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游六桥待月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晚游六桥待月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晚游六桥待月记范文1

晚游六桥待月记范文2

1、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长忆小阑闲共绕,携手绿丛含笑。别来音信全无,旧期前事堪猜。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点青苔。

2、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3、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4、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5、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红蜡枝头双燕小,金刀剪彩呈纤巧。旋暖金炉薰蕙藻。酒入横波,困不禁烦恼。绣被五更春睡好,罗帏不觉纱窗晓。

6、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7、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8、雨后斜阳,细细风来细细香。风定波平花映水,休藏。照出轻盈半面妆。路隔秋江,莲子深深隐翠房。意在莲心无问处,难忘。泪裛红腮不记行。

9、莺啼绿树声早,槛外残红未扫。露点真珠遍芳草,正帘帏清晓。秋千宅院悄悄,又是清明过了。燕蝶轻狂,柳丝撩乱,春心多少。

10、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1、画阁归来春又晚,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细雨满天风满院,愁眉敛尽无人见。独倚阑干心绪乱,芳草芊绵,尚忆江南岸。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

12、去年秋晚此园中,携手玩芳丛。拈花嗅蕊,恼烟撩雾,拚醉倚西风。今年重对芳丛处,追往事,又成空。敲遍阑干,向人无语,惆怅满枝红。

13、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14、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15、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雨后轻寒犹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怅。枕畔屏山围碧浪,翠被华灯,夜夜空相向。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犁花上。

16、小桃风撼香红碎,满帘笼花气。看花何事却成愁,悄不会,春风意。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雨细。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

17、卷绣帘、梧桐秋院落,一霎雨添新绿。对小池闲立残妆浅,向晚水纹如縠。凝远目,恨人去寂寂,凤枕孤难宿。倚阑不足,看燕拂风帘,蝶露草,两两长相逐。

18、池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19、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20、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21、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22、独自上孤舟,倚危樯目断。难成暮雨,更朝云散。凉劲残叶乱,新月照,澄波浅。夜里,厌厌离绪难销遣。

23、珠帘卷,暮云愁。垂杨暗锁青楼,烟雨蒙蒙如画,轻风吹旋收。香断锦屏新别,人闲玉簟初秋。多少旧欢新恨,书杳杳、梦悠悠。

24、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摧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25、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雨后轻寒犹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怅。枕畔屏山围碧浪,翠被花灯,夜夜空相向。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26、梅谢粉,柳拖金,香满旧园林。养花天气半晴阴,花好却愁深。花无数,愁无数,花好却愁春去。戴花持酒祝东风,千万莫匆匆。

27、荷叶田田青照水,孤舟挽在花阴底。昨夜萧萧疏雨坠,愁不寐,朝来又觉西风起。雨摆风摇金蕊碎,合欢枝上香房翠。莲子与人常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

28、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29、帘幕风轻双语燕,午后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犹未见,红英落尽青苔院。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羌管不须吹别怨,无肠更为新声断。

30、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31、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32、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33、刘郎何日是来时。无心云胜伊。行云犹解傍山飞,郎行去不归。强匀画,又芳菲。春深轻薄衣。花无语伴相思,阴阴月上时。

34、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35、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36、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37、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38、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39、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40、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41、残春一夜狂风雨,断送红飞花落树。人心花意待留春,春*无情容易去。高楼把酒愁独语,借问春归何处所。暮云空阔不知音,惟有绿杨芳草路。

42、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

43、今日北池游,漾漾轻舟,波光潋滟柳条柔,如此春来又春去,白了人头。好妓好歌喉,不醉难休,劝君满满酌金瓯,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

44、一寸相思无著处,甚夜长相度。灯花前、几转寒更,桐叶上、数声秋雨。真个此心终难负,况少年情绪。已交共、春茧缠绵,终不学、钿筝移柱。

45、千古都门行路,能使离歌声苦。送尽行人,花残春晚,又到君东去。醉藉落花吹暖絮,多少曲堤芳树。且携手留连,良辰美景,留作相思处。

46、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47、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48、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49、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50、强来就枕,灯残漏水,合相思眼。分明梦见如花面。依前是、旧庭院。新月照,罗幕挂,珠帘卷。渐向晓,脉然睡觉如天远。

