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习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六习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六习俗范文1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林农;林地流转;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2-0014-06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集体林权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林地流转,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徐秀英、吕孝侠等主要从集体林地流转现状、问题及解决思路方面展开研究,为完善林地流转政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①;肖化顺等对集体林地流转价格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②。关于集体林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使用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理论框架或案例研究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近两年来部分学者开始注重使用实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徐秀英等运用交叉分组统计方法对影响农户林地流转的因素进行分析③,廖文梅等使用Logistic模型研究农户对集体林地流转的意愿④。

国外学者对林地流转的研究主要涉及林地流转及价格影响因素方面。Daowei Zhang认为林地产权的稳定性是土地所有者进行长期投资的关键⑤。许多学者从多种角度来分析影响林地流转行为及流转价格的因素。Lars Hultkrantz认为资产的价格即借款利率对林地流转的价格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比较有限,这主要是因为林地所有者获得信贷总是受到限制⑥。T. Aronsson等认为林地自身特征和林地买卖双方特征等因素决定了林地是否进行流转⑦。为了更全面地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程度,R. Scarpa等首次设计了特征定价模型(hedonic price model)分析影响美国威斯康星枫树的非木价值的影响因素,模型解释变量分为三类:生态特征、区位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⑧。

国内关于林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相对落后,研究内容更多地关注宏观政策层面,研究方法为定性分析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少见理论研究和计量分析。而林地流转取决于林地价格、有效的林地需求与供给,因此林地流转应该更加关注微观层面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在微观领域,如林农参与林地流转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虽有涉及,但是没有详细细分研究林农流转出林地和流入林地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并且,现有的计量分析模型变量选取简单,没有考虑调节变量的影响。本文采用一手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选用调节变量来细化分析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对林农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集体林林地流转机制研究――基于影响林农参与决策行为及价格因素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09YJC790254)、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集体林林地流转决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

响,这比传统的只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又更进了一步,在说明问题时更具实际意义和说服力。

二、调查地基本情况、数据来源与理论模型的构建

1. 调查地基本情况

安化县处于湖南中部偏北,土地肥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生产松、杉、竹等,是湖南重点林区县和十强林业县之一。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竹木产业是其六大支柱产业之首,有林业用地58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17%。自2007年4月以来,湖南省在安化县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保障收益”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截止2008年4月,安化县已登记发证的山林面积578.3万亩,占应发证面积98.2%,全县共发放林权证262721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木产权进一步明晰。

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0年11月对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农村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涉及的内容为:2005-2009年这五年期间调查地农村住户个人特征、家庭社会经济情况、林地条件、受访家庭近五年发生灾害后林地损失额、是否获得贷款、林地流转意愿等方面的数据。本研究的抽样调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从安化县所有乡镇中随机抽取了东坪镇、柘溪镇、古楼镇以及羊角塘镇这四个乡镇;其次分别从这四个乡镇中随机抽取了中砥村、槎溪村以及梨坪村等12个村子;最后对这12个村的林农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150份问卷,最终获得了123个有效样本,问卷有效率为82%。在这12个样本村中,大部分的村子都已经将集体林地林木分配到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这在客观上为林地流转提供了可能性。

3. 理论模型

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林农是否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愿意将林地流转出的定义为1,不愿意将林地流转出的定义为0。

logistic回归模型为:

pr(y=1)=

式中:P为林农流转出林地的概率;Xi(i=1,2,……,k)为影响林农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变量因子。

三、林农流转出林地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 模型变量的选择

一是单一变量的选择。本研究将影响林农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受访者及家庭社会经济特征、林地自然条件、林业生产经营情况、获得林业贷款情况以及对现行林地流转制度的了解等五类,进而又具体分为以下17个单一变量(见表1)。此外,价格因素也应该是林地流转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本研究调查地点位于一个县城内,流转的价格基本趋于一致,因此不具有研究价值,本文没将价格因素放入模型中进行回归。

二是调节变量的选择。本文尝试将调节变量用在林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因为对于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林农是否愿意流转出林地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性别(X1)是年龄(X2)和受教育程度(X4)和林农流转出林地意愿(y)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此外,本文认为林地坡度(X8)、水土流失情况(X9)也是土壤产量情况(X10)和林农流转出林地意愿(y)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为研究这些调节变量的影响效果,本文将性别*年龄(X18)、性别*受教育程度(X19)和林地坡度*水土流失情况*土壤产量情况(X20)三项加入回归模型进行回归,通过考察调节变量是否显著来确定本模型中是否存在调节效果。

2. 模型变量的样本均值及预期作用方向

在获得的123个有效数据中,不愿意流转出林地的有102户(82.93%),愿意流转出林地的有21户(17.07%)。本文对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方向进行了预计,结果如表2所示。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是正相关关系,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方向为正的,用“+”表示;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负相关关系,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方向为负的,用“-”表示;有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是双重的,因此预期作用方向是未知的,用“?”表示。

回归的样本数为123,R2为0.47,拟合度较为理想,说明模型中的几个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全部变异的将近50%。通过以上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林农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对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响。年龄(X2)、受教育程度(X4)、是否从事过除务农以外的其他职业(X5)和家庭人口数(X7)对林农是否愿意流转出林地具有显著影响,且年龄(X2)和家庭人口数(X7)对流转出林地的意愿具有负效应,受教育程度(X4)和是否从事过除务农以外的其他职业(X5)对流转出林地的意愿具有促进效应。

