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范文1

第一阶段是从开始初三语文新课程到结束初三语文新课程,本阶段主要从“课本”入手,以积累知识为目的,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阶段是结合能力培养,进行专题复习,本阶段主要从“考试题型”入手,以把握题型技巧为目的。

第三阶段是在模拟测试之后的查漏补缺,本阶段主要从“答题要点”入手,以准确高效答题为目的。

在三个阶段过程中,第一阶段是复习的保障,第二阶段是复习的关键,第三阶段是强化运用。

第一阶段的复习应以课本为依托,严格按考纲要求,对知识能力点进行全面归纳梳理。由于这阶段要进行新课任务,所以本阶段的复习只能穿插在新课的学习中,找准固定的时间,制定好本阶段中每天、每周、每月的具体任务目标。根据课本的编排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如古诗文的复习,从七年级上册到八年级下册的所有内容,都要有计划地进行复习。每天安排课前5分钟,默写1~2首古诗,欣赏1首小诗,这样每天坚持,一个学期可以把七八两个年级需要背诵的古诗文循环默写欣赏两到三次;每周安排好1~2篇的古文复习,一个学期也基本上能完成七八两个年级古文的复习;每月安排一册书的复习,如9月要求学生复习好七年级上册的内容,10月要求复习七年级下册的内容,11月复习八年级上册的内容,12月复习好八年级下册的内容。这样,有计划地进行,一个学期就可以轻松对七八两个年级的知识进行一次全面梳理,重新强化积累需要记忆背诵的知识,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因为本阶段还在进行新课程,所以本阶段的复习在时间上是零碎的、散乱的,但只要每天、每周、每月坚持有计划地进行,日积月累,就能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另外,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内容、写法、语言风格、作家等几方面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这样既加强了旧知识的复习巩固,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比较的能力。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中的《渔家傲 秋思》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内容上复习一些关于秋天的古诗,如八年级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秋词》;从写法上,找一些具有相同或相近写法的古诗词,如《使至塞上》,分析借景抒情的写法;从语言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精妙;从作家看,引导学生复习范仲淹的作品,如《岳阳楼记》,结合作家的不同作品,了解作家的思想及风格,进一步掌握作品表达的中心主题。如果,教师在新课的教学中,长期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新旧知识,而且能够提升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二阶段主要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题复习,从考试题型入手,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由于语文知识的庞杂,各类习题放在一起训练耗时费力,效果不佳,所以,分门别类地进行有序的全面的专题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如根据试卷结构,可以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三大专题。每一个大专题又可以根据题型分小专题,如在“积累与运用”专题中,可以再分语音、字型、词义等小专题。在专题训练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研究考试题型,选择适合学生的题目,切忌搞题海战术。

在本阶段的复习中,教师要选择典型题目,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进行全方位复习。可以按照字、词、段、篇由浅入深的层次,设计专题。如可以设计以下专题:语音、字型、辨析词语、语病、语言的简明得体连贯、仿写、图表表述、语言的综合运用等专题。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可以设计如何鉴赏诗词专题,指导学生分类鉴赏,引导学生从字词、修辞、写法、意象、内容等多方面进行鉴赏;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设计如何分析词语的含义、分析句子含义、分析标题、分析语言特色、分析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结构等专题:还可以从文体知识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戏剧等专题。写作部分,教师可以设计审题、拟题、选材、立意、结构、开头、结尾、详略、如何紧扣题目等专题。

本阶段,教师要仔细地有计划地设计专题,避免杂乱无章,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复习目标。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为做题目而做题目,重点要指导学生答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答题心得、答题技巧。如在句子衔接专题中,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了10条一致原则:句子前后主语要一致,前后对象要一致,词性要一致,近义、反义要一致,前后语序要一致,修辞尽量一致,前后表达的主要意思要一致,句式要一致,语境、内容要一致,风格要一致。学生根据分析总结,答题的技巧得到了提高。

