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数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数学

幼儿数学范文1

一、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幼儿数学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幼儿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思维特点,而采用重复灌输的教学方法,使幼儿感到枯燥与乏味,大大压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纲要》指出:“游戏不只是教学借助的一种手段,游戏更有它自身的价值,应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参与多种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生活,为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和发展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幼儿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可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欢愉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而且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因此,数学活动中应充分运用游戏这一手段,将数学知识和游戏巧妙结合,把游戏引入每一节课,以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提高幼儿的学数兴趣与能力。

幼儿园的教育游戏丰富多彩,有娱乐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操作游戏、语言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数学教育内容不仅可在数学游戏中进行,还可融入到其它形式的教育游戏活动中。如,在“超市”这一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将商品分类摆放,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在“抢椅子”、“玩扑克牌”的娱乐游戏中,幼儿可以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高楼大厦”的建构游戏中,幼儿选用积木进行游戏,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又如:在教幼儿学习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时,可根据教学目的来设计、实施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玩“青蛙投篮”的体育游戏来达到对加减运算的认识。首先,准备投篮板,板上贴10以内数的加减算式或1―10各数的图片,准备小球,球上贴有1―10各数或10以内加减算式的图片。然后,让幼儿都戴上青蛙头饰,游戏开始,幼儿在网篮中取一球,听口令以蛙跳动作向前至投篮板,引导幼儿根据手中小球与投篮板的对应数或算式判断投篮。这样的游戏,既能让幼儿学习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又能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幼儿的敏捷性和弹跳力,使幼儿轻轻松松就学会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学数学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幼儿是怎样思维及如何形成数学概念的。研究表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依赖于动作和具体事物的特点,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外部动作逐渐内化于头脑中的过程。因此,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式的探索来建构自身的知识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动手操作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上的运用,将有助于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动手操作是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运用最多的手段之一。比如:笔者在教幼儿学习5的组成时,把活动设计为“分小鱼”,上课之前笔者为每位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是:每人5条小鱼,一个分类盒,一张记录表。活动开始,笔者出示小鱼和鱼缸,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把5条小鱼分别送到2个鱼缸中,看看有几种分法,要求每一次放到鱼缸中的小鱼要不一样,并把每一次分的结果在记录表中进行记录。笔者宣布开始后,幼儿便高兴地开始分小鱼,他们一边分一边记录,积极性非常高。就这样,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了5的组成,他们知道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这4种分法。同样的,在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的活动中,幼儿也是通过操作,知道了鱼的长度的不同。

在每一次的数学活动中,笔者都会为幼儿准备一些可操作的材料,使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就在我们身边的数学奥妙。笔者不是简单地向幼儿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幼儿自发地积极地对身边的物体的数量与形状、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好的开端,幼儿也就能轻松地学习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了。

三、通过展开讨论,引导幼儿学数学

《纲要》指出,数学教育活动要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幼儿数学范文2

关键词:数学情景游戏;教学方式;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04-02

一、娃娃的床变大了

活动区游戏开始了。王敬坤来到娃娃家摘下”爸爸”的标志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刚开始,他不知道应该玩些什么,所以在娃娃家里走来走去。这时扮演“妈妈”的小朋友对他说:“娃娃没有床怎么睡觉呀?”听到妈妈的发问,再看看趴在沙发上的几个布娃娃王敬坤稍稍想了一会说:“看我的!”说着王敬坤抱起一个小娃娃说:“爸爸给你们做一个小床怎么样?”说完他轻轻的把娃娃放在沙发上。刚开始,王敬坤搬着两把椅子选择一块比较宽敞的位置背朝外相对摆好,当做一张“小床”。(插入图片1)然后轻轻把一个较大的娃娃试着放在上面 ,还展开胳膊比了比“床 ”的长短,发现小床的长短能容纳下这个较高的娃娃,但是宽度似乎还不够显得有些窄了,如果娃娃睡在上面容易掉下来。随后他又从一旁搬来两把椅子沿着小“床”侧面相对着摆在一起,这一次“小床”比刚才宽了一倍,小床从刚才的长方形变成了正方形。(插入图片2)他把第二个和第三个“娃娃”也轻轻的放在“床”上。兴高采烈地对同伴说:“我给孩子们拼了一张床,你们快来看看!”(插入图片3)这时扮演“妈妈”的小朋友抱着两个娃娃走过来他说:“还有两个宝宝也到床上睡觉吧。” 王敬坤回答:“娃娃家的四把椅子我都用完了,这个床有些小放不下他们两个一会,我现在去建筑区再搬几把椅子,把小床摆得大一些给宝宝们睡觉用。”说着他到建筑区去搬椅子了。

