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安全教育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安全教育内容范文1
2、强化交通安全意识:确保孩子外出安全。
3、教授防火与防爆知识:让孩子于危难处求生机。
4、普及避险常识:让孩子在突发灾难中学会逃生。
5、规范户外活动行为:让孩子在玩乐中避险。
6、引导孩子警惕社会恶性事件:让孩子远离社会伤害。
7、关注校园安全:让孩子远离校园意外伤害。
学校安全教育内容范文2
关键词 安全教育 学科教学 适度 限度
一、校园安全:学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现代学校,管理者不管是选择开放的心态还是封闭的心态,学校与外界环境的联系都是无法隔断的,学校作为一种开放的系统,越来越多地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或者干_。这种形势,一方面,固然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内涵;另一方面,增加了学校的危机和风险,比如日益严峻的学校安全问题。学校周边交通环境的拥挤增加了学校的交通安全危险;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加剧了留守学生问题并进一步增加了学校在留守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风险;网络的普及和滥用增加了学校的网络安全管理和教育的压力……这些问题均向学校提出了安全管理与教育的责任。而媒体上报道的安全事故频发不断地给学校敲响警钟。校园安全就是学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学校中的以下几个特征决定了校园安全工作的战略J陛意义。
1.学校组织的公共性
学校作为一种公共的组织,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的公共场所。学校的公共性特点,使得“学校安全是一种公共安全”。义务教育将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纳入学校教育的体系中,家家户户都与学校发生着联系,学校的安全工作被赋予了公共的责任,因而显得意义非凡而备受社会的关注。学校安全工作的保障是社会民众在教育安全上的一颗定心丸。而回到学校组织的内部来说,学校的安全工作与学校的前提工作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如果说学校的工作重心是教育教学,那么学校的安全工作则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性保障。因此,学校的安全工作不是学校可有可无的“鸡肋”,而是学校发展的必要前提。
2.学生的未成熟性
青少年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在体力、智力、情感、个性等各方面呈现出未成熟的特征,加之缺乏社会经验,对各种校内外存在的危险因素缺乏必要的判断意识以及自我防卫能力。这种不成熟性也是青少年学生成为特殊保护对象的原因。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马斯洛把安全感定义为缺失型的需要,即一旦这种需要缺失,它会对人造成伤害并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同时影响后续成长型需要的产生。学生作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如果安全没有保障,就会严重削弱其安全感,他们难以正常学习,也难以产生更高级的社会情感。基于学生的未成熟性,学校教育及社会法律等必须为学生保驾护航,确保儿童免受各种危险因素的威胁。
3.学校安全的脆弱性
学校安全的脆弱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上所述,学生具有未成熟性的特性;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学校环境系统的脆弱,即学校对周边环境的不可控。学校作为学生成长与生活的地方,它不是生活的真空,而与外界环境保持无法隔断的联系。学校对外界环境的难以控制也体现了学校安全的脆弱性,比如有些学校地处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有些学校校外车辆较多,还有到处泛滥的不安全食品以及周边不良的治安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学校难以控制的因素。对此,学校只能以防御为主。学校安全的脆弱性也倒逼学校对安全工作的重视。
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如何有效地进行安全管理和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中一项迫在眉睫的保障性工作。学校的安全工作主要有安全预防和危机处理。而如何做好预防是更为根本的工作。安全教育作为最重要的预防性工作,探寻科学有效的安全教育方式与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适度
良好的安全教育需要对各种具体的教育方法与途径进行细致地分析。结合当前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途径是可行适宜的。
1.政策依据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学校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局势,及时颁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以此明确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公安、交通等主体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而对于安全教育,这个《办法》的规定相对宏观,内容比较简单。对于途径的规定体现在“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此项规定在实际运作中,因规定的模糊不清,出现难以操作的问题。对此,教育部在2007年又颁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以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为目标,提出更明确的规定,为中小学的安全教育提供了更清晰的政策依据。在安全教育的途径上,《纲要》做了更加细致的说明:“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挖掘隐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与显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一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按照要求,予以贯彻落实。小学阶段主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这为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提供了直接的政策依据。
2.理论依据
理性的政策需要理论的支撑,否则容易会陷入“随意拍脑袋”的尴尬境地而使实践误入歧途。“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涉及到为何融合、能否融合、如何融合等具体问题,更涉及到教学的本质问题。这需要理论的充分论证。教学作为教育中的一项活动,它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追求。德国的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是教育理论对教学的价值做出的一个经典规定。这个原则纠正了教育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误区,使得教学这项活动被赋予了伦理学意蕴,从而增添了人性的光辉。“制约着各个时期评判教学的不外乎两个尺度,即理论层面的目的论取向和实践层面的伦理维度。”而理论层面的取向则“蕴含于‘教什么’的方案设计中”,当前学校的教学仍然以学科教学为主,这一方面固然考虑了知识发展的谱系与逻辑,但是仍然逃脱不了知识的割裂给人的完整性带来的损害,摆脱对“善”的追求的知识教学终究无法赢得人类的向往与尊重。安全教育从本质上是属于生命教育的范畴,对生命的保护与尊重是一种普世的价值,更是教学追求价值体系的必备要素。许多学科知识中隐含了丰富的安全教育资源,学科教学对安全教育的适宜融人体现了“教育性教学”的理论意蕴。
3.现实必要
