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张爱玲语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张爱玲语录范文1
1、男人彻底懂得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2、爱情, 原来是含笑饮毒酒。
3、“秋色无南北,人心自浅深”,这是我祖父的诗。
4、一个女人,倘若得不到异性的爱,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这点贱。 ——《倾城之恋》
5、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
6、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7、写小说非要自己彻底了解全部情形不可(包括人物、背景的一切细节 ),否则写出来像人造纤维,不像真的。
8、凡事皆有代价,快乐的代价便是痛苦。
9、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10、太大的衣服另有一种特殊的诱惑性,走起路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的地方是人在颤抖,无人的地方是衣服在颤抖,虚虚实实,极其神秘。
11、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半生缘》
12、别人写出来的东西像自己,还不要紧;只怕比自己坏,看了简直当是自己“一时神智不清”写的,那才糟呢!
13、我以为爱情可以克服一切,谁知道她有时毫无力量。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阴晴圆缺,在一段爱情中不断重演。换一个人,都不会天色常蓝。
14、从前上海的橱窗比香港的值得看,也许白俄多,还有点情调。 按:近年香港也有值得大看特看的橱窗了。
15、我小时候没有好衣服穿,后来有一阵拼命穿得鲜艳,以致博得“奇装异服”的“美名”。穿过就算了,现在也不想了。
16、很多女人因为心里不快乐,才浪费,是一种补偿作用。例如丈夫对她冷淡,就乱花钱。
17、我故意不要家里太舒齐,否则可能:(一)立刻又得搬家(二)就此永远住下去,两者皆非所愿。
18、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 互不相识, 忽然有一天, 他们相识, 相爱, 距离变得很近。
19、本来我以为这本书的出版,不会像当初第一次出书时那样使我快乐得可以飞上天,可是现在照样快乐。我真开心有你们在身边,否则告诉谁呢?
20、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21、我们下一代同我们比较起来,损失的比获得的多。例如:他们不能欣赏<红楼梦>。
22、男人憧憬着一个女人的身体的时候,就关心到她的灵魂,自己骗自己说是爱上了她的灵魂。惟有占领了她的身体之后,他才能够忘记她的灵魂。
23、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
24、相爱却不能相恋,相恋却不相爱。
25、男人做错事,但是女人远兜远转地计划怎样做错事。女人不大想到未来——同时也努力忘记她们的过去——所以天晓得她们到底有什么可想的!
26、我喜欢的书,看时特别小心,外面另外用纸包着,以免污损封面,不喜欢的就不包。这本小说我并不喜欢,不过封面实在好看,所以还是包了。
27、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花凋》
28、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的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29、爱情是风花雪月的事,失意的人是玩不起的。
30、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31、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出自《张爱玲语录》
32、1955年离开香港前,我乘船到美国去,在檀香山入境检查的是个瘦小的日裔青年。后来我一看入境纸上的表格赫然填写着:“身高六尺六寸半体重一百零二磅” 不禁一笑——有这样粗心大意的!五尺六寸半会写成六尺六寸半。其实是一个Freudian slip(弗洛依德式的错误)。心理分析宗师认为世上没有笔误或是偶尔说错一个字的事,都是本来心里就是这样想,无意中透露的,我瘦,看着特别高。那是这海关职员怵目惊心的记录。
33、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34、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因缘际会的时侯好好的珍惜那短暂的时光。
35、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
36、相逢,不是恨晚,便是恨早。
37、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38、你爱我吗?已经爱到危险的程度了。危险到什么程度? 已经不能一个人生活。