晚游六桥待月记范文3

鷃翼尝披隼,蓬心类倚麻。继酬天禄署,俱尉甸侯家。

宪府初收迹,丹墀共拜嘉。分行参瑞兽,传点乱宫鸦。

执简宁循枉,持书每去邪。鸾凤标魏阙,熊武负崇牙。

辨色宜相顾,倾心自不哗。金炉仄流月,紫殿启晨霞。

未竟迁乔乐,俄成失路嗟。还如渡辽水,更似谪长沙。

别怨秦城暮,途穷越岭斜。讼庭闲枳棘,候吏逐麋麚。

三载皇恩畅,千年圣历遐。朝宗延驾海,师役罢梁溠。

京邑搜贞干,南宫步渥洼。世惟材是梓,人仰骥中骅。

欻刺苗入地,仍逾赣石崖。礼容垂琫,戍备响錏鍜。

宠即郎官旧,威从太守加。建旟翻鸷鸟,负弩绕文蛇。

册府荣八命,中闱盛六珈。肯随胡质矫,方恶马融奢。

褒德符新换,怀仁道并遮。俗嫌龙节晚,朝讶介圭赊。

禹贡输苞匦,周官赋秉秅。雄风吞七泽,异产控三巴。

即事观农稼,因时展物华。秋原被兰叶,春渚涨桃花。

令肃军无扰,程悬市禁贳。不应虞竭泽,宁复叹栖苴。

蹀躞驺先驾,笼铜鼓报衙。染毫东国素,濡印锦溪砂。

货积舟难泊,人归山倍畬。吴歈工折柳,楚舞旧传芭。

隐几松为曲,倾樽石作污。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

祀变荆巫祷,风移鲁妇髽。已闻施恺悌,还睹正奇邪。

慕友惭连璧,言姻喜附葭。沉埋全死地,流落半生涯。

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敢辞亲耻污,唯恐长疵瘕。

善幻迷冰火,齐谐笑柏涂。东门牛屡饭,中散虱空爬。

逸戏看猿斗,殊音辨马挝。渚行狐作孽,林宿鸟为[歹差]。

同病忧能老,新声厉似姱。岂知千仞坠,只为一毫差。

守道甘长绝,明心欲自[亚刂]。贮愁听夜雨,隔泪数残葩。

枭族音常聒,豺群喙竞呀。岸芦翻毒蜃,谿竹斗狂犘。

野鹜行看弋,江鱼或共叉。瘴氛恒积润,讹火亟生煆。

耳静烦喧蚁,魂惊怯怒蛙。风枝散陈叶,霜蔓綖寒瓜。

雾密前山桂,冰枯曲沼蕸。思乡比庄舄,遁世遇眭夸。

渔舍茨荒草,村桥卧古槎。御寒衾用罽,挹水勺仍椰。

窗蠹惟潜蝎,甍涎竞缀蜗。引泉开故窦,护药插新笆。

树怪花因槲,虫怜目待虾。骤歌喉易嗄,饶醉鼻成齄。

曳捶牵羸马,垂蓑牧艾豭。已看能类鳖,犹讶雉为鷨。

谁采中原菽,徒巾下泽车。俚儿供苦笋,伧父馈酸楂。

劝策扶危杖,邀持当酒茶。道流征短褐,禅客会袈裟。

香饭舂菰米,珍蔬折五茄。方期饮甘露,更欲吸流霞。

屋鼠从穿兀,林狙任攫拏。春衫裁白纻,朝帽挂乌纱。

晚游六桥待月记范文4

关键词:宋代;田园诗;田园词;破体

中图分类号:i20722;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7017509

作者简介:刘 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杂志社副研究员 (江苏 南京 210013)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破体”现象屡见不鲜,“凡是打破各种文体的疆界,超越比较材料的局限,移花接木,相资为用,造成渗透交融,蔚为新奇鲜活之美学效果者,皆谓之‘破体’”①。文体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在宋代格外突出,王水照先生就曾经指出:“在两宋文坛上,‘破体为文’的种种尝试,如以文为诗、以赋为诗、以古入律、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赋为文、以文为赋、以文为四六等,令人目不暇接,其风气日益炽盛”②。而各种文体的互动中,诗和词的沟通又是最显著的,“诗与词是关系最密切、沟通渠道最多的两种文体。诗词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生发,是中国韵文文体关系中的最突出现象”③。宋代文学创作中诗体和词体相互借鉴、渗透、融通的现象已引起不少关注,既有着眼于一代词作的“以诗为词”或诗作的“以词为诗”,也有注目于个别作者的诗词破体或互渗④,但诗与词这两类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同一题材时,是如何移花接木,相资为用的,迄今却鲜有人论及。应该说相同题材的诗和词更值得我们具体地比勘和对照,本文即以田园题材为例,考察宋代田园诗词创作中的“以诗为词”和“以词为诗”,以期深化宋代诗词破体现象的研究。

北宋时期,田园诗词的破体主要出现在词的创作中。田园本是诗歌的传统题材,其滥觞于《诗经》,到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宗立派,经盛唐王维、储光羲等踵事增华,至中晚唐田家诗又别具一格,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艺术传统,北宋的田园诗创作正是承历代余绪而有所发展。而词作为一种娱宾遣兴、助酒佐欢的游戏笔墨,本为艳科,在唐五代时很少涉猎田园题材,现存仅有欧阳炯、李珣的《南乡子》偶尔写到一些南粤风土和女子的劳动生活,但未脱妍丽风调,孙光宪《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一首稍清新自然,被赞为:“《花间集》中忽有此淡朴咏田家耕织之词,诚为异采”《栩庄漫记》,载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19页。。但全唐五代词中也仅此一首。应该说宋词开始正式引入田园题材,计有约四十位作者,近百首田园词作。这种对诗歌传统题材的借鉴,本身就是一种破体的表现。在具体的写作中,早期的田园词也表现出鲜明的“以诗为词”的特色。

第一,北宋出现的田园词多檃栝诗句而成,或受诗歌的感发而作,在某种程度上堪称诗之苗裔和附庸。

北宋人创作的田园词有完全集诗句而成。如黄庭坚曾戏效王安石创作一首《菩萨蛮》:

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戏效荆公作。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王安石的《菩萨蛮》描写退居半山的闲逸生活,词中各句分别集自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殷益《看牡丹》:“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王维《游春曲》:“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韩愈《南溪始泛》:“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方棫《失题》:“午醉醒来晚,

无人梦自惊。”(一作陈叔宝诗)李白《杨叛儿歌》:“何许最关情,乌啼白门柳。”《杨升庵外集》记载:“古乐府‘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蔵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李白用其意衍为《杨叛儿歌》曰:‘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情,乌啼白门柳。’”参见清王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郭祥正《题人山居》:“谢家庄上无多景,只有黄鹂三两声。”宋彭乘撰《墨客挥犀》卷十:“郭祥正,字功甫。有逸才,诗多新意。又曾题人山居一联云:谢家庄上无多景,只有黄鹂三两声。公(按:王安石)乃命工绘为图,自题其上,云此是功甫题山居诗处。即遣人以金酒钟并图遗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偶有一二字不同。黄庭坚的词则分别集自郑谷《柳》:“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韩偓《醉着》:“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杜甫《西郊》:“无人觉来往,踈懒意何长。”杜甫《绝句二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杜甫《可惜》:“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孟郊《怨别》:“君问去何之,贱身难自保。”其中也仅数字略有不同。王安石的另外一首描写闲居环境的《浣溪沙》“百亩庭中半是苔,门前古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黄昇《花庵词选》也标明为“集句”。可以看出,前人和时人的诗句是北宋人写作田园词的重要资源。

北宋的田园词还有受诗意感发而作。如苏轼《江神子》,其序云:“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戍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词云: 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馀龄。

词中以渊明自比抒发了归隐之志,情愫淡泊,景致清丽,与陶渊明众多田园诗意趣相通。

第二,北宋田园词在词牌的选择上,比较侧重齐言体式,接近于五七言律绝和六言绝句,在体制形式上保留着较为浓重的诗体特点罗漫在《词体出现与发展的词史意义》(《中华词学》第二辑,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一文中指出中晚唐、五代与北宋初期的词,在体制上接近诗体,这一特点同样适用于早期田园词。。

如王安石有5首田园词,分别采用《菩萨蛮》、《渔家傲》、《浣溪沙》和《清平乐》4种词牌。上文所引的《菩萨蛮》上阕前两句为七言,后两句为五言,下阕四句均为五言,分别从五七言律绝诗中集句而成;被黄昇《花庵词选》誉为“极能道闲居之趣”的《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揉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清风扫”,上下阕句式相同,若各去掉其中的3个字,俨然是两首七绝;《清平乐》的下阕为四句六言,“丈夫运用堂堂 。且莫五角六张。若有一卮芳酒, 逍遥自在无妨”,和王维《田园乐》“出入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蹀躞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形式上几乎无异;《浣溪沙》则上下阕均为三句整齐的七言,更接近于诗体。苏轼11首田园词中《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也采用的是《浣溪沙》词牌,上下阕均为七言三句;他在贬谪黄州期间则用《鹧鸪天》的词牌写了一首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体式比较接近于七律。

毫无疑问,北宋田园词的发展得到了诗歌的助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是宋代田园诗词创作从“以诗为词”向“以词为诗”转换的关键人物。他的《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以及《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等田园词,在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脱胎换骨,点铁成金,成功地开创了新的经典,被其后的田园诗词共同追摹,既促进了宋代田园诗词的初度融合,又拉开了田园词对田园诗发生影响的序幕。

一、经典词汇的锻造

俞成元《萤雪丛说》卷上曰:“诗随景物下语……于渔父则曰一蓑烟雨,于农夫则曰一犁春雨,于舟子则曰一篙春水,皆曲尽形容之妙也。”《说郛》卷十五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一犁春雨”这个语汇贴切地状出春耕时节最典型的景物——春雨和犁,使人联想到细雨蒙蒙

