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技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科技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科技创新

互联网科技创新范文1

>> “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增值运作 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模式的变化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的初审工作 “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期刊国际化途径探讨 出版行业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初探“互联网+”模式 互联网创新年 科技创新点燃互联网+ 中国科技期刊在互联网时期的发展转变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发展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研究 数字出版的“互联网思维” 浅谈移动互联网出版 “互联网+”助力教育出版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期刊服务模式的创新 德国互联网的管制模式 互联网改变传统发行模式 互联网金融新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家新闻广电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5-04-14)[2016-10-23]..

[7]尹达.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0):145-148,封3.

[8]谭贝加.中国医学期刊开放获取的现状及分析――以DOAJ收录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113-1120.

[9]胡家胜,张带荣.科技期刊发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3,25(5):51-53.

[10]金东,游苏宁.医学科技期刊市场发行现状及提升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95-397.

[11]朱强,何峻,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互联网科技创新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7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大备课组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明显。它是新课程改革的抓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与发展的共同体。虽然在大备课组活动方面遇到了一些难题与挑战,但通过认真分析与研究,化解了大备课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使大备课组活动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中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产生了新的发展前景与气象。

一、校本教研中集体备课方式的难题与挑战

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加大教研力度,各学科的集体备课已经做到了制度化、常态化。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的程序是: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含主备人说课,其他老师提出修改意见)―主备人修订教案―各位老师个性化修改―课堂实施及反思。然而,随着现代教研改革的强劲冲击,校本教研集体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其问题日渐凸显。

1. 评价方式单一,导致教师不愿意与同学科教师进行经验分享。从学校层面来看,一些学校对备课组工作没有针对性的指导,缺少细化的要求和考核。学校一般根据考试成绩对同学科教师进行比较,这样同学科教师就成了竞争对手,因此不少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与别人分享,单打独斗,疲于应付。

2. 备课制度缺失,导致活动成效低下,流于形式。部分学校备课组管理滞后,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制定集体备课评价制度。只重视形式与流程,有形无实。有的学校备课仅仅检查教师在不在,人齐不齐,不关注备课过程中集体成员的自我评价,一些备课组活动内容随意化、活动形式简单化、活动主体单一化。出现“五多五少”的现象,即一是常规事务多,探索实际问题少;二是统一安排多,考虑教师需求的内容少;三是研讨共性内容多,满足各层次教师的需求少;四是关注经验较多,反思性的实践研究较少;五是组长和少道鲜讲得多,成员彼此交流的机会较少。

3. 应付检查,备课活动不深不透。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的检查,只看重了备课的书写和格式,而忽略了备课的精髓和目的;学校管理者在检查备课笔记时,也是只看书写、看结构、看规范,大家都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部分老师凭经验备课,不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有的网上下载一份教案了事,有的去年的教案今年还在用;集体备课缺乏内容和资源的选择,导致备课成了“优秀教案的翻版”“特级教师讲义的复制”。

4. 学校缺少平等沟通、合作包容的文化氛围。备课组活动时,经常由少数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其他教师要么不敢发表意见,要么不愿意发表意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缺乏合作与包容的文化氛围,教师缺乏主动表达的习惯。

5. 备课组长缺乏专业引领,活动呈现组织行政化倾向。部分备课组长组织的备课活动缺乏专业引领与学科示范水平,备课组组长只是单纯的布置学校教研组或教务处的事务性工作,使得备课组长成为上传下达的“传声筒”。

二、网络教研中集体备课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推广了网络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活动主要围绕平时的教学内容进行,并根据研究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如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论坛等。在活动设计中,强调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环境下合作教研主要作为平时集体教研的补充,弥补其不足。

1. 个人初备,一人主备。开学初,由备课组长按教材内容将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主备教师熟读教材、教参,写出教案(或编制讲学稿),并准备发言材料。发言材料一般应包括:教材分析(地位作用、编写意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情境设计、活动安排、方法策略、作业设计)与设计理念等内容。

2. 中心发言、集体研讨。主备教师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依据,然后由备课组长组织教师集体研讨交流。