39、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40、一个人在恋爱时最能表现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质。这就是为什么爱情小说永远受人欢迎――不论古今中外都一样。
41、有些作家写吃的只捡自己喜欢的。我故意写自己不喜欢的,如面(又快又经济)、茶叶蛋、蹄膀。
42、我有一阵子不同别人接触,看见人就不知道说什么好。如果出外事,或者时常遇到陌生人,慢慢会好一点,可是又妨碍写作。
43、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金锁记》
44、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半生缘》
45、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从此,人生不再纯粹。
46、“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倾城之恋》(范柳原对白流苏说的)
47、办杂志,好像照顾嗷嗷待哺的婴孩,非得按时喂他吃,喂了又喂,永远没有完。我一听见xx的计划就担心这一点。
48、然后有一天,不再相爱了, 本来很近的两个人, 变得很远, 甚至比以前更远。
49、爱火,还是不应该重燃的。重燃了,从前那些美丽的回忆也会化为乌有。如果我们没有重聚,也许我僣带着他深深的思念洽着,直到肉体衰朽;可是,这一刻,我却恨他。所有的美好日子,已经远远一去不回了。
50、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最不缺青春了。 ——《倾城之恋》
51、无法厮守终生的爱情, 不过是人在长途旅程中,来去匆匆的转机站, 无论停留多久,始终要离去坐另一班机。
张爱玲语录范文2
宋以朗忙碌成果之是于2010年香港书展现身的《张爱玲私语录》,收录了比旧版多一半的张氏金句,亦有她和宋氏夫妇的私密通信,尽管经过节录筛选,却仍令普罗张迷或专业研究者都读得入神入味。值得高兴的是,宋先生于前言表明他们仨的“书信全集正在整理,将于日后完整出版”。惟望尽快,而且誓要补回被筛走的那部分,甚至应该考虑以源文件形式留存于某个研究机构供有心人尽窥全豹。
新旧版的张爱玲语录,除了内容数量有别,某些字句亦稍为异动,所以读时,别偷懒,必须看注释。像《秧歌》在美国出了英文版,张小姐心情亢奋,新版写的是“不会像当初第饮出书时那么使我高兴得可以飞上人。但是现在照样还是快乐,我真开心有你,否则告诉谁呢?”旧版的“你”则写成“你们”,意指不只邝文美,更包括宋淇,
为何旧版印行时,把原稿的单数“你”变成复数“你们”?是宋淇当年在编辑审稿时。心里吃醋,觉得“我也跟张爱玲很要好啊,怎可能遗漏了我”而擅自加入一个“们”字?抑或邝文美爱夫心切。扭心丈夫吃醋,主动在帮忙审校打印稿时在校样上把他夹带进来?张爱玲呢?她自己心里到底怎么想?你抑或你们?乱世里的文人友谊,本身就像一出精彩的戏码,高低起跌,变幻无边。新版语录铺陈了三个人的深刻情谊,我们能做的只是隔世羡慕,以及,景仰。
《张爱玲私语录》300页,一半是张氏金句。另一半是她与宋淇夫妇的私密通信,起始于1955年,终结于1995年,头尾完整40载,一方在港。另一方在美,纸上传达问候与细述近况,故事人物情景心情,统统都在,影像感十足。如果有人拍电影《张爱玲传》,不妨以这批书信贯穿全局,你说她说他说,三位挚友,一批书札,谈吐出一个时代的风云跌宕。
1994年5月,邝文美把《明报》副刊以及一些谈及张爱玲的杂志寄给她,信罩写,“让你领略一下香港日前的文化动态,不知你收阅后会有什么感想?我觉得1997的阴影愈来愈浓,我们滞留于此的‘边缘人’心态都不大正常似的,开始对自己的判断力失去信心”。3个月后,张爱玲同信道,“97大限当前,还有更大的忙乱。我每次看到香港的消息都觉得恍惚。”又过了2个月,张爱玲写信给邝文美道。“97前你们离香港,我也要结束香港的银行户头,改在新加坡开个户头,无法再请你,非得自己在当地。既然明年夏天要搬家,不如就搬到新加坡,早点把钱移去,也免得到临时的混乱又给你们添一桩烦事。”但或因曾被在大陆生活的经验吓怕,她竟把邝文美的感慨误读为有离港之意,宋淇后来回信郑重表示“误会大而深,我们从来没有打算因97来临而离开香港”。
书来信往告终于1995年8月初,距离张爱玲病逝仅有20多天。三位挚友的笔墨交流变为绝响――不知道也极想知道的是,当张小姐过世的消息传来,宋淇夫妇在做什么、想什么?流泪,默然’
张爱玲语录范文3
关键词:后殖民;南洋;双重缺失;寻找身份;
如果说上海与香港是张爱玲的受业与成名之地,是其日后津津乐道和不断呈现的风景,那么南洋则一直沉默不语。本文中的南洋即现在的东南亚国家,包括新加坡、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从文学的角度看,“南洋”更多是一种观念性、参照性的存在,它较之“东南亚”多了一种诗意的文学联想,同时也包含了一种同中国的关联,东南亚一带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尚属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而南下的华人也都还心系家邦,“南洋”一语更能传输他们的心态。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南洋在张爱玲的小说、散文和回忆录里时有出现,在考察她与南洋的渊源时,港大与其母亲黄逸梵是两个无法忽略的因素,与此相联系的,还有上世纪的上海书报及影视传媒业,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其华洋杂处的社会文化氛围对张爱玲南洋形象的建构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
