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陌上桑作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陌上桑作者范文1
2、《落落清欢》,作者:南东北西;
3、《路从今夜白》,作者:墨舞碧歌;
4、《黑白》,作者:周绍义;
5、《只婚不爱》,作者:蛋蛋;
6、《良辰讵可待》,作者:晴空蓝兮;
7、《沥川往事》,作者:施定柔;
9、《我的名字,你的姓氏》,作者:青衫落拓;
陌上桑作者范文2
关键词:乐府民歌;思想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65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69-03
两汉王朝,总共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也是一个建国时期最长的封建王朝。经济异常繁荣,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给汉代的文学创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汉代沿袭秦朝,但没有象秦朝那样实行文化专制。因此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对后世影响很大。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辞和训练乐工。后人把这个机关所收集整理和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汉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在乐府诗歌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精华,它根植于民间沃土,充溢着清新纯贞的气息。乐府民歌大大发展了我国的叙事诗,它的以事成篇、即事见义的表现方式和叙事写人的技巧都被后代作家继承和借鉴,成为乐府诗的共同特征。
一、生动的故事性
乐府大都是叙事诗,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及情节场面的描写。如《孤儿行》中通过叙事写一个被兄嫂虐待,奴隶般受罪的孤儿形象,反映出他前路茫茫,苦海无边的生活处境。全诗通过孤儿对自己悲苦命运和内心哀痛的诉述,真实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家庭中兄嫂虐待孤儿的严重社会问题,并愤怒谴责了这种不道德行为,是一首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感染力的优秀诗作。全诗的描写细致形象,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更是鞭辟入里。为了独占家财,兄嫂把亲弟弟看成奴隶,看成仇人,役使他,折磨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让他不是在外四处行贾,便是在家挑水、烧饭、看马、养蚕、种瓜,什么都得干,而大冬天却连一双草鞋都穿不上。其中一个细节是孤儿因为生活艰苦,在收瓜回家的途中体力不支,瓜车翻倒,周围的人非但没有帮他捡,反而哄抢偷吃他的瓜。在家中他受尽兄嫂的欺凌,在外又遇到不幸的事情,这些更加让人同情他的悲苦遭遇。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
乐府诗非常注意描写人物,为了刻画人物,使用的有些手法是具有开创性的。打开《陌上桑》,开篇便给读者以美好的感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让我们闭上眼睛,仿佛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春和日丽的早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一抹朝阳温柔地照在林间的一座小楼之上,秦家漂亮的罗敷姑娘从小楼中款款走出,来到城南的桑林之中,又开始了她一天的采桑工作。朝阳下的罗敷给读者的感觉是青春、明快、亮丽,“好女”二字道出了罗敷的美丽与可爱,当然“自名”二字却说明了罗敷也以自己的美而自负。“自名”乃自比、自命之义,非自己取名。因从东汉其他的民歌和后代诗歌中,我们可以断定罗敷并不是我们诗中女主人公的原名,它是当时美女的代名词,所以《为焦仲卿妻作》一诗中也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正如先秦两汉时代到魏晋时代称美男子为“子都”一样。如果说开始几句只是让读者看到罗敷的背影的话,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让我们走近了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确实美,并且美得超凡,美得脱俗,以青丝做提篮的背带,桂枝做提篮的把手,好像能让读者们闻到一丝淡淡的桂花的香味。杏黄色的绫罗裁成轻柔的裙子,紫色的绫罗做成合身的短袄,和谐的色调搭配,好似芙蓉出清水,一尘不染。更独特的还是他那头上的装饰,头上梳的是当时从日本传过来的最流行的发式,耳朵上带的是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明月宝珠。使她在高雅中透出几分富贵。
这些都是罗敷的外在之美,是我们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如果作者只是着重表现这些外在的美,那么罗敷充其量只是一个“美人儿”,绝对不能成为中国文学长廊中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然而罗敷的美是内外统一的,是全方位的。“罗敷喜蚕桑”一句,表现出她的勤劳,这是百姓对做人的最基本的人格要求,也是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和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里,对一个家庭妇女最基本的要求。但这还不是罗敷最可贵的品质,最能体现罗敷高尚人格与品质的是她面对权贵时的杰出表现。当诗中的“反面”人物“使君”出场之后,罗敷的形象才真正得到升华,面对“使君”的厚颜,罗敷首先是不畏权贵、义正辞严,其次是沉着冷静、机智勇敢,斥责“使君”,使显赫的“使君”无言以对、无地自容,最后罗敷大获全胜,不仅保全了自己,也打击了权贵。《陌上桑》中为了烘托罗敷的美丽,不去直接写罗敷的容貌,而是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写别人在她的美面前的种种反应,就“美的效果来表现美本身”,精彩至极,显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句式自由,变化多样