在本阶段的复习中,教师可以按照“目标定向”“复习内容提示”“方法指引”“精选训练”的复习模式设计专题复习。有些题型可以引入数学的教学方式,如先给公式,再给例题,最后实战训练。

第三阶段主要是根据模拟测试查漏补缺,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弱点、盲点,及时补救。可采用筛网式的复习,强化重点、弱点,找准热点。教师要分析历年的中考试题,发现考试的最新动态,重视模拟题中的新题型,帮助学生掌握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技能,为参加考试做好心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

在本阶段,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审题,指导学生如何看懂题目,如何抓住题目中的重要信息,看清题目中的要点,避免非知识性和技能性错误,提高得分率。如请选出“正确”的一项,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教师要提醒学生有意识注意“正确”“不正确”这样的字眼,以免犯不必要的错误。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范文2

————对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的体会与反思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 周文福

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人教版新教材,已经试用了两年。新教材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倡导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试图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程。事实上,语文专家眼里的新教材和一线教师眼里的新教材有着很大的区别:专家更多的是从教材建设的理念来评价新教材,而教师则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待新教材。下面试图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以八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一些对新教材的粗浅认识和思考。

一、“新”“活”“实”——人教版教材的三个主要特点。

1、“新”。 新教材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这一理念,新教材做到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标》)的目标。因此,新教材强调了课程观与人才观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统一,突出了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设计。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整合和互动上有新意。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 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将“口语交际”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并列为第四大目标。明确地提出了“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的进行交流”等共八项学习目标,新教材在每册书六个单元中都编排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单元,结合写作,强调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整合和互动。马鞍山地区于二年前便申报了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中学生口语训练》。所以使用这套教材更是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实践证明:重视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在创设综合性实践上有新策。 新课标在《设计思路》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为贯彻这一新的设计思路和思念,新教材在每单元都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独具匠心地把写作同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人教版初中教科书主编顾振彪先生在《21世纪初初中作文教材(人教版)的改革》(详见《语文学习》2004、1)对此举解释说:“就是力图实现从写作知识中心到写作实践中心的转变,首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于综合性实践之中。36次作文就是36次实践活动,都致力于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科内外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观察,感受,思考生活。”从生活中选择写作材料,新教材最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设计思路。

(3)教材的文本及要求有新貌。 开发了许多新课文,杨绛、余秋雨、沈从文、汪曾祺、雨果、星新一、纪伯伦……这些老教材上未曾出现的名家,使学生大开眼界,获益匪浅。既使是经典的老课文,也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设计了新的读解角度和练习要求。例:高尔基的《海燕》课后习题三:“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这道题强调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的把握,突出了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阅读体验。

2、“活”。 新教材的单元要求、选文、习题都比较灵活。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试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引导学生感知、领悟,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理念:“教育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同样主动、具有潜能和反思能力的行动者。”(《教学的革命》[美]梅里尔.哈明)

(1)习题灵活。 例如《藤野先生》中“研讨与练习四”是两题选做其一,第一题是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第二题是将鲁迅的三位老师藤野先生、寿镜吾先生、章太炎先生做个比较,其中对章太炎先生学生不太熟悉,老师可以灵活处理,将前两位先生做比较,也可以指导学生课外拓展阅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来完成练习。

(2)选择的灵活。 新课标中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人教版新教材的编写者在《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这一板块的设置上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编者精心地设计多种综合性活动,并无一例外地请学生任选一项,体现了教材极大的灵活性和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适应性。

(3)单元设置的课文灵活。 每单元既有教读篇目,又设有自读篇目。由于安徽省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均取自课外。这给教师安排课文的教学提供了选择的空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改的主观能动性。

3、“实”。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落实了这些先进的基本理念。

(1)训练角度实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新教材强调通过朗读对文意、句子的感悟来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新课标(7—9年级)课程目标中关于“阅读”共有15个目标,其中10个直接提到通过读来达成目标。所以新教材对课文的研讨设计角度新颖,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使训练实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明显。

