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吸管折星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吸管折星星范文1
关键词:形式;关系;意义;信息;形上之思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2-0028-04
在信息论创立之初,对于是否选择“信息”一词来称谓他所发现的一个新函数,香农曾感到颇为犹豫,因为这个词令人困惑,在英语中,它已经有了太多的含义,当前学界也极易将形式、关系与意义等与信息概念混为一谈。然而,从哲学传统的角度思考,现代信息论及其哲学观念中的“信息”一词确然契合了诸多深刻的思想渊源。从词源学上说,英文“information”一词的词根“form”,首字母大写时(Form)指称柏拉图哲学的“理念”,小写时指称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形式”,都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重要概念,而且“Information”的动态形式是“inform”,它常取“赋予某对象以形式或特征”之意。由此概念分析处人手,我们便可开启信息哲学的形上之思。一、从“形式”概念看信息哲学中的形上问题
在信息哲学中,关于形式概念的哲学思考乃是隐而不显的,因其可谓信息哲学的根基之思,其内容本身本不纳入信息哲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却又时时处处贯穿于信息哲学的诸论之内。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将形式之思的理路阐述清晰化、在场化,或许既是一种哲学形而上学沉思中的必然,又是一种信息元哲学探究中的可能。
在柏拉图哲学中,理念(Form)是一种绝对的、永恒的和超验的实存之物,世间万物因分有或者模仿理念而成其为自身,获得其本质,成为理念的一个摹本。分有物或者模仿物显然只能部分地具有理念的“完美性”,而永远不能成为它。因此,现实世界是虚假的,是杂多,而唯有理念世界是真实的,是完美的“一”。形象地说,柏拉图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由上而下的形式分有的运动图像,即形式作为内容由理念散发而流动到世间万物之处,进而塑造出万物之显像,而这也正是“inform”一词的本义。或许我们可以说信息(information)作为“inform”的名词化,正是表达这一形式分有之流动过程的描述性概念,正是由它描述了柏拉图哲学中世间万物形成的动力源泉、内在机理和时空构式。由此,我们便可看出信息在哲学中的存在论意蕴,即信息虽不能直接被看作万物形成的实体性本原,但它作为形式分有、流动的显像仍然是万物“形――成”的过程性本原,由此,我们便也重新理解了赫拉克利特的流变之说。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form)的思想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的继承和转换。在柏拉图那里,理念高于世间万物,而亚里士多德则说形式蕴含于万物之中,它与万物须臾不可分离,甚至形式就是第一实体。在四因说中,亚里士多德指出,形式因乃是第一因,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可以归于形式因,即使是质料也离不开形式,因为我们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发现“原初质料”这样的东西,即没有无形式的质料,形式就是一切事物的“是其所是”,质料只是潜在性,而形式则是现实性,甚至自然的过程就是质料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连续转换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形式概念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核心地位,而如果将此思想延展开来,我们便会发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信息哲学中的信息之间有着一条可以明确沟通的纽带。
在柏拉图哲学中,形式乃是被给予物质的,而亚里士多德将其转换为形式内在于物质的问题,这便形成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歧。17和18世纪的欧洲经验论哲学认为知识所赖以构成的形式寓于知觉之中,而休谟则怀疑离开了客观的形式,经验只能是散乱无序的,后来,知觉被笛卡儿的主观理性所代替。走出独断论迷梦的康德又将质料(matter)和形式(form)纳入到先验范畴之中,指出心灵本就是形式之家,知觉的形式乃是由先验心灵所赋予的,由此我们才能认识世间万物。然而20世纪的哲学则更倾向于形式与质料内在不可分离的观点。向来少谈客观实在问题的现象学家海德格尔也说:“我们对这个物的概念,即把物当作具有形式的质料的概念,也是有怀疑的。……质料与形式的区分,而且以各种不同的变式,绝对是所有艺术理论和美学的概念图式。不过,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却并不能证明形式与质料的区分是有充足的根据的”。
如果我们返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之思中去,便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扩展,即世间万物的运动,体现为由潜在性向现实性的转换,实质上亦是形式显示的过程,是事物之本质生成的过程。如果相对于柏拉图的形式分有思想,我们将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称之为形式显示,那么信息(information)便可具有如下含义,即事物生成和存在的过程性显示。这一思想在当代信息哲学中得到了鲜明地回应。关于信息本质的研究指出:“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由此不仅承接了古代哲学的哲思,而且扩展了其思想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信息哲学作为20世纪的哲学思潮,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坚持摒弃二元分立,将形式与质料内在的统一起来,认为在形式显示之中,质料乃是始终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基底起作用的。“潜能当它还未曾转化为现实的时候,它是关于将要产生的现实的信息的载体;由潜能转化而来的现实则是它由以转化而来的在它之先的潜能的信息载体,同时,它又作为一种新的潜能而潜在规定着更新形式的现实的信息。”。由此,信息哲学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回答了古老形而上学的基础性发问,即“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信息哲学认为信息乃是在者在之根据,曾经在、现在在和将来在之根据,而无,即无信息,因而无形式显示,无本质生成,无成其自身之过程和根据,因而不在。
二、信息哲学中形上问题的“关系”维度
在学界关于信息哲学的论辩中,形式和关系概念往往处于核心地位,也往往被赋予浅薄化、平面化和实体化的解释。如同上述关于形式概念的研究旨在深刻化、立体化和过程化信息哲学的形上之思,关系概念在其中也应体现更加丰富的意义。如果说形式是信息哲学中的奠基性概念,那么关系概念则将信息哲学的形上架构铺展开来。
