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企合作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企合作研究范文1
目前,各地涌现的各种职业技术类院校,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教育风潮。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课程开发一、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Cooperative Education演化发展来的。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职业教育需要行业的参与和配合,这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校企合作是职业技术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学生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
二、校企合作的方式
通过在校内的实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如下:
1、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 实行“订单培养”,要求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学生从进校起,学校就应将其就业作为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
2、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非基础教育学校学生毕业前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方式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
3、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教育团体,是近年来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模式。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利于整合多方力量,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利于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系统培养技能型、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例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整合了教育资源,对原分属教育、劳动、农口、人事等9个部门的18所同类院校进行整合,成立佳木斯技师学院。并于2008年4月8日正式成立佳木斯职业学院,正式列为国家高校序列。根据发展需要,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避免重复投资,组建佳木斯职教集团管理委员会,以统筹集团内部所有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一体化发展。对于资源的共享,资源的节约和教育理念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企业可以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
5、生产经营模式
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其他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的项目投资经营,建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学校以场地或其他现有资源作为股份参与投资,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以生产项目带师生实训,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
6、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7、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内容,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研究范文2
关键词:校企合作;项目;必要性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本文试图以台湾醒吾科技大学为例,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制度建设方面
1955年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就成立了“中央建教合作委员会”负责规划与推动建教合作,1969年在台湾地区行政部门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人力发展小组下专门成立了“建教合作推动小组”。台湾地区为结合岛内技术与研发人力之资源,有效整合教育部门、“科技部门”与经济部门等相关门产学合作资源,以协助各部门扩大产学合作相关计划之资源投入,2007年7月经济部下设“整合型产学合作推动办公室”。此办公室成立主要宗旨为整合相关部门产学合作资源,扮演强化跨部门资源联结,以有效推动大专院校进行研发、技转、孵化组织整合,成功激发产学合作能量的智库角色,协助规划现行各部门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作法,将培育、研发、产业发展不同面向加以整合,以促成资源运用效益最大化。在这样大的环境下,每个学院结合自身的条件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校企合作。
学校管理方面
校企管理部是负责运作校企合作的一个专门机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指导学校开发符合企业用工要求贴近市场的专业,对学校现有课程提出改革意见,核心课程有企业或行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其教学效果由校企管理部进行评价。结合企业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计划或企业骨干到学校授课、专业指导、讲座等计划,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培养更贴近企业人才。
项目来源方面
一般项目来源可以通过企业竞标、校企合作、协会联系、个人项目。艺术设计学院每个系在不同的时间聘请一些社会有影响力的名人到学校举办讲座,邀请一些企业到学校参观他们的教学成果,积极的宣传学院取得的成果等方式吸引一些项目。很多项目都是通过行业协会的来组织协商的,因此通过协会获得项目也是重要的途径。
课程设置方面
台湾大学要求每位学生四年共修128学分。每门课程2学分,18周36课时。由于醒吾科技大学的学生生源多为中专毕业生,在课程设置上,从大一到大三上专业课,大四一年到公司实习,并在这段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可以是实体项目也可以是虚拟项目。一年级多为专业必修课较多,专业选修课较少,二三年级课程多为专业选修课。一般参与项目的同学多为大二和大三的同学,有一定理论与实践基础。由于所修的学分不是很高,充足的业余时间确保可以参与到项目中来。
人员选拔方面
学校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得到锻炼,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在项目参与人员的选拔上,先在三年级选拔一分部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经过一段的时间确立一些能力好、态度好的同学为项目核心成员,同时也照顾家庭困难和有残疾的同学,一个学期后再到二年级中选拔一批优秀的同学加入到项目中,在大三同学的带动下大二同学进步很快。一般在项目中待到三年级第二学期结束,大二的同学进入到三年级开始带大二的新成员,总之重点培养大三同学,通过大三带动大二同学。
学生待遇方面
学生参与工作室实际项目中,在以锻炼能力为主同时下也得到一些生活补贴。一是,主要用于生活开支,如提供工作餐,通话费用,来回路费的费用等。二是,项目完成后的补贴,在项目费用中提取5%-10%作为学生的补助,然后根据每位同学在工作中完成分任务量的多少再进行分配。
教师报酬方面
