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六习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六习俗范文1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林农;林地流转;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2-0014-06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集体林权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林地流转,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徐秀英、吕孝侠等主要从集体林地流转现状、问题及解决思路方面展开研究,为完善林地流转政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①;肖化顺等对集体林地流转价格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②。关于集体林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使用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理论框架或案例研究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近两年来部分学者开始注重使用实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徐秀英等运用交叉分组统计方法对影响农户林地流转的因素进行分析③,廖文梅等使用Logistic模型研究农户对集体林地流转的意愿④。
国外学者对林地流转的研究主要涉及林地流转及价格影响因素方面。Daowei Zhang认为林地产权的稳定性是土地所有者进行长期投资的关键⑤。许多学者从多种角度来分析影响林地流转行为及流转价格的因素。Lars Hultkrantz认为资产的价格即借款利率对林地流转的价格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比较有限,这主要是因为林地所有者获得信贷总是受到限制⑥。T. Aronsson等认为林地自身特征和林地买卖双方特征等因素决定了林地是否进行流转⑦。为了更全面地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程度,R. Scarpa等首次设计了特征定价模型(hedonic price model)分析影响美国威斯康星枫树的非木价值的影响因素,模型解释变量分为三类:生态特征、区位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⑧。
国内关于林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相对落后,研究内容更多地关注宏观政策层面,研究方法为定性分析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少见理论研究和计量分析。而林地流转取决于林地价格、有效的林地需求与供给,因此林地流转应该更加关注微观层面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在微观领域,如林农参与林地流转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虽有涉及,但是没有详细细分研究林农流转出林地和流入林地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并且,现有的计量分析模型变量选取简单,没有考虑调节变量的影响。本文采用一手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选用调节变量来细化分析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对林农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集体林林地流转机制研究――基于影响林农参与决策行为及价格因素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09YJC790254)、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集体林林地流转决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
响,这比传统的只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又更进了一步,在说明问题时更具实际意义和说服力。
二、调查地基本情况、数据来源与理论模型的构建
1. 调查地基本情况
安化县处于湖南中部偏北,土地肥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生产松、杉、竹等,是湖南重点林区县和十强林业县之一。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竹木产业是其六大支柱产业之首,有林业用地58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17%。自2007年4月以来,湖南省在安化县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保障收益”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截止2008年4月,安化县已登记发证的山林面积578.3万亩,占应发证面积98.2%,全县共发放林权证262721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木产权进一步明晰。
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0年11月对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农村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涉及的内容为:2005-2009年这五年期间调查地农村住户个人特征、家庭社会经济情况、林地条件、受访家庭近五年发生灾害后林地损失额、是否获得贷款、林地流转意愿等方面的数据。本研究的抽样调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从安化县所有乡镇中随机抽取了东坪镇、柘溪镇、古楼镇以及羊角塘镇这四个乡镇;其次分别从这四个乡镇中随机抽取了中砥村、槎溪村以及梨坪村等12个村子;最后对这12个村的林农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150份问卷,最终获得了123个有效样本,问卷有效率为82%。在这12个样本村中,大部分的村子都已经将集体林地林木分配到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这在客观上为林地流转提供了可能性。
3. 理论模型
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林农是否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愿意将林地流转出的定义为1,不愿意将林地流转出的定义为0。
logistic回归模型为:
pr(y=1)=
式中:P为林农流转出林地的概率;Xi(i=1,2,……,k)为影响林农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变量因子。
三、林农流转出林地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 模型变量的选择
一是单一变量的选择。本研究将影响林农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受访者及家庭社会经济特征、林地自然条件、林业生产经营情况、获得林业贷款情况以及对现行林地流转制度的了解等五类,进而又具体分为以下17个单一变量(见表1)。此外,价格因素也应该是林地流转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本研究调查地点位于一个县城内,流转的价格基本趋于一致,因此不具有研究价值,本文没将价格因素放入模型中进行回归。
二是调节变量的选择。本文尝试将调节变量用在林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因为对于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林农是否愿意流转出林地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性别(X1)是年龄(X2)和受教育程度(X4)和林农流转出林地意愿(y)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此外,本文认为林地坡度(X8)、水土流失情况(X9)也是土壤产量情况(X10)和林农流转出林地意愿(y)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为研究这些调节变量的影响效果,本文将性别*年龄(X18)、性别*受教育程度(X19)和林地坡度*水土流失情况*土壤产量情况(X20)三项加入回归模型进行回归,通过考察调节变量是否显著来确定本模型中是否存在调节效果。
2. 模型变量的样本均值及预期作用方向
在获得的123个有效数据中,不愿意流转出林地的有102户(82.93%),愿意流转出林地的有21户(17.07%)。本文对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方向进行了预计,结果如表2所示。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是正相关关系,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方向为正的,用“+”表示;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负相关关系,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方向为负的,用“-”表示;有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是双重的,因此预期作用方向是未知的,用“?”表示。
回归的样本数为123,R2为0.47,拟合度较为理想,说明模型中的几个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全部变异的将近50%。通过以上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林农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对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响。年龄(X2)、受教育程度(X4)、是否从事过除务农以外的其他职业(X5)和家庭人口数(X7)对林农是否愿意流转出林地具有显著影响,且年龄(X2)和家庭人口数(X7)对流转出林地的意愿具有负效应,受教育程度(X4)和是否从事过除务农以外的其他职业(X5)对流转出林地的意愿具有促进效应。