在信息哲学中,人、自然与社会,以及身与心的关系得到了崭新的诠释。在信息哲学关于存在领域分割的逻辑推演中,存在领域被划分为四个面相:客观实在、客观不实在、主观实在与主观不实在。从唯物主义的实在观出发,我们可以认为客观实在=物质,客观不实在+主观不实在(精神)=信息,由此,整个世界在其基础的关系层面便获得了一
个新奇的诠释视角:人,作为身心的统一体,便包含着客观实在(物质)与主观不实在(主观信息)的双重因素;非人化的自然,便是客观实在(物质)与客观不实在(客观信息)的统一;社会,具有人化与化人的统一性,便更是客观实在(物质)、客观不实在(客观信息)与主观不实在(主观信息)的三元一体。
基于上述论断,可以认为信息作为不实在,贯穿于人、自然与社会的构成之中,实际上,它也同样处于三者间的关系之中。
一方面,在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中,信息构成二者,并作为“显示”与“意向”的统一将二者联结起来。在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自然,尤其是非人化的自然乃是以物质为其基质的,同时又由下而上地将自身在客观信息层面上显示出来,而这种基质与显示的统一才是完整的自然本身。任何将信息排除于自然的构成之外的思想,都无一例外地沉陷于实体思维的樊笼之中了。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乃“是一个多维的存在: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肉体的、灵魂的;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人,体现着自然、社会、心灵、身体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关系,或者说,在信息哲学的视角中,人是多重信息综合建构的产物。在此意义上,人是世界上具有最为复杂维度的存在者,因此,无法对其进行简单还原性的分析。然而,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意向”却构成了其中最基本的联结模式。“意向”,在当代哲学研究中,其内涵并不局限于在胡塞尔哲学中的原初意义,具有更为丰富内涵的“下向相关”或“指向”应该成为“意向”一词的深化意义。在信息哲学中,对“意向”一词的使用,便是赋予了其如此更深刻的意义:在广义上,它表征着信息作为原发点,以一种指向的姿态,将其自身相关于物质的动态关系;在狭义上,它意指着主观信息作为原发点,通过多重中介,指向并将其自身下向相关于客观存在物的动态关系。由此而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正是通过“意向”模式,与物质的自身“显示”相“冲撞”,进而建立起其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于是,诸多相互作用产生于其中。
另一方面,在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中,信息亦构成二者,并作为“突现”与“还原”的统一将二者联结起来。“能动地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是人类社会的本质。”这是信息哲学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对社会概念高度抽象的概括。建基于物质――信息世界的双重演化观念,从社会的内在生成视角出发,认为社会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物质层面与信息层面双重演化的动态过程。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内容已经在前文中简单论述,这里仅指出,其中的“意向”在社会中突现为“集体意向”的复杂状态,而“显示”则更具有了间接性的、多维度的中介机制,从而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趋复杂化。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人之所以展示为人是因为人通过了以社会为中介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二维结构的建构。”并且,正是通过这二维结构的进化发展,将人与社会的关系建构成为一个“突现”和“还原”双向作用的动态过程。“一方面,人的个体集合形成的类构成了人的社会,另一方面,人的类的存在形式社会又规定和影响着人的个体的存在;一方面,社会的活动必须以人的个体的活动为基础,并且,社会的活动又只能存在于一个个的个体的活动之中;另一方面,个体的活动又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与社会整体的活动模式相一致的方式来塑造自身,并且个体的活动又一定会被整合到社会整体的活动模式之中。”
由此可见,“显示”与“意向”“突现”与“还原”乃是信息哲学中关系问题的具体双向维度,它们两两相合,协同整体架构起信息哲学中世界如其所是的复杂性图景。
三、形式生成和关系构成:信息哲学中的意义忖度
在信息哲学诞生之前,信息概念远没有意义概念那么深厚的哲学意蕴。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便已经涉及到意义理论的诸多面相。然而,意义问题却仍然是西方哲学传统的―个盲点,因为“意义这个‘东西’太原本了,它很难被完全对象化,但是这不是说它跟对象没关系,对象恰恰因为它而可能。”在20世纪哲学中,受摒弃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影响,哲学传统中的意义层面被重新“捕捉”到了。信息哲学将意义问题纳入其研究视域中既是自身研究发展的需要,也是20世纪哲学研究日益走向深化的产物。当前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主要表现出两种路径,一是信息的形而上学路径,二是语言和逻辑分析的路径。在第一条路径中,意义问题往往被淡化,而没有形成主题研究,而在第二条路径中,由于相关术语的误用则造成一种“可悲的混乱”。实际上,在信息论创立之初,韦弗就指出:“信息一词在该理论中是在特殊意义上使用的,不应与日常用法混为一谈,尤其是不应与意义混为一谈。”许多信息语义学者持有意义实在论的立场,而将主体的因素排除在外,从而未能给信息哲学中的意义问题提供合理的解答。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以英美哲学家为主体的日常语言哲学传统和以欧洲大陆哲学家为主体的诠释学、普遍语用学及超验语用学日益走向融合,哲学研究也出现了从意义主题到信息主题的转向,其中,信息与意义的关系凸现出来,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体现在信息哲学领域中,便形成了信息哲学中的意义问题。
在分析哲学中,意义问题并不处于形而上学的,研究域中,然而信息哲学中的意义思考却与形式、关系等形而上学基本概念相关紧密,甚至可以说,“形式生成”与“关系构成”共同呈现了研究意义问题的出发点和前进方向。
一方面,从形式之思来看,作为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的信息,从其原初的生成来看,乃是与人无涉的、纯粹自然的物理学现象,由此而呈现的信息,即为客观信息,或称自在信息。“在这个阶段里,信息还只是以其纯自然的方式,自身造就自身、自身规定自身、自身演化自身,从而展开其自身纯自然起源、运动、发展的历程。”这里的“自身”二字表明了将某种类似于主体的自主性赋予信息,从而为客观信息中意义的生成架设了理论基础。从传统形而上学的视角来看,物理事物之间最根本的相互关系便是以形式为动力的相互流动和以形式为目的的相互转换,而在物理学中,它是以“相互作用”为量纲的。“从现代科学的理论来看,事物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包括质量和能量)和信息交换来实现的,……就相互作用必然引起参与相互作用之事物的物质和信息结构的改变这一隋景来看,凡是相互作用过程都必然会伴有价值关系之发生。”在这里的价值关系便是客观信息中原初生成的意义内容。这里的意义乃是“表示在价值和地位含义上的意义(Bedeu-tung)。”