思考。幼儿在游戏中具备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他们在运用自身数学经验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是再次明确、纠正、建构数学经验的一个发展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我们要善于在游戏中观察,了解幼儿现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挖掘游戏的教育时机,给与及时的、附有个性的指导,使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近一步的发展。另外,在游戏中有运用自身数学经验解决问题的机会,对于幼儿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经验,增添游戏的趣味性会促进幼儿数学意识、兴趣、经验的发展。为今后学习数学,更容易感受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更容易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将他们的经验运用于生活中,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好玩的迷宫

主题来源:在一次玩建筑区游戏的时候,小朋友们沿着自己建好的“长城”走起来,可是没走几圈就觉得没意思了。有的小朋友提议,把长城从中间隔开,分成几段,于是小朋友们改变了“长城”原有的外型结构,这一下原来规规矩矩的方形“长城”显得有些乱,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孩子们又兴高采烈地玩了起来,可是他们发现有的地方走不通了。几个小朋友在里面寻找路线和出口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玩得都很开心。这时,李成阳不由自主地说:“这个长城走来走去好像迷宫一样。“对呀”孩子们都很认同他的说法。自从那天以后建筑区成了一个“大迷宫”。接下来一连几天孩子们有热衷于建构迷宫,但是总无法建构出完整的迷宫。孩子们把自己遇到的困难,说给老师,

希望能够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或者帮助。经过思考,我们认为,孩子们对这个游戏如此感兴趣,老师应该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其中的教育目标,发挥它独特的教育功能。经过深入的分析我发现可以将迷宫游戏转化成系列的情景教学,在游戏中,引导幼儿,一边感知一边创造,渗透相关的数学目标,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所以我们开展了“好玩的迷宫”数学情景游戏。

游戏前收集幼儿关于迷宫的问题,了解幼儿已有生活经验。

用什么材料建迷宫?

有什么形状的迷宫?

怎样走进迷宫走出迷宫?

迷宫里有什么?

迷宫中怎样设障碍?

教师根据幼儿的题问发现孩子们对迷宫的兴趣集中在建构迷宫上,但是受经验的局限他们对迷宫的基本元素还不够了解于是鼓励幼儿通过各种方发来认识迷宫,并且在教室的墙面提供了一个和供幼儿游戏操作的迷宫,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认识迷宫的主要构成因素。(插入图片4)

三、方形的纸砖迷宫

孩子们在对迷宫进行了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想要建构迷宫的愿望异常的强烈。他们想要建构出真正的迷宫,内心对成功充满期待。于是我们开展了集体游戏活动,在教室中尝试着建构一个大迷宫。