由于当前安全教育的形势紧迫,许多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均要求学校把安全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学校要开设此类课程并开足一定的课时。以福建省和河南省为例,两省的教育厅规定学校每年要开不少于12课时的安全教育。这是保证安全教育在学校层面落实的必要措施。然而,对于学校来说,在执行的过程中却遇到了现实的困难。首先,学校的课时总数有限,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任务之余,剩下的学校课程极其有限,它们成了诸多部门争抢之对象。因此,学校课时的现实限制常常使学校难以完成安全教育的任务。其次,安全教育尚未形成独立的课程形态。虽然《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要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但是没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最终因为缺乏课程标准而难以真正贯彻落实。最后,我国目前缺乏安全教育的专业师资,这也直接影响到安全教育的实施。
4.路径可能
安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不仅有其实施的现实要求,而且有其实施的路径可能性。当前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中,被纳入国家课程的所有学科知识都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即其所蕴含着普遍的生活价值。“生活即教育”、“生命化教育”等理念不断被社会所接受,进而影响着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课程的开放性、知识的可迁移性和教学的生成性进一步催生了教学过程的价值探寻与内容包容。各个学科中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蕴含着丰富的安全教育资源。比如在语文课文《司马光砸缸》中,教师可以针对紧急情况下的救助意识和方法,就此设问引发学生对安全问题的思考。在地理课中的地震常识部分,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在地震中逃生并纠正逃生中的认识误区。……对于各个学科中的安全教育资源,学科教师要有一定的挖掘意识,并且需要强烈的课程开发与整合意识,将课程中蕴含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出来。在实现学科教学与安全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学校须根据安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组织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再分析与研讨,从而将安全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三、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限度
安全教育融人学科教学是一种基于学校现状的策略与路径,但由于安全教育本身的特性、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实施过程中受到具体条件的束缚,二者的融合是有一定限度的。
1.学科教学中的认知趋向
当前的学科教学侧重认知趋向而忽视实践趋向。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可能存在的弊病在于忽视对安全技能的演练。我国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学科,除了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课等涉及活动与操作的成分较多之外,其他学科大多仍然侧重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培养,而安全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从认知层面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同时需要从实践操作层面提高W生的防范和保卫技能,增强学生的自卫自救能力。而后者在实际突发危机的处理中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有些学科诸如语文、数学、外语、历史等,由于学科特性,可能侧重对安全认知的培养,却无法适应对实际安全演练的行动要求。学科教学中的认知倾向从客观上导致行动的忽视从而使得融合无法完全达到安全教育的目标,因而具有一定的限度。
2.学科本身承载的特殊使命
学科课程是“重新概念化、体系化了的教育内容的单位”,学科有“固有的知识、技能、认知、表达、探究方法和价值观。学生沿着学科的逻辑展开学习,可以从学科的视角观察世界”。学科教学就是通过教学活动把特定的知识与技能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学科教学的目标,实现学科的价值。学科课程固有的知识内容虽然可能与安全教育的知识内容有交叉的部分,但是二者之间毕竟不是重叠的关系。两者在价值观等方面也可能呈现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科教学不能抛弃学科原有的特征与独特的使命,简单沦为安全教育的附庸。
3.融合中的操作技术困难
学校安全教育内容范文3
1.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涵义
效能一词,最早产生于物理学领域,用以表示物体运动时消耗能量与输出功率的比率关系,后渐被用于表示某种活动所能取得的效率、效益与效果。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指学校机构和教职员工为了实现学校安全教育的目标,在实施学校安全教育活动时所取得的效率、效益与效果。学校安全教育效能体现了学校安全教育活动的数量与质量、功效与价值、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高度统一,是衡量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优劣的永恒指标。学校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永恒主题。受到学校安全教育资源有限性的制约,学校在遵循安全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规律进行安全教育时,必须追求效能的持续提升,因而必须进行教育投入精力和时间的成本核算,进行学校安全教育效果与效益的评估。花费最少的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实现学校安全教育的目标,是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基本要求,是衡量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基本标尺,是提升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的具体表现。在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这一语境中,改进这个词并非意味着负面内涵,而是暗示了未雨绸缪的预防意识,其精要在于从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出发,对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施状况进行变革,为更加有效地达成学校安全教育目标而付出的系统性、持续性努力。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高低会受到学校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一方面,每所学校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征。这意味着在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活动中,没有可以遵循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规则,每所学校都须要从其独特背景和自身特征出发,探索适合本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具体策略。另一方面,每所学校都是外部世界的一部分,其安全教育效能的改进都无法忽略和远离学校所处的外部世界。学校外部安全理论、安全法规、安全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变化,客观上都会影响到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现实效果,甚至会对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改进产生转向性影响。
