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张学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慢张学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慢张学友范文1

怎样面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的无效生成,是每一个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师都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显然只有注重对课堂无效生成的预防和引导,在面对那些意料之外的“枝蔓”时,我们才不会显得措手不及,无从应对。

一、提前蕴伏——做好思维的预热

为学生铺设恰当的阶梯,为学生指引出隐约的方向,避免让学生在黑暗中四处摸索,是预防课堂伊始就出现无效生成的有效措施。如果说将这一措施比喻成“预防针”的话,这一针要注意力度和方式,既要防止禁锢学生的思维,失去课堂的活力和张力,又要能盘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使得学生能够在新课伊始就迅速地进入状态。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时,在呈现新知例题之前,我首先用简单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这种现象,让其感知其中蕴含的规律。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1)出示:香蕉、橘子、香蕉、橘子、香蕉、( )

猜一猜:下一个水果是什么?你为什么这么想?

(2)出示:黄球、红球、黄球、( )、黄球、红球

猜一猜:中间应该是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师:同学们猜得很准。这两组物体在排列时都有着怎样的规律呢?是啊!找准规律,就能解决很多难题,在生活中有着很多这样的“找规律”……

“猜一猜”的形式显得较为轻松活泼,在两次“猜一猜”的活动中,教师通过反复追问:“你为什么这么想?”组织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找到的规律,为后面的“间隔排列”规律的继续研究做好预热:学生在观察教材课例中的“森林舞会”主题图时,就会自发地将目光聚焦到间隔排列的各种物体上,有效地预防了无效生成的发生。

二、充分预设——厘定思维的空间

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绝大多数思维走向都是可以预判的,是有章可循的。教师通过预设可以厘定学生的思维空间,在遇到无效的生成时,能够采取恰当并且果断的措施进行处理,使得课堂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前行。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一课时,我将题图中的文字部分去掉再进行出示——

师: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共有18棵花,每个花坛栽了6棵花,有3个花坛。

师: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生2:一共栽了多少棵花?

师:你们说行吗?

生3:不行!这不是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生4:每个花坛栽了几棵花?

生5:我来说完整——3个花坛栽了18棵花,平均每个花坛栽了几棵花?

生6:还可以提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每个花坛栽了6棵花,18棵花栽了几个花坛?

在这个小片段中,我做了两个方面的小修改,其一是去掉了原图中的文字部分,其二是加强了提出问题的目标指向性,使之更为明确。这样的处理,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也减少了不必要的课堂无效生成,努力实现“预设≠封闭”。

三、适时点拨——催生思维的火花

教师的适时介入,是解决无效生成的必要手段。教师应当能够审慎地判断课堂上学生每一次思维活动中的价值大小,善于捕捉其中有效的生成,使学生的思维小火花能够熊熊燃烧起来,让单向互动的课堂变成多线性的展示舞台。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清晰的单位“1”的认知,我组织学生经过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理解。

(1)从1到“1”

师: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生1:一张桌子,一本书,一支笔……

师:除了刚才列举的一个物体可以用1表示,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

生2(手指着讲台):讲台上的1盒粉笔。

师:1盒粉笔有40支,能用1来表示吗?……

(2)从“1”到单位“1”

师:这里有3支粉笔,可以看做“1”吗?

生(齐声):可以。

师:但是看上去是3啊!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看上去是“1”呢?

生3:把它们圈起来。

师(把12支粉笔依次摆开):如果3支粉笔看做“1”,那么这里是几呢?