3. 主备定稿、个人二备。主备教师整合组内教师建议,修改原有教案(或讲学稿),形成集体教案(或讲学稿)。任课教师结合本班实际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二次备课。

互联网科技创新范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互联网;民营高科技企业

人才是企业经营的根本,企业拥有的资源只有通过人的使用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Douglas Mcgregor的X理论和Y理论、William Ouchi的Z理论、Fredeerick Herzberg的激励-保健理论、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Victor Vroom的期望理论等,都从不同角度为企业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这些理论虽然经典,但在我国,经历20年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大大降低了大众获得信息的成本,扩大了大众的选择范围,提高了大众的选择主动性,这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内容。民营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金等资源稀缺,互联网的普及给这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小米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本文首先阐述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及给民营高科技企业带来的机会,进而分析小米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做法,得出互联网时代民营高科技企业应把更多精力放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方法上,以实现企业的迅猛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人与社会、人与组织、人与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都形成相互关连、彼此交融、互联互通的零距离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信息的对称和零距离的沟通,使得商品交易中各相关利益者都可以自由、瞬时表达自已的价值诉求与价值主张,靠信息的不对称和黑箱运作获取利益的盈利模式及股东价值优先的思维定势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以客户价值与人力资本价值优先,相关利益者价值平衡基础上的盈利模式。对“潘俊薄“粉丝”价值诉求的重视与话语权的尊重,折射出商业交易过程中的厂商价值诉求主导让位于消费者及相关利益者价值诉求主导。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时代实现了真正的商业民主。互联网的普遍使用极大降低了大众获得信息的成本,扩大了大众的选择范围,提高了大众的自主性,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信息和资源充分得到共享,产生了交换和协作的需求,互联网也成为企业相对廉价且公平的资源。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发生了变化。第一,互联网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使人对自由公平的需求更强烈,企业在管理员工的时候需要注意到员工本身特点发生的变化。第二,互联网降低了企业与外界交流的成本,也使得部分公众有潜力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一部分或者参与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第三,互联网强化了人的多元化需求,企业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增添更多的内容。

二、互联网时代民营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是否拥有人才往往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在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才竞争更为激烈。随着中国加入WTO,政策开放,壁垒降低,政府干预、地方保护形成的行业垄断现象将一去不复返,中国市场已成为商家必争之地,无数国外投资商将眼光投向中国,他们来中国不仅是要占领中国的土地,的市场,更重要的是要占有中国的人才。摩托罗拉、IBM、奔驰、三星、宝洁等近百家国外知名企业在北大、人大、复旦等著名学府纷纷设立奖学金,向校园提供各种援助,大力宣传企业自身形象,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在企业全球化,人才本土化趋势的影响下,国外企业争夺人才的战争给中国中小民营企业敲响警钟:民营企业,尤其是发展初期的民营企业,往往面临人力、资金等资源缺乏的情况。而高科技企业投入资本大、无法短期获利的特点,有加重了资源的缺乏性。对于发展初期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来说,互联网的普及可以为其人力和资源提供新的机会。互联网降低了信息成本,提供了公平程度,增加了企业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民营高科技企业可以在许多方面进行创新,并利用互联网将这一竞争优势低成本地扩大,获得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民营高科技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自由度更高,更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利用好这一点便可转化为天然的优势。另外,其平民化的姿态也容易与公众保持联系,使得公众参与到其人力资源管理中。

三、小米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我以小米公司作为民营高科技企业的代表,谈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小米成立仅四年即成为国内销量第五的手机品牌,增长速度令人叹为观止,创新是背后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其中一个方面。小米公司初期,有7个合伙人,分别独自掌管相应领域,都是经验丰富且执行力强的专业人士。这支强大的精英团队为小米实施扁平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供了必要基础。

