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人际交往范文1
[关键词]人际交往时代特征积极与偏激心理品质
[作者简介]陈义静(1964-),男,河北沧州人,河北联合大学后勤第一集团党总支书记,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唐山06300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89-02
交往、交际都是指与他人的往来、接触、联系、沟通,而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在特定环境或条件下,以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彼此接触、交流和沟通,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人际交往,是人们生活、生存必要的自然的活动,而交往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工作空间和质量。当代大学生满载着现代社会信息并出于自我锻炼的主观意图,积极与他人交往,但在交往中也透视出一些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人际交往中印记着时代特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变革,各国适应并推动着世界由两级向多级化发展,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当今世界的极度开放,加快了人员、物资、信息等流动,形成了相互依存的世界整体性。我国的改革开放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深入,快速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展,同时也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激荡的影响。整个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和信息传播的现代化,极大缩短了社会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推动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大学生急切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心理十分明显。因此,他们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储存必备的素质。他们在积极的交往中印记着社会和时代的基本特征。
1.人际交往的开放性。人际交往是人的活动内容之一,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个人又是群体的成员,在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人必然要和其他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生种种联系,以表达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理想追求,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无论是改革开放前的大学生还是当代大学生都概莫能外。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改革开放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多从性格、情趣、理想出发,在平淡的交往中获得帮助,在真诚的交往中结成友谊,交往没有鲜明的目的性,交往的范围基本限于同学之中。当代大学生失去了毕业后由国家包分配的无忧无虑的优厚条件,现实引导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可以接触的人群,而且具有强烈的社会扩展意识,这是为了将来走向社会寻求职业做必要的准备。他们交往中虽然也是以性格、情趣为基础的,但是为了寻职就业也会不情愿地跨越这个基础,导致交往的松散性、不牢固性,因此交往中的不够真诚是必然的。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决定当代大学生交往的开放性,或由于经济原因或为了开阔视野、锻炼自己,他们不再死守课堂和书本,而是走出校园积极接触社会,打工、兼职甚至创业预演,这对于解决经济困难、丰富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无疑是好事,但是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思想意识、生活追求较为普遍地滑落。
2.交往的功利性。改革开放以前的大学生,在相对封闭和计划经济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人际交往是在平淡自然中进行的,不带有鲜明目的性,也很少有功利性的痕迹。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一些人在交往中的利益双赢、利益置换色彩十分突出。从交往开始利弊关系权衡到交往过程利益平衡,都突出了一种利益关系。在争取入党、担当学生干部、评选三好学生、获取奖学金、留校工作等活动中,往往采取社会上通常惯用的方法,包括找关系、拉关系、请客送礼等,以达到自己的功利目的。他们是功利主义的受害者,同时又是功利主义的传播者,功利性成为当今社会乃至当代大学生交往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3.交往手段的现代性。改革开放以前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基本局限于面对面地与同学交谈、接触。而当代大学生除了交往的这种直接性外,还具有交往的间接性的特点,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交往较为普遍。20世纪80年代后,在中国内地勃然兴起并快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电脑和移动电话已经普及,进入千家万户,使人们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也感受到了时代快速变化的气息。
当代大学生是富有知识、思想、兴趣、活力的特殊群体,站在时代前头学习、利用和掌握现代先进技术是其他群体所不及的,在超乎寻常地积极利用网络帮助学习的同时,开展人际交往,去认知社会、成熟自我、发展自我,校内尤其校外网吧生意火爆,关注的群体多是学生。交往的内容各有特色,有的结交同异性朋友,目的是为了获得友谊,从对方那里获得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有的是为了寻求异性感情,从而建立伴侣关系;有的是为了毫无意义地寻求精神上的刺激,填补心灵上的空虚;有的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得信任的同时,索取相关知识,以助学业;有的是为了索取有价值的职业信息,为将来走向社会做铺垫;有的是为了获取市场信息,为亦学亦商做准备,或为了开展网上经营,融 入商海。
显然,网络技术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经济意识和独立意识,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提供了全新而快速的交际手段。但是,网络使得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引起党和国家关注的一些问题,使本来受到社会上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浮躁心理更加突出,使仅为了完成学业而无专业深入追求的心理进一步膨胀,使他们已有的独立自由意识扩大而变成自由主义,我行我素,组织纪律淡化,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同时,产生网络依赖疾病不鲜见,网上泛滥的各种灰暗信息及生活方式,摧残了一些不能辨别是非的大学生的心灵,阻碍了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与偏激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勇于探索、乐于追求,在人际交往中要比其他任何时代的大学生都积极活跃。兴趣、爱好、追求、探索、爱情、寻职等都成为他们积极交往的出发点,这和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自主自由程度加大,人员流、物资流、信息流等加快,社会上的人际交往的密集及其交往频率提速,市场竞争激烈残酷,寻职就业困难等因素直接相关。他们人际交往的积极性,既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成熟,也有利于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既有利于他们扩大活动空间,也有利于认知自我和展现自我;既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也有利于他们的社会化进程;既有利于学校的生机与活力,也有利于学生间的沟通与联系;既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扩展知识,也有利于他们的探索与追求。总之,当代大学生积极交往,一是出于主观需要,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储备相应素质;二是迫于客观环境,当今社会,人员、信息流动加快,人们之间交往密集,不会有效地交往,缺失人脉,就难以生存立足。积极交往,是当代大学生认知社会、学会和掌握生存本领的一种进步的表现。
但是,在积极交往中也显现出偏激的倾向。就学校范围而言,交往不是从关心、帮助他人出发,不是能接触到的所有同学,而是有选择性的,认为必要的、有“价值”的就交往,除此之外不关注、不涉足。交往中家庭经济状况几乎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形成了经济条件好与不好界限分明的两个交往圈,使贫困学生本来由于经济拮据而产生的自卑、孤僻心理进一步加大,一般说来,他们的交往只能限于困难学生群体内部。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交往中也表现出高傲、强势的特点。相反,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不善于交往,交往中的被动和弱势十分明显。这种交往中的反差和界限,一般说来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特点。
三、人际交往中的某种缺失
