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团结的谚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团结的谚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团结的谚语

有关团结的谚语范文1

2、人和万事兴。

3、人多好办事。

4、墙倒众人推。

5、双拳难敌四手。

6、团结合作的谚语

7、团结就是力量。

8、群众心里有天平。

9、众人拾柴火焰高。

10、一人难唱一台戏。

11、人心齐,泰山移。

12、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13、民齐者强。——荀况

14、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15、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16、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17、头雁先飞,群雁齐追。

18、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19、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20、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21、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22、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23、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

24、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

25、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26、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27、团结加智慧,弱者胜强者。

28、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

29、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

30、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

31、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32、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

33、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

34、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

35、一人知识有限,众人智慧无穷。

36、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3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8、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

39、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40、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坚如铁。

41、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42、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43、莫学篾箩千只眼,要学油灯一条心。

44、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

45、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46、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47、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48、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49、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50、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

51、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

52、一颗星星布不满天,一块石头垒不成山。

53、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

54、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55、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

56、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盏油灯多一分光。

57、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58、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有关团结的谚语范文2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 洛夫斯基

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民齐者强。——荀况

莫学篾箩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孙 权

墙倒众人推。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

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 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德.歌德

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

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

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有关团结的谚语范文3

【关键词】高职实验室 学生社团 有机结合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067-02

随着高职院校社团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加,新的学生社团不断涌现,其管理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学生社团活动也愈来愈丰富多彩。人们已经认识到学生社团及其活动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与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的同时,应尽快地、较好地、科学地与学生技能训练相融合。这不仅仅是职业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手段。如何使学生社团活动与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学生社团参与的现状

(一)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中缺少学生社团参与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各种专业社团、艺术社团、服务社团等层出不穷,几乎覆盖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业余活动的各个领域。但是,学生社团参与到实验室开放以及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还很少。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学生对实验室开放及管理工作了解不多,社团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缺乏对社团成员的深层次需求分析,社团主负责人组织活动时更多的是以娱乐为主,即使是专业社团开展活动也与此相似。另一方面,实验技术人员对于实验室开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主动性不强,没有积极想办法吸引学生社团参与到实验室开放中来。此外,实验技术人员通常挑选一些学生参与实验室设备维护等工作,但是这些学生通常只是个体或小组,成员间的横向交流协作以及新老更替不协调。如果将这些学生组织起来,申请学生社团,利用社团组织功能,参与服务于实验室开放及管理工作,则可以实现“双赢”的效果。

(二)实验技术人员较少参与社团指导

一般情况下,专业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都比实验技术人员和学生的关系要密切得多,这是由两者的工作特点所决定的,所以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在大部分情况下选择专业任课教师。另外,对于一些专业技能型社团,专业任课教师作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导致实验室技术管理人员成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难度加大,尽管其在专业技术以及在时间的安排上有很大的优势。面对这种情况,实验室技术管理人员要想把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融入社团活动之中,就应想方设法使自己成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这是一个较好的解决途径。

(三)实验室没有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重要场所

高职院校的实验室作为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设备技术条件优越,课余场地较多,安排便捷,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一般情况下,实验室只是不定期地作为某个专业技能学生社团进行技能竞赛的场地,课余大部分时间空闲的比较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高职院校实验室与学生社团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学生社团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分工发展,高校学习的专业化趋势越来越突出,而当大学生对其他科目专业的需求学校不能直接满足时,这种需求就会催生新的社团。经调查可知,许多高职学生对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以及相关专业的实验设备的维修维护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有许多学生的需求存在,创设一个新的学生社团,或者向现有的学生社团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完全可行的。

(二)院校实验室管理发展的必要选择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的不断扩大,加之实验室人员流动大,实验技术人员紧缺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不断提高。在实验技术人员的长期不足的情况下,引入学生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和技术维护成为实验室维持正常运转的必然选择。但是,如果仅仅是实验技术人员个人从学生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参与到实验的管理,实行点对点的管理,学生参与的作用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协调运作与长远发展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实验室引入学生社团,甚至主动推动学生创建相应的专业学生社团,参与到实验室管理中业,实行系统的组织管理,就可以较好利用学生社团的力量充实实验室的管理的同时,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提供平台。