小米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处处体现着互联网时代的特点。第一,扁平化。小米相信优秀的人本身就有很强的驱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建立了核心创始人-部门leader-员工的三级组织架构,全部是彼此互不干涉争取在分管领域做好的小团队。除创始人外的员工都是工程师,加薪是晋升的唯一奖励,简化了人际关系,避免了职位高低带来的负面情绪,节约了层级间汇报时间,使员工得以全神贯注解决事情。这提高了效率,如2012年8.15电商大战,小米从策划、设计、开发、供应链仅用了不到24小时准备就取得近20万台的销售量。第二,强调责任感。没有打卡制度,也没有KPI考核,取而代之的是强调互助和责任感,强调工程师对用户价值负责。没有这些硬性的规定,但小米的员工一直坚持6×12小时工作。第三,用户参与管理。给一线员工赋予权力服务用户,让工程师与用户保持沟通,让用户参与管理。如遇到用户投诉问题时,客服可以根据自己判断赠送贴膜或其他小配件。第四,管理企业外部人才。鼓励用户参与市场调研和关联产品开发,有些用户与小米有了业务往来。

四、启示

小米公司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时代变革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出的创新,给民营高科技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供了一些启示。一方面,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适合于不同的情形,选择适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十分重要,对民营高科技企业来说,在互联网时代,扁平化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需要一个强大的领导队伍做后盾。另一方面,用户参与管理的思想十分先进,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包括企业外部人才的管理,也就是说提高企业对潜在人才的吸引力,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具体到每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应当综合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情况来思考创新方法。另外,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也要求企业不断修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作者单位:中远散货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参考文献:

[1]吴春波、高中华、洪如玲,民营高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角色演化模式研究――基于H公司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2期;

互联网科技创新范文4

“9+6”迎合广州产业发展方向

据了解,广州在推进“9+6”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航空航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群;积极发展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产品、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其目标是力争到2016年,形成50家左右百亿级龙头企业和10个左右千亿级产业集群,增加值总规模超1万亿。

本次推介会选定了132个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4600亿元,体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方向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了很大一部分,具有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符合广州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其中,总投资68亿元的阿里巴巴中国智能物流骨干华南核心节点项目落户中新广州知识城,将建设成为华南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中心,吸引上下游服务产业快速聚集,引入包括网络金融、云计算、软件开发、信息管理、人才培训、商业贸易等高附加值产业,使知识城成为互联网时代华南地区的商业中心。

同时,推介会也推出了广州超级计算中心、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9个,总投资约420亿元;黄埔区智能产业创新基地、广州市花都机车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先进制造业项目6个,总投资约290亿元。这些项目聚焦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区域结构“三个转型升级”,瞄准增强区域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两个功能”,具有良好的成长性。

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创新集群

在此次推介会上,“中国移动互联应用产业联盟”、“国际创新谷”和“广州移动互联网产业园”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作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2013年“十大产业项目”之一的“广州移动互联网创新集群”项目在天河区落地。

此次成立的“中国移动互联应用产业联盟”,得到了华为、中兴、百度、网易等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的积极响应,将通过集聚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及金融资本,推进产业链内部及与其他产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移动互联网产学研用对接联动,提升产业协同创新水平。

“广州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将以天河智慧城为核心,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为重点,打造占地1000亩以上的移动互联网总部基地;以现有面积30多万平方米的信息港、新增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平云广场为基础,打造天河移动互联网创新集群园区。

而天河“国际创新谷”则有望成为广州的“硅谷”、新一代互联网应用产业的孵化基地。“国际创新谷”创始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许洪波表示,“国际创新谷”是国内首家融技术、产业、资本和服务为一体的国际化、专业化的移动互联网孵化器,将利用广州优质的互联网产业资源,鼓励互联网年轻创业者,推动企业、产业创新,力争2-3年孵化100家移动互联网企业,产生10个市值10亿元的移动互联网代表性企业。

市校合作再写新篇

在推介会上,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均与广州市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共建研究院等,推动市校合作不断深化。

其中,“浙江大学广东工业技术研究院项目”,将依托广州开发区经济与产业的发展优势,以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为基础,建立集科技研发、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人才培养、科技孵化为一体的创新大平台。同时,建设浙江大学在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总部。

而广州开发区也将与中山大学合作建立国际科技研究院,通过联合国际高水平的教育研究机构,搭建国际合作技术平台,汇聚和孵化高端产业;拓展国际联合培养,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知识型经济发展提供知识保障、人才储备及技术支撑。广州市花都区也将与中山大学合作,设立“中山大学花都产业科技研究院”,建设科技创新、专利创造和成果转化的示范基地,打造成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工程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多个院士项目成果落户

