配套技术不适应、生产工艺不过关、设备适应性差、生产规模难以迅速提高或工程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专业技能无法满足需要等因素都会产生生产风险,导致研发产品质量与性能达不到设计标准、生产能力不足或者生产成本过高而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5)人力资源风险。人力资源是企业研发活动最重要的资源,核心技术人员的作用更是巨大。人力资源风险主要体现在人才流失风险和道德风险上。在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的今天,识别、防范人力资源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6)销售风险。销售风险产生于新产品开发的市场化阶段,指由于研发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而导致未被市场有效接受的可能性。销售风险来源于顾客需求不明,不了解目标市场的特点,不懂得顾客的需求重点;市场接受新产品的时间以及市场容量的不确定性;忽略销售渠道,缺乏有效的销售策略。一些企业在还没有确定销售渠道、确定商的情况下急于扩大生产全面上市,这种做法是极其危险的。
综上所述,涉及研发成本控制的风险控制链可由供应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人力资源风险、销售风险组成。这条控制链在内容上不易产生重复和交叉,在体系上相辅相成,主线突出,环环相扣;在风险控制上,有利于制定相应对策,并有利于系统综合,使企业考虑风险控制的整体性,降低研发失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经营战略为核心,以风险控制链为基础的研发成本控制机制,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起:《现代管理成本会计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2]垒锡万:《企业风险控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王伟、麦强盛:《企业成本控制实务》,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风险控制研究范文4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
一、引言
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而随着金融危机对各行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断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压力,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其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认识程度较低、授信业务的发展存在盲目性、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缺乏对授信风险管理的必要投入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一)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取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活跃,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因此各商业银行都不断加强授信业务的发展,以此取得更为高效的发展。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其对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影响不断深入化,因此加大对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是其取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授信业务直接牵扯到商业银行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其发展的根基业务,而强化相应的风险控制更是成为商业银行其他类型风险控制的重要基础。所以,加强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
(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要求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其风险控制情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金融市场能否实现健康稳健运行。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难度不断提升,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较大的难题。因此,加强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众所周知,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主体,其风险控制情况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强化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也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要求。
(三)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保持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步入正轨,商业银行的竞争不断加剧,而风险控制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为了实现自身的高速发展,各商业银行都在授信业务方面加大了发展的力度,使其自身获得较大的经济利润,但是真正决定其竞争力的最终还要取决于风险控制。如果商业银行在后金融危机影响下难以做好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工作,则会导致其资本的流失,其整体的发展将受到较大的限制,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发展乏力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因此,如何实现有效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成为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竞争力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认识度较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尤其是金融市场化的发展,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而当前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的认识度较低。一方面,很多银行管理人员由于业务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工作,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在授信业务上只是根据相关的流程办事,没有进行慎重的考虑。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银行受到政策的影响较大,其在实施授信业务的过程中还没有综合考虑到金融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而这些风险因素一旦达到某一标准之后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机,对整个商业银行乃至金融市场都会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发展存在盲目性
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能够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息收入,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因此,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对授信业务的发展工作,而忽视了对授信业务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一方面,授信业务管理人员本身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其对企业所提出的各项申请只是进行表面上的检查,而没有综合当前行业、市场等情况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预估,因此使得授信业务埋下了风险隐患。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恶性竞争现象,在利润的驱动下,商业银行很难通盘考虑全球金融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金融危机,盲目性的发展会降低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三)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
近些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措施不断完善,但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动越来越难以估计,其风险隐患和影响越来越大,使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显得措手不及。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办理授信业务的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审批问题,而现有的政策还没有得到更新,只能借助于已有的机制对其进行审批,这就难以对授信业务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另一方面,在发现风险因素之后,现有的应对机制显得捉襟见肘,而机制的制定和实施存在时间差,在高速发展的金融风险下,其控制力显得十分有限。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能力。(四)缺乏对授信风险管理的必要投入授信业务风险控制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当前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投入相对不足。一方面,在机构设置上,大部分银行的授信机构基本成熟,但是其职能的发挥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的审批环节依旧较多,而其时滞性阻碍了授信业务的发展,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职能的发挥监督不足,使其存在舞弊现象,也增加了授信业务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在资金和人员方面的投入有所欠缺,授信业务相对繁琐,而目前存在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其对各项业务的办理存在表面性,难以对其实现全过程的风险控制。资源投入不足也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不力的重要原因。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商业银行对金融危机的认识
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想强化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必须要首先提升对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的认识程度。一方面,要对银行各部门的管理者定期进行金融市场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传播和影响,预先做好应对金融危机的思想准备,以此指导其授信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及银行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利用,指导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更为有效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
(二)严格监管授信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不断拓展授信业务,而这种盲目性也加大了风险因素,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要全面严格监管银行授信业务的发展。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各项审批环节,根据对借款企业及个人资料的审核,根据行业和市场的发展情况,对其实施授信业务,在授信额度方面进行控制,将风险隐患降低到最小化。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近些年来金融危机的产生和传播情况,对其影响力进行研究,在经济周期内适度发展授信业务,将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过快发展带来风险隐患,在各项业务的发展上实现渐进性和高控制性。
