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活动比赛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活动比赛总结范文1
我校于20世纪90年代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课程考核这三大部分组成。校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颜农秋教授于20世纪初出版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一书,此著作于2005年被评为首届广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优秀教材。在书中他提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一些切合实际的心理调剂方法。”颜教授带领一支专职及兼教的教师队伍不断对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探索、改进、实践,从而也建立了一套相对稳定且颇有收效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课程理论
课程即课堂教学,由教师讲授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建构主义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上课。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结合所教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主题内容,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1.团队合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笔者在“人际交往”这一主题教学上,事先准备好标有类别不同的卡纸,课上要求学生随机抽取卡纸,在茫茫人海中去结识和自己同类的朋友并组成一个团队;按照规定时间认识所有的队员并选取队长;给自己的团队取队名、口号,设计团队的代表姿势;每支队伍都要上台给大家介绍自己的队名、口号并摆出他们自己设计的姿势。在这个任务抛出—情境引导—活动开展—感受分享及评价的过程中,笔者充当的角色是一名团队合作的组织者、协助者、监督者和指导者。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很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并且很活跃。而少部分表现为比较安静、被动参加的同学,则需要靠组织者的协助,引导并鼓励其融入到团队中去。学生在这一合作学习过程中,自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每个队名、口号、姿势都很独特、创新,焕发着青春活力。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满足了自身的情感需求。
2.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要求教师紧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身体力行,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促进其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主要特征是实践性、情境性、互动性及反思性。笔者在运用这一教学策略时,通过学生的实践及反思,及时对教学设计做出改进。例如,在“情绪管理”主题教学中,笔者根据心理学对情绪的分类,设计出若干组的情绪名词,每支团队派出一名队员随机抽取一组名词,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且结合自己对该类情绪名词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表演,其他队员在规定的时间猜出对应的名词。通过这种团队游戏竞赛的方式,学生发挥团队精神的同时也亲身体验每一种情绪的特点,寓教于乐。赛后,笔者邀请参加表演的学生和大家分享他们体验过后的心理感受,并道出他们对每一种情绪的理解。最后,笔者协助每支团队对体验学习作出评价并梳理、总结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中,除了以上两种教学方法之外,还有问题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随机进入式教学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单一的某一种教学方式不一定能满足实际课堂教学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及时对教学策略做出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有别于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它的受众面更广,基础性更宽,实践性更强,强调的是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掌握相应的技巧来解决实际大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有能力作自我心理调适。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课程里,我校对课程的设计有的放矢,既有统筹安排的心理活动,又有让任课教师灵活处理的实践教学。
1.心理特色活动
该实践环节由任课教师结合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实践活动方案。学校对教师教学方案设计的要求是:“量体裁衣”式地制定出适合学生自身情况、专业特点的特色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有一个愉悦、实用、合乎自身情况的自主实践的课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的情境性,因此,笔者结合自己所教专业学生特点,组织过“健康网络、绿色生活”原创漫画比赛、“我的大学生活”原创朗诵比赛等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原创作品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相应主题的理解,对大学、对生活的切身体会,从而主观能动地建构知识意义,促进其培养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此外,笔者还组织学生观看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影片,进行动态教学,并让学生尝试分析影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积极负责的人生态度。
2.户外心灵拓展
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含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等四个部分。户外心灵拓展通过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参与、监督把控现场,由学生团队进行合作与交流并共同完成各个拓展项目,从而令学生深刻理解教学的最终目标及意义。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全身心的投入、挑战自我极限,挖掘自身潜能,在获得高峰体验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
3.心理剧表演
我校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不同主题的心理剧表演活动,具体的活动安排则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剧本创作及排演,并给予指导与协助。在此过程中,笔者会与学生共同探讨句中角色的内心世界,剖析其心理活动,让学生联系切身实际,更深层次体会不同的心理变化,进而更好地掌控、调节自身的情绪。
