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海的词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海的词语范文1
2、抖擞精神:振作起精神。
3、斗志昂扬:斗争的意志旺盛。
4、发扬蹈厉:手足发扬,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辅助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5、奋袂而起:袖子一挥站起来。形容奋然而起。
6、精神抖擞:形容精神振奋。
7、精神焕发:形容精神振作,情绪饱满。
8、精采秀发:形容人的精神焕发。
描写海的词语范文2
夜,恐惧,漆黑一片。
微弱的烛光下,一对老两口瑟瑟地坐在床沿。儿子出海打鱼了,白天风和日丽,本是个出海的好日子。可直到现在仍不见儿子归来,他二十岁出头的年纪,之前出海还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天气。老两口谁都没有说话,屋里的空气闷得使人窒息。老汉坐在床上,双眼紧紧盯着正在燃烧的那半截蜡烛,眉毛在前额拧成一个疙瘩;老妇人斜倚在老汉身旁,一只手微微颤抖着,不时擦去额头沁出的丝丝冷汗,另一只手则紧紧攥着老伴,她瞪着眼睛,眼神空洞,面无表情。时间在慢慢前进,老两口竭力从风声、雨声、海浪声混杂的声音里,辨出类似脚步的声音,然后迅速把耳朵贴在门上,许久,才又失望地回到床边。
沉默,等待,绝望。
一个星期过去了,等待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儿子是老两口唯一的指望,原本幸福安乐的家庭在短短七天中彻底瓦解。老妇人疯了,经常失神地时哭时笑,唯一没忘的是口中不停地念叨着儿子的名字,不久就过世了。老汉没有哭,仿佛泪已经流尽,再也没力气哭了。但他总有一种感觉,似乎儿子并没有离开,总有一天,会再回来的。
十年,匆匆,漫长。
三千多个日夜无情地染白了老汉的髯须,却怎样也抹不去老汉心中的信念――儿子,你一定会回来!
于是,老汉每天都出海,并不带渔网,只是把渔船划得很远,向海的另一端眺望,盼望着奇迹的出现。幸运的是,这十年里再没发生过那样可怕的灾难,老汉很满足。
“十年前的今天,儿子离开了我们。”老汉站在那条简陋的破船上想着,“不!”他立刻反驳了自己的想法,“他还在,是的,还在!从不曾离开!”老汉竭力说服自己,他甚至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在自欺欺人,可他乐意这样。
一个巨浪翻滚着袭来,重重砸在渔船上。冰冷的海水把老汉激醒。一转眼,乌云蔽日,还没给人喘息的机会,一个闪电又把一切映得惨白。凭经验,老汉知道自己过不了这关了,因为他已经又把船划到了海的深处。
老汉微微合上眼睛,等候死神的降临。海水与雨水混在一起,击打得小船左摇右摆,孤单的小船像一片飘零的枯叶,显得那样凄惨无助。
终于,一个将近十米高的巨浪裹起渔船,沉入海底。老汉流下了最后一滴眼泪,泪滴中映出儿子灿烂的笑脸……
海的另一端,一座富饶的岛屿,那里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新郎新娘携手走来,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幸福。老汉没有等来的奇迹出现了,幸福的新郎正是他十年前遇难的儿子,可他竟奇迹般活了下来,今天迎娶富商的女儿。海边停泊着一艘豪华游轮,一艘满可以驶向海的另一端的游轮――是供他们出海游玩的。
海的两端,一座天平。
一边沉甸甸,一边空荡荡。
(指导教师徐爱丽)
【细细品味】
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为后面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通过神态描写、动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将两位老人等待、盼望儿子回归,进而焦急、失望、绝望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为后面老汉十年不断寻找儿子张本,同时也为结尾儿子并没有去世埋下了伏笔。
顽强的信念,执著的行动,悲剧的结局,老汉的行为与后面儿子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
尽管前面有铺垫,但结局仍然出人意料,儿子的幸福结局与两位老人的悲惨结局形成对比,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
紧扣题目,点明题旨,天平两端形成鲜明的对照。
描写海的词语范文3
qí guài yōng bào bō làng
hú li shēn bàn gào sù
zuò jīng gūan tiān cūn sè mǎn yuán
二、把表格写完整。(3分)
字 音序 音节 共几画
扎
服
三、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4分)
亻( ) ( ) 木 ( ) ( )
扌( ) ( ) 纟 ( ) ( )
四、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成词语。(6分)
人( )( ) 半( )( )
生( )( ) 令( )( )
包( )( ) 青( )( )
五、填上合适的词。(6分)
一( )树 一( )书 一( )葡萄
一片( ) 一块( ) 一辆( )
六、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起来。(3分)
数 图画 洗 出来
种 星星 看 干净
画 葫芦 造 准确
七、选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再把句子读一读。(5分)
1. 像 向
我们要( )雷锋叔叔学习。
秋叶( )那飞翔的小鸟。
2. 在 再
小林进步很大,不但不( )迟到了,还经常做好事。
同学们( )海边等候日出。
3. 做 作
这是语文( )业本。
手工课上,王老师教我们( )风筝。
(1)叶子上生了蚜虫,你要赶快( )。
(2)小鸟口( )了,飞到井( )上想( )水。
八﹑按照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____寒____径斜,___________家。
停__________晚,霜叶__________。
(4分)
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 》描写的是( )的景色,作者是( )代诗人( ),(2分)
2.植物妈妈真有办法!蒲公英妈妈是靠 传播种子的。(1分)
3.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会说:“__________________。”(3分)
九、排列句子的顺序。(5分)
( ) 一检查,就发现有一道题没填。
( ) 我赶快把那道题填好。
( ) 考试时,我可用心了,不到三十分钟就把试卷做完了。
( ) 好险啊,要不检查,又要丢掉好几分了。
( ) 我刚想把试卷交给老师,忽然想起妈妈的叮嘱,我开始认真检查起来。
十、照样子写词语,再选一个词语写一句话。(5分)