2.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应然范式
世界是动态的,学校所处内外部环境总在时刻变化,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能够正确应对学校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新形势,解决学校内外部环境变化给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带来的新问题,适应学校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种情况决定了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改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必须时刻保持高度持续性重视的重要任务。这项任务的完成没有终结性结果,始终处于向更好安全状况发展的路上,需要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者付出持续性的关注和努力。由于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改进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因而改进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活动,需要从外部和内部同时着手。外部力量的主要作用在于尽可能促使和保持学校内部力量能够突破或改变惯常遵循的行为模式与文化规范,切实主动地实施学校安全教育的效能改进活动。如果缺乏外部各类因素的支持,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改进仅从学校内部着手,就会缺失充足资金、信息等资源的支撑,失去持续动力,难以长期维继。内部力量的主要作用在于将学校外部安全教育理论家、安全管理专家的力量和学校内部安全教育落实者、安全教育践行者的力量紧密结合,将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焦点从理论层面和政府层面转移到学校层面和实践层面,最终落实到学校安全教育的所有相关主体和客体的意识与行为当中。如果缺乏内部各类因素的支持,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就会缺乏参与者的积极推进,仅靠外部力量操控实施,同样难以持久有效。所以,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改进活动,是一系列同时而又重复发生的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以安全意识的保持、安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中心,评估学校当前安全教育的现状,并制定学校安全教育的发展规划,努力创设促进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内部条件,并维持促进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持续提升的动力,积极落实学校安全教育的文化规范与制度措施,科学选择达成学校安全教育目标的具体策略,科学评价和监控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施进程、获得成就与存在问题,不断提高学校安全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享受感、成就感和责任感。实施改进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活动,需要采取由内及外和由外及内的协同措施,遵循内外结合的效能改进范式。从内部着手,需要对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现状进行调查,收集和分析学校安全教育的相关数据信息,对学校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自我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研究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规划是否科学合理,设置梯度性循序向上的安全教育效能目标;引进多样化的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与内容,实施安全教育课程与内容变革项目,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类课程的教育作用;运用多样化的策略,提升学校安全教育主体的安全教育技能与安全教育策略;采用进修方式促进学校校长与领导安全教育观念的提升,促发并保持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行动;主动吸引外部安全教育力量的介入,采用合作性的活动和项目形式共同追求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改进。从外部着手,需要制定学校安全教育的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并将其列为必修科目;组建学校安全管理的外部工作团队,定期视察学校安全教育状况,定期实施专项安全检视行动,帮助学校发现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给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建议;由校外权威机构定期公开每所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情况的绩效等级排列表,让学校能清晰看到本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成就,引发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活动的竞争,激发学校主动自觉地改进学校安全教育效能;将教师安全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列入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清单,列为教师专业评价的具体指标,促进教师安全素养与安全教育素养的提升;构建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程序化运作模式,制定评估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行为原则和监测标准,详细规定学校安全教育各类主体的工作范畴与职责权限,通过常态化的监督机制保持学校对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持续敏感。
二、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实然状态
当前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实然状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决策层面、管理层面和执行层面。
1.决策层效能改进存在的问题
学校安全教育决策主体的安全理念存在偏差。由于当前学界关于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研究主要着眼点仅在于研究学校层面安全教育的效能和班级层面安全教育的效能,而极少关注安全教育的地方层面和国家层面。这种研究的缺陷反映在学校安全教育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上,就是将学校安全教育范畴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极易忽视学校与外部因素的关联性,往往看不到学校与所属学区的学校系统、社区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地方政府、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理论进展等多方面的关系,不能全方位实施学校安全教育的人本治理与综合治理[1]。学校安全教育决策方案存在缺乏备选的唯一性。学校决策者在制定安全教育效能改进方案时,往往仅仅制定一套方案,缺乏备选方案。这种唯一方案的使用,极易使决策缺乏通盘考虑与科学论证,难以做到优中选优,汇聚精华,取长补短。这种方案的设计对影响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因素在认识上缺乏充分性,往往呈现局部性和短视性,缺乏全局性、长远性的高瞻远瞩[2]。