中或雨后初晴农人扶犁耕作于春野的情境,既有春意萌动的美感,又蕴含着恬淡质朴的农耕意趣,的确堪称“曲尽形容之妙”。这个形容农夫生涯的经典语汇最早出自苏轼《如梦令?有寄》词: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但是“一犁春雨”并非苏词凭空创造,而是借鉴了众多诗句而成。《如梦令》的末句就有从诗歌中衍化的痕迹,“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实则糅合了晚唐薛能《伏牛山》“不为时危耕不得,一犁风雨便归休”和五代蜀徐光溥《留侯受南唐节度使知郡事辟予为属以诗谢之》:“晋江江畔趁春风,耕破云山几万重。雨足一犁无外事,使君何啻五侯封”的诗意,在上两首诗中,“归”、“江”、“一犁”和“雨”的字眼均具备。而宋初诗人王禹偁《寄郓城萧处士》“夜踏月华三径小,晓耕秋色一犁深”,以及林逋《杂兴四首》:“拂水远天孤榜晚,夹村微雨一犁春”。成为“一犁春雨”更直接的语汇源头。显然,苏轼借鉴了若干诗歌语汇的精髓,经过锤炼锻造,定型为一个经典语汇,用于词的写作中。这个词汇以其新奇优美的艺术效果,受到其后词人们的拥趸,在田园词中反复地被采用。如毛滂《浣溪沙》:“本是青门学灌园。生涯浑在乱山前。一犁春雨种瓜田。”王炎《清平乐》:“儿曹耳语。借问何处去。家在翠微深处住。生计一犁春雨。”

同时,这一语汇又跨越了诗词的界限,受到诗人们的青睐,被借入田园诗的创作中。最早是苏辙《同外孙文九新春五绝句》诗云:“雪覆西山三顷麦,一犁春雨祝天工。”南宋田园诗也多翻之入诗,如范成大《致一斋述事》:“今朝麦粒黄堪麫,几日秧田绿似针。除却一犁春雨足,眼前无物可关心”。卢俦《石照劝农晚归有雨》:“十里好山供客醉,一犁春雨劝农归。”蔡戡《春郊即事》:“一犁春雨欲平塍,预卜今年穑事成。”赵葵《丰年》:“一犁春雨足生涯,黍稷桑麻已满略。”方岳《闻罢》:“一犁春雨平生事,莫与诸公作话头。”等等,直至宋末元初,月泉吟社以《春日田园杂兴》命题征诗,第一名罗公福诗中有句:“一犁好雨秧初种,几道寒泉药旋浇”。也是“一犁春雨”语汇的简单变体。

二、经典句法的定型

苏词《浣溪沙》中有“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曾被《高斋诗话》誉为“奇句”《高斋诗话》:“东坡长短句云‘村南村北响缫车。’参差诗云‘隔林仿髴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秦少游云‘菇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三诗大同小异,皆也奇句也。”载(宋)魏庆之编《诗人玉屑》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45页。。它从听觉的角度侧面渲染出家家户户缫丝时的忙碌热烈气氛,以声写景,构思新警奇拔;“村南村北”即满村、遍村之意,以一个坐标性的名词“村”重复出现,用两个相反的方位词“南”、“北”连贯起来,句式简单而不失奇趣,节奏感和音律感很强,具有一种民歌的风味。

纵览文学史,应该说苏词“村南村北”之句式是受杜甫和白居易田园诗的影响。杜甫《客至》一诗中有“舍南舍北皆春水”一句,描写了村居周围春水上涨的盎然景象,明陆时雍《唐诗镜》卷二十六评曰:“村朴趣,村朴语”陆时雍:《唐诗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而它的句法独特,《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七注曰:“又是一体”。白居易的田园诗也借用这种句式,将字眼改换成“村南村北”,如《村夜》一诗:“霜草苍苍情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个句式引起了一向讲究句法的宋代诗人的关注和效仿,王安石《临河道中》诗即有:“村南村北禾黍黄,穿林入坞岐路长”。黄庭坚《从人求花》诗中有:“舍南舍北勃姑啼。”《山谷外集诗注》注此句时即列出两句唐诗,“柳子厚《闻黄鹂诗》‘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杜诗‘舍南舍北皆春水’”《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五,《四部丛刊续编》本。。显然已经点出黄庭坚诗句和杜诗、柳诗的渊源关系。而苏轼首次将“村南村北”的句法阑入词中,用于描写乡村的声响,这一句法和立意由此而定型,对宋代的田园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苏轼以后的田园诗中有24首采用了“村南村北”句式,多数用来表现乡村的鸟鸣声、劳作声等。如范浚《春雪晚晴出西村》:“歩屐寻春犯雪泥,村南村北鹁鸠啼。”陆游《小园四首》:“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冬晴与子垣子聿游湖

》:“村南村北纺车鸣,打豆家家趁快晴。”《秋思》:“村南村北鹁鸪鸣,小雨霏霏又作晴。”戴复古《乌盐角行》:“村南村北声相续,青郊雨后耕黄犊。”戴昺《五禽言》:“麦熟锻磨,麦熟锻磨,村南村北声相和。”方岳《农谣》:“春雨初晴水拍堤,村南村北鹁鸪啼。”等等。另有27首将南、北二字调换位置,形成了“村北村南”的句式,始自南宋,如吴可《荒陂》:“荒陂终日水车鸣,村北村南共一声。”范成大《上沙舍舟》:“村北村南打稻声,竹舆随处款柴荆。”陆游《秋词》:“村北村南喧地碓,大牲如阜酒如江。”何子举《桐畈犁耕》:“村北村南布谷声,豳风歌罢足关情。”等等。由此可见,宋代田园诗对“村南村北”句法颇为偏爱,应当说,苏词对这种句法的定型以及在田园诗中的推广和运用功莫大焉。

三、经典主题的缔造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是苏轼最出色的田园词。这组词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以诗为词”,既汲取了中晚唐王建《雨过山村》、王驾《社日》等田园诗的传统,着力刻画田园清丽的风光和欢乐的生活;同时也沿用了韦应物《观田家》、白居易《观刈麦》等田园诗的写作视角,抒发官员深入农村的观感。但这组词超越同期作品之处在于,它们并没有拘泥于对诗歌一味的模仿,字句上没有明显沿袭诗歌的痕迹,艺术构思也不纯粹受到诗歌的影响或启发,最为重要的是,这组词的主题富有原创的意义和价值。在唐代的田园诗中,诗人以官员身份深入乡间者,往往怀有惭愧的心理和悯农的情怀,如韦诗末云“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白诗末云“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与之不同的是,苏词确立的是全新的主题。其一是与民同乐的主题。目睹农村雨后种种欢乐场景,词人也完全陶醉其中,“旋抹红妆看使君”、“敲门试问野人家”等情节反映出官与民的融洽关系,“使君元是此中人”更是点明了官员生长于斯故能与农家心脉相通的基础。其二是经历宦海沉浮后思归田园故里的主题,这在末词中有所表现,“何时收拾耦耕身”的喟叹是其最直白的表达。莫砺锋先生曾经评论苏轼《浣溪沙》:“这组词最着力之处是在于抒写自己作为地方长官下乡劝农的所见所感,从而以充满泥土气息而在词苑别开生面。”莫砺锋:《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第11页。莫先生点出“地方长官下乡劝农”的写作背景可谓独具慧眼,苏轼这组田园词不仅因此在词苑别开生面,更是对南宋时期大量涌现的围绕劝农而作的田园诗产生重要影响。

