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混合运算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1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脱式计算的写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正确进行脱式计算,并提高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脱式、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结果,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2=7+8=7×9=54÷6=
3×6=6÷3=9×7=6×5=
48+16=54÷9=47-18=21÷7=
60-18=7×8=5×4=8×6=
2.先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再说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最后算出结果
24+8-63×6÷947-10+528÷7×6
学生算出结果后,师生共同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谈话
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上面同学们口算的四个两步混合式题,也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结果,怎样进行书写呢?请同学们共同研究一道题。
2.出示例147-12+5
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脱式计算的步骤,教师可逐题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1)这道题都含有哪些运算符号?
(2)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3)第一步计算得多少?写在哪儿?第二步计算得多少?写在哪儿?
这样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脱式过程。
例147-12+5
=35+5
=40
3.教师出示:48+16-3754÷9×7
让学生尝试性地做一做,以模仿例1的书写格式,使学生初步学会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并请两个学生到黑板板演:
学生甲48+16-37
=64-3764是哪一步计算结果?
=27
学生乙54÷9×7
=6×7“7”照写下来,为什么?
=42
学生完成后,教师可提问旁注,强调两道题的书写步骤,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上述三道题计算时的书写格式。
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清楚:
(1)每道题第一步计算结果,都要写在第一行的下面。
(2)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要照抄下来。
(3)在算式下面第二行要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
(4)左边的等号上下要对齐。
4.教师出示例26×3+5050-6×3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这两个式题各含有什么运算符号?和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设问:“这样的混合式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接着师生共同完成例题的计算过程。
例26×3+5050-6×3
=18+50=50-18
=68=32
请较好学生说出“6×3+50”先算6和3的积,再加上50,算出它们的和。“50-6×3”先算6和3的积,再从50里面减去。以渗透四则式题按运算顺序的读法。
为了巩固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师可再强调指出50没有参加计算,在原算式下面先照抄下来,再写出要减去的6和3相乘的结果。
为了巩固例2的计算步骤,可出“19+5×3”和“7×8-29”两道同类题,让全班学生做一做。
5.教师出示例3“54÷6-7,7+54÷6”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学生看清题目后,教师可指出:“像这样的两步混合式题有除法和加、减法,而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
然后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完成。并请两名学生板演。
学生甲54÷6-7学生乙7+54÷6
=9-7=7+9
=2=16
学生完成后,可让同座位同学互相说一说,每道题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学习了三道例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两步混合式题的特点,小结出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及注意的问题,并有重点地板书在黑板上。
(三)巩固反馈
1.根据下面算式,正确填上()里的数
2.找出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3.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1)58-4×8(2)4×8+15
(3)45÷5-8(4)8+45÷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2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学习用品吗?
生:买过。
师:买过什么文具?
生:买过2个笔记本和1支笔。
师:你买的笔记本每个几元,笔每只几元?
生:笔记本每个2元,笔每只1元。
师:,你们能帮他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吗?
生:5元。
师:你怎么算的?
生:先算笔记本的钱2×2=4(元),再算4+1=5(元)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类的问题。出示课题: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
师:生读题,说说要解决的问题。
生: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师:独立列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6个文具盒多少钱,就是6×7=42(元)再算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42+55=97(元)
师:谁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到一起吗?
生:可以写成:6×7+55
生:还可以写成:55+6×7
师:这两个算式对不对。(小组讨论)
生:第一个对。因为先算乘法,第二个先算加法。
师:像上面的算式无论乘在前还是在后都应该先算,所以都对。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又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讲解:像同学们这样,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的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在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试试身手。
81-17×4
师:计算这道题时,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81-17×4
=81-68
=13
再次总结: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59页试一试。
2、将下面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1)3×5=15
20+15=35
(2)6×8=48
48-18=30
3、亮亮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5倍,爸爸比亮亮大多少岁?
答案:1、536、 1 2、20+3×5 6×8-18 3、28岁
四、达标反馈
1、24×3+19 (注意运算顺序)
2、森林医生。(改正错误)
16+40×8
=56×8
=448
3、小红拿50元钱去买8个6元一个的笔记本,应找回多少钱?
