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1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方法;问题讨论;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15001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滞后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爆炸性阶段,每天都有大量的新技术新科技问世。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导致原有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种条件之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也与社会有一点的脱节,并不能马上融入到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当中,需要重新积累和学习,这就浪费了时间,甚至错过了发展的宝贵时期。如果大量毕业生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可能会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

1.2教学方式滞后

现在在大多数的学校或培训机构中,很多还都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硬件条件差的一些地区。这样的讲授方法适合于理论类和记忆类的课程,并不适合计算机这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课程。在这种条件下,学生不能有效的理解课堂内容,不能快速的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并应用到实际操作当中,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操作动手能力差,知识基础不牢固。所以对于计算机知识课程应该从教学方式上就进行转变。

1.3教学手段滞后

计算机知识本来就是一类相对较为枯燥的课程,学生一般很难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学如果仍是采用传统古板的教学手段,使用教材课件传授知识,教师教学不能生动,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心态抵抗学习。即使通过布置任务作业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很难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还是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导致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技能水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教学改革现状

虽然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改革进展还是比较缓慢,很多理论被提出后并没有按要求实施或者成效与预计很所差别,改革效果并不明显。教学改革难度之大主要还是因为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综合性分析,缺乏对上课效果的有效反馈。没有足够的样本信息以及合理的评价标准,使很多理论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并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计算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相对于数学、物理等传统学科只能算是初步形成。虽然受传统教学模式形象,但计算机教学还没有形成定式,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

3 对策探析

3.1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要及时更新;二是教师水平也应及时进步。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这是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面临的主要矛盾。应及时的对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分析,把握社会发展的动态,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有针对性的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当今市场的发展需求,能够快速的融入社会创造价值,节省再次学习浪费的时间。同时,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最先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与时俱进,快速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并能够理解运用。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深入透彻的对学生讲解最新的知识,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3.2重视实践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书本与黑板或PPT相结合的单一方式,很难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学科是一门与应用高度相关的学科,简单的填充式教学不能使学生快速的掌握和理解,应该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每一部分课堂内容部署相应的实战训练。以市场实例作为分析对象,加深学生对目前问题的起因和种类的理解。这样有针对性的学习,使学生可以直观的接触到市场需求,产生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自己的不足,在应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学习和锻炼。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并具备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3.3培养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效果的关键,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教师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更多的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硬性的传授知识结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载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搜集信息、思考问题、积极讨论,使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好奇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论

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使我国的信息化速度加快,同时市场上也产生了对计算机人才巨大的需求空间。针对计算机科学的特殊性,不再适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提出了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几点应对策略,但对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应该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惊雷.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2).

[2]崔永贞,康红霞.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3]肖衡,龙草芳.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03).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2

1明确教学理念,形成教学特色

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时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进行巧妙处理,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形成教学活动的主体,从科学的教学理念入手,进一步更新计算机教学理念,这样通过实际的教学水平,使教与学二者进行融合,提高统一化能力。

首先,作为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应该处于什么位置,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尽量不要依着教育者的形式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并不是学习知識的接收器,作为教师来说教学理念要新,不可以一味的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灌输。通过引导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有必要的。其次,学会授人以渔,这种教学方式重视的学生能力与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加上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并不陌生,所以结合实际教学能力进行传授知识,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进度,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直接转变成“我要学”这个阶段。再次,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念要给予明确行动,制定合理的教学案例,进而通过知识的转变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运用的实际转变,例如,在教学课程结束后,通过课上学习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练,如制作一份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设计一套贺卡,制作教学课件等等,类似的方式很多需要我们进行开发与研究。通过类似的办法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重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了实际学习兴趣。当他们在认真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的时候,也就融入到了实际生活中,实现了长效创新的教学理念。