另一方面,“在一种另外的含义上,意义所表示的就恰如一个语词的意义、语词组合所能够具有的意义。而意义的这一含义以某种方式是与那种我们称之为意蕴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此含义要比意义和意蕴的上述那种所谓‘价值’含义远为源本。”由此看来,由于信息哲学不容许将其自身仅仅作为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而且具有一种元哲学的宏大视域,因而探究意义的源本结构便更是题中之义。
吸管折星星范文2
[关键词] 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63.8[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b)-118-02
呼吸衰竭是由于肺脏呼吸功能严重损害,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适时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可有效引流痰液、迅速控制感染、解除通气功能不良,对呼吸衰竭患者抢救、复苏及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相关的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机械通气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程度,现将我院2004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的24例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32~72岁;均符合机械通气的指征。
2 护理体会
2.1 气管插管
保持气管插管的正确位置并妥善固定。观察胸廓运动是否对称,检查气体是否从导管内溢出,以判断是否在气管内。每班交接并记录气管插管的位置及深度,定期更换固定胶布,防止插入过深或过浅。
2.2 气道湿化
我院临床采用的是持续气道湿化。将湿化液以静脉输液的方法排气后,剪掉针头,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导管内5 ml,以0.2~0.4 ml/min的速度静脉滴注,注入量为200 ml/d。间歇湿化与持续湿化比较,后者效果优于前者,它能使气道24 h保持湿润,对气道黏膜刺激性小,使患者感觉更加舒适。
2.3 分泌物的吸引
机械通气是保持气道通畅、防止分泌物堵塞的重要措施之一。
2.3.1 吸痰前向患者解释吸痰的注意事项,如吸痰时会有憋气等非常短暂的不适感,向患者讲明吸痰时需咳嗽配合,以利于下呼吸道痰液的清除。
2.3.2 吸痰前洗手,带无菌手套,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吸痰管,硬度适中,直径一般不超过插管内径的1/2,过粗可引起负压过高,导致肺不张;过细则吸引不畅。成人一般用10~12号吸痰管,吸痰前提高氧浓度至100%,吸引负压在13.3~20.0 kPa,以免吸氧负压过大损伤黏膜。吸痰的方法:先阻断吸痰管的负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直到有阻力感时开放负压,边吸边鼓励患者咳嗽,然后向上提拉吸痰管,同时左右旋转,吸痰时动作应轻柔、迅速,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 s。
2.3.3 吸痰过程中必须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监测(SpO2)血氧饱和度和脉搏的变化,如SpO2<90%,脉搏明显增快,应停止吸痰,恢复辅助呼吸,同时还应注意血压、呼吸及心电图变化。
2.4 气囊的管理
目前气囊采用的是等张压力,不需要定时放气,因为等张气囊不压迫气管,相反气囊放气后却会增加口、鼻腔分泌物吸入,或因漏气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具体方法:患者平卧,先吸净气管内痰液,适当调大潮气量,在呼吸机开始送气时放松气囊,利用呼吸机送气时的正压将气囊上的潴留物由下向上冲至咽部,同时用吸痰管经口或鼻吸出,边放松气囊边吸引分泌物。
2.5 心理护理
由于插管后造成不能发音,护士应在插管前向患者和家属解释这些变化是暂时的,拔管后功能将恢复。教会患者手势交流的方法,采取一切尽可能简单、易于理解的交流方式,如简单手势、写字板等让患者尽量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满足其要求,做好解释和心理疏导。
2.6 体征监测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尿量,定期监测血气分析。密切观察使用呼吸机时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果血压平稳,脉律整齐,自主呼吸与机械呼吸协调一致,无低氧现象,表明呼吸方式选用得当;若患者出现皮肤潮红、多汗、烦躁、血压升高等CO2潴留的症状,则表明通气不足;如出现谵妄、抽搐等碱中毒症状则提示通气过度,应及时报告医生。
2.7 防治相关并发症,做好基础护理
2.7.1 给予口腔护理2~3 次/d。据文献报道应用机械通气24 h内88%的吸气管路被来自患者口咽部的细菌寄居,并随某些操作(如吸痰)进入下呼吸道,成为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因此,机械通气患者尽早实施口腔护理,对预防肺部感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7.2 机械通气患者每1~2小时协助翻身1次,同时拍背。
2.7.3 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以利于机体的康复。
2.8 拔管前后的护理
呼吸机使用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越容易造成脱机困难,因此,一旦病情稳定,必须适时撤机。拔管前应充分湿化呼吸道、拍背排痰,迅速吸尽鼻及口腔分泌物,放松气管套管气囊,同时再次充分吸痰,嘱患者深吸气时将气管导管迅速拔出,及时再经口、鼻吸痰。拔管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般禁食12~24 h,防止过早进食而误吸。必要时行序贯通气,使患者平稳过渡到撤机。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救治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关键手段,而护理工作是关系到机械通气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通过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选择适时的吸痰时机,加强基础护理,控制并发症的等护理措施,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审恭.内科护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58.