年龄(X2)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年龄较大的农民有较丰富的农业和林业生产经验,一般认为自己能很好地胜任农活,获得较好的预期经济收益。事实上年纪较大的农民也较少外出务工,倾向于拥有林地,而不愿意流转出林地。如表3系数2所示,年龄(X2)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性别(X1)是年龄(X2)对流转出林地意愿的调节变量,调节效果为负。其结果表明: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林农随着年龄的增加更不愿意流转出林地,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对林地的依赖性更强。

注:其中“*”、“**”和“***”分别代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受教育程度(X4)在5%的水平上回归显著,这表明受教育的时间越长的农民自营能力相对较高,视野开阔,因而其外出打工的概率增加,获得非农收入的概率随之增加,所以流转出林地的意愿也随之增强。如表3系数3所示,受教育程度(X4)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性别(X1)是受教育程度(X4)对流转出林地意愿的调节变量,调节效果为正。其结果表明:相对于男性而言,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女性流转出林地的可能性更大。由于受过较高学习经历的女性一般会选择外出务工,在她们结婚后一般不会继续经营家里的林地,而农村男性由于受到当地风俗的影响,一般不会轻易出让自家的林地,以免留下“败坏祖宗家业”的名声。

是否从事过除务农以外的其他职业(X5)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多元化的职业会使农民视野开阔,较容易接收新思想新事物,外出打工的概率也会增加,从而获得较多的非农收入,因此也会增加其流转出林地的意愿。

家庭人口数(X7)在5%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负,这表明家庭人口数越多的林农越不愿意流转出林地,这一方面是因为人口数越多,劳动力短缺进而无人看护林地的可能性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树林在中国农村已被普遍认为是“绿色银行”,很多林农愿意将林地作为一种资产留传给下一代。

二是林农所经营的林地自然条件差异对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响。如表3系数4所示,土壤产量(X10)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林地坡度和水土流失情况是土壤产量对林地流转意愿的调节变量,且调节效果为负,这表明由于林地坡度越大或者水土流失越严重而导致产量低的林地,林农流转出林地的意愿越高。

三是林业生产经营的情况对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响。非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X12)和林地总面积(X13)的系数是显著的,分别为0.0106和1.0334,表明这两个变量对林农流转出林地具有促进作用。虽然有的研究显示非林业收入的增加会使林农对于林地变现的需求度降低,从而降低其流转出林地的意愿,但本文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即非林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大,林农对从林地上获得额外收入的重视程度越低,因此其流转出林地意愿越强。

四是林业贷款的获得情况对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响。是否获得林业贷款(X16)这个变量的系数不显著,表明回归结果不支持林农获得林业贷款会减少其流转出林地的意愿这一结果。这是因为现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滞后,获得林业贷款的渠道较少,利息较高,手续较为复杂,这些因素可能限制了林农通过获得林业贷款增加林业经营资金投入的渠道。此外,获得林业贷款的林农数也较少,因此出现了林业贷款的获得情况对流转出林地意愿不显著的结果。

五是林农对现行林地流转政策的了解程度对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响。对林地流转政策是否了解(X17)与其流转意愿在10%的水平上具有显著关系,这说明林农对林地流转政策越了解,其进行林地流转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就越小,相应的成本也会减少,增加其流转出林地的预期收入,因此其更愿意流转出林地。

四、政策建议

1. 加大教育宣传,积极培育林农市场交易意识

目前,我国林地流转交易规模很小,林农不愿意流转出林地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们对政策的不了解。以湖南省的安化县为例,当地的林农对林地流转政策的了解非常有限,既然都不了解这些政策,他们也就没有进行林地流转的意愿。此外,林农的主观认识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流转行为,例如,林农的观念和见识等都可能对林地流转形成一定影响,甚至导致林农做出逆向选择。因此,加大教育宣传,培育林农市场交易的意识尤为必要。首先,要让林农充分了解国家林地流转政策,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正确理解政策法规的内涵,消除他们对林地流转的顾虑;其次,要强化基层干部的政策法规培训,提高乡镇村级干部的法律意识和管理水平,减少其对林农流转林地过程中的寻租行为;最后,要鼓励在林地流转过程中建立林业合作社和林业股份制企业等经济组织形式,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帮助其合理发展,发挥其在流转中的示范作用。

2. 完善林地流转制度,建立完善的市场配套服务体系

健康的林地流转市场的建立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目前我国的林地流转政策还不健全,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制度,因此,完善流转制度和相关配套服务体系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充分借鉴城市国有土地市场和农地流转制度的发展经验,鼓励各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林地流转制度;其次,要通过税费减免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发展价格评估、政策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机构,要规范中介机构的业务,积极帮助它们发展壮大;最后,政府要积极市场供求信息和最新的政策信息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林地市场流转,规范市场运作。

3. 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外部就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要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不仅要改革城市的户籍制度,如降低农民进城的户籍门槛,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等问题,将进城务工的农民留在城市中,还应该大力发展城市的二三产业,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减少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实行医疗优惠和救助政策,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只有通过这样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才能增加城市的积聚力和吸引力,间接使更多的林农主动流转出土地,实现林业适度规模经营。