教师个体或者教师团体加入到项目中获得的报酬的计算方法。教师报酬等于项目总体金额减去学校管理费用、项目平时开支与学生的补贴。学校的管理费用5000元以内是5%超过5000元的免除管理费用,项目的平时开支包括;购买资料费用,调研差旅费用,各种会议费用等,学生补贴占5%-10%。由于项目是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因此并不影响正常的课时酬金。
项目奖励方面
为鼓励积极教师从事学术研究与产学合作以提振研究风气及有效争取校外计划,特订定本奖励办法。也就是说横向项目也能得到学校额外的奖金补助,奖励金额依资助机构补助经费额度订定如下:
学校的奖励制度促使教师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来,2013年校企合作项目奖励资金到达25元。另外他们每年都有考证认定奖金补贴,根据证书的不同级别、不同层次补贴1000到5000元不等。
设备管理方面
醒吾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在硬件配备上提供了较好的支持,大部分科研项目涉及使用的硬件设备学校基本配备齐全,如摄影室,苹果机房,印刷室等硬件设备,一些特殊设备在科研项目经费中出资购买。
产学合作的成效
产学合作是多方共赢。对学校来说,开展校企合作能有效的使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使用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变革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使之满足企业对技能紧缺型人才的需求。在招生宣传方面,注重突出订单企业及其合作的成效,让学生与家长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前景与岗位要求,努力使他们对自身发展做到“心中有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考虑”的办学理念。
对学生而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学习内容与企业的需求零距离、使实践锻炼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必将促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能使学生亲身领略企业文化并更好的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前景与岗位要求,从而对自身发展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就业水平与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研究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5321”运作模式;互利共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26-02
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已日渐形成颇具本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就整体而言,国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因此,开展校企合作发展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构建行之有效的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校企合作运作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要求。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在推进和深化校企合作工作中,认真审视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症结,研究制约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推进的原因,在健全组织机构、创新育人模式和办学理念、谋求共同利益等方面对校企合作运作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拟结合校企合作实际,对校企合作“5321”运作模式的结构模型、构建策略及实施成效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提供运作层面上的指导和借鉴。
“5321”运作模式的结构模型
校企合作运作模式是指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各方对人才培养中的各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协调而建立的一个有效的工作系统,是这一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发挥的工作状态。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和学生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高职院校和企业隶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领域,学校教育行为和企业生产行为的动机、目标各不相同,因此,校企双方合作,寻求共同的利益诉求是双方持续合作并不断深化的基本前提,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而高效、良性的校企合作运作模式的建立有赖于找准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结合点,能使各相关因素形成正向合力。
几年来,我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总结,构建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校企合作“5321”运作模式。“5321”运作模式以“三个层面”的组织机构为基本框架,以“五个结点”的系校企合作办公室为联络纽带,以“两个主体”的育人模式为办学理念,以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共同利益诉求为“一个目标”。其中,“三个层面、五个结点、两个主体和一个目标”简称“5321”。该运作模式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5321”运作模式的构建策略
三个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第一层面:水利行业校企合作办学协调委员会。由行业主管厅领导、学院职能处室领导、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代表、知名校友等组成校企合作办学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会主任由主管厅副厅长担任,副主任由学院院长担任。通过协调委员会的协调作用,较好地发挥人才培养、产业规划、资源整合、经费筹措等方面的核心决策和协调作用,扩大行业和社会对学院办学的参与度。第二层面:学院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在校企合作办学协调委员会领导下,寻求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最佳结合点,建立由学院领导、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和学院职能部门等组成的学院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主任由学院院长担任,副主任由学院副院长和行业协会专家担任。通过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管理作用,建立良性的运行和协调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会议,总结工作成绩与经验,审议年度工作计划,研究部署下一年度的工作安排,指导解决推进校企合作工作中存在的难题。第三层面:系专业建设委员会。在系的层面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研究如何落实学院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决定,推进工作顺利进行。在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下,开展专业背景和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实施等工作,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的专业设置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适应职业岗位需要,人才培养目标适应行业企业用人需求。