年龄(X2)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年龄较大的农民有较丰富的农业和林业生产经验,一般认为自己能很好地胜任农活,获得较好的预期经济收益。事实上年纪较大的农民也较少外出务工,倾向于拥有林地,而不愿意流转出林地。如表3系数2所示,年龄(X2)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性别(X1)是年龄(X2)对流转出林地意愿的调节变量,调节效果为负。其结果表明: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林农随着年龄的增加更不愿意流转出林地,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对林地的依赖性更强。
注:其中“*”、“**”和“***”分别代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受教育程度(X4)在5%的水平上回归显著,这表明受教育的时间越长的农民自营能力相对较高,视野开阔,因而其外出打工的概率增加,获得非农收入的概率随之增加,所以流转出林地的意愿也随之增强。如表3系数3所示,受教育程度(X4)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性别(X1)是受教育程度(X4)对流转出林地意愿的调节变量,调节效果为正。其结果表明:相对于男性而言,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女性流转出林地的可能性更大。由于受过较高学习经历的女性一般会选择外出务工,在她们结婚后一般不会继续经营家里的林地,而农村男性由于受到当地风俗的影响,一般不会轻易出让自家的林地,以免留下“败坏祖宗家业”的名声。
是否从事过除务农以外的其他职业(X5)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多元化的职业会使农民视野开阔,较容易接收新思想新事物,外出打工的概率也会增加,从而获得较多的非农收入,因此也会增加其流转出林地的意愿。
家庭人口数(X7)在5%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负,这表明家庭人口数越多的林农越不愿意流转出林地,这一方面是因为人口数越多,劳动力短缺进而无人看护林地的可能性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树林在中国农村已被普遍认为是“绿色银行”,很多林农愿意将林地作为一种资产留传给下一代。
二是林农所经营的林地自然条件差异对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响。如表3系数4所示,土壤产量(X10)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林地坡度和水土流失情况是土壤产量对林地流转意愿的调节变量,且调节效果为负,这表明由于林地坡度越大或者水土流失越严重而导致产量低的林地,林农流转出林地的意愿越高。
三是林业生产经营的情况对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响。非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X12)和林地总面积(X13)的系数是显著的,分别为0.0106和1.0334,表明这两个变量对林农流转出林地具有促进作用。虽然有的研究显示非林业收入的增加会使林农对于林地变现的需求度降低,从而降低其流转出林地的意愿,但本文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即非林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大,林农对从林地上获得额外收入的重视程度越低,因此其流转出林地意愿越强。
四是林业贷款的获得情况对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响。是否获得林业贷款(X16)这个变量的系数不显著,表明回归结果不支持林农获得林业贷款会减少其流转出林地的意愿这一结果。这是因为现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滞后,获得林业贷款的渠道较少,利息较高,手续较为复杂,这些因素可能限制了林农通过获得林业贷款增加林业经营资金投入的渠道。此外,获得林业贷款的林农数也较少,因此出现了林业贷款的获得情况对流转出林地意愿不显著的结果。
五是林农对现行林地流转政策的了解程度对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响。对林地流转政策是否了解(X17)与其流转意愿在10%的水平上具有显著关系,这说明林农对林地流转政策越了解,其进行林地流转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就越小,相应的成本也会减少,增加其流转出林地的预期收入,因此其更愿意流转出林地。
四、政策建议
1. 加大教育宣传,积极培育林农市场交易意识
目前,我国林地流转交易规模很小,林农不愿意流转出林地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们对政策的不了解。以湖南省的安化县为例,当地的林农对林地流转政策的了解非常有限,既然都不了解这些政策,他们也就没有进行林地流转的意愿。此外,林农的主观认识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流转行为,例如,林农的观念和见识等都可能对林地流转形成一定影响,甚至导致林农做出逆向选择。因此,加大教育宣传,培育林农市场交易的意识尤为必要。首先,要让林农充分了解国家林地流转政策,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正确理解政策法规的内涵,消除他们对林地流转的顾虑;其次,要强化基层干部的政策法规培训,提高乡镇村级干部的法律意识和管理水平,减少其对林农流转林地过程中的寻租行为;最后,要鼓励在林地流转过程中建立林业合作社和林业股份制企业等经济组织形式,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帮助其合理发展,发挥其在流转中的示范作用。
2. 完善林地流转制度,建立完善的市场配套服务体系
健康的林地流转市场的建立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目前我国的林地流转政策还不健全,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制度,因此,完善流转制度和相关配套服务体系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充分借鉴城市国有土地市场和农地流转制度的发展经验,鼓励各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林地流转制度;其次,要通过税费减免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发展价格评估、政策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机构,要规范中介机构的业务,积极帮助它们发展壮大;最后,政府要积极市场供求信息和最新的政策信息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林地市场流转,规范市场运作。
3. 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外部就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要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不仅要改革城市的户籍制度,如降低农民进城的户籍门槛,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等问题,将进城务工的农民留在城市中,还应该大力发展城市的二三产业,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减少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实行医疗优惠和救助政策,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只有通过这样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才能增加城市的积聚力和吸引力,间接使更多的林农主动流转出土地,实现林业适度规模经营。
本文的研究发现人数较多且平均年龄较大的农户,其流转出林地的意愿很低。这样的林农往往家庭负担较重,即使林地的产出很低,他们也不愿意转出林地,林地是他们家庭养老防灾的保障。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农村社会保障长期滞后,农民完全脱离土地的风险较大,可能会面临包括失业风险、医疗和养老等问题。广大农民的生、老、病、死大部分仍然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这不仅不利于林地流转市场的形成,还会阻碍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因此,一方面应建立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的方式,对贫困农民实行最低生活补助;另一方面还应建立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通过个人参与和国家补助的形式筹集资金,使得农村每户居民的生活都能得到保障,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注释:
① 徐秀英、石道金:《浙江集体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调查研究》,《林业资源管理》2003年第5期;吕孝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地流转初步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1期。
② 肖化顺、曾思齐:《浅谈湖南省林地流转的冲突与制度建设》,《林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4期。
③ 徐秀英、石道金、杨松坤、李朝柱:《农户林地流转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临安、安吉的农户调查》,《林业科学》2010年第9期。
④ 廖文梅、彭泰中、曹建华:《农户林地流转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为例》,《林业经济》2010年第5期。
⑤ Daowei Zhang, Forest Tenures and Land Value in British Columbia, Journal Of Forest Economics, 1996 (1).