当代大学生的积极人际交往和成功交往,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基本追求,主脉是好的、值得称赞的,但在交往的心理趋向和行为方式中也透视出某些心理品质和胸怀的缺失。
1.缺少宽容。宽容的胸怀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品质。宽容就是雅量,雅量是做人最需要的也是最难得的品质。有了雅量才能容人、容事,也自然会器宇宏大,令人望而生敬。对学生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学生人际交往很成功,获得同学的称赞和好评,关键是他们拥有宽阔的胸怀;而一些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失败,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宽阔的胸怀,不能容人容事,对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当然,雅量、宽容是有原则的,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是不能宽容的。大学生培养自己的宽阔胸怀,使自己成为雅量之人至关重要,器量愈来愈大,人格也就愈来愈成熟。就某种意义而言,有量才有气概,舍此,则无气概而言。
2.缺少真诚。真诚是交往的基石,没有真诚,就没有交往,即便有交往也会变成相互利用的卑劣的手段,而这不是我们所讲的交往。大学生在交往中,有的是出于真诚的目的,以真诚的态度与他人交往,也有的是出于某种私利与他人交往,这是我们所反对的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当然,这种交往是不牢固的,很容易被交往者识破而宣告终止,并由此产生不好的印象,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地位。交往是为了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相互帮助的友好关系,相互倾吐心声,彼此沟通心灵,缺乏真诚,这一切都谈不上。因此,真诚是人格的主脉,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我们必须注重培养自己的真诚,拥有真诚。
3.缺失谦虚。谦虚是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一种美德,更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健康的心理品质。谦虚本身就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会由此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相互尊重,是相互沟通、相互交往的基础。一些学生不擅与人交往,或交往中的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于自负,缺乏谦虚的品质,总是妄自尊大、高高在上,乃至瞧不起别人,尤其是在学习上获得了嘉奖,得到了提升,便自吹自擂、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目中无人的同学,自然在心理上不愿意同他人交往,要是交往也是不平等的,同时,也必然使得其他同学不愿意同其交往。这样一来,主观上不同他人交往,客观上他人也不同其交往,人际交往就在不谦虚中被扼杀了。其实,不谦虚的人是浅薄的人,是不能成大事的人。古今中外的各路大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谦虚二字。正像所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斯宾塞也说过:“成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真正的虚心。”可见,谦虚是人进步、与人交往的台阶,骄傲是人落后、隔绝交往的大敌。
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够成熟、知识和阅历需要积累阶段的当代大学生,在勇于追求和探索中带有几分盲从,在积极人际交往中带有某些偏激和缺失某些必要心理品质,这既说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说明主观自我塑造不够,需要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施以科学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庆成,余岚.试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偏差与调节[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
[2]罗恒温.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中的社会心理学[J].科技文汇(上半月),2006(12).
大学生人际交往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 现状对策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之间的交流,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是两个以上的人都有一种心理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是知识和经验的分享,可以是情感、欲望及感受的分享和交流,这种需要转化在现实中的信息交流就变成了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双方都必须有这种心理的沟通和融合才可以和谐。进入大学,人际交往的空间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一个大学生能否融入群体是其是否具有健康精神生活的主要标志[1]。
2009年我们通过自制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校07、08、09年级799名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从五个不同角度了解我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以下是此次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基本情况及分析
我们在问卷中调查了学生对自己交友现状的评价,对于问题“在你的人际交往中,你觉得自己人际关系如何”,40%的学生表示“关系不错,我很满意”,54%的学生表示“关系一般,勉强过得去”,4%的学生则是“关系很差,自己很失败”,还有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说明整体上我校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比较健康,有94%的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现状满意或基本满意,只有4%的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失败。
对于问题“你在大学里有没有知心朋友的”的调查则显示,有7%的学生表示“有很多”,77%的学生回答“有几个”,有16%的学生回答“几乎没有”。
16%的学生表示没有知心朋友,说明这部分学生在与学生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方面能力欠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调查对象几乎都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后出生的独身子女,在家庭里没有兄弟姐妹交往,在学校中,由于应试的压力,缺乏与同辈密切交往从而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与经验,而我校学生大多数又来自农村或边远山区,而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外界机会较少,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锻炼。
二、大学生宿舍交际情况及分析
我们对学生的宿舍关系状况进行了调查,对于问题“你在宿舍内是否有特别不喜欢学生”,18%的学生反映有特别不喜欢的人,82%的学生没有。对问题“你能适应来自不同地区室友的生活习惯吗?”的统计结果显示,1%的学生表示“差别很大,完全不能接受”,34%的学生选择“差别很大,但是可以相互忍让”,42%的学生表示“好像没什么差别”,23%的学生觉得“这个并不重要”。
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我校学生在宿舍的交往情况基本良好,但问题依然存在,18%的学生反映宿舍内有特别不喜欢的人,说明这部分学生自我观念强,对于不合自己意愿的学生缺乏理解和包容。1%的学生完全不能接受室友的生活习惯,这样势必会产生与室友的隔阂、不满甚至矛盾、冲突。当前,独生子女大学生一般来说自我意识比较强,如果只是一味地从自我出发,以自己的标准衡量、评判、要求他人,这样不可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大学生交际心理及技巧现状及分析
在对“你在社交场合是否会感到紧张和窘迫”问题的调查中,24%的学生表示“一直都这样,经常会有这种感觉”,67%的学生表示“偶尔会有这种感觉”,仅9%的学生不会有这种情况的出现。24%的学生经常会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和窘迫,该比例较高,说明心理因素是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较为普遍的原因,因此,学校对此应当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调节能力。
当被问及“你是否会因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与人交往而感到苦恼”时,结果显示,有7%的学生因经常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别人交往而感到苦恼,有73%的学生有时会这样,有20%的学生从来不会。说明有80%的学生有学习、提高人
际关系技巧的需求,学校有必要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等相关课程。
四、大学生与异性学生交往现状及分析
