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范文1

一、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训练设计形式多样

形式单一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不同形式的读写训练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自然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根据每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形式多样的读写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

1.学习写作方法后进行仿写。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只要我们多角度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从不同的角度重点分析之后进行仿写练习,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如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后,学生深切体会到因为鲁迅先生具有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敬爱和怀念。我就让学生先进行仿写,基本成文后再指导学生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作文,让学生观察所要写的人为学校、为社会、为他人等做了哪些事,哪些地方值得学习等。经过具体指导后,学生多数写的是反映同学、教师、亲友等真实的人、真实的事,描述具体,情节感人。学生都感到有内容可写,对作文不再为难,读书和写作的兴趣也就进一步提高了。

2.续写。有些课文结尾会带给人很多遐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续写。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续写小女孩来到我们周围后,我们如何帮助和照顾她等。

3.总结课文后写体会。在学完《妈妈的账单》总结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写下来。

除此之外,还有扩写、缩写等等。形式多样的读写训练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真正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现实生活提供的直接素材;一个是书报、图画、音乐、影视网络等提供的间接素材。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听,还让学生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中走出来,打破封闭状态,并注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详谈开阔视野的深远意义,鼓励家长带孩子走出去,主动认识大自然,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不少家长深表赞同。春天,学生有机会去踏青,赏花,发现点点滴滴的春色;夏天,可以体验《五月的田野》中作者童年生活的那份乐趣;秋天,可以到田野和农民伯伯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去林间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冬天,在校园里堆雪人、打雪仗……在学生体验了生活之后,我趁热打铁,指导他们激感,把在活动中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以最佳状态描述出来。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丰富了素材内容,使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对作文的兴趣自然就高涨起来。

三、注重课外阅读,提高作文水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要注重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扩大知识面。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五“动手”,即“圈、点、划、摘、记”。圈——圈出文章中不认识的、疑难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或请教他人解决;点——点出文中画龙点睛之处,重点、难点之处,作为借鉴;划——划出各种修辞运用的句式,“过渡”“照应”等地方;摘——摘录好词佳句、片断以及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语句等;记——记下发自内心的感受,写好读后感。学生只有平时积累了大量的写作材料,作文时才会有“下笔如有神”的美妙体验。

四、重视学生的作文评改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是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抓错别字、病句和写眉批、尾批上。可是效果如何呢?尽管教师呕心沥血,朱批满篇,但收效甚微,学生很难甚至不屑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我利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作文评改,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在学生的每次作文之后,把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品读,找出文章的好词好句读一读,并指出文中的错别字及不通顺的句子,试着修改并给出建议,再选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评讲,师生共同评议,然后以表扬为主进行小结。这样学生既能从佳句佳段的欣赏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又能从问题的剖析中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再一次修改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评情况自主修改。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遣词用句的能力。

再次,进行集体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或自己喜欢的文章,说说好处或不足之处,教师再做点评。几次训练之后,就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范文2

【关 键 词】 拓展阅读;素养;小学语文;教学

拓展性阅读指的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推进,拓展性深度阅读逐渐成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和教研中倍受关注的话题。它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适应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积极开展拓展性阅读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将拓展性阅读引进了课堂,并充分体验到了阅读的益处,对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相关阅读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课前引导课外阅读,收集信息资料,感知课文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教学十一册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真实的鲁迅世界,更好地实现和鲁迅精神的相遇。再这一过程中,需要老师为其架设桥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利用书籍、互联网等渠道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作品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二、课中拓展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记得孙双江老师的著名教例“走进李白”――《望庐山瀑布》,为了让学生了解李白诗的意境,他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精心提供课外材料,如徐凝的《庐山瀑布》,坡的《戏徐凝瀑布诗》,李白的《夜宿山寺》和《秋浦歌》。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就会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学生在比较和欣赏中理解了李白诗境之高远、气势之磅礴,以及李白作为诗仙的高贵、高超和风骨。我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就是这样选了法布尔的《昆虫记》的课外材料,带领学生认识了更多奇妙的昆虫的世界。小练笔时,学生写出了许多关于小昆虫的美文和读后感。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三、课后延伸拓展,课内带到课外

学习完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开端。在课文的结尾处,我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认识更精彩的课外世界。如学习了古诗词后,为了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让学生开展背诵古诗文活动,还让学生制作古诗词手抄报,使之感悟古诗词的丰富内涵,深刻领会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既增长同学们的见识,又陶冶了情操。如学了课文《草船借箭》,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把学生带向三国;学了《猴王出世》,借机向学生推荐阅读《西游记》。教《威尼斯的小艇》和《金钱的魔力》时,带学生走进世界短篇小说大师马克・吐温;教《草原》时,带学生走向老舍。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在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得到实践,信息分析、加工、利用能力得到锻炼。从课文出发,在学生兴奋之时,乘机推荐相关读物,能使学生迅速形成阅读动机,效果明显。

四、课内外结合培养读写能力,陶冶美好的情操

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山中访友》时,与学生一起探访了作者的好朋友“古桥”“鸟儿”“露珠”“树”“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熟识课文内容;然后以课文为例,向学生推荐更多的“朋友”;接着让学生课后收集更多有关的“朋友”自由朗读;再和同学交换着读,最后在课堂上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给同学听。大量的阅读,既提高了学生读的能力,丰富了语言的积累,也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的内容与情感。他们不但爱上了“古桥”、“鸟儿”……这些“朋友”,而且在大自然中发现了更多的“新朋友”。有些学生还模仿课文的写法,创作了《雷雨》《云朵儿》《小草》等生动有趣的短文,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如教老舍《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脾气等,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有关描写小动物的文章阅读,他们在不自觉中与动物们结下深厚的情谊,懂得爱护小动物和与动物和谐相处,更写出了许多感人肺腑之作。

不难看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仅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为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和素材。特别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从读学写更是他们学习写作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模仿课文进行写作,使他们在仿写的过程中内化课文语言,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外沟通生活信息,培养语文素养,拓展阅读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逐步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各种新颖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出现。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视野,不能最大程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这是现在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因此,在拓展阅读开展过程中同样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资料的拓展、图片资料的拓展,通过“屏幕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

克服“一言堂”,实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向平. 改变小学阅读教学现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 新课程学习(下),2012(3).

[2] 包俊莉.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拓展教学浅析[J]. 文教资料,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