⑥ Lars Hultkrantz,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ice of Swedish Forest Land, 1965-1987,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1(1).
⑦ T. Aronsson, Carle Ola, The Determinants of Forest Land Pric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00(4).
初六习俗范文2
一、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教书与育人是有机的整体,教书是育人的基础和前提,而育人是教书的目的和归宿,二者是不可割裂的,而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却常常被割裂开来,育人被单纯的教书代替了,应付考试成了教育的主要内容。一些学校或教师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分数论学生,以分数分教室,以分数排座位,只注重“教书”,不注重“育人”的现象。当然,不是所有的学校和地方都没有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有些学校和地方处理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总体上看,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素质教育直面应试教育的弊端,强调的就是教书和育人问题。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担当知识的源泉和伦理的化身两个角色,教书必须着眼于育人,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师必须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关注的不能仅仅是学科教学,不仅仅是那些所谓的学习“尖子”,而应该以人的发展为立足点,把“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书”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传播知识,一切以人的发展为立足点,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做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和催化剂,努力创造适应人的发展的教育。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传授知识,认为知识是人才质量的基本要素。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形态,知识经济的本质在于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知识创新和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技术和经济利益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已经被人们广泛地认同。只有有能力把自己的知识和智力投入到创新活动的人,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抉择。但不论何种能力,都必须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由于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能力发展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重点。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本、高效、创新的教育,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的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怎样的形式和途径实行这种转化,转化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等等,是教育工作者的中心任务。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一方面,根据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的需要,在教育活动中重视培养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全球化的意识、开放的意识、灵活应变的能力、善于学习与创新等综合素质的人。另一方面,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和变革呼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而这也必然成为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三、课堂与实践的关系
这实质上是一个素质教育实施渠道的问题。一般来说,课程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学科课程和经验性课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这就使课程在设置上形成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这些课程尽管都有共同的功能,但有些侧重学科知识的获得,有些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形成。所以,一方面,我们强调体验,这种学习体验,有的可能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有的必须投身实践。一切发明与创造都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另一方面,学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他们了解社会生活、了解外部世界,多体验现实中的不同职业,多发觉自己的兴趣与潜能。目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还不容乐观,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生活过于封闭,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是不利的。教学开放,首先就要开放课堂,使我们的学生不仅懂得升学和应试,更能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发现自我,从而形成拥有面向未来的眼光并勇敢承担社会人生的责任。
四、考试学科与非考试学科的关系
基础教育必须顺应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必须顺应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顺应人的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把传统的考试学科纳入了必修课程,活动课程也同样被纳入必修课程。这就意味着,在基础教育阶段,每门课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每门课程也都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程之间只有协同与合作才能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当然,由于课程各有特点,不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轻重,课时安排上的多少和在不同学段承担的任务也有所不同。在教学管理上可能会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并不是学科歧视,而是依据其内容、特点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对学生而言,不可能每门学科平均用力,应该让他们有个性地和谐发展;而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则应认识到,每门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每门学科的教学都是我们事业的支撑点。有些学科课程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有时一门所谓的“副课”常常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一项调查中,问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程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是体育。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对待每一门课程,从课程安排到课程实施都必须科学规范,决不允许为了眼前的小利益,为了分数,让一些考试学科去挤占非考试学科的时间,扼杀学生的兴趣爱好,折损学生奋飞的翅膀。新课程提出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所以,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出发,教育工作者应该真诚地善待每一个学科,应该有教育的大视野、大眼光、襟,海纳百川,心怀天下,情系学生。
五、学校教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育的开放性。因为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大大拓宽了,教育空间和渠道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内和课本。学生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不仅在学校和教师,家庭和社会也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场所,并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只有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内容和空间,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教育的综合功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成为有效的素质教育。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教师。如果忽视了家庭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果就会削弱。这必然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是巩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古人云:“育善在家,发智在师。”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私自利的家长很难培养出甘于奉献的孩子,心胸狭窄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宽宏大量的子女。只有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才能汇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溪流,集成孩子提高生活能力的江河。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青少年受教育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时期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对孩子进行专门教育的机构。它以系统的理性教育为主,正如《礼记》所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众多学科的学习,都要引导学生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把学生领进科学的殿堂。同时,建立和发展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和兴趣小组,让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这种育人的功能必须由学校担当。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广泛的,凡是学生能接触到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人际关系等,都浸透着许许多多的影响。别林斯基说过,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社会是个大熔炉、大染缸。社会风气正,学校教育就好抓,如果社会风气不够正,学校教育就很难。当前,现实社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充斥于社会的非价值取向、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浸染、安全诚信问题、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冲击和危害。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表明,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都与不良社会环境和不良文化诱导有关。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净化、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作为重要的系统工作,动员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倡导优良社会风气,全力营造优美社会环境,大力繁荣优秀社会文化,努力创造优质社会秩序,消除一切消极因素,还青少年一个清新健康的环境,一个温馨明亮的天地。
六、教学评价与教学期待的关系
初六习俗范文3
【关键词】 ,:膀胱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复发
摘要 :目的 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影响膀胱肿瘤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126例行TUR-Bt术的膀胱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等17项指标与复发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Kaplan-Meier复发风险曲线。 结果 肿瘤基底(Hr=2.825)、肿瘤分期(Hr=2.223)、肿瘤数目(Hr=2.203)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Hr=0.465)是与TUR-Bt术后肿瘤复发显著相关的因素。 结论 评价TUR-Bt术后膀胱肿瘤复况可参考上述4个因素。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复发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currence-related factors in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Methods An analysis on recurrence-related factors was made b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 and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analysis in126patients having undergone TUR-Bt from1993to2003.The factors includ-ed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igures.Kaplan-Meier recurrent risk curves were finally constructed.Results The recurrence-re-lated factors were found to be:tumor base(Hr=2.825),tumor stage(Hr=2.223),tumor number(Hr=2.203)and intra-vesical chemotherapeutic instillations(Hr=0.465).Conclusion The four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estimate the progno-sis in patients after TUR-Bt.