2.管理层效能改进存在的问题
学校安全教育管理主体的安全观念存在分歧。由于对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意义理解不同,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不同主体,在实施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具体实践中持有不同的认识和理念,具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纷争。这种情况首先导致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改进活动无法理性统一、步调一致,难以做到积极合作、做实细节。部分安全教育的主体具有种种不去执行效能改进的借口和理由,在改进中缺乏参与积极性和责任感,甚至产生抵制改进的心理和行为,结果导致当前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存在主体缺位、注意缺失、奖惩失当等问题[3]。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的构成体系存在缺陷。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往往没有将安全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其他各类活动中,做到安全教育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同步进行,有机融合,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构成体系不够完善。从学校内部制度来看,学校安全教育常常缺失活动之前的安全素养评估制度、活动之中的安全教育督导制度、活动之后的安全教育评价制度。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彰显的理念本身,存在对学校安全风险识别不准、不清、不足的问题,存在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不足的问题,存在安全预防预案缺失、安全教育规范缺失、安全应急程序缺失的问题。从学校外部来看,对跨越部门、领域的安全问题,在法律、信息、标准等方面缺乏与外部相关部门协调联动、配合行动的机制与制度,从制度规则方面难以实现学校与社会安全教育的协作治理、统一治理与专项治理。
3.执行层效能改进存在的问题
学校安全教育执行主体的执行理念存在冲突。学校安全教育的效能改进在实施中牵涉很多相互关联的复杂因素,通常都是多种思想和活动同时发生并混合为一体的系统改进,其复杂性决定了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过程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但现实中由于改进观念的分歧与反对者的抵制常会造成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执行主体存在冲突,常常导致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行为难以持久,大多会中途改变甚或停止,无功而结。同时,在安全教育效能改进中执行主体常会产生两种认识错误:松懈麻痹思想和轻信侥幸心理,进而导致两种行为错误:安全教育的注意间断和安全教育的注意转移。端正和清除这两种错误认识是提升安全事故预防水平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是提升学校安全教育效能必须解决的艰巨任务。学校安全教育执行改进的行为方式存在惯性。任何一所学校在长期安全教育工作中都会形成本校的安全教育模型与框架,学校领导者都会偏好某些安全教育的方法、方针、措施与途径。正如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学校惯常采用的安全教育的方法、方针、措施与途径必然有其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但出于意识惯性与行为惰性,从事学校安全工作的相关人员一旦习惯于某类安全教育的方法与措施,就不会对学校安全教育的动态性及时作出行为反应,而是无限次的重复。一旦学校教职员工习惯了某些安全教育的方式或途径,就会坚持遵循并坚决贯彻,而不愿自觉对其进行检视、修正和调整。即使其安全教育的实践行为存在不当或问题,在认识层面只会就事处事,而非举一反三,深入剖析;即使出现了安全事故,执行层面的处理程序、应对方法、解决措施也会反复运用,雷同处理。这种认识误区在安全效能改进中意味着藏匿于细节角落的事故隐患总是难以预知和及时处理,造成安全注意间断与安全注意转移,必然导致事故的重复发生。
三、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策略
1.充分尊重和重视人的主体作用
安全理论研究已经证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最主要的事故原因。安全事故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物、环境和管理;影响安全教育效能的因素主要包括人、物、能量和信息。可见,人既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首要因素,也是影响安全效果的首要因素[4]。从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来看,绝大多数事故的原因都与人为因素有关,都与校长、教师、学生、教职人员的安全素质与安全履责有关,而校长、教师、学生、教职人员的安全素质与安全履责能力,则与学校安全教育的效能紧密相关。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高低与人的观念密切相关。对学校来说,提高安全教育的效能,要从转变学生、教师、职员、校长、家长、社区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入手[5]。任何严肃认真的变革安全观念与安全行为的工作都必须从与学校安全工作相关的人员开始,特别是从教师和学生开始。学校安全教育改进工作的基础,就是从分析教师的安全教学、分析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安全行为着手。因而,改进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核心工作与最终目的就是要重视人的教育,重视人的安全素养提升与安全履责能力提高。为此,学校需要采取措施增强各类安全主体的自尊感和效能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人际沟通,保持与学生家长以及社区的密切联系,建立校长、教师、职员、学生以及社区成员、学生家长等安全教育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为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持续改进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
2.树立引领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共同愿景
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共同愿景应是参与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各类主体价值观和信仰的共同表达。参与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每个主体都具有自己对于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价值观念和独特认识,这种属于个体化的价值观念与独特认识是构成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共同愿景的思想基础和内容要素。构建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共同愿景的首要工作就是帮助安全教育的参与者们理性思考和清晰表达他们自己的安全教育价值观和安全信仰,在此基础上进而将不同个体的价值观与信仰联系起来,再根据学校的背景和条件通过尽可能广泛的共同参与构建出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共同愿景。这样的愿景构建过程,充满动态性,是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学校安全教育的所有参与者逐渐蔓延的发展过程。通过该过程构建的共同愿景既能够帮助学校定位自己安全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利于激发参与主体对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负责态度。
