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的姐姐影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的姐姐影评范文1
关键词 佩德罗·阿莫多瓦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影片节奏
西班牙著名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的每一部影片都充斥着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边缘化选择,本身有着同性恋特殊身份的他,对于同性恋、变性人、异装癖、等不被大众所理解与接受的小众社会边缘人物时刻保持着关注的目光,他的电影文本尤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充满了女性的表象和话语,他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个人情感、本能欲望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思索。他也因此被誉为刻画女性的电影大师,并随着其艺术手法的成熟逐渐成为当代西班牙电影界的领军性人物。
阿莫多瓦的每部电影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在影片节奏的处理上拿捏得恰到好处,令观众印象深刻。特别在他电影艺术创作进入巅峰时期的作品《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电影节奏处理随着其心态、经验和思想的成熟也愈加趋向流畅自如,不仅渲染于影视文本表面,也渗透于作品的内部结构之中。对于影片《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的节奏设置,他从视听语言的众多元素中攫取细微点来互相协调,独具匠心地放大影片节奏特色,无论是色彩、空间还是音乐,影片充分表达了深刻的感情也深化了内在的意蕴,运用这三类视听元素放大了导演对于故事节奏的整体设计与把握,电影节奏与故事主人公的生命旋律的共振,使得影片独具艺术特色。
一、极致色彩奠定情绪节奏
节奏是各类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精准的把握节奏能够使影片与观众达到情绪上的一致,有助于意蕴的传达。阿莫多瓦特别擅长运用色彩基调来奠定故事人物的情绪和导演所想要表达的主题,而一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基调需要通过具体的细节烘托出来,这些通过导演加工的细节能够赋予电影丰富的内涵,而在所有细节中最直观的就是色彩,故而色彩成为了导演呈现人物心理、表达丰富思想的有效手段,不同色彩的内涵给观众制造视觉上的节奏。特别是导演在颜色搭配上一般都不怎么和谐,或者说是不正常,他通常喜爱使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极端色彩搭配,使得影片充斥着浓烈的视觉节奏。
阿莫多瓦影片中主人公几乎都穿着红色的服装,《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也不例外。影片中,场景环境、光线照明、人物造型、道具设置都偏暖色调,色彩缤纷又怀旧的色彩搭配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红色是阿莫多瓦电影最明显的标志,它象征着生命的动力、对爱情的渴求和不可抗拒的,更是女性形象的代表。”①影片中人物着各式的红装、红头发、红色窗帘、红色墙壁、红色海报、红色相框……都是鲜艳入眼的红;即使是在曼纽拉的儿子被车撞倒的午夜,主镜头模拟艾斯特班的眼睛,伴着冰冷潮湿的雨水,看着穿火红色风衣的曼纽拉悲痛的向他跑来。在面对死亡的情绪节点上,曼纽拉的触目惊心的红衣流露出她内心悲痛得在滴血但仍要坚强且充满希望,死亡事件的冰冷与充满暖意、热情的红色形成鲜明反差,这里“镜头角度的选择和红色的风衣,共同将节奏强烈的鼓点击响。”②
阿莫多瓦用干净、明亮且炽热的暖色调展现了一个纷繁复杂却又多姿多彩的人间世界,大片大片高饱和度的红让观众感受到情绪基调上的温暖和明亮,只有真实看到那些女人眼中的泪水时,才意识到生活带来的苦涩。这种细节上的反面烘托,让本身杂糅的情感节奏更显曲折;当一切都归于静止时,这种浓烈瑰丽的爆炸式视觉节奏会让观众觉得爱恨交织,产生鲜明、荒诞,甚至是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的直观感受,但不管怎样,那一抹红始终暗示着希望与信心,导演有意设计的鲜明热烈的色彩节奏会使得我们被这种困境中的明朗与希望所感染。
二、城市空间转换打破平稳的影像节奏
“在电影的叙事中,空间和空间转换是叙事的重要语言手段,其选择的合理和转换的流畅是叙事完成的基本条件。”③城市是影像化的空间,同时影像构成了城市的能指,影像甚至赋予了城市空间以特殊意义。影片《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故事发生在西班牙的两个城市空间:马德里和巴塞罗那,这两个城市在影片中有着不同的情感寄托和节奏基调,无论是在人物活动还是情感起伏上,二者都有着导演赋予的不同象征意义。
单身母亲曼纽拉带着儿子在马德里相依为命的生活着,两人在这个古老的具有政治意味的城市过着平淡的日子。女主人公曼纽拉在儿子死之前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在这里马德里是平稳的生命空间,也是没有太多戏剧冲突的影像空间。但自儿子去世后,曼纽拉按照儿子日记里面的意愿前往17年前她逃离的城市巴塞罗那,这里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无不展现了这是个浪漫之地,曼纽拉在这里遇见了多年未见的朋友阿悦、怀孕的修女露莎、同性恋演员嫣迷、双性恋的吸毒者妮娜,借用嫣迷的一句话:“我永远都相信陌生人的善良”,这几个女子在生活的挑战面前都互相给予彼此巨大的勇气。这座城市打破了曼纽拉在马德里的安稳,它给人生带来的误解和痛苦使得曼纽拉的生活得到了升华,她又重新焕发出了女性的善良、容忍、同情和母爱,露莎的儿子小艾斯德班让曼纽拉的生命又充满了希望。
沉稳平静的马德里和激情蓬勃的巴塞罗那,影片之所以给这两个城市空间以不同的表达,一方面不仅凸显了城市的风貌,另一方面更能体现导演本人的内在经验和文化立场。这种城市空间转换凸显两个相异的电影节奏,一个平淡无奇,一个波澜起伏,无论是叙事还是在情绪变化上,这种节奏同样也预示着人生的生命旋律在平稳与激情、灰暗与希望之间来回穿梭。
三、西班牙特色音乐抚慰人物命运节奏的变化