Key words:bladder neoplasms;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recurrence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因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不会造成肿瘤腹壁种植、反复手术也不增加难度等特点,近年来成为膀胱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以复发作为评价预后的主要指标,试图对TUR-Bt术在膀胱肿瘤治疗中的价值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并探讨术后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搜集整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993年1月―2003年12月间经TUR-Bt治疗的膀 胱肿瘤患者病例资料,资料齐全者共126例。男102 例,女24例;首次发病年龄20~86岁,平均59岁;复发58例,共复发88例次,未复发68例。随访时间至少18个月。至随访结束时,复发次数最高者为5次,均经TUR-Bt治疗。
1.2 方法 对患者入院时和随访情况一共17项指标进行分析。将各指标进行量化以便于计算机处理(表1)。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 果
2.1 肿瘤复况 本组患者共126例,复发58例,共88例次,未复发者68例。其中移行细胞癌123例,复发57例。经过TUR-Bt术后,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复况为:G137.2%(32.86)、G264.9%(24.37)、G31.3例,Tis无复发、T134.5% (30.87)、T278.1%(25.32)、T32.4例、T41.2例。
2.2 单因素与肿瘤复发的相关关系 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吸烟史、肿瘤数目、肿瘤位置、肿瘤基底、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以及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这7个指标经χ 2 检验,P
2.3 多因素与肿瘤复发的相关关系 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将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得出肿瘤数目、肿瘤基底、临床分期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4项与肿瘤复发有显著相关性(表2)。其中术后膀胱灌注化疗为有利因素,可以使复发风险下降46.5%;其他3项为不利因素,可以使复发风险相对增高。多发性肿瘤复发风险比单发者高1.203倍,肿瘤基底宽比窄者高1.825倍,高临床分期者比低分期者高1.223倍。 表2 TUR-Bt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参数值
3 讨 论
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扩展了膀胱肿瘤的治疗手段,因TUR-Bt具有对患者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不会造成肿瘤腹壁种植、反复手术也不增加难度等优点,近年来成为膀胱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1] 。但是膀胱肿瘤具有易复发的特点,所以TUR-Bt术后肿瘤复发的情况成了评估该术式价值的重要指标。 转贴于
本组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基底大小是影响TUR-Bt术后复发最主要的因素。原因可能系肿瘤基底大小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比关系,对于基底大、浸润深的肿瘤,手术时局部已存在肿瘤细胞浸润或扩散,为肿瘤的复发埋下隐患。因此,对于基底部比较宽的肿瘤,我们的界定标准是肿瘤基底直径超过瘤体直径的2.3,不建议做TUR-Bt术。
肿瘤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一直被认为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2-3] 。但本组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在单因素分析中肿瘤病理分级对复发有贡献,多因素综合分析后,这种贡献作用被屏蔽掉了;而分期在综合分析中仍是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从资料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影响TUR-Bt术后复发的是肿瘤浸润深浅的程度,而和肿瘤分化等级没有明显关系。这也提示,电切手术仅适合表浅性肿瘤;预防复发、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就是早期治疗。
本组资料显示,多发性肿瘤更容易复发,是影响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与Rodriguez-Alonso等[4] 的报道相符,体现了膀胱肿瘤多中心发病的特征。虽然要求术者在手术中对可疑癌灶予以电灼,但多发性肿瘤术后复发仍提示膀胱黏膜有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癌灶或准癌灶。在这方面人们做了很大努力,术中向膀胱腔内灌注各种抗癌药物等,但这些处理并未能明显延长多发性肿瘤术后无瘤间歇期[5-6] ,所以在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方面,还有必要开拓新的治疗方法。
手术作为膀胱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主要方法,也只能起到消除肿瘤的作用,要达到预防复发、延缓肿瘤进展,目前认为膀胱腔内灌注化疗药物是最有效的方法[7-8] ,本组资料分析也证实了这种论断,术后 膀胱灌注化疗可使肿瘤复发风险下降46.5%。但 我们同时也看到,在行灌注化疗的患者中,仍有39.1%复发,考虑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了多药耐药性,使其逃避了外界施与的杀伤性作用,这种现象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我们认为,在全面评估膀胱肿瘤患者TUR-Bt术后的复发风险时,可参考上述4个因素;TUR-Bt术适合于低分期、分级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对部分年老及体弱或全身情况受限制的患者,也可以考虑该术式。
参考文献 :
[1] 郭应禄.泌尿外科内镜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 版社,2004:98-103.