(2)基础知识落实。 新课标中将“识字与写字”列为第一课程目标。人教版新教材在每篇课文之后都有字词的“读一读,写一写”版块,体现了基础知识的落实,而苏教版教材却未设此项。新课标在课程目标(7—9年级)“识字与写字”中第三个目标为“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新教材是如何体现的呢?在附录中精心安排专题文章,八年级上册《欣赏王羲之书法》、下册《欣赏唐人狂草》这些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浅出,指引人们去体味书法的审美价值。学生读后无不称赞,获益颇深。再结合我省教科所自编的《写字》教材的使用,新课标关于写字的要求在我省是得到很好地贯彻与落实的

(3)方法指导实用。 新教材单元提示都明确地介绍了本单元学习内容、编写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并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有明确地方法指导,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同时,加强延伸拓展,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例:八年级下册《列夫 托尔斯泰》“研讨与练习四”:“……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通观人教版新教材,在每课练习的最后一题几乎都强调延伸拓展,把课外练习,收集资料,学科渗透,合作创新融为一体,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有些选文欠妥。 好的选文既要体现教育目标要求,又要吸引学生。有些新课文在成人眼里是好文章,却不一定能赢得学生的肯定。例如:八年级上册的《桥之美》。虽然文辞优美,但学生欣赏者少。还有部分课文练习答案欠严谨,语言过于诗化,学生不易理解。

2、作文教学与口语交际指导欠缺。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主编顾振彪先生说:“过去的作文教材,注意传授写作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注意选材、布局谋篇和谴词造句的能力,这有正确的一面,不可一笔抹杀。”但新教材似有“一笔抹杀”之嫌!顾振彪先生谈新教材作文编排的意图是:“加强作文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作文和生活全方位地结合起来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学生从生活出发写作文,再也不愁于‘无米之炊’”。但试问:没有好的厨艺,只给米和菜,人就都能做出美味佳肴吗?好的“厨艺”(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能力)也是重要保证之一啊!

就现实来说,话题作文已是中考的趋势,若人教版在编写教材时能率先编排一些有关话题作文的审题、选材、立意等方面的写作技巧,也可体现开拓创新及与时俱进的精神。再从初中高中的衔接来分析,以上海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王铁仙的介绍:他们“着眼于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能力”在高中第一册至第六册当中安排了“分析与剪裁”、“让语言富有文采”、“联想与想象”等有关写作方法的专题训练。就话题作文而言,初中生更需要这方面的指导。顾振彪先生著文说:“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就随之解决。教师可以综合写作内容,向学生随机指点写作方法。”但随机指点什么写作方法,如何指点到位?若新教材能根据中考作文的趋势(尤其是话题作文)安排科学精当的训练序列,则形成与高中语文作文学习的有机衔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相信一定能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口语交际上,老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简明、得体”等训练要求,而新教材虽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但缺乏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指导方法。以八年级上册《走上辩论台》为例,虽然设计了三项活动,但没有基本的辩论技巧的指导,教师们在教学中很快发现学生在辩论时各弹各调或冷场的现象时有发生。故与作文教学一样,口语交际也可以考虑相应地编排一些明确地训练要求和指导方法。

3、单元课文的前后编排失当。 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科学生活单元。单元提示中明确提出“阅读中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初中阶段有关说明文知识的初步介绍和能力的初步养成训练。但下册的第三单元是环保知识单元,也可归于说明文之列。但单元要求极为浅显。“前深后浅”,这样不利于学生复习提高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和能力。建议是否可以上下册单元对调。

4、个别插图也需修改。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插图中欧阳修过于苍老,而文中虽称“苍颜白发”,但其时年三十九岁。插图所画,误解文意,不利于对其被贬后心情郁闷但仍心怀天下、与民同乐的文章主旨的理解。

