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学

高校教学范文1

关键词:高校教学评价;学术人;行政人;博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5—0028—05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独特社会组织,自其诞生以来便一直将教学作为其基本功能。然而,以德国的柏林洪堡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模式的创生为契机,高等教育机构逐渐加强了自身与社会的联系,大学的科研及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得到重视,而教学功能则逐渐开始受到冷落、排挤甚至面临边缘化的危险。高校教师,尤其是研究型高校的教师大多标榜自身的学术研究者身份,而淡化教学身份或将其视为附属成分。高校教学盛行“学术反哺教学”的观念,教师的研究能力俨然成为学术能力的唯一象征。20世纪9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欧内斯特·L·博耶(Emest L.Boyer)在题为“学术水平的反思”的报告中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这一提法值得我们深思。博耶认为,学术应拥有四个维度,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博耶将传播知识的学术称为“教学的学术”。博氏的灼见在强调如何评价高校教师和高校教学质量的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行政人”控制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

“行政”是现代大学的产物。19世纪以来,因社会对人才及技术的需求越发急迫,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于是层级分明的等级行政结构逐渐成为现代高校的基本管理方式;伴随着美国大学的科层化和行政化,“行政人”亦应运而生。可以说,在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内,“行政人”是高校正常、快捷运行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场内”的重要角色,对于高校发展及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由于“行政人”的过度介入,控制了教学评价的标准、方式、结果认定等,淡化或遮蔽“学术人”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制约了“学术人”的主动性,影响到高校教学评价及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行政人”控制着高校教学评价标准

高校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行政人”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本无可厚非。“行政人”通过常规性的检查工作、观摩教师的教学活动、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了解学校的教学状况,把握教师的工作状态,分析学科间的教学差异,总结知识传授中的共性经验,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行政人”作为教学平台的公共管理者,其所制定的教学评价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高校院系“圈子”中自我保护的现象,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但“行政人”受自身的非专业局限,或过于追求评价的可控性与可操作性,往往统一标准,将评价指标简单量化,忽视学科间的基本差异和教学评价的复杂性,使高校教学评价失去了应有之义。

关于教学评价标准的适切性,学界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议。高校是由学科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历史上,正规的、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制度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现代学科体制使得人类的科学认识得以空前深化,奠定了工业时代人类认识活动的知识基础和组织基础。20世纪60年代,法、美、日等国学者曾提出打破学科壁垒,破除阻碍学术发展的畸形学科体制,建立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知识生产模式等观点。但学科综合的主张主要适用于新知识研究领域,而在知识传播领域和教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观点依旧是:依照知识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按专业设置课程,依学科专业体制既定的框架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就我国当代高校的整体而言,多为多学科综合性高校,规模大,学科门类繁多;同时,各高校在办学风格、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即便在同一所大学,学科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而目前“行政人”制定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多在规范化的主旨下,过于苛求整齐划一,评价术语过于笼统和粗放,无法真正兼顾学科间的差异,这影响了高校教学评估的效度,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行政人”控制着高校教学评价方式

依据不同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目标、评价结果等可生成不同的高校教学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与同行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行政评价与专业评价、专项评价与综合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前续评价与后验评价、发展评价与终结评价等。在诸种教学评价方式中,定量评价、学生评价、终结性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强、效力强等优势,是“行政人”教学评价的首选。

高校教学范文2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评价

一、高校武术教学评价的基本内涵

高校武术教学评价是依据高校武术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对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其基本内涵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诠释:第一,高校武术教学评价是依据高校武术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进行的。高校武术教学目标是对高校武术教学是否预先实现的成果,也是对高校武术教学任务完成的评价依据。而高校武术教学原则是对高校武术教学是否合理或是否符合高校武术教学基本要求的评价依据。第二,高校武术教学评价的对象是“体育的‘学’与‘教’的过程和结果”。高校武术教学评价的重点对象是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当然也包括参与教学的教师。第三,高校武术教学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评价判断和量评的具体工作。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评价判断主要是定性评价,当然也有少部分定量评价。

