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赠别其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赠别其二范文1
古诗中有关女性的借代,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部分代整体
这类借代,是用女性身体的某一部分来代替女性整体形象。它所使用的代体通常是女性最光彩照人的部分,诸如红颜、蛾眉、细腰、素手等。比如,“玉颜”是王昭君作为一个美女的最典型最突出的形象,刘长卿用“玉颜”来代替王昭君,突出了王昭君相貌的洁白娇美,这就大大增强了她作为一个美女的形象感觉。请品味以下例句:
1.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
2.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刘长卿《王昭君歌》)
3.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杜甫《哀江头》)
4.万里驮黄金,蛾眉为枯骨。(常建《昭君墓》)
5.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卢仝《有所思》)
6.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李端《鸣筝》)
7.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杜牧《遣怀》)
8.黄莺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细腰。(温庭筠《杨柳枝》)
9.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玉箸”,眼泪,这里以思妇之泪代指思妇)
二、以特征代本体
这类借代,是抓住女子佩饰、化妆用品、服装等方面的特征,如红粉、环佩、红袂等来代指女性。这样不仅使女性形象更鲜明可感,而且留给读者更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类用特征代本体的诗句很多:
10.红粉楼中应记日,燕支山下莫经年。(杜审言《赠苏绾书记》)
11.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光明宫。(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12.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
13.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韩《边上看猎赠元戎》)
14.越女含情已无限,莫教长袖倚栏杆。(羊士谔《郡中即事三首》)
15.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秦观《八六子》)
秦观用美女的穿着“红袂”来代称女子,这女子就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没有特征的女性,而是一个衣袂飘飘,站在柳树下,与恋人怅然惜别的红衣美女。读者从中品味出的不仅有女性的形象美,还有诗人的依恋难舍之情,这种艺术效果是使用抽象的名字所达不到的。
三、以状态代本体
这类借代,是借用女子形象上的状态来代指女子。例如“蝉娟(婵娟)”,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诗人以之代称女子,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突出了女性气质的妩媚娇柔。请看以下几例:
16. 蝉娟二八正娇羞,日暮相逢南陌头。(权德舆《玉台体十二首》其二)
17.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二首之一)
18.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孟郊《巫山曲》)
四、以结果代原因
事有因果,古代诗人有时不说原因,只说结果,但却用结果来代原因。这类借代更能表现女性惊人的容貌美。下面几例便是:
19.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20.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21.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李商隐《北齐二首》)
22.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李商隐《曲江》)
赠别其二范文2
一、六合与干支
例:“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年、月、日的干支六个字都相适合,就叫“六合”,“六合”日就是良辰吉日。那么,何为干支呢?
干支,又叫天干地支。天干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用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纪月、纪日,由来已久。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配合,天干地支全配到位,共60组,叫“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排列如下: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我国的农历就是用上述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循环纪年,以至无穷。有人把公元前2696年定为第一个甲子年,依此,公元4年的干支正好是农历甲子年。如1966年是丙午年,2003年是癸未年,2004年是甲申年,2044年又是甲子年,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推算任意一年的干支可用公式:
(所求年数-3)/60=商……余数(余数就是年干支在六十甲子中的序数)
如果余数等于0,则干支序数加上60。例如,求1983年的农历干支纪年:(1983—3)/60=33……0,则0+60=60(干支序数),第六十是癸亥,则1983年就是农历癸亥年。若求2003年则(2003—3)/60=33……20,六十甲子顺序表第二十是癸未,则2003年就是癸未年。
干支纪月、干支纪日较复杂,且用得不普遍,此就不赘述。
迁移练习:算一算曾爆发中日海战的1894年、的1898年的干支纪年是哪一年。
二、鸡鸣和时辰