1.平平安安 欢欢喜喜 又香又甜 又细又长
我选的词是: ( )
我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做题。 (6分)
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蓝天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1.这段话一共有几句?(1分)
2.这段话中都写了哪几种颜色? (3分)
十二、用多音字、形近字组词。( 12分 )
wéi ( ) dū( ) zhuǎn( )
为 都 转
wèi( ) dōu( ) zhuan( )
蛙 ( ) 抬 ( ) 吸 ( )
洼 ( ) 治 ( ) 极 ( )
国 ( ) 次 ( ) 候 ( )
图 ( ) 欢 ( ) 猴 ( )
十三、认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一) 冼(xiǎn)星海在巴黎
一九二九年,二十四岁冼星海,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誉为学校开除了,他在远洋轮船上找了一个工作,就趁这个机会到时去法国巴黎(lí),实现他学习音乐的愿望。
在巴黎,冼星海的生活很艰苦。他在饭店洗碗,在理发店扫地,还帮别人看孩子、守电话、抄乐谱,甚至拉着提琴到街头和咖啡店去卖艺。
在那饥寒交迫的日子里,他好几次在楼梯上晕倒,在马路上饿倒。但这都动摇不了他学习音乐的意志。
后来,冼星海的音乐天才和苦学精神,得到了巴黎音乐家的赏识,她们给冼星海很多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的鼓励。冼星海终于考进了巴黎音乐高级作曲班。他是第一个考进这个班的东方人。还得了荣誉奖。
1.用动词填空。(5分)
( )地 ( )孩子 ( )电话 ( )乐谱 ( )提琴
2.用“ “画出冼星海生活艰苦的句子。(2分)
3.你认为冼星海是个怎样的孩子?写一写。(1分)
(二)读下面一段话,再回答问题。
早晨,森林里散发出阵阵清香。树缝中间透进来的阳光有红的,有紫的,组成了各种颜色的光带。一只只小松鼠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上。树上的露水沙沙地滴落下来。树上的几只黃莺叫得那么脆,那么响。
1.这段共有 句话,写了早晨 的景色。(2分)
2.表示颜色的词语有 、 。(2分)
3.从这段话中找出动作的词填在括号里。(3分)
松鼠( ) 露水( ) 黃莺( )
描写海的词语范文4
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有哪些有效途径呢?通过自身教学的积累和他人经验的借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言文字的准确把握中产生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生搬字典释义去理解词语,造成分析不到位的情况。其实,文章中的词语应区别对待,有的只要意会,有的需要简单说明,而有的能揭示特点,具有语感作用,则需仔细揣摩,透彻分析,准确把握。例如《繁星》中能显示海上繁星特点的词“半明半昧”,就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当时身处大海仰望星空的情境。教学时,我在学生自身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出这里的“半”是指星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陆地上虽然也能看到星在一闪一闪的,但海的上空气流流动大,星光有时被遮住,所以一暗一明、一明一暗闪动得分外明显。学生认识到这点,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也就有了感知。
对有些词语,不仅要从个体上去分析,还要从语句、语段上整体把握,找到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如《老水牛爷爷》中的一段外貌描写是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的,显得分外传神。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古铜色”,更要理解到这是一种健康的肤色,是老水牛爷爷经常参加劳动风吹日晒的结果。“声音像洪钟”不仅告诉我们他嗓门很大,更要认中体会到他的直爽与开朗。而整段的外貌描写旨在展示一位身材魁梧、健壮爽朗的北方老汉的形象。学生理解深刻了,读的时候,这一形象便会浮现于脑海之中,自然读出语感来。
二、以激感来引发语感对于一些具体、生动能引起感情共鸣的课文,就要充分发挥形象和情感的感染、熏陶作用,使学生得到认识上的升华,美学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满足,从而引发学生的语感。如《春蚕》结尾的教学,我这样设计:①“又添了一些银丝”为什么不说“又添了一些白发”?②这里包含什么感情?使学生理解:银丝是美的,把白发比作银丝是一种赞美,饱含着敬重。一个孩子竟能发现母亲比过去多了一些银丝,看得这么细,表现出对母亲的由衷的敬爱。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正是语感所包含的心理因素之一。
人的认识可以起整理、组织人的情感的作用。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我将写作背景与文尾的俗语、谚语结合起来,揭示出丰收在望,人们将能过上好日子,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关切国家、人民前途的喜悦之情。学生了解了这一点,读起来特别起劲。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样在认识的同时产生的情感,并由此而引发出语感的。
三、从美感中挖掘语感有些课文写得特别美,怎样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由美感来增进语感呢?可以运用优美的描述性语言。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我就“贪婪地吮吸甘露”这句作了描述:细雨如丝,雨蒙蒙,树蒙蒙,杨梅树从沉睡中醒来,它正在兴旺地生长,它需要大量的水分,绵绵的春雨来了,多甜美啊,杨梅树贪婪地吮吸,像婴儿嘬母亲的奶汁一样,吸得多欢呢!这真是‘春雨绵绵润杨梅’。”描述,把美的主体放在美的环境中衬托,使学生感受到了杨梅树贪婪吮吸甘露的图景,由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物的美,情的美,并由此产生语感。
从语感中体味美感,以美感增加语感。如《火烧云》一课的教学,我抓住“变化极多”,一步步突出云的美,霞光的美,通过众多描写颜色变化的词语展示万里长空五光十色、五彩斑斓的壮丽图景,极力使学生从语感中体味到美感,以美感增语感,保持课文美的基调。同时我还运用了幻灯,在云彩的基础上依次出现马、狗和狮子的形状,进行配乐朗读。通过这些辅助。强化视听形象,加强美的感受,增进语感。