游戏区结束后很多小朋友跑到建筑区欣赏今天新建的迷宫,可是他们有些失望的告诉我:“老师,建筑区的迷宫太小了,我们想在里面走走都不行。”“老师,咱们建一个大迷宫,能走的行吗?”“好啊”我爽快的答应了。“那咱们用什么材料建构迷宫呢?”“老师就用纸砖吧!”徐绍全抢着回答。孩子们凭借他们的游戏经验,很快确定了要使用的材料。“咱们建个什么形状的迷宫好呢?”听到这个提问,孩子们的意见有了小小的分歧。有的说方形,有的说圆形。最后大家不约而同的看到了墙上制作的方形迷宫,最后大家决定,就见建个方形的迷宫。“我们从哪开始?谁先来?”经过一番商量,孩子们定像上英语课那样分成四个小组,(蓝、黄、红、绿)从来蓝组开始,每组使用和自己组名字同样颜色的纸砖,一个小组负责一段。就这样,孩子们一组接一组的拼摆起来。前面三组都挺顺利,绿组负责建构迷宫的最后一段和出口。在建构出口时,他们只留出了一个缺口。我问:“你们这是出口还是入口啊?怎么和蓝那边的一样?”绿组小朋友很认真的回答是出口。““那怎么样和蓝组的区分开,最好不一样。”聪明的李成阳立即反应“明白了”。他选了三块原色积木,简单的缺口处了一个小门。(插入图片5)孩子们看着自己建成的迷宫一种成功的感觉油然而生,激动地雀跃、欢呼起来,迫不及待的想要玩一玩,走一走。如大的活动室一下子成了游戏场,孩子们穿梭在迷宫中。(插入图片6)这次活动孩子们对迷宫的建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发方形迷宫的路径呈直线,选择的材料要有直边。而且,出入口的位置也在迷宫的边上。游戏活动结束后,有的小朋友问老师:“老师,我爸爸带我在公园走过圆形的迷宫,圆形的迷宫怎么摆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班的响应,孩子们都纷纷表示还要建一个圆形的迷宫。

四、圆形的椅子迷宫

教师分析、计划:在前一次的活动中,孩子们尝试用自己熟悉的材料拼摆了简单的方形迷宫。这个过程使孩子们对迷宫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根据他们的兴趣,教师引导幼儿拼摆圆形的迷宫。要通过这次活动,引导幼儿自己选择所用的材料,比较完整的拼摆出圆形迷宫,比较准确的设置出迷宫的基本要素。

今天孩子们早早的吃完了午点,因为大家已经约好今天要来建构圆形的迷宫。“老师,什么时候?”孩子们一再追问。我说:“今天咱们分小组,自己选择场地和材料,想好了选用的材料就可以开始了。”老师的话刚说完,各组就开始忙碌起来。蓝组最活跃, 他们好像早就商量好了似的。其中有三个小朋友对我说:“老师,我们用椅子建迷宫,咱们班椅子不够用我们想去小一班借行吗?”“好啊,遇到困难能动脑筋想办法,很棒!你们去吧。” 很快隔壁教室借来了二十多把椅子。可是面对着眼前一大片椅子他们一下子不知从哪里着手了。“圆形的迷宫,首先要有个什么形状呢?”聪明的小华一下子领悟到了我的暗示。“咱们现在教室中间摆一个小圆圈。其他小朋友听了他的话好像心里也有了主张,迅速的把小椅子动了起来不一会围成了一个紧凑小圆形。(插入图片7)可是下接来怎样做呢?有的小朋友说:撤掉两把椅子,一个当入口一个当出口就成了。”齐齐说:“不行,那么简单,太容易走了不叫迷宫。”“对”其他孩子应和着。“那什么东西有很多圆圆套在一起的呢?”轩轩说:“老师上次下完雨捡蜗牛,我看见它的壳上有好多圆。”“对了,你观察得很仔细,那可以用在建迷宫上吗?”我环视了这个组的每个成员。“知道”他们立刻心领神会了。就在老师指导其他小组的时候。蓝组的小朋友的速度很快,他们用椅子在小圈的又平行的摆放了两圈椅子,呈现出同心圆的形状。一边摆还一边调整椅子之间的距离,使显得更规整。(插入图片8)这时,小朋友们似乎发现了什么问题,对老师说:“外侧的大圆是入口,但是没有出口阿,怎么和方形迷宫的出入口不一样。老师微笑的说:“蓝组小朋友这了不起,你们建的可不是普通的圆形迷宫,这是螺旋形的圆迷宫,可以走一走就能找到入口和终点了。再试一试,怎样让后小圆和大圆之间相通?”听了我的话琪琪和轩轩,一边沿着椅子走一边思考,每个圆都撤掉一把椅子呗!”蓝组小朋友齐动手,这下成功了。每个圆之间的路径通了,终点的位置也确定了。(插入图片9)孩子们开心极了,他们抢着对我说:“老师快给我们照相,我们组是第一!”

