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短篇哲理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短篇哲理故事范文1
胡兰成说,读张爱玲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她的心时而喜悦时而烦恼,仿佛是一只鸽子时时要想冲破这美丽的山川,飞到无际的天空,那辽远的、辽远的去处,或者坠落到海水的极深去处,在那里诉说她的秘密。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者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
作为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近代作家胡兰成对于她的作品应该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其评价也是相当中肯的。张爱玲始终在追求一种写作上的极致,一种后世无法超越的极致。以《色戒》为例,文坛中表现的文艺作品很多,但像张爱玲这样,讲述一群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利用美人计去行刺汪伪政府的高级特工,最后因为女主角动情反而被剿杀的故事,便可谓独具匠心了。这说明张爱玲创作小说时,在选材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视角也非常独特,而且笔触也深入主人公的内心,让读者看到了敌我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一部短篇小说能够收到这样的震撼效果,而且还被拍成电影广为流传,足见张爱玲作品的分量。
短篇小说同样魅力无穷。张爱玲的《色戒》就是典型的例子,专写短篇小说的门罗不也获得诺贝尔奖了吗?关键看你怎么写,是否能用较少的文字,抓住生活中一些有意思的横截面,并揭示出人性的复杂之处。王佳芝就是一个很复杂的女性,她本是一个诱饵,却在关键时刻为情所困,暴露身份,从而使同伴被暗杀,参加暗杀计划的人全军覆灭。我们在为暗杀计划覆灭惋惜的同时,也会对王佳芝的决定产生一些同情。女人为爱情而活着,王佳芝对易先生动了真情,其“快走”二字的提醒也在情理之中了。张爱玲是懂女人的,她准确把握住了女人的这一点共性,这才把王佳芝写得真实、丰满而复杂。
张爱玲的文字功力了得,文章似乎是写在针尖、刀尖与舌尖上的,犀利、爽亮、细碎。小说中的句子,看似随手拈来却又是凡人难以企及的。比如“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风雨同舟,天晴便各自散了。”又或者“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也是男人。”这样的句子,充满着深刻的哲理味儿,若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洞见是永远写不出来的。
“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张爱玲做到了,她的作品一问世就大受欢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张爱玲的感叹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鞭策,大家都想出名,可是你得拿出有分量的作品,读者才会买账。但是这世上能像张爱玲那样获得巨大成就的人又有多少呢?像她这样绝代芳华的一代才女,我们大多数平凡人只能仰视罢了。
短篇哲理故事范文2
关健词:诗;形象化方法教学
一切文学艺术形式无不以形象地再现生活为其基本特征。当谈到诗的形象化方法的特点时,多数人都以为,诗歌是以意境这一特殊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并且会依此进一步得出如下的结论:诗歌教学只有通过诗的意境的分析,才能使学生体会诗的感情。
这个结论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之处。其合理之处在于确实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通过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自然地流露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思想的自然流露,也就是“意”。所谓意境,也即是“意”与“境”,或者说“情”与“景”的天衣无缝般的融合。这也就是目前多数人对意境的内涵的共同理解。古今诗歌中有许多佳作,既有诗情的亲切抒发,又有画意的动人展示。因此我们以为对诗的意境作这样的内涵解释基本上也是正确的。