二、高校武术教学评价的分类

就高校武术教学评价而言,笔者从不同的视角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分类:第一,从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对象进行分类,可以将高校武术教学评价分为高校武术教师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高校武术教师对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大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高校武术教师对同事的评价、高校武术教师自我的评价等;第二,根据武术教学的过程进行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大类;第三,根据评价的标准进行评价,分为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第四,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第五,根据评价角度不同可分为单元评价、多元评价;第六,根据评价的内容可分为武术教师教学的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

三、高校武术教学评价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1.高校武术教学评价应明确高校武术教学评价的目的

高校武术教学评价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目的。首先,高校武术教学评价是判断大学生的学习潜力,选拔武术人才的参考标准。其次,高校武术教学评价是判断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评定武术学习成绩的目标。根据高校武术教学大纲要求和标准,能甄别大学生学习状态评定大学生成绩的评价。再次,高校武术教学评价能发现大学生的体育学习问题,帮助大学生学习进步。根据高校武术教学的要求和需要,为发现和反馈大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评价。最后,高校武术教学评价能反馈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激励大学生进步,是根据高校武术教学的要求和需要,使大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和进一步的潜力而进行的评价。

2.高校武术教学评价应注意“武术教学评价”的地位和应用频度

高校武术教学评价在评价中作用不尽相同,有利有弊。在当前武术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所处的重要性和突出性也都是不一样的。在武术教学实践中被使用的频率也并不相同。目前,不同的高校武术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和地位也各不相同。武术教师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使用频度为每学段、每学年、每个单元;武术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的使用频度是每时每刻的;武术教师对自身的评价是一种辅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的使用频度是每学期1~2次。

3.高校武术教学评价应注意武术教学的特点对武术教学评价的要求

高校教学范文3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排球课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干课,是高校开展的较普及、较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深受大学生喜爱,为了进一步的搞好教学,提高高校排球课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际调查研究,针对当前高校排球课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上的改革进行探讨和论述,以期为高校排球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 :高校;排球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21-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高校排球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推新,是排球教学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依据排球运动的特点,结合高校体育发展需求,针对当前高校排球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切实可行的排球教学改革,使排球教学拥有更加辉煌的前景和未来.

1 高校排球课存在的问题

1.1 过于注重排球技术教学

排球运动是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实践课多、理论课少的弊端,在排球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排球技战术的教学,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功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排球兴趣和主动参与排球运动的积极性,而是一味的追求排球技术动作的准确性与完美程度.失去了高校排球运动给学生带来强身健体的功效,最终淡化了排球教学的健身功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授.

1.2 教学观念保守、陈旧

教学观念保守、陈旧,是困扰排球教学的关键问题.主要是因为排球教学注重技、战术的传播,整个课堂都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中心,学生在被动的接收知识,排球教学模式一直遵守着我国2000多年的言传身教的方法,过于注重教师传授排球技战术的能力,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模仿老师的技术,忽略了学生个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对排球运动失去了兴趣,最终变成了应付考试过关而模仿老师的技术动作,这样就失去了排球运动所带来的锻炼价值与意义.

1.3 教学方法单一

许多高校排球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解与示范法,完整练习法、分解练习法,分组练习法、重复练习法、领做法等,是我国高校排球课教学中所通用的教学方法;高校排球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方法,如支架法、综合练习速成法、程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在许多高校排球课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掌握更多更好的技战术知识.不难看出我国大部分高校排球教学仍然用以往的教学模式,致使排球教学模式比较落后,缺乏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从而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提高,影响了学生学习排球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高校排球课教学改革需要,应大胆的使用先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促使高校排球课教学改革的顺利展开,带动高校体育教师积极地参与,研制出合理的教学方案,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吸纳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排球运动的行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4 教师专项业务培训不及时