例:“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鸡 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例句中的“鸡鸣”“黄昏”“人定”是古人计时的时段名称。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或日昃)、哺时、日入、黄昏、人定。汉武帝时又以十二地支与之相配。每个时段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详细对照见。表一:
襁褓:婴儿。襁褓本是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和带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齿龀:7~8岁换牙期的儿童。《列子-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垂髫、总角:幼年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井}台然自乐。”儿童头发绑起来下垂着,故称“垂髫”(黄发指老人。老年人发色转黄,故以黄发指老人)。《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袁枚《祭妹文》:“予弱冠粤行。”
而立:30岁。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不惑:40岁。源于《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天命:50岁。源于《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耆(qi):60岁。花甲源于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耆源于《礼记·曲礼上》:“六十日耆。”
古稀:70岁。源于杜甫《曲江二首·其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岁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迁移练习:想想以下例句带点的词现在指什么时候。袁枚《祭妹文》:“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毛遂自荐》:“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三、结发与年龄称谓
例:“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这个年龄一般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结发”在句中指的就是一个年龄段的称谓。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如下: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女子15岁。“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女孩大了,用簪子把盘好的头发别住,并行笄礼以示成年。犹男人的加冠。
冠、加冠、弱冠: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结起头发,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叫“加冠”。又因20岁刚成年,故又称“弱冠”。男子加冠、女子及笄都要把头发结起来,所以“结发同枕席”中的“结发”就指这一阶段的男女。《论语·先进·子路、曾
耄耋:80、90岁。
赠别其二范文3
关键词:苏轼;绝句;y杭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77-02
宋人绝句的一大创获,就是在题材内容上对唐人的开拓与突破,绝句不仅可以用来反映重大的社会题材,更可以抒写日常生活的小情趣。在绝句从“唐音”变为“宋调”的演进历程中,苏轼为绝句题材内容的扩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事不可入诗,在诗歌取材上较前人有更大的开拓:“陶成瓦砾亦诗材”。从凤翔到杭州,苏轼绝句的创作历程,正体现出宋绝句题材内容日益多样化的演进历程。
苏轼嘉v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在凤翔任内作诗一百三十六首,苏诗独特的艺术风格基本形成。治平三年(1066)返蜀服父丧,无诗传世。熙宁二年(1069)还朝至熙宁四年(1071)四月在朝作诗十九首;七月出京赴杭州任,十一月抵扬州,作诗三十七首;共五十六首。熙宁二年至熙宁四年苏轼作诗很少,且艺术风格上属于凤翔诗到杭州诗的过渡阶段,故仍将此期间诗作归为凤翔诗一类。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至熙宁七年(1074)九月,苏轼在杭州任内作诗三百二十首,其诗歌豪放风格更加成熟,艺术水平较之凤翔诗作有很大提高。今拟从题材内容方面分析苏轼从凤翔到杭州诗歌创作的演进历程。
苏轼签判凤翔时期绝句题材内容主要集中于政治讽喻和咏物写景两类。其任凤翔签判时期,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极为关心,从其积极为民请命的态度,即可见一斑。但由于初入仕途和社会,从政经验和社会经验均不足,难以在绝句这样短小精干的诗歌形式中准确反映现实政治生活。因此,苏诗这个时期以政治为题材的绝句大部分是以怀古咏史的方式进行政治讽喻。如《骊山三绝句》、《读三首》等。苏轼凤翔政治讽喻绝句的成就在于其较强的现实意义,诗歌的艺术技巧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另凤翔虽然地处西北偏僻,山水环境不是那么的明秀,但苏轼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凤翔时期创作的《次韵子由岐下诗》是苏轼现存最早分章写景绝句,以尺幅小景的方式对所居之地的景物做了细腻的描摹,试看几首:
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窗下独无眠,秋虫见灯入。(《短桥》卷三,第135页)
不及梨英软,应惭梅萼红。西园有千叶,淡懈纤浓。(《李》卷三,第137页)
这组咏物写景五绝活泼动人,清新明丽,纪昀评价为:“五绝分章,模山范水,如画家之有尺幅小景”。
苏轼y杭时期绝句的创作尤其能表现苏轼非凡的艺术天才,其绝句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除延续凤翔时期的政治讽喻、写景咏物之外,更将酬唱赠答、品评书画引入到绝句之中,且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一、政治讽喻
