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课本人教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课本人教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课本人教版

电子课本人教版范文1

一、正视实验教学的误区,切实转变观念

目前部分学校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加之化学课时数的减少,部分老师将实验沦落为纸上谈兵,他们认为简单实验学生看看就会,做和不做效果一样;较为复杂的实验用课件取代,省时省力;不易成功或耗时太长的实验以讲取代.这势必出现 “黑板上画实验、课本上讲实验、考前背实验、试卷上做实验”的现象,导致许多学生眼高手低,试卷上侃侃而谈,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降低学习质量.

化学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倡体验式教学,更是突出了实验的重要性.平时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更多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二、提高教师的实验技能,做好学生示范

演示实验是打开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扇窗户,作为教者,就要详细地做好示范操作,做到操作熟练、动作准确、条理分明、现象明显.为此我们教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亲自实验准备充分

为了更好地把握实验的成功,教者只有通过亲手实验,才能对实验步骤、操作中的注意点及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做到了如指掌,实验时的自信会让学生仰慕.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铁丝的粗细、氧气的纯度、伸进氧气瓶中的速度快慢及深度等因素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如果事先不做好充分准备,演示过程中就可能得不到理想的实验现象.

2.操作规范严格要求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到老师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因此作为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较高的实验水平,按规定进行实验操作,做到有条不紊,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搅拌时顺着一个方向,同时玻璃棒不碰壁、不发出声音;分液漏斗的活塞与导气管保持在同一方向、实验完毕保持实验台上干净整洁等实验习惯.

3.反思实验加强学习

每次实验后认真总结得与失,分析并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装置来取代?操作能否更简单?原料使用上有没有更佳的物品替代?是否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等.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加强业务进修,学习并借鉴他人成功的做法,提高专业水平精通专业知识.

三、丰富实验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与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中,大部分实验是我们学生能亲自或小组共同完成的,对于这些实验倘若仅是教师台上演示为验证而验证,或为节省时间整堂课 “纯粹”实验变验证后的验证,这势必导致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根本就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为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实验教学的形式,抓住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把探究的舞台让给他们.

1.学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执教这部分内容,我都是先引导学生看书,接着请同学积极上台演示(要求边做边讲),台下同学认真观察台上同伴的操作,找出其中不当之处.曾记得有一位女同学在做给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时,她一会儿将灯帽取出,一会儿又将灯帽盖上,一问原来她一是不敢使用火柴点燃,二是怕加热时发生爆炸.还有同学往试管中滴加酸液时,手就是抖个不停……像上述这些胆怯、紧张心理的学生,尤以女同学为主,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她们的心理教育,另一方面多提供她们安全锻炼机会,逐步提高她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化学教材中演示实验由学生担当演示者, 教师充当合

思维能力强.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很好地利用了化合价发展史,教材中在化合价之前先安排原子的构成、元素等章节,让学生先了解了原子的构成、分子的形成以及原子的八电子稳定结构等知识,学生初步具有了从微观的视角来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在“物质组成的表示”一节中提出了“化合价”概念.从教科书内容来看,教科书给出的“化合价”的解释处在了“化合价”历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元素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是由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数目决定的.这样的编写顺序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对于化合价的教学可以从原子结构等微观入手,利用学生已知的“原子的稳定结构是最外层八个电子”,而大部分的原子的最外层都没有达到八个电子稳定结构,所以在相互化合时元素原子为了达到稳定结构,必然要得到或失去电子,所以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是由原子的结构决定的,是元素的一种属性.学生在理解化合价本质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合价的定义.

2.挖掘化学史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化合价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不是很大,所以在学习这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必然会觉得内容抽象、难学、枯燥无味,所以如何提高“化合价”学习的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寓教于乐组织学生游戏,分配学生扮演一种原子,然后进行找朋友的游戏,教师也可以给学生简单地讲一下“化合价”的发展史,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也是不断地在发展前进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作者

当然为了实验的一次性成功,课前要请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中教师要控制好实验操作过程,引导实验顺利进行.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第五单元实验5-1我请学生上来演示,并将教材中的烧杯换成有盖的塑料瓶,反应前将整套装置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接着将瓶倾斜让它们发生反应,重新将装置放在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最后将瓶塞打开后,重新放入天平,再次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学生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敏锐观察、周密思考和有效类比获得了结论,不仅开拓了思维而且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也得到了提升.