从我校异往现状的调查问题“和异性学生的交往你会?”中我们可以看出,有70.9%学生可以很自然地交往,有19.9%的学生表示“感觉不自然,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会去接近他们”,有9.2%的学生几乎不与异往。上述调查结果显示有29.1%的学生不愿或不敢与异性学生交往,说明这些学生在与异性学生交往问题上存在认识或心理上的偏差,大学生与异性学生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应该以尊重、坦诚、自然、友爱的心态与异性学生交往,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异性学生交往的引导与教育,提高学生与异往的意识与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的恋爱相关问题调查中,我校有29.4%的学生表示已有,有34.5%期望有恋爱对象。这表明我校异性学生交往中有近1/3是由恋爱关系组成的。因此,怎样加强对恋爱关系的引导是对待异往问题的重点。
五、大学生网络交友情况及分析
网上交友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部分,我们此次调查对学生在网上交友的程度与态度作了调查。从学生网络交往现状分析,有这样一些情况:75%的学生有或想有固定的网上交流现象,57%的学生觉得网友与现实朋友各有好坏,甚至6%的学生认为跟网友更谈得来。
这样的数据说明了随着网络的普及与渗透,越来越多的学生钟情于网络的丰富内容、新颖知识、开放观点、神奇速度、轻松氛围。网络交友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我校部分学生过于偏好网上交友,必须认识到:网上交友毕竟是虚拟的,网上交友是不能完全信任的。也许这种交往形式可以避免现实交往中的尴尬,却不能代替现实中心与心的交流。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上交友与现实交友的差别,也是当今我校教育中必须重视的一点。
总之,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视,应该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加强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教学,积极开展校园各种文化活动,拓宽学生交往渠道和空间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水平。
大学生人际交往范文3
大学生人际交往失败体验原因分析一、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相互联系已经成为时代的特点和不可逆转的潮流。在社会中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个体之间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交往与联系,因此,有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社交能力成为衡量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准,特别是对于现代的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不仅要努力学习知识,也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除了吃饭、睡眠时间以外,其余时间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裨益,一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不断开拓思维和眼界,提高其感知力、想象力、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在大学期间,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能够逐渐代替大学生对于父母的依赖,摆脱对家庭的依赖,逐渐走向自立的道路。在交往过程中,大学生还可以逐渐发现自身的不足,逐渐完善自我。总之,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知识和处事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活的满足和处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创设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今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种种体现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成熟和适应社会的标志,但是就目前来讲,尤其是独生子女习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很多不良人际交往行为和趋势,主要体现为人际交往经济化趋向、对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认知、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种种心理问题等。
1.人际交往经济化趋向
随着大学生生活环境的社会化趋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不再简单地体现为单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而且还体现出经济性特征和趋势。与人交往,需要以一定的物质和金钱为基础和保障,但是很多学生并不考虑自身的经济状况而一味的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和享受,与同学朋友在一起不是吃饭就是唱歌,出入各种高消费的娱乐场所,这不但使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声色场所根本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反而自身会逐渐走向堕落。特别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其常常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寻求一种平衡,这也体现在物质上,如果朋友没有像她期待的送给她价值对等的礼物,其就会产生一种敌视的态度。这样久而久之,也得不到长久的友谊。
2.对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认知
大学是一个充满浪漫和幻想的地方,很多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人格都处于发展阶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是由于对自身状况的不自知,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的表现出过分的自信,有的则表现出严重的自卑。面对他人的评价时难以以一种理性的客观的情绪面对,而是以一种简单化、情绪化与主观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处事方式表现在选择交往对象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前一天还是亲密的朋友后一天就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大学生面对爱情也缺乏正确的认知,在爱情过程中大学生往往把其作为整个生活的中心。因此,大学生一旦有了男女朋友以后,就常常不会主动结交新的朋友,这样一旦恋爱失败或者两个人关系破裂,其世界中就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空白,在这个最需要友谊的时候才发现友谊已经逐渐走远。因此,正确认识人际关系,对人际交往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保障。
3.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在实际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进而转化为心理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常常被人抛弃或拒绝于团体之外,他便会产生孤独感,精神受到压抑,严重的还会产生无助、绝望的情绪,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随着大学生与周围人人际关系的逐渐恶化,会逐渐出现孤独感、自卑感、不信任感等心理问题进而转化为狂躁、抑郁等心理疾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行为。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周围人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及时消除误会,是教师和心理工作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失败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1.大学生人际交往失败原因分析
大学生人际交往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因素共同影响着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这些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是从总体来看,无外乎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在因素主要有周围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个体本身,如个性、情绪、能力、认知,等等,其中外在因素一般是可以量化和控制的,而内部因素是不稳定的,难以进行量化和控制。现在,大学校园逐渐被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习气感染,大多数人在交往过程中都伴随着金钱的投入,他们认为,只有金钱才能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应付自如,所以很多人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不断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给自己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压力。
2.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对策略
