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劝学译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劝学译文范文1
关键词:文言文;“知”;“无以”
荀况的《劝学》一向是中学语文课本必选的教材。由此可知,其文的历史性、现实性、可读性。《劝学》一文朴素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比喻运用灵活。作者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从而告诫世人和后人“学不可以已”的深刻哲理。重温佳作,仍倍感清馨。然而,参阅课下注释,却有几处不敢苟同,现提之以浅论。
其一,“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句中的“知”,应当怎么样理解呢?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中的《劝学》一文中的课下注释没有谈起,如是编者考虑到没有必要注释的话,那么,“知”到底作什么解释呢?是做名词用还是做动词用?这样容易使读者或学者产生疑问,从而造成误解,不能准确地把握词义,也就不能很好的分析语义。要么含糊其词,要么张冠李戴,要么产生歧义等,从而不能确切地表达荀子的意思,不能确切地体会文章的主旨。鼓笔者认为有必要作以注释说明,这对初学者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知”在古汉语中有不同的释义: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卷七,1525页):“知”读zhi、“智”的古字。“是几多知,可令学经”。(《汉书・张禹传》);“秦始皇当使使者遗君王玉连环,曰:齐多知,而借此环不?”(《战国策・齐策六》)。
《古汉语常用字典》(商务印书馆)有以下注释:
①“知道”:“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允《论衡・知实》)。
②“知觉”、“感觉”:“手等有痛痒之知”(范镇《神灭论》)。
③“见解”、“知识”:“有独知之虑者”(《商君书・更发》),“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史记・管仲传》)
④“了解”:“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仲传》)。
⑤“主持”:“子产其将知政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⑥“知”通“智”,智慧、聪明。“智者见于未荫”(《商君书・更发》)。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知”(古)又同“智”。
《古文注释》(周学禹编):“知明”,知识通达的意思,一说同“智”,即智慧通达。
由此可见,“知”在古汉语中有不同的词性,不同的词意。联系《劝学》一文,“则自明而行无过矣”句中的“知”,笔者认为和“智”通假为妥。这句话可翻译成“那是智慧通达,行为也就没有过错了。”
其二:“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两句中的“无以”课下注释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查《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册(姚麟园):“无以”解释为“没有办法用来……修饰词或形容词。如:“无以至千里”译为“没有办法到达千里。”
《新编古代汉语》(许仰民)注释:古汉语中,常有介词“以”与表存的动词“有”、“无”连用的情况,组成“有以”、“无(所)以”来理解,那么“所以”及其以后的词语,是名词性词语,自然是“有”、“无”的宾语了。但是,事实上古汉语中的这类结构出现频率较高,况且“以”后连结的大部分是动词性词组或动词,所以我们宁可把“有以”、“无以”看成凝固结构,表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或“有条件……”、“没有条件……”作状语。如:
①项王未有以应(《史记・项羽本记》)。②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孟子?梁惠王上》)。③吾必有以重保母(《史记・淮阴侯列传》)。
《高中文言文学习文册》(朱声琦)是这样注释的:“无以……”,没有办法用来到达潜力之外。“无”是无指定代词,没有办法,“以”用来。“无以”是“没有办法用来”。而不是像课本注释说的“没有用来……(办法)”,“办法”二字旁边的括号也不应该有,“办法”的语法意义,就含在“无”当中。另外,“无以”二字不是结构,有人把“有以……”、“无以……”称为结构不对的,“无以成江海”译为“无法来汇成江海”,而不是“无汇成江海的办法”。
《文言文语法分析及译注》(孟庆超)也有如下注释:“无以”“没有用(拿)来……的(办法)”。“无以”意义上等于“无所以”,起初可能是一种省略说法,后来凝结成固定结构,但和一般的词语省略不同。“无”,作动词,“以”,作介词,用、拿。“无成江海”,“以至千里”可以看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无”的宾语,故有些译文把“无以”译作“没有办法”。
劝学译文范文2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做好校园安全工作的系列部署要求,确保全市校园持续安全稳定,7月8日下午,全市校园安全工作专题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我校XXX校长作为大市唯一学校代表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校园安全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办学高品质”的根本保障。发言中,XXX校长从三个方面交流汇报了我校在校园安全工作中的举措:一是坚持高站位引领、增强工作自觉性,二是加强前瞻性布控、着力工作实效性,三是落实安全双线走、筑牢安全防护墙,介绍了学校在增强安全意识、筑牢安全防线、整改安全隐患、完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的充分肯定。
劝学译文范文3
1.1存活及死亡患者SIRS评分和MEWS评分比较188例患者存活156例,死亡32例。两组性别比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死亡患者SIRS评分和MEWS评分均高于存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1。
1.2两种评分方法下患者评分情况采用SIRS评分,存活156例患者中0分16例,1分31例,2分85例,3分23例,4分1例;死亡32例中0分2例,1分3例,2分5例,3分17例,4分5例;两组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5.21,<0.01)。采用MEWS评分,存活156例患者中0~3分93例,4~6分34例,7~9分21例,10~12分10例,13~15分1例;死亡32例中0~3分1例,4~6分17例,7~9分7例,10~12分4例,13~15分3例;两组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43,<0.01)。
1.3ROC曲线分析SIRS评分临界值为2.5,此时敏感度为74.3%,特异性为47.6%,阳性预测值为77.3%,阴性预测值为46.5%,其A=0.721;MEWS评分临界值为6.2,此时敏感度为78.3%,特异性为49.2%,阳性预测值为79.1%,阴性预测值为44.2%,其A=0.812。MEW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高于SI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4,<0.05)。见封四彩图1。
2讨论
急诊抢救室不但患者众多,而且患者疾病谱非常宽泛,为了能更好的诊断及治疗患者,需对患者病情及预后进行准确的评估,故目前临床上急需准确合理,简单易行的评估方法。目前临床上评估方法较多,主要有MPMⅡ、APA-CHE评分及SAPSⅡ评分等,但这些评估方法虽比较准确,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评分方面较复杂,收集评分数据周期较长。因此并不非常适合急诊抢救室对病情和预后的评估。
SIRS评分为一种简单评分系统,最初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因为它的4条诊断标准较宽泛,不能有效诊断患者病情,曾一度不被重视。但最近发现该评估系统在评价急诊抢救室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方面为一个具有较大价值的指标。MEWS评系统为一种简单有效,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估方式,广泛应用急诊抢救室对患者的评价。