(三)实验室和学生社团有相互促进的条件、动能

高职院校的实验室有活动场地和技术经验丰富的实验技术人员,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学习活动的场地,另一方面实验技术人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社团活动,甚至成为社团的指导老师。如实验技术人员通过学生社团活动,传授实验室设备维护技术给学生;学生将学到的技术,通过维护实验设备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应用、实践,提高了专业技能,同时也完成了社团的活动;另外,通过学生社团,利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可以将各种技术长期传下去,从而减少实验技术人员重复教授技术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实验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社团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学生学到了技术也有积极性,两者实现了各取所需、协调发展。

三、实验室管理与学生社团活动有机结合的探索

(一)实验室开放项目与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有效对接

实验技术人员可以主动联系学生社团,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讨论等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寻找、开发出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实训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开放实验室活动,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实现实验室开放与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机统一。另外,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实验技术人员可以主动联系学生,推动建立适合的学生社团,实现实验室更进一步开放。我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尝试,推动学生创立了“六双团队(协会)”的学生社团,在社团下创设了“企业模拟经营沙盘”项目组,负责组织实验室开放和“企业模拟经营沙盘”竞赛等,很好地促进了实验室的开放。

(二)实验室技术维护与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有效对接

实验室的设备维护是高职院校实验室的一个重要工作,在实践中,我们把对实验设备、技术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并引导他们成立学生社团。然后,将一些社团活动内容设置成实验设备维护、实验技术改进等。通过学生社团,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着重在动手能力上给予指导,为他们提供动手机会,安排他们维修仪器设备,维护实验场地,引导他们研究实验室设备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三)促使实验技术人员成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

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强,又有正常坐班的时间优势,联系学生方便,这为其更好地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了技术和时间的保证。实验技术人员要想成为社团的指导教师,需要主动出击,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工作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推动学生创建为实验室服务的学生社团,并使自己成为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这样,实验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既完成了指导学生社团的任务,又完成了实验室设备维护工作;对学生社团而言,社团活动开展了,社团成员提高了技术,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得以保持,实现了双赢。

(四)推动实验室成为学生社团训练基地和活动场所

实验室通过学生社团,引导社团成员(学生)到实验室开展社团活动,如果在相关实验室悬挂相应标识、张贴社团活动的信息和成果等创造氛围,宣传社团及其成果,可以促进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也会促进社团更好地为实验室服务。如我们指导创建“六双团队”(协会),在电子商务实验室、企业模拟经营对抗实训室悬挂了“六双团队训练基地”牌匾,并在实验室中张贴社团参与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的相关信息和成果,提高了社团的知名度,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四、实验室管理与学生社团活动有机结合的发展与思考

第一,社团组织结构创新。在高职院校当中,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一般为院系两级管理,设立了系属实验教学中心。系属实验教学中心一般都拥有多个专业实验室,服务多个专业,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也各不相同,按照常规的方式创建的多个学生社团,不利于开展活动和管理。因此,借用企业项目管理的方法,创建企业化的学生社团(社团的组织结构如图1),学生社团设置数个项目部,实验技术人员分别为项目部提供技术指导,开展社团活动,完成实验室开放工作等。

第二,推进学生社团进行社会服务。实验技术人员通过指导社团成员,并使部分成员达到为社会、企业服务的能力,进而通过社团为社会或企业有偿服务,以充实社团的活动经费,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反过来也为实验室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三,加强学生社团与专业教学全面结合。依托实验室的学生社团,如果仅仅是满足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管理和设备维护是不够的,应该将开展的社团活动,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让社团活动的成果反馈专业建设上,实现回归教育教学本位,努力实现社团活动、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三位一体,以实现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生等.实验室向学生社团开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4)

[2]骆伦彪.激活学生社团功能 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J].广西教育,2010(6)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200804LX063)

有关团结的谚语范文4

1.愿意和同学团结友爱。

2.不喜欢影响团结的行为。行为:

和同学友好相处,不争吵,不打架。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团结友爱”德目中“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不争吵、不打架”“能举例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大”等要求设置的。

设置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正反事例的比较,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从而愿意与同学团结友爱,厌恶不团结的行为。