人际交往影响是来自外在和内在两方面的,因此,一方面大,学生要不断地学习交际的态度和艺术,如学会赞美、感恩等;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学习和实践的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出一份力。
(1)学校要组织专门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大学生的培养计划中。随着大学生问题的不断出现,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等逐渐曝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逐渐被提上日程,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警惕。但是,健康良好的心理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之间,心理问题的隐蔽性也使得心理教育并非可以立竿见影,因此开设心理课进行专门的心理教育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基本的途径和影响最广泛的载体。在心理课上,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进一步实现心理的自我成长。
(2)针对大学生的特色组建心理健康互助组织,规范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针对性地对女生进行专题教育,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有的放矢,从而对症下药。在这个特色组织中,大学生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自由地与朋友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而在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下,实现自我的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大学生人际交往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伦理问题;伦理原则;伦理路径
交往是现代人的根本生存方式与存在方式,一切社会实践都是以交往为基础行为产生的。人际交往伦理,是指两个或多个交往主体之间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达成理解与共识,形成普遍性适用的伦理原则,用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关系。大学生作为青年团体中的重要群体有其特殊性,大学是学校生活迈进社会生活的最后一阶段,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身心发育基本成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已形成并且趋于稳定,有较强的理解力和包容力,同时大学生群体相较于其他青年群体还具备了较强的自尊心理。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伦理现状
1、 价值取向模糊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面对高科技信息时代,大学生原有的人际交往方式与现代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之间的不适应,导致大学生们不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人们享受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自由、便捷的信息和丰盛的物质,每一个人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可能和机会,人类社会越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越扩大,人际关系就越复杂”经济发展和高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便利而丰富的生活,同时我们也看到它带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这些扭曲的价值观越来越严重以致泛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本应是以情感为交往基础的,以提高自我和感情的交流为目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受网络所带来大量的负面信息,以及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形式的影响,大学生变得越来越现实,在交往的过程中,尽量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交往对象,甚至更喜欢结交有钱有势的同学。认为这样的同学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更加有力,而普通的同学或者生活条件不好的同学,很可能帮不上他们什么忙,反而更有可能求得他们的帮助。这就给大学生之间本来纯洁的友情上蒙上了价值最大化的阴影。
2、 道德情感冷漠
现代人不断淡化忽视人的价值和存在目的,因此造成人们心灵空虚、焦躁不安、人际关系疏离。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明显处于一种享受孤独的疏离状态,沉溺在一种小资情怀中,曾经轰轰烈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理念已消失殆尽。大学生们对未来无望、对当下关注、对过去抛弃使得他们不再重视人际关系的伦理秩序,他们更多在乎现实得到,或者说,可预见的将来。随着媒体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作为易感人群更容易受到媒体中传播的自由无序信息的诱惑,一些消极的信息对大学生理念信念产生腐蚀,是的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得迟钝、消极、冷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和谐离不开正确道德价值导向,没有了道德秩序,抛却了理想信仰,他们内心必定充满空虚,人们交往需要精神的寄托。
3、 自我主义膨胀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唯一的孩子,从小到大都享受着亲人的溺爱,父母百般呵护,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崇尚个人奋斗,不善于与别人配合,在与他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内心的感受,习惯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待和处理问题。与别人相处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不顾场合,自己高兴的时候,会高谈阔论,手舞足蹈;不高兴的时候,就会郁郁寡欢,乱发脾气,漠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缺乏集体主义观念,较少的考虑集体或他人的利益,完全从个人的自身利益出发,不能正确的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甚至不愿深入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可能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大学生中还存在利己无罪的思想,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要自己不损人利己,不侵害到别人的利益,不违法犯罪,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我主义没有错。以上这些自我主义想法导致大学生在交友之道上表现出一种以我为先、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冷漠态度。
4、 道德规范缺失
大学生道德失范即指高校中的种种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对大学生的约束力量减弱,从而导致一部分大学生部分偏离、甚至是完全偏离道德规范行事。([1]李欢. 我国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D].吉林大学,2013.)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虽然整体较高,道德价值主流取向健康向上,但是仍然有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状况让人失望,表现出严重的道德缺失现象。首先,社会责任感淡漠。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只强调自己的个人理想,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与个人关系不大。其次,社会公德素养较差。有些大学生在外非常讲究个人卫生,而寝室极为脏乱;部分大学生习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上课接电话、发短信等现象也随处可见;大学生损害公共财物现象屡见不鲜,在桌椅上乱写乱画、墙上有脚印、走廊指示灯被踢碎等都是常见的事。再次,学习道德行为失范。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进入大学之后整个人作风懒散,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拿文凭,平时学习态度散漫,考试作弊已成为普遍现象并且屡禁不止。最后,恋爱道德失范严重。大学生恋爱目的扭曲,有的恋爱目的仅仅是满足自己与异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有的恋情则出于功利目的,找社会上的大款或找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部分大学生恋爱观念过于开放,缺乏责任意识,把恋爱当做感情游戏。恋爱中的大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平衡,堕入情网不能自拔,学业受到严重影响。
生人际交往伦理原则
1、 平等原则
