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范文1
一、 目标的简明,体现人性的尊重与关怀
简明的目标就是指教学目标要简单、适用,有针对性、目的性、可行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的。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少些单纯些,才能使学生学必有得。
目标的简明每个人也许的思考不同,但应服从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提高语文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在落实听说读写的同时,感受文字的魅力,接受真善美的教育。
二、 设计的简化,孕育弹性预设的钻研与挖掘
“简约”的理念紧紧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确立简洁集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主线。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过程,我们可以预设,但是我们不可能预见到课堂上将要发生的一切。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讲究“留白”艺术,要富有弹性,也就是说要有既定的东西,又有待定的空间。对于教学设计,我们要注意“看到”以外的东西,其实真正体现价值的地方反而是看不到的待定空间。对于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需要空间和时间来思考和感受,而不是接受既定的思想和方法。以《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为例,文题中一个“盗”字,在字典中的解释为“偷”,教师紧扣“盗”字的争议引发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我在开篇预设了句的补充,引导学生在“没有――只好――没有――只好”的句型中,体会人类饱含的困苦和无可奈何,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联想练说;接着就是段的联想,看到人们没有火的痛苦,极富同情心的普罗米修斯看到人们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他心里更难受,便决心要为人类盗取天火。此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人类逐渐认识并利用了火,这时候的人们高兴吗?你能想象出他们那欣喜若狂的样子来吗?课文补白则出现在普罗米修斯在高加索山上经受折磨的具体联想。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根据不同的学生以及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随机调整,适时点化,让每一个情节都有可能成为动态生成的亮点,让每一个环节的训练都为学生的思考和文本的解读服务。
三、 手段的简便,突出学习能力的指导与培养
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自从多媒体进入使得语文课堂就变得多姿多彩了,大量的非语文手段代替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品评和玩味,以现在流行的拼音教学活动课为例,拼音总复习时形式
新颖活泼,例如,《趣游动物王国》教学,虽然有些枯燥的拼音,正因为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游戏,学生们不仅没有感到厌烦,反而都争着参与到拼音游戏之中,乐此不疲,游戏让他们的情绪始终保持兴奋状态。师生都在看课件、做游戏,课本和作业本就被遗忘了,其实,拼音教学也需要读拼音、写拼音,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石。所以,游戏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拼音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任仍需放在第一位,我们不能为了美丽的课堂形式而丢掉了语文教学本质。
四、 提问的简练,带动思维情感的激发与启迪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简练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特别要注重提问的简练。新课程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核心应该是归还学生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自由经历思考、交流、碰撞的过程。与此同时,语文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之美、语义之趣、语文之灵性、厚重,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人性、关注健康、关注情感、关注文化、关注审美。教师的问题有思考的价值吗?学生的反馈是最好的评价。
例如,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的设计中,我们只要抓住体现柳树品质的词语“撑立”展开,挖掘其内涵。开始让同学们朗读描写柳树外形的段落,通过学习描写柳树的外形来感受它的高大粗壮,感受其生长环境的险恶,为丰满“撑立“作准备。在充分感受了柳树的形象后,只需设计一个问题:“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充满张力,不仅紧紧地抓住了文章的重点,而且也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然后通过品读文本,创设三个想象情境使柳树的“形”与“神”更清晰,把学生引入文本,去真诚的感受。最后以“伫立”一词的理解回还照应“撑立”,回归题目。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语文;小学;教学;回归;探索
学校轰轰烈烈的又一轮语文青年教师“亲亲课堂”赛课落下了帷幕。有的课听了总给人一种“累”的感觉,教师累,学生累。课堂总塞得满满的,没有透气的空隙,课的基调定得很高,课堂情景频繁的变化,课堂一直处于热闹的状态。
从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新颖、丰富。直到近几年,忽然意识到看似成功的课堂背后好像缺少了什么?经过深层次地观察分析才发现是:语文味不浓了,语文本质被丢失了,大部分优秀课堂中充斥了较多的非语文化的因素!问题出在哪?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探索,加上听课的积极参与,认真讨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真实、简单的语文教学才会更有效,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走得更远。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也提出:还原真实的课堂,让语文原生态化。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确走入了误区,致使我们丧失了对语文价值的思考及对语文目标本位的把握。思考后感悟到:原生态的往往是最美的,还语文教学原生态。