[2] 魏 强,唐孝达,杨宇如,等.影响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7,18(3):162-165.
[3] 王 亮,陈昭颉,王庆堂,等.血管形成与膀胱癌分级及复发相关性研究[J].西南军医,2004,6(6):1-3.
[4] Rodriguez-Alonso A,Pita-Fernandez S,Gonzalez-Carrero J,etal.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survival,recurrence,progre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tastasis inT1and T2a transitional cell bladder carcino- ma[J].Cancer,2002,94(6):1677-1684.
[5] Denkbas EB,zdemyr N,zturk E.Mitomycin-C-loaded alginatecarriers for bladder cancer chemotherapy[J].Bioact Compat Polym,2004,19(1):33-44.
[6] Schrag D,Hsieh LJ,Rabbani F,et al.Adherence to surveillanceamong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J].J Natl Cancer Inst,2003,95(8):588-597.
初六习俗范文4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器;触摸屏;变频器;调速系统
中图分类号:TP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09)19-110-03
Study on Frequency Conversion Speed Regulation System Based on PLC and Touch Screen
SHAO Wenquan,JING Junfeng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710048,China)
Abstract:The desig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of a frequency conversion speed system based on Mitsubishi PLC and Hitech touch screen are introduced.Since the switch signals are input dually by touch screen and external buttons,respectively,the speed regulating system is of higher reliability.Moreover,the modularization programming methods enhance the extensibility and applicability.Practical test proves that this system is of performable human interface and higher stability and security,it is helpful to enlighten the design idea of modern controlling systems for students,and thus acquires better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touch screen;frequency converter;speed regulation system
0 引 言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以其编程简单方便、控制稳定可靠、功能强大等优点通常作为控制器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控制领域[1]。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界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PLC的外部I/O点的使用以及减轻系统外部按钮开关的连线复杂程度,同时也提高了运行维护的方便性[2-4]。随着工业现场对控制设备小型化、易操作化、智能化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基于PLC和触摸屏的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的应用前景将非常广阔。本文采用三菱PLC(Fx2N-64MR)、海泰克触摸屏(PWS6A00T)、伦茨变频器和外部按钮实现两台三相异步电机的交流变频调速实验系统设计。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控制性能良好。
1 控制系统要求
本套系统要求能够实现两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如下状态的控制:正转;反转;停止;点动;加速;减速。
要求可以由触摸屏或外部按钮实现上述功能,两种开关量输入方式互为冗余备用,以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另外,对于各种开关量状态及硬件不正常状态需要指示灯显示。
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的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图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主要包括:可编程控制模块、控制指令输入模块、D/A转换模块、变频器调节模块。
2.1 模块功能
2.1.1 可编程控制模块
该模块是整个控制系统控制的核心处理器[2,3],是触摸屏指令和按钮开关指令的执行中枢和变频器指令触发元件。
2.1.2 控制指令输入模块
该模块就是给PLC加载控制指令以实现相应的输出操作。这里指令输入可由触摸屏按键实现,也可以由外部开关按钮实现,两种指令输入方式互为备用。为避免由按钮开关指令实现众多指令会导致接线复杂情况出现,可以对重要的开关量实现冗余备用,非重要开关量仅由触摸屏按键实现。
2.1.3 D/A模块
D/A是将PLC输出的数字量转换成模拟电压量以实现变频调速的目的。此系统采用的FX2N-2DA模块,该模块有两路模拟量输出以实现对两台变频器的控制[4]。
2.1.4 变频器调节模块
变频器可根据PLC加载在其输入控制端子的指令执行相应的调节,能够执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各种工作状态。
2.2 模块通信
PC机通过专用电缆与PLC模块和触摸屏模块进行通信连接,编制调试程序完毕可以直接下载到触摸屏和PLC各自程序存储器。PLC模块与触摸屏之间由专用电缆连接,触摸屏按键指令可以由通信电缆加载到控制程序以执行相应的操作。另外,外部按钮指令直接加载在PLC输入端以实现相应的指令操作。PLC与D/A模块由扩展电缆连接,将PLC输出数字量转换成对应的两路电压信号加载到变频器输入端子以实现调速控制。
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1 PLC程序设计
3.1.1 输入、输出地址分配
根据控制系统要求,确定开关量输入、输出数量并对PLC分别地址分配[5]。
X00~X04、X10~X14分别分配给电动机1、2的开关量输入端子(包括正转、反转、点动、停止)和变频器故障输入端子。
Y00~Y04、Y10~Y14分别分配给电动机1、2的开关量输出指示(包括正转、反转、点动、停止)和触摸屏故障指示。
Y20~Y22、Y30~Y32分别连接两台变频器的E1、E2和28控制端子。其中,E1端子功能为高电平时激活固定给定转速;E2端子控制旋转方向;28端子控制电机启动和停止。
M00~M05、M10~X15分别分配给触摸屏的1、2按键指令的PLC写入地址(包括正转、反转、点动、加速、减速、停止)。
此外,寄存器D1、D2分别为存储两台电机的D/A待转换数值,寄存器M8000监视PLC运行状态。
3.1.2 程序流程设计
PLC程序采用三菱FXGP-WIN-E编程软件实现,程序采用模块化、功能化结构,便于扩展应用,对应的程序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PLC程序流程图
3.2 触摸屏程序设计
本系统的触摸屏人机交互界面的开发平台,采用海泰克触摸屏的Hitech ADP编程软件实现。该软件类似于组态软件,采用图形化的编程方法,只需将相关元件拖到预先定义的画面上,根据需要设置相关参数、合理配置PLC写入地址即可完成操作。
Hitech ADP编程软件对编程PC机要求不高,利用触摸屏自带RS 232串口或者USB接口通信,将设计完成后的人机交互界面下载到触摸屏。对于两台电动机分别设计了正转、反转、点动、加速、减速、停止以及速度显示控键,可由相应的控键实现对电机运转状态的控制和监控。触摸屏上电后自动进入所设计的画面,操作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直接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对下位机PLC进行控制。人机界面如图3所示。
图3 触摸屏人机交互界面
4 结 语
基于可编程控制器和触摸屏的三相异步电机的交流变频调速系统充分利用了PLC强大的逻辑处理功能和人机界面的良好的交互性,避免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的复杂接线,降低了对运行人员的技术要求;同时对重要开关输入量实现触摸屏按键和外部按钮冗余备用模式,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为现场操作人员对运行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维护带来了方便。同时,本系统作为专业实验室综合试验系统的子系统之一,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学生掌握新技术新理念,提高动手能力,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汤以范.电气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崔剑平,赵振,王秋敏.PLC和触摸屏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7(8):160-161.