一切生命皆是平等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是平等的。平等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原则。所谓平等,不仅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物质上的“平均”或“相等”,更是双方在精神上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是人格上的平等。大学生在交往中只有保持平等待人的心态才能建立和保持真正纯洁友爱的同学、朋友关系。当今物质横流的社会状态下,青年同学都更希望自己能在大学生活中找到心理上相互平等,能够坦陈相见,毫无保留的分享,对待自己没有半点虚伪和自私的好朋友。培根说:“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沙漠。甚至连许多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不能没有友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大学生要获得友情,发展友谊,就需要与人为善,同学关系最基本的就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友善。由此可见,平等原则是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前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础在于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平等性。我们要正确的掌握和运用平等原则,来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2、 诚信原则
“诚信”,即诚实守信。所谓“诚”就是真实不欺、表里如一的道德品质。诚信是一种言必行,行必果的道德原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被视为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是道德品质之首。在现代市场经济机制的冲击下,社会对个人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若没有诚信,等于放弃了独立的人格,没有了自己的尊严,就会丧失他人对己的信任。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学的失信行为不仅影响其自身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还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着不良的导向作用,更成为影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规定大学生“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行践诺,知行统一”。因此,大学生应以诚实守信、敦厚谨敬的态度待人接物,为人为己;做一个内蕴守信、认真、重义、正直的人,这样才能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从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3、 友爱原则
友爱,从字面上理解即朋友之爱,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发生的一种情感和伦理德性。友爱的载体是朋友,友爱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朋友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并以朋友个体独立性为基本条件。友爱原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社交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我们所说的友爱原则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善行、善意,是获得友谊的基本途径,但现阶段我们的青年学生的友爱也存在着堕落。朋友可能是两个人彼此吸引,但这种吸引可能不是对方性格中优秀的部分;朋友可能是两人爱好相同,但这种相同可能不是对方积极向上的爱好。获得友谊不仅是自我实现和处事的体现条件,也是个人道德品质的显现。真正的友情必须是交往双方都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民谚中说:“获得朋友的唯一途径,是要自己够得上一个朋友。”所以大学生在友爱这种可贵的品质中要克服那些消极方面,获得有利于我们身心成长的友爱品质。
4、 互助原则
互助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客观要求,它是指人与人相处中互相关心、 互助互惠的道德德行。互助原则是人类的天性,从人类存在时就已经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大学生互助实质上是一种针对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同伴教育,他们是同龄伙伴,他们彼此认识、相互信任、关系融洽。大学生们的互助内容主要是大学生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互助的方法主要是倾听与关心、理解与接纳、支持与鼓励等等。大学生在互助过程中往往同时能促进自身进步和成长,实现“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境界。当代大学生均为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宠爱中成长,崇尚“自我”,缺乏合作意识、集体观念淡漠。发扬互助原则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发扬乐于助人、互帮互助、胸怀宽广的优良道德品质。互助原则不仅是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决定大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成才和幸福的关键所在。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伦理教育
1、人格教育
人格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做人尊严、价值和品质的集合。人格是人类特有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人们道德人格的形成时期主要在学生时代,而大学处于大部分人学习生涯的最后阶段,也是形成成熟人格的关键时期。所以加强人格教育是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键所在。首先,能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良好心理素质。接受父母赋予的一切先天性的素质,不管起点如何,有明确的目标和愿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乐观面对困难,正确认识挫折,永不言弃。其次,培养正确的公德意识和民族精神。大学生必须具备讲文明礼貌、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等基本社会公德意识,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文明风尚。“爱国”是做人的基本民族情感,失去这一情感的人终将召到人类唾弃。大学生要有民族忧患意识、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坚定爱国立场、自主维护祖国团结统一。最后,要富有开拓精神,具有创新意识。“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大学生要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于探索、验证。
2、 自我修养
如果说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要素,那么道德修养无疑是道德品质的内在要素,而自我修养就是一个人自我道德修养锻炼升华的阶梯。如何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第一,勤于自省。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反思,而反思的目的是发现自身的错误或缺点并及时改正,杜绝陋习、斩断恶念。通过自省,完善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获取与人友好相处的知识和经验。第二,重视积累。“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自身道德修养不是一触而就,而是经过时间的历练慢慢积累而成的。
实践锻炼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中华民族讲究“知行合一”的理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际交往实践性就是,大学生将其掌握的人际交往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人际关系交往当中,产生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反复循环的过程,在循环中促使他们的思想知识、伦理道德、交往能力得到升华。大学提供给学生一个优秀人际关系实践场所,在校园内,大学生主要和老师、同学和家长相互往来,交往关系简单,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即使在交往中有不对的地方只要你积极改进和弥补很容易得到他人的谅解,这就为大学生进入社会交往起了缓冲的作用。所以大学生要把握在校时光,敞开心胸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通过个他人的相处认识自己的不足,勇于展现自己,认识自己,改正自己。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形成离不开实践锻炼,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感悟,加深理解,才能形成和谐的交往观念,并被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① 李 欢: 我国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D].吉林大学,2013.