在电影节奏的形成过程中,音乐是相当重要的元素之一,甚至在某些地方可以替代语言表情达意的功能。音乐是提炼、表达、宣泄影片思想主题的最佳途径,它扩展了画面的维度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感官体验,它可以积极地帮助观众对画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诱发观众去期待可能发生的事情。
“阿莫多瓦自己说过他是用心为影片选择歌曲,挑出的歌曲是因为他喜欢它们,另外,也是因为它们能塑造他的人物。”④影片《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开场音乐渲染力极强,Alberto Iglesias的钢琴配乐曲为影片前期奠定死亡与悲伤的基调。接着无论是曼纽拉拿出十几年前的老照片、母子两人去观看《欲望号街车》还是儿子在咖啡馆等母亲,时而钢琴声时而双簧管,沉重的音乐暗藏着隐秘的悲伤和压抑,这些都为儿子艾斯德班的死埋下了伏笔,这里影片的外部节奏显得舒缓沉重,带着一丝阴霾。
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曼纽拉离开马德里前往巴塞罗那途中的八分钟音乐,自航拍镜头拍摄夜幕下的巴塞罗那那一刻起,西班牙原声吉他加口琴的背景音乐持续响起,配以男歌手抒情迷人的嗓音,扣人心弦,让观众欲罢不能。在这里,影片的节奏由阴暗沉重转向轻松明快,这种浪漫、悠长且富于爱意的音乐,就像是巴塞罗那敞开它宽阔的胸怀来抚慰并保护这位受伤且心碎的女子。
音乐是最为抽象和感性的艺术形式,导演试图用他感触较深的音乐实现抽象细腻的情感传递,形成与观众之间一种难以名状的精神沟通。整部影片大多用钢琴、西班牙原声吉他和双簧管作为音乐的基础乐器,将音乐与整体格调融合起来,不论是音乐渲染画面还是画面配合音乐,两者在节奏上保持着一致的步调。音乐的节奏被理念化,用来抚慰人物生命旋律的变化,成为影片节奏创造的重要参与者。
结语
节奏既是一部影片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传递内蕴的元素。电影节奏的变化和运动能够体现出导演是如何阐述作品的,也能直观的感受电影质量的好坏。影片《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把人物的生命节奏与电影节奏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导演对于“死亡”、“希望”、“存在”的哲学思考,体现了阿莫多瓦对节奏把握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格,这既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也能帮助观众正确解读电影。
参考文献
①一了,《女性,母亲,爱的宽容——谈阿莫多瓦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2):73
②④冯岭、祝佩,《阿尔莫多瓦成熟时期的电影节奏》[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8、59
③马潇,《从太子的“天马行空”到〈夜宴〉叙事的千疮百孔——兼论电视空间转换与叙事的关系》[J].《电影评介》,2007(4):3
我的姐姐影评范文2
三年的中专生活似弹指一挥间,从刚跨入中专时的失落和迷茫,到现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中专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
我自认为无愧于中专三年,刚入学时,我曾为身为中专生而懊丧过。但很快,我选择了坦然面对。因为我深信,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所以我确信,中专生的前途也会有光明、辉煌的一天。
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很多,从那天真幼稚的我,经过那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到现在成熟、稳重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当然,三年中的我,曾也悲伤过、失落过、苦恼过,这缘由于我的不足和缺陷。但我反省了,这只是上天给予的一种考验,是不能跌倒的。中专生的我们应该善用于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
这三年的锻炼,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因此,面对过去,我无怨无悔,来到这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面对现在,我努力拼搏;面对将来,我期待更多的挑战。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演绎出精彩的一幕。
我的姐姐影评范文3
在校的生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懂得了很多,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相信我所学的知识会对接下来的找工作面试中发挥到作用,让以后工作和生活都充满阳光。
在工作方面,本人在学生会工作的日子里,我学会了为人处事。积极主动,工作踏实,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和同学团结一道,配合其他学生干部顺利的完成各项工作,在协会的实践中我知道了事业的伟大和一个人的付出与成就。
在思想品德上,我有着良好道德修养,坚定的政治方向。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设施、乐于关心和帮助他人,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的姐姐影评范文4
关键词:代际核算,代际平衡,城镇化,总和生育率
一、引言
