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范文1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散文演绎】

我在迷离恍惚的醉态中拨亮灯火,深情地端详着心爱的宝剑, 梦里回到响起雄壮的军号声的各军。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牛肉享用,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秋高马肥,正是用兵杀敌的好时节。 英雄骑着快如“的卢”马飞驰战场,用着很有力量的弓英勇杀敌。了结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功业,得到生前死后为祖国、为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名句背诵】

1.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报国豪情。

2.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并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诸葛亮鞠躬尽瘁辅佐刘备父子,得到人们极高的赞誉,这可借用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来表达。

【考题在线】

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范文2

关于爱国的古代朗诵诗词一:满江红·写怀

作者:岳飞

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关于爱国的古代朗诵诗词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关于爱国的古代朗诵诗词三:过零丁洋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范文3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意】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写作背景】

从这首词的题目“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知,它是为了勉励陈同甫而写的一首抒发壮怀的寄赠词。陈同甫即陈亮,南宋时期坚决主张抗战的著名思想家。1188年,他到铅山拜访辛弃疾,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谈得十分投机。分别之后,辛弃疾于次年(1189)写了这首词。这年,是诗人被罢官的第九个年头,时已五十岁。宋金处于对峙状态,二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南宋统治集团一味苟且偷安,不谋恢复中原。然而,辛弃疾虽处困境,却时刻不忘国家大事,把收复中原大业挂在心上,这首《破阵子》就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爱国思想。

【典故化用】

1.“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分烤牛肉给部下享用,典出自《世说新语・汰侈》篇。晋王凯有良牛,名“八百里驳”。一次王凯同别人比箭,以八百里驳作为赌注,结果王凯输了,便杀了这头牛,做了烤牛肉。苏轼在《约公择钦是日大风》诗中写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苏轼以“八百里”入诗,辛弃疾又以“八百里”入词,可见用“八百里”代牛是当时的流俗习语。

2.“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用琴瑟演奏出边塞雄壮悲凉的战歌。李商隐《锦瑟》诗开头有“锦瑟无端五十弦”的句子。本句中的“五十弦”是泛指乐器。“翻”指演奏出来。“塞外声”,指边塞上的少数民族乐曲,这些乐曲,大都具有粗犷豪放、雄壮苍凉的特点。

3.“马作的卢飞快”:“的卢”是一种烈性的快马(额部有鲜明的白斑),《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中,有刘备檀溪跃马脱难的故事,所骑的卢“一跃三丈”。作者在这里用“的卢”写战马,不但突出了战马飞腾的雄姿,而且有力地烘托了乘人的勇猛。

【内容主旨】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昔日抗金部队壮威的军容和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下阕一边幻想恢复祖国河山的胜利,一边悲叹平生壮志不能如愿的伤感忧愤。全词十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从而表现词人的宏大抱负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表现手法】

作者在这首词中创造性地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突破了词分上下片的程式,创新了词体结构。由“醉”入“梦”,再到酒醒后的“自叹”,将理想与现实融于一体,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全词起拍(首句)和歇拍(末句)两句写实,其余八句,一气贯通,描写幻觉,充分体现了辛弃疾在词体上的大胆创新精神。

【重要词句】

1. 沙场秋点兵。

以凝练而形象的语言,既勾画出了阵营的壮威,又烘托了天地始肃、杀戮之气漫于四野的氛围,同时也表现了词人那种胸怀大义、势必战无不胜的坚定信念。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强手云集、展艺比武等场面。

2.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词人渴望报效祖国、建立千秋功业的雄心壮志。

【诗词风格】

豪迈超绝,刚健有力,精深博大,“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中考链接】

1.(2013山东淄博卷)词末“可怜白发生”一句凝聚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3广东广州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1)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范文4