答案:1、91 2、16+40×8 3、2元
=16+320
=336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回顾一下,综合算式中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再算加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加减是同级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我会列式计算。
3个7再加28是多少?
71减去6个8是多少?
2、我来算一算。
65-8×8
20+5×5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4、妈妈买来1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1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答案:1、49、23 2、1、45 3、37页 4、92块
板书设计:
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分步:7×6=42(元)
42+55=97(元)
综合:7×6+55
=42+55
=97(元)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和乘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的人还看:
1.四年级数学上册预习提纲要点以及教案
2.2016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
4.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3
1利用域功能
按下“Ctrl+F9”快捷键,产生一个空域。将鼠标定位于域符号(一对大括号)中间,输入图1中的数学表达式“=(3215^(1/5)+0.36^(6/7))/(15*0.02^5)”(不含双引号,且所有输入内容均需在英文半角状态下输入),如图1所示,按下“F9”键,就可以得到结果了。对于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如果不需要太精确,我们可以选中后按普通方法进行删减。
此外,如果在结果出来以后需要再对表达式进行修改,那么可以选中结果后,按下“Shift+F9”快捷键,或者点击右键,在右键菜单中选择“切换域代码”命令。
2利用计算按钮
上面的方法固然比较简单,但是各个快捷键记起来也挺让人头疼的。不过不要紧,因为Word中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计算结果的方法。如果我们经常要做些计算工作,那么下面的方法对我们来说就更适合。
点击菜单命令“工具自定义”,打开“自定义”对话框。点击“命令”选项卡,在左侧的类别中选择“工具”类别,然后在右侧的列表中找到“工具计算”工具,按下鼠标左键,将其拖到工具栏中,即可以得到“工具计算”按钮,如图2所示。
在Word窗口中输入需要计算结果的数学表达式,仍如上例,即直接输入“(3215^(1/5)+0.36^(6/7))/(15*0.02^5)”,然后选中表达式,点击工具栏中的“工具计算”按钮,就可以在状态栏中看到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
当然,并不需要我们用笔去记录状态栏中的结果,因为Word已经将此结果自动保存到剪帖板中。只要我们按下“Ctrl+V”快捷键,就可以将结果输入到文档中了。我们也可以选中表达式中的部分内容,点击“工具计算”按钮,得到该部分的计算结果。这对于需要分步计算结果的数学老师们而言,尤其方便。
3用Google查结果
以上两种方法简单方便,但是并不支持某些运算,比如求对数、三角函数或组合数什么的。其实,即使Windows自带的计算器,也并不是很容易地就可以计算出此类运算的结果的。那么,我们可以上Google“搜”结果。方法也很简单。
打开网页,直接在搜索栏中输入相应的数学计算公式,按下回车键就可以得到结果。比如输入:(3215^(1/5)+0.36^(6/7))/(15*0.02^5)=,按下回车键后,您就会发现结果已经出现在眼前了,如图4所示。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呀?