自北宋后期始,朝廷命州县各级地方长官均兼一地劝农官,除岁时以劝课农桑为考课内容外,还特别要求守令在春耕时节必须深入乡间进行劝课。出郊劝农不仅加强了宋代州县长官对农业生产的实质性关注,也为他们创作田园诗提供了契机,围绕着劝农而作的田园诗数量激增刘蔚:《宋代田园诗的政治因缘》,《文学评论》2011年第6期。。综观这些作品,往往有一些固定的套数,即从官员的视角观察田园风物和农家生活,或抒发与民同乐的感受,或抒发思归之情,其中往往能看出苏词的影子。如张嵲《劝农》:“皇恩力本劝农耕,老稚争随刺史行。杨柳垂村麯尘色,殊乡时节近清明。”因篇幅的限制,这首绝句无法像苏词那样缓缓展开农村生活的一副副画卷,但是其中所描写的老幼争随刺史的场景,以及杨柳成荫、村酒渐熟等风物,仿佛是苏词的微缩,官民的和谐同乐之情更是与苏词一脉相承。再如楼钥《劝农》:“一番好雨润桑麻,和气欢声十万家。太守劝农才出郭,老农含哺竞随车。”徐鹿卿《护法寺劝农呈秘丞》:“犬吠柴门晓,牛肥草径鲜。殷勤觞父老,和气酿丰年。”都是一派官民同乐,欢洽融和的景象。此外王炎《劝农出郊三绝》其二、陈着《嵊县劝农途中示同寮二首》其一、江万里《劝农》、孟点《劝农即事》等作品都在描写桃红柳绿、桑麻沃若、人欢犬吠的田园景色后,不忘抒写仁政爱民、与民同乐的心意,如江万里诗“欲知太守乐其乐,乐在田家欢笑中”,孟点诗“长官元是扶犁手,乐与耕夫笑语同”,俨然是苏词“使君元是此中人”的翻版。而苏词中“何时收拾耦耕身”的感慨也总在南宋田园诗中回荡。如虞俦《石照劝农晚归有雨》、王十朋《芝山劝农》、范成大《四月十日出郊》、留硕《阳江劝农》、曾丰《假守晋康出郊劝农》、方岳《劝耕》其二等均表达了类似的思归主题

,尤其是诗末的叹归之情,分明是肇自苏词。如范成大诗云:“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邻翁万里应相念,春晚不归同插秧。”方岳诗云:“归欤我亦耦耕人,麦陇桑畦意自亲。”因此,苏轼《浣溪沙》虽然在南宋词坛鲜有继响,但是却影响了田园诗的一种新的类型,尤其是主题堪称宋代劝农类田园诗的鼻祖。

苏词为宋代田园诗的破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元素,除上文所述的从语汇、句法到主题的广泛影响之外,还有诗人甚至直接翻词句入诗,如南宋时期王之道《夏日雨霁郊行次韵刘春卿》描写初夏久旱逢雨后的田园风光和耕作场景,其中“桑麻光似泼”、“簌簌花褪枣”等句很明显从苏词中《浣溪沙》化用。《按麦行和魏定父韵》中“问言豆叶何时黄”也是从苏词化出。利登《田家》:“小雨初晴岁事新,一犂江上趁初春。豆畦种罢无人守,缚得黄茅更似人。”前两句即是“江上一犁春雨”的扩版,足见苏轼词对田园诗的影响之大。

南宋时期,在“诗词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王兆鹏:《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田园诗词的互动也有了更为积极和多元的表现,一方面田园词仍然受着诗的影响,延续着北宋以来以诗为词的传统;另一方面田园诗也开始破体,以词为诗成为一种必然的创作趋势。 田园词的以诗为词在辛弃疾的创作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他有十余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词作,这些作品也代表了南宋田园词的最高成就。仔细考察,其中渗透着不少诗歌的因子。辛词曾受陶渊明诗歌的影响,夏承焘先生早已指出这一点,他说:“他(辛弃疾)的农村词无疑受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和启发”夏承焘:《辛稼轩的农村词》,《光明日报》1958年5月18日。。袁行霈先生在总结辛词与陶诗的关系时则更明确地指出:“(辛词)有的是全词隐括陶的某一作品;有的是明引陶的诗句、文句;有的诗暗用陶的典故;有的是借用陶的意境”袁行霈:《陶渊明与辛弃疾》,载《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并列举出《贺新郎》(题傅岩叟悠然阁)等数词,兹不赘述。 辛弃疾的田园词还受到了从汉乐府至北宋时期众多诗歌的影响。例如其颇富盛名的《清平乐》(茅檐低小),首句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檐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1页。,实已点出了与杜诗的渊源关系。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我们认为是参照了汉乐府诗的句式。乐府古辞《长安有狭斜行》中云:“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参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五“相和曲辞?清调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成为同题乐府的一个固定格式,如荀昶同题诗写到“大兄珥金珰,中兄振缨緌,伏腊一来归,邻里生光辉。小弟无所为,斗鸡东陌逵”,梁武帝同题诗写到“大息组絪缊,中息佩陆离,小息尚青绮,总角游南皮”。 杜诗也部分继承了这种句式,如《 最能行》“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较之杜诗,辛词句式模仿得更为接近,并把农家三子动作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故张侃《拙轩集》卷五《跋拣词》曾评:“古乐府有三息诗,杜工部用于诗,辛待制用于词,各臻其妙”。辛弃疾另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首句“明月别枝惊鹊”,即化用苏轼《次韵蒋景叔》诗“月明惊鹊未安枝”,下阕“七八个”两句化用唐卢延让《松寺》“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更富妙趣。《检校山园书所见》下阕“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也是演绎杜甫《秋野五首》“枣熟从人打”、《暂往白帝复还东屯》“拾穗许村童”等诗意。

关注家庭生活是晋唐以来田园诗的一个传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和郭主簿二首》“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自己家庭的天伦之乐。到了唐代,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描写了傍晚时分老人盼着放牧的孩子早点回家的细节,家人间互相关爱的亲情真切感人。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其三“野老本贫贱,冒暑锄瓜田。……使妇提蚕筐,呼儿傍渔船”,也以家庭为单位,写到了一家人的劳动分工。《田家杂兴八首》其一“不能自力作,黾勉娶邻