[3]李兰忖.PLC和触摸屏在钻镗组合机床上的应用[J].机电工程,2005(22):14-18.
[4]柳鹏,赵荣祥,韩林.触摸屏结合PLC在变频电源中的应用[J].机电工程,2003(3):37-39.
[5]邹礼明,裴海龙,贺跃帮,等.基于PLC和触摸屏的双头盲孔钻机控制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9,31(1):139-141,144.
[6]潘世永,郑萍,高丽萍,等.PLC远程仿真控制系统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5(21):71-73.
[7]陆述田.计算机技术与PLC控制在机电实训装置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19):60-61,147.
[8]何春彬,姚锡凡,杨武,等.基于MCGS,PLC电控喷油器检测台的研制[J].现代电子技术,2007,30(24):14-15,20.
[9]苏宪龙,李山,苗亮亮,等.变频调速在油田抽油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8,31(11):123-126.
[10]三菱公司.FX2N特殊模块用户手册[Z].2005.
初六习俗范文5
【关键词】乳腺肿瘤;微创;术后血肿;护理
【中图分类号】R6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075-02
女性乳腺疾病中,肿块是乳腺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女性良性肿瘤如不及时治疗均有恶变可能。麦默通乳腺活检系统是在B超引导下利用真空负压吸引原理进行乳腺组织微创切割的仪器系统,最早应用于乳腺占位性病变的活检,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乳腺微小肿瘤的切除。然而,UGVABB也有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多见就是术中出血和术后血肿的形成,国内有资料报道高达20%,严重弥漫大面积的乳后间隙血肿甚至可以导致患者出现休克[1,2,3]。本研究目的就是分析UGVABB术后血肿形成与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基本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为术后血肿形成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9月-2010年9月在我科进行UGVABB的200例患者,年龄15-56岁,平均年龄43.5岁。病例排除标准:月经期、哺乳期、术前正在使用抗凝药、维他命E等易导致出血的药物或者有出血性疾病史者。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采用高频B超系统和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系统( Vaccum-Assisted Mammotome Biopsy System, 真空辅助抽吸旋切装置) 由8G旋切刀、真空抽吸泵、控制器及相关软件组成。
1.2.2 手术方法。由同一位超声科和乳腺外科医生、护士配合完成手术。病人取仰卧位,患侧肩背部稍垫高,常规超声检查,探测乳腺病灶。采用同侧乳晕边缘皮肤切口,常规消毒, 1%普鲁卡因或者2%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在B超引导下,选择合适角度, 用22G 长针头将局麻药注射到病灶底部及穿刺创道。在预穿刺点用尖刀切开皮肤长约0.2-0.3 cm, 将Mammotome 旋切刀沿后间隙刺入并插到乳腺病灶下方约0.5cm处, 在超声监控下利用该系统的8G旋切刀和负压吸引装置将肿块逐条地切割和取出,最后用超声探测,未见有明显肿瘤后,旋切刀再作从左到右180度旋转进行残腔半环形切除, 标本取出后肉眼所见为正常乳腺组织即完成微创肿瘤切除术,真空抽吸清除残腔积血,原病灶及穿刺针道局部压迫5-10min,无渗血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72小时。并将各标本加以序号排列送检。
1.3 随访。术前记录患者年龄、绝经状态,术后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病理结果和术后血肿形成情况。术后2天、1个月、3个月随访,先例行临床检查,评价切口愈合情况,然后超声检查,重点观察病灶部位有无血肿或病灶残留。
1.4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Mann-Whitney-Wilcoxon检验和Spearman's等级相关检验。
2 结果
本组20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0.5±15.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6.5 ± 31.8ml;绝经前患者是103例,占51.5%,绝经后患者是97例,占48.5%;癌前病变为47例,占23.5%,纤维腺瘤153例,占76.5%;血肿形成17例,占8.5%。经检验发现,术中出血量越多,术后血肿形成机率越大(60±34.7cc vs 18.2±22.9cc,p<0.05,MWW检验);术后血肿形成与手术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MWW检验);同时也发现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也有明显相关性(rho:0.47,p<0.05,Sp检验);然而,术后血肿形成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和病理学诊断没有相关性。同时还发现,手术时间超过60min或出血量超过35ml的患者,术后血肿形成的机率将大幅提高。
3 讨论
3.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诊疗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乳腺微创手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术后出血和血肿的形成可以引起患者的恐慌、忧虑以及疼痛,严重的弥漫大面积乳后间隙血肿甚至可以导致患者出现休克。这些已成为了临床医护工作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尽管我们手术结束之前会尽量将残腔内积血挤出残腔之外,但由于积血不可能完全挤出,造成少量积血残留,导致压迫时出现血管压迫不到位,包扎后残腔内仍旧有持续性的出血,或当包扎的绷带拆除后,压迫解除,就容易使血管再次出血,形成血肿。另外,手术时间延长导致患者术中体内的凝血因子消耗较平常为多,容易造成术中出血量增加,反过来术中出血容易造成术中超声显影不清,不能判断肿物是否准确取样和完全切除,延长了手术的时间。
3.2 护理对策:
3.2.1 术前心理护理。术前除常规为病人做好皮肤清洁、抽血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外,心理护理则是术前护理的重点。由于UGVABB是治疗乳腺微小肿瘤的新技术,大部分患者对其存在或多或少的思想顾虑以及恐惧和紧张心理。负面情绪在手术过程中可导致患者出现较强烈的生理性反应,并干扰手术、麻醉的实施,延长手术时间,从而会导致术后血肿形成的机率增加。我科曾调查发现患者术前最担心的问题是:肿物是否能切除彻底,术中是否会疼痛,术后是否会影响美观[4]。因此,作为医护人员,术前应向患者讲解清楚微创手术的治疗原理,手术过程中的配合要点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等;同时可以通过图片等资料来介绍微创手术的优越性:创伤小、疤痕小、术后不会影响美观;讲解肿瘤是可以完整切除的;可能情况下请已行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现身讲解此手术的优越性。通过各种方法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紧张情绪,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
3.2.2 术中护理。由于微创手术采用的局部浸润麻醉,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此期的护理重点是让患者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多关心体贴患者,每5~10分钟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倾听并鼓励患者说出感受,并可通过轻握患者的手或给患者戴耳机听音乐等方法使其放松情绪。切忌手术过程中有负面的刺激性语言影响患者情绪。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对减少术后血肿的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术中需配合医生及时将旋切刀槽内肿瘤标本取出,避免将标本遗留旋切刀槽内而影响手术进度;每完成一枚肿物切除均需及时用纱布团局部充分挤压5~10min;术后必须再次用超声检查确保无积血,并配合医生用灭菌方纱卷成团块状局部加压每一病灶处,并以棉垫和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包扎的松紧度常规以可伸入2指为宜。术中出血达35ml或手术时间超过60min的患者,包扎力度应比常规包扎稍紧些,以可伸入1指为宜。
3.2.3 术后护理。严密观察和康复知识宣教是此阶段防治血肿发生的主要措施。术后给予半坐卧位,常规监测生命体征,术后24小时内每1~2小时巡视患者一次,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局部有无肿胀,并询问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特别是对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的患者更应提高警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指导患者正确口服抗生素和止血药,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术后3天需回医院拆线换药,换药时需用超声检查有无血肿的发生。患侧上肢的活动要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术后24小时内指导患者适当活动患侧上肢,可做握拳、屈肘活动;48小时后可行患侧肩关节活动,避免力度和范围过大影响伤口愈合;10天内特别注意避免外力碰撞伤口和深度胸式呼吸,应以腹式呼吸为主;术后一个月内患侧上肢不能提超过2.5公斤的重物。乳腺纤维腺瘤有复发的可能,应告知患者每3~6个月来医院定期检查。本组17例血肿形成的患者中有5例是术后24小时内发生的,6例是拆线时发现的,6例是拆线后病人不适来医院诊治时发现的;其中1例需通过局部引流和支持治疗后痊愈,其余均通过门诊抽液后再次加压包扎治愈。
4 小结
乳腺微创切除术虽说是一种对乳腺微小的良性病灶可完全切除,具有创伤小、维持乳腺美容效果好、并发症少的治疗新方法。但分析结果表明术中出血量的增加和手术时间的延长会导致术后血肿形成机率增加。医护工作人员应对微创术后血肿形成高危患者加强警惕,充分做好术前、术中、术后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术后血肿形成的发生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丁千,王知力. 超声引导下VACORA旋切系统在乳腺多发良性病灶切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 21 (4):281-282
[2] Tagaya N, et al. Experience with ultrasonographically guided vacuum-assisted resection of benign breast tumors[J].Clin radiol,2008,63(4):396-400
[3] Saalem C, Sakr R,Chopier J, et al. Pain and complications of directional vacuum-assisted stereotactic biopsy. Comparison of the Mammotome and Vacora techniques[J]. Eur J Radiol, 2009,72(2):295-299
初六习俗范文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09)12-0074-02
【摘 要】总结了接种3413例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置,对影响因素进行子分析:接种前的宣传教育、接种前后环境的设置、严格操作规程及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确保了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1周随访无严重不良反应。
【关键词】流感病毒A型;H1N1亚型;疫苗接种;不良反应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的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近距离的飞沫和接触传播[1]。人类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是此型病毒所致流感流行的免疫预防。我院自接受为群众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任务起,共完成3413例甲型H1N1流感疫苗阶段性接种任务,其中,38例注射前半小时出现发热,40例注射后30min内出现接种不良反应,14例注射后24 h内出现不良反应,经积极有效处置,均得到缓解,现将经过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9月7日至2009年11月27日,共为适宜人群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3413例,其中成人2324例,青少年1089例;院内接种2270例,院外接种1143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6岁。院外接种是指接种组前往单位、学校为特定人群接种。使用疫苗为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盼尔来福(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剂量为每支0.5 mL,含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15μg。40例注射后30min内出现接种不良反应,14例注射后24 h内出现不良反应,经积极有效处置,均得到缓解。