2教学过程坚持学与实践结合

在进行教学时,不一定做到每项知识的细致讲解,但是必须掌握学生学习规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有些知识点是可以让学生自行操作解决的,计算机基础应用重视的是实践能力,所以要提高练习能力,讲与学结合,学与实践融合。让学生多动脑、勤练习。讲的过程重视关键知识点的讲解,多给学生留点动手操作的时间,只要通过营造合理的教学气氛相信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给予重视的。为完成“精讲多练,必须重视教学过程,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十分重视。可以通过Internet、与校园网的相互配合提高教学能力。利用计算机教学优势做到教学的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多结合实践,让他们利用互动货直观的形式参与其中,把学与实践进行完美结合。

3通过教学督查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技能与素质是提高学生发展水平的关键,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环节,所以作为学校来说要从几方面入手,进而建设教师队伍。第一,教学中对教师教学进行责任管理,制定责任人,对教学情况和教学水平进行评估。通过不定期的听课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活动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水平。第二,可以定期通过教学谈论会等形式,取长补短,进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第三,改变传统考核机制,制定新的教学管理考核机制,对于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要给予奖励,鼓励其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作为青年教师来说学校更要鼓励在职自学,提供良好的晋升空间。鼓励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与论文写作等活动。

结束语

总之,在职业高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内容,这些方面的内容也会影响正常教学水平,如何能够通过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创新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重要性,这是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分析的。通过本文分析与具体措施的提出,相信在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必然可以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水平。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学习到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对于日后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学习都是一种助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学生计算机基础素质也越来越高,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深的计算机知识,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决定将计算机应用课程原有的54学时改为36学时。但同时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来提高教学的效率。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研究。

一、引言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航海类专业为特色,经、管、文等学科兼容的高等院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7000人,主要的任务是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由于学员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计算机技能知识,学院决定将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时有原来的54学时改为36学时,从而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更加专业的计算机技能知识。从而让完成学校“为社会培养各种实用人才”的任务,让学生能更好的使用日后的工作岗位,让学生有更好的自身可持续性发展。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与要求

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教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模块:1、了解计算机原理、网络、互联网、多媒体等基础知识以及与计算机相关的伦理、经济、社会等问题;2、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3、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

从教学的目标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并且熟悉计算机基本的操作。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对于他们而言54学时的课程有点浪费。因此,学院决定将课程改为36学时,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更为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同时为了让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更好的了解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学院决定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

为了在课时减少的同时,保证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如下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改革:

1、利用多媒体工具直观教学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特别在对于一些涉及到计算机反馈信息的内容教学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板书和讲述,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那么尽管教师累的满头大汗,但是学生也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如果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工具,可以在屏幕显示器上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那么就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2、“解惑”式教学

目前,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或多或少对计算机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习。让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并且借助教材来节省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在课堂开始时就明确告诉学生课堂教学目标,然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当学生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及时进行解惑。而不是直接参照教材,面面俱到。

3、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

计算机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应用好操作需求,是一种能力教育。从前面所分析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目标可以看出,课程应该是在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在授课过程中的“用”指的就是让学生在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从而领略到理论中的精华。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非常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更新速度都较快,再加上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不断的将获取的知识转换成自身的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入一些新的技术,从而唤起学生的求职欲望,这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有很大的帮助,使其自觉想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然后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以鼓励和耐心指导,从而提高学生自学的信息,从而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自学基础。

四、结束语

为了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完成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只能是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作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利用多媒体工具直观教学、“解惑”式教学、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来提高教学的效率,重点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作者所提出的几种教学方法改革方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智平.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益的几点体会[J].中国电化教育,2010(3)

[2]李学农.走进网络时代与教育“新概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1)

[3]宋亦兵等.实于现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型教育[J].佛山大学学报,2010(2)

[4]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育挑战[J].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4.9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4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本课程按照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更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学习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着重提高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应用、办公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的能力,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态度,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同时强调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并倡导教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真正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2]。