[2]芦良花,孙明明,孟辉.气道切开2种气道效果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336.
[3]愈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09-719.
吸管折星星范文3
1.1研究对象
由于网络已经成为同性恋者进行互动的主要方式,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络随机抽样选取男同性恋者样本,经过筛选和建立信任关系,最终确定四位已婚男同性恋者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访谈(网络聊天、面对面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中国社科院李银河博士早在1992年就通过对同性恋群体的调查,发现同性恋者处理婚姻关系的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同性恋者将妻子的反感压抑下去,并抱着对妻子的负疚感,恪尽做丈夫的义务和职责。第二,选择性冷淡的女性作妻子,或在婚后把妻子培养和改造成为能够适应自己状况的人。第三,如不能成功的做到以上两点,则沦为婚姻的失败者,等待着他们的大多数是婚姻关系的失调,甚至破裂[9]。基于上述三种婚姻关系的处理模式和被访者在调查过程中所呈现的新方式,本研究把已婚男同性恋者处理婚姻关系的模式概括为以下三种。
2.1运用策略型
运用策略型婚姻关系处理模式,指的是在婚姻关系的处理过程中,男同性恋者会通过运用一些技巧和策略来维持婚姻家庭现状,这种婚姻关系处理模式能够使得男同性恋者获得较大的恋爱和生活自由,同时也能够得到异的理解,双方所受到的伤害也较小。案例一:M1今年38岁,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由于父母和家庭的压力,他不得不在7年前和一个亲戚介绍的女性结婚,婚后他们的婚姻关系维持的不错。M1说结婚以前他在一家私营企业上班,虽然工资不高,但是离家很近,生活和工作都很方便。可是婚后不久,M1突然换了一个做销售的工作,当时妻子还因此和M1闹了几天别扭。而M1是这样说服他的妻子的:“现在的这份工作工资太低了,我们婚后用钱的地方太多,我听人家说做销售工作虽然要经常在外面跑业务,并且很累,但是工资比现在高很多,我想好好做几年销售,等赚到钱了,再做另外的打算。”显然M1的妻子会认为丈夫是为了让生活过的更好而选择做销售工作的,可是M1并不是这么想的,因为M1并不爱他的妻子。M1这样描述了他婚后不久的生活,他说:“刚刚结婚的那段时间,我很痛苦,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和我的同性男朋友在一起,我和我的男朋友感情很好,我和他说过,即使我结婚了,我也不会抛弃他。可是结婚以后,由于工作和家庭的束缚,我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陪在妻子身边,也就慢慢的冷落了我的男朋友,终于最后我和他分手了。分手之后,我没有再找过男朋友,而是尽力做好一个丈夫。可是我内心其实很痛苦,和妻子生活在一起好反感。后来在网上结识到一个湖北的同志,他也结婚了,但是因为他和他的妻子由于工作的原因长期分居两地,孩子由奶奶和爷爷带着,他过的很自由和轻松。我也渴望那样的生活,所以我就换了工作。”现在7年已经过去了,M1还是做着销售工作,长期在外地跑业务,每年大约只有过年的几天回家看看。平时只是会通过电话问候一下家里面的情况,偶尔妻子也会对他抱怨,但是他总会找到理由去说服妻子。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主观化的符号决定论,它试图解释人们用什么方式定义、理解与处理他们所处的情境,并对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发挥作用的。M1运用了换工作而获得与妻子长期分居的策略来维持其婚姻关系,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相对适合的生活方式。尽管这种婚姻会存在着丈夫外遇、妻子出轨甚至离婚的风险,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能够给同性恋个体以较好的生活空间。
2.2隐忍负疚型
隐忍负疚型的婚姻关系处理模式指的是,尽管同性恋者对妻子没有真实的爱情,但是为了能够维持婚姻家庭的正常运行,他们不得不尽量把对妻子的反感压抑下去,抱着对妻子的负疚感,恪尽做到丈夫的职责和任务。这也表明同性恋者自身缺乏自我认同,认同发展良好的个体更健康,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10],而那些不敢面对真实自我的同性恋者往往会走向痛苦的深渊。因此这种婚姻关系处理模式会让同性恋者自身承受巨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而妻子则会感受到一种来自丈夫的正常的爱护。案例二:M2今年35岁,来自农村,现在自己在镇上开了一个小商店,和妻子长期共同生活,妻子性格很好,结婚已经9年,婚后生有两个孩子。M2说他从小就喜欢和那些可爱的男孩子在一起玩耍,上初中的时候他对他同班的一个非常清秀的男生产生了爱慕之情,并且还千方百计的和那个男生成为同桌。后来他从书上得知,自己其实是gay(男同性恋)。进入20岁以后,家里就不断的催促他找女朋友,于是在26岁的时候他和邻村的一个女孩子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不久就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做了父亲,他很高兴,并且更加努力的工作。结婚两年以后,M2又重新回到了同性恋的圈子。他说:“婚后的两年时间里,因为事情比较多,而且刚生下小孩,所以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接触同性恋圈子,可是我对帅气男生那种冲动始终未曾减少。每次和妻子的时候,我都会幻想妻子是一个帅气的男生,这样才会有感觉。”后来M2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大学生,“他很清秀可爱,是我喜欢的类型,那天我和他发生了,那晚我很开心。但是回到家之后看到妻子把家里料理的干干净净,我就会很内疚,我也暗自保证,绝对不会再去接触圈子,以后会好好的对待妻子。”可是M2并未能够很好的履行自己的承诺,婚后9年的时间里,他有过男朋友也和对方发生过性关系,但是他说,每次和男朋友发生关系之后都会觉得很对不起妻子。所以他一直很努力的工作和赚钱,让妻子和孩子生活的更幸福。案例三:M3今年28岁,是一位公务员,刚刚结婚一年不到。M3是一个高大英俊帅气的男生,他说在读大学的时候,有很多的女生主动追求他,可是他自己却只对同样高大、魁梧、阳刚的男生感兴趣。婚前曾和一个男同性恋者有过3年多的恋情。M3是一个0,虽然外表很帅气,但是他的内心却很柔弱。M3说:“婚后的这段时间里,由于妻子的要求和她发生过几次,但是后来我以我工作很累为借口,拒绝妻子的要求,因为我还是喜欢和高大、结实的男生发生。”性,是婚姻的基础。必须强调夫妻和谐的、多彩的性活动构成了婚姻的基石[11],因此M3的婚姻质量肯定不高。当我问他:“你如何让你的妻子感受到一个丈夫的爱呢?”M3不加思索的回答:“我对她没有爱,只有责任,我不想伤害她,所以我尽力去满足她提出的任何要求,比如说每个周末我都会答应和她回娘家,虽然我极其不愿意。”M3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因为他一方面要极力隐藏自己所希望扮演的性别角色,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做到一个丈夫对妻子应尽的职责。爱情遵循着交换论原则,婚姻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着交换论的一些内容。综合分析案例二和案例三,我们可以发现,M2和M3并非自愿和异性结婚,“他们都表示想找一个爱自己的男人,建立幸福的家庭,但严峻的现实让其梦想很难成真,多数人不得不选择异性婚姻”[12]。而且在他们看来,一旦与异性缔结了婚姻,就要努力做到丈夫的职责,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和妻子在婚姻家庭中的付出做交换,从而促进婚姻双方的平衡。尽管这样的婚姻关系处理模式会使男同性恋者失去很多,但是这样的异性婚姻会持续的更久。
2.3失败破裂型