生4:看做4,因为有4个“1”。

师:真棒!这样把3支粉笔看做的“1”,其实就是一个计量单位了。

单位“1”的抽象水平较高,学生理解难度较大。教师通过分层设计,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使得学生的思维始终在紧张活跃的状态,课堂学习活动充实而富有张力。

慢慢张学友范文2

醒悟――《家园》

这是一部优美的纪录片,也是一部沉重的纪录,因为你会看到,所有的美丽――我们热爱的家园,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被我们自己破坏得满目疮痍。这是一部所有人都应该看,并反复看的纪录片,最好在所有的学校、电视台都播放。虽然人类有逃避痛苦的天性,但这一回我们是逃避不了的,因为如果逃避,我们将走向绝路。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次奢侈和浪费都是向自然的过度索取。很显然,我们的生存模式出了问题。如果不修正这个模式,用不了多久,只需在我们的孙子辈,已经失去平衡的地球就会给人类以灭顶之灾。

深邃――《天地玄黄》

这是一部谜一样的纪录片。从头到尾没有字幕,没有旁白,你不知是在何时何地。

但是它的每个画面都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你,让你生生地痛。你沉默地看完了纪录片,你失败了,纪录片胜利了,但那个胜利的纪录片在流泪。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看。我看了十分钟,就确认这是一部伟大的纪录片。

它仿佛什么也没讲,又仿佛告诉了你一切。我们的命运,我们和自然的关系,那些古老的仪式,那些新生的悲哀。

影片刚推出时评价极高,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

赞叹――《行星地球》

这是纪录片里的里程碑。没有看过《行星地球》,就不知道什么叫宏大和震撼。这是一部关于地球的史诗片,它以一种惊人的全景视角,洞悉影响我们这个星球的自然力量,赞美地球上的无数生命,感叹它们世世代代的繁衍、争斗、迁徙。

灵性――《鸟的迁徙》

这也许是所有纪录片里最唯美最有艺术气质的了,那些干净美好的画面,随便截一张下来都可以作为电脑桌面。也许这些鸟类你一种都不认得,但并不妨碍你欣赏这一路的美景,以及鸟的灵性:那些生动的飞翔、跳跃、起舞,美和力量的完美展示,让你心里感到瞬间的开阔和温暖,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动物啊。

当然,它也是一部展示鸟类命运的教科书,鸟的一生就是迁徙的一生,跟随着四季变换的脚步,飞过万里行程,一如影片开始所说:鸟和迁徙,是个关于承诺的故事,归来的承诺。配合着优美的音乐,你会叹息于鸟的命运,沉醉于生命的不易和闪光。

后记:

看BBC的纪录片总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除了那宏大的结构、最先进的拍摄手法、最令人折服的探险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深刻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我相信在那些冰冷的摄像机后,一定有一颗悲悯的心。它纪录的不仅是世间万象,更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惊奇、感动、赞美、怜惜,这或许就是BBC系列纪录片的立场。

《Private Corner》

张学友

睽违五年,张学友终于再次推出全新粤语大碟《Private Corner》,专辑共收录9首粤语加1首英文新歌。学友觉得现代人常埋首于工作之中或忙碌于生活之际,总渴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Private Corner”。在这里可以抛开一切的压力与烦扰,放下紧绷的情绪,喝杯咖啡或啜饮着酒,沈浸在醉人的音乐氛围中,有如老朋友般的亲切陪伴,慢慢的聆听,平静而温暖。

编辑小评:学友哥的唱功是无须质疑的,小编承认这张CD的上榜有学友不可置疑的名气因素。

《The Fall》诺拉琼斯(Norah Jones)

Norah的第4张全新个人专辑,爵士精灵似乎也不用太多的字眼去描述,新作品与多位著名艺人合作,包括Ryan Adams,出色的创作才华以及控制驾驭能力及其出色的声音技巧已经让Norah红彻全球,迷雾般的温柔嗓音一旦绽放,我们能做的似乎就是满怀期待的欣赏了。

编辑小评:Norah的这张专辑或许是太想尝试新的风格,只喜欢Norah一贯风格的歌迷或许会有点点失望。Anyway,Norah Jones还是那个Norah Jones。

《岛歌》汤旭

初听汤旭的歌声,很难想象她是狮子座,因为她是那么真诚简单、安抚人心。但后来想想,森林中谁发声,大家都会安静下来呢?唯有狮子,即使是轻声低吟的狮子。汤旭的声音让喧闹繁杂的人心都安静下来了,连衬乐也褪去了花俏装饰。因为,大家都想认真地听听这个和自己内心最共鸣的声音,以及它所带来的平静与感动。