本课有五个栏目。

“试一试”栏目,设在课文前面,起导入作用。目的是为突破“团结起来为什么力量大”这一教学难点进行铺垫。

“说一说”栏目,紧接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概括,明确本课所说明的道理,可结合分析课文进行。

“比一比”栏目,让学生通过比较正反事例,说明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这一练习是对课文内容的扩展,选择的事例是办一件事,团结起来力量大,就把事情办成、办好。

“讲一讲”栏目,让学生举一反三,以事例说明本课所学的观点。

“读一读”栏目,让学生通过读,理解有关团结力量大的谚语,进一步强化团结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1.教学中,教师特别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在教学的开始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试一试”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初步懂得团结起来力量才大。

2.为了使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团结,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搬重物的活动,具体的活动方法见“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课团结力量大

〈教学目标〉

认知:

1.结合具体事例,知道团结是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又协力。

2.通过正反事例的比较,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

3.知道同学之间应该团结。

情感:

1.愿意和同学团结友爱。

2.不喜欢影响团结的行为。

行为:

和同学友好相处,不争吵,不打架。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团结起来力量大。

教育过程:

一、试一试,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

今天我们首先做一个小试验。(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20根棉线)请每组先拿10根同样的棉线,每个组员一根一根地拉一拉,看看结果怎样?

1、学生进行试验。

2、学生汇报几次试验的结果。

3、教师小结:

每个同学都能很轻松地将一根绵线拉断,因为一根棉线太细了,力量太小了。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试验。

请每组把另外的10根和前面一样的棉线拧成一股绳,用力拉,看看结果怎样。

5.学习小组开始试验。

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动手试一试。

6.学生汇报试验结果。(试验结果:学生拉不断拧在一起的棉线。)

7.教师提问:

想一想,为什么两次试验的结果不同?

8.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

9.教师小结:

一根棉线,力量小,可以轻易地被拉断,但是10根棉线拧在一起,力量就大了,我们不能轻易地把它们拉断。

10.教师提问:

几根棉线拧在一起力量就大了,那么在集体中,同学之间团结起来,结果会怎样呢?

11.学生回答。

12.过渡语:

同学们的想法对吗?我们看一场拔河比赛,看后,大家就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了。

二、分析课文,领悟观点

1.教师提问:

看一看,在这场拔河比赛中,哪个班获胜了?

2.教师演示课件《拔河比赛》 下载:

内容:教材P23-P24的课文内容。

3.学生观看后进行汇报。

4.教师提问:

在拔河比赛中,二(1)班为什么能战胜二(2)班?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想法后,小组派代表发表看法。

6.教师边听学生发言边演示课件,课件分别演示两个班在拔河比赛中的不同表现。(板书:团结力量大)使学生更加清楚认识团结的表现与不团结表现的不同。

7.教师小结:

在集体的比赛中,由于二(1)班同学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团结起来形成了合力,所以二(1)班取得了比赛的胜利。(板书: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相反,二(2)班同学在比赛中失败,就是由于他们不团结。

三、深入观点

过渡语:在比赛中,团结不团结比赛结果不同,那么在活动中,团结与不团结有会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比一比。

四、比一比

1.教师提问:

比一比,在排练新年联欢会时,第二,第三小组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为什么?

2.学生自己看书,内容:根据教材P25-P26图与文的内容安排。学生分组表演:二年级一班排练新年联欢会的节目时,第二,第三小组的不同表现。

3.学生观看表演后发表看法。

4.教师小结:

在准备节目的过程中,第二小组的同学非常齐心,个个都想把节目演好,认真排练,所以他们演出取得了成功。第三小组,排练节目中,大家意见不统一,不团结一影响了他们排练和演出效果。

5.教师过渡:

在比赛中,团结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在演出中,团结才会把节目演好。在我们班集体中,还有哪些事例也能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大。

五、讲一讲

1、老师请学生首先进行小组交流,用具体事例说明团结起来力量。

2、小组派代表举例说明。

3、教师小结:

在集体生活中,团结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同学之间,团结起来才可能把班集体的事情办好。(板书:把事情办好)

六、过渡语:

团结对于一个集体来说非常重要,有两条谚语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七、读一读

1、请学生看教材P26读一读的内容。

2、学生读谚语,并说说是什么意思。

*一根线,不成团,万根线,能拉船。

*人心齐,泰山人移。

有关团结的谚语范文5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是文化的载体,又受文化的制约。不同的民族运用不同的语言传承文化、进行交流,每种语言都能或多或少的反映本民族的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状况。谚语是民间流行的简练且含有劝告或借鉴意义的熟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也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因此,本文拟以英语和汉语的谚语为载体,探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为中西两方人民的跨文化交际提供帮助。

一. 价值观及道德观方面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历史的轮转、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的更替对人类的价值观具有决定性作用。道德观则属于社会伦理范畴,无论是法制健全的西方还是法制欠缺健全的中国,道德都能够与法律一起对人们的社会活动造成约束。而语言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能够生动且深刻的反映出两种社会下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1、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性解放,注重“自我”,认为“利己”乃人之本性。西方的很多谚语都反映了这一点,如“self comes first.(自我第一)”、“everyman is nearest himself.(人人都最亲近自己)”。这种对个人价值的高度强调使得西方人十分注重隐私,“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别管闲事)”生动体现了西方国家的隐私观念;英国也有句谚语叫“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直译过来就是“英国人的家就是一座城堡”,城堡需要守卫,这充分体现了西方对个人空间的尊重。同时,对个人价值的尊崇也使得西方社会鼓励竞争,倡导人们应无所顾忌的去追求发展,如“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恋爱和战争是不择手段的)”、“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目的正当就可不择手段)”。而且,也是由于对个人作用的高度关注,西方人倾向于将宇宙分为“天”、“人”这两个对立的世界。如“Man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e.(人是宇宙的灵魂)”、“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这些都体现了西方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观念。再如“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God.(真理是上帝之女)”、“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这些谚语表明,西方人认为,人只要掌握了真理和知识就可以改变世界。另外,西方价值观由“个人价值”又延伸出了“平等原则”,西方社会认为人人生而平等,这在谚语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Men are born equal.(人生来平等)”、“Human blood is all of a color.(人类血的颜色都是一样的)”。

对比西方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倡导并秉持的是个人服从集体、先集体后个人的集体主义思想。中国人行事提倡团结合作,这同西方人的“独立性”迥然不同。能够反映这一点的谚语有很多,如“团结就是力量”、“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独脚难行,孤掌难鸣”。与西方相比,中国人的隐私保护观念较弱,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存在诸多设防的禁地,有颇多中国人对于古代的“门不闭户”表示向往。此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传统思想给中国人的价值观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这使得中国人习惯于谦让而不是争取,如“退一步海阔天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庄子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特征,经由后世的传承发展后,更是深深扎根于国人心中,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同时,儒家思想重伦理,以“忠孝节义”为核心,认为“仁爱”有差等,如此才能维护“上尊下卑”的社会秩序,这与西方的“平等原则”大相径庭。反映这种思想的谚语也有很多,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事小,国家事大”。

2、道德观

在道德观念上,中西方也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较早,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对人们的道德观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千万不要接正在落下的刀或落难的朋友)”。而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后,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历代都有诸多道德准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如“寸金难买寸光阴”、“士为知己者死”、“为朋友两肋插刀”、“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二、生产生活经验方面

1、“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狗头,不为狮尾。)”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两句谚语的意义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英语中用到的原型是狗和狮子,而汉语中用到的原型则是鸡和凤凰。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这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有关。在西方,人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用“狗”来描述人或事物时带有褒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会有走运的一天)”。而在中国,“狗”却带有贬义,人们将为坏人服务的人称作“走狗”、“狗腿子”,关于“狗”的谚语也大部分是贬义的,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尾续貂”、“鸡零狗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等等。这说明在汉英两种语言的谚语中,有时即使原型义项相同,文化语义却不同。类似的例子还有“A dead mouse feels no cold”,即“死猪不怕开水烫”。

2、“There are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ever came out of it.(海中的好鱼捕不尽)”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这组谚语体现出,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对语言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域狭小,发展农业的自然基础并不好,然而英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水产资源丰厚,再加上温带海洋性气候使得英国的河海很少结冰,因此自古以来英国人十分重视捕鱼业。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有着广阔的平原和丰富的水资源,气候也适宜种植农作物,再加上人口众多,因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农业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类似的例子还有“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没有目的就像航海没有罗盘)”,“民以食为天”。