女。既念生子孙,方思广田圃”,则涉及农村家庭的婚嫁生活。杜甫《进艇》“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江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等都兴趣盎然地描写村居期间家人自在的生活。这一脉传统一直延伸到宋代田园诗的写作中。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旨在表现每个家庭成员的勤劳。陆游《丰岁》“羊腔酒担争迎妇,鼍鼓龙船共赛神”、《杂咏》“陵边人家丛竹里,灯火喧呼迎妇归”则反映出农村家庭娶亲的热闹场景。但是在田园词的写作中,很少有人承续此一传统,即便苏轼也没有对之深入发掘,辛弃疾首次把它引入田园词的创作中,成为其作品的重要题材。如《清平乐》(茅檐低小)中重点刻画了一家五口的劳动生活画面,其乐融融,富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写到乡间女子开开心心回娘家的情景,桑间小路上洒满了欢声笑语。《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青裙编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则写到农家女趁农闲时去外婆家走亲戚的情形。《鹊桥仙?山行书所见》“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鹧鸪天?戏题村舍》“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也是描写了农村家庭的婚嫁、省亲之事,这些侧重家庭生活、天伦之乐的内容都是辛弃疾以前田园词中所未见的,应当说是借鉴了诗歌的艺术传统。

南宋田园词的以诗为词还体现在诗词兼善者的创作中。南宋出现不少既写有田园诗也写有田园词的作者,如刘子翚、冯时行、王炎、范成大、陆游、杨万里、韩淲、刘克庄、吴潜等。但是,应当看到,他们田园诗的数量远超过田园词,也就是说他们主要的精力多是写诗,偶尔作些词,因此诗的内容、风格、意象、表现手法等不自觉地蔓延到词的创作中来,所作之词“与其诗不甚相远也”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载《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23页。。如著名的田园诗人范成大有《蝶恋花》和《浣溪沙》两首田园词。《蝶恋花》描写春日田园景象,“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与其田园诗《自阊门骑马入越城》“雪白鹅儿绿杨柳”、“村前村后东风满”,《四时田园杂兴》“五月江吴麦秀寒”、“谷雨如丝复似尘”等取景、措辞如出一辙。《浣溪沙?江村道中》描写秋日田园景象:“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我们对照其田园诗,可以发现饱满的稻穗、槿花、篱落、青黄的果实等意象与《竹下》诗中“稻穗黄欲卧,槿花红未落”,《 清江道中橘园甚伙》诗中“秋日篱落明青黄”高度重合,而首句句式与《髙景庵泉亭》诗中“万里西风熟秔稻”也颇为接近。

我们再以陆游的田园诗词为例说明。陆游晚年退居三山,创作过近千首田园诗,也写了《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破阵子》(看破空花尘世)、《太平时》(竹里房栊一径深)、《恋绣衾》(不惜貂裘换钓篷)、《采桑子》(三山山下闲居士)等7首反映田园生活的词。这些词俨然是诗歌的翻版。比如《鹧鸪天》上阕:“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不独诗意和其它多首表现淡泊情志的诗歌雷同,字句上也颇多相似。首句与卷三六《水村》首句“家住烟波似画图”诗意相近,末两句更是将卷八二《 夏日》“行穿密竹卧看山”中的两个动作拆开而成。《太平时》下阕:“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描写闲居清静无为的生活和心境,临帖、燃香的情景与卷十三《北窗》诗末:“破羌临罢榰颐久,又破铜匜半篆香”完全一致,“自修琴”和“洗尘襟”则截取自卷二一《到家旬余意味甚适戱书》“玉徽零落自修琴”和卷四四《开东园路北至山脚因治路傍隙地杂植花草》“金沙泉冷洗尘襟”。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陆游笔下,其诗词在句法思想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别,甚至连齐言体与长短句的形式都没有明显的区分,诗句与词句已完全趋于一致,表现出‘诗人作词,往往不能脱尽诗腔的创作现象’。”许芳红:《宋代诗词互渗现象鸟瞰》,载《唐圭璋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暨词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第717页。 的是,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经过了两百余年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它的艺术特质,逐步自立于诗歌,并反过来对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者

张春义指出:“宋诗中确存在着一种不为人所注意的普泛现象,即在题材接近的领域内,宋诗往往凸露出某种‘词化’的痕迹。”张春义:《从“诗似小词”看词对宋诗的影响》,《宜春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这比较符合田园题材创作的实际情况,至南宋时期,田园诗也开始破体,出现了以词为诗的现象。

南宋劝农类田园诗大量借鉴了苏轼词的艺术元素,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也是以词为诗的一个特例,上文已有所述,兹不重复。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是,词的一些特质如写景细腻、设色妍丽、情致婉转、风调柔弱、境界纤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渗入南宋田园诗的创作中。相对而言,宋以前的田园诗一般写景疏朗、设色清淡、抒情直白、风格古朴自然,境界浑成,如清人杨雍建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曰:“‘暧暧’四语极村朴,是田家野老景色”杨雍建评选《诗镜》十《晋第三》,载《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2页。。日本近藤元粹评之曰:“直吐露真情来,无一修饰语,而其间有无穷妙味。”近藤元粹评订《陶渊明集》卷二,载《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4页。明人王鏊评王维《辋川集》曰:“摩诘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王鏊:《震泽长语》卷下,载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第四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263页。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三评孟浩然《过故人庄》:“此诗句句自然,无刻画之迹。”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35页。但宋代的田园诗尤其是南宋的作品,随着诗词之间的互渗,逐渐沾染上一些词的风味。如范成大,清人潘德舆就指出他有些诗作“生情婉转,微嫌近于词耳”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九,载《清诗话续编》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8页。。试看其《春晚即事》:“屋头清樾暗荆扉,紫葚斓斑翠荚肥。春晚轩窗人独困,日长篱落燕双飞。”这首诗描写村居的晚春景致和人的闲适感受,柴门、桑葚、皂荚、篱笆、燕子等都是田园中普通景物,但是刻画细腻精巧,设色妍丽;后两句所写人之情绪慵懒,意趣清雅,也分明富有词的韵味。陈造《村居二首》其二:“卷书揩目小披襟,睡起初便茗椀深。一缕碧檀无与语,坐窗闲看竹移阴。”这首诗旨在描摹出村居时百无聊赖的心绪,蕴含着些许惆怅苦闷的深意,但诗中始终未点透一字,而是通过一系列消磨光阴的动作,曲折回环地表达出来,文心细腻,笔力纤弱,有如易安闺阁笔墨。陆游的田园诗风格颇为多样,既有古淡、平远、自然之作,也不乏婉曲、秾丽、精工之作。如《自诒》“高枕时时闻解箨,卷帘片片数飞花”,《村居书喜》“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西村劳农》“片片飞花随步远,离离芳草上墙生”,《夏初湖村杂题》“嫩日轻风夏未深,曲廊倚杖得闲吟”等。贺裳《载酒园诗话》评陆游诗“惟善写眼前景物而音节琅然可听。一诗中必有一联致语,如雨中草色,葱翠欲滴。间出新脆之句,犹十月海棠,枯条特发数蕊,娇艳撩人”贺裳:《载酒园诗话》,载《清诗话续编》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51页。。我们看“音节琅然可听”、“新脆之句”、“娇艳撩人”等评语多是用来评价词作的,贺裳用其评陆游诗,可见其诗所具有的词之要素。至于一些词人的田园诗更是明显带有词的痕迹,如姜夔《次韵德久》:“篱落青青花倒垂,避人黄鸟雨中飞。西郊寂寞无车马,时有溪童卖菜归”。篱笆、草花本是田园诗常见意象,但姜夔独用词人手法写出“花倒垂”,凭添了几分柔弱之气;第三句化用陶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但“寂寞”二字改变了平淡直白的风味,意境益显幽深静谧。张宏生先生曾评价姜夔“有意识地将词法引入诗中,使他的某些作品显得风姿秀逸,颇为别致”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12页。,我们从这首田园诗的写作中的确可见一斑。再如高翥《首夏》:“漾漾池塘碧染衣,阴阴草树绿成围。江村寂寞春归后,一点杨花不见飞。”诗歌写江村初夏的景色,首句即有词意,将池塘碧波贻荡之态刻画得细腻入微;诗中字里行间透露的淡淡伤春情怀,也为词中所常见,而非田园诗的传统格调。