五个结点的系校企合作办公室 校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层面和诸多因素,其中作为操作和实施层面的系部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五个结点是指为开展校企合作而在专业系分设的五个(或n个)系校企合作办公室。系校企合作办公室在运作过程中犹如一个个结点,在学校、企业与学生各要素之间形成联络纽带,在对外联络、寻找合作企业与合作项目、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跟踪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事实上,校企合作就具体的操作、执行而言,最终落脚点都在系部。系校企合作办公室开展的如专业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顶岗实习、学生就业、技术培训、社会服务等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都必须通过系部这一个个结点加以实施和完成。
两个主体的校企共同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的内容极为丰富,但最根本的是共同培养人才,在此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应成为育人的主体。近年来,我院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双主体”的校企共同育人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育人主要表现在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培养人才的动力机制,共同形成培养人才的主导力量,共同拓展培养人才的时间空间,共同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双主体”育人模式不仅是一种实践探索,更是一种理念探索。
一个三方共赢的最终目标 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最终目标。校企合作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紧紧把握“三赢”要诀,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校企合作才能有生命力,才能不断深入。学校、企业和学生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就学校而言,其价值在于有利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共享企业资源,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就企业而言,其价值在于有利于对人才的选择,可提高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共享学校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就学生而言,其价值在于有利于综合素质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可通过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真刀真枪”的锻炼和职业氛围的熏陶,提前完成角色转变,提高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以“三赢”为起点,最终收获的也是“三赢”的结果。
“5321”运作模式的成效分析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开发,对于开拓校企双方新的合作空间,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院建立了250多个多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省内同行业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规模大,技术装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先进,重视人才培养,非常欢迎学生到企业实习,学院还选择了180家产学研合作紧密的优秀企业举行了挂牌仪式。三个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产学研成果取得较大突破 近三年来,我院与企业合作共建了6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立了两家校内公司、两家设计所。基于资源共建、共享,学院积极面向合作企业开展设计、咨询、技术服务等校企合作项目,近三年实现产值817万多元,开展横向科研合作课题30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29门,其中一门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成为省级精品课程,编写教材66种,其中,6种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12种成为省级重点教材。丰硕的产学研成果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诉求。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为探索“双主体”育人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我院与浙江长业集团、浙江广厦水电、宝盛投资集团、宁波大荣、浙江凯达机床等10家信誉资质一流的企业签订了“2+1”及“订单班”人才培养协议书,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合作办学模式已覆盖我院三个系、五个专业,企业冠名班已达到11个,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学生到合作企业的就业率逐年提高,表1所示是我院学生到合作企业就业的情况。“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教师锻炼、企业员工培训平台初步确立 首先,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并将教师锻炼与评优评奖、职称晋升挂钩,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得以迅速提高,表2所示为教师下企业锻炼人数统计。其次,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利用学院的教学资源,积极为水利、建筑行业职工培训服务,2007~2011年共为企业累计提供职工培训3.05万人次,组织企业职工岗位证书培训考试6800人次。两个平台的确立使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各自的利益上形成了良性互补。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着力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校企合作运作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实践证明,三个层面、五个结点、两个主体及一个目标的校企合作“5321”运作模式在我院的推行是行之有效的。该运作模式的可借鉴之处可归结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其一,运作模式有较健全的协调、指导和操作三个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在组织机构中,主管部门所制定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学院内部宏观指导、整体谋划、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其二,运作模式充分体现了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特点和理念,合理的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支持。其三,利益机制是校企合作最根本的机制。运作模式紧紧把握了“三赢”要诀,将学校、企业和学生“互利多赢”的共同利益诉求作为校企深入合作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3]李胆惠,陈周钦,卢晓春.基于行业共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探索[J].高教探索,2009(5).