这类诗很多,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天门山》,苏轼的《赤壁怀古》,的《沁园春・雪》,贺敬之的《回延安》,李瑛的《一月的衷思》等都属于这一类。如果说《登鹳雀楼》展示在我们眼前是一幅雄伟的落日余辉下的黄河万里入海图,那么《沁园春・雪》展示在我们眼前的则是晴日映照时分外妖娆的北国茫茫雪景。讲述这些诗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见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画,从而自然地透过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使学生能溶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这样的讲述,完全符合这些诗的形象化方法,亦即艺术概括的特点。教师的引导既有方,学生的入门也有法,这必将会是一堂声情并茂、情趣盎然的诗歌欣赏课。
其不合理之处在于用诗概括生活的方法单一。诗人表情达意的方式无疑要自由灵活得多。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就没有具体描写眼前景物。诗人在直接打开自己的心扉向读者倾诉,诗的感情完全是迸发式的。读这样的诗,你闭目可见的显然不是情景妙合间的画面,而是“独怆然而涕下”的诗人形象。这类诗也不在少数,如同志的《梅岭三章》,在这类诗里,不管诗中主人公是诗人自己或是其他人,他们形象化方法的基本共点都是直接向读者倾吐衷曲。对这类形象化方法显然不同的诗,我们的艺术分析方法不用说也应有别。对这类诗,我认为在教学时,就可以在“作者介绍”这一教学环节上多下功夫。因为诗中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对这一环节的突出强调,就无异是对形象分析的最好的补充。如果这类诗中的主人公不是诗人自己,而学生对当时人物所处的时代又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么,适当讲述那个时代的人物的处境也很有必要。总之,在这些诗里,诗中人物的心灵的大门是向读者直接敞开的,这些诗的诗意美也是诗中人物的心灵美,我们对这些诗作艺术分析,也就可以而且只有直接从提示人物心灵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入手,让学生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想见人物的鲜明形象。
也可能是由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解释境界说时曾有“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的说法,有的人遂以为象陈子昂这首诗,虽然诗里没有任何具体的景物描绘,但因为写了真情,也就能激发读者的形象联想,在读者想象中仍然可以望见一幅诗人远眺时的天地辽阔的渺远之景。即是说,仍然可以由情引发出意境的整幅图画来。这就把意境的外延扩大到包括这类直接抒发真情的诗。但我认为,如果我们前面提到的大家对意境的内涵的认识是大致不差的,那么,这样的外延范围就过大。而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欣赏这类诗的生活图画,远不如引导学生去想见“独怆然而涕下”的诗人形象,更符合这类诗的形象化方法的实际。这样讲学生也较容易领会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也有一些诗实际上已具有短篇小说的规模,定得有情、有景、有人诗中人物的个性也非常鲜明,只不过它不是用散文的语言,而是用音韵铿锵、凝聚力更强的语言来表述而已。如:《木兰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石壕史》,白居易的《卖炭翁》和《琵琶行》,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叙事诗都属于这一类。对这类诗,我以为完全可以参照短篇小说的形象分析的方法。以《卖炭翁》和《琵琶行》为例,虽然前者字数不多,对故事情节的交代,对诗的典型环境的渲染,对人物情态的刻划以及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揭示,都写得非常细致的,都有动人的诗行可以利用。对这类写得有情、有景、有人的诗,我们如果紧紧把握住它的形象化方法的这些特点,那么作艺术分析应该是并不困难的。
也有一些诗通过形象有描绘寓寄深刻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授这类诗,重点在讲清躲藏在形象的深刻的哲理就行了,这类诗的艺术价值即在于此。老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也可以说是一首既有形象概括又饱和着感情的哲理味很浓的诗。这首诗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里自然闪耀着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光辉形象。但在分析诗中形象时,如果把它超出形象之外的深刻的哲理指出来,使它更有广泛的概括意义,可能教学效果更好些。