余 论

综观宋代田园诗词创作的破体现象,北宋时期主要是词的破体,即田园这一传统的诗歌题材引入词的创作领域,或化用其字句,或融其诗意,体式上也接近于齐言。但苏轼

晚游六桥待月记范文5

念忘之间,读懂了你我始终是如影相随。多情的山水洲城,你可知道,若干年前你投在她心湖的石子,至今还在荡漾,不曾散去……

岳麓山,好熟悉的声音,轻轻念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便如初日一样喷薄而出。时而是橘子洲头的百舸争流,时而是岳麓山的万山红遍,何等气派,何等壮美!时常会假设,若没有了岳麓山和湘江的滋润,脱离了江山的气质精魂,一代伟人是否还能意气风发地挥斥方遒呢?

真正接触岳麓山是在五年前,正值盛夏。时至今日,流浪过的地方也不少,让自己在当下迷失的景致也不是没有,唯有此地,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蹦出来,甩也甩不掉,莫非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到了岳麓山脚时,“自卑亭”很绅士的在那静候多时。“自卑亭”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取《礼记•中庸》“若登高必自卑”之意。沸腾的六月,火热的心情,在这个静穆的古亭面前,我顿时安静的像一口泉眼,不敢大声出气,满脸的虔诚恭敬。

沿着自卑亭往前走几分钟,一伟岸的身影立即飞进了你的眼球,没错,这就是东方红广场,看着主席笑意盈盈的神态,登山的劲头不由自主的狂涨。一路上,有情有趣的景物俯拾即是,怎奈年轻的心总是像脱缰野马,哪里顾得上细嚼慢咽,索性直奔熟悉的书院。

经南门往右拐,半柱香的功夫就看到了梦寐思之的景象。在树影交错摇曳之间,一片白墙黑瓦的建筑若隐若现。近距离瞻仰,绿林掩映下的红漆回廊、灰白墙头依旧让人动容。千年的风吹雨打、更迭变换,纵然不见了史书中的辉煌气派,但还能感受到她那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气定神闲与从容不迫。

据说鼎盛时期书院有“八景”。前四景为: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后四景为:花墩坐月,碧沼观鱼,竹林冬翠,曲涧鸣泉。

八景各有千秋,不过,最让我回味的还是“花墩坐月”与“曲涧鸣泉”。在这里,淑女的娇羞被抛到了脑外,干脆做一回分不清“二”和“爱”的脂粉英雄,上演一场湘云醉酒吧,以花为枕,香甜入梦,且管他人笑去,我只待云破月来花弄影。月在中天,是圆是缺、或阴或晴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难得的悠闲,浮生偷得半日闲,岂能不好好大快朵颐呢?

不仅有花前月下,还能偷听曲涧鸣泉,这情景,怎一个好字了得?“尽日青窗伴晓吟”,蓦然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涌上心头,如果生在那个香火袅袅的时代那该如何幸运,如果真的有时光隧道,我想我会毫不犹豫……

转角折向上山的路,走不多久,远远地就看见像张开的鸟翼一样的飞檐,“爱晚亭”三字异常光鲜艳丽。

爱晚亭与醉翁亭、湖心亭、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名字取自杜牧《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爱晚亭之所以名声大噪,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与的不解之缘。

她在建筑上非常考究,丹柱碧瓦、白玉护栏、彩绘藻井,处处透露着百年名亭的古朴之美:重檐四壁,檐角飞翘,端庄稳重,又不失活泼飘逸之感,亭前石柱上刻有罗典院长撰写的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意味深长,引无数游客追抚深思……

不过要想真正领略爱晚亭的大美,读懂她的情怀,还真得有足够的耐心,深秋无疑是她的专属表演舞台。包括爱晚亭在内的整个清风峡,丹枫如火、如焰、如霞,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就是其真实写照。只可惜当时恰是仲夏,没有亲眼目睹这等盛况,只能任想象纵横驰骋。也好,留一份遗憾,留一份期待,以待燃烧重游旧地的激情。

穿过爱晚亭,一路上行,古麓山寺突然横在你眼帘。

素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称的古麓山寺,矗立在这里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寺院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观音阁”前方有古罗汉松二株,传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

六朝罗汉松一左一右,一大一小,一雄一雌,就象武士把关,称之为“松关”。相传左侧大的一棵植于麓山寺建寺之初,为南北朝时期,因此又称“六朝松”,迄今已有1500多岁。乾隆年间,雄树被雷电劈倒,僧人补植后,清光绪年间又遭冰冻,现在看到的右边这棵小一些的罗汉松也有510岁的高龄了,可叹原来的“夫妻树”竟然沦为了“祖孙树”。

绕过罗汉松,来到山寺后面。古树环抱中,有泉从石罅中流出,雅号白鹤泉,有“麓山第一芳润”之称。如此生动的名号,来历如何呢?明代《岳麓书院志》记:“泉出石中,甘洁不枯”,又云“常有白鹤飞止石巅”,故称为白鹤泉。

有趣的是,传说以泉水煮沸沏茶,蒸腾的热气盘旋干杯口,酷似白鹤。曾有寺僧砌石为井如鹤形,刻“白鹤泉”三字于崖上,并建有一石碑。清光绪三年,粮道夏献云在泉上建亭,造形古朴典雅,七级石阶,石柱瓷顶,碧瓦飞檐,藻井上彩饰两只展翅欲飞的白鹤,凌波起舞,仙气氤氲。

泉水旁边有茶室,走累了,看花了,不妨坐下来喝杯清茶,看鹤舞泉边,何其惬意!茶后,站在麓山寺远眺一番,一串珍珠项链在我的视线内一闪一闪,莫非那就是穿石湖?不由分说,我加快了步伐。

穿石湖枕在幽谷的怀中,林壑清幽,泉水叮咚。因无数奇丽的山石拦腰将幽谷截断,流水必须穿石而过而得名。最让我兴奋的莫过于那曲径通幽的回廊。雪白的堤身,赤色的圆柱,青黑色的瓦盖蜿蜒远去,雅致大方、古朴诱人。像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穿越抄手回廊一般,我小心翼翼的走在长廊里。

凉风习习,送来清新甘甜的荷香。扶着栏杆,近观,但见鱼儿在浅底嬉戏,时不时吵醒了红荷的一帘幽梦,惊得莲花打起了醉拳;远点,不时有三五成群的野鸭在那优哉游哉地觅食;再远点,对面的亭子里头隐约可见情人的幸福身影……

行走在这里,每个人都是绝美的风景。谁能分辨得清,在物我合一的情境下,是我在看风景,还是我丰富了别人的镜头呢?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真想三百六十五天常住在这,饱饮湖光山色,做一辈子的醉翁何如?