3.充分发挥教材中“实验活动”“探究”等栏目的功能,训练动手能力

新教材中精心编入了富有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且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 “实验活动”、“探究”,就要求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倡导采用体验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本实验尽管是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在此之前很少有学生去关注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什么,作为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的开篇,我将学生进行合理分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实际操作中,多数学生反映:烧杯烫手,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将烧杯内壁熏黑,什么也看不到.面对他们的反应,我给每组增加了长颈漏斗、试管架,要求他们自行解决困难.学生初次接触探究实验,体验到探究活动过程的乐趣与艰辛,收获到成功后喜悦.

4.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增加实验让学生参与

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如为了证明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我先请一位同学分别向盛有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两支试管中吹气,发现其中石灰水变浑浊了,而氢氧化钠溶液试管中无明显变化.接着我就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了吗?回答各异:有说反应了;有说没反应;有说不确定.沉默片刻,我又请学生向刚才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最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试管、水槽、两个同种同大小质地较软塑料瓶、氢氧化钠溶液、水、大理石和盐酸,带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请重新设计方案并实验进行验证.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高涨起来.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动手能力

电子课本人教版范文2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效果;高效率

教师,是课堂改革最直接的一环。现在的教学中,往往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和难度的加大,很多学生逐渐在课堂中丧失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原本应当生动活泼的化学课堂无奈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往往看到台上教师自问自答,台下学生回应寥寥,此种现象在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中甚为明显。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不断反思,面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究竟如何才能将课堂效果最大化,将教授的知识简单化,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听懂并爱上化学课堂?下面谈谈我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教学中的语言应当通俗易懂,尽量幽默化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非凡的艺术,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语言作为教师教学的基本工具和主要手段,仍然是其他任何方式无法替代的。化学是一门理科,其理论知识点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是稍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应尽量将讲解生活化,以学生听懂理解为最大目的,减轻学生听课的负担。

如,在新授课第三单元课题二中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离子形成的相关内容时,课本原文描述如下: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如果生硬记忆,学生会倍感枯燥且易遗忘,于是我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我挑了班级中精力旺盛的一个男生,举例说比如XX,他常常课间奔向楼下操场打球,跑的远,说明他体力好,能量高。又指向另一个瘦弱不爱运动的女生,举例说比如YY,她常常下课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怎么跑动,说明体力差,能量低,学生都在笑,笑的同时,也都记住了。

又如,在讲授各类原子得失电子情况时,我也进行了象形的比喻,以氧原子为例,最外层6个电子,要把八个座位坐满,既可从别处抢两个来,也可以靠内层的两个电子踢走最外层的6个,我开玩笑地问学生:你们觉得两个人踢走6个容易还是大家合力抢两个方便?学生齐声回答:抢两个。后面的分析以此类推,教学推进得很顺利。

二、背诵记忆部分多用口诀简句

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学习习惯也常常存在问题,面对化学中的相关记忆知识,甚至将其视为第二外语,产生极大的畏难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想办法帮助学生记忆,减轻学生的背诵负担。

1.谐音记忆

如在讲授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各步骤时,学生难免混淆,这个时候只需记住口诀“茶庄定点收利息”,然后依字对应即可。在背诵元素符号时某些符号可采取拼音记忆法,如“Na”“Ba”“Ne”,也可以采用谐音如“Au”,谐音“哎哟”,举例说走在路上某位同学要是看到一大块黄金,都会哎哟一声吧,于是在阵阵笑声中,这个元素符号就轻松搞定了。记忆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时,由高到低依次是“氧 硅 铝 铁”,谐音“养闺女贴”,养闺女要贴钱。生物细胞中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氧 碳 氢 氮 钙”,谐音“羊探亲蛋钙”,意即一只小羊去探望亲戚,总不能空手吧?于是带了一筐鸡蛋和一盒钙片。

2.编写口诀

在讲授水电解实验现象时,学生只需记忆八字即可“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在讲授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试验中,学生易对酒精灯及一氧化碳的出现时刻混淆,这时可以让学生记忆“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如此一来,记忆由生硬变生动,也缓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提升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师生情感。