还有一些以咏物寄意或托事言志为特点的诗,即所谓咏物诗。但无论咏物寄意或托事言志,目的都在形象地抒发作者的感情,都在寄意和言志。例如诗经《硕鼠》和《伐檀》两首。王建的《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也都不是单纯记叙身边琐事而是托事言志的脍炙人口之作。所以对咏物诗,就可以从讲好咏之物的形象入手。对托事言志的诗,就可以从分析事理讲起,然后点明诗人所寄托的感情。因为这类诗的诗意美就在于它的有所寄托。显然,如果没有寄托,这些这类诗的诗意就会失去它的光彩,显得平庸乏味,不复可观。而一旦寄之以情,寓之以意,就立刻化平庸为新奇,使之陡然增色,字字生辉。因此,讲这类诗,但用画龙点睛之法足矣。如果勉强往意境这个框框上扯,反而会吃力不讨好。
短篇哲理故事范文3
那书是两年前出版只印了一刷的《流水年华凤飞飞》。
旧书新做,炒热市场
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本“写在那边等”的书因为新闻事件而翻身,大爆热门。但流行文化评论学者陈建志的《流水年华凤飞飞》其实不属于“写在那边等”的类型,他怎么可能想到,才六十岁,注重养生,还准备开“台湾歌谣演唱会”的台湾歌后凤飞飞,忽然就飞走了,无声无息、羽化成蝶。死亡的消息在她走后41天才委由律师公布,三、四、五年级生,三个世代收藏在心底的记忆轰然爆开,作家廖玉蕙连续哭了三四天,更不用说凤迷了。而《流水年华凤飞飞》是唯一一本关于凤飞飞的书,况且还是旁观者的论述,非口述传记或回忆录。
生死无常,从这个角度看,林青霞亲手写了一本《窗里窗外》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留下了歌,却不留下由她亲口说出的故事,转译成文字的她的悲伤或快乐,这是凤飞飞,典型在夙昔。“台湾人心目中的台湾,可能是城隍庙、担仔面、鱼丸汤和凤飞飞。”詹宏志说。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欠这个社会一本书,凤飞飞是欠了所有台湾人一本书,却再也没有机会写。
凤飞飞唱:“年华似水流,转眼又是春风柔,层层的相思也悠悠……”,书的流水年华在网络时代更匆匆,一个月定生死。人死不能复生,但书消失了,只要有出版社愿意,都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千真万确,很多像气球一样飘走的书,都回来了。
改版、复刻的“新的旧书”越来越热闹了,出版社一边寻找新书,一边回头检视旧书书单,这是好事,譬如蔡康永《LA流浪记》,新的书封是一张蔡康永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照,他回首的侧脸很清纯,像是凝望着远方的什么。蔡康永不当作家真的很可惜,好在他踏入娱乐界之前写了几本并没有大红大紫的书,拥有这些书版权的出版社,大抵上就像忽然发现有宝藏埋在地底。
值得改版重出的书,有些是作者一夜之间成为名人,或新闻人物,有了市场,其它则多是经典。虽是经典,却生不逢时,譬如费雪的饮食文学经典《如何煮狼》和《牡蛎之书》。费雪的厉害,在于她谈饮食的时候,可以随时笔锋一转,转谈天下事,转说生命哲理,它们的重新出版,正好测试这几年火热的饮食书写升级到饮食文学的可能。
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电影大师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已绝版多年,侯麦先是写了六个短篇,再把它们一一拍成电影,因此渴求一读的文学、电影人不知凡几,应该说,出版社(连出版社都换了)接收到了某种讯息,并实现了“圈内人”的愿望。
葛瑞姆・汉卡克《上帝的指纹》也在书市消失了十多年,它是探讨古文明经典之作,古文明热潮的始祖,最有趣的是,在“对”的时机(2012年“世界末日”)出版社找到了一批“对”的人(刘宝杰、周健、谢哲青、刘灿荣)来推荐。他们是谁?他们是刘宝杰主持带状谈话节目《关键时刻》的班底,该节目被戏称为“外星人节目”,以谈论和解析古文明、外星人、末日异象赢得高收视率。精神科医生的《青春,施工中》,则是因为配合《生命的12堂情绪课》、《好父母后天学来的》的出版,换成了风格一致的书封。《电影的魔力》出版不过两年多即推出全新书封经典版,想是全力抢攻2011年延烧至今的台湾电影文艺复兴潮。
有的书不但重新翻译,连书名都改了,像《到底要吃什么?》变成《杂食者的两难》,这是一本重量级大书,系麦可・波伦为“完整了解一顿餐食的因果关系”展开深入追查而写成的一本饮食意识觉醒之书,但随着前出版社的解散而消失,后来接手的出版社很有诚意,还同时出版作者另一本书《饮食规则》。工业化食物链下的人类,有没有一条古朴、美好、真实可走的路?麦可・波伦给出了答案。但愿我们还没有忘记塑化剂风暴。