各国政府都十分关注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buchanan(1958)和modigliani(1961)提出财政赤字可以衡量财富的代际分配情况,如果有财政赤字,意味着现存代在花未来代的钱,而如果财政盈余,意味着现存代把财富留给未来代。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界开始对用财政赤字作为衡量财政政策的手段提出质疑。feldstein(1974)指出大量隐形养老金债务没有记人政府的债务,从而降低了财政赤字;eisner、pieper(1984)认为赤字没有考虑政府的财产。blanchard(1993)等人提出自己对财政赤字的定义,并试图说服政府接受自己的观点。而kotlikoff(1984,1988)指出财政赤字本身与代际政策没有内在的联系,当采用不同的代际政策时财政赤字可以不发生变化,或者代际状况相同时赤字却可以大相径庭。因此需要寻找替代财政赤字的方法。alan j. auerbach,jagadeesh gokhale和laurence j. kotlikoff(1991)提出一种新的解释代际平衡的方法——代际核算方法,到现在短短10多年的时间,30个国家建立自己的代际核算体系,其中在亚洲日本、韩国和泰国已经构建了自己的代际核算体系。核算结果显示泰国由于人口结构较为年轻,而且没有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障体系,泰国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未来代,现存代的负担大于未来代。而韩国的财政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如果要维持下去,未来代的负担是现存代的60%到120%。在已经建立代际核算体系的国家中,代际不平衡状况最严重的国家是日本,未来代成员的负担是现存代的2.7到4.4倍。
任若恩、蒋云赞(2004)已经建立了中国第一套代际核算体系,核算结果表明我国的财政政策无法实现代际平衡。为了实现代际平衡,我们必须做出一些调整,本文旨在考察人口生育率和城镇化速度对财政政策代际平衡状况的影响。
二、方法分析
(一)代际核算方法的基本原理
代际核算方法的基本依据是政府的代际预算约束式,即政府将来所有的消费的现值减去政府现在的净财富必须等于现存所有代的社会成员在其剩余的生命周期内所缴纳的净税支付总额的现值与未来所有代的社会成员在生命周期内缴纳的净税支付总额的现值之和。这里同一年出生的男女为一代,净税支付总额指政府征收的各种类型税收与政府各种转移支付的差。简单的说,代际预算约束式是指政府所有的消费必须由现有财富及现在和未来社会成员的净税支付来共同分担。用公式表示为:
nt,k是k年出生的一代在t年的代际账户(generational accounts),即k年出生的一代在t年以后(包括t年)所有剩余生命周期内净税支付额的精算现值。d是定义的最大寿命。因此(1)式等号左边第一项是现存所有代的代际账户和,第二项是未来所有代的代际账户值;等号右边第一项是政府所有将来消费在t年的现值(其中gs代表s年政府的消费,r是贴现率),第二项是政府在t年的净财富。(1)式很好地反映了财政政策的零和性,任何一项财政支出必须由现存代或者未来代来承担,因此用这个式子来考虑福利及支出在不同代际之间的分配是比较合适的。这样我们可以在现存的财政政策的框架下,求出现存各代的代际账户值,如果政府未来消费的现值也可以获得(在一定的假设下是可以做到的),政府的净财富也可以得到,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未来所有代的代际账户和,如果假设未来人口的人均代际账户值按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增长,我们就可以求出未来人口的人均代际账户。将未来人口的人均代际账户值(扣除生产率增长率的因素)与现存代的人均代际账户值比较,就可以知道社会负担和福利在各代之间分配是否公平。
(二)人口预测方法介绍
我们采用成分法(cohort component method)以2000年为基年对我国未来分年龄,分性别以及分城镇乡村的人口进行预测。在预测中国的人口情况时,国际迁移可以忽略不计,但我们需要考虑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迁移,即城镇化的情况。下面是城镇女性的预测方法:
xa(t)为第t年度初a岁女性人口数,xa+1(t+1)为第t+1年初a+1岁女性人口数。m为最高年龄。
ηa(t)为第t年初a岁女性人口留存率。η00(t)为t年女婴留存率,hi(t)和ki(t)分别为t年度i岁育龄妇女的生育模式及其出生婴儿中女婴的比例。β(t)为t年总和生育率。f(t)为人口迁移向量,即每年分年龄的农村女性向城镇迁移的情况。城镇男性、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的预测方法与之类似。
三、假设和数据
(一)人口预测基础数据来源
1.总和生育率估计: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1991—2000年中国大陆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在1.22。由于考虑调查中可能存在漏报的可能,计生委多次都把全国的总和生育率调高至1.8。模型中基准假设为:全国的城镇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6的水平,乡村的总和生育率稳定在2.1的水平。
2.出生人口预期寿命的估计:我国2000年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城镇男性74.01,女性为78.3;农村男性68.98,女性72.33。根据联合国的估计,发展中国家每10年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一岁,发达国家每15年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一岁。我们假设2020年以前每10年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一岁,2020年后每15年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一岁,2050年之后保持不变。
3.出生性别比的估计:国际社会公认的理论值为每出生100名女婴,其男婴出生数置于102—107名之间。我国1998年抽样调查显示全国活产婴儿的性别比高达117,这很大程度是由于瞒报、漏报女婴引起的。我们假设中国城市婴儿性别比目前为105,农村婴儿性别比在109,随着人们性别偏好的降低,我们假设到2050年中国城市婴儿性别比下降为104,农村婴儿性别比下降为107。生育模式参照2000年全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模式。
4.迁徙规模方案设计:我国1990年城镇人口比重为26.41%,2003年达到40.5%,平均每年提高1%,从1996年起城市化率更是平均每年提高1.5%。《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提出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5%以上。因此基准假设中,我们假设2020年以前,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2020—2050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6%,到2050年城市化率达到75%,此后基本维持不变。21世纪初期应该是我国城镇化速度最快的一段时期,我们假设21世纪前5年每年从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人数高达1600万,之后每5年下降200万,2030年下降至600万。2030后每10年下降200万,2040年下降至400万,2050年下降至200万,2050年后迁移停止。