五、我自己的小迷宫

老师的分析和计划:在前两次活动中,孩子们对建构迷宫形状摆放和材料的选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小组式的游戏形式,集中了机体的智慧,那么个体的独特思维在建构迷宫时会怎样发挥呢?不犯法给每个孩子一次独立建构的机会,让他们的智慧在其中尽情的发挥。

孩子们知道今天可以自己建构迷宫所以都特别心砌。早早吃完午点就去选材料了。玩具柜前、积木柜前、连盥洗室里都是选择材料的小朋友。有的小朋友选择最熟悉的积木,有的小朋友只在一边观察,不急着拿材料而是先看看同伴的做法,然后借鉴。我们有过多的知道,只对选材料的小朋友讲:“先确定好自己迷宫的形状,然后再选择材料。”坤坤平时做事总爱磨蹭,今天怎么一下子不见了?只见他来到建筑区,我以为他要选择积木,没想到他把平时做操用的长棍找了出来。然后在地板上拼摆起来。坐在一边观察他的阳阳问:“坤坤,你摆什么形状?”“方形迷宫。”我好奇的问:“那干什么用这个材料?别人都不用这个?”“这个棍长还直,想方形(的边)。只要用几根就能摆一个大迷宫了。”他很得意很自信的语气说。(插入图片10)果然不一会他的方形迷宫就摆好了,他自己走了起来,快要到最后的时候,发现有两个出口。“你想从哪里出来呢?”我微笑的看着他,他不好意思的“哇”了一声。很快拿起一根棍挡住了其中一个出口。(插入图片11)这时一直在旁边观察的阳阳也操作起来。

六、藏在迷宫中的两个秘密

教师的分析和计划:进过前几次活动,孩子们体验到了建构迷宫带来的成功和游戏的乐趣。怎样才能在这既相互上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能力呢?教师有意识地在材料和要求上加深了难度,将相关的数学目标渗透到新的游戏中。老师准备了两套拼摆迷宫的材料,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不同和关系。

今天,孩子们要在桌面上拼摆迷宫,并且用老师提供的两种材料进行对比。我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规格相同的方形图,并对他们说:“行小朋友用换色纸条摆在方形上,记住有了几根纸条,然后用绿色纸条摆在上面记住用了几根纸条。”小朋友边摆边数,都很认真,生怕自己数错,所以数了好几次。“他们很快数好了“老师,黄色纸条用四根,绿色纸条用八根。”小杰抢着说。“为什么黄纸条用的少?绿纸条用的多呢?”“黄纸条长用的就少,绿纸条短用的就多。”格格清晰的回答。“那一根黄纸条有几根绿纸条那么长呢?请小朋友比比看。”这时教室里特别安静,一下子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都聚精会神的想办法尝试操作。齐齐试着把绿纸条压在黄纸条上,然后把黄纸条长出的部分向上折。突然他发现了什么,惊喜地说:“老师,一根黄纸条有两根绿纸条长。”(插入图片12)很快,不远处的格格,把两根绿纸条压在一根黄纸条上,然后在旁边有房了一根黄纸条。(为了让老师看清楚)也笑眯眯地对我说:“两根绿纸条有一根黄纸条那么长。”(插入图片13)“你们做的很好!都是爱动脑筋的小朋友。那么老师再来问问小朋友,如果在迷宫走错了路会怎样?”“会出不来!”“有危险!”“有什么危险?怎样把这个危险体现在你的迷宫里?”我做出了一个可怕的老虎装。孩子们一下子领会了。他们离开座位,有的小朋友选择动物模型,有的选择汽车玩具,还有的选择木质小虫,摆放到自己迷宫中。(插入图片14)“问什么要放一个狮子?”我好奇的问。“走错了路是要被狮子吃掉的。”“呕,那我可要小心了。”这次活动,每个孩子都成功的建构了迷宫还通过自己的操作与思考发现了蕴藏在其中的两个秘密。直到活动结束他们还是意犹未尽。