5、新的教学资源提供不足。 新课标中说:“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化和发展。”在执教萧乾先生的《吆喝》时,作者描绘得很生动,但毕竟是“纸上谈兵”,学生无法直观感知吆喝的风韵。我上网搜索找到了相关网站,当那原汁原味的京腔吼出了吆喝时,学生立即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又开始了一堂成功的课……我适时地向他们提供有关网址鼓励他们课余再去搜索去探寻。所以建议每篇课后都注明有关内容的网址、网页,给学生课余的拓展提供一个平台。

一套新的实验教科书,难免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上的感触,班门弄斧地提出,请方家与同仁们指正。

总观人教版教材确是瑕不掩瑜!其崇实求新、精练活泼的编排使人耳目一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理念最为先进的好教材。“新”“活”“实”是其显著的特征。

与之相应的是,作为教师也应以“新、 活、 实”对待教材。即学习并运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新理念、新的学习方法、新的评价和目的来进行教学改革;灵活的使用教材,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以务实的态度,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得到提高。

2004-10-12.

参考书目:

1、《21世纪初初中作文教材(人教版)的改革》 顾振彪《语文学习》2004、1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范文3

【关键词】重视板书;精心设计;优化课堂

地理板书是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后,结合学生实际,在黑板上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形式呈现出来的概括性的教学内容,是整个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一节课中,板书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板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教材重点内容进行整体把握。一般说来,学生常常喜欢把板书抄在笔记本或书上。耳、眼、手多种感官协调活动所产生的记忆效果,当然远远超过“耳听”的记忆效果。有时候一节课尽管内容很多,又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往往凭借板书就可以把这节课的内容完整地复述下来,甚至过了很长时间,依据板书也可以把这节课的内容和情境再现出来,这就是板书的功效。其次,板书是教师教学思路的整体体现。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按教学进程的需要,有步骤地在黑板上边教边写,非常方便。再次,板书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第四,板书虽有很大的预设性,但也相对灵活,课堂的生成充满变化,这也是现代多媒体预设的板书所不能替代的。尤其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的今天,板书不能没有,而且还要精心设计。重视板书,精心构思,设计板书,可以增强课堂的有效性,优化地理课堂。

板书设计,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笔者在从教十余年的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种形式的尝试,对课堂教学都起到了很好的优化效果。

一、提纲挈领,呈现重点

这种形式的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详略得当地处理教材,将重点知识合理清晰、有条不紊地用板书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形式的板书最常用。学生可以根据板书提纲学习、复习,思路明确,重点突出,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有利于记忆。

二、表格比较,清晰明朗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看书、读图、思考、讨论或探究,提炼出简要的词语填入表格中。这种板书形式简明、扼要,对比性强,能使学生对比较的地理事物获得深刻、鲜明的印象。

如笔者在处理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3课时季风气候显著时,比较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而设计的板书:

通过比较,学生对冬季风和夏季风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在图上判断冬季风和夏季风就比较容易,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在黑板上画简图,配上文字等,图文结合,形象地表现事物,激发兴趣,引起联想,加深理解。

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2课时“中国的主要山脉”的板书设计,笔者就采取边画图,边板书的方法。(不同走向的山脉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来。)

不同走向的山脉:

1.东西走向:北有天阴燕,中部昆仑秦,南岭在南方

2.东北—西南走向:西列二、三阶梯分界线,中列长白武夷山,东列山脉在台湾

3.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和阿尔泰山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画图可以让学生对山脉所处的位置有一个更清晰的把握,而对于山脉比较多的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用口诀的形式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也有利于记忆,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四、综合设计,体现思路

板书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和处理能力,巧妙处理板书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显示出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如笔者在设计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时,整个一节课围绕“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以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展开,感觉很完整,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板书设计也是围绕这个主题一步步展开。

再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设计,以语文课本中“美丽的西双版纳”导入,问学生西双版纳美在哪里,也正因为这里很美,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政策,促进了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正因为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旅游业的投入越来越大,又使得西双版纳更加美丽。最后以宋祖英的《越来越好》结束本节课。板书设计也主要体现笔者的这种教学思路,有一气呵成之感,整体和谐、美观,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地理板书不仅可以完整地表明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而且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地理能力。设计和运用好地理板书是完成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有必要对地理板书这一课堂教学艺术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优化我们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范文4