② 汪怀君: 试析交往伦理的内涵[J].中州学刊,2007.
③ 黄本玉: 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表现、原因及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6.
④ 胡建新: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伦理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
大学生人际交往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障碍 原因 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大学生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矛盾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集中体现。人际交往指的是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沟通过程。人际交往障碍就是指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导致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受阻,存在交往障碍。引导学生处理好宿舍矛盾,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
案例:某校2008级新生入学之初,学生A与宿舍另一名学生B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发生了矛盾,两人关系紧张,随后两人开始冷战,但是会为一些小问题,言语上有冲突,A扬言要打B,与另外四位舍友相处也不融洽,常有摩擦,宿舍气氛冷淡、关系淡薄,其他人面对他时小心翼翼,不愿意接近,助理班主任对二人劝说无果,两人各执己见,均认为对方针对自己,自己并没有责任,不肯让步,A希望调离该宿舍。
针对该案例,研究如下。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具体表现
通过调查了解上述案例中的宿舍成员,并进行分析,总结出大学生宿舍内的人际关系障碍表现如下。
1.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存在理解偏差。
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一方面,大学生普遍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通过与舍友、同学、师长的相处,掌握了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以适应将来进入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学生尤其大一新生,对社会及他人的认知水平有限,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同时受到当前社会一些负面的价值观的影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存在理解上的偏激、消极、片面等,面对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需要。当人际交往中不能随着自己意愿发展时,出现受挫心理,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对已经形成的不良人际关系采取不作为或者打击报复的消极行为。案例中A与B发生矛盾的原因是A作息较早,对睡眠环境要求高,稍大的声响与较强烈的光线都会干扰其睡眠,B晚上回宿舍时间较晚,回来后洗漱等活动的声响较大,A认为B是故意针对自己,不让其好好休息,向B提出意见时态度强硬,且B不理会A。另外,平常两人没有共同爱好,缺乏交流与沟通,导致两人关系恶化,转而冷战。
2.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情感障碍。
感彩强烈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突出特点。情绪感觉对人际关系起着主导性的影响。因而情感障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为常见。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情感障碍通常表现为嫉妒与孤僻、自负与自卑等方面。大学生为同龄人,在学习经历、所处环境、能力与知识、追求的目标与理想等方面相似,容易在竞争中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孤僻是一种不合群,待人不随和,对他人怀有厌烦、戒备和鄙视心理的行为。在心理、行为上与他人有着屏障,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因而产生交往障碍。自负就是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自卑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因为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害怕他人嘲笑,因而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是导致交往障碍的两个极端。案例中A表现出明显的自负心理,A高考分数较高,自我感觉良好,自尊心强烈,任何事情都有自己所谓的原则,而且对于自己的想法很坚持,不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3.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人格缺陷。
人格也称个性,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不同的生命个体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人格缺陷是人格的某些特征相对于正常而言的一种边缘状态或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多疑、焦虑或对他人敌视、暴躁冲动、破坏等,这些都是不良的心理因素,它们严重妨碍正常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为性格偏激、情绪控制能力差、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冲动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人格缺陷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较为少数的现象,而且通常伴随有心理疾病的发生,需要心理咨询人员的干预。出现人格缺陷与自身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是人际交往中最难克服的障碍之一。
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影响了子女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如在案例中A的父亲与哥哥都是军人,A自小习惯了要求与服从的处事方式,导致遇到问题时自然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另一个是家庭变化带来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宠爱,成长环境中人际关系相对单一,缺乏与人平等相处的经验,这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培养。
2.学校教育的缺失。
虽然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努力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尤其是中学阶段的教育,仍然还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非常关注中考、高考的升学率,一些素质教育课程时间被主要考试科目占用。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注重智商的开发,忽视情商的培养。许多学生为了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只知道学习与考试,根本无暇顾及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高,更不要说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等到上了大学,有时间、有精力来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许多人就显得有点仓惶失措,错过良好人际品质形成的关键期。
3.社会不良舆论的误导。
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驱使他们关注社会,当今社会由于各种思潮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现代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呈现多元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趋向于金钱利益关系,集体观念淡化,强调个人利益,面对形形的人与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定型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与判断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舆论与现象的影响,产生负面不健康的观念。在人际交往中重利益轻情义的观念阻碍大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观念。
4.人际环境的复杂化。
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的活动环境、人际关系相对单一,同学之间的成长经历、学习环境、文化背景等差异不大,价值观念上共性较多,容易相处。现代大学不再是“象牙塔”,而是与现实社会相关联的“准社会”。人员数量多,结构复杂,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文化背景、成长经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差异大,相互接纳包容存在较多困难。这就客观上要求大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且大学生群体性的生活方式及自主的学习方式,客观上给大学生发展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留下了较多的时间,既给大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机会,又给那些不善于社会交往、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大学生增添了压力。