1939年,张爱玲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伦敦大学,后改入香港大学,此前的圣玛丽亚女校及港战后的圣约翰大学教育,为张爱玲作品的笼上一层西方色彩,而港大所接触的人事,为南洋进入其写作视野提供了某种契机。1942年,在新加坡的黄逸梵生死未卜,其男友一年前已死于战火。在与母亲的书信往来中,张爱玲未尝没有对南洋形成一种文化上的认识。她在《对照记》中描述过母亲与东南亚的交集。1936年,黄逸梵绕道埃及与东南亚回国,在马来亚购买制作手袋的皮革,上海成为孤岛后去了新加坡,1948年,黄逸梵在马来亚侨校教过半年书。在港大,她还结识了此后半生的女友炎樱,炎樱的母亲是天津人,父亲是锡兰人(今斯里兰卡)。炎樱是一位奇异的女子,爱好画画,喜欢服装,聪明而富有才华,张爱玲《传奇》的封面都是由她设计的。炎樱虽不太懂中文,可她奇异的言行举止,深得张爱玲赞赏。在《炎樱语录》中作者写了炎樱的睿智和大胆,以其为题材的散文有《双声》、《我看苏青》等。1955年,张爱玲乘坐轮船到了美国,是在其介绍下搬进了哈得逊河附近的慈善机构的女子职业宿舍。笔者认为,南洋进入张爱玲的研究视野,与炎樱有很大关系。炎樱个子小而丰满,黝黑的皮肤和会撒娇的眼睛,张爱玲笔下的娇蕊则是“她的肉并不多,只因骨架子生得小,略微显胖了一点。”这一形象应是以炎樱为原型的。张爱玲笔下涉及到南洋的散文片段有:
苏雷珈是马来半岛一个偏僻小镇的西施,瘦小,棕黑皮肤,睡沉沉的眼睛与微微外露的白牙。像一般的受过修道院教育的女孩子,她是天真得可耻。她选了医科,医科要解剖人体,被解剖的尸体穿衣服不穿?……这笑话在学校了早出了名。
从中不难看出张爱玲对南洋的不无调侃。他们的皮肤为棕黑色,他们娇生惯养吃不了苦,他们懒惰、怯弱、无知,在精神上苍白无力,“天真得可耻”,其文明如同“在蒸闷的野蛮的底子上盖一层小家气的文明,像一床太小的花洋布棉被,盖住了头,盖不住脚。”他们是“思想上无家可归的”,“没有背景,没有传统”,在与现代都市文明的交接中,很容易让人产生羞耻伤恸感。她在《到底是上海人》写道:
一年前回上海来,对于久违了的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在香港,广东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夸瓜,像代乳粉的广告。
毫不掩饰地表示对上海人之通和有分寸的坏认同,印度与马来人的黑瘦,与上海人的白胖相比较,几乎就是落后与文明、健康与病态的象征。作者认同月女,不仅由于两人相似的家庭不幸,也因后者持与自己相近的文化立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南洋的文化态度。应该说,她划出了一个优与劣的圈子,属于南洋的则属于贬抑的对象。
二
张爱玲语录范文4
这么近那么远,让我想起了徐志摩的诗,读来也是那般的有感觉。
张爱玲曾在她的小说里这么描写那动容的相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人的缘分也是这么巧,不早也不晚,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就那么遇上了,轻轻的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或许有的来不及道声“你好”就被人流冲散在时间无涯的人海里,离的这么近相隔却那么远。
答应你要写的却一直找不到有感觉的文字来表达,一个巧合的匆忙一瞥,竟然于千万句中发现了,没有早也没有晚,刚好看到了,来不及打量那含满深情的文字,就早已被这简单而寓意深远的“这么近那么远”触动了,就一眼,却是那么的有感觉。
正如别人文字下那浪漫的偶遇邂逅一样,一眼,却看出了一世纪的感觉,并读出了深意。
从未相遇却已相识,这样的故事亦然出现于网络通讯发达的今天。
一个在彼岸,一个在此岸。
两岸的中间再也不是长长的天河,而是一根网络的线。
你来了,我走了。
你走了,我来了。
擦肩而过的回眸中,期待着轻轻的相遇。
于是,便有了时断时续的掉线。
后来,我来了,你走了。
你走了,我来了,总是擦肩而过。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这又是张爱玲的经典名言,很多人不相信,我却认为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出现的,不是每个遇见的人就是那个默默等待你的人,所以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伤害,这样或者那样的悲剧上演。
两个人,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有一天,却突然成了朋友,那种网络的这端网络的那端相谈甚欢的朋友。
这样的感觉如风,柔柔的拂过,不曾希望不曾陶醉,却也期盼,却也难忘。