Google更大的优势在于计算那些Word中不能直接计算的结果。比如组合数什么的。比如直接输入“30选5”就可以得到30选5组合数的计算答案“142 506”的。图5所示为其基本用法法则。如果需要,可以参照使用。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体会
目前而言,作为数学基础的计算能力,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独立计算能力越来越被师生所忽视。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分数所占的比例很大(约78%),而小学生计算失分率却非常高,据平时检测和期末考试学校统计出来的数据,学生计算平均失分为5-10分之间,部分地区达到10-15分。可见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特别是边远山区,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差生面特别大,要快速地、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要以加强计算教学作为突破口。数学计算教学应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的重点。为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加强口算训练,使之常规化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实践表明: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问题大部分运用口算解决。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四则混合运用中,笔算是重点、口算是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数学奥林匹克专家裘宗沪指出:“如果你想学好数学,首先要会算,而且要算得好。心算是一种思维能力。心算好,脑子里能盘算的问题就多,随时随地都能想问题。”可见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口算能力的实际意义之深远。首先。我们要突破口算关,因为笔算实际上是口算的结果。无论整数、小数加减法,都是10以内,20以内若干组口算的组合,而乘除法则是乘法口诀和20以内加减法的组合。如8857+1432这道多位数的加法加以分解成四道20以内的加法计算。又如,一个四位数乘上三位数(3652×325)就包含着28项的口算,如果其中一次的某一个环节发生错误,对这个式题材的总口算次数来说约占3.6%,但对于这道式题的计算来说就全错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加强口算训练,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我坚持每节课花3-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逐步达到熟练,并把此项训练当作教学常规工作来抓。
二、明确算法,算理是前提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清并熟练掌握计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如教学“分数除法”时,首先明确这是在学生学会“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键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这个转化过程是学生认识的转折点。心理学指出:“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有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因此,我在进行计算的新授课时,对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必须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熟悉各册教材的新知识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基础设计教案,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并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同时,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学生明确了算理,掌握了法则的础上适当做些典型错例分析,以进一步巩固算理,在学生没有熟练掌握法则的情况下,不宜做错例分析,以免混淆。
三、弄清计算教学有关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明确,肯定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只有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及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才属计算教学,而把有关单位的换算、公式及应用与计算完全割裂开来,孤立地教学某些知识,导致了方向重心的偏离。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弄清计算教学的范围,明确教学目标,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教材中有所侧重计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时间、重量、长度、面积(地积)、体积(容积)等单位换算;长、正方形(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圆柱体、圆锥体等几何形体的有关计算;比、比例的有关计算,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关系(简易方程);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等。教师在进行以上内容的教学时也应从计算方面加强训练。
四、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自然养成认真、细致灵活的好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机械重复地干同样的工作会使人厌烦,因此,教学中不能单靠强化验算教学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因为学生往往算完一遍就再也不愿算第二遍,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的规律,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通过组织对比练习,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又如,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考试时,如果计算题得满分,则总分另加奖10分。实行奖励措施学生计算会十分小心,认真仔细,更多的学生计算一丝不苟,算了再算,查了再查。久而久之,学生计算认真、细致的习惯自然形成,从而达到养成教育之目的。
五、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运算速度
有些数在式题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它们常常是进行快算的基础,如果每次都要动笔计算,既麻烦,又易出错,对于这些数要求师生要熟记。实践表明:如果学生能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在四则运算中,则能较好地掌握解题的方法,使学生能更准确、快速而灵活地计算。
首先,熟记20以内的加法进位和九九口诀。它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必须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33-02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新的教学教法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的强调教师“导”的艺术,有的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强调多从兴趣入手等,虽各有侧重,但究其根源,教师的教师的“教”立足点与出发点是学生的“学”,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和学习目标等方面统筹安排,全盘布局,选取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设计教案与学案,这样,才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真实基础之上。这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笔者在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得出这样的经验: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一、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
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个体,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有所不同。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学生长于数据计算,有的学生喜好逻辑推理,等等。思维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各不相同,这就是学生的客观实际。教师面对众口难调的现状如何巧妙地满足所有学生的求知要求呢,首先,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不能一切追求整整齐齐,因为教学不是修剪冬青需让他们一样高,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完全独立的个体,他们都需要各自不同的发展,这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在这样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我们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出口,心里能懂,嘴上会说,才是真正学会了。
例如,在讲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可结合课件内容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今天咱们到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区里的数学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冰雕区的场景后,教师提问,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这样的提问使学生进入到自主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情境,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一系列的问题,也许他们会做,也许暂时还不能解决,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这样,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求知欲。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新课改后,那种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慢慢消失了,教师们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我们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心组织,多多启发,给学生较大的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艰难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并让他们逐步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更加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更加身临其境地品味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乐的情感。那种由迷惑不解到豁然开朗的情绪过程不正是追求知识、追寻真理的过程中一份最美的享受吗?