3.重塑促进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们无意识地共同分享的深层次的基本假定和信念,是成员们理所当然地看待自己组织和组织的社会背景的假定和信念。在潜意识中推进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持久性力量就是学校安全教育的文化,在学校安全教育文化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所有安全教育效能的改进举措都可能会显得肤浅虚假或变得徒劳无功。从静态看,学校安全文化彰显的规范、信仰、态度和价值观对学校成员以及外部相关安全教育主体的沟通交流和良好的同事关系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安全效能改进的进程。从动态看,学校安全教育文化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动态性,不可避免地会随着参与者的变化而变化,会受到学校安全相关主体的更新和创造,体现参与主体的安全观念与安全信仰。通过文化重塑,形成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强势文化,能够有效扼制或消减校内其他亚文化对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负面影响,促进学校安全教育的相关主体自发自愿地推进学校安全教育效能的改进行动。
4.打造推进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项目团队
学校安全教育内容范文4
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知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92.81%的中学生认为安全教育很重要,但还有7.19%的中学生认为安全教育不重要。反应出中学生对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求知欲,希望了解和掌握应急自救常识和逃生技巧。在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这一问题的认识上,75.51%的中学生知道艾滋病是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来的,3.77%的中学生不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握手、进餐、拥抱、共用马桶等一般的接触会传染艾滋病。各级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并有一定的课时保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媒体和载体广泛宣传安全知识。
在对火灾如何逃生的调查中,86.64%的中学生知道应朝安全出口的方向逃生,但仍有13.35%的中学生做出不恰当的选择。在对地震时首先应保护的部位调查中,91.27%的中学生认为首先应保护头部,与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后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宣传普及地震逃生知识有关。但还有分别3.77%、2.57%、2.40%的中学生认为首先应保护双手、胸部和双脚。因为绝大部分中学生并没有相关经历和实际经验,调查到的是行为知识,而非实际的行为和能力。尽管大多数学生对一些应激知识和技能的认识是正面的、积极的,但还需加强在实践中准确运用的演练。
2中学生对学校校园安全的认知情况分析
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学生,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表3可以看出,中学生认为打架斗殴居校园安全隐患之首,其次是违章用电,学生私藏凶器和外出上网也会引起一系列安全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8.05%的中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包括宿舍、教室、食堂等)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67.98%的中学生认为存在一点安全隐患;16.44%的中学生认为学校内和学校周围环境非常安全,但有8.39%的中学生认为很不安全;49.83%的学生知道学校曾出现过安全事故。因此健全学校安全保卫制度,加强学生管理与教育,加强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中学生对学校体育中实施安全教育的认知情况分析
3.1中学生在体育课中接受安全教育情况在被调查的584名中学生中,80.31%的中学生在学校体育中接受过安全教育,19.69%的中学生坦言在学校体育中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表4)。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强调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培养,而对人心理、行为价值观、情愿态度、卫生保健等知识的培养不太重视,教师在课堂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体育成绩,忽视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由于学校体育教学有其独特的功能与特点:教学直观性强、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强、学生接触范围广、开放性大。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自我防护、救护知识、方法与技巧等,在遇到突发事件或灾害时有应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避免灾难的发生,这是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的一个具体措施。
3.2中学生认识的学校体育中安全教育的内容表5显示,学校体育中经常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地震逃生(43.84%),消防安全(41.95%),交通安全(38.53%),运动损伤的预防、扭伤的处理(36.47%)、网络安全(29.11%)。而对自卫防身术、野外生存、心肺复苏术等不经常进行。除了野外生存技能少于一半的学生不会处理应对外,其他诸如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地震逃生、运动创伤的简单处理和包扎以及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扭伤等均有超过70%的中学生表示会处理。但仍反映出学校体育比较强调安全意识的灌输,忽视了安全教育的技能训练,体育课程也根本无法包括安全教育的所有内容。
3.3中学生认识的学校体育与安全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安全教育内容进入体育课程,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表6显示,中学生认为可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游戏、体育课和课间操/大课间时进行安全知识讲座与安全演习等安全教育。在课余活动时间开设拓展课程的训练将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对突发事件有积极应对的心理准备和身体素质能力。
在体育游戏中组织和开展了小型的安全竞赛活动,将前滚翻运动、跳山羊、跨栏跑等应用在障碍跑的比赛游戏中,使学生们在游戏中掌握了安全知识和技能,同时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在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也可融入安全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演习,教会学生掌握大量的应急逃生自救技巧及在灾难中的应急救人方法。课间操/大课间时间可以进行安全演习,将安全教育的实践内容通过变相的设置(比如规则、器材、场地等的变化),使之成为课间操的拓展内容。只要体育教师探索开发与安全教育有关的体育课程资源,一定可以找到好的结合途径,以实现安全教育的内容与体育课程进行整合。