失败破裂型的婚姻关系处理模式,指的是男同性恋者未能够运用以上两种模式,而是采用出柜或者主动提出离婚的方式结束痛苦的异性婚姻。同性恋者特殊的性取向,必然会导致其婚姻中潜在不稳定因素,酿造诸多的家庭悲剧[13]。这种婚姻关系的处理模式虽然显得有点残酷,但是离婚对于同性恋者自身及其妻子的伤害远比异性婚姻给双方长期造成的伤害要小得多。案例四:M4今年46岁,现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已经离婚3年,夫妻生育一个男孩,今年19岁,现已退学。和M4的访谈是在一家咖啡厅进行的,第一次见面,他给我一种非常随和亲切的感觉,而且他的老家也在河北。我并没有直接问他为什么要离婚,而是问他“现在过得怎么样”,M4说他现在过得还不错,而且现在也在和一个同性恋朋友交往。随着聊天的继续,他给我描述了他的异性婚姻生活,M4说:“算起来,我和她从结婚到离婚已经有21年的时间了,我结婚的时候才刚满22岁,当时我们的婚姻是靠村子里的媒婆介绍的,她也是一个农村姑娘,很朴实。结婚10年之后,我们就搬到了城里住,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可是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网站,上面全是一些男生找男朋友的信息,我看了一些男生的照片,觉得他们好俊,后来慢慢的才了解,那些男生全是gay。从那以后我也意识到自己也有同性恋的倾向,于是,我以后就经常到网吧上网,后来也结识了一些同性恋朋友,还和其中的一个发生了关系。和他们在一起的感觉真的很好,而回到家中看到已经渐进更年期的妻子总是觉得很烦,后来我经常不回家,偶尔回次家也不会和妻子,妻子对我很气,经常唠唠叨叨,说我外面是不是有了其他女人之类的话。所以我后来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这样的婚姻我感受不到一丝快乐,在前年的5月,我提出了离婚,虽然当时妻子不是很愿意,但是最终还是签订了离婚协议。”现在的M4感觉生活的很轻松,他也没有再想过结婚或者和前妻复合,他唯一希望的就是中国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让他可以和他现在的男朋友结婚。案例四是一个典型的同性恋异性婚姻失败破裂型的个案,婚姻冲突在夫妻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它使夫妻之间的关系恶化,但有时它却是亲密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14]。因此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冲突虽然具有调和、促进并形成新秩序的功能,但是如若出现类似案例四当中的这种无法做到有效调和的冲突,走向分裂应该是相对较好的结局。
3结语
吸管折星星范文4
【关键词】 可靠性;相关性;信息需求者;公允价值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可靠性的主要标志包括反映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会计信息“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会计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但是“决策有用观”的理论认为:会计信息应当与决策者(包括资源所有者、投资者、债权人)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会计信息需要做到有助于决策者对公司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这就是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正是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其不同的要求导致了这两者的矛盾,使得这个问题一直被人们关注。
葛家澍(1999)提出自己的观点: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是基础与核心,并把可靠性优先作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信息质量考量的前提。夏冬林(2004)研究结果指出:财务会计信息应当同时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可靠性是与生俱来的。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关性占据主要地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2006)区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不同的信息质量特征:由16个质量特征共同组成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真实性特征位于核心地位,是总体质量特征;合规性特征及其组合与公正性特征及其组合是关键质量特征,用以从法规制度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保障真实性特征的实现;相关性特征及其组合是次要质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信息的用途予以明确。李红霞(2008)则利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讨论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上述的研究更多是从会计准则和决策等宏观层面讨论可靠性与相关性,虽然有所涉及会计信息受众(不同信息需求主体)的讨论,但本文希望能够更详细地从不同信息需求主体的角度出发,更深入地讨论其对会计信息需求着重点的不同,并且考虑他们对于两者矛盾的权衡,提出会计信息披露补充确认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不同信息需求主体对于两者的矛盾。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理论分析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基于历史成本,以客观、真实的交易作为记账的基础,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会计信息不仅有记录的功能,而且有反映经济活动,对经济决策有用的功能,这使得会计信息不仅有以“过去的交易”为依据的特点,也必须考虑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出现了大量的无形资产,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品牌等,它们是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并且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却得不到充分计量,因为它们没有交易时的取得成本或取得成本很小,传统的历史成本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计量信息,对于经济决策而言也是无益的,这使得理论界再次关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关系。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两难的选择,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决策有用性的目标之下。如果相关性失去可靠性的支持,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相关性,对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如果信息虽然真实可靠,却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去甚远,也会因不具备相关性而使可靠性失去存在的意义。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总是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
在理论上,关于可靠性与相关性的讨论其实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视角下不同的权衡。这也映射出两种不同理论背后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考虑,这时仅仅从会计准则的角度整体地来看待这个问题,难免有失偏颇。所以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基于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考虑两者的权衡成为分析的必然选择。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抉择:不同主体的观点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是两种不同的会计信息价值观的体现,这两种观点也不是对于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一一对应,因为决策有用要求会计信息符合相关性质量要求的同时也要求信息的可靠性,因为不可靠的信息不利于经济决策,其侧重点在于相关性,并不否认可靠性的重要性。而受托责任观考虑的首要信息质量要求是可靠性,也不否认相关性要求。