1.以“醉”述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词人生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南宋,他顺应民众的意愿,站在时代的前列,力争抗金。然而,由于南宋朝廷昏庸苟且,他的报国理想不但没能实现,反而在政治上屡遭排挤打击。词人在这里借“醉”写志,倍感真切。“醉里”挑亮灯火,凝视宝剑。一个“醉”字,写出了词人无法忘怀的宏愿:持剑立功。一个威武刚烈、悲愤填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以实现夙愿的志士形象跃然纸上。悲愤在“醉”里,豪气亦在“醉”里。

2.以“醉”写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作者书写“太守醉也”只是表象,“乐”才是实质。纵情林木,醉意山水;勤政爱民,醉意于百姓,太守原来是“乐其乐”啊。欧阳修在此,借“醉”写乐,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境,真是妙不可言。

3.以“醉”绘景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朱自清《绿》

作者先是生动地描绘梅雨潭的美――蓄着“奇异的绿”,并比喻为“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极力展现梅雨潭的色泽之美,然后表达自己的心境已被其陶醉。这份“醉人”之意,使得梅雨潭更加动人了。

4.以“醉”抒感受

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提步起程,接着就在波平浪静的海边,沿着麦田踏着露水前进,那是什么样的陶醉力量,什么样的陶醉力量!这力量跟着光线同时传到眼睛里,跟着清轻空气同时传进鼻孔里,跟着微风同时传进皮肤里。

――[法国]莫泊桑《出售》

作者借景写感受,写景一笔轻轻带过,写感受却浓墨重彩。巧借“陶醉”一词,从日出东方的光线,到田边的“清轻空气”,春风吹进肌肤,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来感受环境的魅力。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范文5

含有“梦”的选文贯穿于初中语文教材,大量穿插于记叙文、小说及诗歌等各种文体中,下面举例浅析。

一、借“梦”写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听潮》以拟人手法借“梦”写景。“海睡熟了。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似的,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作者紧紧扣住潮涨之前的“静”,以拟人手法描写了岛屿、星星和“我俩”的“梦”,来烘托、渲染万籁无声的宁静气氛,为下文描写潮涨时海的咆哮、愤怒蓄笔,使文章产生一种跌宕起伏的艺术魅力。

《桂林山水歌》在写景上避开了常见的写实手法,而以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美感。“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的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啊,是梦境啊是仙境?/此时身在独秀峰”。桂林的山水犹如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让人尽情地驰骋想象,让人“想她有多美她就有多美”,从而产生一种令人心旌摇荡的美感。

二、托“梦”抒发思想感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反映了作者念念不忘少年时期抗金的战斗生活及其坚决恢复祖国河山、建功立业的壮志,可惜不被重用,一个“梦”字写出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感慨,揭示了现实生活与梦境的巨大差异,从而引出结尾句:“可怜白发生!”有力地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在《我的小桃树》中,奶奶将桃核儿赋予特殊的意义,启发了“我”追求理想、追求幸福的愿望,于是“我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这“小桃树”是“我的梦种儿”,是“我梦的精灵”,“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作者将自己的经历与桃树的经历联系起来,赞美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借“梦”写小桃树,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情志,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三、用“梦”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俗话说“说曹操,曹操到”,一语道出了曹操的性格――多疑、奸诈。节选自《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就叙述了曹操当年曾想乘权臣董卓熟睡时刺杀之,故也惧怕别人仿效学习对付自己,便言“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这显然是可笑的谎言,无异于痴人说梦。曹操为证明谎言的真实,竟不惜假戏真做,杀死近侍。“梦”醒又装模作样“厚葬之”,曹操的性格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展现,为下文“杀修”作铺垫,暗示了杨修的悲剧结局,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以“梦”深化文章中心,揭示主旨

《荔枝蜜》旨在借蜂喻人,赞美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愿望和决心。为实现这个写作宗旨,作者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蜜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表达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由“厌蜂”、“赞蜂”升华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达到了最高峰。“梦”使文章结构严谨,且使思想感情得以升华,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深化了主题。