一、 不了解历史文化内涵,将现代文化意义与古代文化意义混淆

1.“塞上燕脂凝夜紫”误为“塞上胭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解释“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课本解释不够详尽,“燕脂”虽然是“胭脂”,但是二者之间也有区别,《中华古今注》中有:“燕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之。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由此可见,“燕脂”是对产于燕地的“胭脂”的一种特定称谓。很多学生不了解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直接按照课本上的注释将“燕脂”记为 “胭脂”。

2.“萧萧班马鸣”误为“萧萧斑马鸣”(《送友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解释“班马,离群的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夜间撤走。晋国大夫邢伯听到齐军营中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 齐师其遁。”(《左传・襄公十八年》)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一些学生并没有注意这一特定的历史含义,想当然地与生活中的“斑马”混淆,闹了笑话。

3.“留取丹心照汗青”误为“留取丹心照汉青”(《过零丁洋》)。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渗出的水分就像出汗一样,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所以称为“汗青”,后来便用“汗青”借指史书。部分学生没有理解这一历史文化意义,想当然地记成“汉青”。极少部分学生主观地认为“青”代指史书,“汉青”就是汉族的史书,不了解历史文化意义,主观臆断。

二、不理解语意,生搬硬套

1.“时难年荒世业空”误为“时难年荒事业空”(《望月有感》)。(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课本解释“世业,祖先世代留下的产业”。这里的“世业”是指世世代代留下的财产等,但是部分学生生硬地理解为所从事的工作,把“世业”当成“事业”。

2.“瑞脑消金兽”误为“瑞脑销金兽”(《醉花阴》)。“消”和“销”意思相近又有区别。“消”水字旁,原意是像水一样蒸发得无影无踪、像冰一样逐步融化(这一点与“销”很类似),或是像流水那样一去不复返,相对而言,“消”强调逐步过渡、光滑柔顺和浑然无迹,因而凡是与水有关或与此类似的含义均可以使用“消”来表示。“销”为金字旁,原意是金属熔解,即用火烧掉,可延伸为通过强制性的手段达到去除的目的,同时,“销”还有“用销钉固定”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对某个事件进行定性处理。“销”账之所以用“销”,乃是因为传统上的销账方法之一就是用火烧掉相关账簿。“瑞脑消金兽”中“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兽形的铜香炉,意思是香料在铜炉子里慢慢消失了,可是部分学生没有理解语意,错误地理解成“瑞脑”把铜香炉“销”掉了。

三、误以今字代古字,误以本字代通假字

1.“玉盘珍羞直万钱”误为“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很多资料都将“羞”和“馐”当成通假字,但是从很多资料来看应是一对古今字,如《说文解字》:“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从丑,丑亦声。羊,所进也。”《楚辞・招魂》:“肴羞未通,女乐罗些。”所以“羞”古义就有美食的意思。清代《康熙字典》:“馐,思留切,音修。进献也。一曰致滋味曰羞。或从食。”“馐”是“美食”的意思。《说文解字》没有收录“馐”字,可见至少东汉时代还没有出现“馐”字,“馐”字的出现晚于“羞”, “羞”与“馐”应是古今字。很多学生错误地用今字“馐”代替“羞”。

2.“欲上青天览明月”误为“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人教版八年级)

语文课本解释“览:通‘揽’,摘取。一本作‘揽’”。由于现代汉语的书写习惯,部分同学将“览”误写为本字“揽”。

四、由于特殊的发音习惯,将字写错

“全仗你抬声价”误为“全仗你抬身价”(《朝天子・咏喇叭》)一些南方的的孩子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楚,误将“声价”写为“身价”。