编辑小评:这个二十出头的北京女孩不过刚刚毕业,很有点陈绮贞的味道,在那里自写自弹自唱。第一次听到《岛歌》是在电台,只记得当时不舍得下车……

《La Vie En Rose》手葵

慢慢张学友范文3

吴青峰

大牌扎堆合作,传唱金曲太少

合作歌手级别:

包括那英、张惠妹、陈奕迅等大牌歌手。

歌曲传唱度:

为那英打造的《我的幸福刚刚好》颇受诟病。

专辑业内口碑:

2007年以来,台湾华语乐坛出现的新人也基本由选秀节目一统天下,然而单打独斗的独立乐团苏打绿却难得地受到市场和业内双重肯定。作为苏打绿的主唱,吴青峰的歌声辨识度高达五颗星,他那中性妖娆的声线,也可以说是苏打绿迅速走红的关键。随着苏打绿的走红,吴青峰的创作身价也水涨船高。从尚雯婕、何韵诗、许茹芸、范玮琪、林忆莲、谭咏麟、陈奕迅、田馥甄、萧敬腾,到最近给歌坛两大天后――那英和张惠妹写歌,吴青峰作品不算高产,但邀歌的人多是大牌,吴青峰简直成了华语乐坛最炙手可热的幕后音乐人。

跟其他“幕后”不同的是,吴青峰并非一个只在背后“默默耕耘”的创作者,他本人很多时候以“妇女之友”的面貌混迹在台湾明星圈子中,跟张惠妹、小S等女明星是亲密好友,除了参加综艺节目大秀友情,微博中也相互热烈互动。可见除了作品过硬,幕后音乐人本人“招人待见”也是大法宝。只可惜尽管大牌扎堆,吴青峰提供的作品却没有像苏打绿的《小情歌》一样成为大金曲,给“那姐”的《我的幸福刚刚好》也因过于“小清新”跟那姐气场不符而被一众乐评人小小诟病。

方大同

香港流行乐坛的可喜收获

合作歌手级别:

合作对象包括张学友、刘德华、陈奕迅等。

歌曲传唱度:

给陈奕迅写的《倒带人生》表现颇为亮眼。

专辑业内口碑:

和一向的华语流行乐风格迥异,方大同的作品带有浓重的西方骚灵乐印迹,如香港乐坛的一股潜流,默默写歌默默唱歌,甚至也没怎么做宣传,居然也渐渐被肯定,今年已经发了第7张专辑《15》,也在北京的标志性万人场馆――万事达中心开唱。其实方大同早就有业内的好口碑,早在2007年他就受邀给“香港四大天王”中的两位――张学友、刘德华创作了《有一个地方》和《观世音》,其他的写歌对象还有陈小春、薛凯琪、许志安、苏永康、李玟、萧敬腾等等,给陈奕迅写的《倒带人生》表现也相当亮眼。

方大同的歌曲一向不是为“流行”所写,他自己也沉浸在“写一点跟其他华语歌不一样的东西,让听众听听看还有别的选择”这样的观点中,方大同交给别人的作品其个人风格也很强烈,为华语流行乐坛带来独特的骚灵味道。

陈珊妮

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合作歌手级别:

与众多当红歌手合作,包括五月天、Hebe、周笔畅等。

歌曲传唱度:

梁朝伟《花样年华》、五月天《雌雄同体》等歌曲都颇为流行。

专辑业内口碑:

将陈珊妮放在这样的排行榜中,显得她有点“老炮”,1994年她就出入歌坛,她为别人创作的歌曲更可以追溯到1992年,那时她已是黄品源、吴大维以及当时正火的张信哲的音乐创作者。这些年来,陈珊妮平稳地保持着自己作品以及给别人写歌的产量,她合作的歌手跨越几个世代,有许美静、万芳、梁静茹、杨乃文、梁朝伟、五月天、Hebe、郑秀文等,其中不乏传唱度和音乐水准“双高”的作品,如梁朝伟《花样年华》、万芳《相爱的运气》、五月天《雌雄同体》。 多年以来,陈珊妮并没有大红大紫过,一直以一种相对独立和小众的姿态生存,近两年获得“独立教母”之名号,而她本人在音乐制作方面的才华也一并拿上台面,一跃成为一线音乐制作人,给台湾电影《艋》监制的电影原声大碟销量爆红,热映的《失恋33天》中使用了她2004年的《情歌》也使她在大众中的知名度更为普及。