(三)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
一方面,要根据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动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现有的授信业务等预警机制进行更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出更为实用和有效的风险控制预警机制,为商业银行实施的授信业务做好制度层面的保障,以此强化其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各项授信审批制度的实施情况,通过严格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将各项风险因素进行严格的排查,避免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带来风险隐患和影响,实现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适度加大对授信风险管理的投入
加大相关的投入是商业银行增强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关键。一方面,要完善部门的设置,并加大对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采用先进的风险预警系统对授信业务进行实时的监督,避免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其授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其在实施授信的过程中能够提升专业技能,加强对风险的预警能力,提升授信人员风险分析和控制的能力,实现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的严格控制。
五、总结
商业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授信业务基础之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难度不断加大。从研究来看,商业银行应该从强化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严格监管授信业务的发展、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适度加大对授信风险管理的投入等方面来强化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能力,以此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实现自身的健康长期发展。
作者:阮丹 单位:武汉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锡良.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
[2]吴沭林.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测度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11)
风险控制研究范文5
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开展经营活动,势必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特别是当前市场经济的波动更加剧烈,企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再加上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容易出现财务风险问题,造成了企业财务预期收益目标无法实现,甚至是出现严重的亏损。然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与收益又是共存的,财务风险既可能造成财务危机,同时也很可能带来财务收益。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深入分析研究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并通过对风险因素的评价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以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稳健,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财务风险危害及控制意义分析
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在企业的筹资、投资、资金运营以及利润分配等方方面面,管理不慎均有可能造成财务风险等问题。财务风险问题轻则造成企业财务收益降低,财务预期无法实现,重则可能造成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重大的财务风险问题还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破产倒闭的危险。强化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财务风险控制是确保企业经营稳定有序的基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激烈竞争市场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与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企业若想在这种风险环境下生存发展,就必须全面的提升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能力,也正是基于此,财务风险控制已经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核心内容。
(2)财务风险控制有助于优化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就必须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对业务流程程序进行优化,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对监督管理工作进行细化,这些基础工作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3)财务风险控制是确保企业利润收益的关键。在企业的经营发展阶段,很多情况下收益与风险有着直接的正向关系,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有收益就有风险,企业只有完善风险控制管理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内,才能确保企业的收益不会受到较大的干扰,这也是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三、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1)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风险因素是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方面,外部环境中可能造成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整体宏观经济政策、财政金融政策、货币信贷政策、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行业市场、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前景等等,尤其是外部环境中的利率、汇率、税率、产品价格以及股票价格等,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最为重要。
(2)筹资决策的影响。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一些企业由于财务危机破产倒闭,根本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筹资决策失误,进而造成企业资本结构失衡,资金筹集规模不当、来源不合理、成本过高,再加上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进而导致出现债务筹资风险问题。
(3)投资决策的影响。企业在对内以及对外投资过程中,如果投资决策不合理,很容易造成企业由于资产结构不合理或者是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较差,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由于投资决策造成的财务风险也是企业最为常见的财务风险问题。
(4)流动资产管理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以及流动资产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财务风险,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高低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企业的资金管理、应收应付账款管理、库存管理、利润收益分配合理性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也是财务风险的重要诱因。
(5)盈利能力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盈利能力强,则企业的财务工作基础也就相对较好,无论是对外筹资、清偿债务,还是投资项目建设,所造成的财务风险可能性也就越小。因此,提高盈利能力是提升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措施。
四、提升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措施
(1)强化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主要是通过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的分析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内外部环境中的风险因素,进而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提前做出分析判断。在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上,首先,应该明确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现阶段企业通常采用企清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企业发展潜力、财务弹性状况、资金变现及周转情况、资产结构情况等作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通过选取这些指标,并设定相应的指标阈值,综合采用单变量预警模型或者是多变量预警评价模型,对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准确的评价分析,进而为企业财务风险的判定以及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
(2)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首先,企业应该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将财务风险控制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对于一些与财务相关的关键岗位,更应该划定清晰的风险界限。其次,企业应该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的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尤其是强化企业内部审计控制职能的发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财务风险监督管理方面的作用,以全面的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并消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第三,企业管理部门应该注重对各项经营管理决策的合理制定,重点是在企业内部的财务决策制定、经营管理业务责任管理、资本结构调整、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资金运作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风险的导向作用,防范各种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
(3)综合运用各种财务风险止损策略。对于财务风险问题,除了进行防范控制以外,还应当提前制定相应的事后处理措施,以便于在财务风险发生以后可以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在财务风险止损策略的制定上,应该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规模的不同合理选择。企业可以采取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预备金制度,及时弥补风险造成的资金漏洞,确保经营发展的正常开展。同时,也可以通过适当缩小负债、优化资本结构、减小资本市场变化等风险接受策略,提高风险承受能力。还可以通过及时调整决策,实施可预见风险的回避策略。此外,还应该积极采取多元化市场经营、投资组合等财务风险的分散管理措施,尽可能地降低各种财务风险问题发生以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的不良影响。