2 行动学习

行动学习[3]通常又称为“干中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具体来说就是一群具有不同经验和技能的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解决某一实际工作问题,或者是执行某一项具体行动方案的过程。在执行行动方案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不断聚会,找出方案中的错误,以便及时修正、完善,小组成员就是通过不断地共享和反思学到新知。可以看出,行动学习不仅能够将行动与学习结合起来,而且将认知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是一种高效的、创作性的学习方法。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行动学习能够体现以能力发展为主的原则,真正突出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探究,并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不断的行动、交流、体验、反思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和计算机职业技能,而且使学生自身的态度、观念、情感和价值观等得到较大的转变和完善,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新课改的理念非常吻合[2]。因此,将行动学习引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创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使授课内容和方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学习技能的培养。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行动学习的实施过程

3.1 选择学习问题

这是行动学习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的基础阶段。前面提到,行动学习的开展必须是在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在该阶段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选择学生学习过程中欲解决的学习问题。问题的选择要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又与生产、生活实际关系密切,因此,在提出问题时,问题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创设学习情境,这样才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行动学习中。另外,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即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迁移到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岗位中[4]。因此,选择合适的学习问题对该行动学习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3.2 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问题选择后,第二步就是学习小组的组建。学习小组作为行动学习过程的基本单位,其组建目的在于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学习小组的组建遵循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教师根据小组的整体水平、小组成员间的和谐共处,以及小组成员个人的发展情况,确定每组5~7人,每组分别选出小组长。整个行动学习过程的循环阶段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学习小组的组建对行动学习成功与否非常重要。

在组建学习小组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中对学生情况的分析,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组建水平相当的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共同进步[5]。

3.3 行动学习

行动学习是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行动学习的实施过程的核心阶段,这一阶段不同于分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项目化教学等其他教学模式。行动学习阶段由小组行动方案制定、小组行动方案实施、阶段性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以及评估改进4个循环的学习环节组成。其中循环的次数是由问题的解决情况来决定,如果第一次行动方案就能够成功解决问题,就只需一次循环即可;相反,如果第一次行动方案不能成功解决问题,就需要对方案进行修改之后进行第二次循环,依此类推,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教师作为辅导者不仅要参与到行动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且在学生遇到难题时给予帮助与指导,以便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3.4 总结与评价

总结与评价是行动学习的最后一阶段,行动学习就是在及时不断的总结与评价中进行的[3]。总结不仅是对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与问题解决结果的总结反思,也是教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对本次学习行动召开总结会,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学到了哪些知识和经验以及其他方面的收获,然后由教师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合作情况、问题的解决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对解决问题所需的重点知识和技能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便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让学生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此处的评价主要指的是形成性评价,即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只凭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现在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教师要根据新课改所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多样化的评价,而且在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尤其是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要突出评价的激励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6]。总之,评价要全面、科学、系统,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不仅要与教学目标一致,而且要包括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检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化的度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本文结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性质和行动学习的特点,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行动学习的实施过程。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行动学习的实施过程应分为选择学习问题、组建学习小组、行动学习、总结与评价4个阶段,希望对中职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EB/OL].http:///show.aspx?id=116&cid=37&page=5.

[2]顾魏.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1-2.

[3]曾令华.行动学习法的应用实践[J].人力资源,2010(5):53-54.

[4]孙翠玲.职业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行动学习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5]李志华.化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要素浅析[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10(4):41-42.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5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通过对社会、学生、教师各方面调研后,进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随着高职学院示范建设的深人,各学科专业都针对社会需求变化和生源变化做了调整和改革。作为公共课程的《计算机基础》也必须通过改革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院的建设。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既关系到对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课程学习的支撑,也涉及到他们踏上工作岗位以后其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否适应岗位实际需求。所以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初步知识和应用能力,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是对当代高职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原高职院校“扫盲式”的计算机文化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新的形势的发展。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有新的认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提出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应该由“文化教育”转为“技术教育”,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通过对上述问题调研、分析和实践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面改革。

一、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分析

1.生源基础差异较大,教学课时减少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其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我国中小学已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下,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人学新生计算机应用技能不断提高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是“零起点”教学,个别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拥有计算机一级证书,有的甚至有二级证书。另一方面,我国不同地区、省市的生源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省外生源计算机基础普遍较差,有些甚至都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与本省生源相差很大。即使全部是本省生源,各地市的生源基础也有很大差别,使得同一个班里组织教学难度很大。另外,近几年的示范院校建设,使实践课程的课时增加,而《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数减少,如何在较少的课时里让学生学到最实用的基本操作技能是计算机基础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