幼儿数学范文3

一、为操作活动提供合适的材料

《纲要》指出,在科学领域,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如何为幼儿操作活动提供适当的材料,去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操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紧扣活动目标提供多元化的材料

首先,提供的材料应蕴含相关的数学知识,能起到激发幼儿主动操作与探索作用,如在《感知6以内的数量》的操作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夹子,并引导幼儿进行了以下操作活动。第一环节:摘果子,(摘教师身上的夹子并点数)。第二环节:小刺猬扎果果;(按教师出示的数字在自己的衣服上夹上相应数量的夹子);第三环节:下楼梯(按教师扔的骰子数把夹子摆成相应数量的楼梯状)。夹子是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便于老师收集,它各式各样,色彩鲜艳,但又是幼儿极少有机会动手操作的物品,教师通过更改游戏的规则,研发出一个生动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活动,使幼儿反复借助夹子的材料进行操作活动。一物多用,既经济又实惠,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

2.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合理把握材料的适宜度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来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如在按“形状分类”的操作活动中,我提供了3组插塑玩具和形状标记:(1)形状不同,颜色、大小相同;(2)形状、大小不同,颜色相同;(3)形状、大小、颜色均不同。三组材料,逐渐增加难度,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操作使用,使每个幼儿都能跳一跳够着。

3.操作材料要充分,能保证幼儿更换的需要

要使操作活动对幼儿具有吸引力,提供的材料就要充分,达到人手一套,并必须不断更新操作材料或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我们可以用小插塑玩具、石子、果核、小棒等多种材料进行不断的更换,以引起幼儿的新鲜感,满足幼儿反复练习分合的需要,并逐步从实物过度到图片、数字卡,逐步增加难度,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虽然操作材料需要不断的更换,但材料应是幼儿熟悉的物品,不能过分新颖、刺激,避免幼儿注意力引向材料本身,而忽略了操作目标。

4.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底结构的数学操作活动区

教师在创设数学活动区环境和投放材料时,要避免仅从数学认知点的学习直接切入的思路,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开放、更具游戏性的环境,以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如教师可以在数学活动区开辟一块空地,投放积木等建构材料,孩子们在这个开放、底结构的活动环境中,进行建构尝试,如何建的高、建的稳、建的美观,就成为他们的兴趣,在建构中,对大小、形状、对称、空间位置等的分析和比较也自然融入其中。在开放、底结构的建构游戏中,不仅幼儿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教师也可以在自然状态下更充分的获得幼儿数学学习和发展的真实有效信息。

二、清楚交待操作的要求和做法

操作活动是幼儿在自己“摆弄”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活动,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因此,教师在幼儿操作活动前务必交代清楚,使幼儿知道操作的目的和规则,明白操作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目标的实施。

1.设计科学的操作过程,引导语言应清楚明确,有条有理

幼儿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操作学习的层次存在差异性,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师应设计科学可行的操作组织形式,将全班、分组、个别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育环节,幼儿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相对自由地进行操作、比较、探索、积累感性经验,并进行有关归纳、概括。教师安排操作的语言应清楚明确,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应从操作的实际顺序和幼儿的思维习惯这两者的结合上做中和考虑,使幼儿一听就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