由于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不要求教师坐班制,有很多教师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了课外兼职上,致使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下降,加上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的不完善,教师的培训制度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了排球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足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校排球运动的教学,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重要时期,引进新技术项目,无论是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合格的教学方法都是高校教师急需培训的重要内容,这恰恰是当前高校排球教学的漏洞,与高校排球教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严重影响了高校排球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所以,高校教育必须重视教师专项业务培训的提高,让教师在教学中常教常新,得心应手,不断的督促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项业务培训是高校排球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2 排球教学改革的途径

2.1 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学会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新观念,是高校排球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提高排球教学质量,获得排球教学成功的有利保障.首先排球教学应改变根深蒂固的应试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技战术的培养,忽略了排球兴趣和健身功效的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排球教学内容也不断改进,排球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具了,许多高校将软式排球、沙滩排球引进了课堂,这样不但为排球教学增加了趣味性和娱乐性,也吸引了大量的排球爱好者,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改革排球教学方法

随着高校排球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广大排球的教育工作者也提出来新的要求,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终身体育意识而努力奋斗,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要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展开,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传授知识者转变成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组织形式也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向自主创新形式转化,教师在排球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区别对待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将不同基础的学生融合在一起,达到取长补短、优劣互补、相互帮助的教学目的,不仅能掌握所学技术,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为学生构建集体主义观念搭建了平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设比赛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排球教学的课堂中充满乐趣和快乐.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学校互联网跟学生探讨交流疑难问题与排球新技术,让学生增长排球见识,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理想的排球教学目标都是有益的.

2.3 改革排球考试和评估制度

考试是排球辅助教学的手段,不只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检查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好坏的依据,它是检验、督促、改进、提高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不能仅靠一次考试就评定学生素质的高低,需要长期的考察,制定合理的、综合的评估制度.考试的形式要多样化.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制定出不同标准的评估制度来考核学生.要提倡发展性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是考核的成绩,值得表扬与赞赏,不能只重视绝对成绩的高低.要多评估学生的进步过程和认真态度,不要把考试作为逼迫学生学习的手段,要求考试内容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趣味性,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良好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轻松、快乐的成长,贯彻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政策.

2.4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作为排球理论与技战术的传授者,是排球教学中的关键人物,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实施教师素质的提高,开展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是排球教学改革成功的有利保证.一方面,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制度.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还要结合排球教学竞技的特殊性,注重吸纳和引进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将让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与高校具有实际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提升排球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为排球教学输入新的血液,提升了排球的教学和训练的水平与层次,另一方面,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制度合理有效的开展,这不仅给教师提供了公平进修的机会,增长见识,还为教师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机会,促进排球技战术的更新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激励教师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引领排球教学改革向成功的方向发展,使排球教学拥有更加光辉的前景和未来.

3 小结

“健康第一”的快乐体育指导思想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基于排球运动的特殊性,结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需求,对排球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和师资培训制度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改革,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使排球教学给学生带来快乐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在排球教学中因材施教,教授学生技战术的同时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并积极努力的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素质不断的得到升华,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金果.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6).

高校教学范文4

    1.基础课与创作课无法同步协调发展

    基础课以练习性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创作课不等同于创作,不排斥探索性习作练习,它与基础课有着内在的联系。①创作作为提高艺术技能、探索艺术技巧、掌握艺术规律的重要手段,在油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拒绝任何形式的模仿,因为它的价值就在于独创。在高校油画教学中,教师多重视以讲解、教授方式为主的油画基础理论教学,对于创作课的教学却缺少探索和创新。在以往的高校油画创作课上,教师通常会带领学生去郊外、农村、街道、工厂等地去搜集素材、寻找灵感,之后就开始勾画样稿、草图,修改几次之后就可定稿。这种传统创作课的模式和套路固然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给人一种教条化、单一化的感觉,这很容易使学生在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陷入重视内容和题材、轻视形式风格的误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免受到教师的影响,从教师的角度去看待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模仿那些已存在的程式化东西,这样的作品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幅缺乏独创和自我精神的复制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作品也粗糙陈旧,对于艺术和时代的敏感度自然也不够强。尽管近年来许多高校已意识到这种创作课模式的滞后和单一,并且作出相关的调整和协调,注重基础课与创作课的和谐发展,但学生作品风格、题材缺乏独创精神的问题却依然存在。