四、通过朗读增强语感朗读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进文字的鉴赏力。那些优美的诗词,抒情的文章,往往通过反复朗读,体验出文中美味,使学生充满感情。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话言文字的敏锐感觉的表现。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通过朗读,使学生产生语言直觉。如《第一场雪》中的“银条儿、雪球儿”,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跟老师反复读,仔细玩味,要求读出亮晶晶、蓬松松的感觉。然后,让学生去掉“儿”读,通过前后对比,感到前者读得轻柔,读出了美的意境。
描写海的词语范文5
《怒从黄河来》阅读原文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了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在寒冷中,他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一种花了。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一路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一种比雪花还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想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了,黄河把野性留下了。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出来了:她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死里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是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也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自己尴尬的眼神,仓惶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野生的植物,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选自201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怒从黄河来》阅读题目
15.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2分)
16.阅读第⑤⑥⑧⑨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4分)
17.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4分)
(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想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
18.第③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2分)
19.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4分)
《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15.芦花之怒(1分);黄河之怒(1分)。
16.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2分,关键词“壮观”);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2分,关键词“怒放”“怒吼”“壮烈”,答到其中一个关键词即可给满分。)
17.(1)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1分),生动具体地展现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1分)。
(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描写海的词语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 切入点
语文课标对初中学生明确提出了“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可见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是要认识语言,理解语言,并且能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优秀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非常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语言特点,找准品味语言的切入点,授之以品味语言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抓住关键词语,品语言之准确。一个关键词语就是这个句子的精髓所在,理解了关键词语,也就领悟了一句话之深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作者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关键词语,比如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准确运用等等。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换词比较法,指导学生对文中的“奔”“灌”“载”“直砸”“浇”“横扫”“裹”“拽”等极富表现力的关键词,认真品味、仔细揣摩,理解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难以忍受的感觉以及“挣命”的形象,从而领悟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准确。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在描写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时,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作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其中“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九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组织学生欣赏这段文字时,可先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划出这九个动词,然后试着让学生演示捕鸟的过程。边演示边研究,如:“支”这个动词应该怎么演示?究竟是用一根细棍立在竹匾下,还是用两根?经过演示和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支”是两根细棍一长一短斜撑于竹匾,这样相对较稳;而用一根则是“顶”,难以支撑竹匾。此时同学们自然体会出准确的动词在描写景物、刻画动作、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点明中心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刻准确的表达作用。