三、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
通过对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今大学生,尤其大一新生,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习惯于只考虑自己,强调与注重自我的感受,忽略周围人的感受,时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发生矛盾与摩擦,如果不及时慎重处理,一来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尖锐对立,二来等到事态严重再关注,解决的效果不理想,而且通常会对学生本人及其他同学的生活与学习造成困扰。帮助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处理好人际关系,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对策。
1.帮助大学生形成换位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
换位思考,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在人际沟通上学会换位思考,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全面考虑问题,做到客观公正,对人容易产生宽容态度,善待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和欣赏他人,达到与人为善。
2.加强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观与积极处理方式。
面对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大部分学生选择逃避或者粗暴直接的消极方式,导致问题越积越深。事实证明宿舍的矛盾多半由生活习惯引起,再加上不成熟的处理方式,形成不融洽的宿舍关系。建立融洽的宿舍关系大一是关键时期,大学生自身也很关注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在入学之初,利用心理课、新生讲座,入学教育等活动,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观与处理方式,真正遇到问题时能采取成熟的方式解决。
3.营造和谐愉快的宿舍氛围,良好人际关系从宿舍开始建立。
大学四年里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宿舍是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们的另一个“家”。宿舍成员之间容易建立感情友谊,也容易发生摩擦冲突矛盾。如何建立和谐的宿舍关系是每个大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因此,高校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借助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的平台,组织开展以宿舍为集体参与的课外活动,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了解与认识,促进感情的交流,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交往,建立和谐愉快的宿舍氛围。
4.创建良好校园人文环境,塑造和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校园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优美整洁的校园令人心情愉快,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使人积极开朗。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品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如各种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等,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同时结合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塑造和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韩丽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07,(4):77-78.
大学生人际交往范文6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需要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空间的扩展,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交往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同时,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他们十分关心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在集体中的位置,关心自己的发展和奋斗目标、肩负的义务,希望开阔视野,早日成熟,适应社会。所以,大学生表现出比以往更加强烈的交往愿望。
2.情感倾向性明显。大学生的情感与认识结合密切,直觉的情感更多地被带有道德评价的情感代替,即高级情感所代替,情感的倾向性明显,但情感性强,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这就使大学生的交往带有定向化特征。他们愿与所喜爱的人交往,而对讨厌的人则避而远之或横眉冷对。
3.交往内容丰富。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在知识的影响下,对人生目标有更高的要求,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也更为关心,因此,大学生交往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各类剧社、协会、沙龙、兴趣小组等等。交往的内容也是多层次、多色彩的,内容广泛涉及文学艺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等各个方面。
4.追求自主与平等。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大学生为人处得不愿墨守成规,无论在交往方式、交往内容与交往对象的选择上,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喜欢用自己逐步形成的观念和尺度去评价社会事物,在各方面都努力体现其独立人格,勇于追求交往中的自主和平等关系,喜欢通过交流思想、感情,探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5.有较多的小群体存在。小群体是指由于成员彼此认同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多以情感因素调节人际关系为主要特征。另外还具有不定型、多样、多变等特征。对学校管理者来说,应积极支持大学生中好的小群体,使其在集体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对不利于集体的小群体则应进行教育、改造,防止其任意发展,危害集体。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1.恐惧心理
有些大学生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常称社交恐怖症。其中较常见的是怕脸红,称为赤颜恐怖。这种人只要出现在公共场所就感到害羞而怕自己脸红,因而忐忑不安,极为不舒服。其中有些大学生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恐惧,称异性恐惧症。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患得患失,缺乏自信和足够的耐挫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命运,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丧失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3.孤僻心理
表现为两种,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另一种是自惭形秽,害怕别人无法接纳,因而孤处一隅。有孤僻心理的大学生总是不愿和他人交谈,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即使在别人的劝导下参加,往往也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难以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他们总喜欢一个人呆着,独来独往,时间长了以后,他们就会出现寡言少语、感情冷淡、不合时宜、不善交际等表现。
4.封闭心理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沟通和交流、坦诚和表白才能搞好社会关系,发展自我。但一些大学生时常对人猜疑提防,把“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奉为座右铭,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欲望等统统掩盖起来,极力表现自己的聪明与城府,试图让人始终揣摩不透。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时常逃避人际交往。
5.自傲心理
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往双方的需要,是在相互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一些大学生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常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使对方感到难堪、窘迫、恼怒,因而影响了人际关系。