3.4中学生认识的影响学校体育中进行安全教育的原因从表7可以看出,中学生认为影响学校体育中进行安全教育的原因排列依次是学生没有兴趣、教师没法去实际操作、学校对体育的要求是不受伤就行、难以体现体育课程的身体练习特征、学校场地器材设施不能满足安全教育、体育教师不重视安全教育以及体育教师不会进行安全教育等方面。可以反映出以下问题:首先教师应促进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间接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应急能力对自身生命安全健康的重要性;其次如果学校领导重视体育课程中的安全教育,那么体育教师自然对体育课程的安全教育也相应的重视;最后一些体育教师不进行安全教育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对体育的要求是不受伤就行,以及体育课程无法承担安全教育的重任,致使体育教师没有在体育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这里面有学校重视程度的问题,也有体育教师自身的原因。
结论与建议
(1)新疆中学生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总体上良好,对一些应激知识和技能的认识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仍有一部分中学生不了解安全教育,缺乏安全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学校可多角度、全方位地做好安全教育宣传,如报告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辩论会、黑板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安全重要”的意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其重要性,了解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加强法制观念、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学校安全教育内容范文5
[关键词]中学安全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75-01
每年均会有很多中学生死于意外,这值得我们深思,由此看来,中学生安全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对症下药,解决了这些问题,中学生的生命健康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然而现在中学安全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根据实际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以加强对中学生的安全教育。下面我就中学生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几点认识。
一、中学生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安全意识不够
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相对注重学生的德智发展,对于安全教育的认识不够充分。一些学校领导认为安全教育意义不大,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校建设当中,而安全教育只是一种虚无的存在。同时教师的安全意识也比较缺乏,对于安全教育的授课只是照本宣科,并且认为安全教育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造成学校对安全教育的忽视。
2.安全教育形式化现象严重
学校的安全宣传教育并未建立完善的制度,安全教育的形式化过于严重。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彻底落实安全教育宣传工作,使大多数中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他们弄虚作假,对于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只注重表面以应对相关单位的督察,并没有做到让中学生参与其中,或者只是根据书本上的安全知识生搬硬套,起不到真正有效的安全教育意义。
3.缺乏专业安全教育人员
现在学校普遍缺乏具有安全专业素养的教师,没有专业的安全教育师资力量,使得对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大打折扣。一些学校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师,中学生的安全教育课程由其他任课教师担任,同时很少对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因而对中学生的安全教育远远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安全教育课完全没有意义,而要求只是以学习为主,限制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正是由于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才使得中学安全教育过于形式化,从而很容易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中学生安全教育的解决策略
1.增强中学生的安全意识
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安全与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学校应加强师生的安全意识,以使得学生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对于学校来说,应该开展各种各样丰富有趣的安全教育活动,吸引学生的加入,使他们从中领悟安全的重要性。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应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2.进一步完善学校制度
多数学校制度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制度汇编。平时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彻彻底底地落实安全教育,学校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有安全隐患的教学设施设备进行维修,消除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学校要引进有关安全教育的实物模型,进行安全演练,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加强安全教育师资建设
各地学校都应该积极建立安全教育师资队伍,以使得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学校可以通过与有关安全教育部门的合作来增加自身的安全教育师资,定期邀请专业人员到学校授课或开展安全教育讲座。同时学校也要加大对安全教育的投入,定期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学校还应该成立专门的安全教育部门,全面落实安全教育工作。
另外,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也迫在眉睫。中学生的心理不能用固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不同,心理情感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具体学生具体对待。针对中学生的心理与情感来进行指导,发现问题的本质,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其产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其自控调节能力,尽量减少消极情绪。
学校安全教育内容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教育;安全教育;校园安全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08-03