范晓萱

逆流而行,“窝边草”型低产制作

合作歌手级别:

曾担任大小S、Twins、容祖儿等歌手的专辑制作。

歌曲传唱度:

为别人制作的歌曲尚无大红,为自己制作的《管他什么音乐》则流传颇广。

专辑业内口碑:

从“小魔女”范晓萱到制作人范晓萱,她完全颠覆了自己出道时的形象。跟其他幕后不同,给别人制作音乐,范晓萱始于好友的鼓励,她跨刀的对象也自然是从“窝边草”开始:2000年7月担任了好友黑人陈建州与化名老刘的虚拟团体面饱堡专辑制作人,这是范晓萱第一次为除自己以外的歌手制作专辑;次年,在好友徐熙媛徐熙娣力挺下,范晓萱替当时还叫“ASOS”的她们制作《变态少女》专辑。同时,她独立制作的第一张专辑《绝世名伶》发表,为范晓萱成功转型打下坚实基础。2007年,范晓萱成立100%乐团 ,从一个主流艺人变成一个独立歌手。至今两张独立制作的专辑也真正使得范晓萱焕然一新,酷炫多变的音乐风格也使她再度成为新世代年轻人的偶像。她还曾为看起来与她不太搭界的容祖儿和Twins制作专辑,据说容祖儿和阿Sa阿娇都是她的粉丝。

陈奂仁

真正幕后,功力不可小觑

合作歌手级别:

是陈奕迅、郑秀文、陈冠希等都十分钟爱的制作人。

歌曲传唱度:

为陈奕迅打造的《爱是怀疑》、《阿司匹林》等专辑广受欢迎。

专辑业内口碑:

本次提出的新世代五大音乐制作人中,陈奂仁毫无疑问是最“幕后”的一位,尽管他也在2009年就发行了自己的爵士专辑《Raw Jazz》,不过这位被称为“新加坡音乐鬼才”的家伙也是兼作词作曲制作人于一身的综合性全能型人才,还据说特别高产,最高峰值是一个月“生产”20首歌,他的名字也总是跟张学友、李玟、陈冠希、陈奕迅等人的唱片一起出现,他合作的歌手众多,包括郭富城、何韵诗、梁咏琪、郑秀文、许志安、古巨基、余文乐、容祖儿、黎明、陈小春等等。1999年,他的作品《和好不如初》就收录在张学友《有个人》专辑中,2001年他开始担当专辑制作,就是制作陈奕迅的《爱是怀疑》、《阿司匹林》。他一度合作最为密切的是陈冠希,早年陈奂仁正是与陈冠希的共组公司,一起合作过6张专辑,《让我再次介绍我自己》也一度被认为是华语乐坛最好的华人嘻哈专辑之一。与其他几位不同,陈奂仁是真正从幕后逐渐被大家注意的音乐人,如今也慢慢走向台前,今年还发行了自己的国语专辑《谁是陈奂仁》。

更多新世代潜力股唱作人

卢广仲这位因车祸“被公车碾过”的音乐才子,充满“小清新”文艺气息的歌曲颇受当下年轻人追捧,难怪自诩“文艺青年”的李宇春也向他邀歌《小聪明舞曲》 ,而据说一向对新锐音乐人嗅觉灵敏的陈奕迅也发出邀约。

蔡健雅从她1999年发《呼吸》专辑开始,蔡健雅就被华语歌坛的奖项垂青,她写歌的对象也包括刘若英、S.H.E、王菲、莫文蔚等一票大牌歌手,今年她更是横跨歌坛中青,受邀成为那英的制作人,也为PUB女王黄小琥写歌,同时还为新生代的萧敬腾和周笔畅献出作曲。

