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诗歌鉴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范文1

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型由以往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这类题重点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是E级。

教会学生鉴赏诗歌,并且能用优美的语言把审美体验表达出来,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

其实诗歌鉴赏也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鉴赏一样,无非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但诗歌鉴赏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关键是读懂诗词,读懂之后还要组织语言文字正确答题。

读懂诗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会分析诗题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也无非是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想排列的。

诗词的题目有长有短,有的长到好几行,不要怕,越长越好解,题目长了就等于小序,诗几乎就是换一种方式重写一下。

如果出的题目是律诗,那就更好办,因为律诗无论题目长短,它都有共同的几乎像八股文一样的要求:

(1)题目与内容必须完全一致。

(2)全诗必须始终环绕题目写。

(3)题目的主旨须开门见山写出。

(二) 不要忽视背景和注释

无论哪一首诗,总是写在一定的时空里,而选来考试的诗,不会是还没有考证清楚的诗,所以注意试题中出现的注释或背景就容易体会作者生活在什么时代,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情意。

如果给出了典故、名物的注释,更要十分重视,诗人在写作时常常拿前人的事来说事儿,一是为了思想感情含蓄,最主要的还是为了以尽可能少的语词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这几乎是诗词写作中的通例,在平时就要多注意积累常用典故、名物方面的知识。

(三)熟悉诗词常用的修辞方法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象征、衬托。

(四) 知道诗词意象的特定含义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

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五) 把握诗的意境

“意”用美学家李泽厚的话说,是“情”与“理”的统一,“境”则是“形”与“神”的统一。境,是构成意境的基础。没有艺术形象,意境就成了无源之水。艺术形象要能成为动人意境的组成部分,必须具备“形”“神”兼备的条件。“形”指客观事物的表象,“神”指客观事物的本质。意即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一首诗应以意为主导,“意”的高下,对“境”的优劣起着决定作用。但诗中的“意”不应用概念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必须饱含浓郁的感情,是“表现”,不是“表白”。

把握诗的意境,就是要抓住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去体悟、理解诗人在此时此景(此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般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情,或者托物言志。一些有生动形象而缺乏意境的诗词,就是因为没能提供一个富于暗示力的心理环境,不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在的心理感受。

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要教会学生组织恰当的语言文字正确答题。

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二是用什么技巧写的,三是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每一方面都可再分成若干小点来答。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陂碾成尘。”前人评价这首诗说:”安石遗情诗外,其悲壮即寓闲谈之中。”请作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范文2

一、认真体会高考命题趋势。争取训练全面到位

考纲要求是:“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近两年考查点都出在语言层面上。具体说出在“关键词”的鉴赏层面上,随着命题的成熟,我想命题的角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题型选择上尽可能全面,让学生对各种题考查角度和方式都有一定的认识和准备。例如,读杜牧《江南绝句》,明代杨慎批评此诗,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你同意这种批评吗?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的看法。此题重在对诗歌意境的评价,是较高层次的鉴赏要求,当然评价的前提还是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教会学生鉴赏的基本方法

把握思想感情的一般方法首先是审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题目暗示了所写内容,考生通过审题可以达到了解诗歌大意的目的。其次是看作者。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其实就是要求我们真正读懂这首诗写了什么,理解作者写诗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再次,抓诗眼和尾联。即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字和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的诗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要求考生能辨别分析诗歌中常用修辞方法;掌握诗歌中常用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和抒情;常见艺术表现手法及作用,如对比、象征和用典等。不仅要能辨识,更重要的是能结合诗篇进行分析。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看似写诗人伫立岸边所见之景,实则写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这种手法,叫融情于景。“枯藤老树昏鸦”气氛黯淡凄凉,“小桥流水人家”气氛安定祥和,二者形成对比更增添了漂泊游子的思乡之情。

三、要注意不同类别古诗的特点,加强鉴赏的针对性

按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可分为山水用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五种。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把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咏物诗特点在于托物言志,首先把握所咏之物特点,进而体会作者在其中所寄托情感;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慨,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深思,蕴含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四、扩大课外阅读,使学生多亲近古代诗歌

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光靠课堂上讲和练习远远不够的,平时多读多品一些好诗。

诗歌鉴赏范文3

1、关注题干。诗歌鉴赏题,总有一句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这些题干,我们往往忽略,但是其中暗含不少可用信息。例如,从题干中我们可以得知,您要做的是唐诗还是宋词,了解这些就等于知道诗歌创作的总体背景。另外,也告诉您要做的是诗还是词,诗词是两个不同的题材,在答题思路上也稍有不同,利于调动我们答题思维的方向。甚至有的题干会告诉我们更多关键的信息,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卷的题干是“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我们要解答的是一首唐诗,题材是边塞诗。了解这些。我们就可以用大脑中储藏的边塞诗的知识来答题,确保答案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所以,题干不容忽视。