以上是学生古诗文书写中常出现的几个典型错误,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部分学生思想上不重视,以为写错一个字没有什么大不了,对于老师的说教,听而不闻,再加上写字想当然,过于自信,对于音同形近的字词常不假思索地信笔写来。2.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不愿意去了解,想当然地用现在的意义去代替古代的意义,导致写字时字词混淆。3.拼音打字也是形成错别字的重要原因。学生经常打字,不但容易提笔忘字,而且很容易写音同形近的错别字,每打一个词,屏幕上都会出现几个备选同音词,学生几乎不再用心辨析字形,因为电脑已经把正确的组合显示出来,只需要轻松地敲击键盘。但是这种习惯使学生的字词辨析能力逐渐下降。写字时没有了正确备选项,同音的近形的词就会出错。4.教师教学时,一来没有将字词的历史文化含义讲清楚,导致学生对某些字词的用法模糊不清;二来没有及时纠正错误的字词。

此外,不排除学生一时紧张或者疏忽写错,但是同一错误频繁出现,说明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需要提高。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范文5

那么,怎样去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呢?笔者的见解是:

一、预习的重要性要明确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先预习、后上课。

有些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能定期复习,就能提高成绩。其实,这还远远不够。教育家叶圣陶说:练习阅读的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前,学生得先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对本单元、本课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对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等做到心中有数,明确目标去听课。另外,预习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上课时可以留些时间让学生针对预习中产生的问题提出质疑,先让同学交流讨论,师生再共同解答。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反之,如果课前不预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只能机械地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运转,心中既无目标又无方向,完全处于盲目状态,而且对难度较大的课文和比较深的问题,由于课前一点不了解、不熟悉,课堂上会不容易对老师讲的内容一下子就接受,更难以透彻地理解,这也是语文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譬如笔者在教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之前,先引导学生预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然后再指导他们分时分别预习这五课内容,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理论论据,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将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带着问题去听课,在老师的提示下化解疑难。这种方法对他们独立地阅读课外其他议论文,较准确地解决文中所提出的几个问题帮助很大。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对语文预习的重要性。

二、预习的方式可多样

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可采用多种方式,并灵活运用。笔者有时设计好预习提示,这些提示是针对课文的重点、疑点提出的,引导学生预习,有较强的点拨作用。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逐一思考完成即可。对一些语文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不提示预习范围和做具体要求,放手让他们自己预习,并在第二天上课时提问他们从课文哪些方面着手预习的,是否发现本文与学过的其他课文在写作上的不同点。如笔者在提问同学们是如何预习《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认真预习的学生除了将难认的字注了音,词语的意思弄明白,课文的层次理清外,最主要的是在文中找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结合时代背景,感悟到抗战时期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而对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布置他们预习时不作过高的要求,让他们在通读几遍课文后,能划出不熟悉的字词,能查阅字典,标明注音和意义,并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即可。如在学习鲁迅先生写的《社戏》时,对一般学生只要求他们能了解文章的线索,平桥村为什么成了“我”的乐土?看戏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教师上课时再针对这些问题深入地讲解课文,同时做好师生互动的环节,这样就容易让学生领会到文章的深刻内涵。若单靠课堂学习,只能跟着老师的进度跑,穷于应付,哪来得及去体味课文内容呢?

另外,对一些文辞优美的散文,也不设置预习要求,利用早读课边听课文录音边欣赏,上课时可提问:文章美在哪里?你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再让学生品味文章的内容。这样他们就能很快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学生兴趣浓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三、预习的时间可灵活

由于学生的各科常有课外作业,为了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学生预习的时间可以课内、课外结合,这样既少占学生课外时间,又便于教师当面指导。课堂上完不成的可在课外完成,因为课堂四十分钟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可在新课教授前让学生预习十分钟课文,将通读课文的任务放在早读课上完成,借助工具书解决一定数量的生字词则放在家里完成,在自读课文的同时划出疑难之处并进行初步的思考,准备上课质疑。另外,引导学生还可以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将下周所上的几课内容同时预习,这种方法,既能对这一单元所选的几课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又很少占用平时的时间。要是担心预习的内容遗忘了,课前几分钟再翻看一下预习记录。如指导学生在预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几篇散文时,笔者利用刚开学学生作业量小的机会,让他们多花时间去阅读课文,结果他们发现这几篇散文的共同点是都采用了托物抒情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并做好对要求背诵的段落的准备,写好预习笔记。