三、方面

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之一,它对民族文化的塑造与发展产生了不可抹杀的影响力。从谚语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对中西方文化也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众所周知,基督教是西方最重要、教徒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只承认一个上帝,认为人是上帝的孩子,而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主宰着世间万物,因此,人必须绝对的服从上帝。这从英语中关于对上帝崇拜的谚语就可见一斑,如“Heaven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所不在)”、“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人)”。而中国主要有三大宗教:儒教、佛教和道教。然而不同于西方的是,儒佛道三教在本质上是泛神教。儒教承认天命,但这种天命只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没有一个明确主宰的神;佛教承认佛,但佛并不是唯一的神,只要心中有佛性,人人都有机会成佛;道教承认神仙,但这神仙是人修炼而成的,神仙做错了也会被贬下凡做人。谚语“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算不如天算”、“天无绝人之路”等中可以体现出中国宗教中的泛神性。

结语

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谚语为载体,通过二者的差异性探析它们背后不同的社会文化,以期帮助人们跨过文化差异的障碍,进一步准确把握英汉谚语、进而把握英汉两种语言所独有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中外不同文化的内涵,不仅能使人们正确理解不同语言的谚语中所包含的趣味性与哲理性,进而吸收这两种语言的精髓,从而培养和提高语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便利,同时,促使语言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宿春礼.常用谚语大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 杨曾茂.英语谚语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有关团结的谚语范文6

摘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 更能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信息。文章从地域环境。历史背景。国俗语义。价值观念这四个方面通过举例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英汉习语产生的涵义,指出不同的语言承载各自不同的文化,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习语,民族特色

作者简介:黄晓林(1963-),女,壮族,广西田林县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43-02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经过千锤百炼而凝成的习语,它们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典故、俗语、谚语等,是一种历史和文化沉淀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意义和结构比较稳定。每个民族都有体现本民族文化的习语。这些习语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反映了该民族对世界、生活的态度和观点,是反映各民族文化差异的窗口。学习、比较和研究英汉习语,可使人尽情地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魅力。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缘由,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对习语这一典型文化现象有着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地域环境差异

英汉习语中地理生态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和 变有着重要影响。骆世平认为: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定的地理环境科学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又产生特定的表达方式。

1、地域生存环境差异

英国土地面积不大,但四面环海。航海对英国经济的发展和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英国人在长期的海上生活中,把观察到的现象和积累的经验应用到语言中,形成了许多与海上生活息息相关的习语。如know the ropes原来指的是在帆船时代,船上众多的风帆都是由一整套绳索系统来控制的,熟练的海员必须对这些绳索的功能了如指掌,才能在变化无常的大海上操作自如;后来他们把这一习语加以引申,用在其他地方表示知道窍门的意思。类似的源于海上生活的习语很多。如:

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

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对应的汉语谚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As close as an oyster(对应的汉语谚语:守口如瓶)。

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积聚成多会沉掉航船(对应的汉语谚语:水滴石穿)

Plain sailing(对应的汉语谚语:一帆风顺)

上述谚语都能体现英国岛国文化的特点。而与它们相对应的汉语谚语都有大陆文化的特点。中国的航海业未能成为国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航海有关的习语数量较少,汉语中的海多有神秘、遥远、不可思议的意义。石、树、缇、路、车都和陆地活动有关。这些表达方法,无论是英语的,还是汉语的,都是比喻用法。英汉语的鲜明区别在于英国人用航海经验作为生动机智的谚语的源泉,而中国人却从陆上活动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产生谚语。

2、山川物产的差异

英汉习语中也明显地体现出山川物产差异。我国盛产竹子,汉语中有很多习语与竹子有关。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竹报平安等等。例如;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来比喻新事物蓬勃再现。而且中国历来文人赏竹、咏竹、慕竹之高洁与坚贞。如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咏竹名句,千古流传。竹之神韵,修竹挺拔,高风亮节,清风拂影。反映了中国人的高尚情趣,凝聚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虚心、坚贞、旷远的文化心理。欧洲特别是英国不是竹子的产地,英国人在本土没有见到过竹子。根本不知道竹子长的是快是慢,根本无法想象“雨后春笋”的气势。所以,在英语里没有任何的联想意义,也不可能有同竹子有关的习语。