2.与讲解演示相结合

在幼儿操作前,教师可结合难易程度配以讲解、演示、示范等,让幼儿知道应该怎样做。如在第一次进行“按物体数量排序”的活动中,就要向幼儿演示“排列的物体数量是从多到少,还是从少到多,是每递增“1”(递减)还是“2”,还是有什么其它规律,演示动作要规范利落,要让幼儿都能看到,并配以适当的语言引导,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运用的范例要清楚、规范、美观、大小适宜。

三、增加操作活动的游戏性,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既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也是数学教学的方法。通过有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摆弄材料,变为有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单调厌倦,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学习《5以内各数的加法》时,我设计了一个《闯关》的游戏。今天,我们要去开启一个宝藏,宝藏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我们要闯过3关才能进入宝藏。第一关,我给每个小朋友分别发1、2、3、4面不同数量的小旗,要求每人找到一个朋友,两人的小旗数合起来是5面,两个好朋友可手拉手一起进入;第二关,发给每人两张数字卡,每人按照两数字的和进入相应的门,(如拿1和3数字卡的小朋友进入4号门);第三关,我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题卡(如1+4=?),答对得数的就可以进入宝藏寻宝(玩各种新玩具)。这样反复进行几次游戏活动,幼儿经过了从实物到题卡的不断练习,巩固了对“5以内各数加法”的运算能力,在充满乐趣的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完成了目标。

四、注重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给以适当的指导

1.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及时发现问题

操作活动经常采用新旧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新的内容,幼儿往往有陌生感,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以便及时发现幼儿在操作时的问题。有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幼儿不清楚操作材料的用法,不清楚操作的要求和做法;第二,幼儿的操作是盲目的、随意的、不按要求去做;第三,幼儿完成操作有困难,进行不下去了,教师都要及时发现。教师还应特别注意观察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新方法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交换位置的方法。

2.分析原因,予以指导

在幼儿操作中,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操作情况,给以适时、恰当的指导。在指导时可采取以下做法:第一,帮助调换材料,一些操作材料对某幼儿正确实施过难,就应帮助幼儿选取适合自己发展的材料,让幼儿经过努力就能做到;第二,幼儿对操作目标不明白时应重新讲解、演示使幼儿明白;第三,要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水平进行个别指导,促进幼儿在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得到发展;第四,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急于指导,过分指导,不适当的干预,不给幼儿思考的余地,不给幼儿发展的空间;二是放任自流,教师图省事,放弃了对幼儿的指导,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对的。#p#分页标题#e#

幼儿数学范文4

一、幼儿数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策略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是人类一种原始的本能,也是孩子学习的内驱力。《纲要》中也提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首先要向幼儿多提供幼儿操作材料,在宽松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得到满足。其次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情境问题,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习运用数学的方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不仅可以增进幼儿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缩短幼儿与数学的心理距离,不至于对数学产生惧怕。教师也可多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幼儿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从而增强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幼儿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1.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激发幼儿解决问题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幼儿应该是问题的解决者,要能面对复杂世界中的问题情境,但是,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幼儿无法将概念化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教师要去研究、挖掘,体现孩子生活中的数学,将一些与幼儿生活相关的问题呈现到幼儿面前,激发幼儿去思考,幼儿会以各种方式去猜测、操作、讨论以及做简单的图表等去寻求与验证答案,并调整自己的思考方法。如:让幼儿帮助老师统计用餐人数、帮助商店清点货物等,幼儿在不断地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得经验,学会设计表格等。在此过程中,孩子有了对加减的理解,学会了逻辑分类,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解决问题学习法,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所谓解决问题是一个过程,它是在不熟悉的情境中思索并寻求解答的一种方法。而解决问题学习法是指让学习者围绕生活中体验到的矛盾、问题,去克服它、解决它的过程中去学习、体会的方法。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无焦虑、有充分时间的环境,设计好“课题”,让幼儿自信地、尝试地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强化幼儿面对不确定、不熟悉的问题情境时进行思考、推理的能力。在幼儿解决问题时,教师要不断地提出开放式问题,如:“为什么?”“怎么做?”“有什么不一样?”“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等,以引发幼儿对情境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地引导幼儿通过合作、思考、推理与探索来寻求解决的方法,教师是知识中介者、激发思考者的角色。