三、改部分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但在课堂中如果单一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介绍装置、操作步骤,学生一味只靠看和听去学习,显得单调枯燥,且由于空间限制,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看的清。另外,根据人教版最新教材的编排,取消单独编排学生实验,意即希望教师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有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分组实验让学生参与。如在新授课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和灭火》时,可设计分组实验,利用酒精,水,煤炭,蜡烛等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在讲授氢气验纯时,学生始终对“爆鸣声”和“声音很小”没有确切认知,故经常容易出错,所以也可设计分组实验,利用镁条和稀盐酸在试管中反应,集满后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让学生真切体会验纯的现象。

在新授课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时,因此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对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故在讲解化学变化本质时,我要求每个同学带四枚一元硬币和四枚五角硬币分别充当氢原子、氧原子,小组合作进行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模拟,不但让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本质有了直观的认识,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物质的构成。

电子课本人教版范文3

转课堂、微视频教学甚至MOOC等随处可见。这些新的技术逐渐引入了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了非常大的影响。

一、高中地理翻转课堂被称为“危机公关”

其实很多人认为,危机并不可怕,危机也会伴随有危险性的机遇,翻转课堂的应用带入了现代信息技术,所以要危机应对,需要不怕吃苦的精神,应积极投身其中,正确运用翻转课堂,最终实现教学理想。

1.团结互助,集体备课

地理翻转课堂引用了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由被动变

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角。翻转课堂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局限于老师掌控的一种方式,而是一种完全“以学定教”的新课堂模式。教师也会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要想把翻转课堂视频制作等内容融入备课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发挥团队意识,互相之间进行集体备课,更好地了解新课程标准,从而使地理知识点数字化和条理化,有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发展。

2.具体分工,提高效率

翻转课堂与微视频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其最大的不同是

翻转课堂引用了视频来烘托课堂气氛,而不是教师为了丰富教

学形式。如果想要实现翻转课堂的系统化,必须全体员工有明确的分工,及时讨论。想要实现一节课教学的最大化,需要把教学中的难点、考点等理解透彻,知识点进行分解来讲,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微视频教学的开发团队,想尝试把新课程标准进行要点化处理,尤其是对新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教材的每一章节结合。对教学内容进行要点化处理,分工到每位教师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教学。

3.练讲结合,录制精炼

若是看过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乔纳森?伯尔曼和亚

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不难发现其共同特点是短小精悍,而且时长一般为5~8分钟,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翻转课堂的微视频用时十分短,最长不超过10分钟,所以每一段视频录制都要用词、用语规范,呈现知识要点的讲解和分析,教师要讲解的精炼,更要有配套的训练题方便学生进行及时的学习检测,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些微视频教学团队针对高中地理开发了较为成熟的微视频,但是还有些要不断

完善。

4.不断完善,合理备课

很多老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实施“翻转课堂”的视频制

作,但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让翻转课堂的教学反馈和互动要比视频更重要些。有些公司利用网络技术,设计一些网页提供练习题,完成可自行评分,与老师进行课堂互动,从而做到真正地因材施教,促进翻转课堂的发展。

二、“大众”高中地理教师被称为“新常态”生存方式

当今社会的网络竞争中,尤其是高中地理青年教师采用了

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也可以适当运用在高中地理课

上,我相信一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高中地理的新常态。

1.技术化――“新常态”发展生存的必备技能

针对于高中青年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微视频等对他们来说是个很好的优势,因为青年教师能够尽快

掌握技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的不断革新,各种地理学习软件的推出,有的老师能够更好地运用生活中的知识更加巧妙为学生进行演示,清晰明了,从而武装地理课堂,实现高中地理课堂的翻转,使课堂更加活跃。

2.课本化――“新常态”成为生存的立足之地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为地理课堂设计具有特色教学视频的

商标,来吸引学生的眼球,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新鲜感,这是最直接的方法,每一个学校都可以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商标,构建出具有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地理知识点的不解,学生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像遇到泥石流、滑坡等问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紧急避险,还有像学生平原、丘陵是否会出现此类问题,引人深思,从生活中最真实存在的环境入手,让学生能够看到地理课堂就是生活中的小常识,推动翻转式高中地理课堂的

发展,

3.本土化――“新常态”成为生存的环境保障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世界的多彩变化,使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更加联系生活,做到学之有用、取之有用,丰富自己的知识世界,可能高中地理中的气温、气候对于学生来说是重点和难点,需要反复记忆,根据不用的对象考虑不同的因素,结合当地的政府政策等,我们也可以实地考察,进行不同的分析,这样就能更加地直观表现所学的知识点,感受地理课程的丰富多彩,翻转地理教育的模式可以不断扩大,不断完善。