    2.高校油画创作缺乏民族文化特色

    艺术若想实现其价值,寻求其发展就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上,油画艺术亦是如此,用油画语言来描绘祖国丰富的文化和事物,以油画艺术特有的艺术魅力来展现中国五千年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油画创作者的优势,同时也是我国油画创作者的责任。但长期以来,在高校的油画教学中总是过多地学习甚至是照搬西方模式,学习西方的创作手法、色彩选用、构图比例及材料选择等,创作内容也多为描绘西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却很少表现,缺乏本土创作意识,这不仅限制了我国油画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而且也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因此,我国高校的油画教学在适度地学习西方的同时应注意探寻新的油画语言来展现中国元素。

    3.教学思路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在当今的高校油画教育中,许多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时大多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这种现象在各大美院和师范院校都普遍存在,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如出一辙,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油画艺术只能沿着单一的线性道路发展,没有多元发展空间。此外,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油画教育也从人数较少质量较高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班教学的“普及教育”。这使许多学生对待油画学习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精英教育”下的学子多将油画艺术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和毕生追求,而在“普及教育”下的油画界这种学生已是凤毛麟角。高校学生在油画方面的艺术修养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而提高,单一的教条化教学思路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也限制了师生的创造力。

    4.缺乏有效的油画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主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学评价给予足够的重视。②在现行的高校油画教学评价中过于重视学生油画技能的考核,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评价,这不免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单一的评价机制导致课程设置的单一化,这就使油画课堂缺少活力和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此外,现行的油画教学评价机制过于重视油画的专业性,忽视了油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由此看来,健全高校油画教学的评价机制也已成为当前高校油画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油画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油画教学中的问题,我们既要努力探索与实践,又要脚踏实地,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和应对油画教学中的各种挑战,积极实施改革,针对现阶段高校油画教学中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革策略: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基础创作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同步进行

    我国高校的油画教学受写实派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设置相对单调,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艺术热情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对油画教学的改革中要对传统教学模式有选择地吸收,扬长避短。我国高校的油画教学改革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造型语言,这些都是油画创新的基础,在教学观念和理论指导上,注意由单一化教学向多元化教学的转变,在引导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挖掘自己的个性和艺术潜力。随着人们对人文关怀意识的逐渐重视,高校各项教学活动也开始加强人文基础课程建设,油画教学也不例外。油画教学不再被视为一种单纯的技能传授和学习,而成为了一个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打破油画创作中的常规思维和正常逻辑,鼓励学生在色彩运用和创作手法上大胆改变和尝试,以此来弥补传统油画教学模式的不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2.实现民族文化与油画创作的有机结合

    油画艺术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特色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因此自油画从西方传入中国以来,我们也在一直探索如何可以使油画艺术民族化,以本土意识来创作。在高校油画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油画创作过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不断加深其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油画的创新。这首先需要在高校油画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虽然油画学习需要学生遵循西方油画传统,但若忽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也势必将限制学生在油画创作方面的宽度和广度,因此,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油画创作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慢慢渗透进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中,结合传统民族文化实现油画创作的创新。在培养学生重视民族文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将民族文化渗透进油画创作中。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寻找东西方油画的结合点,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将有民族特色的创作素材创造性地运用到油画创作中,让学生在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同时,学会运用民族文化诠释油画艺术。

    3.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油画基础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真正地重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并没有做到对基础教学的全面、多方位理解,导致高校油画基础教学始终徘徊在真正油画基础创作的边缘。因此,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创造性思维即是指我们在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时需要打破常规思维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考虑,它挣脱了传统方法和已有认知的束缚,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来探寻答案。创新思维要求我们在打破常规的同时另辟蹊径,这对油画艺术而言是极为重要和珍贵的,也是高校油画教学传统模式所欠缺的。若想在油画教学和创作上取得长足发展,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改变正常的创作逻辑,鼓励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大胆改变描绘比例、事物色彩,甚至重新改造和组合事物形象等。其次是要指引学生最大限度地展开联想与想象,积极主动地去挖掘学生在油画艺术方面的潜力。联想与想象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油画创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健全油画教学评价机制