[4]张登宏,方桐清.“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5]陈增红.校企合作“双向参与、深度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6]王昶,袁建军,申柯娅.“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三方共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7]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8]喻忠恩.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评析[J].职教论坛,2009(4).
作者简介:
校企合作研究范文4
关键词:校企合作;吉他;销售模式;创新
一、吉他市场显存隐患
我国吉他市场的经营销售模式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吉他最早出现在国人面前是上世纪60年代东方歌舞团在研究西方乐器时提到了吉他,70年代到80年代媒体将吉他介绍给了大众,加上一些吉他歌手的出现,引发了大众对吉他的狂热。近几年,因为流行音乐的发展,吉他作为上手最快的乐器,音色优美、和声丰富,成为非常受青少年欢迎的乐器。于是吉他市场越来越大,销量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培训班也是铺天盖地。目前中国市场上比较有名的吉他品牌有Farida(法丽达)吉他、ALAYA(伊莱雅)吉他、红棉吉他、Starsun(星辰)吉他、TYMA(泰玛)吉他、水木年华吉他、segue(森格威)森氏吉他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吉他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市场监管问题,由于没有严格的监管的机制,吉他从制作到销售对一般群众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很多需要购买吉他的人都会选择先在网上搜索吉他介绍,但是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吉他的材质音色都不是很懂,很容易上当受骗。还有一部分人会找培训老师咨询,在利益的驱使下,有的培训老师是不称职的。所以很多新手想要买一把满意的吉他很困难,市场上吉他多到眼花缭乱。
二是受众问题,吉他相对于钢琴这类乐器来说还是比较小众化的,不是吉他普及度不高,而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学习钢琴这类乐器可以考级,对小孩子以后上学、工作等都会有所帮助,所以他们更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学习钢琴。吉他主要在18岁-25岁的年轻人中流行,尤其是校园内普及度更高,所以想要提高吉他的销量就必须在年轻人开拓市场。
二、现有销售模式研究
目前现有的吉他销售模式总的来说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是以设备销售为主的琴行,第二种是以培训为主的琴行,第三种是乐器培训两者兼有的琴行,而每一种琴行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发展方向又会分不同的档次和规格。
第一种琴行一般开在国内一线大城市,或者各个省会城市,店内装潢高档,乐器设备种类齐全,而且好货较多,价格比较昂贵。基本上这种琴行是为内行人或者准备专业学习吉他的人提供乐器的,普通的消费者或是短期培训是不会选择这类琴行的。这类琴行里面非常出名的有全球最大的乐器零售商GuitarCenter(中文名:吉他中心),在美国拥有超过260家门店,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西湖村。这类高档琴行的赢利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店面零售业务,他们会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分销商,让自己的作为自己的下层机构去寻找商机。因为这类琴行处于商业链的上层,所以他们的利润率要比一般小琴行高很多。玩吉他的人群里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或是狂热爱好者是不会花一大笔钱用于吉他投资的,绝大部分都希望买到适合自己的平价吉他,所以这一类的大琴行不仅要求资金技术雄厚,还要有广泛的客户基础。
第二种琴行主要是一些培训机构或者培训学校,这类琴行多处于学生比较集中的地区,也很常见。但是吉他是一种短期培训为主的乐器,甚至很多人都能自学,所以如果只靠培训很难盈利。
第三种琴行是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类型,乐器销售与乐器培训相互结合,只是琴行侧重点不同。这类琴行比较普遍,基本上处于二三级城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地域文化,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没达到精神消费的层次,很多居民学习音乐只停留在基础阶段,真正的设备买家不会光顾或者很少光顾这类琴行,所以这类琴行通常很难卖出几把昂贵的吉他。同样以一把“泰勒”为例,由于这类琴行客流量较小,商品销售周期较长,商家在赚不到钱的情况下不得不单方面提高商品单价,所以懂行的根本不会在这里买。而且相对来说,这类琴行卖假货的可能性更大,这是利益至上的商业原则使然。做第一类琴行的企业实力雄厚,信誉也好,所以他们基本上都销售国际一线品牌,而剩下的二三线品牌只能由一大堆第三类琴行瓜分。一线品牌价格透明,知名度也高,第三类琴行没有实力销售,所以只能在知名度以及价格上稍逊一筹的二三线品牌上做文章。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对销售模式的创新
首先对于市场监管问题不是一家企业的能力可以解决的,作为企业所需要承担的就是在现有的市场监管机制下负起社会责任。从制作到销售,企业想要赢得民心,拢住更多的客户就必须诚信经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产业链条,同时可以多做一些社会福利事业来提升公司形象和提高公司知名度。其次对于销售模式问题,考虑到资金实力问题可以在第三类琴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第三类琴行乐器培训两者兼有,可以在校内开一间工作室,咨询免费,可以自己试音。吉他实体店开设在校园内更具吸引力。
1.因为校园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氛围,而且校园音乐由来已久,吸取了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和通俗性,在青年学生中是很受欢迎的。上世纪80年代引发了校园民谣浪潮,一代人青春的共鸣在大地唱片的运作下无限放大。《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一把木吉他伴着清新、自然、质朴的声音,伴着青春的懵懂,冲出校园的围墙,传唱大江南北,带动了一大波青年对吉他的向往。
