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1
诗人本是没有梦的。他陶醉在自己的诗句中,诗便成了他的梦。诗人总是在诗句中感慨,在诗句中寻找那个早已在人潮中迷失的自我。于是诗变得忧郁、哀伤。后来诗说,带我去远行吧。诗人答应了,带着他的诗四处游赏。游山玩水的同时,诗人见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风景,心情也豁然开朗起来。他的诗顿时丰富多彩,五彩缤呈。现在,诗人仍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他说他在找灵感,为了他的诗,为了他的梦。诗人和他的梦,一起踏上了新的旅程,共同谱写人生的篇章。
苞蕾原是渺小的,默默无闻的。很少有人注意到她小小的身躯。即使是极少数的目光经过,也只是从她身边一扫而过,并未在她身上作任何停留。苞蕾心里突地“别”了一下,从那刻起,她便在心里藏了一个梦??她要灿烂地盛开,要让所有人为她感叹,让所有目光为她停留。可是看看现在的她,小小的身子,完全裹在新嫩的绿衣中,那样子,虽是婉约淡彩,玉一般的容貌,却也不过是众多姐妹中平凡的一个。于是她开始疯狂似地吸收营养,在其它姐妹还懵然沉睡着的时候,她已经开始一点点地长大。直到有一天,人们终于惊奇地发现,有一枝花顶着冬末春初凛冽的寒风傲然开放??那年的第一枝花。那真的是一枝独秀,主角中的主角。苞蕾和她的梦一齐盛开,开在这个略沁着寒气的初春,开在热切期盼着春夏的人们的心里。
鱼儿似乎是有些什么毛病的。哦,看他的鳍,缺了一块,游起来怪吃力的。我说,他是有那么些缺陷的。鳍的残缺让他看起来像是鱼中的小丑,同伴们总是嘲笑他,把他当作玩笑的对象。也是,他太特殊。正像人们的观点,鱼群中,不合群者,不合格。但是,不合格者,就注定碌碌无为虚度一生吗?不!鱼儿说,他要去东海看看。鱼群听了,都嗤嗤地笑他:“别傻了,这儿不过是条无名小溪,就凭你那残缺的鳍,怕是一辈子也游不到吧!”群鱼互相眨着眼睛,笑着游走了。你说鱼儿会放弃吗?当然不。是谁说“残缺美”来着?残缺不等于颓废,当梦想化为动力,纵是一座高山也挡不住他追寻梦想的脚步吧。鱼儿不停地游着??以他那不甚好看的姿势。他游过原野,游过森林,游过溪口,游过河堤,游过一年四季……清澈湛蓝的水流载着他和他的梦一起飘向远方。你问我他的梦有没有实现?我也不知道。但,他一定看到了与家乡不同的景色,那是另一种鸟语花香,另一种“海阔凭鱼跃”。
梦,是目标,是理想,是成功之道。有梦,才有决心,有动力,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你问我,我的梦是什么?告诉你,我已经想好了。我要觅一叶小舟,寻一湾碧水,载着我和我的心去远航。哦,差点忘了,还有我的梦。
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禅悟法 应用 案例
【案例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下)选有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画,然后把画面的内容描述一下。
生:一棵高大的松树,下面站着一位穿着古装的大人,和一个背着小背篓的小孩子在说着什么话,小孩子手指着层层叠叠的山峰,山峰弥漫着浓浓的云雾。
师:每一幅画都蕴含着美妙的诗章。这幅画蕴含着这样的诗章(出示课件:图画下面出现全诗内容)——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师:请同学们默读诗歌,觉得自己把诗歌的韵律感悟准确了之后,就大声地朗读出来。
生:默读。朗读。
师:哪位同学把诗歌正确、流利地朗读一下呢?
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不但正确、流利,而且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缓急断连、强弱长短等方式,表达出了自己对诗歌的独特理解。哪位同学能把画面和诗句结合起来,比较详尽地描述一下诗歌内容呢?