春季,台湾文学繁花盛放
春天敲敲门,台北文学季开跑了,首先登场的是文学旗帜鲜明的独立书店群(唐山书店、女书店、有河book、小小书房等)接棒举行的十六场“我读,与我遇见的书――文学书塾系列讲座”。“文学初遇:作家的第一本书”台北文学主题书展三月起在中山堂登场,策展的文学研究学者应凤凰以出版时间为依据,将展品分成“早春花束”、“混声合唱”、“都市的云”、“蒙面丛林”四区,从杨逵《送报夫》到伊格言《瓮中人》,展出近两百位台湾作家的第一本书。“台北文学地景走读――遇见文学一溪一山一线”由自然/旅行作家刘克襄策划。“台北文学・阅影展”则播映《姊妹》、《切肤欲谋》等十部文学书籍改编的电影。
有几位新世代文学作家也在春天以大将之姿初登场。联合报文学奖、林语堂文学奖得主陈麒凌的短篇小说集《盛开》被誉为“探看爱情与人情的惊艳之作”,书未上市,电视剧版权已经售出;时报文学奖首奖叶扬的短篇小说集《FYI,我想念你》,述说八个因爱失落,因希望而重生的真实故事,她是作家小野眼中“新世代里最有前途的耀眼明星”;《海边的房间》,也是短篇小说集,不是黄丽群(也是各大文学奖得主)的第一本书,却是她以本名出版的第一本书,一群边缘人物的故事;黄崇凯长篇小说《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应该是这一批新人作家中最猛的,猛在它获得评论家王德威一句“新人,新作,新气象,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作家”,哈金也把他的“首度推荐”给了这本关于小说家以及小说家虚构的别人的人生的平行故事。
从台湾、美国到日本,随着读书、工作国际移动的何曼庄在两年前出版写作十六年后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即将失去一切》,评论家以“天生小说家的自我回归”誉之,《给乌鸦的歌》是她的第二本小说,十四个短篇故事关于战争、迁徙、文学、失去、生存,一个“新手大人”在十年之间看尽各行各业起落生灭,徒留“唯文学永恒为真”之吁叹。
相对于新人作家,一夕之间就被推上“资深”位置的作家也在乍暖还寒时分交出新作。蔡珠儿《种地书》,写饮食、植物、旅行、生活,是她继《红焖厨娘》睽违文坛七年后的作品,一段从“厨娘”过渡到“自耕生活”的文学表述。陈雪交出长篇小说《迷宫中的恋人》,走到四十岁的她经历了各种爱情、背叛与被背叛、疾病与疗愈,如今都化为一段段相互交织的故事,透过写作她尝试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我是谁?我们的爱情是什么?如何去爱?陈雪说她是和骆以军约定要写长篇的。看骆以军新书《脸之书》被装帧成书脊的特殊精装版,就明白他在出版社与读者心中的地位。他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总有大量流出的文字以对应内心庞大的、深不可测的风景。
也有那从来都不是小说家的医生陈耀昌写出的历史小说《福尔摩沙三族记》。陈耀昌是名医,血液及肿瘤专家,光是干细胞研究一项就足以名留台湾医学史,但他最挂心的大愿,就是为“母亲台湾”写一本只有以他台南的成长背景和医生专业才能够写出的台湾历史小说,还原十七世纪西拉雅(平埔)、荷兰人与汉人三族共同写下的时代故事。
有时由瞬间影像留住的历史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客家庄生活影像故事》一套六册,透过邓南光、李秀云等多位客籍摄影师作品配合文史工作者的诠释,以此整合呈现完整客家文化脉络。
《解签》则是旧议题的新书写。到庙里求签为台湾人共同经验,庙里亦多有解签师坐镇,国文老师王俪容从国学角度切入拆解签诗的构成形式与意涵,带领芸芸众生看懂签诗并且不因抽到下下签而失魂落魄,也不为抽到上上签而乐到飞上天,此乃《解签》最大价值。
春天的热闹,还包括奥斯卡金像奖揭晓,随之共舞的“奥斯卡电影书”年年都有,今年最受瞩目的,应该是三年多前出版,一本将图画与文字融为一体说故事的奇幻小说《雨果的秘密》(马丁史柯西斯导演的第一部以儿童为题材的电影《雨果的冒险》)。《继承人生》直接以“电影原著小说”为诉求,以乔治・克鲁尼当书封,这种卖明星的短线操作手法其实相当冒险,《心灵钥匙》也一样,把小说视为电影的附属品,而非独立的存在,算是奥斯卡的副作用。
写小说看起来是一件会上瘾的事,很少作家写了一本后不想再写第二本的,除非一本都卖不掉,保罗・托迪六十岁退休后开始写小说,以《到也门钓鲑鱼》惊动文坛,现在他再以《波尔多梦魇》证明自己的写作能力。
短篇哲理故事范文4
现代人的想法之所以多,是跟要往“好处过”有关系。要往好处过,你得具备很多素质,身上既要有道义的成份,又要有世俗的东西,既要做君子,又要做小人,这是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把人逼成如此的。人有什么罪过?人只是为了适应生活而已。
每天走在街上,看着各种社会现象,观察着各类人等,我的想法也是很多的。现在写杂文,是因为生活的层面太多,世界也太丰富,什么样的领域里都有令人惊奇的故事和复杂的来去。作为一个作者,有时实在按捺不住想要说两旬,说两句心里就痛快,就好受,就愉快了。这也是一种需求。