6.妒忌心理
妒忌心理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的心理品质。一些大学生对他人的长处、优点、成绩等心怀不满,报以妒恨,时常不加分析地批判、抵制、对抗他人的言行,还以冷嘲热讽他人自悦,打听、传播、干预他人的私事、秘密自遣,甚至采取种种不道德行为进行攻击,从而引起他人的不满与厌恶,使交往变得困难。
7.敌意心理
表现为讨厌他人,甚至仇视他人,不仅认为居心叵测,而且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另一种情况是认为别人总在寻机暗算他、陷害他,从而杜绝人际交往,甚至表现出攻击。有敌意心理的大学生对他人言行敏感、多疑,自我防范意识过强,这样自然会造成人际心理隔阂。
造成上述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要者,主要有:一是受错误思想观点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个性上的缺陷,严重的表现为人格障碍;三是以往生活中遭到挫折,造成心理创伤;四是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一般说来,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是不适应是难免的、正常的。然而,人际关系严重失调或经常失调的人,往往有可能存在着认知障碍、个或其他心理障碍。因此,对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应做具体分析。只有分析清楚,才能对症下药。对于经常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的大学生,要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于偶尔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的学生,则主要通过心理教育咨询和治疗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于偶尔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的学生,则主要通过心理教育和指导来帮助他们解决。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调适
首先要加强人际沟通,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交流情况的过程。沟通是人际交往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前提。一旦沟通受阻,人际关系便会产生障碍,因此,加强沟通是促进人际关系改善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集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1.工具式沟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传达者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意见等告知接受者,从而影响接受者的认知、思维和态度,进而改变行为。
2.满足需要的沟通。其目的是为了表达情感状态,解除内心的紧张,征得对方的同情、共鸣,确定与对方的人际关系等,主要在于满足个人精神上的需求。
信息的沟通,在大学生交往中有助于增进双方的了解,协调关系,同时个体也会因情绪得到表达与宣泄而感到心情舒畅。因此,沟通既能减少大学生之间的冲突,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了加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我们必须要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技能。有了良好的交往意识,才能主动与人交往,避免交往中的被动和自我封闭。培养交往意识主要是培养学生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正确的交往动机,其中包括了掌握交往的原则、技巧等一系列内容。为了加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我们也要对他们进行人际关系训练。集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发挥集体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若要改善同学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只有了解对方的需要和情感,才能相互关心、友好,达到有效的合作。而体谅他人、观察他人的需要与情感的技能,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主要有感受性训练与角色扮演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加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我们还要改善大学生的交往认知。即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方式对待该人。因此,要想与别人沟通,首先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大学生应学会反省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在人格、情绪、认知上有哪些不足,并有意识、有步骤地加以改进。同时,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交往视野,力争全面、客观地认知对方,才能克服沟通障碍。
其次要加强个性修养,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个性缺陷往往是导致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背景因素,甚至是本质因素。一般说来,具有豁达大度、宽宏大量、谦和热情、正直诚实等优良个性的人,人际关系较为融洽;而心胸狭隘、猜忌多疑、虚伪滑头的人,就不容易搞好人际关系。因此,加强人际关系的个性修养,对于搞好人际关系也至关重要。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应该使学生养成哪些有利于人际交往的个性品质呢?以下五种个性心理品质要加强修养:
1. 开朗大度。古语说:“大度集群朋”。一个人若能有开朗的性格,宽宏的度量,他的身边便会集结起大群知心朋友。开朗大度,表现为对人、对友能,不以自己的特殊个性或癖好律人,唯以事业上的志同道合为交友基础。开朗大度,也表现为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能认真听取相反的意见。开朗大度,还要能容忍朋友的过失,尤其是当朋友对自己犯有过失时,能不记前嫌,一如既往。开朗大度,更应表现为能虚心接受批评,发现自己的过失,便立即改正;和朋友发生矛盾时,能够主动检讨自己,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开朗大度,还表现在小事上不认真,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2. 真诚坦荡。真诚坦荡,就是为人要正派,不搞歪心眼。真诚坦荡的人,为人处事总是正大光明,坦诚相见;真诚坦荡的人,发表意见、处理问题时,都能从公出发,秉公而行,不计个人恩怨;真诚坦荡的人,在接人待物中,既有端庄的风度,又保持人格的尊严。作为一种报答,“真诚坦荡给一个人带来许多好处: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获得了许多推心置腹、披肝沥胆的朋友。”
3. 热情谦让。热情是指掌握了整个人的身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行动基本方向的、稳固而深刻的感情。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们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谦让是搞好人际关系应有的修养和准则。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即使由两个人组成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不放弃一些自,又怎么可能存在呢?既然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学会适应社会,而不能要求社会来完全适应自己。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任意行事,都应学会谦让,大学生更应如此。
4. 自信自爱。自信是对自身的一种具有肯定评价的态度。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才能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自爱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自信者绝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乐于听从别人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自信自爱的人总是善于抓住机会表现和锻炼自己,获取成功。但自信自爱的人从不投机取巧、阿谀奉承,靠出卖人格达到目的。
5. 委婉含蓄。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心直口快”的人。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往往不是造成了误会,就是伤了和气。可见,为了搞好人际关系,既要真诚坦荡,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这里所谓的方式方法,就是指含蓄、委婉而言。含蓄、委婉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它之所以受人欢迎,问题是它顾及了人们的自尊心。人皆有自尊心,我们在与人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切不可使人尴尬、难堪而下不了台。批评别人时要含蓄委婉,讨论问题时要切忌好为人师,努力使自己与人交往的言语顺耳亲切、文雅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