(一)受托责任观与资源所有者
受托责任是一种产权责任,作为产权责任必须如实加以反映,以维护产权主体的权益,这决定了资源所有者更强调可靠性,他们需要了解受托资源的管理情况,历史的、客观的会计信息成为资源所有者对于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在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下,会计信息强调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强调其所依据的会计制度与会计系统整体的协调,以反映经营业绩和评价为中心。因此历史成本以其客观性和验证性成为受托责任观下采用的主要计量模式,但是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是,资源所有者也需要借助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以帮助其分析未来资源利用,这就使得受托责任观下的资源所有者拥有了不同的信息质量需求,一方面是受托方的管理情况;另一方面是根据受托方提供的信息进而决定下一步的决策,这就决定了可靠性基础地位被强化的同时,也必须强调相关性。
(二)决策有用观与不同的决策者
投资者需要获得的会计信息是具有预测性质的,是能够对其经济决策有用的。决策有用观理论认为:会计的根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与资源流动的信息,所以决策有用观更突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第一,不同的决策者考虑的信息不同,其需求偏好和决策视角的差异决定了统一的会计信息不能有效地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第二,决策者对企业未来现金流及风险状况更为关注,在会计确认上表现为不仅关注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同时还关注尚未发生但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事项。第三,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超过了对可靠性的要求。决策者不仅关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同样受到重视。第四,决策者希望会计信息系统提供更多的与决策有关的预测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由于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的信息与决策最为相关。决策有用观在强调相关性的同时,并不否认会计在报告受托责任方面的职责,在缺乏可靠性的情况下,很难说对于决策者的经济决策存在相关性,甚至可能会产生误导。侧重相关性、不忽视可靠性是决策者共同的考虑。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一个案例: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不同在于公允价值是基于现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而历史成本是过去的价格信息,这两者的不同也决定了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更具相关性。新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不能以牺牲可靠性为代价换取所谓的公允性。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可以运用公允价值的非货币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但是这次金融危机中暴露了公允价值计量存在可靠性方面的缺陷:在某些极端的情况如市场的流动性急剧降低时,交易对手难以或不愿报价,使得不同市场中介和交易对手提供的定价信息可能存在较大差别,由此引起对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质疑。同时,对于那些本身没有公开的活跃市场,甚至同类项目的市场交易价格也不易取得时,公允价值的计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人员的专业判断,必须通过估值技术实现,建立估值模型。估值模型本身的复杂性,需要持续投入较高的成本和人力才能完成,这些都可能产生较高的准则实施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允许使用更具操作性的替代性信息成为类似我国的新兴经济体共同的呼吁。本文将在最后一部分提出建议,解决这一矛盾。
四、会计实务中的可靠性与相关性
可靠性成为我国会计实务中强调的核心问题,但是随着相关性逐渐受到重视以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的趋同,使得相关性逐渐在会计准则中得到相应的体现,但不幸的是在我国会计实务工作中,相关性也成为很多人为操作的借口,特别是公允价值采用的初期,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财务报表利润,根据企业的财务目标,利用估值、计提减值准备等办法实现公司目标利润,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多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总是困扰着各方信息使用者:企业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利息资本化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利用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减值、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的转化、资本化项目等多种方法操纵企业报表项目。上述会计失真行为均是会计可选择性与相关性的负面影响。
当会计主体利益与会计职业标准冲突时,会计人员利用了会计准则中的可选择性,使得会计信息满足了会计主体利益,这种行为不利于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业务。我国的会计信息应该更突出可靠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考虑相关性,并随着市场的逐步发展而改变,不能因为提高相关性而牺牲可靠性。我们在做到会计国际趋同时应该考虑我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情况,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实情。
五、结束语
从理论和实务界关于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矛盾来看,是由于不同会计信息主体对于会计信息不同需求导致,所以要解决这个矛盾,笔者认为:应该以表外信息披露补充确认不确定性下的计量,这样既可以达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可以为决策者经济决策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达到相关性的要求。
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披露事项成为一个正式的会计问题。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角度分析,表内信息的确认是客观性财务信息的披露,而表外信息的外延可以更加宽泛,表内信息必须符合会计确认计量的基本要求,表外信息的披露可以根据不同决策者的需求披露不同的信息,这样既可以达到可靠性的财务信息的要求,也可以满足相关性的非财务信息要求。从理论上,会计报表能够提供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为了保证可靠性的要求),而表外信息量可以是大量的。从信息量和投资决策需求看,表外信息显然优于表内信息。以披露补充确认,计量不确定下的会计信息,这种计量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披露会逐渐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杜兴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夏冬林.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其特征[J].会计研究,2004(1).