苏轼熙宁y杭时期创作的政治讽喻绝句有一个新的特点:即不是从抽象的政治观念出发,而是在考察了大政治背景之下民众的实际生活和地方的政治现状后,从实际出发批判新法的不当之处。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山村五绝》。试看其中两首:
烟雨骷θ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令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卷九,第438页)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卷九,第438页)
此两首绝句的共同之处是在先行叙写山村中安宁和谐、优美如画的风景之后,笔锋顿转,以讽刺谐谑的笔法写出盐法、青苗助役法扰民的言外之意。在创作这组绝句时苏轼并未选取著名的历史典故作为讽刺的铺垫,而是截取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场景作为讽喻的对象,反而由于其表达效果的欲擒故纵、耐人寻味,使得诗歌批判的力度更为深刻。
二、咏物写景
苏轼y杭时期的写景咏物绝句在内容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备受后人称赞。试看二首: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夜泛西湖五绝》其四(卷七,第353页)
读此诗,仿佛与苏轼一起泛舟西湖,夜凉如水,暗香浮动,清茶一盏,相对脉脉,远离了灯火灿烂的古寺,惟有明灭的湖光,照着这柔柔菰蒲,亭亭的荷花。白日纷乱复杂的心绪,渐渐尘埃落定,只愿沉醉于这一片温柔水乡之中。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二(卷七,第340页)
放生的鱼鳖在水中追逐游人,无所畏惧,而无主的荷花却处处随意盛开,不管人为的景色还是自然的馈赠,都体现了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以水为枕,躺在随意漂流的小舟之中,水中青山的倒影仿佛在仰视着自己,小舟轻轻随水流摇动,仰望夜空,仿佛是月亮在徘徊不定。此诗明媚可人又富理趣。
三、赠答酬唱
在y杭时期的绝句创作中,苏轼进一步扩大了绝句的功能,将绝句作为交际的工具,与亲朋好友酬唱赠答。
卧闻铙鼓送归,梦里匆匆共一觞。试问别来愁几许,春江万斛若为量。《和沈立之留别二首》其二,卷八,第397页)
此诗为饯别太守沈立调任而作。首联运用感伤铺叙的陈述,点出送别主题,有着人生恨别的深切体验;后联采用暗喻的手法,将离愁之沉重描写成烟波浩渺的春江水,正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惆怅沙河十里春,一番花老一番新。小楼依旧斜阳里,不见楼中垂手人。《戏赠》(卷八,第395页)
此诗缠绵婉转,恰似苏轼在杭州所作的婉约小词。春天总是令闺中人惆怅的,花开花落几度春,小楼依旧斜阳中,只是楼中舞蹈的佳人已不知去向。虽然不知道这首赠别诗是为谁而作,但这缠绵的情思却是穿越古今,让我们今日还深有共鸣。
四、品评书法
苏轼在品评书法时,将自然规律和为人道德融入书论之中,使苏轼的论书法绝句拥有了道学和理学的深刻内涵。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其一(卷十一,第542页)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其二(卷十一,第542页)
第一首诗中,苏轼用“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两个典故开篇,意在教导柳氏二外甥只有每天勤加练习,学习积秃笔成山、读书破万卷的精神,才能领略到书法的精髓。
第二首诗,苏轼先举褚遂良典故,意在说明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之术。纸上寥寥数行,似乎一挥即就,实质上若不是日日苦思苦练,直到两鬓苍苍之时,是达不到得心应手的境界的。
从上述分析对比中可见,苏轼y杭时期的绝句创作体现出宋代绝句题材内容广、构思新巧、技艺精工的特点,不愧为苏轼绝句创作道路上的一座高峰。
莫砺锋先生在《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陶渊明到苏轼》一文中有言:“我认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饮食题材是在陶渊明笔下初露曙光,到宋代则如日中天,而苏轼在这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值得重视。虽然苏轼之后善于吟咏饮食主题的诗人代不乏人,但就题材开拓的广度和诗境提升的高度而言,苏诗取得的成就是后人难以逾越的。当我们在探索古代诗歌在题材走向上的发展脉络时,当我们评价苏轼对古典诗学的特殊贡献时,饮食类的主题是一个独特的重要视角。”其实,不仅是饮食题材,在古典诗歌日常生活题材开拓的广度和诗境提升的高度上,苏诗取得的成就也是后人难以逾越的。
参考文献:
[1] 南朝・刘勰撰.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 宋・苏轼.仇池笔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3] 宋・苏轼.东坡志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宋・苏轼.东坡乐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 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 宋・苏轼撰,邹同庆等著.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 宋・朱弁.风月堂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
[8] 宋・费衮.梁溪漫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 宋・周密.武林旧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 宋・吴自牧.梦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12] 近人・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Z] . 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 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4] 林语堂.坡传[M].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 胡云翼.宋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0.