2 接种不良反应处置
2.1 前往学校实施疫苗接种时,因接种对象均为学龄青少年,接种前30 min学校统一普测体温,有38例出现≥37.1℃体温。考虑到学生测量体温前可能出现打闹等现象,加之对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不了解,部分学生存在紧张、恐惧心理,都会对体温测量的结果造成影响。嘱该组学生休息15min后再测,有35人体温恢复至37℃以下,正常接种疫苗后无特殊不良反应发生;3人体温仍≥37.1℃,当日未对其执行疫苗接种。
2.2 注射时一名四年级学生在学校接种完毕整理衣物时突然晕厥,经现场急救医生给予吸氧等处置后苏醒,后及时送至医院进行留观。经了解,该学生既往有晕针现象。留观5 h后,不适主诉完全消失,家人接回,24 h内随访无其他反应。
2.3 注射后留观时,有40例(含院内、院外接种)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心悸主诉,经主管医师给予低流量吸氧后,均得到缓解,24h内随访无其他反应。2.4接种完毕24 h内随访,有6例出现低热37.1~37.8℃,未给予特殊处理,72 h内自行消失。6例出现咳嗽,口服念慈庵蜜炼膏,72h内明显好转。
3 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预防接种疫苗包含着一个接种护理的过程,其全程质量直接影响接种质量,对防止和减少不良反应有很大的作用。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性质上等同于其他疫苗的接种,但又有与其他疫苗接种不同的侧重点。社会、学校、环境、心理都会对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产生影响。
3.1 做好接种前的宣传教育
开展预防接种必须把宣传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讲解疫苗的保护作用,使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明白不良反应是正常的且发生几率很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
3.2 做好接种前后环境的设置
为接种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环境是顺利开展群体性接种疫苗接种工作的前提。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登记接种观察分开设置。保证接种场所空气流通,不能太冷或太热,不得在学生考前饥饿或疲劳是进行。缩短等待时间,防止有学生因害怕打针而影响其他学生的情绪。接种时尽量避开受种者的视线,避免不良语言的暗示,减少注射时的疼痛和出血。
3.3 严格操作规程
按临床体检的要求,实施细致的健康预检。通过问诊、望诊、触诊或其他方法了解接种者近期身体健康状况,体温及有无鸡蛋过敏史或其他严重过敏体质,以发现禁忌证,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接种疫苗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精湛的操作技术,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实施操作,熟悉各种接种反应的处理原则和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护药品。严格按照接种要求完成每一个环节,把好预检关,接种前摇匀疫苗,掌握正确的接种技术,注射部位不易过浅,否则会加重局部反应的发生。
3.4 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
38例接种前即出现体温升高,经休息安抚后再测35例体温恢复正常,此种现象发生在学校集体接种时,分析原因:学生是一组特殊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身体知识全面发展阶段,生长发育尚未成熟,对事物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不了解,甚至会有误解。家长相关医学知识少,把偶发的且轻度不良反应夸大为极严重后果,导致过分关注孩子疫苗接种情况。不断给孩子暗示,老师也在接种前后反复询问,多次不良刺激或暗示,是导致未注射疫苗先期便出现体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注射后留观30min内40例出现头晕心悸等主诉,符合疫苗说明书上可能出现的全身不良反应。但其中25例为学龄青少年,大规模接种疫苗时,临近就餐时间接种后上述情况出现较集中,考虑会有饥饿、疲劳等干扰因素,因此,应避免在受种者饥饿疲劳时接种疫苗,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若发生紧急不良反应,及时处理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出现1例接种后即晕厥的学生,现场即给予平卧、吸氧等处置后苏醒,同时及时送至就近医院,主诉既往有晕针现象,经院内留观5 h后恢复正常,家人接回。1周随访无不适。考虑为心因性反应,不是由于疫苗固有的性质引起的,与疫苗本质及其免疫无因果关系,而与受种者的精神或心理因素有关。
对于疫苗接种,全社会、媒体、医疗机构都应有正确认识。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是此型病毒所致流感流行的免疫预防。不能忽视不良反应的发生,亦不可过分强调种后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即要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讲明可能会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的不良反应,相对应的处理原则,又应强调不良反应的偶发性,是接种所有疫苗都可能出现的,并非为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特异反应,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宣传相关知识,切断心理暗示的途径,以提高社会适宜受种人群主动参与接种的积极性,配合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同时对于发生心因性反应的受种者,应以疏导为主,及时处置,隔离治疗,不能集中处理,避免形成连锁反应。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2009-05-09.
[2] 谢广中,刁进东,王书巧,等.预防接种的反应和处理[M].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99.
[3] 郭斌.820例流感疫苗接种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重庆医学,2009,38(7):839.
[4] 杨小平.学校组织乙型肝炎相关检查流程探讨及其与乙型感言疫苗接种率的关系[J].护理研究,2009,2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