王菀之王菀之各大奖项拿过不少,但人一直不红,所幸市场还是很认她的歌曲,早年为张学友作词作曲的《我是真的受伤了》成为金曲,身在香港乐坛的她也合作过刘德华、容祖儿、李克勤、杨千等大牌歌手。

林一峰孙燕姿的《遇见》、陈奕迅的《谢谢侬》、萧亚轩的《开始爱》都是林一峰作曲,这几首大金曲也使他一炮而红,而他自己的专辑《床头歌》、《你今日拯救地球未呀》也以特别的气质取胜。

总结陈词

唱作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跟在台前的歌手一样,幕后制作班底一样面临着“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状况。歌手台前风光无限,但一首好歌的出炉实际与其幕后制作班底直接相关。不少优秀的歌手是正是借由金牌制作班底而成长,众所周知张亚东与天后王菲的合作可谓天衣无缝,袁惟仁为那英打造的《梦一场》和《征服》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情歌典范,还有思菘伟菘兄弟打造的孙燕姿,包小柏包小柏兄弟制作的陈小春、苏慧伦等。有了金刚钻,自然找上门来的活儿就多,多出几个“瓷器活儿”,“金牌制作”的大名就能加持,如此一来,形成良性循环。

慢慢张学友范文4

现实,太现实,遮蔽了太多太多人的面孔,这个世界变成为了虚无缥缈,人们多数彷徨,多数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一切都是伪装出来的,拨开一颗颗心,还是跳动的,还是鲜红的,还是现实的。沉浸在不现实当中的,都是被现实沉重打击过,侵蚀过,伤害过的,那些可怜的人,似乎被世界抛弃,当他们承认再也爬不起来,便走向了极端。就像喝一味中药,长痛不如短痛,与其一小口一小口地忍受其中的苦涩,倒不如大口大口地畅饮,然后可以欢喜地得到一颗缓解苦涩的加应子,这不好么,不至于被真实的苦味折磨得太过。

秋天的悲凉,离井的悲伤,海子的悲伤,不就是目击众神死亡在开满花的草原上。现实就是如此,金钱,加权利。这东西,让所有人的心都变得麻木,一个个伟大而美好的梦想就在麻木中不知向左还是向右好。所有撕心裂肺的悲伤,感性的人心,在这样现实的世界中,融铸成了冰冷坚硬的钢铁,让我,对真实的人心绝望,因为看不透一切,一切,都变成没有灵魂的躯壳,可惜了所有单纯美好的心灵,可惜不是单纯美好,陪我到最后。就像张学友那首老歌,面对现实,我也心如刀割,除非,所有人完全交出自己,用真实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要知道,虚伪,让人心疼。

所有人仿佛都在嘲笑我,嘲笑我相信那些不现实的梦,嘲笑我不着边际。他们都那么理论化,活在当下,活在现实,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慢慢接受,慢慢被灌输进麻木的针剂,然后也随波逐流,现实起来,伪装起来,幼稚可笑甚至白痴地说,是非主流起来。

慢慢张学友范文5

孩子从小由男人带大一般会有两种情况:要么是父子憩坐对酌时的沉默无语,两个人都成了男人;要么父子玩笑闲聊时的肆无忌惮,两个人都成了孩子。我和父亲应当是后者。中国人的传统是严父慈母,父亲要像铁面的包公威严的玉帝。但对于我的父亲,旁人都说,我是骑着他的脖子长大的。

那时,我还在上老爸单位里的托儿所。每天下课铃一响。一群孩子便会蹲在屋外急切地盼望着各自的父母来接。然后,大门前会出现一群还没来得及脱下工作服的家长。老爸高大的身影总会出现在人群的最前面,我一眼望见,便会飞出去,有时免不了会栽跟头。到他身边后,我会试图攀上他的肩膀,一边还说:“今天怎么这么晚?”老爸会笑着抹去我脸上的尘土,然后俯下身去,让我爬上他的脖子,再慢慢站起来。在一米八的老爸的肩上,我俯视所见的是那些由妈妈来接的小朋友投来的羡慕眼光。

在黄昏的微风中,老爸架着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给我唱费翔的歌,讲马拉多纳的球。我都听不懂,但那些时候我确实很高兴。