2.上世纪80年代是木吉他的黄金时代,电视媒体的炒作、吉他比赛的推动使吉他在中国达到鼎盛时期,不管是校园里还是城市街头到处都是吉他歌手。现在虽然达不到以前的轰动效果, 但是高校仍然是吉他受众最集中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在校内举办吉他比赛、寻找校园吉他代言人等活动,引起学生对校园吉他的关注。还可以将比赛视频上传到网络,通过网络平台提高本品牌吉他的知名度。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是位于天津南开大学西门学者公寓的石魂音乐教室,与天津风格乐器合作成立了吉他商店——风格琴行,主营吉他等乐器,经营各种国内外知名的高档品牌的箱琴与电箱琴,包括:等品牌及各类高、中、低档吉他与相关配件。琴行经营时间比较长,有一定的客户群,口碑很好。最后,之前讲过吉他的受众多局限于18岁-25岁的年轻学生,校企合作情况下能在高校里面开设吉他实体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1.高校是这年龄段学生的聚集地,大学生都是已经思维独立的成年人,大学里面也有很多自主时间供学生们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2.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现在有很多吉他歌手深受大学生欢迎,比如朴树、许巍等等。电影《夏洛特烦恼》也带着观众们回顾了校园吉他的青春美好,吉他也成了反映校园生活比较常见的工具。所以,吉他在大学校园内的市场前景是很广阔的。
四、校企合作在创业中的价值
校企合作是现在比较受欢迎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培养出创新型、实用型的人才。首先,从高校的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寻求外部资源促进发展。企业的投资有利于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也为学生创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金支持。对于社会需求的把握,企业比高校更加敏感,企业需要的是能在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的机遇,因而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社会发展需求分析上,因此企业的加入使得高校学生对社会动态更加了解,也使得高校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宝贵的锻炼机会。其次,对于企业来说,高校学生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是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因素。地方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责任,企业与高校合作之后就会得到更多的知识资源,在信息时代来说这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还可以在高校学生中开拓市场,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生产与科研的良性互动,缩短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周期,并最终推动企业的“二次创业”。校企合作条件下开设校园吉他实体店就是体现校企合作价值的实例。一方面,这种模式的创业给高校提供了资金和机会,让大学生创业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地深入调查、实地研究。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了解吉他市场,打破常规思路,破中求立。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展开的探索调研更具备商业价值,是有利于双方的共赢模式。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音乐美的寻觅:罗小平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校企合作研究范文5
关键词:校企合作;政府;作用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但在实践中面临着困境,需要政府从观念引导方面、法规政策方面、经济方面和管理方面进行支持,以确保校企合作能够更深入、更有效,以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一、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应起的作用
(一)经费投入保障
高职教育是高成本教育。高职校企合作需要资金投入,解决资金问题,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但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应该发挥主渠道作用。要把国务院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
(二)评价激励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但校企合作刚起步,缺乏专门从事校企合作研究、评价和验收的机构,实际效果还不尽如人意,这种现象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有必要尽快建立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参与的校企合作评价机构,对校企合作程序的规范性、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校企合作成果、成果的推广效果等进行专项评价,并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协调与指导,使校企双方的行为规范;根据评价结果,落实参与企业应享有的优惠政策和相应的奖励政策,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三)过程监督作用
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和学校通过契约等形式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但在运行过程中是否顺利,需要政府的监控。政府的过程监督可以保证校企双方较为顺利地沿着既定目标运行,确保校企双方应有的主体地位和应享有的利益,并且可以强行推动合作不顺利的校企双方承担自己的合作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政府过程监督的内容有校企双方协议条款的履行情况、企业的合作及服务态度、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校企合作项目进展情况等。
二、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尚待完善