本文的研究发现人数较多且平均年龄较大的农户,其流转出林地的意愿很低。这样的林农往往家庭负担较重,即使林地的产出很低,他们也不愿意转出林地,林地是他们家庭养老防灾的保障。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农村社会保障长期滞后,农民完全脱离土地的风险较大,可能会面临包括失业风险、医疗和养老等问题。广大农民的生、老、病、死大部分仍然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这不仅不利于林地流转市场的形成,还会阻碍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因此,一方面应建立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的方式,对贫困农民实行最低生活补助;另一方面还应建立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通过个人参与和国家补助的形式筹集资金,使得农村每户居民的生活都能得到保障,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注释:

① 徐秀英、石道金:《浙江集体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调查研究》,《林业资源管理》2003年第5期;吕孝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地流转初步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1期。

② 肖化顺、曾思齐:《浅谈湖南省林地流转的冲突与制度建设》,《林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4期。

③ 徐秀英、石道金、杨松坤、李朝柱:《农户林地流转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临安、安吉的农户调查》,《林业科学》2010年第9期。

④ 廖文梅、彭泰中、曹建华:《农户林地流转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为例》,《林业经济》2010年第5期。

⑤ Daowei Zhang, Forest Tenures and Land Value in British Columbia, Journal Of Forest Economics, 1996 (1).

⑥ Lars Hultkrantz,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ice of Swedish Forest Land, 1965-1987,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1(1).

⑦ T. Aronsson, Carle Ola, The Determinants of Forest Land Pric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00(4).

初六习俗范文2

一、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教书与育人是有机的整体,教书是育人的基础和前提,而育人是教书的目的和归宿,二者是不可割裂的,而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却常常被割裂开来,育人被单纯的教书代替了,应付考试成了教育的主要内容。一些学校或教师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分数论学生,以分数分教室,以分数排座位,只注重“教书”,不注重“育人”的现象。当然,不是所有的学校和地方都没有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有些学校和地方处理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总体上看,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素质教育直面应试教育的弊端,强调的就是教书和育人问题。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担当知识的源泉和伦理的化身两个角色,教书必须着眼于育人,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师必须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关注的不能仅仅是学科教学,不仅仅是那些所谓的学习“尖子”,而应该以人的发展为立足点,把“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书”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传播知识,一切以人的发展为立足点,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做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和催化剂,努力创造适应人的发展的教育。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传授知识,认为知识是人才质量的基本要素。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形态,知识经济的本质在于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知识创新和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技术和经济利益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已经被人们广泛地认同。只有有能力把自己的知识和智力投入到创新活动的人,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抉择。但不论何种能力,都必须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由于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能力发展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重点。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本、高效、创新的教育,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的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怎样的形式和途径实行这种转化,转化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等等,是教育工作者的中心任务。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一方面,根据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的需要,在教育活动中重视培养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全球化的意识、开放的意识、灵活应变的能力、善于学习与创新等综合素质的人。另一方面,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和变革呼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而这也必然成为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三、课堂与实践的关系

这实质上是一个素质教育实施渠道的问题。一般来说,课程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学科课程和经验性课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这就使课程在设置上形成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这些课程尽管都有共同的功能,但有些侧重学科知识的获得,有些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形成。所以,一方面,我们强调体验,这种学习体验,有的可能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有的必须投身实践。一切发明与创造都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另一方面,学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他们了解社会生活、了解外部世界,多体验现实中的不同职业,多发觉自己的兴趣与潜能。目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还不容乐观,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生活过于封闭,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是不利的。教学开放,首先就要开放课堂,使我们的学生不仅懂得升学和应试,更能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发现自我,从而形成拥有面向未来的眼光并勇敢承担社会人生的责任。

四、考试学科与非考试学科的关系

基础教育必须顺应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必须顺应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顺应人的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把传统的考试学科纳入了必修课程,活动课程也同样被纳入必修课程。这就意味着,在基础教育阶段,每门课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每门课程也都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程之间只有协同与合作才能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当然,由于课程各有特点,不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轻重,课时安排上的多少和在不同学段承担的任务也有所不同。在教学管理上可能会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并不是学科歧视,而是依据其内容、特点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对学生而言,不可能每门学科平均用力,应该让他们有个性地和谐发展;而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则应认识到,每门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每门学科的教学都是我们事业的支撑点。有些学科课程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有时一门所谓的“副课”常常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一项调查中,问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程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是体育。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对待每一门课程,从课程安排到课程实施都必须科学规范,决不允许为了眼前的小利益,为了分数,让一些考试学科去挤占非考试学科的时间,扼杀学生的兴趣爱好,折损学生奋飞的翅膀。新课程提出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所以,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出发,教育工作者应该真诚地善待每一个学科,应该有教育的大视野、大眼光、襟,海纳百川,心怀天下,情系学生。

五、学校教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育的开放性。因为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大大拓宽了,教育空间和渠道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内和课本。学生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不仅在学校和教师,家庭和社会也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场所,并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只有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内容和空间,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教育的综合功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成为有效的素质教育。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教师。如果忽视了家庭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果就会削弱。这必然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是巩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古人云:“育善在家,发智在师。”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私自利的家长很难培养出甘于奉献的孩子,心胸狭窄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宽宏大量的子女。只有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才能汇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溪流,集成孩子提高生活能力的江河。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青少年受教育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时期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对孩子进行专门教育的机构。它以系统的理性教育为主,正如《礼记》所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众多学科的学习,都要引导学生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把学生领进科学的殿堂。同时,建立和发展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和兴趣小组,让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这种育人的功能必须由学校担当。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广泛的,凡是学生能接触到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人际关系等,都浸透着许许多多的影响。别林斯基说过,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社会是个大熔炉、大染缸。社会风气正,学校教育就好抓,如果社会风气不够正,学校教育就很难。当前,现实社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充斥于社会的非价值取向、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浸染、安全诚信问题、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冲击和危害。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表明,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都与不良社会环境和不良文化诱导有关。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净化、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作为重要的系统工作,动员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倡导优良社会风气,全力营造优美社会环境,大力繁荣优秀社会文化,努力创造优质社会秩序,消除一切消极因素,还青少年一个清新健康的环境,一个温馨明亮的天地。