生:有一位诗人从家里出发,一路打听自己的好朋友。有一天,他在一棵大松树下碰到一个准备上山采药的小孩,诗人向小孩子打听自己的朋友,小孩子一听打听的是自己的师傅,就对诗人说,我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这深山,云雾缭绕, 我师傅像神仙一样地游荡,他现在到底在哪里,我也不知道。诗人望着这山峰、这云雾,知道自己找不到朋友,就返回家中了。
师:这位同学描述得很具体,也很精彩。谁能从这位同学的描述中,解释一下题目中的每一个词语呢?
生:“寻”就是“寻找”的意思;“隐者”就是“隐藏的人”;“不遇”就是“没有遇到”的意思。
生:“不遇”不能理解成“没有遇到”,要理解成“没有找到”。 “没有遇到”是没有碰着,诗人是专门去寻找的,不是去“碰”的。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真深刻。怎样理解“只在此山中”中的“只”的?
生:“只”字就是“只有”的意思,说师傅就在这山上,没有去别处,你不要到别处去寻找了。
生:这个“只”字说明这个小孩很肯定师傅的去处。
师:“只”字强调师傅唯一的居所——此山中,即告诉来访者,我师傅就在这座山里,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这个“只”字,还表达出了童子对师傅隐秘的住所和神秘的行径感到很自豪。
师:师傅就在这山里,但为什么找不到他呢?
生:因为师傅是个神仙一样的人,腾云驾雾。
生:不对,因为这里的云雾很浓,这里的山峰很多很险,这里草木茂盛,到山上是不容易找到师傅的。
师:“云深不知处”中的“深”也是一字千金,这个“深”字,道出了山的高远、草的丰茂,云的浓密。这个“深”字,是“不知处”的根本原因:层峦叠嶂的山峰被浓浓的云雾缠绕,神秘莫测,师傅飘然若仙,来去无踪,哪里能找到他呢?正因为师傅就在此山又在此山中找不到他,才显示出“隐者”之“隐”,寻者“不遇”的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然后静静地展开想象,想象出诗人与小孩的衣着、相貌、他们对话的内容、神态、语气,想象诗人听了童子的叙说之后的那种怅然失措、无可奈何的心绪。
生:闭目想象。
【案例评点】
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3
父亲有位朋友是省里乃至全国著名的画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观了他的画室“有君堂”。
画家把我引到一幅他的作品前。这是一幅墨画的竹子,可是跟我以前看到过的竹子又不同,它更多的是用一些线条与点来描画出与竹不尽相同的样子。我问道:“这竹子,怎么不像竹子?”画家笑答:“你再仔细去看看这画,去感受它。”我又看向那画卷,不禁凑上去闻闻,那淡淡的墨香混着纸香环绕在鼻,仔细端详,似乎看着像竹整体的一部分,一个小的缩影。画家这时开口了:“看出来了吗?这看似不像竹,但又的确是描画竹的感受,正是中国画的特点与真谛。”
我一听,眼睛一亮,看向画家。画家顿一顿,接着说:“中国画的真谛,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得意忘形。别认为这是个贬义词,其实,中国画追求的,正是这种得其意、忘其形的状态,与详细描绘物体形态的西洋画不同。比如这竹子,我画的正是一枝分叉上的几片竹叶在风中飞扬的样子,并没有注重它外在的形态,你当然会认为它不像竹子了。”
我豁然开朗,竹在画中飘飞的感觉仿佛印入我心灵,第一次理解了中国画之美,但好像又不完全了然。
我想,画家在起笔作画前,不一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轮廓,而可能是在画的过程中,将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画笔慢慢展现在纸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经常流连于山水间,欣赏、感慨大自然与自己的人生时,偶尔会铺纸而画,或者提笔作诗。
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脑海中又浮现出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刻我才更深地理解,这不正是一幅宁静、深远,又充满了恬淡的中国画吗?一轮明月高挂在如幕的夜空中,从松间缝隙投下点点月光,洒在岩石上流过的溪水中。溪水流动的哗哗声是这里唯一的声响,但越发静谧了。这或许只是诗人躺在屋中,仰望星空时随感而发写下的诗句,却完美地构成了一幅引人遐想的中国画。
从古至今,这种诗情画意的感悟从未消失,反而是在不断地升华。人生如画,有外在的形态,即跃然纸上的画;也有内在的灵魂,即画外所蕴涵的情感。一个人一生的事业或许辉煌,或许黯淡;他的外表或许华丽,或许朴素;他所拥有的财富或许多、或许少。可在最后,就像一片叶子,生长过、绿过、红过,最终还是枯黄,尽管试图打着转与命运抗衡,可还是轻轻地落在了树根的旁边,一生浮华殆尽。而真正留在心中的,是对人生的品读与感悟,对世界的解读与看透。