(二)其他数据和假设
代际核算体系是一套全面的,面向未来的分析财政问题的系统,这就决定了代际核算体系中涉及变量众多,需要对变量做出合理的预测。表1汇总了本文构建代际核算体系时的其他假设。
四、模拟结果
我们利用matlab软件构造我国财政政策的代际核算体系,并模拟人口结构变动对财政政策的代际平衡状况的影响。
(一)基本结论
我们以2002年为基年,2002年及以前出生的人为现存代,2003年及以后出生的为未来代,假设未来代每人的代际账户值按照生产率增长率增长,表2给出了城镇男性、城镇女性、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分年龄的代际账户值。2002年出生的城镇男性的人均代际账户总额是55439元,2002年出生的城镇女性的人均代际账户是30292元,同年出生的农村男性的人均代际账户是16964元,农村女性的人均代际账户是11995元。城镇男性的代际账户值50岁时转为负值,也就是城镇男性从50岁起,在剩余生命周期内向政府缴纳的税收的现值小于从政府得到的转移支付的现值;而城镇女性的代际账户值从40岁就转为负值,这很大程度归结于城镇女性过早的退休年龄;而农村男性和女性的代际账户值一直为正值,也就是平均来说,一个农村人口一生向政府缴纳的税收的现值都大于从政府得到的转移支付的现值。
未来各代的城镇男性与2002年可比的代际账户值是79633元,未来城镇男性的代际账户值是2002年出生的城镇男性的1.4364倍。也就是说中国现存的财政政策是不可持续的,为了维持现存的财政政策,未来各代向政府缴纳的净税额的精算现值要比现存代高43.64%,也就是未来代的负担要比现存代高43.64%。如果不对财政政策做出调整,这种不平衡的状况继续向以后的各代推移。
(二)人口因素变化对代际平衡状况的影响
我们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推行了20多年,一方面是有些地区在谨慎地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另一方面是随着人均收入的上升,我国的生育率水平不断下降。另外,在生育水平下降的同时,最近10年我国城镇化的速度非常快。因此本节旨在分析生育率水平和城镇化率变化对我国代际平衡状况的影响。
1.总和生育率变化对代际平衡状况的影响。我国的生育率走向可能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率不断下降,1997年和2001年,国家计生委组织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199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妇女平均生育率只有1.35—1.38;2001的数据也显示只有1.35。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1991—2000年中国大陆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在1.22。当然这些调查数据由于漏报原因而明显偏低。但是生育率和人均收入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已经被一些经济学家用数据进行证明。barro(1997)采用1960年后100个国家的数据发现人均cdp水平与生育率之间是负相关的,一般来说,富裕的国家生育率较低,而穷国的生育率较高。另一方面,在一些老龄化严重的地区已经开始谨慎地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例如许多地区规定“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生二胎”。我国生育率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走向难以确定,我们下面分析生育率的高低对我国财政政策代际平衡状况的影响。
表3给出的是不同生育率水平下未来代城镇男性和2002年出生的城镇男性的代际账户值的比。我们进行了三种情形的模拟:方案ⅰ中城镇和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以相同的绝对数额变动,例如城镇总和生育率从1.6减到1.2,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从2.1减到1.7,都下降了0.4。我们进行了多个数值的模拟,由于篇幅关系,我们只列出9种情景(下面两种方案也是相同原因只列出部分模拟情景),我们可以看到当城镇和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以相同的绝对数额变动,在一定的范围内,生育率下降时代际不平衡状况更加严重,例如城镇总和生育率从1.6减到1.2,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从2.1减到1.7时,未来代和2002年出生一代的代际账户的比例由1.4364上升到1.5276,也就是如果生育率按照这个水平下降,未来代的负担比现存代的负担高52.76%;而当生育率上升时代际不平衡状况有所缓和。方案ⅱ中农村总和生育率的变化幅度大于城镇总和生育率的变化幅度,例如城镇总和生育率从1.6减到1.2时,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从2.1减到1.3。在方案ⅱ中我们发现结论和方案i恰好相反,生育率下降时代际不平衡状况有所缓和,例如城镇总和生育率从1.6减到1.2,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从2.1减到1.3时,未来代和2002年出生一代的代际账户的比例由1.4364下降至1.4346,也就是如果生育率按照这个水平下降,未来代的负担比现存代的负担高43.46%,但是代际不平衡状况变化的幅度非常小。实际上代际平衡状况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当生育率水平上升时(其他因素不变),gdp的增速也将加大,政府支出的增速也加大,因此政府支出的精算现值将提高,未来代的代际账户值总和也将上升。但是未来也会有更多的人来分担这些代际账户值,因此未来人均的代际账户值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所以代际平衡状况的变动取决于政府支出增速和人口增速之间的关系。方案ⅲ中,我们假设城镇和农村的总和生育率相等,我们可以看到在合理的生育率范围内,代际不平衡状况都有所缓解,例如当城镇和农村的总和生育率都为可持续生育率水平2.1时,未来代的负担比2002年出生一代高27.57%,比基准假设下降了16个百分点,当然我们可以发现当生育率继续增加时,代际不平衡状况会更加好转,但这对我国来说不是一条好的途径。