劝学译文范文4
【关键词】诠释学 前理解 视域融合 效果历史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03-02
诠释学又称为解释学或阐释学,主要阐述理解、意义、读者及文本之间的关系。而其中所阐述的某些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对改进、完善翻译研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三大哲学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以及效果历史。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偏见(前理解)与译者素养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第一大原则是理解的历史性。该原则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属性、基本方式及基本事实。人是历史性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特定的历史局限性。也就是说,理解的主体(人或理解者)、理解的客体(文本)、译文读者及译文接受环境都具有历史性,并作为历史性而存在,因而理解也是具有历史性的。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这一历史性,而是正确评论和适应这一历史性。也就是说,我们总是与历史处在相同的状态之中,解释者无法摆脱偏见而达到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在文学翻译方面,译者作为信息传递主体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个体。翻译者的知识结构与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翻译的水平,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综合”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心理结构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就是“前有”。我们在对事物理解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已有的观点、看法加到我们的理解中去,这就是“前见”,是理解的一部分,而“前设”就是对事物具体理解的时候,头脑中对此的种种假设,没有无缘无故的理解。因此,“理解不仅具有主观性,还受制于前理解,一切解释都必然产生于某种先在的解释”,前理解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处于相对开放的空间。这就决定了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完成。对翻译学习者来说,更多依赖于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储备,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方面的,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只有正确、合理、恰当的理解才能忠实传达原文的意义。因此,翻译学习者应该从多方面深化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词汇层面、结构层面、语境层面和逻辑层面。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就是要把自身的前理解展现在译文中,这种夹杂了自身理解的文本解释也就会影响译者对文本进一步的理解。可以看出,前理解和理解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对译本产生影响。译者要使自己的理解更具有客观性,就要规范自己的前理解。
二 视域融合与主客之间对话
诠释学中解释者和被理解的对象都有各自的视域,被理解的对象――人文、经典、文本、文学、艺术作品都有它们自己所由来的历史视域。因此,当我们带着历史给予的视域去理解历史作品、哲学或某种文化时,势必会出现两个不同的视域和历史背景的冲突问题。解释者应抛弃自己的视域而置身于对象的视域,这种要求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的。理解应是解释者不断地从自己原有的视域出发,在同被理解对象的接触中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域,从而两个视域相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这一过程即“视域融合”。
诠释学的“视域融合”为我们提供启示,文学翻译中应注意主体间对话,各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相互交往形成一种内在的关系。这种对话已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译界已注意到主体间性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译者与原文文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起点、理解视角及文化背景,两个视域的互相尊重和互相包容,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翻译中的视域融合不仅体现着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更体现着两种不同文化的视域融合。借鉴诠释学的观点,首先译者应将自我融入作品的视域中,充分考虑原文本生成时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努力接近文本视域,实现译者视域与文本视域之间的融合,完成翻译中的理解阶段。其次,在翻译的表达阶段中,译者需将第一次视域融合的结果与译入语的语言文化视域再次融合,从而产生能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的译本。因此,原文视域、译者视域与译入语文化视域三者的融合构成了翻译的整个过程,而原文的意义也在跨文化的诠释中得到深化与发展。在文学翻译和建构中,译者总是在理解和阐释中投射自己的认识、情感和体验,融合自己的思想观念、艺术文学标准,甚至道德伦理观念和政治意识形态立场。
三 效果历史与文学创新
伽达默尔还提出了效果历史的原则,认为“理解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效果历史关系”。文本的理解者和理解对象(文本)都是历史的存在,诠释者与文本结合在一起,不断生成新的含义,伽达默尔将这种过程称为效果历史,认为在理解中,问题的真正的、基本的本质,就是其本身的不确定性。理解始终是一种对话和交流,是一种不断的探求和询问。人类在不断的理解中超越自身,在不断更新发展着的“效果历史”中,始终不断地创新地写自己的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认识的研究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会不断改变,译者如何在文学翻译中进行创新格外重要,充分发挥译者的语言表现力和写作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整个文学再创造过程中译者必须做到的。要达到译者与作者在心灵上的沟通和精神上的契合,译者就得对原作的语言进行审美分析,不但要融入自己真挚的情感去体味原作字句里所包含的各种情趣思想,还要捕获新的信息,体会原作的言外之意。译者的审美情感能激发其艺术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将原作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一幅形象逼真的艺术场景和画面,使原作的美妙意境自然而然地进入译者的思想及心灵,从而得到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由此,译语表达手段和资源被译者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同时译者把自己所体验到的原作的审美意境“外化”为一种恰当的译语文字符号,这种艺术再创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心理和情感活动,译者的头脑始终处于高负荷的运转中。译者通常是根据原作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场景、语言表现形式、审美意象及情感思想做出符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审美判断和评价,这是因为作为艺术主体的译者,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等,因此他通常是根据自己的经验、阅历并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情趣对原作进行阐释和评判。这时译者的审美素养对译作所产生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要想创造出与原作艺术等值的作品,在尊重作者和原作的前提下,译者的思维理解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现力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四 结束语