与以四言为主的《诗经》相比,乐府诗的句式有所不同,乐府诗采用杂言体和五言体形式。汉代乐府形式上的最大贡献是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汉乐府作品中,以《孔雀东南飞》最为杰出,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应该说,民歌的作者,只是按照内容的需要写诗,并不是有意要创造一种新的诗型。但它的杂言形式,确实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和艺术表现上的灵活生动之便。汉乐府诗的篇幅有长有短,最长的达三百五十多句,短的则数句。如最长的《孔雀东南飞》,有三百五十多句,短的《杂曲枯鱼过河泣》只四句,而《江南可采莲》只有七句。
四、汉乐府诗押韵、自由,灵活多变
有句句押韵的,如《平陵东》: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也有隔句押韵的,如《东门行》、《燕歌行》等;还有隔两句和三句押韵的,如《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和“自名为罗敷”相隔两句押韵,又“照我秦氏楼”和“桂枝为笼钩”更隔五句押韵。这都显出押韵的变化多端,增加了诗的生动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汉乐府诗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等。汉乐府诗多用对话或独白叙事。诗歌巧妙用对话刻划人物,有生有情,让人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上山采蘼芜》几乎全是弃妇同故夫的问答,表现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采用独白的,如《孤儿行》中用独白写出孤儿所受的痛苦。虽然汉乐府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但也不缺乏浪漫主义的色彩。如《上邪》的那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极度的夸张,写出了女子对恋人爱得真挚热烈,对爱情毫不掩饰;《乌生》中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枯鱼过河泣》中腐臭了的鱼会哭泣、会写信等。还有写神灵的,像《练时日》写灵之游、灵安留等渐渐向自己靠近及与神交接的欢喜,想象着自己能飞上天成仙。这些浪漫的想象,这些丰富奇特的幻想,都显示了汉乐府诗的浪漫主义的特色。汉乐府诗的排偶句较多,如《陌上桑》中:头上倭角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罗为上襦。回环往复,音韵和谐也可以是汉乐府诗歌的一个特色。如《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写鱼在荷叶下面来回的游嬉,暗写采莲人们的欢乐。此诗回环往复,形象鲜明,音韵和谐,文字活泼,语言自然流畅,意境含蓄。
五、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
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它的现实主义传统一直被后代许多杰出的作家们所继承,他的风格形式,具体的表现方法深刻地影响着后世。可以说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新风,贴近生活,语言通俗,多采用叙事手法,刻画人物细致,个性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独具特色。
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如《采莲》中,尽管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语和一点着力的痕迹,但却勾勒出一幅生动活脱的水墨画。另外,汉乐府还有寓言诗。寓言诗也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两汉乐府寓言诗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假托动物之口进行自述,鼓吹曲辞《雉子班》,相和歌辞《乌生》、《豫章行》,都是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类寓言则是植物和人的对话,诗中出现两个角色。宋子侯的《董妖娆》虚拟桃李树和洛阳女子的对话,诉说折枝花落的不平,责备人为力量使青春早夭。这些寓言诗多有奇特的想象,鱼鸟花木也会作人言,而且出人意表。
汉乐府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以其匠心独运的立意命题,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灵活多样的体制,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的许多诗人起过示范性的作用,它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的形式,推动了诗体的发展。时至今日,依旧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人们所熟知传唱,汉乐府的艺术魅力也将随岁月流逝而日渐浓郁。
参考文献;
[1]卢捷.略谈汉乐府民歌的修辞美[J].中国科技信息,2012,(18).
[2]庞国太.浅谈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1).