[16] 钱钟书.宋诗选注[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7] 莫砺锋.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陶渊明到苏轼[J].文学遗产,2010(2).
[18] 王水照.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J].社会科学战线,1984(5).
赠别其二范文4
唐代新兴的今(近)体诗中,七律起步最晚。国初三十余年间即高祖、太宗时期(618-649),是唐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时五律已初具规模(如王绩《野望》),而七言八句之体仅见杨师道《咏马》、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及稍后上官仪《咏画障》等。这些诗并不讲究平仄粘对规则,从格律角度看仍处于陈隋时代水准。七律之酝酿建创乃在初唐后期唐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高宗、武后时期(包括中宗、睿宗)。由于武后雅好艺文,宰臣文士同声相应,诗坛逐渐活跃起来。但这时期成就着闻的诗家如王杨卢骆四杰和陈子昂等,都崇尚五言体(包括五古、五律及长律);在他们留存的诗集中,竟没有一首七律。七言律的兴起,应当归功于武后的提倡和词臣应制联唱。则天久视元年(700)武后游幸嵩山平乐涧,自制《石淙》七言(可能是上官婉儿)。时为太子的李显(中宗)、相王李旦(睿宗)同题奉和,侍臣武三思、狄仁杰、张易之、张昌宗、李峤、苏味道、姚崇、阎朝隐、崔融、薛曜、徐彦伯、杨敬述、于季子、沈期、宋之问各有《嵩山石淙侍宴应制》。这些作品内容并无足观,但对七律格式(对偶、粘对)的形成起了有力推进作用;而且由于写作者们的显赫身份和地位,其于诗坛创作导向(诗体趋尚)影响深巨。
这个时期的七律作品,格律形式正在演化,题材多为宫廷侍宴陪游;声华竞逐,藻丽相尚,尚带齐梁余习;不乏佳句,而完章者较少。李峤、杜审言、宋之问、沈期为代表作家。杜审言写于则天天授元年(690)的《大》,声律完全合协,实为初唐七律首倡之作。“梅花落处或疑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及《春日京中有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均称秀朗之句。许学夷说:“杜独挺苍骨,是唐律之始。”(《诗源辩体》卷十三)肯定了他初启门户的作用。沈期继扬宗风,他的七律(存15首,在初唐数量最多)可以用“吞吐芳华,安详合度”来形容。其应制作“富丽之中稍加劲健”(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七),如“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名篇《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借咏戍妇怀夫,寄托知己相思之意。带有乐府歌谣情调,笔意流宕,沈德潜谓“色泽情韵俱高”(《说诗语》卷上),姚鼎言其“高振唐音”(《今体诗钞序目》),被明人何景明等推为“唐律第一”。又《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吐属从容,能在平朴的句调中写出贬逐蛮荒的凄感(虽然他的受谪为罪有应得),通篇振拔流利。这些诗作在选材和写法上都已经突破侍宴应制的藩篱和镌琢的刻板作风,“体就浑圆,语就活泼”,对于七律境域具有开拓的意义。胡应麟说“七言律以才藻,则初唐必首云卿”(《诗薮》外编卷四),是允当的。
二、盛唐(713-755),七律的成熟期
进入开元、天宝时代,七律应制馀风虽然仍存,但已不居主流;写作上也脱却以缛为工的涂泽气息,重在抒怀达意;其咏山川行旅风物名胜,表现了浑厚高逸的气象和奔放风格。毛奇龄《西河诗话》卷二云:“神(龙)、景(云)律如缕金斫石,开、宝以后便如冶金削石条条矣。”说明从雕镌到不刻琢的转变。这时期七律总数不多,而品质极高,名章互见,呈现出少而精的创作效应。崔曙、祖咏均孤篇横绝名垂后世;崔颢存4首,其中两首有“唐人七律第一”之誉;王维的“渭水自萦”、“居延城外”分别被推为“应制诗第一”、“关塞诗第一”。这种“少而精”的创作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七言律还不是盛唐作者所致力写作的主要诗体,对于李白、高、岑等人来说不过是才华“旁溢”偏师致胜而已。第二,显示了这一诗体潜在的艺术魅力和广阔发展前景,这一点很快就为杜甫的创作令人信服地得到证明。