2.迁移规模变化对代际平衡状况的影响。基准情形中我们假设21世纪头5年每年从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人数高达1600万,之后每5年下降200万,到2020年下降到1000万,2030年下降至600万。2030后每10年下降200万,2040年下降至400万,2050年下降至200万,2050年后停止迁移。平均来看2020年以前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2020—2050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0.6%,到2050年城市化率达到75%,此后基本维持不变。在基准假设之外,我们假设另外两种迁移规模的方案。第一套方案我们假设迁移规模比基准假设高20%(我们称为高迁移方案),因此21世纪头5年每年从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人数为1920万,之后每5年下降240万,到2020年下降到1200万,2030年下降至720万,2030年后每10年下降240万,2040年下降至480万,2050年下降至240万,2050年后农村人口不再向城镇人口迁移。另一套方案我们假设迁移规模比基准假设低20%(我们称为低迁移方案),因此21世纪头5年每年从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人数为1280万,每5年下降160万,到2020年下降到800万,2030年下降至480万,2030年后每10年下降160万,2040年下降至320万,2050年下降至160万,2050年后农村人口不再向城镇人口迁移。
表4反映了不同迁移规模的假设21x)2年出生的城镇男性和未来的城镇男性的代际账户值的比。我们可以发现,当迁移规模上升时,未来出生的城镇男性与21302年出生的城镇男性代际账户值之间的比例由1.4364下降到1.2940,也就是未来代比现存代的负担由原来的高43.64%下降到高29.40%。而当迁移规模下降时,未来代与现存代的代际账户的比例由1.4364上升至1.5877,代际平衡状况严重恶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提高迁移规模和城市化率是实现代际平衡的一条较好途径。
我的姐姐影评范文5
关键词:英语报刊阅读教学;媒介素养教育;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73-03
一、引言
在当今信息时代,大众传媒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承载信息的大众媒介具有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的能力也成为衡量人们在信息社会中是否“有文化”的标准,而这种解读和利用媒介的能力被西方学者称为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也被视为信息时代最基本的生存能力。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大众媒介对传统社会的冲击,针对电子媒介的不良影响,英国学者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概念。随着时展、社会变迁及不同专业学者的介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从最初的保护主义倾向逐渐变成对媒介的识别和利用能力。英国学者大卫・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提出媒介素养教育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现代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很多国家陆续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9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在我国受到关注。
英语报刊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媒介,理应被纳入媒介素养教育的范畴。我国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始于改革开放前,经历了局部使用、全面推广和完善提高三个阶段,与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经过60多年的发展,英语报刊阅读教学在英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已经引起各高校的高度关注。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更是明确提出三个层次的英语报刊阅读能力要求,包括:能借助词典阅读题材熟悉的英文报刊文章(一般要求);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较高要求);能阅读国外英语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更高要求),促使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对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重视。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意义、语言、修辞、语篇、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层面,结合媒介素养教育所做的研究寥寥无几。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高校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成果,对以媒介素养教育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目标及教学模式进行梳理和评价,并针对如何借助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媒介素养进行探讨。