2、标题和作者不容小视。我们所接触的诗词大体有送别诗,咏物诗,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题材。而这些题材在标题中有所暗示。例如:2007年江苏卷诗歌鉴赏的标题《登金陵凤凰台》作者李白。仔细分析这个标题,“金陵”是南京的别名,“凤凰台”一个南京的古迹,“登”是动词,登上。标题合在一起:登南京的凤凰台。由此可知,该诗应该是一首怀古诗。再结合我们所熟悉的诗人李白的经历,可以得知,本诗李白借登临南京凤凰台这一历史古迹,来抒发自己感情,了解这些后,我们自然会想到怀古诗的相关知识,例如,对比手法的使用,抒发昔盛今衰之情等。

3、诗歌中景物描写。古代大多数诗词中,多数都有景色描写,诗中的景即我们所说的意象,抓住这些意象,作者感情基调便有了很好的把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对这些意象的积累和识记。例如:见到“柳”我们会想到送别,见到“酒”我们会想到忧愁,见到“南浦”我们会想到送别等等。另外,如果景物多,就考虑到诸多景物放在一起营造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诗歌的感情基调,往往也是作者的感情。例如2004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征人怨・柳中庸》原诗: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其中“马策与刀环、黄河和黑山”等都是暗示战争的词语,在解题中它们就应该引起师生关注。

4、诗词中注释不能忽略。有的诗歌鉴赏题中有注释,这是解题的很重要的突破口。我们可以设想:为什么命题人要加注释?如果没有这个注释是不是就影响学生答题?可见注释的重要性,而且这些注释内容并不固定,有的注释是介绍作者或是本诗写作的背景,了解这些就了解到写作本诗的动机,利于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有的注释是对诗句中部分词语的解释,了解这些至少对该诗句的答题意思有了解,利于解题。例如:2005年江苏卷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如果不注意这个注释,我们或许不知道何为“苗发”,但是通过注释,再结合标题,我们知道,诗人开始怀念朋友了,下面的题目是不是做起来就容易许多?

5、命题人设置的题目,往往也有很多暗示。题目是考察学生,也是命题人认为这首诗的核心所在,了解这些题目对理解诗歌内容是有很大作用的。例如2010年江苏卷第三问“(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通过这一问中“代为之思,其情更远。”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即可。所以,诗歌鉴赏中的题目不能单纯当做问题出现,或许里面也有答题的暗示。

诗歌鉴赏范文4

关键词:诗歌鉴赏;答题策略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写景部分的答题策略

景物描写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有“凡景语皆情语”的说法,所以诗歌的各种题材中,无论是抒发感慨的抒怀诗,还是依依惜别的送别诗,甚至是咏史诗都少不了景物描写,那么诗歌鉴赏中关于写景部分的题型有哪些?又将如何解答呢?下面试做简单探讨:

对于诗歌中写景部分的考查总体上有如下三种:

一、直接考查意象类

意象就是熔铸了作者感情的物象,也就是构成画面的景物。

1.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2.答题思路:景物特点+主要意象

例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诗的最后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写了无边无际的碧空、渐远渐逝的孤帆、奔流天际的长江。

二、考查意境类

意境就是整个画面的氛围、基调。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2.答题思路:

(1)抓主要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图景画面。

(2)用简练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3)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了一片孤帆在碧空之下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天边,眼前只有一望无际的长江向天边奔流而去的情形(抓意象,绘画面)展现了一幅壮阔孤寂(概括氛围特点)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目送友人远去的惜别之情(感情)。

注:这类题的答法也适合景情关系的题

三、写景技巧型

写景技巧也就是在景物的选取上、景物的安排上、写景的手法上等方面的特点。具体可包括:视角层次(远近高低等)、感官(视觉、嗅觉、听觉等)、色彩(鲜明、暗淡等)、动静结合、工笔细描与粗笔勾勒结合、虚实结合等

1.提问方式:

(1)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或是怎样写景的?