思绪飘飞,缓缓间抬头,又看到了那幅墨竹画。我心头涌上一丝莫名的感动,不禁又凑近了画卷,深吸一口气,还是那淡淡的墨香与纸香,其间仿佛有一丝竹子的清香和画家历经世事的尘土味。我沉醉在这种感动间,徐久,睁开眼睛,手再一次抚摸那薄薄的画纸,可在我感觉,那厚度,如天地间一般深远。
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4
不知什么时候,船就启航了,恋恋不舍的岸,在你的视野里开始蠕动起来,很慢很慢,慢得让你几乎察觉不出;如影随形,凤尾竹一直依偎着无声的岸,她袅娜的发丝非常美丽,酿自唐朝的诗句,也在此时跳出了你的记忆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水是那么的清澈,可以看见水草在水底幽幽地飘,因为相望的两岸如此的亲近,形成了水域的不阔,你会觉得行驶的船,水吃得浅,像是贴着水面滑行,看着排成长龙的游船,一艘接着一艘,沿江逆水而行,你会在水的影子里,山的弧光里,瞅见如梦似幻的风景。如果,灵魂可以出窍,云端里的另一双眼,就会看见这样一幕情景:一条绿色的绸缎,不知被天宫的哪位仙女遗失,飘落在了这片神奇的山谷,逶迤百里,于是,一幅幅自然写意的山水画,秀成百里画廊。
哦,漓江!
被她的柔情拥抱着,你仿佛走进了画中、走进了诗里。明净如洗的天空,让你的心格外敞亮。山,是被诗化了的,妩媚得如花似玉;水,是被诗化了的,妖娆得如痴如醉;甚至,连江中的竹筏,也是被诗化了的,点缀成景致中恰到好处的一叶。而在江面上飞来飞去的鸿雁,则像是一群白色的精灵,不用诗化,它们把最为动人的姿势,留在了漓江的记忆里,留在了青山绿水之间。
女儿的笑靥,成了我镜头里最鲜艳夺目的内容;有了漓江含情脉脉地流淌,女儿的清纯,变得更加水灵;有了画山形神兼备的矗立,青春的光彩,显得更加神采飞扬。
此时,语言显得多余,眼睛捕捉的,是可以陶冶性情的山水;镜头捕捉的,是可以被复制和欣赏的瞬间;心灵捕捉的,是可以荡涤世俗的天籁。喜欢国画的你,想象中,走进了漓江的写意:山朦胧,水朦胧,水天一色,泼墨如梦;淡的是风,浓的是情;什么在动?是舟,是雁,是竹……
自然的走向,总是有其不可阻挡的美;水的魅力,造就了叹为观止的神奇。秀外慧中的漓江,像一位天生丽质的美女,她的平静和柔顺,令人魂不守舍;她的清秀和雅典,让人流连忘返。
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5
美丽的库尔德宁像一颗熠熠闪光的青色宝石,镶嵌在祖国的新疆伊犁地区,那郁郁葱葱的松林,那天山上纯洁的雪水,那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那善良淳朴的人们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我幸运能生长在这风景如画的伊犁,能品味到这大自然的美妙,能亲身体会到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景。
早上,天刚下过蒙蒙的细雨,我们乘车来到库尔德宁刚下车,一股清新自然的空气,把我们笼罩住了。正前方是一尊蒙古骑士雕像。他的身上体现出一种首领的气魄再往前走些,一条由清澈的天山雪水汇成的小河呈现在我的眼眸,在河面上,横跨着一座摇摇晃晃的木板桥,像一条古色古香的腰带束在河面上。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穿过木板桥。走着走着,眼前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它不像泰山那样高耸入云,令人后怕,,但却有一种恬静的美感。顺着林荫小路,我们准备爬上山去顺便锻炼一下身体。爬到半山腰时,就像置身于林海中一样,太阳不时地从云层中探出脑袋来,对我们露出甜蜜的微笑。树下是芳草如茵的草坪,草坪上零零星星地点缀着五颜六色的小花。远远看去,就像是缀着彩色图案的绿缎子。把生机勃勃的树林装扮得更美丽。我们爬上了山顶,用望远镜把库尔德宁的风景尽收眼底,披着清晨金色的阳光,看山下的人都跟针尖一样大,我们欣赏了一会儿,觉得有点冷,又顺着小路回到了蒙古包,大人们盘腿坐在蒙古包里吃饭,我跑到河边,踩着鹅卵石,轻轻地撩起水,洗了一下脸,人顿时清爽多了。
我拿起一块石头砸向水中,水面上泛起了一道道水纹。不知不觉,夕阳西下了,太阳把柔和的光照到水面上。顷刻间,水边的树啊、花啊,都倒映在水中。那美丽的景色随着波纹不停的抖动着。这时,我不由的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踏上了归途。虽然我们离开了库尔德宁,但这里的景色将永远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留在我心中。
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6
古诗文教学中应如何真正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呢?我在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中作了如下的尝试探究。