二、我国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近二十年来,国内几乎没有关于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专著,只有全国高校英语报刊教学研究会出版的《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中收录了为数不多的几位国内学者关于报刊教学与媒介素养的探讨。外语类期刊发表的有关我国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仅20余篇。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阐明英语报刊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系
端木义万强调英语报刊课程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出见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指出英语报刊与其他语言资料相比具有内容新颖,语言现代,资料丰富,词语实用的明显优势,不仅具有很好的语言教学价值,而且具有理想的素质教育价值,因此,我国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的潜在素质教育价值,加强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出见解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的升华。赵虹从大学生英语报刊课入手,探讨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媒体产业的运作方式、媒体的传播过程、媒体的特殊符号系统和规则、媒体对受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有效的信息解码之后创造能力的发展等。葛红结合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对英语报刊教材《美英报刊阅读教程》(中级精选本)(第四版)的项目设置做了述评,认为该教材凸显了媒介素养能力培养的主导思想。
(二)调查高校学生及教师英语报刊媒介素养现状
端木义万调查了南京地区不同层次10所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缺乏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缺少基本新闻文化知识,对报刊英语主要特色了解不够三个问题,进而提出了四条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措施,包括:增强媒介素养教育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新闻文化熟悉报刊语言特色,着力建设媒介素养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开展多种多样的新闻制作实践活动。肖凡针对所授课的医学英语专业52名学生的英语媒介的接触情况、内容分析能力、评价批判能力和参与创制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阐述了英语报刊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师角色定位。封海燕对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大一全体学生的媒介素养情况进行了调查,认为学生缺乏对报刊阅读目的、阅读方法的正确认识,提出师生应该增强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扩大报刊阅读种类,发挥好导读、导疑、导思、导创的角色,优化媒介素养教育环境。端木义万抽样调查了我国高校英语报刊课程教师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指出高校对报刊教学价值认识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够理想,教师自身媒介素养水平不高及社会文化知识功底不足等问题。
(三)论证英语报刊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框架
钟兰凤和李楠楠阐述了如何借助评价理论这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次级系统对媒介语言进行解构,促使学习者实现批评性阅读,培养媒介批评能力,进而论证了评价理论可以为外语报刊教学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理论框架。孙姣夏从认知语言学隐喻观和功能语言学的语境潜势理论及评价理论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结构教材中所学语篇结构、解读其中的隐喻认知过程、解析其中的评价意义等策略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葛红以《21世纪英文报》为语料,运用概念分析的语言学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概念分析是发展媒介素养的重要路径和机制。余露借助批评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新闻语篇进行分析,揭示出隐藏在语篇中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认为将批评语言学和媒介素养理论的结合可以为英语新闻阅读教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三、我国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毋庸置疑,近年来我国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并且研究方向已呈现出从最初的探讨报刊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内涵逐渐转变为开始尝试探索通过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尽管如此,我国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仍比较落后,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进一步探索。