本期从创作倾向看可分为格律派和写意派。格律派讲求声律谐协(合平仄,无复字),对仗工稳,章法严整。李颀是其代表。崔曙的《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祖咏的《望蓟门》和李颀的《送魏万之京》,都是纯雅圆熟之作,可称盛唐正声,足为矩。李所存七律7首,篇篇森整合协,当世无有其二,在七律体的规范化建设上功不可没。明代嘉隆诸子正是从格律程法着眼,奉为圭臬“正鹄”。但李诗法律严而韵意稍嫌不足,王夫之指出已微见“制艺”气味(《唐诗评选》卷四)。我们比较他的《宿莹公禅房》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即可判然。
写意派注重意气神理,放笔挥洒,不拘束于对偶声律。崔颢、李白、高适、岑参均属此派(他们当然也有合律的作品)。崔之《黄鹤楼》、《雁门太守歌》,李之《登金陵凤凰台》,皆以歌行体调入律,虽“律非纯雅”,而浑灏流转,读之自有一种豪宕磊落神理飞扬的感觉。高、岑另为一格。高之“黄鸟翩翩”、“高馆张灯”,岑之“相国临戎”、“柳莺娇”、“满树枇杷”等作,并不严守粘对规则。然高诗平朴中饶有情致,又善用虚字斡旋,运脱轻妙,弥见姿态;岑诗长于设色,辞采绮婉,笔情流逸,各具特色。高如“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岑如“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马去迟”,并为情景相映的佳联。高、岑送别诗中联多嵌用地名为对:“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高)“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到来函谷愁中月,归去溪梦里山。”(岑)原亦浑成非出凑泊;但后人竞相仿袭,演为赠酬诗之活套,致叶燮讽刺说:“行中携《广舆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原诗》卷四)
盛唐七律作手中,王维最称大家。他的七律既有严整的一面,又不为法度所局限。王世贞谓“兼有李(颀)岑(参)之长”(《艺苑言》卷四),即言章法、情韵二者并美。在王维现存20首律作中,风格多样:“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高华富丽,气象万千;“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秀淡和细,隐含比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写“积雨”神理,森然生动;“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状塞外异景,雄迈壮观。其次是技巧具备,如对仗中流水对、当句对、借字对、叠字对、掉字对等俱见典型。三是意趣自然,神韵天成,不见烹炼之迹。的确,在杜甫未全力投入七律创作之前,王维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陆时雍说:“后人因绝爱少陵,遂至忽视摩诘耳。”(《唐诗镜》卷十)
三、中唐前期(756-770),七律的高峰期
这是杜甫的时代。杜甫现存七律151首(据浦起龙《读杜心解》),安史之乱(755)前所作仅5首,不过“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小巧之句。从至德二载(757)至大历五年(770)逝世止,十四年间写作146首,以丰富的篇什,深刻博大的内容和高度表现技法,将七律艺术推向高峰,影响了大历以后中国古典诗歌诗体的发展走向。杜甫七律的成就,我们用“空用绝后”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后来诗家竭尽全力,都只能得其一体,没有人能够跨越这个高峰。
杜甫的创造性贡献表现在:
(一)境界大开。他用七律叙写时事,议论时政,叹息民生凋蔽,反映艰难时世。由于他的努力,使七言律体从初唐时代的宫廷奉制和盛唐时代的抒写个人情感,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发挥了这一诗体的最大功效。王禹说:“子美集开诗世界”,七律的演化进程正是如此。