六、教学评价与教学期待的关系

初六习俗范文3

【关键词】 ,:膀胱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复发

摘要 :目的 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影响膀胱肿瘤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126例行TUR-Bt术的膀胱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等17项指标与复发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Kaplan-Meier复发风险曲线。 结果 肿瘤基底(Hr=2.825)、肿瘤分期(Hr=2.223)、肿瘤数目(Hr=2.203)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Hr=0.465)是与TUR-Bt术后肿瘤复发显著相关的因素。 结论 评价TUR-Bt术后膀胱肿瘤复况可参考上述4个因素。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复发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currence-related factors in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Methods An analysis on recurrence-related factors was made b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 and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analysis in126patients having undergone TUR-Bt from1993to2003.The factors includ-ed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igures.Kaplan-Meier recurrent risk curves were finally constructed.Results The recurrence-re-lated factors were found to be:tumor base(Hr=2.825),tumor stage(Hr=2.223),tumor number(Hr=2.203)and intra-vesical chemotherapeutic instillations(Hr=0.465).Conclusion The four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estimate the progno-sis in patients after TUR-Bt.

Key words:bladder neoplasms;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recurrence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因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不会造成肿瘤腹壁种植、反复手术也不增加难度等特点,近年来成为膀胱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以复发作为评价预后的主要指标,试图对TUR-Bt术在膀胱肿瘤治疗中的价值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并探讨术后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搜集整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993年1月―2003年12月间经TUR-Bt治疗的膀 胱肿瘤患者病例资料,资料齐全者共126例。男102 例,女24例;首次发病年龄20~86岁,平均59岁;复发58例,共复发88例次,未复发68例。随访时间至少18个月。至随访结束时,复发次数最高者为5次,均经TUR-Bt治疗。

1.2 方法 对患者入院时和随访情况一共17项指标进行分析。将各指标进行量化以便于计算机处理(表1)。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 果

2.1 肿瘤复况 本组患者共126例,复发58例,共88例次,未复发者68例。其中移行细胞癌123例,复发57例。经过TUR-Bt术后,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复况为:G137.2%(32.86)、G264.9%(24.37)、G31.3例,Tis无复发、T134.5% (30.87)、T278.1%(25.32)、T32.4例、T41.2例。

2.2 单因素与肿瘤复发的相关关系 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吸烟史、肿瘤数目、肿瘤位置、肿瘤基底、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以及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这7个指标经χ 2 检验,P

2.3 多因素与肿瘤复发的相关关系 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将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得出肿瘤数目、肿瘤基底、临床分期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4项与肿瘤复发有显著相关性(表2)。其中术后膀胱灌注化疗为有利因素,可以使复发风险下降46.5%;其他3项为不利因素,可以使复发风险相对增高。多发性肿瘤复发风险比单发者高1.203倍,肿瘤基底宽比窄者高1.825倍,高临床分期者比低分期者高1.223倍。 表2 TUR-Bt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参数值

3 讨 论

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扩展了膀胱肿瘤的治疗手段,因TUR-Bt具有对患者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不会造成肿瘤腹壁种植、反复手术也不增加难度等优点,近年来成为膀胱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1] 。但是膀胱肿瘤具有易复发的特点,所以TUR-Bt术后肿瘤复发的情况成了评估该术式价值的重要指标。 转贴于

本组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基底大小是影响TUR-Bt术后复发最主要的因素。原因可能系肿瘤基底大小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比关系,对于基底大、浸润深的肿瘤,手术时局部已存在肿瘤细胞浸润或扩散,为肿瘤的复发埋下隐患。因此,对于基底部比较宽的肿瘤,我们的界定标准是肿瘤基底直径超过瘤体直径的2.3,不建议做TUR-Bt术。

肿瘤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一直被认为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2-3] 。但本组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在单因素分析中肿瘤病理分级对复发有贡献,多因素综合分析后,这种贡献作用被屏蔽掉了;而分期在综合分析中仍是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从资料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影响TUR-Bt术后复发的是肿瘤浸润深浅的程度,而和肿瘤分化等级没有明显关系。这也提示,电切手术仅适合表浅性肿瘤;预防复发、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就是早期治疗。

本组资料显示,多发性肿瘤更容易复发,是影响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与Rodriguez-Alonso等[4] 的报道相符,体现了膀胱肿瘤多中心发病的特征。虽然要求术者在手术中对可疑癌灶予以电灼,但多发性肿瘤术后复发仍提示膀胱黏膜有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癌灶或准癌灶。在这方面人们做了很大努力,术中向膀胱腔内灌注各种抗癌药物等,但这些处理并未能明显延长多发性肿瘤术后无瘤间歇期[5-6] ,所以在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方面,还有必要开拓新的治疗方法。

手术作为膀胱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主要方法,也只能起到消除肿瘤的作用,要达到预防复发、延缓肿瘤进展,目前认为膀胱腔内灌注化疗药物是最有效的方法[7-8] ,本组资料分析也证实了这种论断,术后 膀胱灌注化疗可使肿瘤复发风险下降46.5%。但 我们同时也看到,在行灌注化疗的患者中,仍有39.1%复发,考虑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了多药耐药性,使其逃避了外界施与的杀伤性作用,这种现象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我们认为,在全面评估膀胱肿瘤患者TUR-Bt术后的复发风险时,可参考上述4个因素;TUR-Bt术适合于低分期、分级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对部分年老及体弱或全身情况受限制的患者,也可以考虑该术式。

参考文献 :

[1] 郭应禄.泌尿外科内镜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 版社,2004:98-103.