2.社会需求有变化

根据2008年浙江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的社会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在IT企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工类企业等相关单位中,有60%左右的单位认为基础类项目是最有必要学习的内容,这些基础类项目包括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操作系统、汉字输人能力等。并且调查资料显示,几乎被调查的所有行业都将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列为第二重要的项目。

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上述现状,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及教学条件,坚持以学生为本,为避免学生因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而造成的组织教学的困难,实现教学从齐步走到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转变,推行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改革。

1.分层次教学简介

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应当根据学生在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个别差异,编写教材和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分层次教学就是在肯定学生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知识能力与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长,促使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2.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实施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发展意向和意愿进行合理分类。首先,从新生着手,在人学后开课前进行摸底考试(摸底考试可以要求全部新生参加,也可通过自愿报名参加),对学生分层分班后再教学。选出部分学生作为计算机提高班学生,其余学生划归普通班,但对各班学生可实行动态管理,提高班学生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下调到普通班,同时允许普通班的优秀生加人到提高班。其次,对于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在课余开设困难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自主地选择在提高班学习或者在普通班学习。 分层主要是按照学生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目的是为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和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品质、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又在按成绩分班的基础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允许他们在开课最初的两周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自行调节,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班听课,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因简单按成绩划分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按这样的学生分班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各方面具体分层组织教学。

(1)教学内容分层。根据基础分层后,按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与自身要求,分别组织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我们对普通班学生仍按原来的教学大纲和学时要求授课,而对提高班授课的教学大纲和学时进行了调整,缩短有关计算机基础的授课学时,增加一些系统操作、流行软件以及应用软件的各种高级操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组织多媒体制作大赛、文字输人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

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企业通常认可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也希望学校能加强学生的办公自动化“能力”。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在课时数中安排了部分课时进行计算机实训,既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做准备。

(2)教学方法分层。根据分层次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在普通班侧重于精讲细讲,而在提高班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详略得当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相互交流,改变“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授课模式。对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内容,可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和操作,或者直接布置任务给学生,要求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进行汇报讲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课程课件在网上公布,学生可以上网浏览或下载进行复习或预习。在课件中体现对不同层次的要求,加强了层次之间的交叉和互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实践环节分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教师教授学生各种操作或设计思想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熟练操作,因而实践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由于层次划分中教学内容不同,实践课的内容和要求也必然有所区别。因此,实践课的组织将不宜用统一的形式,应按高低层次来组织实践课。我们采取对提高班的同学进行重新编班,组织集体上机,对实践内容的要求避免墨守成规,根据教学内容给出一些附加题和综合性的操作题,鼓励他们对同一类问题可从多种角度去考虑,这样既能拓宽他们的思路,也有利于同学们进行创新。

(4)考核方式分层。普通班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50%。提高班的学生考核方式则以平时为20%,实验成绩占60%,期末考试占20%,突出学生平时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及课堂纪律,实验成绩主要以平时完成任务的程度而定,期末考试则以上机操作形式为主。

三、教学改革效果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6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 教学 学生 创新

高职计算机的学习是学生打开计算机领域大门的一把关键性钥匙,其中包含着基础性的系统、编程等相关的知识,也是高职学生将来从事工作的基础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僵硬学习,教师固化教育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不仅没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掌握技能,还让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中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如同木头一般,思维更不可能打开。本文将从学生出发角度把握计算机教学难点,提出几个实用的计策。