我这人想法一向很多,属于胡思乱想的那种。我知道人要少想些事情,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但我做不到,想法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心里就会跳出一个念头,念头像水,哗啦啦地往外流,想到什么就想写,要是当时没有机会写,还很懊悔。后来有一段时间身上总带着纸笔,想法一来,就赶紧写两句。其实很多时候,冷静下来后,又觉得那念头并不值得写,不是太尖刻,就是太招惹是非,有的又过于浅薄了,于是激动一阵子也就打住了。所写的都是一些能发表,能被人接受的。而我心里的另一些文章,也就是我的另一面,大概是很少暴露的。
我写杂文有两种,早些年写得比较直白,社会上有什么不公,看着有什么不顺眼的,就干干脆脆地直说出来。属于那种批评式的文章,内容总是有些浅显,但也拿过大奖,可能是大家看着痛快吧。
近些年,直白的杂文我写得很少了,这跟生活的阅历有关,自己首先不大喜欢那么直白直接的,因为无论社会,还是生活,本身都不是那么简单的。我越来越喜欢写些带哲理的,有味道的杂文,这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生活和世界本身也是如此。每当写这类杂文时,我都有一种冲动和愉悦。平日我也更喜欢看这类作品,因为这类作品的味道一定是含尽了生活的曲折和精华,写起来会觉得够味儿!就像过一种有味道的生活。
星竹
短篇哲理故事范文5
摘要:嫉妒文学作品的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具有超时空的恒久的魅力。托马斯 哈代的短篇小说《让妻子高兴》正是嫉妒主题在文学文本中的运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嫉妒心理的分析来把握作品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让妻子高兴》;利欲;嫉妒;人性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026X(2009)-14-0060-02
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范畴。在人类的文化中,大都将嫉妒看做是有害的消极的情绪反映。
有比较,才会产生嫉妒。当对象与自身具有可比性和可投射性的时候,嫉妒就发生了。在文学作品中,嫉妒者的比较,通常表现为价值比较,如钱财、地位、相貌等等,一切有形的或无形的价值,都可以被嫉妒者用来与他人进行比较。嫉妒现象可以出现在恋情关系中,在其它类型的人际关系中也会有嫉妒发生。在恋情关系中出现的嫉妒现象其内在驱动是,在其他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嫉妒现象通常是利欲驱动。
在西方文学中嫉妒是常见的主题, 西方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嫉妒内容比比皆是; 正是因为嫉妒所带有的原罪色彩,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嫉妒主题通常带来都是悲剧的结局。 在西方众多的描写嫉妒的文学作品中,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和托马斯 哈代的短篇小说《让妻子高兴》无疑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奥赛罗》就是由驱动的嫉妒主题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的典型代表。而托马斯 哈代的短篇小说《让妻子高兴》对利欲驱动的嫉妒现象进行了完美的诠释。但是历代批评家们却并没有对哈代的短篇小说《让妻子高兴》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通过对作品嫉妒心里的分析,我们可以发掘出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典型意义。
哈代一生创作了多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让妻子高兴》是他的短篇名篇之一。