政府建章立制是保障和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杠杆。“对德国和法国而言,政府的作用围绕着制度建设,而这些制度又代表了一组已成惯例的法则被植入组织的制度(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框架中。这种组织制度结构决定、联合或绑定了在某个领域盛行的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尚不健全,缺乏完备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由于颁布时间早、原则性过强,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工作的通知》(2003年)、《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2006年)等法规原则,不仅同样存在规定的完备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等问题,而且属于政府及部门政策,缺乏相对完善的配套性政策及措施,对经济领域的行业、企业等约束作用较低,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有待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完善和细化。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适应宏观体制调整、变革中不断探索创新,相关问题也不断凸显。面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地方人大和政府的相关立法和配套政策普遍供给不足,仅有个别地方出台了校企合作的《条例》或《实施意见》,大多数地区缺乏对国家现行政策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二)配套支持尚不健全
国家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的支持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并获得成效的重要条件和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为发达的德国,不仅联邦政府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行业、企业、学校及其他相关机构的义务和责任,构建了相对完备的操作框架;而且颁行了一系列的配套支持政策,如2004年联邦议会通过《职业培训岗位保障法》,规定不能提供培训岗位的企业须给予提供培训岗位企业以资金补偿;并且通过“德国培训和专业后备人员国家协定”和启动“所选地区培训结构改进”计划等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培训岗位。我国2005年颁布《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后,各级政府为加强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相继推出一些政策举措,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通知》等,为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构建了基本的政策空间,但行业主管部门的配套性支持政策明显滞后甚至阙如,缺乏对行业、企业明确、有力的引导、支持和约束,在实践中尚无法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即使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持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及其配套的《管理办法》也被认为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操作程序烦琐、政策驱动力低等问题,难以发挥实质性的支持作用,对调动企业积极性的影响不明显。此外,有关校企合作的财政拨款、平台建设、评估督查等政策还处于缺失状态,师资补充的政策还不具体、不到位。
(三)社会舆论导向不利
社会仍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社会传统教育观念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社会、企业不受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特有的一些缺陷导致他们在企业不太受欢迎,他们在企业生产一线不安心,经常换工作,心浮气躁。有的学生实习结束不肯与企业签协议,企业也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
(四)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安排不同步,学校人才的培养具有滞后性
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而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可能不足而难以安排,高职院校对市场的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就是那些面向企业进行订单培养的学校对企业需求变化的反应也不可能是同步的。
(五)由于人才供求失衡,学校处于被动地位
目前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职业院校自发的状态,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多。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减少部分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由企业来担负部分办学成本,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企业为校企合作要分担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政府又没有强制要求,企业不太重视,在当前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主动性。职业院校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特别是一些科研实力不强的学校,学校去求企业,双方本应是平等互利的关系,在现实合作中的地位却悬殊很大。
三、政府指导下的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规范管理,发挥主导功能
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宏观上取决于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应领导发改、人社、教育、财政等相关行政部门担当起组织协调、管理指导、评估督查、信息沟通、宣传激励、提供保障等职能,整体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理顺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职能和关系。