此次推介会的一大亮点,是多个院士项目成果签约并落户广州。其中,广州市政府将依托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旦团队合作,共建广东省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光学工程院士工作站,成立创业型实体公司,在光谱技术、光通讯与光传感、激光技术及应用等领域进行联合创新,加强光学领域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团队也落户广州萝岗区,共建广东省地理信息产业第一家院士工作站——广东省欧科数字空间院士工作站。其目标是以院士专家为依托,着力攻克空间数据快速处理关键技术,提高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效率,提高广州市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行业应用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广州“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互联网科技创新范文5

5年以前,创业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低谷中横空出世,扶持了东方财富、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一批企业,但也痛失众多互联网领域的优质资源。创业板开板以来,互联网企业流失海外的状况仍在延续,甚至趋势不断强化,发行体制难辞其咎。

曾流传网上的创业板改革要点有:(1)放开行业限制(2)取消同比增长要求(3)把利润门槛降到零(4)允许亏损状态的互联网及其他科技创新类企业IPO,俗称“亏损上市”。今年5月16日,新的创业板IPO管理办法亮相,前三点改革如期而至,唯独尺度更大的最后一点缺席。

为何中国互联网企业本国上市之途如此波折?个中缘由,需要剥茧抽丝,分层辨析。

首先是法律层面。《证券法》规定的入门条件“最近三年持续盈利”,退市条件有“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在明年《证券法》顺利修改前,似乎构成障碍。但细究下来,“最近三年持续盈利”的要求,本身就是对旧《公司法》规定“连续三年利润为正”作为发行条件的扬弃,为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但会计利润为负的企业发行上市提供了法律弹性。至于“最近三年连续亏损”,也可以解释为从上市之日起算。

其次是规则层面。如何界定“互联网企业”?如果淘宝上的一个店算互联网企业,小米手机反而不算,岂不闹笑话!什么叫“亏损上市”?政策希望扶持那些即将突破临界,为了超常规发展扩张“烧钱”,导致战略性亏损的企业,而不是那些一亏再亏或行业天花板过低永的企业。还有“其他科技创新类企业”,是以国家部委评定的如863计划、星火计划等为标准,还是明确更加市场化的指标,以防漏掉像星巴克一样的传统产业里模式创新的企业?

美国市场从来不需对互联网、高科技定义,IPO要面对大投行、证监会对发行人的业务模式及风险掘地三尺的提问,交易所对上市和维持上市(即“退市”)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权,加上市场做空、集团诉讼,自动形成了市场化的界定和遴选机制。但中国目前600家IPO企业排队“堰塞湖”、诚信水准参差不齐、欺诈成本过低等现状,以及公开发行的核准属于《行政许可法》规制的范畴,都在客观上要求对互联网及其他科技创新类企业作出指导性的界定。

最后是配套措施。法律、规制层面的障碍并非不可逾越,相比“亏损上市”的宣示性口号,更务实的改革在于,针对互联网企业的基因特征,量体裁衣提供制度,让上市标准更加明确、可预期:

(1)已经搭建VIE架构的企业,除了拆除架构之外,能否有更便捷、低成本的回归A股途径,需要有关部门联合研究推动;

互联网科技创新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网络经济;网络外部性;普惠性;生态圈

一、引言

在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共同推动下,互联网已从信息单向传播的1.0时代,双向社交互动的2.0时代,逐步进入到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引领,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3.0时代[1]。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作为生产工具,将在传统经济领域形成新型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产业发展路径,甚至导致竞争格局的嬗变[2]。具体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则是,自阿里巴巴2003年设立支付宝,引爆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后,互联网金融已扩展至理财、借贷、保险、众筹、消费金融等领域;全面涉足银行、证券、保险等主流金融业态;并通过金融科技的应用,逐步形成“互联网+科技+金融”的新金融形态,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运营模式;而在销售端,则逐步向信用评级、金融产品定价、风险控制、欺诈识别、投资决策、客户服务等金融业务的纵深渗透,全面推进金融业转型升级。同时,业界已认识到,随着经济活动及新一代富裕群体不断向网络空间迁移,金融活动互联网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互联网银行、保险、支付、消费金融等主要金融牌照,并率先进行产业布局。而以中国平安、工商银行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将互联网金融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通过自建平台、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从技术、商业、市场等多个方面,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因此,互联网空间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竞争的重要战场。传统金融机构正确认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关系,并在复杂的经营和技术环境下,将传统经济中的优势向网络经济迁移,成功完成互联网化转型,是建立面向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全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研究