在小说《让妻子高兴》中的主要人物是约娜,艾米丽和乔立浦。在小说的一开始,作者就交代了三个人的性格,约娜身材高挑,喜欢盘算得失,比较计较社会地位,嫉妒心十分强烈而又刚愎自用,而且特别瞧不起在海上谋生的人。艾米丽娇小可爱,性格宽厚温柔,有同情心。而水手乔立浦笃信宗教,言出必行,守信诺,做事谨慎,能够体贴别人。故事就是在三个人之间展开的,而他们各自的性格也最终导致了各自的不同的人生归宿。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一天水手乔立浦在教堂偶遇约娜与艾米丽,之后水手与艾米丽之间便渐渐的互相有爱慕之情了,然而约娜出于对艾米丽的嫉妒,想方设法将水手乔立浦从艾米丽身边夺了过来,虽然她对这个水手不是完全满意的,而且她也从来没有真正的爱过他,但是为了和艾米丽争高低,同时也是不想让艾米丽得到乔立浦,约娜最终还是与乔立浦结婚。然而命运造化弄人,艾米丽虽然失去了水手乔立浦,却阴差阳错的嫁得了一个不错的丈夫,生活蒸蒸日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约娜和乔立浦结婚后,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起色,虽然约娜的丈夫乔立浦对目前的状况是十分满意的,而是约娜因为嫉妒心理作怪,难以忍受艾米丽的日子过的比自己好,为了与艾米丽攀比,她不断地给丈夫压力,最终为了实现她的虚荣心,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冒险出海淘金,但却一去不复返。最终约娜在苦盼亲人归来无望的情况下精神失常。
通读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悲剧氛围,而造成悲剧的原因就是主人公的嫉妒心理,而嫉妒心里作为一种普遍的情绪,又是人性中的一种天性。弗洛伊德认为:嫉妒是一种情绪状态,它是个人屈从于强烈的压抑并把压抑转化为潜意识的过程 ,在有条件唤醒这种潜意识的情境中,常可能导致人格及行为上的迷失。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悲剧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历程。在小说中,从始到终,约娜都将艾米丽作为自己的投射对象进行比较,从而导致了自我的迷失。在整个过程中约娜并不是十分的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选择,仅仅是为了与艾米丽进行比较,在这里与艾米丽的比较成她的人生目标。而这种比较的心里动力就是嫉妒的心里,而这种嫉妒则是在利欲的驱动下产生的。在初遇乔立浦时,乔立浦本来与艾米丽互相有好感了,可是“约娜当时却用尽了手段使他离开那个比自己温柔且年轻的情敌。”此时在她的心中根本没有对乔立浦的爱情,而这样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她的朋友兼情敌艾米丽比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曾犹豫过,是否将自己不爱的乔立浦还给她的朋友艾米丽,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她听到了乔立浦和艾米丽的对话,她知道乔立浦其实爱的人是她的朋友艾米丽,而艾米丽也对乔立浦有好感,可是,当她了解到这一切时,“心里却有产生了新的强烈的嫉妒”,正是这种嫉妒,使她放弃了原先的想法,从而注定了自己的悲剧。她并不十分满意乔立浦,而且从心里瞧不起在海上谋生的人,但是为了和艾米丽竞争,她还是和乔立浦结婚了,而乔立浦是一个忠厚而又笃信的人,这也在客观上暗示约娜的悲剧发生的可能性。在婚后,“除了干完自己必须完成的家务意外,”约娜“最大的兴趣就是对于艾米丽婚姻的关心。”这种关心的实质恰如康德所说的“是一种间接的、怀有恶意的想法”,因为她衡量自己幸福的坐标是艾米丽,当艾米丽的婚姻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见约娜内心的带有恶意的。然而事与愿违,艾米丽的生活却日渐地好了起来,居住的高大宽敞的房子,来往的都是富有的上流社会的人士,约娜自己的生活却不见任何的起色,居住在矮小的房子了,在下层社会生活,约娜的生活与艾米丽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约娜的心情也随着这种变化而日渐糟糕起来。
如果此时约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不至于造成她后来的人生悲剧。然而,由于利欲驱使的嫉妒心理作怪,艾米丽的成功就像是针扎在约娜的心里,看到艾米丽的幸福对她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她无法忍受艾米丽的生活过的比她好,虽然期间她的丈夫也曾劝过她,要看淡名利与钱财,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但是在利欲的驱动下,她向往上流社会的富有而体面的生活,因而不断的给自己的丈夫施加压力,造成了家庭和个人的双重悲剧。
现代心理学表明,人们的嫉妒心理和嫉妒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在小说《让妻子高兴》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悲剧 主人公约娜的嫉妒心里的发展过程。有嫉妒心理的人,常常处在压抑、焦虑、怨恨、恐惧甚至是消极失望的不良心境之中。在不良心境的影响下,会造成神经系统机能的严重失调,进而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所以,嫉妒者总是由害人开始,至害己而告终的。在哈代的小说《让妻子高兴》中的主人公约娜,正是这样的人物,她因为利欲的驱使而产生的巨大的嫉妒心里,迫使自己的丈夫与儿子为了钱财而冒险,最终一去不复返。她个人也因为时常处于压抑,焦虑,怨恨的心里情绪下而发疯,就此结束了全部的悲剧。