所以,只有合理地、灵活地利用时间预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消除学生的惰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预习的反馈应适度

既然有预习,就必须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检查作业。如开始上课时提问学生:你们从课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们踊跃发言,老师及时地给予归纳,接着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从他们朗读中对字音、句子停顿的处理和熟练程度上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

在检查学生预习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这会更利于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事先写好一些重点词语,鼓励一些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上黑板给其注音,之后师生共同订正,特别表扬一些查字典的学生。这样既能对学生的预习成果定性,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及时调整本节课所要学的一些内容。

另外,对预习内容的检查不宜占太多的时间,不然就容易喧宾夺主了。可以采用边讲新课边提示的方法,让学生在吸收新内容的同时,对曾预习过的内容进行回忆、整合,从而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教授《马说》这一课时,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早读课已指导学生听课文后朗读),发现有读音不准的地方及时纠正,再鼓励他们质疑,接着进入新课的学习,边讲新课边让学生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样既完成了新课的教学,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强化了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

所以恰当合理的反馈方式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预习过程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所有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逐步增强。认真预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身体会到预习带来的好处,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加浓了。

总之,“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有质量的预习,能让学生明确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将为课堂教学节约许多宝贵的时间,使得教师对有些内容不必详细讲解,学生就能自己获得知识。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改善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潜力也能充分地被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范文6

关键词:传统教学;乏味;信息化;激活;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块黑板,构成了语文课的全部教学资源。课本上是白纸黑字,黑板上是黑纸白字,清晰是清晰,但未免太单调了。如果老师又没有生花之口才,那么学生的眼中看的是白纸黑字,脑中留下的印记仍是黑字白纸,致使学生的想象力枯竭,口才迟钝,作文干瘪,语文课仿佛只是用黑色的方块字垒长城……这样的后果是:“春天”二字勾不起学生脑海中万紫千红的想象;“母亲”的称呼唤不起学生温馨的回忆;在夏日联想不到北国风光的万里雪飘,在冬日回忆不到骄阳似火的温暖……所以语文课给老师的感觉总是难教,给学生的印象是乏味、没意思。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尤其是对正在成长发展的孩子而言,兴趣更是他们从事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

如何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成了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当语文课实施了信息化教学,语文课的性质就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课件、录音、Flas、展台的应用使学生第一次认识到语文课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俗话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面有多广,语文课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而信息化教学才真正实现了这一目标――能把偌大的世界,几千年的时空跨越都浓缩到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每一根神经,刺激到学生的每一个细胞,这样的课堂学生就好比牛进了菜园子!

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虽然时值春天,但学生的活动范围、眼界有限,看不到各种各样的花儿,如果就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无疑是纸上谈兵。而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中姹紫嫣红的花,就给学生一种感性认识。在讲到人工培育促进了花的品种繁多时特意讲到蓝色虞美人,这种花花瓣看上去如烟如雾,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这么名贵的花卉对乡下学生来说别说没见过,名字也是第一次听说过,所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其图片,就揭开这种花神秘的面纱,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园艺科技的发达和人类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准儿这节课能在有些学生心田上种下当生物学家的种子。

诗歌的教学历来是想上好却很难的课――如何再现当时的画面,如何引领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这都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

本人在讲授九年级上册的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通过播放“送别”音乐,很好地渲染了“送别”气氛,在浓浓的送别气氛中,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眼目睹了诗人当时送别友人的场景。给学生的感觉是诗歌学习如同看电影,又通过各种图片的展示,达到诗歌学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

多媒体,展台进入课堂,使毕业班的复习课真正实现了大容量、高效率、快节奏的目标,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所以说信息化教学给传统的语文课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河南教育,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