你总是站在彼岸,一个人偶尔很小心的开着一些看似无关而认真的玩笑,我也是,站在此岸,回复着那些看似玩笑的话。
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这是我最喜欢的歌词,也是最爱说起的话。
每个人都有曾经美好的回忆,但是那些回忆里根本不是张爱玲语录中要等的人,回忆里的人离的再近,也终会走远,而那个等你的人,离的再远也会走近。
认识充满了戏剧性,过程却被时间的无涯掉的时断时续。
人有时候好奇怪的,绕了一大圈,最终还是回到了那个最初的开始。
这或许就是那些看似荒唐却也真实存在的缘分所致吧。
不记得是谁说过这样的话:若是有一天,走出了那层墙,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只说这么近那么远。若是你无法走出我,我无法走出你,这样再远也会很近,这便是心了。
张爱玲语录范文5
如果不怕粗俗,拿狗来比喻作家的写作,其实并无不当。每个作家都在文字的流浪里寻找写作之根,寻找精神的返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描绘过这种追寻,他说:“你如果静静地、久久地倾听,对流浪的眷念也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它不是从表面上看去那样,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思念。它领你回家。每条道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是诞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坟墓都是母亲。”在某种属于自己的熟悉的气味里,作家的精神得到诗意的栖居。一个成熟的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不同题材、主题的表现,都会渗透出独特的气息。艺术审美里有一个说法,“视不如触,触不如味”。当我们只是用视觉在看某物时,感受到的远不如用手去抚触时来得强烈,而用手抚触时的感受又远远不如全身心投入去体味物的本在的、整体的气质时所领略到的深刻。阅读一个文本,最根本的办法不是作抽象的思想分析,也不是呆板、机械的写作学上的分析,首先要把握的是作者的精神气质如何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或者反过来说,文字直接显现出来的作者写作时幽微的思想、情感的气味。
问题是,气味最直感,却又最难去描述、把握,如何才能领略文本之味,并由此“味”而触摸到作者思想情感的脉动呢?
一、在差异里学会分辨不同的文字之“味”
一个人最熟悉永远是自己,我们走入书店,喜欢这本书而不是那本书,其实正是自己与作者气味上的相投,这时书本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思想趣味及审美倾向。可是这只是一种直觉的喜欢,如果未经过辨析,它依然是含糊的,是非自觉的,读者要不断地研究自己,以自己为坐标,尝试多元化的阅读,才能最终确认自己的审美趣味,并发现这种趣味的优劣。
读大学时,读到钱钟书的《围城》,非常喜欢钱式比喻,鞭挞现实,入木三分,淋漓恣肆,实在痛快。比如,在船上初次介绍鲍小姐时,描写她“只穿绯霞色的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色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而那些男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停。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些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裸的。鲍小姐并未,所以他们纠正为局部的真理。”那时会把类似的比喻抄下来,讲述给别人听,觉得真是痛快淋漓。相比之下,韩寒的《九重门》应该是向钱钟书致敬的作品,刻薄也学得不错,多了调侃,而如果从广度上说,对社会的批评深度则不够,钱氏触及则是整个时代中知识分子众生态。后来读张爱玲,比喻也用得好。比如大家熟知的“红玫瑰”“白玫瑰”的比喻:“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细细品味,慢慢发现张爱玲的比喻实在是好多了,不仅有钱氏的具体形象,更有两性关系的精辟见解,显然境界上要开阔得多。钱氏的比喻很有力量,很刻薄,过眼不望是因为够毒,深究则浅薄,张氏则更悠远,更值得品味,像好的香水或好的茶一样,耐闻,耐泡,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种气味能飘得远,又能怡人,则是好味道。为什么我说钱氏的比喻不如张爱玲,根本的原因即在于此。张爱玲怎样刻薄毒辣里都有仁慈在,钱钟书则高高在上,慈悲不够。三个人的比喻一比较,高下立分。着迷于这样有力量的比喻很多年,后来读到冰心的一个比喻:“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清新,静穆,柔软,意境宏远而又切近,细读数遍,觉得自己的灵魂像得到了洗礼。