作为当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中的重要思想流派,哲学诠释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前结构、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视域融合等哲学诠释学理论为探析翻译研究中的译者固有知识结构、创新性翻译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重要的理论依据。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对翻译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Hans-Georg,Gadamer.Truth and Method[M].New York: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1975
[2]〔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德〕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等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劝学译文范文5
1.安全培训不够到位。虽然,学院组织过多次消防安全和生物安全知识讲座,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也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但所具备的安全知识还不全面,在实验课的具体授课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纰漏。同时,因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加以及任课教师不足等原因,各学系常常安排研究生代上实验课,而大部分研究生只接受过一次针对科研实验开展的安全培训,在实验授课过程中容易忽视各种安全隐患。
2.未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在成立伊始就已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事故应急预案,但并未根据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虽然实验教师都了解在事故发生情况下自己的职责和行动步骤,但缺乏事故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无疑是纸上谈兵。
3.实验室安全监管制度不严、执行力度不强。大部分高校实验室缺乏污染物处理设施,缺少专业部门对废液进行统一回收、管理和后续处理。未经严格处理的成分复杂、毒性较大的废液,如果直接排放或只简单稀释后就直接排入下水管道,毒性物质会逐渐累积,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教学实验时还存在本科生未将解剖完的小白鼠尸体与脏器放入指定的垃圾桶进行统一处理,而直接丢入普通垃圾桶的现象,这种不规范随意丢弃生物源废弃物的行为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二、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通过分析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笔者拟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具体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和完善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安全风险。
(一)加强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实验动物和微生物,其中包括各种强腐蚀性、易燃、易制毒化学危险品,因此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和实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1.化学试剂和生物样品的贮存。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安装通风系统。对于化学品储存应依照各种化学品的种类、性能分开存放,对化学性质相抵触的化学试剂要严格分类贮存,各种腐蚀性化学试剂应存放在试剂架的最底层。试剂储存室必须指定专人专管,确保储藏室入门钥匙双人双锁并妥善保管,储存室要根据条件安装防盗监控和火灾报警系统,配备相应的消防灭火设备。
2.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应清楚地了解实验课所涉及的所有化学试剂的化学特性和防范措施,并悉心指导实验人员。易燃、易爆和易挥发的化学品应在有安全防护的通风橱中使用,并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安全防护用具,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实验准备室内仅允许存放少量无毒或低毒的化学试剂和有机溶剂,任何化学试剂均应严格按实验室的规定,两名管理人员同时在场方可领取,并做好出入库登记和详细的领用记录(领用时间、领用剂量、使用方向、领用人、剩余试剂去处等)。对于易燃、易爆、易制毒和腐蚀性的化学危险品应现用现领,使用剩余部分禁止随意存放,必须及时登记与退还试剂储备室,妥善保管安置。
3.化学废弃物与生物源废弃物的处理。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于剧毒化学危险品的残余物必须作无害化处理,并由专人负责监督和管理。废弃化学危险物品的处置和销毁应上报并征得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同意后,请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动物尸体和脏器等生物源废弃物应统一放入指定的冷冻设备中等待下一步的统一处理,而微生物类废弃物应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
(二)加强实验仪器使用培训和管理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仪器种类繁多,涉及环境卫生、劳动卫生、毒理学、营养卫生学等等,需要实验管理人员加强仪器的管理,保证实验人员正确并安全地使用仪器。
1.编写培训讲义。实验教师应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种仪器的培训讲义,具体内容应包括仪器原理、仪器应用范围、仪器基本结构、仪器操作参数设置、仪器使用操作具体步骤、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等等。