(一)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及传统金融机构,将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结合,依托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开展服务,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金融业务模式。在便利性、普惠性和收益性等方面为用户带来切实的利益[3]。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认为,它虽然没有改变金融及金融体系的本质功能,但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物理形态、资金周转速度和市场结构,提升了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在我国金融业的利率市场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4-5]。同时,它也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展业渠道、存贷体系、理财市场、支付方式等带来不小的冲击[6]。从长期来看,由于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新环境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先进思维和技术的代表,将日益挤压传统金融业务的空间。因此,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变迁不可避免,当前传统金融机构应加速互联网化[7-8]。

(二)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路径

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路径,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在交易架构上,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在增信、风控和合规性方面,着重建设互联网业务的交易架构,这是全面转型的重要条件[9]。二是在业务互联网化方面,可首先通过发展线上网点、成熟的金融业务,进而发展网络借贷和电子商务业务,逐步实现向互联网金融转型[8]。三是在提升经营效率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应充分吸收并借力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成果,将其合理应用到客户拓展、服务效率与质量提升及新型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实现降本增效[10]。总体来看,产业界和学术界均已认可互联网金融在业务层面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广泛的覆盖范围,更优质的用户体验,更适应新经济的发展。但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及传统金融的转型路径,现有的研究更多是从金融功能、机构和业务的角度出发,对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的认识,主要聚焦在工具层面,较少涉及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属性。仅仅简单地将互联网视为资源、生产工具或信息传输通道,将互联网与传统业务相结合,理解成原有信息系统的扩展,则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只会停留在互联网对生产效率、营销效率提升的层面,难以有效解释竞争格局的嬗变,导致对传统业务互联网转型的必要性和难度认识不够,不利于拓展传统业务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2]。因此,本文引入网络经济理论,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及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策略。

三、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及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

1.用户规模具有自我增强性

网络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具有网络效应,它表现为当某种商品或服务使用的用户增加时,其他用户获得的效用将增加。或者说某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效用依赖于该平台的用户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用户规模越大,网络效应就越明显;当用户数超过一定临界值时,网络效应会像地心引力一样,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用户规模将呈指数级增长[11]。同时,由于网络经济的边际成本较低,使用户规模的扩张具有经济可行性。因此,在网络效应作用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具有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市场将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形成寡头垄断和进入壁垒。目前在互联网支付领域,这一特点已表现得非常明显,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合计市场份额已超过9成,其他支付企业难以形成市场机会。所以,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转型具有高度的紧迫性,一旦在相关领域形成独角兽企业,互联网业务就将难以实现市场突破;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要高度重视用户体验和用户规模的扩张。

2.市场具有普惠性

自2004年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以来,人们愈加认识到:网络经济环境下,“长尾”市场的规模可以与传统头部市场相比拟,且能够实现较高的收益,打破了传统经营上的二八定律。同时,新信用理论认为相比于财务和资产信息,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交易行为信息更能体现其信用状况。即利用用户在网络中的行为轨迹、社交情况、交易行为等所产生的大数据信息,能够更加客观、准确、真实地评价其履约状况和信用水平[12],这极大地拓展信用信息来源,进而有效地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推进金融服务向深度与广度拓展,使金融服务大众化、普惠化。因此,互联网金融在“长尾理论”和“新信用理论”框架下,能够在更大用户空间中、以更低的边际成本、更多的风险定价手段,提供金融服务,使金融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小额业务无人问津的问题,使全社会分享到金融发展带来的便利,也为新的市场参与者提供了迅速发展壮大的机会。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体现在业务件均价值较低。如截至2017年6月底,余额宝资产规模达到1.43万亿元,用户数突破3亿,人均持有规模不到5千元,远低于传统银行5万元的理财门槛,具有明显的普惠特征。这就要求经营者具有较低的业务边际成本,建立以用户规模为基础的盈利模式。