继续沿山路上行,登上岳麓山巅,你就遇见了云麓宫。

她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石柱铁瓦,四周古木参天,幽意盎然,一杯清茶、一首诗词,足以清谈一个下午,末了还能凭栏远眺,无限风光尽在眼底。

在云麓峰银杏树下有一块突兀的天外飞石。相传,岳麓山下住着一百多户人家,后来调来一个史太守,听说在水陆洲有“金鸭婆”,威逼百姓去寻觅。有一后生吃尽苦头后才来到一座高山陡壁,老神仙给了他一把金锄,挖出了金鸭婆。按照嘱咐,他用木匣子装好,摆放在云麓峰顶,再回复太守。第二天,太守一行人到云麓峰拿到金鸭婆,金鸭婆忽然吐出一股黑烟,轰隆一声,一块硕石压倒了太守一行随从,金鸭婆飞回了水陆洲。

为了赶在日落时会见橘子洲,只好狠心告别岳麓山。

下山后,驱车不到二十分钟,就看见向北奔腾而去的湘江。位于湘江中心的橘子洲漂浮在万顷碧波中,像一颗镶嵌在玉面绸缎上的翡翠。身处河东与河西交界处,繁华闹市中,她独自清醒,笑看着这个星味十足的城市生活。

远远望去,在绵延数十里的橘子洲,洲头伫立着一个巨大的雕塑,那就是橘子洲最著名的景观――青年艺术雕塑。跨越橘子洲大桥,直奔橘子洲头而去,就看到了心仪已久的主席身影了。青年艺术雕塑表现了1925年风华正茂的形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雕塑。他面朝东南方,注视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雕塑所有石材均采自福建龙岩永定的同一矿脉,寓意“永定江山”。主席望去的方向,仿佛在为星城指引怎样通往幸福的天堂。

问天台位于橘子洲最南端,取主席《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问天”之意。遥想当年,气宇轩昂,多少激昂文字,多少计谋在此孕育而出。

闲庭信步,走着走着,来到了桔园。“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当年杜甫也是百感千言。乌飞兔走,悠悠的光阴背后,橘子洲已经面目全新,不变的面孔还是桔树。每年四月,橘子花开,十里江洲清香满溢;金秋时节,满树沉甸甸的橘子笑弯了腰肢。

由南向北,拾级而上,登上宋代“潇湘八景”中“江天暮雪”之所在――拱极楼,该楼为橘子洲上至高的观景点。拱极楼上赏雪绝对是人间美事。颇有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的悠远意境。

沿着拱极楼再往北走,景象顿时热闹起来。这里是人造沙滩游乐区,沙白如雪,周围又环植棕榈芭蕉,一片热带风情,木质栈道曲折回环。或者漫步在湘江之滨,足踏银沙,踏上去还有沙沙的响声,仿佛随身携带着音乐机;又或者到中流击水,体会浪遏飞舟的。

沙滩游乐区还有沙雕艺术园,每6个月为一周期进行主题沙雕创作展示。在这里,你不仅仅只是观客,还可以是任性而为的创造者。

晚游六桥待月记范文6

林(清)字德澍,号雨苍,别号桃花洞口渔人,晚号晴坪老人,侯官(今福州)人。林的好友和同乡郑杰生活于1750至1800年。据此推测,林的活动时间应该是在清代乾隆和嘉庆年间,具体生、卒时间尚无法考证。林书法篆刻作品主要收录《广印人传》。

一、 林家世背景

林曾治印“臣殷少师之裔”、“长林山下旧王孙”、“三世大夫之家”、“长林山樵”,这与林姓的起源有关。史载:殷商太师比干被商王朝纣王所害。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周武王牧野大战败商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征觅其后嗣,夫人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拜林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其祖籍地侯官,即今福州的长乐,古又称吴航。林曾治印“家在旗鼓两峰间”,明确告知世人其家在福州地区的鼓山和旗山之间。世事沧桑,今天已难从文献中找到林故居的准确地点了。

林的叔叔林淡茹(字子芳)与林年龄相仿,也是当时侯官地区的一位名士。林淡茹在《雨苍小传》中述及林的生平:“余从子,幼聪明多才艺,弱冠讲说文,金石篆刻之学靡不究览。余早岁嗜秦汉白文,时就问字。忘乃叔之痴,尝与订正舛伪,示余所著《宜雨楼印史》、《丽则斋印谱》、《贞石前后篇》及手集诸家篆法印章。各种摹勒蕴藉,考核精当。识字之难,余愧焉。”自幼博学多才、专注于秦汉文字书艺之学的林在仕途道路上却不如人意。他曾经以国学生的身份参加乡试,名录闱卷。然而,“取科第以去而卒不遇,其家素贫,亲老方待养,砚田役役无以佐堂上人色笑。于是始罢场屋,遍游名公卿间。”来自贫寒家境的生活压力终于还是让林停止了参加科举求取仕途的脚步。他在远离“场屋”游历四方的同时,应用所学医术济世养家,“兼精岐黄术,时复手著各种医书,期有济于世。”其精湛医术得到了同时代的福州一代儒医陈修园的赞赏,他们曾经一起为疑难病症会诊。林晚年自号“莲幕游人、杏林逸叟”,仍“强健富精神,壮心不已。书篆结习日未尝辍,刀笔经卷未尝释手。间为诗歌自娱,《借轩拾遗》一卷风致蹁跹,无苦涩矫激态。学问与年俱益。”林一生皆为布衣,与功名无缘。但正如他的印文所言,“布衣暖,菜羹香,诗书滋味长”,“逸在布衣”,“只羡鸳鸯不羡仙”,“书生见五十万纸足了一生”。终其一生,林“诗、书、印、医”无一不精,且精文字学,擅鉴别,堪称一代名家。