2.仪器操作培训。全体实验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必须由任课教师统一进行仪器使用培训,实验课任课教师应详尽地讲解仪器的基本原理,具体功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要求每位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3.仪器的日常维护。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和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是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不仅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更是实验室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要做好实验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除了定期校准外还应时常除尘保养,并做好水、电和燃气管路的定期检查,发现松脱、老化以及损坏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三)利用现代科技改善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当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时,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安装热感应探头和烟雾报警系统)及时发现事故并发出警报。此外,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意味着本科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创新实验的时间增加,而实验室不可能一直有人在现场照看。因此,应采用网络摄像监控的形式对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状况和实验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四)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落实责任
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予以保障。例如:实验教学的防火和安全检查、危险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安全使用与管理、仪器设备的损坏赔偿、废弃物的安全排放、气瓶的安全管理等,都需要制定合理和规范的规章制度为本科教学实验的安全运行提供制度保障。除了制度保障外,还应建立和健全以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为基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实验室安全操作指南和实验人员在实验室的行为准则,并明确安全第一责任人。
(五)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进行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
要做好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努力提升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促使实验室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
1.提高安全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安全教育培训。对于实验课任课教师、实验教师以及学生来说,只有不断地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进一步普及安全防护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技能水平,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安全培训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进行事故应急实地演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应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全员参加的消防应急逃生演练。实验课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要熟悉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具备一定的初期灭火指挥和应急疏散能力,提高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紧急应变能力。火场危机常给实验人员带来震撼性、突发性和危险性,不仅干扰实验人员的正常思维,还可能干扰实验人员正常的行为,因此在事故应急演练中应理论结合实际,对实验人员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定期检查维护,消除安全隐患
劝学译文范文6
1.预防,就是要未雨绸缪。一方面,加强教师培训,提高班主任处理学生早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好思想工作,组织相应的班会课。班主任要认识到,学生早恋除了青春期生理原因使然,还有一部分是为了“赶时髦”,生怕在这方面“落伍”。因此不但要上生理课,使他们了解青春期发育和卫生保健知识,还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恋爱观。
2.观察,就是要细心洞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掌握学生“恋情”,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教育工作。例如:学生上课变得爱走神;突然爱打扮,注重仪表;特意在异性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大声说话,干老师不喜欢的事情;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情绪变化大等等,作为班主任都要及早观察,发现“不良”苗头及早遏止。
3.倾听,就是让学生倾诉。成功的教育者都善于倾听。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高度,把自己当作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学生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在倾听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的方式。引导得好,学生的心门会被轻易打开;引导不好,他们会守口如瓶。当知道学生有早恋倾向或行为时,千万不要着急,而需尽量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言行和情感,即换位思考。歌德曾说:“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不要夸大问题的实质,更不应把它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我们应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使他们愿意说出心里话并接受教育。
4.溯源,就是要摸清学生早恋的根源。学生家庭背景,家长管教方式和态度等等,都是学生早恋的诱因。学习成绩较差、家庭不健全或亲子关系较差的学生,大都容易移情于两往,在同龄人中寻求关怀。因此对于早恋问题的处理,要求得家长的支持,这是教师开展疏导工作的强力后盾。如果父母平时对子女要求严格或子女与父母关系不融洽,且老师处理方式简单粗暴,学生就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来。
5.疏导,就是要正确疏理学生情感。处理早恋问题如果随便地采取写检讨书、停课、处分、广播点名、公开情书……等粗暴的方式,使孩子感到强烈的屈辱和压力,结果往往不会令人满意。有的表面服从,却将憎恨埋在心里,有的则由“公开”转入“地下”,更甚者是在压力的鄙视下,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最后走上逃学、出走甚至自杀的道路。解决早恋问题宜疏不宜堵,在疏的工作上,我们努力做到两点:一是学校开设“兴趣社团”,组织各类比赛,让每位学生都有兴趣项目,都有目标设想,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学校设定的活动中来,同时组织“德育先锋小组”,通过学生教育学生。二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区别对待、切忌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