陌上桑作者范文3
关键词:中职语文 人文教育 生命情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47
1 前言
当下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语文知识程度低下,对文化的认同感薄弱的问题,随着课改的推进,更强调对专业课深入的学习,近来也有一股让语文课融合于专业课课程中的声浪。中职语文在一定程度上被中职学生视为一门“无用”的学科,试想,教师对教材进行生硬的肢解,学生缺乏多元的思考,课堂缺乏情感的激荡,当取得学分成为唯一目标的时候,对于语文教育应该回归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这一希冀,真是莫大的讽刺。本文针对如何保有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以及在语文教学中提升生命情境的问题,分别提出在教学上的反思,希望借由再思索、再反省,使中职语文教学回归人文精神的层面,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2 对如何保有中职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理念的思考
人文精神应该包含对生命的包容与尊重,重视整体性和谐,更应是中职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但是目前的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编选及教学设计,都过度重视语文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学生个体成长的无法跳跃性与不可替代性。中职语文教材的文本,实际上还是以编者(成年人)的角度,以自己生命经验为出发点,忽略了中职学生的年龄与经历,在没有任何前导和人文教育渗透的基础上,让大部分学生在并没有经历挫折的情况下去阅读文本,就能学会感受感悟生命,学会宽容了吗?即使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暂时理解了文本,但没有真正触动他们对生命的感动,更遑论今后能在不同的生命情境中运用了。因此,教师应区分不同专业、语文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应当重视学生的不同阶段的年龄及经验,每个阶段都应设置不同的学习主题,去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成长。
此外,教师要有这样的理念:思考如何舍弃语文课堂常见的说文解字、解析文章等较枯燥的记忆性知识,多注重文字本身的力量,活化文字生命,让学生透过文本直接感受文学的多元思考与动人的情意熏陶,这才能符合语文教育应渗透人文精神理念的核心要求。对于文学作品,经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多半是可以享受阅读的乐趣,比如:同样是以女性角度行文的诗歌: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唐朝张籍《节妇吟》,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区分出到三位女子的不同个性:“山无陵,江水为竭……乃敢与君绝。”《上邪》写出一位性格刚烈的女子,对情感从一而终的决心。“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写出的女子具有高度的自信感。“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红罗襦……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节妇吟》写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道德冲突时的抉择与平衡。又如通过比较阅读诗经中的《静女》和《氓》,学生可以体会到:两位女子同样美丽,但性格各异,一位多了份矜持,多了点调皮,“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而另一位率直坦诚,“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若以情感教育作为主题,这些比较阅读的作品可以直接展开讨论,也可以直接提供给学生作为将来处理自身情感时的参考;这是一种转化,是古典文学作品能够在学生心目中再生的契机。
3 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升生命情境的模拟与思考
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在于提供情境教学,因为情境帮助学习有模拟的机会,使学习的应用得以激荡,真正进入生命,产生知识的力量。因为横跨古今,因为包容所有,所以文学世界能提供教学上最丰富、庞大的情境,这点恐怕是其他学科所不及之处,也是语文教学应该受到重视的主因。正因为先学会了做人和处事,所学的专业技能才有稳固的基础;语文教学提供各种生命情境,渗透人文教育的理念,特别是遇到困境时的处理,这些都可能是专业技术学科无法触及的议题。就如人生的复杂性与高度变动性,又岂是选择题所能涵括的?正因为生命没有标准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理念,可以更好地达成对生命教育的推动。
如前所引的三首古乐府诗,都与情感有关,其中牵涉到如何表达、如何拒绝、如何沟通。《陌上桑》拒绝的是完全无意,又具有社会地位的男子;《节妇吟》拒绝的是曾经心动,但因生命相遇的时间点不对,必须割舍的情感;如果将拒绝的是《上邪》如此性格刚烈的女子,又该如何表达?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经常出现的状况,也是大多数专业课不会触及的内容,但这又是与生命迫切相关的问题。我们生活中,多少年轻生命不懂得表达与拒绝的技巧,因而困顿沉沦、自残甚至伤人;如果语文课程教育多给予一些情境思考或模拟,多融入人文关怀,应可以减少更多的遗憾吧!
中职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经典透显的智慧、哲理散文的思维、诗词章句的陶冶;或从个人生命,乃至一草一木、山川大海,宇宙自然中的所有存在,语文文本几乎无一不及,形成了巨大的生命视野。因此,对于缺乏个人发展目标的中职学生来说,学好渗透人文教育精神理念的语文学科,帮助他们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丽新.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素养的渗透[J].快乐阅读,2011,(20):51-52.
[2]张小琴.在语文教学中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养[J].现代语文,2012,(12):157.
[3]刘炜.用语文丰润中职生的生命底色[J].现代教育,2013,(1):1-3.