三、幼儿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培养策略

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数学概念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材料和在他们的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而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幼儿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依赖于其数学经验和对数学材料的操作。因此,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幼儿建构数学概念:

1.重视操作活动,帮助孩子积累数学经验

幼儿数学概念的习得是和具体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一开始总是和个别事物联系,对孩子来说,一个新的概念或技能不是学会了就会了,会了也不一定会用。一位台湾学者曾做过让孩子认识三角形的实验,当一个三角形改变了空间位置时,孩子就不认识了,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注重数学经验的积累,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让幼儿主动建构。如:(1)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周围事物中的数、量、形的知识从生活中抽取出来,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用数学语言表现生活中的问题,如用3>2表示三个男孩比两个女孩多。(2)引导幼儿将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关系等抽象的知识举出实例,加以解释,如:在加减算式的教学时,要引导幼儿编出应用题来,赋予它有意义的实际内容,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的操作。还有如:给幼儿各种形体的建构材料来构造物体的模型,帮助幼儿积累一些空间知觉的经验。(3)在操作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样例,丰富孩子的经验基础,使一些分散的数概念组成概念系统,如:认识三角形时,教师可提供若干变式的三角形,让孩子通过操作探索,积累经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是由三个角和三条线组成的封闭图形。

2.关注操作过程,促使孩子主动建构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育中要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去关注结果,纠正孩子的答案,而是要纠正孩子的思维,教师要站在孩子错误的立场上去体会孩子的思维方式,帮助他去思考。更多的时候,孩子的错误蕴涵着他思维的不完善,没有在头脑中形成准备去接受这种知识的逻辑结构。例如:让孩子进行长短排序时,大多数孩子不能用逻辑的方法排出来,只是一根根地找,这是因为孩子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逻辑结构。但这种结构又不是可以传授的,而是幼儿在生活中慢慢积累的,通过反复的操作,当获得了比较长短的经验和可逆的经验后,孩子的这种逻辑结构就会在头脑中慢慢形成(新概念的建构)。

其次,教师要引导孩子反思他的操作过程,让孩子用语言讲述他的操作过程,帮助孩子建立思维活动外化的习惯。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初期,教师要教会孩子表述的格式,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教师要关注他是怎么知道的,再通过延迟性的评价策略,让孩子反思为什么对了或错了,帮助孩子反省,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评价,让孩子学会简洁化的逻辑方式,促使孩子对数概念的理解。

最后,教师要善于研究、了解孩子,在了解孩子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选择合适的、与旧经验有相互关联的新经验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习概念的情境,想方设法唤起幼儿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形成新概念。

幼儿数学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112-01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内容。数学以其自身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成为促进幼儿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发展的有效工具。那么,在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呢?

一、数学学习应有趣味性

数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抽象、孩子觉得学习数学很难。如果我们教学方法不得当的话,会使孩子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之情。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例如:数学活动6的组成。以情境导入: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熟了,我们一起去摘苹果吧!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来到果园,果园里的叔叔请我们帮助来分苹果,要求把6个苹果分成两份,一共有几种方法,边分边进行记录。孩子们在分的过程中学习了6的分成,同时学会了正确的记录方法。老师在总结的时候,让孩子们自己来探索怎样记录又准确又快。共同寻找有规律的记录方法。最后,大家开心地摘苹果。但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每个小朋友只能摘两个苹果,而且两个苹果上的数字相加是6。孩子们的兴趣非常地高,开开心心地摘着苹果,摘对的小朋友还可以把苹果带回家。整节课幼儿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6的组成,效果非常好。

二、幼儿数学教学在游戏中进行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锻炼他们学会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理解。