例如,怎样解决“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这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请学生板书算式后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比较几个算式的不同,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为什么要用括号?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是不同的。这样,学生慢慢理解了括号的具体作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了目标。
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也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体现。为此,教师需要把目光对准所有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较简单的让学困生完成,给他们成功的喜悦,有难度的让学优生完成,提醒他们积极地思考,符合本堂课教学重点的问题由教师带领大家一同去探讨。当然,设计练习也注意最少有三个梯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更要有些启迪思维的有一定难度的习题。在原则上讲求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6
摘要:教学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学 教学反思 重要作用
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教学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审视和解剖,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今后的未继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我们的教学上,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只有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本文将就数学教学反思谈一些看法。
一、教学前反思
教学前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在教学前进行的反思主要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考虑自己以往是如何准备的,在教学过程中曾出现过什么问题,课堂反应如何,学生接受情况如何,是否有有待于改进的地方……这样的反思能总结以往的教训,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样可以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例如笔者在七年级下册的《整式的乘法》时,本章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幂的乘方:(am)n=am;积的乘方:(ab)n=anbn。在上每一节内容时,学生的反应是相当好的,作业情况也都非常好,可一旦把这些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包括以前学习的合并同类项: ma+ na =( m+ n)a),那学生对指数到底该进行怎样的运算就开始糊涂,导致对于例如(1)、10a5b2+(-7a3)(ab)2;(2)、(x6)2+(-x)6x6这类混合运算的错误率非常高。针对以往的这种情况,笔者在备课时归纳了其中的规律:指数的运算相对于式子本身的运算要低一级(乘方、开方为三级运算,乘法、除法为二级运算,加法、减法为一级运算)即:合并同类项时,式子本身是加减,那么指数不参与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式子本身是乘法,那么指数进行加法运算;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式子本身是乘方,那么指数进行乘法运算;直到以后的同底数幂的除法,指数进行减法运算;开方运算,指数进行除法运算。当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后,知识点再怎么综合都不会搞错了。
二、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反思意味着教师面对实际中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有些没有预先考虑到的事情随机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反思,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的上下去,而要按照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参与方式、探究效果、整体状态进行灵活的引导。教学中反思有两个关键的反思:第一,难点是否已经通过分析进行解决,提问和例子是否恰当,是否需再补充实例,再进行讲解。第二,反思问题情境是否得当,所取问题或例子是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例如笔者在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这堂课时,在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有理数大小的两种比较方法后,通过课堂练习时的巡视,笔者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已把这两种方法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如果再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不仅已没有这个必要,还可能引起部分学生的厌烦,于是笔者临时补充了这几题练习:1、试求出绝对值小于2006的所有整数的和与积(把绝对值的概念与有理数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结合);2、利用数轴求不小于-2.5,并且不大于5的整数(旨在渗透不小于和不大于的概念的基础上再认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3、已知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试用“<”号连
接-a,a,-b,b(既对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巩固,又对有理数相反数的几何意义进行了复习).这样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通过铺垫对知识点进行了层层深入。
三、教学后反思
“教然后而知不足”,教学后的反思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进一步地激发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教学后反思意味着教师对刚刚结束的一节课总结得与失,以促进一步完善。教师总结上一节课得失的渠道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要在课后总结自己本节课的精彩点在何处、有无创新点,这节课最大的失败是什么等等;其二是来自于学生,教师在下课后通过批改作业等手段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教师在总结自己的体会与学生的反馈的基础上,找出二者的结合点,然后在师生观点共有的基础上创新,发现新的教学契机,为下一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在上《实数》这一节课时,是用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通过剪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正方形,从而得到这个新正方形的边长为■,并用这个方法来完成■在数轴上的表示,自以为已经讲得很形象很到位,可是讲到■,■,■在数轴上的表示时学生仍然在此处出现了问题,怎么引导也不会,当时笔者很急,一看时间也不多了,就草草收场了,自己把它们的表示方法说了出来,笔者分明看到了学生迷茫的眼神,课下在做练习的时候笔者知道那节课是一节“夹生饭”。课后笔者反思,其实笔者根本就不必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把知识点给草草收场,知识点没掌握,下次肯定还要再讲,可是再怎么讲,“夹生饭”都不能再变成一锅好饭了。
总之,只要我们养成思考的习惯,在教完每一节课后都能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将成功和不足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和成熟,使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从反思中感悟,从反思中积累,长期坚持,必有所得。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李国汉.《天津教育-关于反思的讨论》.2008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