二、国俗语义的差异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两种语言中具有同一实体指称意义的词语,其国俗语义都往往大相径庭。

汉语中有“狗急跳墙”比喻坏人走投无路时,不择手段地蛮干;“狗仗人势”比喻走狗、奴人依仗着主子的恶势力欺压老百姓。中国有句俗话说“挂羊头卖狗肉”这体现出汉族褒羊贬狗的传统特点。中国人一般都认为狗是比较卑贱的动物,所以狗常用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语中有关“dog”习语有:a gay dog(快活人),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再如“老狗”和“old dog”表面上看是对应的词语,但它们的国俗语义却不同:前者是骂人语,后者含褒义,指“年事已高而经验丰富的人”。这些都体现了东西方对狗的不同的传统看法。

国俗语义差异还体现在英汉习语中设喻的喻体不同。如:英民族用狮子而汉民族用老虎来比喻权利,勇猛和危险。这是因为在汉文化中“虎”乃百兽之王,如“虎跃龙腾” “虎踞龙盘”等词语中的“虎”都有“兽中王”的宏伟之意。“虎”用来比“勇猛威武”、“生龙活虎”等。

在习语方面,英汉的对应词上也出现了一种不对等的部分对应,即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的却是相同的国俗语义。例如,

“to rob Peter to pay Paul”和“拆东墙补西墙”,“the kiss of Judas”和“口蜜腹剑”,“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挥金如土”等等。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家庭观念,“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相比之下,英美的家庭关系松散。对于婚姻,英美人特别注意爱情这一前提,而中国人对爱情很含蓄、深沉、保守,很少有爱情方面的习语。

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汉语“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英美价值观念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Don’t expect strangers to do for you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self(不要指望别人为你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表明每个人是自主的,独立的,而不应该依赖别人而生活。

英美价值观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体现了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谚语 “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

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

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社会关系取向方面。中国传统价值伦理原则的核心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仁爱思想。孔子思想中的“仁”是道德的最高原则。这种原则就是要舍己利人,舍己爱人,而且强调这种爱应该是从无私的动机出发的。正因此才有相传宋代王应麟《三字经》的总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种人性论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西方古代哲人,尤其古代宗教先知是明确的人性本恶论观点的代表者。基督教《圣经》和基督教神学中关于人性本恶论的观点普遍地为西方人所接受。“Who sows ill reaps ill.”(谁种下灾祸,谁就遭殃。)表达了人性本恶的观念。

四、历史背景的差异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存于习语当中。英语习语背后都有一个历史故事或传说。如;“drop the pilot”原为航海用语,指船到泊或过了险区后,就叫领航员下船。1890年3月29日,英国《笨拙》(Punch)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画的是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Bismarck)身穿领航员服装,被解除职务。此人曾任首相等职,为德国在澳洲确立霸权地位立下汗马功劳,后因与皇帝威廉二世意见不一,于1890年3月被解职。Drop the pilot便被用来表示成功后抛弃得力助手或功臣,相当于汉语的“过河拆桥”之意。

英语习语源自古希腊的较多:Achille’s heel “唯一致命的弱点”,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比喻“受人愚弄或被当做工具使用的人”;Pandora’s box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为“无穷的灾难”;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直译为“披着羊皮的狼”,意为“危险人物,貌善心毒的人”,源于《伊索寓言》、还有sour grapes“酸葡萄”(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聊以)。中国的习语许多是和特定的历史内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联的。如秦汉之际,山东出了不少丞相(萧何、曹参、韦平、孔翟等),山西出了不少名将(白起、公孙贺、傅介子、成纪等),所以汉时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习语。三国时代的吕布,人美勇武,所骑的赤兔马骄骏善弛,所以流传“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一说。宋代的名将岳飞用兵“善以少击众”、“猝迂敌不动”,所以金兵中有此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家喻户晓,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条习语“死诸葛走生仲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深地打上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烙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古时几乎没有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结束语

我们进行英汉 idiom(习语)文化差异性比较研究,是相对于英汉习语相同性而言。任何语言,它们之间一定会存在着相同的结构、表达方式。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必须建立在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红.从英汉习语看民族文化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黄碧蓉.翻译视角下的习语文化差异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刘振铎.汉语辞书大全.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