(二)诗律精美。杜律分正、变二体。从严格意义说,七律体式到了杜甫手里才完全稳固并臻完美。森严的格律形式,杜甫运用起来驱遣自如,颇有掉臂游行之乐。艺术上达至精醇境地,可举为正体典范的篇制,不胜枚举。其次是变体的创立,即有意打破律诗的通常格式,规矩绳墨中错以散行古调,造成奇纵突兀的态势,朱熹称“横逆不可当”;而又浑融一片,读之抑扬铿锵如出金石,即王士说的“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真正做到“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戛”。《白帝城最高楼》、《暮归》、《晓发公安》三诗,可称拗体律之绝唱。杜甫艺高胆大,他创拗格是“以拗折之笔写拗折之情”(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系从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出发,故能声情并茂,出神入化。后来许浑的拗救句法和杜牧的拗峭作风,无不从中获得启示。宋代黄、陈一派更是专意仿效,演为律体中以奇制胜的别调。
(三)变化百出的技法。新颖独创的句法,如“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本云叶吟风,梢滴露,倒换错出,化常为奇。意出不测的对法,如“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宋人诗话指为“一句在地,一句在天”。打破常规的章法,如《曲江二首》之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一落花,连下三句。第一句是初飞,第二句是乱飞,第三句是将尽。反复层折,一句深一句,写出既怕看花,又欲看飞花之尽的伤春惜春情怀。再第四句插入强借酒解愁,黯然欲绝。你看他颠倒纵放又极自在。不拘一格的笔法,如《咏怀古迹五首》同是借古迹而咏怀,写法却各不同。第二首宋玉宅,将自己怀抱与宋玉故事引为同调,双管夹写,宾主兼到,寄慨遥深。第三首明妃村,则专咏明妃事,始终无一语涉议论,无一字及己怀,而句句暗地比托,从无限低回中透出负才不偶的抑郁情怀,读来更觉深沉。
(四)琳琅满目的精品画廊。“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笔淋漓,气象笼罩,“此等气魄从前未有”(赵翼语)。这是杜律中高浑雄大之体,代表了他的主体风格,后人称为“杜样”。“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这是峭险兀戛的拗体。“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洒罗衣”,气调流便,启大历之体调;“路经滟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锻造奇警,辟义山之门径。而《卜居》、《堂成》、《江村》等作,又引出张、王、元、白近易之风和唐季宋元“千家诗体”。
四、中唐中期(771-804),七律的变化期
赠别其二范文5
内容是文章是否有价值的决定因素,材料则是内容的基本载体,因此,我们写文章时必须在选择材料上独具慧眼,掌握选材、用材的基本技巧,用精美而新颖的材料打造光彩照人的华章。那么,我们写文章如何能使材料新颖呢?
一、带露折花
即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新鲜材料。这里的现实生活是指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大家关注的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新闻。新鲜的材料往往表现了事物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甚至其本身就是新事物,更能代表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新鲜材料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能增加文章的魅力、引起人们的重视,增强文章的效果,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在平时多关注一些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如“感动中国”人物等,在适当的时候将其运用到文章中。
二、学海采珠
1.比喻创新。有时候我们在自己的材料储备库中找不到合适的材料,这时可以运用比喻手法创新材料,或者为文章虚拟一个比喻性的形象作为叙写的对象,或者运用形象的比喻论证,这样往往能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习作《在选择中起航》:
离开鸟巢,振翅高飞,去拼搏那变幻的风云,傲视那短浅寡闻的小生命,这是雏鹰的选择;冲出马棚,征战万里,驰骋于硝烟弥漫的沙场中,感受镝鸣沙飞的豪迈,这是骏马的选择;明知前途多崎岖,偏要追求风和雨,这是我――一个18岁的年轻人的选择。