4.艺术化――“新常态”提升了生存的品质

我们对于地理课的了解可能就是了解各种山脉,各种地区

的地理环境,其实它揭示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规律,阐述人文情

怀,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感受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最好是与实际结合,不难发现其实地理课堂还是挺美的,可能会从中发现一些奇妙的事情。翻转地理课堂,让学生看到地理课堂不同的另一方面的美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告诉学生如何鉴赏美景、守护自然守护美丽,然而生活也是这么奇妙的,艺术式的地理课堂也是如此有趣的,也可以让青年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学生的需求、知识,更好地呈现课堂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发现从中的认知规律,并且艺术地将生活与地理课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学团队可以整合地理课堂存在的问题或者有趣的方法,从中学生可以获得艺术的陶冶与享受。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也逐渐提高,地理课堂应该加入科技的元素,让学生有效利用课堂学习更多的知识,对高中生一定要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分析,揣摩他们的心理环境,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针对不同的问题考虑不同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喜欢上地理课堂,翻转课堂也能有效融入普通课堂,加入新的元素,不仅能够吸引人的视线,还能够使学生有较强的听课率,运用老师和科技学生相互配合,能够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虽然科技并不能一定条件下代替老师授课,但把科技融入课堂中,能够更好地促进翻转地理课堂教育模式的发展,我相信我们都是非常棒的。

通过查阅资料和浏览网页,我们有如下建议:

(1)让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

(2)教师要积极备课,创作出多彩的教育模式。

(3)选题题材要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教育的模式要严格对待。

(5)可以组织老师培训,学生可以随意提意见。

当我们引用了各种建议的时候,要选择适合老师本人的授

电子课本人教版范文4

1.课堂观察,发现问题

数学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复习课,都离不开练习。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数学课堂练习存在以下问题:练习形式单一,重复训练多,举一反三少,不注重练习设计;书面作业多,其他形式的作业少;作业量大,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少;学生做过的作业练习反复出错,学生负担不轻但教学质量并不理想。那么,为何学生每天做大量的题目,但又经常反复出错?为何我们每天苦口婆心地讲解,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

2.问卷调查,归纳问题

为了了解课堂练习的情况,我对全校六年级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课堂练习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

(1)课堂练习无法在课内完成。经调查,有65.65%的学生表示数学课堂作业根本无法在课内完成,他们得利用下课后的10分钟,或者午饭后的时间来完成作业。

(2)没有经过筛选,重复练习多。很多教师在布置练习作业的时候随意性大,在改作业的时候经常发现有些题目其实学生之前已经做过,而有些题目到单元结束才发现其实应该放在单元开始就练习,所以不得不再回过头去重新练习。导致这样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经常以课时为单位设计作业,没有从一个单元或一小节内容来整体把握,这种随意性导致同种层次的练习重复做的现象比较普遍。

(3)练习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大。学生课堂练习的主要内容,很多老师一般只使用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或者为了图方便索性全班统一买一本教辅资料进行练习,每天的练习形式如出一辙,学生兴趣不大。这个问题我对六年级6个班230名学生做过一次调查,问题是“你们课堂上的练习主要有哪些”。

大多数学生选了“数学书上的配套练习”“全班统一的课堂作业本”,而选“老师自己设计的练习”这一项的只占全体六年级学生的7.83%。

(4)没有根据学生的情况个性化地布置作业。在调查中发现,7.83%的学生表示作业很简单,68.69%的学生认为课堂练习难度适中,21.74%的学生感到课堂练习有难度,1.74%的学生感到作业很难。我在布置练习时往往给全班学生布置一样的作业,很少考虑根据学生的基础来布置分层作业。那些感到作业有难度的23.48%的学生,每天也做着与其他学生一样的作业,他们感到有难度,没有信心,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解决措施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一直在思考,也做了一些尝试,我主要运用采编和自编练习的方法对练习进行优化,下面介绍本人的具体做法。