高校教学范文5

关键词: 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一、引言

近年来,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和总量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总体国民素质,带动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同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实践性教学资源凸显不足。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和平建设与经济大发展的世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兼具坚实理论基础知识和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新的社会需求与就业形势面前,在高校大量扩招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和锻炼高等院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素养,造就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提高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就业率,成为国内许多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面对的棘手难题。

目前,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面对这样的事实,如何改进高校的实践教学,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成为国内许多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正在探索的一个课题。基于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的需要,笔者就相关情况在国内一些高校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国内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抛砖引玉,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思考。

二、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按照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也基本上得到了落实。根据调研的情况,笔者认为比较好的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1)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压缩理论课程教学课时,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并加大了课外学时数,这对于培养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有好处的。

(2)高校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3)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是,从实践教学的总体情况来说,国内高校的实践教学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在制定专业实践性教学计划时,萧规曹随,因循守旧,与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结合不是很紧密,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导致高校的教学与社会生产的实际脱节。

(2)专业课实验中,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开发性实验的比例严重失调,验证性实验居多,综合性、开发性实验太少。

(3)大型综合性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比较严重。

(4)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陈旧,没有与社会实践的需要相结合。

三、改进高校实践教学的若干措施

高校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以上不足,是由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从主观上来看,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没有真正花大力气去研究和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没有长远规划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没有用心在现有条件下去发掘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其效用。从客观上来看,高校的实践教学存在以下一些主要困难。一是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实践性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实验用房紧张,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加上我国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缺乏,导致实践教学的从业人员在数量上特别是在质量上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在综合调研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措施。

1.正确确定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定位,藉此制定本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定位不准,不符合实际,就会导致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很多普通高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毕业生就业率不及职业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好专业教学计划。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校模式,特别要考虑本校生源质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和本校师资、实验教学条件的实际。再全面、再完善的教学计划,如果不符合本校的实际,执行的效果就会很不理想。

3.加大校内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打通相近专业之间的人为壁垒,实现资源互补,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效益。可采取建大类专业实验室的方法,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的人力、财力、物力,为大类专业的广大学生服务,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4.加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建设的规模和力度,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展学生课余科技活动,是提高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教学范文6

关键词:高校 足球 训练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76-01

足球运动因其激烈的对抗性、快速的攻防转换以及结果的随机性,使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爱好者。在我国高校内,也有大量的足球爱好者。在高校中的足球教育,大多针对具有一定足球基础或者对足球有一定兴趣的高校学生,因此其对足球课的训练虽然不像足球运动员那么要求严格,高校学生仍然希望在课程的训练过程中能够提高其一定的技战术水平,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从自身出发,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突破,提升自己的素质,从而提高高校足球训练的效果。

1 高校足球训练特征

1.1 时间特征

高校足球训练,一般是在体育课或者课余时间进行。目前,由于大学生学习任务包括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以及实验、实习,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因此我国高校足球训练的时间是不能得到保证的[1]。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由于每个人员的偶然因素,往往导致队员难以全体集中,这给教练员制定计划和实施足球训练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障,也就不能够保障足球训练的效果。

2.2 场地特征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人数不断增加,导致人均占有的场地面积不断减少,这增加了足球训练的难度。在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与校内校外不同人员的争执和冲突,这就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削减了足球训练的效果。在学校的基础建设中,有些足球训练队是在土地上进行训练的,地面上的石子增加了训练中的危险性,而且与实际的场地是有差距的,导致队员参加相应的比赛时需要一定的调节。场地的问题不能忽视,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以免其成为制约足球训练发展的因素。