“振翅高飞”的“雄鹰”和“驰骋”“沙场”的“骏马”是两个比喻性的论据,与不畏崎岖奋勇拼搏的年轻人形象相映生辉,有力地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2.联想辐射。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在谈到文章选材时说:“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就是说,我们在写作时要充分调动联想能力,选取别具一格的材料。如在习作《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中,作者以“水”与“诗人”作为联想的触发点,联想古今四位诗人对“水”的不同认知态度:水――李后主的不尽哀愁;水――辛弃疾忠愤的希冀;水――闻一多痛恶的丑恶;水――朱自清心仪的美神。在每个部分中,作者在“水”这条主线上,镶嵌上几位名人的名句,并用精当的阐述画龙点睛,达到了丰富性与深刻性的统一。
3.另立新意。有些材料,只要经过认真分析,就能另立新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课文《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我们写文章时,引用这些事例大多是用来证明“逆境成才”。其实这段材料还可另证许多新论点。如可以论证“意念”“信心”:这些人,用他们的意念和信心,重塑了崭新的灵魂。可以论证“沉稳从难而来”: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可以论证“选择”:无愧于天,无悔于心,如此愁苦而悲愤的遭遇成就的是他们熠熠生辉的事业。
4.变换角度。任何一个事物,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它,这正如古诗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人们常写的事物,我们应当避开习惯的表现角度,换一种眼光来审视,换一个侧面来表现。譬如写母亲,一般人都从母亲的关怀爱护和期待教育等角度来刻画,我们就不必“鹦鹉学舌”。有位同学弃旧图新,他写出了母亲的另一侧面――“母亲虽然日渐苍老,但她仍具有爱美之心,她的衣柜里放着一件漂亮的连衣裙,那是她年轻时的心爱之物,她经常拿出来观赏,有一天郊游,她出人意料地穿上了那件连衣裙。”显然,这样变换角度来写母亲,就写出了鲜明独特的“母亲”,使老题出了新意,犹如老树开出了新花。
当然,选择新颖材料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将众多材料整句铺排,将系列材料以线串珠,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安排材料,变换叙述的角度,故事翻新,从题目的反向角度选材,逆向思维等,只要我们有意识地运用和练习,一定能用材料的“霞缎云锦”,织出文章的“霓裳玉衣”。
【思考练习】
1.分析下面这段文字在选材上的特点。
没有了征人送行,又怎会有为良人缝寒衣的怨妇在七月流火中的叹息?没有了君臣相隔,又怎会有“文死谏,武死战”的激昂正气和《出师表》的赤胆忠心?没有了父亲去无所侍的小儿女“清辉玉臂寒”的月下守望,没有了朋友远离塞外风寒的痛苦,又怎会有一曲《阳关三叠》,一枝折柳赠别,一串十里长亭的泪,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相互安慰?
答:
2.对下面熟语的内涵进行顺向解释并根据时展展开思路,尝试不同角度甚至逆向解释。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3)墙倒众人推
答:
3.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提炼观点。
山野里,一株骄傲的白玉兰芳香四溢。它听到啄木鸟总是啄个不停,便说“太吵了,赶快离开!你惊扰了我的美梦。”啄木鸟默默地离开了。白玉兰只留下一群如花般的黄鹂相伴……不久,白玉兰的叶和花都掉光了,黄鹂也不来了。当啄木鸟再次飞来的时候,白玉兰伤心地对它说:“你走后,虫子天天都在啃咬我的身体,痛苦极了,现在我终于明白:黄鹂只会肤浅地唱歌,吃掉的也只是我枝叶表面的虫子;是你,把深入我体内的害虫细心除去,才让我成为最香最美的花。”数月后,当白玉兰美丽如初的时候,啄木鸟悄悄地离开了……
答:
4.请为作文题“修建自己的码头”选择你认为比较新颖的材料。
答:
5.下面有关于幸福的两则材料,你认为哪则材料好,为什么?