1.健全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修订《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及其他有关企业法,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和要求,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及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国务院出台校企合作的专门性法规或省人大出台专门性条例,进一步细化校企合作相关参与主体的职责,明确校企合作的企业资质、经费保障等,规范校企合作的组织、实施、考核、监管。各级政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促进校企合作在本地区有效开展。
2.健全校企合作的领导组织。政府牵头成立由发改、教育、税务、人社、经济信息等部门以及行业、企业、学校等机构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并下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或专业指导小组,研究制定宏观政策,提供改革发展指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学校、企业等成立相应的专门组织,加强对本单位校企合作的领导,跟踪市场动态,分析岗位需求,密切企业联系等。
3.加快校企合作的公共平台建设。发改、教育、税务、人社、经济信息等部门联合开展对校企合作参与企业的遴选和资质认定,对合格单位进行授牌。利用网络、展会等渠道和形式构建校企合作的多元信息平台,及时校企合作单位的资质信息、企业服务职业院校的资源信息、职业院校的实习需求信息及相关督查评估信息等。组织教育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政策进行大力宣传,采取激励措施调动相关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二)实施就业准入制度
大力推行并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作为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作为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1.政府要建立全社会统一的职业标准、鉴定规范和社会化管理体系,发挥国家劳动行政部门综合组织、协调和指导的作用,规范用工行为,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增强劳动者职业技能。
2.在具体操作上,建议在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设立鉴定中心(或鉴定站),发挥高职院校师资、设备的优势。
3.加强监管,对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和招用无证人员从业的用人单位,劳动监察部门要进行严厉查处。
(三)强化政策支持,加大经费投入
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将其作为提高民众教育水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做强区域教育包括区域高等教育的重点,积极引导,加大投入,强力支持。政府应制定明确规划目标,把职业教育及其校企合作的规划纳入地区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和人口变化趋势,在地方区域层面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严格把关职业院校发展规划、办学规模,以使各校科学定位,合理规模,错位竞争,办出特色。通过制定、完善地方相关政策,健全相关制度,为职业院校建设和校企合作开展提供有效保障。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以改变职业教育长期经费不足,教学设施陈旧,实训实习基地缺乏的现状,为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创造必要的、优良的条件和环境。
(四)建立企业激励机制,形成校企联动机制
校企合作作为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的重要形式,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校企合作的达成,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些主体由于不同的领域背景、价值导向和利益诉求,对校企合作的责任意识、行为态度和目标追求就会有差异,往往难以达成共识和合力。要克服这种不利局面,必须由政府主导,通过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政府作为经济社会管理主体,应当制定相应的税务减免制度,对那些给予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实习实训、投入设备师资建设等方面支持的企业进行税收优惠,以免税、减税、奖励等方式予以鼓励和补偿;在促进科技进步和投入的相关法律法规、金融政策方面,建立一种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财政支持法规政策体系,给以校企合作方式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政策优惠、资金支持;通过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企业利益的保护。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利益调节等方式,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和保障各参与主体,使各主体追求趋于一致并符合制度的主旨和要求,形成校企合作持续性的动力机制和联动机制。
四、结语
虽然当前的校企合作存在着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够正视现实,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高职院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找准校企合作双方合作的结合点,加强管理,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一定能够把校企合作推向深入并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
参考文献:
[1]黄宏伟.高职校企合作中地方政府的角色与功能[J].教育发展研究,2006(6).