老爸的肩膀伴我度过了童年,老爸的自行伴我度过了幼儿园、小学。一个个清晨,一个个黄昏,老爸带我看足球,和我下棋,陪我打电动,甚至替我向妈妈隐瞒那些不及格的考试卷。那些年月,老爸更像个哥们儿、玩伴,以致于我不曾正经地叫过一声“爸爸”,只是“老爸老爸”地叫着……

母亲的因病去世使我家成了单亲家庭。记得在嚎啕大哭后,老爸对我说:“没事,我一定带好你!”

慢慢张学友范文6

在音乐上,最早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大门乐队,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喜欢“大门”的人很多。我们1980年代刚听到“摇滚乐”的时候就是《站台》那种“慢慢地等待”,蹦蹦嚓,蹦蹦嚓,你看贾樟柯电影里面那些东西都是我们当时听的,他说的就是我们那时候的年轻人。当时还有谭咏麟、达明一派、张学友的很多歌,只要速度快的都叫摇滚乐,而且有很多慢歌也改成这个样子,邓丽君的歌都能改。舞厅放的那个“踢死狗”音乐,都是这些东西。我的《走失的主人》Remix版,就是用“踢死狗”的方式做的,山寨嘛,中国有的是传统。像《正宗》这种死慢的歌都给我改了,搞一张“踢死狗”唱片出来,不就是个怀旧行为吗?

可是我听“大门”的时候,发现他们跟中国“踢死狗”的传统是背道而驰的。他们的歌都是很慢的,听听那两首长歌,《当音乐完蛋的时候》和《终结》,原来摇滚乐是可以这样做的。从内心里我比较喜欢中速的、慢的音乐,越慢越好,甚至是慢出人命的那种。《阿丝玛》、《偶像》、《大话喷子》、《皮条客》、《不孕高手》这些听起来比较快的,我也是超级紧打慢唱,唱得极其慢。还有《方法论》,是个中快的歌,音乐可能比较快,但我唱得很慢。乐评界也有人说我是说唱,像Hip-Hop,我是吸收了说唱的技巧,但是我比说唱速度慢了四倍。也就是说即使我最快的歌也都很慢,“大门”在这方面对我影响至深。听了“大门”之后,使我找到了做音乐的信心,就像一个人忽然发现,土豆原来是可以生吃的,生吃的呀。第一次听“大门”是我在上海那阵子在广播里面,有个节目,叫“来自美国的问候”,是介绍美国流行文化的。这是我无意间听到的,就像考古一样,一下发现了一个好东西。但我也不是有意去考古,就像我们家要盖房子,挖坑碰巧挖着了什么。那时大概是1990年,我连莫瑞森已经死了都不知道。莫瑞森的表达方式对我冲击特别大,他的声音那么苍老,完全是真实的流露,我想都不敢想他不到30岁就死了。对我来说,艺术是需要真实的,嗓子什么样就唱成什么样,长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韩寒长得很帅是艺术家,艾未未长个大肚子,还是艺术家,不像很多明星都是包装出来的,修图修过,修得连他妈都不认识了。现在很多男的都不像男的,女生也喜欢那种面面的男生,性格像木瓜,长得像面瓜。现在男的都化妆,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女的都很少化妆,化也是擦个粉,涂个口红什么的,很简单,而且你一看就知道她化了妆,很可爱,就是我唱过的“你雏的脸蛋儿呦”那种。

1990年代以前,我听音乐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完整听过哪个人、哪个乐队的,披头士和鲍勃・迪伦我都听过,听到的可能都是拼盘上的一两首,披头士可能听过《昨天》,鲍勃・迪伦可能是《答案在风中飘》,都是比较流行的,没多大感觉,跟摇滚乐关系也不是太大。可是一般人听到这些东西觉得不错,结果一听其他的发现上当了,没有一首歌比前面听过的好听。我第一次听到“大门”的时候恰恰不是他们最流行的歌,像《点燃我的火焰》这种,听到的就是他们那两首又臭又长的歌。这对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