对自己喜欢的比喻的不同感悟,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想趣味,在钱钟书那里,我看到自己对精巧的思维的喜爱,但同时也看到自己气质中的粗野、刻薄,在张爱玲那里则体会到深刻和仁慈,在冰心那里则看到单纯。通过这种差异性的辨析,慢慢地确立了自己的审美趣味,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在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寻“味”,首先要通过多元的阅读,让学生认识各种文字的不同的“味”,培养出非常精致的嗅觉,也只有通过这种多元参照,学生才能慢慢认识到自己生命里的特殊气质,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味。
二、在文字的自性中寻“味”
寻味,即是寻找最本源的东西。其最本源的东西,往往是一个调子,一种氤氲,是思想的咏叹调,它在阅读中首先被我们直觉为一种情感。要明晰地理解这种情感,就要返归文本,在文字中去感受,体会文字自性所透露出的秘密。在《故都的秋》里,我们随时可以感受到北平之秋的“清,静,悲凉”,可是北平之秋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是这样的感觉呢?作者“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为什么这么急迫呢?作者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十余年未逢故都之秋,为什么单赶这一刻?这些疑问,在一遍遍的品味中会慢慢获得解答。阅读此文,我们总能感受到作者的叹惋,他所描写的北平秋景,总透着某种哀逝之美,非常短暂,也蓄结着某种悲愁。“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清寂寥落;“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秋蝉的鸣叫,是“衰落的残声”;桥头树底话秋凉,“一层秋雨一层凉”,“层”字平平仄仄起来,念错的歧韵,好是好,可总有哀挽伤悼的意味。而写到佳日胜果,如果我们足够敏感,就能读到这种极其浓重的伤悼之情了。“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这是一句极具意味的话。作者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舍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北国的秋怎么就留不住呢?如果我们联系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1934年8月,文章所流露出的伤悼之味就一点不难理解了。1934年4月17日,日本发表侵华宣言《天羽宣言》,加紧侵华步伐。1936年5月27日,郁达夫又写了《北平的四季》,结尾这样写首道:“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伤悼之情,直书不隐。
读《故都的秋》,在文字所流露出的哀惋气息里寻找所附着的情感,才能理解作者最深沉的情思。
再举一个例子。读《论语》时,很多同学感觉各个章节的语录较为零乱,这其实就是一种直觉,应该说基本是准确的,林语堂就曾说过“《论语》这书编得太坏”,因此,读下来对孔子思想的整体把握就很不容易清晰。《论语》和孔子思想的秘密在哪里呢?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想象了马可波罗与忽必烈汗的对话。这段对话大有深意。
马可・波罗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描述一座桥。
“可是,支撑桥梁的石头是哪一块呢?”忽必烈汗问。
“整座桥梁不是由这块或者那块石头,”马可答道,“而是由石块形成的桥拱支撑的。”
忽必烈汗默默地沉思了一阵,然后又问:“你为什么总是跟我讲石头?对我来说,只有桥拱最重要。”
波罗回答:“没有石头,就不会有桥拱了。”
这段对话里隐藏着思维的两方向的互动:细节的――整体的、本源的――结构的,这两者之间的互动。思想更多的是蕴含在结构里的,而不仅仅是在只言片语中,拂去语言所蒙上的历史的尘埃,回溯到材料本身,去寻求它们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或许我们能领会到整座“拱桥”的精神及其存在的秘密。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无解的永远在行进着的问题,凡所确定,即是应该抛弃的,否则它则违于生命的本义;我们能够确定无疑的只是物质的世界,对于精神来说,最核心也最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永远是我们无法碰触的沉默的中心。印度哲学家克利斯那穆尔提说:“任何终极问题――实在、真理、梵、生命奥秘、生存、人性、上帝――肯定不为那些理解者所理解。”孔子所沉默的东西,或许正是他本在中最核心的东西,只有尽可能地理解孔子所沉默的东西,我们才可能去靠近孔子的思想本身。可是,如何才能触及这个结构性的核心呢?孔子对什么东西表示了他的沉默呢?整部《论语》,莫过于一句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柴静在《看见》里说,“逻辑自会把结构的链条只只咬合”,我必须将自己最不可理解处与孔子最深沉的沉默联结在一起,相互照亮,我的生命结构与孔子的生命结构要得以浑一,或许才能寻找到共同的思想气息。按照卡尔维诺的提示,整座桥梁的组成材料是一块块的石头,通过研究石头的质地、打磨的角度、重量等等因素,或许我们会慢慢理解桥拱的形成。要寻找基本的结构,就必须必须借助于具体的言语。我们强调对文字自性的理解,要理解“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句的深刻内涵,对“利”、“命”、“仁”就要作深入的分析。以“利”为例:
“利”,甲骨文(禾,庄稼)(刀),镰刀与庄稼之间的两点,表示振落的庄稼籽实。造字本义是,用快刀收割庄稼。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可见孔子正视“利”是人的正当追求,是一种正常的欲望。他主张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反对的是贪小利,也就是出于对名利的渴望而不择手段去追求满足自己的贪欲。他的弟子冉求做季氏家臣,帮季氏收刮民脂民膏,聚敛不义之财,他说:“冉求非我徒,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表现了极端的愤怒。快刀收割庄稼,自然是件好事,可如果面对现实利益也汲汲于求,过于“麻利”,对整个社会来说就不是好事。孔子之所以“罕言利”,是因为他主张“养民、爱民、富民”,太史公说“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民富”自然“礼全”,这正是他所提倡的“礼乐”治国。孔子所处身的社会“礼崩乐坏”,从上至下都急于逐利,说到“利”都是“小利”,都是不正义的“利”,因此他很反感。同时,在不健康的社会环境下,即使正面宣讲,也往往会带来更不好的影响。这种现象有一个名词叫“破窗心理”。我们现在看到的病人砸医院,追杀医生,其实正是这样一种现象。孔子“罕言利”,还因为孔子认为要具体地去实践,而不是空谈。基于对“利”的透彻理解,孔子提出了以“仁”为途径,解决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进而表达了他的天命观。只有对 “利”“仁”“命”这些词语作深入的辨析,我们方能触及孔思想核心。
张爱玲语录范文6
1、你若一直在,我便一直爱。
2、那都是很好很好的,我却偏偏不喜欢。——金庸白马啸西风
3、许多时候,女人以为自己伤到了男人的心脏,而实际上,男人觉得只是擦破了点皮罢了。
4、从前我以为牺牲可以成全幸福,这么多年来我才知道我错了,牺牲自己并没有让人得到幸福。因为真正爱着的人,哪怕那个人离开了,另外一个人也不会因此而停止爱他。
5、他即使有千般不好,万般辜负,毕竟是我爱过的人。
6、所有的深情,原来是由许多细碎的时光一一串成的,就像一串亮着迷蒙微光的小灯泡,静静地俯伏在脚边,照亮着我们彼此相依相伴的身影。当时只道是寻常,直到一天,灯火已阑珊,我们才发现,那些寻常日子是多么美好的祝福。
7、经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年少。
8、一辈子那么长,一天没走到终点,你就一天不知道哪一个才是陪你走到最后的人。有时你遇到了一个人,以为就是他了,后来回头看,其实他也不过是这一段路给了你想要的东西。
9、人人都说你活该凄凉,其实没人懂你的情长。
10、曾经以为,爱情是人生的全部;然而有一天我发现,那只是我浪废了最多光阴的一部分。曾经以为,爱上了,就不会寂寞;然而有一天我发现,寂寞还是爱上了我。
11、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顾城
12、不是所有的记忆都美好,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记忆,岁月的河流太漫长,大部分的人与事都会被无情地冲走,但是,与青春有关的一切,总会沉淀到河底,成为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令我们念念不忘的,也许并不是那些事和人,而是我们逝去的梦想和激情。
13、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尼采
14、那一瞬间,你终于发现,那曾深爱过的人,早在告别的那天,已消失在这个世界。心中的爱和思念,都只是属于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纪念。我想,有些事情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记念的,有些事情能够心甘情愿,有些事情一直无能为力。我爱你,这是我的劫难。
15、遇见的一部分叫做缘分,另一部分,我们叫它劫数,有命中注定就有在劫难逃。
16、如果某个男子主动替你拎包,让你在道路的里面走,主动为你拉椅子,不要因此而感激涕零。这只能说明他之前有无数个女朋友教过他这一点。越是细节完美的男人,对女人而言越是挑战。
17、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青春是一场伤痛,来不及了。
18、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