(1)我不小心摔折了腿,不能去上学,心里十分烦闷。后来很多亲戚轮流来看我,同学们也每天抽时间陪伴我,还给我补课,我感觉到很幸福。(2)晚自习,大家都在抄黑板上的作业,我这个坐在最后一排的差生,眼睛近视没法抄,于是向前面的同学“借光”,被班主任发现了。班主任罚我站在讲台旁边抄,我回到座位上,同桌的难兄难弟一边抄我的,一边说:“你真幸福,这么快就抄完了,要是我也被罚上去抄就好了!”看着我第一次抄得这么完整的作业,听到同桌的羡慕的声音,我的心头涌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答:
【范文精评】
父亲・网・我
郑竹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憨厚直率、不善言辞的父亲竟喜欢上了唠叨。
父亲和我唠叨最多的是那些芝麻大的陈年旧事,而且他总是说得津津有味,并反复告诫我不要忘本。(开篇直接点出了“父亲”和“我”,入题快,对“父亲”先抑后扬。)
那时我刚出生不久,父亲和母亲都在街道工厂上班,加上奶奶,一家四口就挤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里。由于房子没有卫生间,每层楼共用一个厕所,很不方便。后来父亲就从街上买了一个小桶,供我晚上专用,第二天再拿到厕所里倒掉。(简单叙述过去的情况,便于与后文进行对比。)有一次,父母急着上班,没来得及倒。奶奶便提着小木桶,蹒跚着去厕所,由于地面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她连人带桶一下子摔倒在厕所里,脏物溅了一身,人也摔伤了。为了不影响父母上班,奶奶把脏衣服悄悄换洗好,在伤腿上胡乱地贴了几帖药膏,继续照看我……(细节典型,“蹒跚”“悄悄”“胡乱”等词语描写细腻,为后文“我”思想上的触动奠定了基础。)
这件事我已经听了无数遍,我甚至怀疑父亲太“过敏”:都什么时候了,还用得着为这些事唠叨吗?
记得有本书上说:父亲和孩子是前世的仇人。我不知道这话是真是假,但至少我不想成为父亲的仇人,因此我学会了躲,惹不起我总躲得起吧?于是街道工厂解散后,自谋职业在外面跑车的父亲一天之内很难见到我的面:清早,父亲尚未起床,我便拎着书包去了学校;夜晚,我总是在教室里熬到铃响灯熄后才回家――因为这个时候父亲已经睡了;我还为自己办了一个读书证,双休日可以一整天泡在书店里。
听不见父亲的唠叨,我的耳边似乎清净了许多,心也安静了下来,不但成绩有了进步,而且还学会了使用电脑,知道用“网”来打发时间。(前后两大部分的过渡段。)
自此,“网”成了我的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我可以无所顾忌地和好友聊上一两个小时,但面对现实中的父亲,沉默却成了我们之间唯一的交流方式。
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县里唯一的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父亲为了鼓励我,特意给我买了台电脑。(为后文写父亲的关爱提供依据。)从此,上网几乎成为我课余生活的全部。然而,不知不觉中,我的学习成绩一路下滑。
一个寂静的夜晚,当我习惯性地打开电脑准备看微博时,一封陌生而制作精美的邮件闯进了我的视线,我连忙用鼠标点击打开。
“兰兰,当年我辍学是因为贫困,奶奶在你爷爷去世的情况下能养大我和你叔叔、姑姑就已经是奇迹了。还有,电脑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听都没听说过的,没想到现在我们竟这么轻易地就拥有了它,更没想到的是,通过它,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梦寐以求的知识。我真心希望它能成为我们共同进步的阶梯和彼此沟通的桥梁,而不仅仅只是我们生活中打发时间的工具……”
信写得很长,落款是父亲的名字,这令我十分惊讶。想不到文化程度不算高、工作繁忙的父亲竟学会了使用电脑,而且还学会了发“伊妹儿”,用“微博”。(选择具有时代特点的材料,有时代性和新鲜感。)
站在自家三楼的阳台上,隔着玻璃窗,我看见县城的夜色是那么迷人,耸立的高楼和闪烁的霓虹灯,正显露着这个城市的蓬勃朝气和无限生机。谁能想到,十年前的偏僻小镇竟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我想,要是奶奶还在,能看到现在的情景,那该多好。
室内,电脑依然执著地闪着蓝色的光芒,似乎显示着主人的富足和安逸。是啊,现在我再也用不着为学费而担忧,父亲也不用再为房子的狭窄而叹息,条件如此优越,而我……(这两段的心理描写既再次点题,又巧妙地表达出文章的主题。)
抬头望向父亲的卧室,不知何时,父亲竟然站在门边注视着我,关切和慈爱一览无余地挂在那张熟悉的脸上。(“关切”“慈爱”点出了“父亲”的品质。结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