首先,根据不同的年龄编制数学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游戏中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小班的幼儿以有情景、有角色的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为主。中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适宜开展各类游戏。

其次,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回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整个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个游戏主题贯穿始终,也可以各个环节运用不同形式的游戏。

第三,将数学活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我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三、尽可能选用操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

我们知道,幼儿的认识要经过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幼儿自主的操作和实践中实现的。只有在操作中幼儿才会去探索,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也只有通过操作探索式的学习,孩子才能长出一双数学“慧眼”,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独特视角和策略去解决问题。这样,数学才能走出神秘的象牙塔,成为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数学,成为孩子喜欢的数学!

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中,首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设计一个《超市》的活动,幼儿按照不同特性摆放商品(学习归类),摆放时要注意美观、方便拿取(学习排序),用多少钱来买什么东西(学习计算),卖出多少,收了多少钱(学习统计、对应)。其次,不直接提供方法或告知结论,留给孩子尝试、讨论、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学习“数的分合”中,我们不直接教孩子应怎样分,有多少分法,有什么规律……而是让孩子自己做实验:把吸管往杯中抛,看有多少根落在杯中,有多少落在杯外,(分)做好记录。然后把杯里杯外的合起来看是不是总数(合),重新再抛……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总结、归纳出“数的分合”规律……在操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中,幼儿学到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不容易遗忘的。正如一位儿童对皮亚杰所说的:“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远知道了,”(当皮亚杰问一位达到守恒认识的儿童“你是怎么知道的”时,儿童说出了上面的话,皮亚杰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回答。)

四、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幼儿数学范文6

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优势以及实施现状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优势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很好的让每一个幼儿更加容易学习到知识,普及面更加的广泛,而不是只是针对个别学生而言,这样不会使任何一个学生输在起跑线上。(2)可以更好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模式通俗易懂,这样可以使幼儿完全融入到学习中并发现其中的乐趣。(3)可以营造一个比较快乐的氛围,学习本来就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将数学教育生活化可以使幼儿在枯燥的学习中寻找到更多的乐趣,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

(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现状

数学教育生活化可以更好的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很好的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学习知识,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园的老师在缺乏相关经验,所以有时候很难把握其中的分寸,往往会导致出现教育的数学化个生活化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反而偏离最终的目标,且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过于重视生活化而忽略数学化

在幼儿园的教育生活中,比如日常的一些小游戏,为了更好的适应生活而进行的生活活动以及课堂学习活动等,这些活动对小朋友们的学习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但是在进行数学教育时,有些老师本着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目标,却有时候会背道而驰,只会想着将数学教育同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但是没有通过将数学教育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的方法达到提高幼儿的数学兴趣的目标,往往是生硬的设置生活情景,这样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会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2.过于重视数学化而忽略生活化

数学学习就其本身而言具有抽象逻辑的特征,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发育完全,因此很难理解这些非常抽象的东西,也正因为这样,需要将生活中的场景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在每个人的学前时期,幼儿可以做到的仅仅只是停留在具体的形象上,所以老师需要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来帮助幼儿去学习其中的知识,但是当老师教会学生知识后,认为学生学会了就可以了,忽略了教育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老师只是教会了学生会做,而没有教會学生理解,根本没有在真正的意义上教会学生,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完善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建议

(一)将数学教育内容与生活融合

在幼儿的数学教育中,为了更贴近幼儿生活,所以希望尽可能的来源于幼儿生活,但是又不能落下其数学化的本质,因此为了更好的完善数学教育生活化,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尽可能的使教育的内容从生活中寻找,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使内容生活化与数学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二)将教育方法融入到生活中

在老师的传统认知理念中,只要对幼儿进行直观的教学认知便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其实这种想法非常错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在我们所能想到的任何的地方,均有适合的机会进行数学教育,将数学教育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更好的促进数学教育的发展,从而更好的促进儿童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上一篇轻松周末

下一篇同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