2.答题思路:

(1)明确特点

(2)特点的表现

(3)概括氛围特点

(4)表现的内容感情

例如: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问题: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这首诗既写了桃红、柳绿、落花等静景,又写了莺啼的动景,动静结合,红绿色彩鲜明(特点和表现),描绘了一幅幽静优美的春景图(氛围),表现了山客闲适恬静的心情(感情)。

以上只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题型,希望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对同学们的做题有所帮助。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二:“描写景物的特点”或“描写的景物特点”问法的细微差别

审题向来是做题的关键,而同学们往往在考试或做题的过程中急于做题而忽视了对题干的审查,殊不知,有时一字之差,答题的方向却是截然不同的。每一届的学生在诗歌鉴赏时做到类似于:请简要谈谈本诗“描写景物的特点”或“描写的景物特点”时,都会混淆,认为这两种问法是一样的,为避免出现错误。下面,我们就简要谈谈这两种不同问法的答题方向与方法。

“描写景物的特点”意即描写景物时用到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感官方面的视觉、嗅觉、听觉等,色彩方面的鲜明、绚丽、灰暗等,观察角度方面的仰视、俯视、远看、近观等。

“描写的景物特点”则主要就所描写的景物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而言,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优美宁静,或萧瑟凄凉,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概括得出。

下面就举例来具体看一下这两种题的答题方向与区别:

例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诗,其实,杜诗中也有不少“以诗为画”之作,这两首绝句就是如此,请简要赏析这两首诗在写景上各有什么特点。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分析:这道题属于“描写景物的特点”型。第一首中前两句作者从整体上写了春日温暖大地、春风吹拂、花草飘香的景象,三四句具体写了春暖泥融、飞燕衔泥搭巢,沙滩变暖、鸳鸯在上酣睡的情景,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其中“迟日江山丽”与“沙暖睡鸳鸯”是静景,“泥融飞燕子”整体上是动景,做到了动静结合。第二首写景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色彩上,绿、白、红色彩对比鲜明。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待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诗歌首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诗歌鉴赏范文5

一、 建立系统的知识储备库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歌在中国曾经无比的灿烂辉煌,作为一门独特而魅力无穷的艺术,不仅流传下来无数的美妙诗篇,同时也创造了很多的诗歌专业知识。对这些知识,我们必须要有一些认识和理解,这样我们鉴赏诗歌才能有“底”。

1熟悉一些常见的意象及其暗示意思。

“月亮”(思乡)、“”(清高)、“梅花”(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松”(坚贞,高洁品质)、“莲 ”(爱情)、“梧桐”(凄凉悲伤)、“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感伤)、“浮云”(漂泊的游子)、“丁香 ”(愁思或情结)等。

2了解一些常见语言特点。

清新、平淡、绚丽、明快、自然、含蓄等。

3知道一些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

铺陈直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描写、工笔白描、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形写神,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情、情景交融,以小见大、化用典故、意象叠加、联想想象、象征寄托、乐景写哀、明褒实贬、寓褒于贬、超越时空、换位描写、渲染铺垫、伏笔照应、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诗中有画、赋、比、兴等,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借代、对偶、夸张、互文、隐语(谐音、双关)等

4了解一些常见的诗歌思相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田园隐居、忧国忧民、思乡怀人、建功立业、离情别绪等。

5熟悉一些著名的诗人,能背诵一些名句名篇。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熟读古诗几百首,便能吟咏也会赏析。

以上内容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积累整理,理解熟悉。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做题才能正确运用术语,才能专业,才能准确,从而把握住得分点。

二、 全面把握信息,理性分析鉴赏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应该是读懂诗句,理解诗意。全面把握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信息。

1主信息:诗句。诗歌的主信息当然来自诗句,诗句是由意象组成的。竟象就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景、物、人、事等。我们通过读诗,明白诗句写了何景,咏了何物,叙了何事,谈了何人,然后由整个诗句的意境去体会、感受诗人发了何议,抒了何情,阐了何理,表了何志等。如: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们从诗句中可以看到披蓑戴笠,不动声色地孤舟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是诗的主要意象。其次“千山”皆无鸟飞,“万径”不见人踪,连同那一条江,都笼罩在寒雪中。是渔翁所在的环境。通过对全诗信息的把握,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白,这渔翁形象,正是“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逐南荒的诗人远离尘世、清高孤傲、坚贞不屈的精神境界的象征。

要能准确理解,敏锐捕捉诗人的情、志、理,还得重视一个因素,那就是诗中的关键字、词、句。就是所谓的“炼字”或“诗眼”。它们常常是我们理解诗意的“密钥”,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境界全出。”因为“闹”是热闹,当它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春光烂漫之意。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写出了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抓住这样的关健字、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所以这也是命题人常设的考查点。

2次信息:题目,作者(知人论世),注释。

要能全面把握信息理解诗篇,题目,作者,注释它们都是破解诗歌的关键。

(1)题目往往给我们点出了诗意和内容甚至情感基调。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个题目告诉我们和尚是去朋友的隐居的地方探望他,题目中一个“幽”字是全诗的诗眼,所以为了表现一种静谧的意境,“敲”字以声衬静,比“推”字更好。又如