陌上桑作者范文4
[关键词] 改变传统 超越文本 创造性阅读
当今,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得阅读主体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阅读教学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想象、去创新,使得阅读教学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既凭借文本又超越文本,进入“超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境界。
一、在感受性阅读教学中超越文本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是不一样的,对同一阅读内容会做出符合自己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内容做出符合自己个性的反应和独特的感受,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会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从而超越文本。如教学《陌上桑》分析使君形象时,教参书只是以阶级观念来分析,说他是一个荒的封建统治者。我在上课时,先让学生谈认识,道感受。有的学生说使君草率,只看到罗敷美貌就开始求婚,不近人情;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并举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论据给予论证;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他敢于大胆追求爱情是勇敢的表现等等。我最后介绍了传统的说法,只是让他们明白还有这么一说,并不把这种观念强加于他们。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对事物具有多面性印象的认识,自然就拓展了思维。
二、在体验性阅读教学中超越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积极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产生强烈感受,获得独特的体验,超越文本所赋予的意蕴。如教学《不朽的失眠》时,读到文章结尾的语句:“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我让学生谈体会,学生都谈到了自己怎样正确面对考试的失意;进一步还谈到面对升学考试的心态,联想到落榜就自杀的高中生;有的还发散思维,想到了自己一生中会面临的许多困难和失败,但同时也明白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道理,进而谈到失败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学生已从课文承载的内容当中有所突破,赋予课文新的时代意义,超越了文本的蕴涵。这其中融合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自我体验。当然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会产生碰撞,甚至产生超越文本的独特体验,有时会带有局限性和不科学性。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多一些引导,使之科学化、合理化。
三、在理解性阅读教学中超越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过程,要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搜集处理信息,借助自身的生活经历及语文积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此产生超文本的效果。
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辩论。还是以《陌上桑》教学中学生评价使君行为为例。有个同学说:“一般老百姓看罗敷,只敢远观,而使君敢于行动,因为他有这个实力,有这个自信。”这时,我提醒大家说:“其他同学看看她的话有没有漏洞或问题?”这一来就点燃了辩论的“战火”。辩论到一定火候,我刹住他们的“战车”,对各自的观点加以肯定或点拨,同时对不合传统而又言之成理的说法允许保留,也赞成课后继续辩论。
四、在鉴赏性阅读教学中超越文本
陌上桑作者范文5
不少同学在人物、景物描写时给人的印象总是波澜不惊,平淡无趣,苍白无力,毫无生气。如何打造“动感十足的画面”,让你笔下的人物、景物灵动起来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一、锤炼动词展示动态美。要使文章的描写新颖脱俗、鲜明生动,锤炼动词特别重要,因为准确、传神的动词可以充分展示场景和人物的动态美。如《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抓住人物瞬间的动作“眸”“笑”写尽了杨贵妃的千矫百媚,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个“争”字,把一个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化深处的调皮可爱的女子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仅用“排”“摸”两个动词就活脱脱地展示出孔乙已有钱时的得意之态和穷愁潦倒时的尴尬心理。可见运用准确、传神的动词来描写,场面会因动而活,因活而妙。
二、巧用修辞展现形象美。灵活巧妙地运用修辞也能让描写的对象生动起来。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的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运用比喻把花儿比作“明珠”“星星”和“美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把微风送来的清香比作(通感)“歌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接着又把叶子和花的颤动比作闪电。作者接二连三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向我们展现出形象逼真、美丽动感的荷塘月色。
三、依托陪衬表现层次美。为了让画面产生层次感,在刻画主体对象时,我们也可以选取一个“参照物”当陪衬,形成落差,产生层次美。如《陌上桑》中,为了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作者没有在同一个层面上泼墨,而是浓墨重彩地渲染“行者”“少年”“锄者”“耕者”见罗敷时的反常反应,获得“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明湖居听书》中,为表现白妞高超的表演技巧,作者既抓住台上表演者的技巧来正面描写,又写台下听众的反应作侧面烘托,形成了双层次的流动画面,因此,很有层次。