教育部、公安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等单位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及其他安全事故,这其中排除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避免。[1]不难看出,学校安全问题仍然很突出,小学安全教育的开展刻不容缓。基于此,我们开展了此次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与过程
1.工具设计: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并辅之以访谈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学生版和教师版。学生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调查,主要包括学生的性别、年级、所在地区等;第二部分是实际情况调查,主要包括学生所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形式、内容以及学生对于学校所开展的安全教育的评价等;第三部分是安全知识调查,主要从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方面对学生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解。教师问卷主要包括:教师基本信息的调查、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调查、安全教育的开展方式与内容的调查以及教师对于安全教育开展现状的评价和建议。
2.调查过程:分层抽取了河北省石家庄、保定、邢台、沧州四市的城市、县城与农村小学共18所,共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1份,有效回收率为90.1%;发放教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77份,有效回收率为77%,并对15名小学校长、20名小学教师、20名小学生以及8名家长进行了访谈。
3.样本统计:如表1所示,调查样本涵盖了河北省小学生的各种层次和类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符合教育统计的要求。考虑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难以全面准确地填写问卷,故在调查中没有选取。
二、现实问题与原因
1.安全教育资源明显匮乏。(1)学校缺乏安全教育课程。许多小学并没有重视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安全教育的开展仅仅停留在学科渗透层面。调查显示,只有25.5%的学校有固定的安全教育课程,38.9%的学校偶尔开设,而35.6%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然而,安全教育课程对学生安全知识影响却非常显著。在学生问卷第三部分安全知识调查当中,接受过安全教育课程学习的学生全对率为87%;偶尔接受的全对率42.9%;没有接受的全对率仅为15.1%。(2)学校缺乏安全教育专职教师。调查显示,93.1%的农村、城镇小学和69%的城市小学没有专业的安全教育教师,82.6%的学校都是班主任来讲授安全教育。但是在小学中班主任一般身兼数职,不仅要进行班级管理还要承担其他教学任务,精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教育的开展。(3)学校缺少安全保卫人员。调查中发现,88.7%小学都没有专门的安全保卫人员,仅有的就是门口登记处的“老爷爷”或是“老奶奶”,这其实是学校安全管理环节的一个严重缺陷。学校安全管理人员不到位,保卫工作的人力资源匮乏,是造成小学校园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安全教育活动备受挤压。(1)安全教育边缘化。调查发现,安全教育在小学当中并没有占据应有的地位。小学阶段,学生也有很大的升学压力,所以学校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应试”开展。在被问及“您所在的学校开展安全教育课程的时间”时,42.6%的教师选择“偶尔随机开设”,40.7%的教师选择“集中到某一时间段开设”,只有16.7%的教师选择“每学期均有开设”,由此可见,安全教育在大多数学校当中并没有被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安全教育的地位被边缘化。(2)安全教育形式化。小学的安全教育大都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现实指导意义,学校开展安全教育不是教给学生真正实用的安全知识与技能,而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并且许多小学将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安全规章制度的管理,而这些规章制度缺乏操作性,没有与学校自身的情况相结合,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规章制度很难奏效。
3.学校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学校将安全管理误解为“自由限制”。许多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在校安全,就限定了学生在学校的活动范围以及活动类型。在对某小学进行调查时发现,操场上的单双杠旁边挂着“危险器械,请勿攀爬”的警示牌。当在随后对学生的访谈中问到“你们会不会玩操场旁边的单双杠”时,结果所有学生都回答“老师不让我们玩,那个有危险,有同学从上边摔下来过”。这点引起了课题小组的关注,在对其他的学校进行调查时,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即学校为了“保障学生安全”,限制了学生的许多自由,安全管理实际变成了一种自由限制。
4.学校疏于周围安全管理。每当放学时间,小学校门总是被卖零食、卖玩具等商贩包围。这些食品大多是三无食品,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并且商贩的拥挤易导致交通混乱,对学生的安全造成隐患。在调查时还发现,许多小学周围都有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这些都是明显违反国家相关法规的现象。小学生还不成熟,对一些事物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周围的环境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应当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监督管理,取缔非法经营的网吧及小摊,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真正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三、区域之间的安全教育差异显著
本次调查中还发现,区域之间安全教育的差异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农村安全教育较之城市与县城更为薄弱。85%的农村小学都没有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也没有固定的安全逃生演练。并且农村小学生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的掌握情况与城市、县城小学生相比差异显著,在安全知识调查当中,城市小学生全对率可达76.%,县城小学生的全对率为68%,而农村小学生的全对率仅为42.5%。(2)农村安全教育与城市和县城的安全隐患各有不同。农村、县城与城市小学生在食物中毒、失火、溺水等安全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农村小学生较之县城和城市小学生更易发生食物中毒、溺水等安全问题,而城市小学生和县城小学生则更易发生交通安全问题。
四、改进对策与建议
1.完善安全教育监督、评价体制。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完善的监管与督导。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监管力度,将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督导内容,定期对相应的硬件设施、规章制度、师资队伍、教学内容等进行检查,并建立学校安全教育定期汇报公示制度。国家应建立较完善的安全教育评价体系,应注重通过权威性机构对学校安全教育进行权威性的评估,所有安全教育的评估主要依据安全教育的课程标准,评价学生安全素养的获得和发展。[2]安全教育的评价可以重点从学校安全设施、教师安全教育素质以及学生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掌握情况等教育效果方面进行。既要注重理论的考核,更要重视实际操作,建立起多角度、全方位的安全教育评价体系。