1.采编

(1)采。“采”就是采集,即根据需要,从各种习题资源或自己的题库里精挑细选、略作修改,使练习题组整体上符合前面阐述的设计要求。一线教师能够用于练习设计的时间并不多,所以这是最常用的练习设计方式。教师应该以教材为本,教材中的练习题是我们“采集”的依据,所以用足用好教材中的习题,是最关键的一步。

①调整和筛选。人教版教材中练习的题量往往比较大,因为涵盖了好几个例题的内容,一般有近20道题目。这些题目的层次比较乱,并不是按难易程度来编排的。如果每次的练习课只是让学生按教材上的顺序从头到尾做一遍,效果肯定不好。教师要在充分了解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图后,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教学进度,对课后练习进行筛选和顺序上的调整,以题组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确保练习不重复、不超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下面我以第十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容积和容积单位》为例,谈谈练习层次的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包括容积的概念、常见的容积单位、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容积的计算方法、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确保练习的质量,我把课后练习做了调整,把练习分成四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认识什么是容积单位的练习。

区分体积和容积的不同:两个体积一样大的盒子,它们的容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解决生活中关于容积的实际问题:一种微波炉,产品说明书上标明:炉腔内部尺寸400×225×300(单位:mm)。这个微波炉的容积是多少升?

第二层次:容积和容积单位换算的巩固练习。

单位换算的专项练习:

2.5L=( )mL 600 mL=( )L

3.25L=( )mL 450 mL=( )L

联系实际的题目,单位之间需要换算:一桶18L的矿泉水大约相当于( )瓶550mL的小瓶矿泉水。

第三层次: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dm,向容器中倒入5L水,再把一个土豆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是13cm。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第四层次:拓展性练习。

开放题:你能任选一个实物,用尺子和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测出它的体积吗?你能用这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吗?

把一个题量较大的练习课分层练习,有的可以穿插在例题的教学中,有的可以单独安排在练习课中,有的甚至要当成新知让学生先练后教,这样的练习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②“采”其他版本教材中相关的习题。除了课本与配套练习册之外,习题的主要来源是各种习题集等教辅书籍;另外,有关小学数学的教育期刊和网站也都有大量的习题资源可供利用。国内多套小学数学教材都有自己的网站,上面的电子课本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

(2)编。“编”就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教材和其他资料中的练习进行改编。

①改编练习的呈现方式。分数除法应用题是高年级学生学习分数的难点,老师会布置大量的应用题让学生练习,但作业中错误还是很多,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分析数量关系,我对原题进行了改编。

原题:一班男生有20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女生有多少人?

改编后:有一道应用题有这样的一个条件(一班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人数多),请你大胆地猜想这道完整的应用题可能是什么样的。你最多能想出多少种可能?如何解答?

改编后,学生感到比较新鲜,共想出了6种可能:已知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全班人数;已知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男生人数;已知全班人数,求男生人数、女生人数,还分析得头头是道:根据这一条件可以得到两个很重要的数量关系: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班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这两个数量关系里实际上只存在三个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另一个量就可以求了。现在知道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关系,只要再知道一个量就可以求剩下的那两个量了。改编后不仅学生喜欢,而且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了。

②改编练习的难度。

原题:将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甲,画下来。这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比较容易。

改编后的要求:①将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甲,画下来。②将三角形AOB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乙,画下来。③将三角形AOB绕点A逆时针旋转180°得到图形丙,画下来。

在之后的作业批改中我发现第一题的错误率很低,第二题的错误率是38%,第三题的错误率达到了60%。这是因为在我们平时的练习中,一概都是绕中心点O旋转,成了定势,学生做题目都不用思考了,现在题目稍加改变,学生就不知所措。看来练习不能一成不变,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旋转知识后,增加难度,有意识地改变题目中的一些条件,让他们借助手中的三角板,转一转、画一画,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③改编练习的要求。

原题:利用旋转设计图案。

以往教这部分内容时我觉得反正设计本身就没什么标准而言,所以我在布置此类作业时,总是比较随意:你们喜欢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所以学生们设计的作业也很随意,要么是画几个简单的正方形,横竖平移一下,要么是画一些乱七八糟的机器人之类的东西,与本单元的平移、旋转根本没多大关系。