[2] 魏 强,唐孝达,杨宇如,等.影响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7,18(3):162-165.

[3] 王 亮,陈昭颉,王庆堂,等.血管形成与膀胱癌分级及复发相关性研究[J].西南军医,2004,6(6):1-3.

[4] Rodriguez-Alonso A,Pita-Fernandez S,Gonzalez-Carrero J,etal.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survival,recurrence,progre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tastasis inT1and T2a transitional cell bladder carcino- ma[J].Cancer,2002,94(6):1677-1684.

[5] Denkbas EB,zdemyr N,zturk E.Mitomycin-C-loaded alginatecarriers for bladder cancer chemotherapy[J].Bioact Compat Polym,2004,19(1):33-44.

[6] Schrag D,Hsieh LJ,Rabbani F,et al.Adherence to surveillanceamong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J].J Natl Cancer Inst,2003,95(8):588-597.

初六习俗范文4

关键词 交通冲突;驾驶行为;分流影响区;安全分析

中图分类号U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1-0086-02

0 引言

互通立交是城市快速路系统中连接两条或者多条骨干道路的交通节点,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城市开始了互通立交的修建,至今互通立交已经成为城市解决交叉通拥堵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互通立交在处理和组织交通运行方面发挥巨大优势之外,其交通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互通立交出口分流区汇集了大量变速、变向、变车道车流,由此产生了大量分、合流冲突、交叉冲突,行车秩序紊乱。因此对快速路系统尤其是互通立交桥区而言,出口分流区行车安全至关重要。

美国最先开展了交通冲突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预测交叉通事故数,进而鉴别交通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本文基于现场调研,定量和定性分析驾驶员在分流区的驾驶行为特性,分析引起交通冲突的因素,并进行量化处理,进而分析互通立交出口分流区的安全状况。

1 分流影响区

车辆的分流含义:在没有交通控制及其他管制的情形下,车流分成两股或者多股车流,在此过程中,车辆驶入出口匝道,驶出主线,由此导致主线车流在出口匝道附近受到分流行为的影响。为了便于进行分流影响区内的数据调查与统计,本文对分流影响区定义为:以出口匝道和主线连接的出口三角点为起点,以减速车道末端为终点,起终点范围包括整个减速车道,以及主线第1、2车道。

由于分流影响区存在分流行为,车辆需要在可接受的间隙下,减速运行,在相邻的车道上完成换道,在此过程中,车辆的速度在不断的调整,由此对相邻车辆的运行状态产生影响,主线上的交通流运行状态也由平顺、稳定运行转变为紊流运行。

2 交通冲突

交通冲突指的是一方车辆在运行过程中明显的感知到了交通事故危险可能发生,由此采取积极的、有效的避险行为,从而避免与另一方发生碰撞。由于在互通立交出口分流区存在大量的转向车流,所以分流区也往往是交通冲突的高发区。本文对交通冲突的定义为:两个或多个道路使用者(车辆、非机动车、行人)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上互相接近,道路使用者的任何一方采取诸如转向、改变车速、停车、压线行驶等不当驾驶行为,如果另一方不采取避险措施,就会发生交通事故。

3 出口分流区交通冲突分类

分析交通冲突并归类,是进行冲突量化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为数据采集提供标准化依据。本文以北京市南四环西路马家楼立交桥为观测对象,于桥东侧人行天桥上拍摄了四环主路车辆分流进入匝道的景象。

根据对分流影响区范围的界定,认真读取视频资料,最终将出口分流区的交通冲突分为三类:

1)换道冲突。为了避免与进入匝道的车辆产生冲突,主线外侧1车道的直行车辆换道到主线外侧2车道。当第2车道的交通流量较大,车流车头间距小,换道车辆需要被迫等待。相反的,当第2车道车辆为驶入出口,需要穿越外侧1车道,与其中直行车辆发生冲突,同理分析,换道车辆常需被迫等待;

2)合流冲突。主线车辆驶入减速车道时,与减速车道上的车辆产生的冲突。当减速车道入口流量较小时,多为自由汇入或跟随其他车辆通过;反之没有插入间隙,车辆会主动等待缓和进入匝道;当减速车道的流量相当大时(如早高峰、晚高峰时段),车辆插缝、挤占现象频发;

3)交叉冲突。减速车道中部是该类冲突较常发生的位置,车辆在此改变行车方向,由于减速车道分别通向右转匝道和左转匝道,车辆变换行车轨迹发生交叉行驶。当减速车道车辆较少时,车辆一般可以无阻碍通过,反之,往往是被迫等待或者是挤占通过。

4 驾驶行为特性分析

4.1驾驶行为分类

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是车辆运行特性的反映,根据现场观测和录像观测,发现互通立交出口分流区驾驶行为与交通冲突之间存在直接关系。挤占车辆多,出口处交通紊乱,交通冲突发生的几率大。车辆通过出口分流区时的驾驶行为可分为如下几类:

自由通行:车辆运行不受干扰,基本能够安全通过出口区域;

排队通行:车辆之间形成排队车流,顺序通过冲突区域,交通冲突发生的概率较小;

等待通行:当车流中车头间距较小,考虑到行驶安全,驾驶员驾驶车辆减速甚至停车;在高峰时段,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车辆停车等待的时间根据不同驾驶员年龄、性别、情绪、认知能力等不同,差别较大;

插缝通行:高峰时段出口分流区往往出现排队现象,车辆运行受阻,插缝现象集中发生,此类驾驶行为是产生交通冲突的关键因素,且冲突严重程度很高。

4.2 驾驶行为的量化分析

由于每种驾驶行为对交通冲突的影响各不相同,且各种驾驶行为通常会交替出现,因而需要分析驾驶行为的特征值,从而判断其与交通冲突之间的关系,分析的方法为:对每种驾驶行为赋予不同的影响权重。本文采用统计方法确定权重,咨询对象为专家和有经验的驾驶员,对每一种驾驶行为打分,然后经过一定的数学方法统计处理,最后得到每一种驾驶行为的权重值。

本研究咨询专家与驾驶员共计15位,将驾驶行为作为因素集。每位专家对因素集进行独立打分,即给出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权重,

然后对单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如下所示:

1)对因素集的数据序列求众数,得到众数序列;

2)归一处理众数序列,即可获得权重向量。

根据上述方法和对视频资料的直观观察,评判五种驾驶行为:自由通行、排队通行、主动等待通行、被迫等待通行和插缝通行,确定对应的权重分别为0.039、0.071、0.102、0.358和0.43。

驾驶行为特征值的数学表达可描述为:统计时段内的各种驾驶行为的数量与其权重乘积之和,然后除以各种驾驶行为数的总和。也就是: 式中,―驾驶行为特征值;―第i项驾驶行为数;―第i项驾驶行为权重。

驾驶行为特征值的实际含义可描述为:确定各种驾驶行为在交通冲突中所占的比例,反映出车辆在通过出口分流区时的驾驶行为整体情况。

5交通安全分析

分析视频观测数据可以得出:互通立交出口分流区交通流运行特征可以由分流区总流量、分流比、驾驶行为特征值三个指标表达,且三个指标和交通冲突紧密相关。

5.1分流区总流量与交通冲突

录像观测容易发现交通总量与冲突数关系密切,所以分别采集了冲突数据和交通量数据,分析可知,分流区交通冲突数与总流量呈正相关,当总流量达到65辆/min时,交通冲突数保持平衡并有下降趋势;当总流量高于70辆/min时,交通冲突大幅减少,这是因为伴随交通量的增加,出口分流区交通运行不畅,出现车辆排队等候现象,大部分驾驶员主动减速,行车谨慎。

5.2分流比与交通冲突

分流比即为主路分流进入匝道的交通量与主路外侧1、2车道总交通量的比值,理论分析分流比直接影响着出口分流区车辆变换车道产生冲突的数量。利用视频资料获得了分流比数据,容易得出互通立交出口分流区分流比小于0.735时,统计交通冲突数很少;分流比在0.735~0.755之间时,统计交通冲突数大量增加;分流比高于0.755时,交通冲突数反而显著减少。

5.3驾驶行为特征值与交通冲突

通过4.1节对驾驶行为的分类分析可知,不当驾驶行为,如插缝挤占、强行变道、突然加速等,是导致交通冲突的直接因素。一般认为不当驾驶行为越多,一定的道路空间内,产生冲突的概率越大。本文研究出口分流区数据显示,驾驶行为特征值小于0.124时,统计交通冲突数较少;特征值大于0.124时,统计交通冲突数明显增加。本文观测出口分流区驾驶行为特征值最大为0.135。

6 结论

本文通过实地交通调查,采集了互通立交出口分流区的大量视频数据,对出口分流区的交通运行状况总结分析,利用交通冲突技术的研究方法,较详细探讨了互通立交出口分流区交通冲突产生因素,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论以期为诊断问题,治理事故潜在多发点,制定出口分流区改善方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任福田,刘小明,荣建,等.交通工程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项乔君,陆建,卢川,等.道路交通冲突分析技术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8.

[3]李秀文.城市快速路分合流区通行能力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初六习俗范文5

【关键词】乳腺肿瘤;微创;术后血肿;护理

【中图分类号】R6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075-02

女性乳腺疾病中,肿块是乳腺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女性良性肿瘤如不及时治疗均有恶变可能。麦默通乳腺活检系统是在B超引导下利用真空负压吸引原理进行乳腺组织微创切割的仪器系统,最早应用于乳腺占位性病变的活检,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乳腺微小肿瘤的切除。然而,UGVABB也有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多见就是术中出血和术后血肿的形成,国内有资料报道高达20%,严重弥漫大面积的乳后间隙血肿甚至可以导致患者出现休克[1,2,3]。本研究目的就是分析UGVABB术后血肿形成与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基本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为术后血肿形成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9月-2010年9月在我科进行UGVABB的200例患者,年龄15-56岁,平均年龄43.5岁。病例排除标准:月经期、哺乳期、术前正在使用抗凝药、维他命E等易导致出血的药物或者有出血性疾病史者。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采用高频B超系统和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系统( Vaccum-Assisted Mammotome Biopsy System, 真空辅助抽吸旋切装置) 由8G旋切刀、真空抽吸泵、控制器及相关软件组成。