一、关注语文的内在思想
特级教师薛法根强调“教材是死的,老师和学生却是活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张齐华老师也指出“教材是静态的,而教学是动态的”。所以要上好一堂课首先得看老师对教材的解读,解读得越深入才能更充分地挖掘出语文内在的价值。
教材蕴含的内容很多,适合学生去学习训练的训练点也很多,不能也无法面面俱到,首先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围绕这个点展开文本的读、思、议、说、写等实践活动。如《“诺曼底”号遇难记》可抓住“一片混乱”和“井然有序”两个词来引领全文的学习。其次要抓住主题单元的训练重点,凸显整体效果。每个主题单元都会有一、两个训练重点,在教学中,以单元训练重点为导向,找准训练点,不至于在训练中迷失方向。
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与教材的对话,将目光聚焦于教材的肌体,才能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只有有了精彩的教材解读,才会有出彩的语文课堂。
二、关注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而原生态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对学生来说,平等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平等”的师生关系肯定能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但它的作用同时也容易被淡化。在当今的课堂中,“平等”似乎还只是一个口号,诸多的“不平等条约”仍广泛存在于学生的身边。学生很渴望“平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其实对教学是很有利的!曾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李政涛教授在《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这一讲座中说到:退、退、退,一直退到学生的起点,以平等的姿态走进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欣然接受老师的喜、怒、哀、乐。有时在优质公开课上发现,整节课下来,老师只有一个表情“喜”,甚至有些是掩饰出来的,难道老师内心真的只有这一个情绪吗?这似乎不太正常。是什么阻碍了老师情感的外泄呢?我想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关系与地位吧!作为老师,要做到尊重、理解、善待、读懂和学会期待。如果教师俯下身子多倾听学生的声音,走进学生的心灵多了解他们的思想,让学生不再觉得教师高高在上,那么学生对于“怒”就不会再恐惧,对于“哀”也不会再漠视,对于“乐”将会主动与老师分享,这才是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才是真实的课堂。
三、关注学生的错误
吴正宪老师指出:教学的过程就是“试错”的过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虽然具有潜力但仍不太成熟,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学生的错误。在我们的平时课堂中,学生也会经常犯错,但老师们却持怒视或无视的态度,如果是公开示范课中,甚至会害怕学生出错。曾听一位教师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整堂课设计精巧、内容精当、语言精致、板书精美,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妙绝伦。无疑,这是一堂近乎完美的优质课。然而,就在课堂行将结束时,一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我觉得普罗米修斯没有得到宙斯的允许就到太阳神哪里去拿取火种,是一种偷窃行为,应该受到惩罚。”一听此言,这位老师立刻慌了手脚,一时竟不知如何应对,只得悻悻然地回应:“普罗米修斯是为了人类摆脱没有火的悲惨生活才这样做的,跟我们平时说的偷窃行为不一样。”随后便匆匆结束了教学。课后,这位老师不无伤感地说:“这堂课让那个孩子给害了!”
其实,课堂是最容易出错也是最应该出错的地方。没有错误的课堂恰恰是课堂最大的错误。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通过反复思考挖掘错误的缘由不断消除错误的过程。”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害怕与回避,更不应一概抹杀,而应当正视错误,冷静分析错误产生的原由,并从中找准“豁口”,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由“错误”走向“正确”,走向成功。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竞赛课,会出现这样的一幕:(课进行到中间或后面的环节),总是那几位学生举手发言,其余学生则投入到自己的事情中去了:有的低头玩耍、有的写写画画……总之,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的学生为数不多!不过,我们认为只要能按老师的教学设计顺利地进展下去,这节课仍算得上是成功的。
其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学生参与教学中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有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的方式。显性的如举手发言,朗读讨论。隐性的如倾听、思考、默读等。我们老师一般比较关注发言积极的学生。其实,在学生学习的各种角色中,我们更要关爱“倾听者”,毕竟课堂上更多的是在聆听的学生。这犹如一座冰山,学生显性的学习方式只是露出水面上的那一块,水下面庞大的冰体则是学生隐性的学习方式――“听”与“思”。
新课程必须有生态化课堂的支撑,唯有充满生命活力的原生态课堂,才能让学生们“小脸通红、眼睛发亮、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态的温馨。我们坚信,随着生态课堂的不断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生态课堂肯定能成为课堂教学园地里的一棵参天大树。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范文3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三大矛盾”
1.倾向于教育技术与倾向于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的矛盾
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因此,极其关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益;另一种倾向认为“思维决定行动”,因此只要关注教学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不用在乎到底利用了什么教育技术。所以,我们应在实践中思考: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中能否将技术思维和理念思维融合起来呢?