2.3 人员特征

高校里面的足球爱好者,与职业球员相比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因此其起点较低。这部分人员在场上往往抓不住比赛的节奏,传接球意识较差,训练中也往往难以达到教练员的要求。而且高校里面的足球爱好者踢球时间并不长,往往大学毕业也就结束了踢球,人员的流动性较强,这就导致教练员的心血付之东流。新队员和老队员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其整体队伍的水平提升具有很大的难度。

2.4 比赛特征

高校球员由于其不专业性,在场上往往缺乏配合,整体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协调,容易发生盲目拼抢的现象;在带球的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进攻战术,导致单独带球,白白浪费体力;此外,心理素质不稳定,在比赛过程中很有可能发挥不出真实的水平。

3 训练教学方法

首先,足球训练应当让球员享受到训练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对足球的魅力有切身的体会,为足球训练的良好进行打下基础。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训练。每个人由于技术基础以及自身身体素质的差异,如果采取一刀切的训练方式,往往不能够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教练员应该在训练中,根据球员的体能、技术、心态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分别为其制定相应的短期目标,更有利于球员能力的提升[2]。

3.1 技术教学

技术方面需要练习的有:传接球训练、射门训练、带球训练、头顶球训练以及抢、截、摆脱和跑位训练等。在高校足球训练过程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技术练习,这对于提升足球队突破进攻能力尤为重要[3]。此外,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无球”技术动作训练,以增强球员的足球意识以及其跑位的能力。通过无球跑位,能够很好地贯彻足球技战术,有利于提高足球的训练效果。

3.2 战术训练

足球运动是协调性很强的运动,其战术的运用和技术的重要性往往不分上下。对于高校球员,其技术及基础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在日常的训练中,需要不断对其灌输战术,以使其在比赛中能够很好的执行既定战术,从而提升队伍的整体战斗力。主要的训练内容有:进攻、防守训练;集体、个人训练;角球、任意球和界外球抛掷训练等。

3.3 心理训练

在体育竞争上,心理状态对于比赛的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引入先进的心理训练方法,使学员能够通过优秀的心理训练方式提升综合素质。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模拟训练法、自我暗示法、意志训练法、表象训练法和放松训练法[4]。通过心理训练,使球员培养良好的动机,培养其感知能力,进而能够增强其心理调节能力以及优秀的心理品质[5]。

4 创新式教学

在足球的训练中,如果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球员难免疲倦,降低训练的质量。通过引入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球员积极性,改良训练效果有很大的作用,在此,该文对游戏法和组合训练法进行了论述。

(1)游戏一般可以分为活动性和竞争性,包括组内足球比赛以及“老鹰抓小鸡”等趣味小活动。游戏一般安排在准备活动之后,需要和教学活动进行紧密的相连。比如男生教学中,需要假如灵敏性和柔韧性的训练,而在女生教学中需要注重速度、力量的训练[6]。这样既可以激发学习的趣味,又能够练习了基本的身体素质,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打好基础。有学者进行实验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轻松愉快的氛围,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7]。

(2)组合训练法指的是把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综合训练进行结合的训练方式。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训练过程,才能够使得自身的技术、战术、体能等快速的发展。组合训练法通常包括训练安排、训练内容、所需承担的负荷、训练方法组成。组合训练法采取更合理的间歇以及交叉组合的方式,能够把多种训练的方法和优点结合起来,从而起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5 结语

在高校的足球训练中,需要在发挥好传统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的基础之上,不断对其心理进行相应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入游戏法和组合训练法等新颖方法,增强出足球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飞.普通高校足球训练特征的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9):337.

[2] 王利东.关于提高高校足球训练理念的研究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3(10):47-48.

[3] 柴广申.青少年足球训练的有效途径探析[J].运动,2014(8):8-9.

[4] 李鑫.浅谈高校足球教学与训练的新方法[J].运动训练学,2014(4):31-33.

[5] 张尧良.浅析高校足球训练中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38.

上一篇牵挂

下一篇我想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