1.2.2 手术方法。由同一位超声科和乳腺外科医生、护士配合完成手术。病人取仰卧位,患侧肩背部稍垫高,常规超声检查,探测乳腺病灶。采用同侧乳晕边缘皮肤切口,常规消毒, 1%普鲁卡因或者2%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在B超引导下,选择合适角度, 用22G 长针头将局麻药注射到病灶底部及穿刺创道。在预穿刺点用尖刀切开皮肤长约0.2-0.3 cm, 将Mammotome 旋切刀沿后间隙刺入并插到乳腺病灶下方约0.5cm处, 在超声监控下利用该系统的8G旋切刀和负压吸引装置将肿块逐条地切割和取出,最后用超声探测,未见有明显肿瘤后,旋切刀再作从左到右180度旋转进行残腔半环形切除, 标本取出后肉眼所见为正常乳腺组织即完成微创肿瘤切除术,真空抽吸清除残腔积血,原病灶及穿刺针道局部压迫5-10min,无渗血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72小时。并将各标本加以序号排列送检。

1.3 随访。术前记录患者年龄、绝经状态,术后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病理结果和术后血肿形成情况。术后2天、1个月、3个月随访,先例行临床检查,评价切口愈合情况,然后超声检查,重点观察病灶部位有无血肿或病灶残留。

1.4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Mann-Whitney-Wilcoxon检验和Spearman's等级相关检验。

2 结果

本组20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0.5±15.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6.5 ± 31.8ml;绝经前患者是103例,占51.5%,绝经后患者是97例,占48.5%;癌前病变为47例,占23.5%,纤维腺瘤153例,占76.5%;血肿形成17例,占8.5%。经检验发现,术中出血量越多,术后血肿形成机率越大(60±34.7cc vs 18.2±22.9cc,p<0.05,MWW检验);术后血肿形成与手术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MWW检验);同时也发现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也有明显相关性(rho:0.47,p<0.05,Sp检验);然而,术后血肿形成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和病理学诊断没有相关性。同时还发现,手术时间超过60min或出血量超过35ml的患者,术后血肿形成的机率将大幅提高。

3 讨论

3.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诊疗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乳腺微创手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术后出血和血肿的形成可以引起患者的恐慌、忧虑以及疼痛,严重的弥漫大面积乳后间隙血肿甚至可以导致患者出现休克。这些已成为了临床医护工作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尽管我们手术结束之前会尽量将残腔内积血挤出残腔之外,但由于积血不可能完全挤出,造成少量积血残留,导致压迫时出现血管压迫不到位,包扎后残腔内仍旧有持续性的出血,或当包扎的绷带拆除后,压迫解除,就容易使血管再次出血,形成血肿。另外,手术时间延长导致患者术中体内的凝血因子消耗较平常为多,容易造成术中出血量增加,反过来术中出血容易造成术中超声显影不清,不能判断肿物是否准确取样和完全切除,延长了手术的时间。

3.2 护理对策:

3.2.1 术前心理护理。术前除常规为病人做好皮肤清洁、抽血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外,心理护理则是术前护理的重点。由于UGVABB是治疗乳腺微小肿瘤的新技术,大部分患者对其存在或多或少的思想顾虑以及恐惧和紧张心理。负面情绪在手术过程中可导致患者出现较强烈的生理性反应,并干扰手术、麻醉的实施,延长手术时间,从而会导致术后血肿形成的机率增加。我科曾调查发现患者术前最担心的问题是:肿物是否能切除彻底,术中是否会疼痛,术后是否会影响美观[4]。因此,作为医护人员,术前应向患者讲解清楚微创手术的治疗原理,手术过程中的配合要点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等;同时可以通过图片等资料来介绍微创手术的优越性:创伤小、疤痕小、术后不会影响美观;讲解肿瘤是可以完整切除的;可能情况下请已行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现身讲解此手术的优越性。通过各种方法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紧张情绪,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

3.2.2 术中护理。由于微创手术采用的局部浸润麻醉,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此期的护理重点是让患者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多关心体贴患者,每5~10分钟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倾听并鼓励患者说出感受,并可通过轻握患者的手或给患者戴耳机听音乐等方法使其放松情绪。切忌手术过程中有负面的刺激性语言影响患者情绪。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对减少术后血肿的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术中需配合医生及时将旋切刀槽内肿瘤标本取出,避免将标本遗留旋切刀槽内而影响手术进度;每完成一枚肿物切除均需及时用纱布团局部充分挤压5~10min;术后必须再次用超声检查确保无积血,并配合医生用灭菌方纱卷成团块状局部加压每一病灶处,并以棉垫和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包扎的松紧度常规以可伸入2指为宜。术中出血达35ml或手术时间超过60min的患者,包扎力度应比常规包扎稍紧些,以可伸入1指为宜。

3.2.3 术后护理。严密观察和康复知识宣教是此阶段防治血肿发生的主要措施。术后给予半坐卧位,常规监测生命体征,术后24小时内每1~2小时巡视患者一次,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局部有无肿胀,并询问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特别是对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的患者更应提高警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指导患者正确口服抗生素和止血药,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术后3天需回医院拆线换药,换药时需用超声检查有无血肿的发生。患侧上肢的活动要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术后24小时内指导患者适当活动患侧上肢,可做握拳、屈肘活动;48小时后可行患侧肩关节活动,避免力度和范围过大影响伤口愈合;10天内特别注意避免外力碰撞伤口和深度胸式呼吸,应以腹式呼吸为主;术后一个月内患侧上肢不能提超过2.5公斤的重物。乳腺纤维腺瘤有复发的可能,应告知患者每3~6个月来医院定期检查。本组17例血肿形成的患者中有5例是术后24小时内发生的,6例是拆线时发现的,6例是拆线后病人不适来医院诊治时发现的;其中1例需通过局部引流和支持治疗后痊愈,其余均通过门诊抽液后再次加压包扎治愈。