一、学生分析

现在高职班级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大致相当,尽管很多班主任强调计算机学习重要性,加强了严格的管理,但是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态度随性而为,不是很遵守课堂纪律,对于操作性的东西兴趣较强,但作业、普通教学知识完成情况非常糟糕,所以基础知识非常不牢靠,学生普遍认为高职学习是没有前途的,厌学情绪严重,几乎不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相关知识仅仅知道浅显易懂的知识,更深层次的应用型的知识就完全摸不着北,甚至知道相关的知识也不知如何操作的比比皆是。另外,不少学生已经放弃了学习,无论什么课程都不学习,虽然选择高职计算机学习,也仅仅是人到心不到的混个文凭,对于是否掌握知识或者能否为将来工作学些技术根本就不在乎的态度。

二、教学难点

(1)学生对于计算机个体经验分化比较明显。因为当前我国各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有的地区发展较好,部分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或者使用过电脑等,他们有一手直接的接触经验,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不陌生,接受计算机知识很快,应用能力也比较强,常常能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做出创造性举动。但是在发展落后的边远地区很多高职学生连电视都比较少接触,计算机的接触就更加少了,平日生活没有获得直接经验导致他们在学习计算机的时候感到既新鲜又陌生,往往很简单的东西他们需要很久才能反应过来。比如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完善的打字输入技巧,而有些同学连键盘是什么都还不知道,更不用说打字了。这种两极分化的学生群体存在使得教师的教学比较棘手,教学安排不得不做更多的工作和计划,这就增加了教学负担。

(2)教学内容简单化,并且与实际关联性比较弱。高职计算机教材因为是一个比较骨架性的知识网,设计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比较繁多,在高职教育中往往又是作为公修科目,所以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不可能开展太多的计算机深层次的知识教学。比如在word应用教学时,高职计算机教师不可能把Word应用的高深技巧教授给学生,只能是从文档编辑,保存等基本知识方面进行教学,这样的简单操作对于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说太容易了,而对于接触计算机较少的学生来说,这个操作还是需要做出努力才能掌握。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认为自己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word进行什么编辑工作,学来没什么大的用处。正因为如此学生本来就厌学的情绪更加高涨。同时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因为场地的限制,不少学生是没有办法在相互竞争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操作锻炼,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承担更多的压力。

(3)高职计算机教材基础理论知识较多且比较枯燥,考核上却偏重于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理论知识是以一种抽象的描述性的语言展现在教材中,很多学生不愿意动手动脑去理解这些枯燥的知识,他们不想听不想做的状态使得教师教学很难进行,即便是简单的基础计算机知识学生没有学到也就更不可能在考核中能应用学到的简单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教学成为另一个难点。

三、解决策略

(一)立足学生,解放思想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促学生发展创新,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应该精心创设情,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学效果才会显现。教师应该大胆的在教学中安排活动,安排部分知识的自学,以及更多的实验操作题。比如在编程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自主编制自己心目中的程序,当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在适当的进行点拨,学生创造性的探索会胜过教师的课堂讲授。

(二)立足活动,引领学生创新

教师在计算机课堂上中尽可能不要过多的说教,而应在根据学生特色和教学任务,精巧的进行流程设计与情境布置,注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打造一个能锻炼,能动手动脑的平台。比如在进行打字输入等简单知识的教学时,设计帮带活动,鼓励那些掌握打字输入的同学帮助那些不会打字的同学,学生自主的通过同学的帮助掌握打字输入技巧。这远比教师一味的依据教材知识声嘶力竭的进行说教有效。同时这种帮带活动可以延伸的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操作或者学习中,不同学生的思维,不同学生的操作方法,不同语言的解释,都是为创新打基础的存在。

(三)巧设小组,共建和谐

每个人都会合作、交流,而且每个人的想法和表达都是不同的。交流与合作往往是创造和谐关系的前提,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告诉学生相互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给出小组竞赛的查找题目,并鼓励同学间的团结协作,根据题目查找并归纳相应计算机知识。

总之,高职计算机教学不停的在困难和解决困难的道路上前进,经历着不同的挑战和难题,也激发了广大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不畏艰难的探索意志。高职计算机教学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一定会在众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创造中被克服,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会越加顺利。

参考文献:

[1]田艳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浅探[J].教育与职业,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