《我的老师》中的“梦里寻师”更是把学生对老师的挚爱、依恋和思念这一中心抒写到了极致,师生情谊达到了最高境界,感人至深,给人以持久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深刻揭示了主旨。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范文6

一、反复诵读诗词,欣赏美的韵律

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说:“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诵读就是一种很好的读诗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即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自然成诵,古诗讲究韵律和谐,学生通过诵读不仅能够积累素材,增强文学修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慢慢地从诗中读出兴味,读出诗人的所思所感,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审美体验。

当然,诵读不应该只是反复的朗读,应该注意“读”的方法,尤其注重“读的过程”,南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学生在诵读诗歌的时候,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要注意诗歌的平仄规律,要注意停顿,分清轻重缓急,要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适时地变更语音、语调,注意要抑扬顿挫地读。例如,诵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采用白描的手法,用看似普通的景物,九个意象、十八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深秋黄昏图,情感基调悲凉,表达一个异乡游子的羁旅愁思。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导学生朗读要注意停顿,一个一个画面的推动,构成一幅凄凉景,接着“夕阳/西下”将情感推向,最后用或缓慢或沉重的语气诵出“断肠人/在天涯”。如此,情随诗动,融情于景,学生读完,对诗人的悲哀惆怅之情也会理解得更加深刻,仿佛亲身体会。

此外,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诵读技巧会越来越娴熟,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自己的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打造个性化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二、赏析重点词句,理解美的内涵

古诗词讲究凝炼字词,几乎每一个字都要做到表达精确与恰当,有时候一个字就是一整首诗的灵魂,即“诗眼”。在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诗词中重点字词的赏析,带领学生领略诗词的美。

例如,《使之塞上》这首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其中的几个形容词“大、孤、直、长、圆”五字用得甚是巧妙,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五个字妙在何处?比如,“大”字写出了沙漠的广阔与苍茫; “孤”字描绘出了茫茫大漠中却仅仅有一抹长烟的单调;“直”字更是精彩,一股笔直的烟气直冲云霄,一种坚毅、挺拔之美立现;再说“长”字,黄河的波澜壮阔仅用一“长”字,言简意赅,映衬着后面的景物“落日”,又意蕴深长。再如,《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脍炙人口的两句,不仅用词生动精巧,而且蕴含十足的理趣。教师要抓住诗眼,引导学生仔细推敲,诗中 “阔”和“悬”两字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江面的宽阔和船帆的平稳;第三句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整体的意思:夜色将灭,海天之间竟升起了一轮太阳,江上的景物开始呈现出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了严冬。再引导学生钻研“生”和“入”两字妙在何处?两字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将大海和春天人格化,海中生出太阳,春天出来赶走旧年的寒冬,寓意着时迁,万物总有更替的自然规律,意蕴悠长。

理解诗中重点字词,可以帮助学生知诗意,解诗情,从而走进诗词,一步步欣赏诗词之美。

三、想象创造意境,表达美的感受

古代的诗歌的艺术造诣之高,它用凝练的字句所创造出来的“意境”功不可没。诗歌将汉语言的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古人含蓄,写诗喜欢融情于景,利用景物描写,创造意境,将深刻的道理于诗中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读者走进诗人创造的意境之中,感受诗人的心境。

例如,在学习南宋诗人辛弃疾《破阵子》时,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描绘的几个特征性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塑造出了一个爱国将士保卫国家疆土的热血与渴望建功立业的梦想。可以请学生围绕这句话展开想象,再现诗人描绘的情境。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已进入了梦乡,在遥远边疆的一座帐营内,却有一个人还没睡,他的脸上现出了两抹红晕,醉醺醺的样子,显然刚吃完了酒,他摇摇晃晃地似乎要走到床边水下,但却是挑亮了灯,抽出了宝剑,迎着灯光细细地看着,渐渐地睡着了,刚刚的情境如梦似幻,天刚破晓,一座座军营连着吹起了号角,他一跃而起,全副武装,他斗志昂扬,要投入战斗,实现自己的梦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唤醒了学生对诗歌审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