改编后的要求:利用旋转画一朵小花,先旋转3次,画一朵有4片花瓣的花朵。

学生有了教师的提示和方格的帮助之后,很快就完成了设计,而且都很规范、美观。我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旋转5次,设计一朵有6片花瓣的小花。这对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虽然最后大家的作品并不完美,但学生兴致很高。有七八个学生交上了非常完美的作品,我让他们谈了自己的设计过程和方法。有一个学生说:“因为没有方格的帮助,6片花瓣比较难画,但是我想到了把周角平均分成6份,每次旋转60°,就可以画出来。”还有一个学生说:“如果有个圆规就好了。”还有的学生说:“我们的学具袋中有和这个花瓣一样大的透明花瓣,可以一片一片地印过去,省事。”还有的学生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画出来的,但是都画得很完美。学生还意犹未尽的时候,我让他们再根据教材的要求,利用旋转设计两个图案。我发现从这次指导以后,学生的作品不再那么单调了。

教材上的练习很多可以直接利用,而有些练习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编后再利用,这样更有效果。除以上所说的三种,改编的方法还可以有:

改编练习的问题:交换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位置,使顺向思考的问题与逆向思考的问题相互变换。

改编练习的情境:交换实际问题的情境内容,使学生透过不同的现实情境,抽象出相同的数学模型。

改编练习的数据:小学数学的多数练习涉及数的计算,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变换数据,看似小小一个数字的改变,其实也是“别有用意”。

2.自编练习

(1)根据学生错例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在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之后,我发现学生的作业错误很多,一共有四个方面的错误。针对错例,我重新设计练习。

错误一:不能快速确定长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如何计算。

补充练习:在本子上练画长方体,教给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的画法。说一说、记一记长乘宽、宽乘高、长乘高分别是计算哪个面的面积。

错误二:审题不清,不能正确区分是求棱长总和还是求表面积。

补充练习:焊接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至少需要几米铁丝?一个长方体硬纸盒,长12厘米,宽6厘米,高3厘米,做这样的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错误三:机械地用公式计算表面积,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错误四:计算错误和忽视单位间的换算。

对于这些比较典型的错误,教师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补充练习,这样才能加深印象,收到预期的效果。

(2)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分层可选择练习。设计同一题目,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题要求,使练习具有“弹性”,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这是比较简便可行的分层方式。

例如: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A层次的要求:找到一种答案即可(可借助操作学具);

B层次的要求:找出所有答案,能画出草图;

C层次的要求:找出所有答案,从中发现规律。

三个层次逐步递进,不断提高要求,允许学生选择,当然也可以依次完成。

(3)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探索性的练习。研究问题:周长相等的图形中,哪种图形的面积最大?

设计练习:用一根长31.4m的绳子在操场上围出一块不同形状的地,怎样围面积最大?

学生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几乎每个小组都想到了圆,因为已知圆周长求面积最简单。后来有了竞争机制的刺激,慢慢地他们想到了其他图形,以下是学生的研究结果:

圆:C=31.4 m r=5m S=78.5m2

正方形:C=31.4 m a=7.85m S=61.6225m2

长方形:C=31.4 m a=7.9m b=7.8m S=61.62m2

等边三角形:C=31.4 m a=10.46m h=9.2m S=48.116m2

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学生不仅牢牢记住了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自己想办法解决了具有一定思考力度的问题,在计算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一开始遇到了困难,但后来他们想到了先用画图的方法画出等边三角形,然后再量出底和高来计算面积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设计这种探索性的题目可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同时在合作过程中也给了其他同学一定的启示。

(4)激发学生兴趣,设计趣味性的练习。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喜欢做形式单一的练习,他们对操作性的作业特别感兴趣,每次布置此类作业他们都会完成得很棒,所以在学生认识了圆以后,我布置了用圆规和其他工具设计图案的作业。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非常漂亮,这样的作业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圆的兴趣,而且在画的过程中找到了圆和半圆、圆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实施效果

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概括起来,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练习设计方法的改进取得了如下效果:

(1)重组练习,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自项目实施以来,由于教师改正了以往布置作业随意性大的缺点,练习题都按难易程度来整合、编排,以单元题组的形式出现,避免了让学生做重复的作业,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更有效的练习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提高教学质量并不矛盾,在期末检测中我们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

(2)改编练习,变单一为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单一的练习不感兴趣,我通过改编练习的呈现方式、改编练习的情境、改编练习的要求等方式,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生动有趣,学生慢慢地喜欢上了做数学题。

上一篇拜年的作文

下一篇消防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