二、 林书法篆刻作品浅析

林书法以篆隶见长,篆书师法秦代的李斯,隶书师法东汉的蔡邕。因此注重传统,法度严谨。李斯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称为书法鼻祖。小篆字体出神入化,结构精妙。字体平稳端严,雍容典雅;蔡邕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后世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笔者所见之两幅林隶书作品,其一书写内容为“故世必有圣智之君,而后有贤明之臣。虎啸而谷风冽,龙兴而致云气。蟋蟀俟秋吟,蜉蝤出以阴。”书写的是汉王褒的《圣主得贤臣颂》部分章节。另一书写内容为“至乃集荧映雪,编蒲缉柳,先言往行,人物雅俗,甘泉遗仪,南宫故事,画地成图,抵掌可述。”则是书写南梁任彦升的《为萧扬州荐士表》有关章节。两幅作品皆为六尺整张尺幅,通篇意态凝重,气势磅礴,极具庙堂之仪。林隶书宗法蔡邕,传承了蔡氏“意在笔先”的书法理念,其书字结构严整,点画顾盼,法度多变,气息高古。

两幅作品的引首章皆为朱文“金石刻画臣能为”,落款一为“林”,另一为“晴坪林”(林晚年号晴坪老人)。盖白文名章“东侯官林雨苍氏章”,另加一朱文闲章“儒者子孙以廉洁著”。这三方印章中“金石刻画臣能为”、“儒者子孙以廉洁著”皆见之于林之《印商》。另一方“东侯官林雨苍氏章”则为林常用之名章。由此可以断定,是林的真迹无疑。历经二百余年的世事沧桑,这两幅品相完整、书印俱佳的林书法真迹为研究其书法篆刻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

三、 林的书法印学主张与成就

林曾刻一章“多藏三代以来金石名迹,东西薄游必挟以自随。”他一生致力于金石书法之学,终生浸其中,勤学不掇。林淡茹称其“既留心字学,久遂通六种用笔。法篆祖李丞相、隶宗蔡中。门外索书者日踵至,方以此取重于时。人争羡之而不知其才之可用而有未尽也。”他的书法以篆隶见长,时人颇推重。林对古代碑贴之学精研通晓,知识渊博,敢于质疑。他在《辨篆隶四则》中提出,“世传《谦卦碑》为唐李阳冰书。仆初以为然,及细玩,笔法与《新泉铭》、《侍碑》、《城隍庙祈雨碑》、《般若台石刻》大相悬殊。且字体庞杂,岂李阳冰之书于此碑独异乎?殆好事者为之。”他还指出,“宋本《汉隶字源》,书法古朴,特字多释错,不如《隶辨》之无讹也。”对于研习古代碑贴,他认为“凡习篆碑贴,首《石鼓》,次则《绎山碑》为最……其李阳冰数种亦宜参看。”对于汉隶的研习,林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汉隶只是平方正直,并无波折。碑刻中最佳者如《景君铭》、《武荣碑》、《白石神君碑》、《张迁碑》、《史晨碑》、《褒斜石门摩崖》数种,洎乎唐宋尚匾而有波折,大失汉法。今之书家折而又折,自诩为古,是皆有未入汉隶之门也。”可谓振聋发聩。

在印学方面,林崇尚“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治印为闽中高手,印风未脱晚明习气,与莆田派相近,所作工整者居多,虽时有怪谬,但颇有清秀之趣。存世有《印商》、《宜雨楼印史》、《丽则斋印谱》、《虹桥印谱》、《贞石前后续编》、《借轩拾遗》。“借轩、宜雨楼、丽则斋”皆为其书斋名号。可惜,除《印商》之外,这些珍贵的印谱都已散失。嘉庆8年(1803年)林在《印商》一书中自记:“仆曾著有《印史》二卷、《丽则斋印谱》二卷、《虹桥印谱》二卷、《贞石前后续编》六卷,久已成帙。中年奔走,渐就散佚。” 林在《印说十则》中,提出“凡刻印必须冠冕堂皇,有玉堂气象,而于名印为最。”在篆刻的风格上追求庙堂之气,高古典雅,承袭秦汉之风尚。在篆刻的用字结体上,他认为“刻印有用古文钟鼎文者,必全体俱古文钟鼎,不可错杂成章,贻讥大雅。”在篆刻的刀法上,他强调“刻印刀法只有冲刀、切刀。冲刀为上,切刀次之,中有单刀、复刀,千古不易。至《谷园印谱》所载各种刀法,俱是欺人之语。”对于篆刻中的“急就章”,他认为“急就章乃古人单刀法也,每画只一刀,平正欹斜仍其自然,故浑朴可观。今人以整齐而故作歪斜者,殊失之。”强调刀法宜自然朴实,不可骄揉造作。他主张“凡刻印宜用正锋,而朱文印底须如平沙落雁。若世之雕镂如牙章底者,乃俗工匠手非名家也。”可谓见解独到,精益求精。林认为印者功夫在印外,认为“刻印虽小技,非胸有书卷终不免俗手。”他的好友郑杰(字昌英)是当时的藏书家,林经常向郑杰借阅藏书,“余每暇时诣之,凡有说篆、说印者,一一借观,时有得力。”可见其对篆隶书法和印学之热爱与勤勉。

四、林书法篆刻艺术对闽、台地区的影响

江西新城籍的名宦陈观序为林的《印商》作序云:“闽东侯官林子雨苍,精许氏说文,其篆隶为当世推重。余宦闽之三年,长子希申偕之游。讨论秦汉金石,极得古法。益信林子之名非虚也。间作印章浑朴秀润,与闽中练薛二家相后先。夫篆刻小技也,而己卓然如是,其他可想见矣。”

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清代大臣韩ピ诹蛛所著《印商》题跋:“上探苍颉下丘坟,读破藏书自派分。下笔宋人能刻叶,得心郢匠善挥斤。烂钩破玉蛟螭篆,汉印秦章蝌蚪文。练薛两家堪美,闽中宿学合称君。”

郑杰是乾隆、嘉庆年间侯官(今福州)籍的诗文大家和藏书家,他在其《闽中录》中盛赞:“余友林雨苍耽金石,工六书。篆法李丞相,廓落方圆;隶法蔡中郎,方劲古拙,久为世重。所作图章,直绍三桥宗派。镂金划玉,文朴艺工,譬若断璧残圭,古色可挹。雨苍著有《印史》、《印商》、《贞石前后续篇》,及为予制《印存》,可与薛穆生《印灯》、练元素《名章汇玉》二谱,并垂不朽。”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位名士都认为林的印学造诣与一百多年前明清之交的闽中篆刻大家练元素、薛铨(字穆生)、蓝涟(字采饮)堪比肩。而林自己也以正派自据,他认为“刻印正派吾闽自练元素、薛穆生、蓝采饮三家外,虽名流辈出而合于正派者盖寡,以人之好奇者多也。如世所称‘莆田派’者,狐禅外道,不足重也。”林因此被认为抱有“门户之见”,不过亦让世人洞见其强烈的个性和执着的“正派”追求。林书法篆刻艺术风格对闽、台地区及其后世书法篆刻影响深远。

参考书目:

① (明)徐渤《红雨楼题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② (清)林《印商》,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

③ (清)郑杰《闽中录》,杭州西泠印社出版,1934年。

④ (南朝?梁)任彦升《为萧扬州荐士表》,华夏出版社,2000年。

⑤ (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

⑥ (唐)张怀《书断》,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⑦ (南朝?梁)袁昂《书评》,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