四、曲线勾勒产生落差美。平铺直叙能营造一种平衡、和谐的美,但是以曲笔来描述,画面会像曲线一样灵动起伏起来,给人一种意外的惊喜,让人产生失衡美和反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运用曲线勾勒出来的典型画面,从而振人心魄。在《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中,作者在写西双版纳的野象谷时,就是把“野象的恐怖”和“大象有趣的表演”放在一起写,来形成强烈的反差,成功地表现出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也运用了反差失衡的写法刻画了芳汀:“她微笑着。那支蜡烛正照着她的面孔。那是一种血迹模糊的笑容,一条红口涎挂在她的嘴上,嘴里一个黑窟窿。”微笑与血迹、朱唇与黑洞相对照,用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对象突出了人物的特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陌上桑作者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讨论课;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93
一、由不成功的“举手”说课堂教学
笔者已有二十年以上的教学经验,曾听过和上过很多公开课。有一次笔者在上《捕蛇者说》公开课,课堂上设计了几个问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却很少有人举手,在等待中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导致一节课没有按时按质完成,这堂课也成了一堂不成功的公开课。
懊恼之时,笔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工作,静下心来审视初中学生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在“举手”方面的不和谐现象:七年级还想举,八年级不愿举,九年级绝不举。但“举手”这一行为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它能活跃课堂气氛、掌握课堂知识,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一种手段。学生为什么不举手?经过调查与研究得出几个原因。其一:随着学生管得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试看,幼儿园的孩子哪个不喜欢把手举得高高的,唯恐教师没看到,有的甚至站起来。为什么?因为没有这么多规定,回答错了教师也不会骂人,同学也不会嘲笑。到了初中,教师要求举手一定举在桌子上,并且只能举一只手,不会的不要举手。就是因为有很多规定,学生不敢发言,害怕发言,怕犯了规,越了矩,回答错了遭教师的骂。其二:学生觉得自己长大了,要面子,回答错了就是出丑,或是太活跃怕同学说是出风头,于是越来越不举手。其三:是教师的原因。初中课程多,每门学科任务重,学校又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认为学生回答问题费时费力,不如自己来说会省更多的时间,会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殊不知,这是自己在抹杀了学生的“举手“能力。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上“举手”?笔者曾在课堂上试了几种方法:其一:笔者说:“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害怕举手?“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的”。笔者说:“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你们看这样好不好,今后不会的时候你举左手,你会的时候举右手,笔者再叫你,好不好?”学生说:“好”老师知道了,学生举左手的时候他不会,举右手的时候就让他回答。其二:笔者实行课前一分钟到讲台上来演讲,按座位一个一个轮流来。要求提前一天写好稿,做好准备,演讲完后可以提一个问题让教师或同学回答,这样的课堂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融洽了课堂气氛。
二、由“讨论课”谈课堂教学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我们不妨从语文课堂上来探讨“讨论课”怎样使课堂“活”起来。
1. 课堂上为学生“搭好台”,让学生“唱好戏”
要想使课堂“活”起来,笔者认为课堂上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搭好台”,让学生“唱好戏”课堂上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加入到学习中,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一种创新。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跃起来,说明教师已“搭好台”,接下来学生就会自己去“唱好戏”。
让我们欣赏一节精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话说我家》:
学生们神情自若地在课堂上汇报他们的实践活动成果:家庭中的地位、父母的爱……一一呈现出来,有采访教师、寻访同学家庭变故的录音带,还有搜集相关资料得出的理论依据,更有医治家庭烦恼的灵丹妙药。另外,学生们精彩的才艺表演也让人赞叹不已、惊喜万分。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了几出高质量的小品、喜剧。瞧,他们声情并茂、投入万分,深深打动台下“观众”的心,台下笑声不绝,掌声不断。听取了精彩的报告、观看了让人叫绝的演出,再听他们头头是道的评论……你不得不惊叹当今的中学生个个才华横溢――他们用独特的方式大胆地展现家庭中出现的酸甜苦辣。
这是一节成功的新课标下的新课堂,在这节课上,是在这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中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2. 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互动教学。
下面是教《陌上桑》的一堂精彩的讨论课:
同学上了《陌上桑》一文后,就对秦罗敷的丈夫提出了置疑。秦罗敷“二十尚不足”怎么会有“四十专城居”的丈夫呢?而且一个“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郎中,四十专城居”的大官,怎么会让自己年轻美丽的夫人乡下采桑养蚕呢?同学们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终于明白,秦罗敷所说的夫婿实际上是“蚕”。面对使君的“宁可共载不”的纠缠,秦罗敷以蚕代夫婿来打消使君的非分之想。蚕长到半月时,还是一条小虫,所以是“十五府小吏”长到二十天就把头抬起来,像跪拜皇帝的朝中大夫,所以是“二十朝大夫”蚕长到一个月后成了大虫,四十天以后做蚕,所以是“四十专城居”。
所以,现在的课堂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模样,我们常常能看到师生们团团围坐讨论的热火朝天,学生们你争我辩进行的面红耳赤,教室里时而有琅琅书声,时而是清脆歌声,时而有惟妙惟肖的表演,更有那深深沉沉的探究思索,好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空间。
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唯一不变的宗旨是“学生是主人”,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用心去“服务学生、激活学生、创造学生、温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