(三)课程考核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我校课程考核采用开卷形式,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心理知识的实际掌握及运用程度,检验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活动比赛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卫生高职院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卫生高职院为社会培养的是护理、药学等医疗卫生服务型人才,卫生高职院校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关系到个人潜能的开发与利用,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解卫生高职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于2010年5月对盐城卫生职业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以期为高职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5550份,回收5517份,回收率99.4%,其中2008级1571人,2009级1948人,2010级1998人。
1.2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填完后当场收回。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包括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统计各因子分和总分,总分≥160分或者各因子分≥2分为阳性,提示有轻度和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得分越高,表示越严重。
1.3数据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研究结果
3.分析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卫生高职院各个年级的学生中均有很大一部分存在着心理困扰,各个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分和大部分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因此,对卫生高职院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高校扩招,高职院校属于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的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甚至多子女家庭,家庭负担重,经济较为贫困,加上高考失利的阴影长久挥之不去,就业形势严峻,对专业前景认知迷茫,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卫生高职院学生的性别结构比较特殊,女生多男生少,个别专业,例如护理,男生数量屈指可数,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大学阶段正处于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阶段,特殊的性别结构,无疑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结合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卫生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点围绕以下几类问题展开:适应性培养,重点在于生活自理能力和归因能力等方面;自信心的培养,重点在于掌握归因技巧,做好生涯规划;情绪调节的技巧,学会应对压力,放松心情,丰富业余生活等;人际关系指导,主要是人际交往技能的引导,改善同学关系包括寝室关系,异往动机的正确引导等;恋爱与性心理调适,主要在于正确的恋爱观与性价值观的引导;就业心理调适。具体说来,我们认为可以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工作。
(1)加强制度体制建设
卫生高职院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相关的管理体制建设,专款专用,创设条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将心理健康教育贯彻落实到课程建设与课外教育中,制订工作计划并作总结,做好相关的考核、奖惩工作等。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备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需从人员数量、专业素质等方面共同保证。以专业教师为主,与兼职教师一起,共同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对心理学专兼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充分发挥班主任与辅导员队伍的力量,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相关培训,各系至少配备一名心理辅导员,充分发挥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危机预警作用。对于全体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加强心理健康相关培训,以将心理健康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3)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
确保心理辅导的渠道畅通,以个别面询、团体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开展。开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对于大学新生,在入校时应建立心理档案,帮助学生更快适应校园新环境,学校就应做好专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就业前景,帮助学生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自信。对于就业前的学生,应加强心理疏导,如应对挫折的能力,求职面试的技巧,等等。对于学生人际交往技能、自信心、情绪调节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该贯彻落实到每个年级,课内课外共同加强。与三级心理网络一起,共同关注敏感学生群体,如贫困生、适应不良的学生等。
(4)加强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理念,邀请校内外名师开设讲座,发放宣传材料、校内广播、电视、网络等多途径宣传心理健康思想,举办团体心理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团体协作能力,通过征文比赛、情景剧比赛等,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发挥大学生心理社团的作用,开展各类活动。
针对卫生高职院性别结构不平衡,个别系这一情况特别突出的现状,可以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各系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如开展学生比赛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观的引导与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关系密切,卫生高职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深感责任的重大,另一方面必须在不断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思考,共同致力于提高卫生高职院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1).
[2]刘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当代教育,2011,9:36-38.
[3]王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195-196.