在这篇小说中,哈代创作了一个由利欲驱动的嫉妒引起的悲剧,塑造了一个可以与奥赛罗的形象相媲美的嫉妒者的悲剧形象。哈代认为,欲望和本能是导致人生悲剧的必然因素。在这一点上,哈代受叔本华思想影响颇深。叔本华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的生命意义,而生命意志又表现为渴求和欲望,这就使人们陷入了不可挽救的痛苦深渊,并最终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人生悲剧。哈代的小说《让妻子高兴》中正体现了这一哲学思想。约娜的人生悲剧正是源于她对名利的欲望,而这种对于名利的欲望通过嫉妒主题表现的。在小说中,哈代一反在其小说中常用的环境描写,而专注于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对主人公的嫉妒心里的细致的描写,展现出嫉妒这种西方文化中的原罪,对人类的生活和心灵造成的伤害。哈代通过精心的艺术构思,使西方文化中带有原罪色彩的嫉妒主题在小说中得到了完美诠释,使作品达到了极深的思想深度,触及到了人类的灵魂深处,充分展示了利欲驱动的嫉妒对人类的毁灭,可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说,小说《让妻子高兴》达到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的思想深度,在小说中,哈代用洞察人性的深邃目光,将犀利的笔锋直接刺向人类普遍存在的深层心里,用细致的笔法将主人公嫉妒心理的发展表现的丝丝入扣。嫉妒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情绪体验,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的体验过这种情绪,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仿佛是站在一面镜子前面,为作品的主人公的悲剧而感慨的时候,也是对自己的心理的观照,为人类自己人性中的弱点感到悲哀,
在小说《让妻子高兴》中,哈代正是从嫉妒这一西方文化的原罪之一着眼,对人类的深层嫉妒心理展开探究。嫉妒这一原罪,在哈代的笔下,在不受理性控制的本能欲望的驱动下,最终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悲剧。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则人性的寓言,是一首人性的悲剧之歌。而哈代怀着对悲剧将至的预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悉,从主人公约娜的人生悲剧中吟唱出生命本身所蕴涵的悲凉。面对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他试图对其悲剧命运做出哲学意义上的阐释。正是这种主观上的阐释,使小说流露出一种浓重的生命悲剧意识,同时也赋予作品某种形而上的哲理意蕴。哈代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刻地剖析了嫉妒这一普遍的情绪体验,坦城地表现了由利欲驱使的嫉妒给人类的所带来的毁灭。阅读完小说,我们不由得为自己同类感到的悲哀与痛苦,而这种悲哀与痛苦深深地浸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骨髓。从约娜的人生悲剧中,读者会感到嫉妒带来的毁灭感,从而使读者警惕自己也有可能在作出相似的行为而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的痛苦,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自我,这也正是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晓钧.中外嫉妒文化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1,(5).
[2]薛迪之.奥瑟罗二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3]〔奥〕赫尔穆特 舍克,M,王祖望,张田英译.嫉妒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短篇哲理故事范文6