(一)我国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过于狭隘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甄辨与抵制(Discrimination and Resistance)的初期教育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对大众传媒消极负面影响的防范意识,以及对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虚伪性和麻痹作用的批判意识。但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到来,媒介素养教育的宗旨应该是要求受众在对媒介批判质疑的同时,更应该对其进行全面客观地认知、理解、分析、思辨、欣赏、参与并分享。以媒介素养教育为导向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价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进而提升其作为公民的素质――接触、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能力,领导能力,以及主动获取不同信息的兴趣和对不同意见的容忍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目标。
(二)我国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不够清晰
多年来,关于我国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多有论述,而针对教学模式构建应遵循的原则所做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关注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构建方面的实证性研究更是匮乏。诸多调查研究均表明我国高校学生及教师的英语报刊媒介素养情况不尽人意:一方面,学生缺乏新闻文化和报刊英语的规律和特色相关背景知识,欠缺对重大新闻的关注,没有主动吸收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社会文化知识面偏窄。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师生在加强自身媒介素养意识及水平的同时,当务之急更应该积极探索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在内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以有效地优化媒介素养教育环境。首先,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教学内容选材应兼顾趣味性、可视性、知识性和可思性,题材覆盖校园、社会、专业等多领域的话题,在内容、形式、难度上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认知习惯;其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为支撑,实现立体化、多维度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为主导,利用网络资源、数字资源和纸质材料,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易于操作的交际任务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完成任务,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最后,考评方式的有效性。考评方式应关注过程,体现系统动态的特点,实现考核内容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考评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凸显学以致用原则。
以媒介素养教育为导向的我国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只有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实证性研究,才可能构建出一个有助于培养并提升学生全面媒介素养的理想英语报刊阅读教学平台。
四、结语
在被大众媒体充斥的当今中国社会,媒介素养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的基本技能。以媒介素养教育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研究是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虽然近二十年来国内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关注,而六十多年来我国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真正以媒介素养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回顾我国近二十年高校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英语报刊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系,我国高校学生及教师英语报刊媒介素养现状,以及英语报刊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框架等。笔者对以媒介素养教育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目标及教学模式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建议及设想,希望通过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实证性研究,构建出一个有助于实现学生全面媒介素养的提升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琨.媒介素养教育与中国[J].国际新闻界,2003,(5):38-41.