2.先进的教育技术与陈旧的教学设计方式和内容的矛盾
我区每一位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每一所学校的每层楼都配置了多媒体移动平台,去年又为每校配置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而现实中大多数教师的电脑备课都是“虚架子”,是为应付教导处检查而准备的,课堂教学还是凭以往的经验在组织教学。因此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应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呢?
3.数学教学设计的个性化与教学团队合作共享的矛盾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越是名师的教学我们越难模仿,越是名师的教学设计我们越难实施。然而,教师发展必定需要更好地分享名师们的“财富”。同时,教师发展还应得益于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共同体的产生,为了促进教学交流,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让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以更直观的方式,更利于分享的方式来表现呢?
二、解决“三大矛盾”的有益思路
1.面向对象的教学设计让学案和教案合为一体
如果教学设计不能在一个小时左右完成,那么大部分教师在平时就会放弃这种教学设计。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面向对象的方式将教案、学案一体化,也就是说教师完成教学设计时同时,也完成了学生学习课件的制作。这比原有教师先完成教学设计,再制作教学用的课件,更现实,更对师生有吸引力,更具有创新意义。
2.数字化教学设计既保证个性又促进交流共享
数字化教学设计至少有以下两大优势:一是便于将图文声像结合起来,使教师用多媒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二是便于其他教师理解和分享教学设计,易于开展团队合作,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因此,数字化教学设计既能保证教师自身的独特的个性化思维,又能促进沟通和理解,是教师教学共同体开展活动的有益资源。
实现“有益思路”的具体方法:
1.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拥有数字化资源。
(1)网上搜索下载。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就可以到小学数学教学网下载,在利用Adobe Acrobat软件做成电子书。
(2)扫描。比如补充习题、练习册等。建议用连续扫描仪,半小时就能将500多页扫完。
(3)转化。将原有的配套光盘中的flas导出,可以用于情境创设。
(4)整合。将以上这些资源整合成一个资源包,便于使用。
(5)分析。对整合的资源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因为是数字化的,所以这种分析不仅是可以不断完善的,而且是宜于合作和分享的。
有了这些数字化资源,就可以在教学设计时如鱼得水。至少在教学材料的借鉴、选择、调用上有很大的便利。
2.数字化设计软件
第二步就是选择数字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软件,首先要排除PowerPoint,因为其互动功能极差。其次因为普通的数学教师不可能精通Flash、Autoware、Photoshop等,即使精通,平常也没有大量的时间可供研究制作,因此这些软件也只能成为“配角”。最有可能满足数字化教学设计的软件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直接面对师生教学开发的;便于人机、师生、生生互动的;技术入门要求相对较低;能提供广泛而又有效功能的软件。
现今,可能只有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才能满足这些要求。如“普罗米修斯”交互白板软件“ActivInspire”,就是脱离白板来运行也是极其优秀的教学软件。
3.教学设计模块化
要提高设计效益,就要将课堂教学设计模块化。因此,尽量要提前设计好标题页、目标页、板书页、例题页、练习页、反馈页……等模块。
4.数字化设计过程
(1)教学内容分析。在“标题页”上利用“注释工具”对本节数学教学任务进行简要的分析,主要包括:确定教学内容的性质;明确教学内容的意义;了解学生认知的准备水平。
(2)教学目标定位。在“目标页”上利用“注释工具”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来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明确教学重难点。然后,还应在“目标页”上用问题的形式填入面向学生的目标。
(3)教学情境创设。利用数字化资源再现学生的现实生活场景,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学习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习更有意义。
(4)教学材料调用。在整体情境创设完成后,只要将所需的数字化资源直接拖拉到所需位置即可。也可以借鉴资源包中的资源,自己进行题目设计,让其更符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