校企合作研究范文6
关键词:校企合作;口腔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或诊所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应对市场人才需求,调整口腔医学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学校内部、外部制约因素,制订现代化专业教学计划。邀请行业协会专家参与,对专业发展趋势及就业形势等进行分析,与学校一起对专业培养目标、岗位知识要求等进行论证,做出决策。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实现经济腾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的课程改革,使学校的课程设置更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利于学校实验室建设,特别是使实验室设备和文化建设方面更贴近临床的真实环境,培养的学生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高适应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社交沟通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校企合作能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借助学校的师资、场地等软硬件资源,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提高校企双方的社会知名度,融合双方的文化,更好地利用双方的资源,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2校企合作的具体做法
2.1行业专家全程参与,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成立了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了临床一线专家担任委员,在办学思路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等方面给予全面指导。在行业专家的全程参与下,我院相继组织了对广东地区口腔助理医师专业人才需求、岗位(岗位群)需求和关键职业能力的调研活动,同时对国家口腔执 业助理医师考核标准进行分析,初步构建了适合口腔医疗市场需求、与国家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认证标准接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得到省级、市级立项,论文相继在国内专业杂志发表。
2.2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在行业专家的参与下,我院对专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进行了充分研究,课程建设坚持“三接轨”的原则:即课程设置与就业方向接轨、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接轨、课程标准与职业要求接轨。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原来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药物学、口腔设备学等9门课程整合为口腔颌面外科学基础与临床、口腔内科学基础与临床、口腔修复学基础与临床等4门课程。课程设置将口腔专业教育贯穿整个3年的教学中,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安排专业基础课(牙体形态学),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树立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兴趣。
2.3建设具备“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我院一直重视“双师”队伍建设,在加强专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同时,引进企业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学院建立了专任教师临床实践的鼓励机制,吸引教师到医院工作,教师在医院享受学校待遇的同时,可同时领取医院佣金;另一方面,开发“延伸式”管理模式的功能,进一步发挥口腔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企业师资库,引进优秀的企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教学。在兼职教师管理上,建立了专兼职教师共存互补的教学机制,定期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及管理,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2.4建立企业实习基地,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校内实训中心建设紧密结合医院、企业真实情况,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建立了模仿医院的实训室,模拟医院的实际场景,开设临床实训项目,如根管治疗技术、龋齿备洞技术、印模技术、模型技术、固定义齿修复牙体预备技术等,创造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提供有效途径。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有长期合作的教学实习医院20家,形成了教师教学意识强、带教质量好以及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的教学基地群,保障了学校实习教学质量。
2.5形成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完善专业课理论学习与临床见习相结合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学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和衔接性,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上采取临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增加小组讨论、病案分析讨论教学方式,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2.6建立企业参与的学生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由企业教师和专职教师共同组成评价团队,形成项目达标考核、强化训练过关考核、出科考核、毕业综合技能考核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考核机制。考核质量标准采用行业质量标准,真实反映岗位工作要求。重视学生能力的多元化评价,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考核标准与方式模拟临床实际,使学习评价能反映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要求,并发挥学习评价的导向作用。
2.7开展企业专家参与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吸纳企业专家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共同进行课题立项,在调研中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在立题目的和意义、调研、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方面,都更符合企业发展,使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
2.8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与教学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2.9重视校友队伍建设,不断壮大校企资源我院的口腔医学专业创办于1988年,毕业生遍布广东省,一些毕业生成为企业的骨干。口腔系建立了长期交流互动平台,供校友进行学术交流,经常组织知名校友回校开展专题讲座、与学生对话交流、临床病例比赛等各项活动,使毕业生的整体职业素养得到提高。在长期的互动中,校友为学院发展献计献策,使校企合作呈现可持续发展态势。
2.10建立企业志愿者服务机制,培养学生职业情感在新生入学开始,学院有组织地分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医院口腔科室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将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贯穿在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早接触临床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中,深刻认识了口腔医学岗位的社会需求、职业素质要求、知识结构及职业能力要求,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
3医学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反思
3.1校企合作需要相关政策的保障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企业应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但由于目前缺乏政策保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由于临床工作量较大,医院参与学校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学校主动的层面,企业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而学校也受到政策、经费等限制,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3.2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在完成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多参加临床实践,但由于教学工作繁重,教师参加临床工作的时间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另外,学校对鼓励教师参加临床工作的政策需进一步倾斜,还应加大对医院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增强其教育教学能力。
3.3建立校企联办实训中心建立学校与企业联办的实训中心,重点抓好实训室建设,配备与行业接轨的实训设备。企业在学校实训中心设立义齿加工工作室,使学生零距离地接触企业员工和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