3.业务体系具有综合化、生态化特征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平台在业务协同、客户迁徙、交叉销售等方面,能够发挥较大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平台将金融业务之间、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之间更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形成以综合金融和产融结合为代表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将相关产品与服务的标准贯穿于这一生态系统中,并确定相应的“交易秩序”,实现“生态系统内部的资源配置”,有效降低风险并提升主体间可协调性,使产品与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降低交易成本[14]。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扩大产品与服务范围,使生态系统的规模日益扩大,利润来源多样化,形成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多种盈利模式,并能够有效降低获客成本,提高用户黏性,深挖用户价值。这种发展方式,使传统的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传统的制度红利空间面临挤压。

4.数据资源与业务能力之间具有往复增强性

网络经济环境下,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帮助互联网金融实现产品创新、改善盈利能力和推动技术革新。有学者甚至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大数据金融。一方面,数据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产品创新、改善盈利能力的基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经营,无论是信用管理、网络借贷信息匹配、保险防欺诈检验、还是用户行为预判等,本质上均是大数据建模分析。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关领域数据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对数据的分析能力,直接决定了产品竞争力;同样,产品竞争能力的提升,将进一步扩大数据来源和规模,在数据资源与产品竞争力之间形成往复增强型。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均具有以数据为基础的自我学习性,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数据规模越大,技术应用的效果便越好[13]。同时,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源,将成为下一轮科技创新的重要生产资料,在数据资源与技术创新之间也具有往复的增强性。因此,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和良好数据分析能力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在产品创新和技术演进中占有重要优势,并对后进入者或者数据缺乏者,构成数据和技术壁垒,有效巩固其市场地位。总之,在自我增强和往复增强性、普惠性及综合性等网络经济特征的作用下,互联网金融初步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以普惠金融为方向,以数据为核心资产,积极开展生态圈经营和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并依托网络效应形成了新的竞争工具和关键成功因素。

(二)与传统金融业务发展模式的区别及影响

1.在用户发展方式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更多注重的是效益因素,重视高净值客户的大额金融需求,用户发展更多依靠客户经理的推荐及线下的口碑传播。而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为了充分借力网络效应所带来的用户规模的自我增强性,在发展之初,优先解决的往往是用户规模问题,而并不是首先考虑用户价值、用户贡献等效益因素。因此,实践中,部分具有互联网背景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争抢客户资源,往往通过股东资源、交叉补贴等方式,促使大量用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向互联网平台迁移。传统的用户发展方式,用户规模的增长速度远不及网络效应所带来的指数级增长,在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用户维持成本也将大幅提高,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用户流失不可避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2.在业务和产品创新方面

传统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是利用金融技术和法律工具,设计具有新的现金流、风险和收益特征的金融产品,创造新的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品创新往往依托于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将金融和非金融要素结合在一起、与具体消费或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由被动式的“需求服务型创新”过渡到主动式的“业务创新”,使金融产品向简单实用和自适应性方向发展[15]。

3.在技术发展路径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更加注重如何提高经营效率和业务数字化水平,侧重于对业务流程的技术改造;而互联网金融更侧重于金融产品层面的技术升级,以数据分析为手段,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的深度融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风险定价水平,目标是使企业以更低的边际成本、更高的效率服务于更大范围的用户。同时,以往金融机构对信息技术更多的是采取“拿来主义”策略,通过购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方式,解决技术发展问题。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由于数据资源的核心地位及新技术所具有的自学习性,使传统金融机构难以直接获得技术优势,而需要在一定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检验-修改”过程,才能最终消化吸收新技术,形成优势。

4.在盈利模式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利差、费差和死差这三差,而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综合化、生态化的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服务链,从更多的维度,场景化服务于客户需求。以互联网为平台,连接了金融产品与非金融的产品及服务,利润来源多样化,在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价格回旋余地。总之,传统金融机构应意识到,网络环境下互联网金融业务在用户发展、业务和产品创新、技术获取及盈利模式等方面均已发生变革,以往发展中所倚重的资本优势、专业优势、网点优势及政策优势,已不能适应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业务发展。