大学生心理活动比赛总结范文3
关键词: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教育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1、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各种课外文娱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由于体育锻炼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
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针对体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在教学中应如何实施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
1、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当代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运动兴趣不是天赋的,它是在后天接触、参与、实践认识体育运动过程中获得的。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正确合理地选编教学内容,既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使他们感兴趣,多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如组织学生观看影响的体育比赛、体育欣赏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感染学生;多安排游戏竞赛等练习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运动兴趣,使学生一直保持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通过知识、技术的获得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满足,引起自觉创造性地探究,从而唤起运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创设良好的氛围,增进心理健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安排一些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的练习,造就一副强健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特质基础。对于某一教材,教师不是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创设一个情境或引用一个观点,提出一个问题,导入课堂,然后有目的地安排一系列的练习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我体验中自我总结归纳动作要领、技术原理等,在练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判断、自我讨论交流、自我选择等,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在自尊、自信、自制和自强的基础上自爱,正确地对待自己、别人和客观世界。另外在教学中,少进行单调的跑、跳、掷的技术传授,多安排些教学比赛和游戏,利用个人与个人、集体与集体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可以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一些公平竞争机会,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在竞争中学会相互协作,通过竞赛一决雌雄,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失败,锻炼失败者的受挫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鼓舞成功者的斗志,建立信心、形成动力。
4、课堂教学之余多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和发展,在活动课上学生的活动范围更为广阔,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培养自主和创新的能力。
综上所述,面对体育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作为体育教师,努力掌握有关知识,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这既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也是体育事业发展本身的要求。这样才能发挥体育教育的最佳功能,真正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并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丁雪琴《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1998.5
[2]周成林 《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1997.5
大学生心理活动比赛总结范文4
摘 要 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干预措施是全方位的,其中心理干预是有效干预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采用文献资料与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心理特征基础上,提出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多元化途径,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促进他们体质健康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质健康 体育兴趣
一、前言
目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不断下滑,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呈现出相同趋势。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意向,它标志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1]。体育课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目标,并在练习中得到落实,进一步激励学生的体育热情,实现其运动需求[2]。通过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体育兴趣的培养为高职院校学生投身体育实践,提升身体素质、促进体质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论文基于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心理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动机需要、目标管理、成功体育、快乐体育、教法艺术、竞赛游戏等多元化途径来探索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由体育兴趣促进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而养成体育的锻炼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现状与问题及心理干预措施进行探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阅读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校体育学著作。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电子文献检索手段,查阅大量学校体育教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等文献资料,为研究获取理论基础及依据。
2.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内容,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相关人员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了解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以及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等系列问题,为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材料。
三、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心理特征
(一)体育兴趣的倾向性
学生对体育运动存在不同程度的各种不同爱好,学生通过各自爱好的体育运动实现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这就是直接兴趣倾向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同样也有学生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方法,形成体育兴趣,从而终身受益,这是间接形成的兴趣倾向。
直接兴趣倾向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体育活动,高职院校学生在直接兴倾向的驱使下,积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参与并获得体育运动的成就感,然而直接兴趣倾向存在主动性以个人兴致好坏转移的现象。高职院校学生的年纪普遍较小,心理活动波动程度相应较大,也存在部分体育项目使他们感到枯燥的情况。间接兴趣倾向的建立虽然存在一个过程,相对较慢,但是较为稳定,不易改变。
(二)体育兴趣的广泛性
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兴趣比较广泛,但兴趣的广度与深度因人而异。广泛的体育兴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也是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锻炼普及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体育兴趣广泛性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学生出于自身兴趣,选择各自喜爱的体育活动,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收获心情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3]。而这种心理满足,有利于学生在体育活动和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达到积极的效果。