(5)教学弹性预设。这是数字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精华部分,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应该进行如下四种弹性预设。
①子目标预设
对重要环节的教学内容应进行“子目标”预设。如在每一“例题页”和“练习页”模块中都应预设有简练的子目标。
②大问题预设
对教学的关键内容进行“核心问题域”的设计。所谓“核心问题域”是针对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而设计的系列问题。预设时要求问题间应有内在联系,问题的思考应有递进和提升。
③学生面对问题的可能状态预设。
教师站在学生的位置,分析学生对每个大问题思考与解决的多种可能,分析学生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同时还要思考应对的策略和方案,为教学实施过程中动态地调整方案提供可能。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范文4
一、 以学生的真实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型
他很多堂课的教学,都呈现了如何直面学生的真实问题。他是怎样上的呢?老师一上课就问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接着再问,“通过学习你又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新的问题”,如此循环。此种模型看似简单,操作起来难度却极大,但并不意味着不具有推广性。透过现象,我们还是能发现其中的基本操作策略:一是直面真实问题;二是整合问题聚焦教学内容。
说到真实问题,难道还有假问题?是的,通常情况下,老师在教学时也让学生提问题。以《滥竽充数》为例,学生常常会问“谁滥竽充数呀”“他是怎么样滥竽充数的呀”,这些问题在一般的教学情境下,完全是可以通过阅读文章解决的。那真问题是什么?我们还是看张老师的课堂。同样是《滥竽充数》的教学,学生问道“南郭先生为什么姓南郭呢”这个问题,这就是学生无法解决的真问题,可这样的问题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什么关系呢?张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因势利导,首先介绍了一个知识点,姓氏是在宋朝以后才固定下来,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固定的姓氏,那南郭一姓可能是怎么来的呢。然后讲解了什么是“郭”,并举“水村山郭酒旗风”为例,理解“郭”是城墙的意思。再理解“南郭”的意思是城墙之南,可能指的是住在城墙之南的人。住在城墙南和城墙内有什么区别呢?接着讲解住在城墙之外的人地位比较低,不受保护,经济上还是比较贫穷,以此来勾勒南郭先生的一个形象。最后,就把这个问题引向了文本——南郭先生地位不高,并不富裕,是否就可以滥竽充数呢?从而引向对文本价值观的思考与学习。这个问题解决就与人物的形象、文本的价值观整合起来了,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
再如张老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柴进为什么那么有钱”的问题。这一问题显然“不合时宜”,但更“不合时宜”的是另一个学生插了一句“小说嘛,编的呗”。其余学生大笑。而张老师却说:“不忙,咱们先来看看柴进究竟是怎么个有钱法。自己读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一会儿相互交流。”在学生交流之后,张老师接着补充:“因为宋朝姓柴的是显赫一时的贵族,其后代不仅很有钱而且还享有特权,这说明《水浒传》是源于现实生活的。但小说又并非历史,作者也进行了虚构,关键的问题是柴进是怎样看待钱的?”在讨论中学生不仅明晰了柴进这个人物形象,而且知道了“钱”映衬出了洪教头、林冲的不同性格。通过问题聚焦了人物形象、价值判断等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明显。
这就是以学生真实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从儿童的“前理解”开始的。学生的阅读经验、疑问、感受、方法不仅是教学的起点,更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张老师运用得生动而有效。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和启迪,对那些“貌似无关”的问题都给予充分的关注,这是对学习主体真正的尊重,这样,学生的自主能力才能实实在在得到培养。直面问题,教师的智慧往往就会表现在怎样把“貌似无关”的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上。这或许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语文教学中的“唤醒、激励、协调与引导自我教育”的生命现场。
二、 以学生生活体验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型