[2]陈先元.大众传播素养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端木义万,郑志恒,赵虹.英语报刊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南京地区十所高校英语报刊媒介素养调查报告[J].山东外语教学,2012,(05):43-52.
[4]单晓红.媒介素养引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端木义万.报刊教学与素质教育[J].中国外语,2006,(05):49-52.
[7]葛红.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与英语报刊教材编写――评《美英报刊阅读教程》(中级精选本)[J].第四版.外语研究,2015,(04):108-111.
[8]肖凡.以媒介素养教学为导向的英语报刊教学[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09):120-122.
[9]封海燕.高职英语报刊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9):73-74.
[10]端木义万,王慧玉,张琳.高校英语报刊课程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外语研究,2012,(01):61-65.
[11]钟兰凤.评价理论、英语报刊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J].山东外语教学,2007,(02):28-32.
[12]钟兰凤.评价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报刊教学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贡献[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46-50.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English News Publication Reading Course in China's Colleges
QI Ying,CHEN Xiu-ming
(Beijing Cit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我的姐姐影评范文6
爱拉小时侯就被露辛达疼爱,被赋予了所谓的魔法——听话,很乖。
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魔咒——别人命令她的事情她都会去做。
爱拉的两个姐姐,喜欢她项链,她受魔咒摘下来给她,还让她偷拿水晶鞋。
爱拉很想恢复自由,于是去找路辛达解除魔法。可是路辛达在巨人郡里,她找不到她。
于是妈妈给了她一本魔法书,在里面可以找到一切她想知道的事情,就像魔法镜和水晶球一样。
跟着魔法书的指引,她在经过怪兽的杀害后找到了巨人郡,和察尔芒特王子在一起唱歌跳舞,他们拥吻了。
王子的叔叔把爱拉的两个姐姐请到宫殿后,得知爱拉是赋予魔咒的一个特别的女孩。
他想成为国王,于是让爱拉在夜晚十二点的时候拿着匕首杀死察尔,这样王冠就是属于他了。
察尔和爱拉相互表白,十二点要来了,时间快要到了,爱拉身后的匕首不由的想要往察尔身上划。
爱拉两耳冲刺着杀害和挣脱得到自由,对,她终于挣脱魔法了!可是她要被王子关进牢中。
精灵救获了爱拉,魔法书中发现察尔的叔叔在王冠里下了恶魔的魔法,带上就会死亡。
就在察尔马上要继承王位,带上王冠的时候,爱拉带这巨人怪兽消灭了毒蛇和可恶的叔叔。
于是,察尔真正当上了国王,他向爱拉求婚,他们在一起了。
我的影评:爱拉很乖。小时候就被赋予魔法,其次,最后爱拉解除魔法,靠自己的勇气。最后,爱拉和王子在一起了。幸福的拥有着森林王国。
就像现在家庭教育的鼓励孩子。多多积极和鼓励的暗示。这样孩子就有了天赋和潜力。那么孩子就有自己的勇气,和自己坚持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