吸管折星星范文5
结果
1性状分析
7个性状均表现出连续的点突变,是典型的数量性状或是多基因遗传。性状正态分布检验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口裂长外,其他性状都符合正态分布(图1)。口裂长数据经BOX-COX转换后,也符合正态分布。
2性状相关性
用Pearson非参数检验两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7个性状表型值在群体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0.001),相关系数在0.50~0.97之间,其中体长和叉长间的相关系数最高(表3)。
3微卫星标记与性状的相关性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标记座位与哲罗鱼生长性状进行连锁显著性检验,22个微卫星座位中,有10个标记与至少一种性状显著相关,这些基因座可能存在控制特定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控制性状的主效基因连锁。对差异显著的标记进行不同基因型间的不同性状的多重比较(Duncan法),结果见表4。同一标记不同基因型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标记的基因型所代表的性状存在着差异。
讨论
本文中的体长、叉长、头长、吻长、口裂长、口裂宽和眼径这7个性状是典型的数量性状或是多基因遗传,符合正态分布。数量性状由多个基因来决定,由于没有贡献特别大的基因,致使性状表现为连续的变化,使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难以发现,以数量性状为目标的选择育种很难开展,但在基因组时代利用大批DNA分子标记与性状连锁分析,鉴定出决定同一物种的不同群体在大致相同的遗传背景下有一个或几个主效基因,可以通过标记与数量性状的相关分析,得到数量性状与一个或多个标记的遗传相关,通过改变相应基因型频率,达到改变表型的目的[11]。与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在水产方面也有一些报道,如Agresti等[12]利用20个UNH微卫星标记在63个罗非鱼杂交子二代中筛选到2个标记可能与耐低温性状有关,3个标记可能与体重有关;樊佳佳等[13]研究了人工养殖大口黑鲈极端大个体组合极端小个体组的基因型分布差异,得到7个微卫星位点与体重、体长、体高显著相关,通过不同基因型间的多重比较,结果得到与体重、体长、体高性状相关的5个最有利基因型;许可等[14]对生长性状发生分离的大菱鲆群体进行了微卫星DNA遗传分析,得到4个等位基因与大菱鲆生长性状呈正相关,1个等位基因呈负相关;以上标记的开发为该物种今后的选择育种打下了基础,在今后的选择育种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应的标记,通过改变群体中这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达到改变性状的目的[15]。
吸管折星星范文6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救护方法。 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加强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监测。 结果:本组死亡10例,成活率80%。 结论 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吸氧,严密进行生命体征各项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是呼吸衰竭救治中的关键,也是救治成功与否的关键。
【关键词】
急性呼吸衰竭;急诊室;救护
急性呼吸衰竭均为某些突然因素而引起,使患者原来正常的呼吸功能突然衰竭而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如果救治不及时,患者的生命危在旦夕,后果不可设想。为了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笔根据自己在急诊室工作的实践中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急诊救护进行探讨,临床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其急诊救护的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浅谈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岁。肺部感染20例,药物中毒14例,低钾性麻痹1例,乙脑7例,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8例,均是急诊科急诊的患者。
2 患者送达急诊室的状况
2.1本组患者到达急诊室时呼吸急促,频率>30次/min,有31例;呼吸极度缓慢,频率>10次/min有13 例,呼吸快慢不均,双吸气者 6 例;三凹征明显有 31 例,皮肤、口唇指端发绀 39例,嗜睡,躁动不安、神志恍惚不清 44 例。
2.2血气分析:PH值:7.24~7.55,PaCO2:6.8~8kPa,PaO2::4.7~7.8Kpa。
2.3救护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加强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监测,控制感染。
2.4转归:本组死亡10例,成活率80%。
3呼吸道应急救护
3.1即行口对口呼吸或简易手压式呼吸器。本组病例需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正进行准备时,为了改善患病呼吸困难的状况,我们及时采取口对口或简易手压式呼吸器,促使病人呼吸改善等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我们用较快速的挤压—换气循环法,抢救初期给予两口较长的吹气,每次1~1.5秒,这样可使胸部有时间扩张和减少由于过量气体溢出和吸入过多所造成的腹部膨胀的可能,每次换气后停1.5秒,利用这段时间,使氧气充分被带入病人体内。行气管插管的病人,其呼吸频率为12~15次/分,经急救实用,效果满意。本组有8例因需气管插管和行气管切开进行准备,我们及时采用口对口及简易手压式呼吸器,结果8例患者的呼吸困难状况明显改善。