这一教学模型也有其鲜明的特征,往往表现为“边做边学”的课堂教学状态,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把文章的内容“读到脸上,读出动作,读出态度”,也可表现为课堂教学一直在“动”,在“演”。其基本策略有:一是让生活在课堂上继续;二是分享各自的学习生活体验;三是使语文学习生活更丰富,更有意义。
其典型的课堂有《如梦令》,张老师整个课堂都在让学生“动”“演”。从“常记溪亭日暮”的手搭阴棚,理解“溪亭日暮”美景,到“沉醉不知归路”的“沉醉”状态的感受,再到“争渡争渡”的心理描写,最后到“惊起一滩鸥鹭”的动态美景,张老师一直在将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如学生在演“沉醉不知归路”时,有的学生是东倒西歪,有的学生则是站立不动,原来“东倒西歪”的学生理解的是“李清照喝酒了”,而站立不动的学生理解的是“李清照被美景所陶醉了”,学生用自己的生活再现了“醉”的含义。
再如“惊起一滩鸥鹭”一句的理解,学生们站起来边做动作边诵读,在孩子们边读边做完动作之后,张老师开始根据孩子们的活动情境展开教学。由于学生们的动作基本上整齐划一,老师问道:“一滩鸥鹭是多少鸥鹭啊?你们是一群整齐的鸥鹭,飞的动作都是一样的?这群鸥鹭是怎么样的?”一连串的追问后,学生明确了水鸟飞行的样子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再要求把你感受到的用动作表现出来,并把你想到的融入到朗读中去。张老师巧妙地利用活动,让孩子们领悟到了其中的意境,合理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巧妙而有趣。
还是《如梦令》的教学,学生们通过合作表演,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画面。他们各自的理解又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孩子们通过观察同伴的状态,分享了同伴的学习体验。张老师再要求学生们把《如梦令》一词所呈现的画面写下来时,学生们的体验变得更为丰满,语言也变得更为丰富。学生在描写“惊起一滩鸥鹭”时,就有这样的语言:“……鸥鹭有很多很多,由于受到惊吓,它们有的快速地扑打着翅膀,急忙往远处飞;有的被吓了一大跳不禁跌落下来;有的一头钻进了荷叶里,尾巴还露在外面直颤抖;有的则拼命用力地扑打着翅膀,冲向高空……”
这就是以学生生活体验为导向的教学模型。这样的课堂教学遵循了儿童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强等特征。而且这样的课堂充满了个性化色彩,每一个儿童在阅读文本时的角度都不一样,通过活动给孩子们理解文本提供了一个丰富可能性的平台,于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而精彩的理解。
三、 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型
任务驱动是以任务情境为前提的,这一模型以言语实践为核心,以成就激励为保障。张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任务驱动式的课堂,其典型课堂模式集中表现在《望月》一文的教学中。
教学第一环节,张老师让学生充分述说学生自己望月的经历,说说自己看到的月景,然后讨论:“如果让你写‘望月’,准备怎么写?”学生畅谈自己的写作打算。第二环节,老师问:“作者在江轮上的望月,你估计他会写些什么呢?”让学生们带着阅读期待,自主阅读文本并给文章提炼小标题。因为先前学生有了自己的写作框架,所以对文本的条理也能准确而迅速地把握。然后分别对三个部分进行学习,并概括小标题。第三环节,受到小外甥、课文、作者赵丽宏的启发,你又会觉得月亮像什么?先理解小外甥眼中的月亮,然后配上音乐想象自己心中的月亮或月光,学生说道:“月亮像慈祥的妈妈,月亮像一枚邮票,月光像一粒粒钻石,月亮像顽皮的孩子,在江面上和鱼儿游戏……”最后,指导学生把听到的、想到的连成一段话。
再如《埃及的金字塔》的教学,张老师把原先的课堂教学转化成制作一张手抄报的学习任务。教学伊始,他带领学生们讨论制作手抄报介绍金字塔需要几个栏目,通过讨论得出需要有“外形、建构过程、作用、价值”等栏目。然后根据各个栏目内容进行相应的学习。比如埃及金字塔的外形该如何介绍呢,就组织学生开始学习课文,学习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再拓展其他介绍金字塔的文章,再确定自己又该如何写……再用类似的方法讨论学习其他内容,或缩写,或改写,或贴图,或拓展……接着各小组完成自己负责的一个栏目,到下课时拼成一张完整的手抄报,最后为手抄报起名字,写编者按,所有的完成后还进行展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既尊重文本,又不跟着作者跑,在这里教材只是例子,它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而教学的内容是张老师策划的一个个实践任务。这种课型把教学设计重点放在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上,为学生的言语实践创设有效的情境。此时,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他们在创造,他们在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脑,说出自己的话,他们在语文课上建构了自我,而不只是个“感动者”和“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