四、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业务发展策略

传统金融机构需要摆脱路径依赖,遵循网络经济的运营规律,从用户拓展、数据资源与金融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等互联网金融的关键成功要素入手,才能有效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树立网络时代的企业价值观和品牌形象

首先,传统金融机构应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满足用户需求,改善金融服务水平,而不能为转型而转型。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应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时代企业价值观,在满足合规性要求的前提下,一切从用户出发,在制度、业务和技术等方面加强金融创新,适应用户网络活动的需要。其次,打造互联网金融品牌。传统金融机构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应注重打造标识性强的品牌效应,避免用户提及传统金融机构时,与保守、职业、高门槛等让客户有距离感的形象产生联想。当然这也需要传统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使品牌真正的名实相符。第三,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传统金融机构的人才优势主要集中于专业的金融业务领域,缺乏互联网运营、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金融资产负债管理相匹配的人才,更加缺乏既有金融专业知识,又懂互联网运营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专注研究网络市场中的用户需求和竞争动态,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二)重视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用户迁移和引流

本质上,互联网金融业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就是用户,平台之间、机构之间竞争的焦点就是用户资源的争夺。而传统金融机构本身拥有雄厚的客户基础。所以,首先应以现有业务痛点为抓手,通过改进服务、创新产品等多种手段,将存量用户向自身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金融平台迁移。其次,应加大资金支持,以股权投资或者战略合作的形式,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互联网用户入口的布局,提高主动获客能力。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角度,解决用户发展的种子资源问题,避免用户的单向流失,借力网络效应,将互联网金融业务引入正轨,在用户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以数据为中心,打造金融科技创新体系

传统金融机构,虽然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交易结算数据,但这些数据并不完整,对用户自身的行为偏好、交易周期、交易对手的信息掌握不够,并不能形成足够立体的用户画像,也不足以支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金融科技的发展。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可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在合规的前提下,加强对客户信息、网络行为、社交网络等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并加强对数据的研究和挖掘,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同时,要积极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一套以科技为先导的金融业务创新体系和评价标准。一方面,顺应技术进步的趋势,围绕信息技术对金融功能的重构,优化升级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技术与用户,技术与金融业务之间的融合,打造符合传统金融机构的用户管理、风险控制模型,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多元化经营是互联网业务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重要优势和成功运营的关键。首先,传统金融机构,应不断拓展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提升对上下游的掌控能力,避免被其他互联网平台“再中介化”;其次,依托多元化的产业链合作模式,如战略联盟、兼并收购、股权合作等方式,打造内容丰富、秩序规范的产业生态系统,提高综合竞争优势;第三,维护生态系统的交易秩序,强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规经营,确保生态系统的经营和发展更好的服务金融主业。总之,传统金融机构不能囿于金融业务来研究发展互联网金融,而是要从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出发,从企业发展的价值目标、品牌形象、用户和数据资源拓展、生态圈建设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探索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吕廷杰,李易,周军.移动生产力丛书:移动的力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

[3]胥爱欢.互联网金融创新挑战:大数据、跨界经营与权利异化[J].西南金融,2016,(6).

[4]白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及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4.

[5]赵洪江,陈林,李平.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改变与不变[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4).

[6]李明远.互联网金融产业及其对传统金融冲击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7]徐二明,谢广营.传统金融到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变迁:相对价格与路径依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

[8]杨芳,.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转型架构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17,(8).

[9]蒋伟,杨彬,胡啸兵.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生态结构与系统培育研究———基于平台经济学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5,(4).

[10]耿丽君.以供给侧改革推进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转型的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6).

[11]凯文•凯利,著.刘仲涛,康欣叶,侯煜,译.新经济,新规则[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2]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科技,2015,(2).

[13]杜云,叶崴.网络经济下的市场驱动力研究———基于新技术扩散OOP实验数据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4]罗珉.价值星系:理论解释与价值创造机制的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上一篇幸福并不遥远

下一篇新年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