(三)体育兴趣的动力性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存在对体育毫无兴趣的人主动投身体育活动实践的现象,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活动同样是在其兴趣的支配下进行的。兴趣对于学生行为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动因就是其自身体育兴趣。体育兴趣的动力性是学生热爱体育运动最真实表现,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兴趣的诱导下,积极参加体育运行,强身健体,不仅能对学生进行各种学习生活实践起到支持、推动和促进作用,也能为学生个人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四)体育兴趣的情绪性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兴趣具有较强的情绪性特点,这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的,其情绪的表达更加直白,也更加偏激[4]。在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时,即使过程艰难甚至存在危险,也会感到身心的愉悦与满足。反之,被动地参与自己毫无兴趣的体育活动,会使其产生压抑、厌倦甚至反感的情绪。体育兴趣的情绪性,决定了学生进一步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
四、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途径
(一)通过动机需要,刺激学生体育兴趣
教师首先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与体育课的动机,据调查,学生的健康动机占有较大的比例,同时还存在着减肥塑身的动机、交友动机、能力显示动机、评奖动机等。针对上述动机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设计相应的体育活动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动机需求,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形成并刺激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教师在课程安排上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并适时对学生加以指导,从而达到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共同实现。通过课堂练习的途径,培养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其形成进一步积极参加体育课程的动因,在振奋其精神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二)通过目标管理,引导学生体育兴趣
教师应促使学生的兴趣与其理想、目标达成一致,帮助学生发展长久的体育兴趣,从而更进一步促进其形成终身体育的重要习惯。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成长塑型期,学校教育会对其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5]。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令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和对未来人生的影响。通过目标管理,令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体育活动,促使其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进一步引导形成学生的体育兴趣。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的进行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对学生体育目标的养成与人生目标的渗透,从而实现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引导。
(三)通过成功体育,促进学生体育兴趣
学生在进行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成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学生在某项体育活动中获取成功,能促使其更加积极地关注并参与该活动[6]。获得成功是培养学生产生体育兴趣的必然途径。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成功的关系密不可分,成功的获取能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而体育兴趣的养成能促进学生更多体育活动的进行,从而使其获得进一步成功。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年龄较小,较为敏感和情绪化,对于他们更要及时给予评价,并以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女生和“差生”。恰当地提出表扬和鼓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收获提高的喜悦。学生通过在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中不断获得成功,激发并延续体育兴趣,从而保证学生乐于锻炼,勤于锻炼。通过不断看到或体验成功,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兴趣的生成。
(四)通过快乐体育,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从而培养体育兴趣。在师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起宽松的学习环境[7]。令学生产生愉快、积极的学习情绪,提升学生的坚强品质,增加勇气。学生愉快学习要求保证课堂中教学的过程的愉悦性,教师通过课堂体育教学过程,有效激发学生的快乐情绪。让学生愉悦的体验教学过程,可以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从而更进一步达到愉快教学、养成兴趣的目的。在进行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过程中,学生趋乐避苦的心理现象的存在,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绪需要与心理变化,尊重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需求,以乐趣体育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由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五)通过教法艺术,维持学生体育兴趣
课堂体育教学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实现学生兴趣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从心理、生理等不同维度安排自身教学方法与手段。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贯彻教学大纲内容的前提下,应在教学教法上注重创新意识,教材内容安排新颖[8]。通过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达到体育课程活动身体、娱乐心灵的作用。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逐步发展和维持学生的体育兴趣。创新是人类头脑中最敏感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形成充满创新精神的校园体育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促进学生不断创新,并享受到创新体育活动的乐趣,进一步维持体育兴趣。
(六)通过竞赛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希望通过各种活动表现自己。通过竞赛的方法,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创造竞争情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从而激发并培养其学习兴趣。然而竞赛的组织要合理,要正确运用比赛规则,合理规划竞赛的内容。竞赛结束之后,教师不能忽视小结和讲评的重要作用。对获胜者的表扬能维持其继续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帮助失败者总结经验,鼓励其争取再次比赛的成功。竞赛的选择要谨慎进行,令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胜利,以避免出现部分学生因多次失败而丧失信心的现象。通过多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竞赛的进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热情,促进并激发体育兴趣的形成。
五、结语
面对学生体质健康不断下滑的现状,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从心理角度对学生课内外体育生活进行干预,从而改善并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手段,通过动机需要、目标管理、成功体育、快乐体育、教法艺术和竞赛游戏等途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实践的意识,增加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令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体育活动的积极意义,发自内心地热爱体育运动,培养其终身体育的优良习惯,积极自主地提升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曾小玲.体育兴趣与大学生身心健康[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4(3):48-50.
[3] 刘雪勇.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5.2:60-61.
[4] 于海涛.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5(4):67-69.
[5] 姚大林.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社会学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1):68-71.
[6] 张卫平.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激发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