一、消除学生“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学生总认为文言文很难理解,难把握朗读节奏,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先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有信心和有兴趣来应对文言文。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选取简单的材料,名人的故事以及有教育意义和吸引力的短篇文章,如:《孔融让梨》、《两小儿辩日》、《凿壁借光》等,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既简单易懂又趣味无穷,不必有任何惧怕心理,这样就会慢慢喜欢文言文教学。
二、创新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借助讲述经典故事导入情节,如教《孙权劝学》时,由三国故事导入,用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歇后语导入,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继而进入本文的《孙权劝学》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明白: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2.孙权怎样劝学的?分了哪几步?
3.劝学前后有什么变化?(刮目相看)
三、指导趣味性地朗读
1.默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学习字词,学生轻声讨论2-3分钟。
2.范读。教师范读重点段落,边读边想象里面的画面及相关情节,让学生初步划出文言文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
3.小组齐读。大家齐读,要读出情感、节奏,教师也可及时点拨、纠正读音、节奏及文中的语气,并体会情感。
4.学生竞读。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竞争中相互提高,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作用。选取经典段落,并学会边读边做简单的批注,绝不去死记硬背。
四、创设情境,学生参与课堂,并学会用表演方式渗入文章内容,深入文章情节,体会文章的主题
走出传统教学误区,力求多变创新,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老师嚼,学生咽,老师抄,学生背”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例如:教《孙权劝学》让学生表演孙权三劝时的不同语气和神态,从而了解孙权的劝学能力。继而承接文章的情节来点拨,为什么会判若两人,了解经典句子――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
五、难中取易而点拨,初步积累并指导背诵
尽量抓住文中易把握的内容去点拨,如:教《三峡》,写水抓住水急、猛等词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学生了解三峡夏季水的特点,冬季特点抓住重点诗句(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了解秋、冬季三峡的凄美,并抓住后半部分的优美词句“林寒涧啸”,指导学生背诵,这样印象就会更深刻。
六、拓展延伸,练习巩固与知识发散
1.知识点。教《桃花源记》时,重点识记古今异义词。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
教学中将采取难中取易,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如文言虚词和一词多义:
之:(1.两狼之并驱如故。不译,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花之君子者也。的;3.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虫争斗)
名(1.有仙则名,出名;2.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或(1.或者,表示选择;2.或王命急宣,有时)
2.主题拓展。如教《桃花源记》
(1)桃花源人为什么听了渔人的故事后皆叹惋?
(2)他们为什么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
(3)本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感悟?
(5)你认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