村 居

张舜民

水饶陂田水饶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究竟是悲是喜呢?诗中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两句,“无人”、“寒鸦”这样的竟象,好像应该是萧瑟、悲凉,但结合全诗的内容和意境来看,尤其是从题目《村居》来看,可知是诗人写自己闲居村中所见所感, “牛背无人”是小孩子玩去了,“寒鸦两两归”是鸟儿双双回巢了。就知道诗中应该是表达对乡村闲适、安逸、自在生活的喜爱之情。

(2)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胸襟气度,不同的关注对象等,如李白的浪漫狂放、个性张扬,杜甫的忧国忧民、沉郁沧桑,苏轼的豪放旷达,柳永的缠绵多情,陆游的悲壮爱国,陶渊明的朴素自然,王维的恬淡优美,李清照的婉约凄切等,所以我们还可以从作者推知其诗意、诗情。

(3)再有就是注释,它不仅仅是注解一些字词的读音意义,有时还注解作者当时的境况,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其壮年还是老年,失意还是得意, 升迁还是贬谪等情况,从而推知其内心情感的悲欢愁喜等。

三、 看清题干要求

在做题之前,千万要仔细审题,看清题干要求,看命题所给出的考查点是什么,要求怎样作答。注意“简要分析”、“赏析”、“结全诗句”之类提示,明确思路走向,知道从哪些方面提取信息,思考作答。如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四川卷)(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 ① 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 趱:赶快。

诗歌鉴赏范文6

文/槐松

在高考复习中,诗歌的复习教学一直是令人头疼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怎么能让诗歌教学的复习有序而得法,受高效课堂教学思路的启发,我做了以下尝试,收效还不错,现与大家分享,望各位有识之士多提宝贵意见。

诗歌之所以让我们头疼,一个重要原因是千头万绪,考点多而杂,学生阅读量又严重不足,很难对诗意有准确的认识。所以我思考的核心是怎么能让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有序化,条理化,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自愿地多读、多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我尝试过由浅入深,像大多数复习资料归纳的那样,从意象着手,辐射到考点――形象、炼字(词语)、语言、手法、思想情感,这样考点面面俱到,但是,这样的尝试没从根本上简化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因为这种方法的教学,在涉及各考点时要力争把各点有代表性的部分都要练到,加大了习题的量,事倍功半。比如在讲到形象的时候,要讲到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拿其中一方面人物形象来说,就有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的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三方面,只从其中诗人的形象分析,就既有隐含的又有鲜明的,而且形象难以用统一的视角去分析,所以即使讲过后,学生也只能对答题大致思路有点印象,难以对诗歌整体有清晰认识。虽然这对考试有一定助益,但从学生素质和兴趣培养方面说实在没有起到语文该有的熏陶感染作用。

于是,我改弦更张,从诗歌的思想主题出发,将诗歌所有考点融会其中,具体做法如下。

先把诗歌按思想情感分成六大部分:咏物诗、送别诗、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羁旅闺怨诗,将这六大部分交由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将这六大类诗歌的常见意象、语言特色、常见作家、思想归类、常用手法,通过合作学习明确,并在课堂展示。而其他一些诗,如人生际遇、生活杂感、即景抒情、忧国伤时、建功报国、谈禅说理,再由师生合作补充。

在学生展示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调动了多方面的学习资源,从各种信息渠道搜寻了许多好诗好句,为了让其他同学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讲解内容,学生能自发地课前整理几首典型诗歌介绍给同学们,并带领他们一起阅读品味,这比我们老师能带领他们做的多得多,在课前有准备的前提下,在课堂进行展示的过程中,他们也能结合具体诗句,将条理梳理得清晰,内容讲解完整而全面,听者也适时提出各种问题,老师再加以适时点拨,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把老师应在课堂讲到的内容全都呈现出来。同时在小组共同探讨、组织语言展示、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也经受了多方面的锻炼。一堂课下来,紧张而充实,学生也意犹未尽。

课后,我觉得这种方法有几点好处:

一、变教师讲为学生讲,形式新颖。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教师要相信学生,学生能解决的交给他们解决,学生能展示的要学生展示,学生通过点拨能实现的老师通过点拨帮助他们实现。让学生有成就感,获得感。

二、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利用各种手段:分工、查找资料、选择材料、归纳整合,让学生们更娴熟地利用资料和多媒体学习。

三、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查找的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多阅读多接触了大量的课外诗歌。

四、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许多惊喜,他们运用的手法,有些是我们教师所没想到的,也许是我们所欠缺的,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上一篇vpn技术

下一篇雷锋的好人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