2.加大对安全教育的投入与支持。(1)配齐完善安全设施。在调查的15所小学当中,7所小学的走廊、教室没有完好的消防栓。对于这些最基本的安全设施,每所学校都应具备,并且要定期检查这些设施是否完好无损。(2)聘请专业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学校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依赖于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因此,安全教育应该配备专业教师,教给学生专业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提高学生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同时,应该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不断完善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保证安全教育的顺利进行。国家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合格的安全教育师资,以满足未来学校安全教育的需要。(3)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安全演练。安全教育只凭学科渗透或是主题活动等开展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安全教育是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安全教育只有通过开设课程,才能向学生讲授更加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3]小学生还不具备知识整合的能力,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对安全知识形成一个初步完整的建构,所以安全教育课程在小学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安全教育的课程开设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的课程要有层次,理论要联系实践。除了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学校也应该遵循《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自救、自护和逃生的实践演习活动。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时刻强化安全意识,重视对安全技能的培训,对提高全校师生的自我救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农村小学的安全教育,促进地区间公平。农村小学的安全教育与城市、县城相比,十分薄弱。加强农村小学的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加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前提是提高对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许多农村小学缺乏专业教师、相应的配套教材,以及消防安保等安全防护设施。因此,对于农村小学的安全教育,应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倾斜,缩小地区差异,确保所有小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安全教育,都能拥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在人力方面,应该重视对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师资的配置。教师是整个安全教育活动的主导,教师的综合知识与能力影响着安全教育的质量。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制度保障措施来鼓励优秀教师去农村支教,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小学。在财力、物力方面,全面实施“校安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小学标准化建设,完善各种安全教育的配套设施。
4.加强合作,形成安全教育联动机制。安全教育联动机制就是指开展安全教育时要广泛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团体等各方合作,多方共同参与到安全教育的开展。小学生在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校的环境相对简单,学生大部分时间仍旧在家中度过,所以家庭也应该担起安全教育的重任。安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各方面知识,内容广、范围大、专业知识多、理论性强。要想实现安全教育目标,教育、宣传、管理等部门应当共同协作,密切配合。[4]安全教育不仅是教育系统的事务,同时也应该是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宣传部门等的责任。如,可以按片区划分,一个派出所承担就近的几所学校安全教育责任,例如定期派警务人员向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向学生讲授安全教育课程,积极协助学校进行安全管理等。社会各部门应该全力支持与配合安全教育的工作,从而使其全面、有效展开。
5.进行超安全教育,营造良好校园环境。“超安全教育”是指,安全教育的开展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三者协调共生、相互促进,营造健康、安全的学生成长氛围,最终使学生身心愉悦、平安成长,从而更好地达到安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安全教育的开展,不是封闭的、独立的,而是与整个教育体系相生相融的,安全教育尤其是应该与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减少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当遇到冲突时能够做好自我调节,避免过激行为。加强心理承受能力,避免由此引发不必要的安全问题。而安全教育的实施当中,这两个方面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所以学校应该对此有所侧重。比如,学校可以配备优秀的心理辅导教师,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专门的心理咨询处,使学生真正得到关爱,使他们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身心健康地发展。
学校也应该将安全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当中,在校园内布置安全提醒,表现出对学生生命的关怀,给学生安宁的心境和健康的发展空间。“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会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儿童生活在宽容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大度。”[5]所以当儿童处于注重安全、尊重生命的环境中,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安全习惯。
参考文献:
[1]柯艺灿.浅谈新形势下学生安全教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04).
[2]郝篆香,蔡敏.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实施及其启示――以南卡罗来纳州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1,(11).
[3]王秀明.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研究――以辽宁省S县小学生安全教育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4]刘畅.中小学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与实现条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