五、结语
财务风险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就必须强化财务风险的控制管理。企业管理部门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重点在财务风险预警、财务风险防范以及财务风险应对等几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财务风险,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稳定的保障。
(作者单位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牛怡然.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与控制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 (02):44-45.
风险控制研究范文6
关键词: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有效措施
经笔者研究分析,现阶段,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风险管理,随着制造企业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企业想得到更好的经济利润,就需尽快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就必须加强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管理控制,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工作,充分企业供应商队伍的稳定和可靠,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将从: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分析
经笔者研究,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还具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外部环境限制,我国制造企业对于供应商管理还未形成一定制度,各项体系的构建缺乏完善,最终限制供应链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其次是制造企业协同意识不足,未能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且对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共享平台,无法将供应链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整合在一起。综上,我们发现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上明显力度不够,不能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给予有效防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为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化道路造成不少障碍。
二、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了促进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构建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采用适当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等,为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构建供应商管
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对供应商管理工作予以规范,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综合评价模型,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为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重要条件。要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做好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是十分关键的,选择的好坏对采购物品的质量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给予充分重视,确保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总的来说,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与制造企业管理不当有直接联系,企业要想降低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就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做好沟通交流,建立有效,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以此促进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充分降低管理风险,使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增添一臂之力。
(二)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风险。据此,要想降低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出现,制造企业必须构建适应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制造企业经营特点及发展规划与其他企业不同,那么制造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必须对企业自身特点足够了解。在这里,笔者将以某大型超市为例,该超市实行的QR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是通过EDI等信息技术来实现订货补货等经营信息的交换,该超市利用该体系大大缩短了交货送货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超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只有对企业自身特点充分了解,才能构建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而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他们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建立核心企业供应链体系,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建立必要以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为核心,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建立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资源共享平台。实际上,核心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不论是对于制造企业本身还是供应商本身,都具有一定益处。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核心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加强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将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另外,对于供应商而言,供应链体系的建立能让制造企业与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其业务的拓展,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不过,核心供应链的建立对于企业信息化程度要求较高,它必要以严谨的科学技术为主,以防共享的资源被违法利用。事实上,制造企业在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上完全可以选择由第三方服务公司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的ASP模式,该模式充分应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拓展供应链范围,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信息平台日常维护开销,同时也能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变更供应伙伴。
(三)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基础是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因此,如何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成为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基础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些许进展,他们将信息技术引用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海尔集团,在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选择的mySAP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物料管理、制造计划、销售与订单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等多个信息模块,该系统实施后,海尔集团逐渐完成了信息同步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海尔集团的成功为其他制造企业也带来了发展契机,部分制造企业开始复制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效率,也大大缩短了工作流程。上述,笔者提到制造企业可以通过ASP模式来开展供应链管理工作,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链管理风险,还要对自身企业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应注意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
(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长远合理的规划
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体制的建立,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以龙岩卷烟厂为例,改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有效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实施长远合理规划,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目的。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制造企业上下的共同参与,制造企业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供应链风险加强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大大减少采购成本,实现了制造企业的长效发展。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大量吸纳人才,并对在职人员实施相关培训,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发现不少问题,为了改善管理现状,制造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握住发展机遇,充分提升制造企业自身竞争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制造企业领导必须加强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管理力度,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良好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创造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莉立.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2(10):162.
[2]孔令夷.制造业供应商管理现状及模式选择[J].生态经济,2013(04):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