3.2保持呼吸道通畅:本组 50例均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呼吸衰竭的性质而选择保持气道通畅的类型。本组呼吸衰竭50例,在急诊室内第一个15min采用鼻异管给氧35例,呼吸改善9例,有效率25.7%,紫绀纠正3例,有效率8.6%。采用气管切开或插管15例,呼吸改善12例,有效率80%,紫绀纠正7例,有效率46.6%。清除呼吸道堵塞物者41例,呼吸改善21例,有效率51.2%,紫绀纠正12例,有效率29.2%。呼吸频率及深浅程度比较,x2=14.42,ρ
3.3鼻咽通气道。有利于保持咽以上气道的通畅,特别是神志恍惚不清,无力咳嗽的患者,我们首先选择鼻咽通气道的方法,让患者在半卧位下用多孔吸痰管,通过鼻腔或口腔进行咽喉和气管刺激咳嗽,或将口腔,咽喉里的分泌物全部清除和吸出。本组有6例患者通过用多孔吸痰管刺激患者的咽喉和气管,病人出现咳嗽,我们将咽喉及气管内的痰液及堵塞物吸出后,6例患者呼吸道梗阻即解除,改善了气道通气,免除了气管插管和手术。
3.4以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本组有9例行气管插管,我们选用末端带囊的气管插管,充气仍便于作有效的辅助呼吸。插入的导管一般不超过22h,为了避免引起喉气管内粘膜的损伤,需留置过久而又不具备拔管条件者,我们行气管切开,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3.5气管切开。患者作气管切开时,我们严格遵守无菌技术的要求,严格把关,防止再次的感染,特别对绿脓杆菌的感染,避免患者加重病情和增大治疗的难度。在术中和术后我们尤其注意气管管套滑脱,扭曲和移位,管套过短,系带过松翻身或搬动的原因,致使套管外脱,发生漏气,使通气不足或局部皮下气肿。本组有6例行气管切开,术中术后很成功,无出现管套脱落和发生漏气等通气不足的现象。
3.6吸痰。吸痰应及时,动作轻柔,每次吸痰的时间不超过15秒,为了避免损伤粘膜,减少吸痰而致病情加重,本组在吸痰方法:吸痰前给患者加压输氧关闭负压让导管进气管达一定的深度再开负压吸痰管上下移动边退边旋转吸痰关闭负压加压给氧,保持导管无菌和备用。
4氧气疗法
本组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而控制氧疗浓度。在氧流量摄入氧的含量,临床上我们定时给患者抽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了解PaO2水平,判断缺氧状态的确切改善情况,作为调节氧疗法的重要依据。
4.1轻度氧低血症。患者无紫绀,SaO2超过80%,PaO2>50mmHg,PaCO2
4.2中度氧低血症:患者紫绀明显,SaO2在80%左右,PaO2在30 mmHg,Fi O2以25%为宜。临床上我们以病人的面色,紫绀消失程度及血气分析及时调整氧流量及氧浓度,以2~4 L/分为适宜。本组中度氧低血症给氧流量为2~4 L/分。但对于缺氧严重,紫绀明显,心肺功能差的病人,我们以持续低流量给氧,以1~3L/分为宜。
4.3严重氧低血症:患者严重紫绀SaO2低于60%,PaO2
4.4充分湿化。施行人工气道,患者鼻咽失去湿化吸入气的功能,致使气管粘膜干燥,分泌物粘稠,聚积于呼吸道内不易咳出,并加重气道阻塞的可能性,也容易继发感染。因此我们在湿化瓶中加入0.9%生理盐水,而抗炎选用0.9%生理盐水2~3ml+庆大8万u,对湿化气管气道的效果起到良好的作用。
4.5吸氧有效指征。吸氧后患者紫绀消失,面色转红,呼吸频率减慢且规则,PaO2>60mmHg,PaCO2下降或不升高,呼吸衰竭仍未纠正,应及时寻早原因,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5做好床边各种的监测
由于呼吸衰竭的病人在第一阶段的呼吸困难以持续性的呼吸加快为主,第二阶段可有躁动,疲劳性脑缺氧症状,第三阶段则出现神志模糊 ,并有休克及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因此护理随时注意患者心功能的变化,待各项监测指标基本正常而转入病区处理。
5.1 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在观察中,中心静脉压15 cmH2O,则提示病人循环系统的负荷已过于饱和,我们即减慢患者输液速度,防止心功衰竭收到满意的效果。
5.2生命体征的监测。在观察中我们发现,血压的变化往往以呼吸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在呼吸衰竭的早期,病人循环代偿功能尚好,病人出现血压增高,心率加快,一旦代偿功能差时,病人出现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幅度、节律以及呼吸机运转正常否,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我们半小时检测一次,并将所获得的分析依据及时报告医生。
5.3心电监测。及时发现患者有否心律失常,心脏停搏,对心律、心率随时监测,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5.4血气分析监测。协助化验室取动脉血,按医嘱取送化验单,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潮气量、呼吸频率,如发现PaO2有进行性下降,肺动脉压力进行性上升,提示患者可能出现右心衰竭的现象,病情恶化,即进行处理。
5.5注意尿比重监测和呼吸衰竭并发症的监测。我们按医嘱及时作尿标本的监测,另外注意患者有无并发症的发生。一般常见于消化道出血、大脑皮层缺氧及脑水肿、肺水肿等。本组无发现并发症的病例。
6讨论
6.1正确掌握人工通气方式的应用。急诊科的护士对呼吸器的性能、机械原理、病人发生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等,都要熟练掌握,不能盲目地执行医嘱,甚至有时在监护中出现问题迟迟不能发现,这是呼吸衰竭急救中一个薄弱环节,应定期定人保养和维修工作不能忽视的。本组1例在应用呼吸机时,因管道漏气致通气不足,直接影响了呼吸机的效能,使患者缺氧状况未能立即得到纠正,延误了救活。
6.2正确选择,合理应用氧疗的方法。在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中,高浓度给氧很易发生氧中毒,致肺组织损伤,肺间质水肿,因此还要注意增加通气量,否则很易使病人引起二氧化碳潴留而加重病情。本组凡是严重低氧血症者采用高浓度给氧的时间很短,待紫绀消失血气分析好转,即调整氧流量及氧浓度,以持续低流量给氧为宜。正确选择合理应用氧疗的方法是改善患者缺氧的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