把握修辞手法,品语言之精妙。指导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体会和感悟作者在语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这些修辞有什么好处或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你会觉得它用得好等,这样来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水平。例如《绿》一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景物,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把梅雨潭的绿写得脉脉含情,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教学中,教师可着重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运用修辞的语句进行赏析。例如,品味“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一句,学生从修辞角度出发,感悟到“招引”一词语言之精妙:运用拟人修辞,化静态梅雨潭的绿色为动态,写出了“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迫切心情,表现梅雨潭绿色的巨大吸引力。另外,对表现梅雨潭之绿的清亮、鲜嫩、纯净特征语句,可以指导学生从比喻修辞角度进行品味。
再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传统的经典名篇,文章中采用了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如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朱自清用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人“刚睡醒”与万物复苏的情景相似,但只用“刚睡醒的样子”似乎还不够传神,于是再加上一句“欣欣然张开了眼”,一下子就使春有了人的神态。用人们睡觉醒来、困顿全消、精力恢复的具体神态,极准确、传神、富有情趣地表现出了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征,在这里可以指导学生从拟人修辞角度进行品味。
联系上下课文,品语言之深意。语言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如果撇开具体语境理解词语含义势必不准确、不到位。在品味语言,尤其是品味那些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特殊意义的语言时,教师更要指导学生不能简单地以词典上的意义来理解其含义,要结合具体语境,善于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对“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中“聪明”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思考:“聪明”一词多用来夸赞一个人聪敏,灵敏,那么本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学生在结合语境分析思考之后,很快能得出:这里的“聪敏”表达的是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悔恨之情,读者自然感受到作者对父爱的理解的深刻透彻。最终体现了文章“父爱子,子爱父”的情感。
加强朗读指导,品语言之情感。朗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通过诵读可以全然悟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潜心品味语言,感悟语言之情感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融入到文章中去,读出感情,读出精神,读出美味。例如,《海燕》一文开头短短两句话就写出了大海的磅礴气势,海燕的矫健雄姿。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呢?教师可先安排一学生用快速朗读,再请另一学生放慢速度朗读。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带着感情的慢速朗读能更好地给全文定下雄浑的感情基调。同样,在重音处理上,学生通过比较,能准确地突出“苍茫”、“卷集”、“黑色”和“高傲”等关键词语,从而初步感受到海燕的英雄气概,心灵得到感染。
调动联想想象,品语言之形象。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想像画面,再借助画面来理解语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就更加深切、丰满。比如,《济南的冬天》中有这样的句子:“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花衣”在风中飘动,山们有了动感之美;“山的肌肤”半遮半掩,如此之美的景象人们禁不住探头去看,山们有了羞涩之美。而“看着看着”,自然进入到虚实结合的境界中,以动写静。作者通过联想法,把山给写活了。在这里,作者还把雪后山的秀美、纯清、飘逸、典雅、娇羞的特征凸显出来了。作者描绘的济南“全景图”、“雪后图”和“水色图”等,它们都带给人无限遐想的画面,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大脑里呈现作者所描写的优美景象,感受画面所呈现的图画美、色彩美,体会文章意境之美。作者笔下的把所描述的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语言文字的形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