4 小结

乳腺微创切除术虽说是一种对乳腺微小的良性病灶可完全切除,具有创伤小、维持乳腺美容效果好、并发症少的治疗新方法。但分析结果表明术中出血量的增加和手术时间的延长会导致术后血肿形成机率增加。医护工作人员应对微创术后血肿形成高危患者加强警惕,充分做好术前、术中、术后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术后血肿形成的发生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丁千,王知力. 超声引导下VACORA旋切系统在乳腺多发良性病灶切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 21 (4):281-282

[2] Tagaya N, et al. Experience with ultrasonographically guided vacuum-assisted resection of benign breast tumors[J].Clin radiol,2008,63(4):396-400

[3] Saalem C, Sakr R,Chopier J, et al. Pain and complications of directional vacuum-assisted stereotactic biopsy. Comparison of the Mammotome and Vacora techniques[J]. Eur J Radiol, 2009,72(2):295-299

初六习俗范文6

初中美术是一门轻松的学科,学生可以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学生也不用面对升学的压力,因此教学氛围可以更加轻松活跃。随着社会对学生综合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提出更高的重视,在美术课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将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欣赏能力以及审美观。

【关键词】

流行元素 传统元素 初中美术

0.引言

随着社会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对美术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挖掘,美术课在初中课堂也受到了原来越高的重视。美术教学在使用中国传统艺术特色元素的时候,将流行元素融入其中,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美术教学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融合的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部门对美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拉近美术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够体会和领悟美术的艺术魅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美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人们对中国传统元素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重视,将古老文化的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传承了我国的传统艺术[1]。而现代教育则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在充分使用传统元素的同时,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增加一些新的流行元素,让原本严肃的美术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深入的理解美术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美术的创新艺术和创新能力。

2.美术教学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融合的途径

2.1将传统图形和现代图形有效融合进行教学

传统图形主要包括人们熟知的一些吉祥图形,一般是在中国的传说中具有吉祥意义的图像,例如龙、凤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等,将其应用到美术创作中,象征着人们的美好的愿望。我国的传统图案还包括象征着权威的兽面纹和反映社会形态的青铜图案。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传统图形和现代图案等元素融合,将两者巧妙结合。让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时候,既可以保留传统元素中的图形,又能用现代的思想,将现代的图形融入其中,在美术作品中表现出新的寓意。最终使美术作品既能拥有外在的魅力,还能表现出一种神韵之美。

例如在学习关于古代雕塑的欣赏的时候,古代的雕塑中很多图案都是使用的一些传统图形,通过古代雕塑的欣赏,学生可以充分的欣赏和体会美术中的传统元素的价值和意蕴,学生在思考和理解传统图案和现代图案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的同时,就可以提高自己借用传统元素来创造新的图案的能力,从而升华自身创造元素的能力,使创造作品中的图案具有传统与现代的共同之美。

2.2将传统色彩和现在造型有效融合进行教学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颜色有着独特的理解,黄色代表权利、富贵,所以皇帝以及一些贵族的服装以黄调为主,而在现代中,黄色可以营造一个温暖的气氛,让人觉得心情明朗;在传统文化中,红色系列代表喜庆,因此办喜事的时候一般以红色的色调为主,现代红色传承了这种寓意,同时给人温暖、大方的感觉;此外,现代的色彩,紫色给人高贵、烂漫的感觉,给人一种神秘感,绿色系列给人自然、清晰的感觉,可以使人心情愉悦,白色代表死亡。在美术创作中,人们常常使用色彩来流露自己的思想。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传统的色彩来创造现代美术作品,在“多变的颜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古人的用色观念向学生充分详细展示,例如可以借用《红楼梦》中莺儿帮贾宝玉打络子说出的配色理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使用不同的色彩进行配色的时候,要使用等量的色彩[2]。以现代的冷暖色调相配是同一个道理。例如在中国很多地区的特色食物,包装都采用青花色调,瞬间给人高雅、古典的感觉,让人从中看到历史的影子。青花瓷用色古朴,在现代的装酒容器中,以青花瓷的颜色为基调,使用现代包装的外形,从而形成传统色彩和现代造型的融合。

2.3传统纹样与现代汉字的有效融合

美术作品中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内容都非常具有特色,在美术作品创造中,设计理念、元素的使用等都在不断创新,因此一些传统的元素面临着失传的情况。为了避免传统文化的丢失,在美术创作时,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汉字有效融合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方式[3]。书法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常常用在美术创作中,让人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例如在“物品上的花廊”教学过程中,在男女结婚时,常常以“龙凤呈祥”的图案纹样来表现男女,“龙”和“凤”的纹样就代表着“男”和“女”的汉字。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用这种美术创造的方式来进行美术创造,借鉴这种传统的纹样来创造出新的元素。

3.结语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美术作品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深入的体会传统元素的韵味,还应该在传统艺术中融入新的流行元素,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元素进行改造,添加一些流行元素,不仅可以让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爱上美术课,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杨定国.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34)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