一、知人论世,在作品背景处激情
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而大多数诗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这制约着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与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生学习诗词作知识、情感的铺垫。
我在上《示儿》一诗时,首先复习引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铺垫全文基调,很自然地将陆游的诗句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于作者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
接着我饱含深情地说:这一盼就是六十五年,诗人陆游在日夜盼望着宋王朝的军队能早日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他等啊,盼啊,盼了一年又一年,他都八十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发出了内心的悲叹。(出示《诉衷情》)
题解: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这时诗人已退居故乡山阴。但他一日也没忘记抗敌前线,报国信念至死不衰,愈老弥坚。引领学生诵读,大致理解诗意后,老师接读: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转眼又是六年过去了,诗人已八十六岁了,临终之时,还没有看到祖国统一的他挥笔写下了最了不起的遗嘱 :《示儿》。史实材料的补充让学生豁然开朗,学生也在不觉中入境,切身感受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巧用“诵读”,在深化体验中抒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涵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只有让学生反复地读,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起始阶段的自由读;深入学习阶段的读中悟情;学完全诗后的抒情朗读,等等。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用热情奔放的音调给学生范读,充分表现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感染,激起浓厚的情趣。再如教学林升的《题临安邸》,诗中“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问句,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后,我就设置这样的情境: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问一问。学生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假如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现在就站在你面前,请你再问一问。学生更加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在体验角色有情朗读中,学生会渐渐地产生对终日只知游山玩水、欢歌曼舞、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及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的同情。
三、读写结合,在想象写话中融情
当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被诗中的情景所吸引、陶醉、沉浸之时,老师在结课延伸时对课文主旨的升华拓展和写话,也可谓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教学《山行》一文后,一孩子问:“那山上的枫叶真的有那么美吗?能让作者那么流连忘返?”这可是给学生练笔的好机会,我灵机一动,说:“你们觉得秋天的山林,是怎样的美呢?试着写写看。”
孩子写作的热情被激起,创作的欲望被点燃了:听,一路上,鸟儿“叽叽喳喳”,那交响乐不禁使人陶醉;看,那火一般的枫叶,织成了一片绚丽的朝霞……短短28字的诗句就这样在孩子们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四、适度“拓展”,在提升内涵中升情
在古诗教学中,我竭力做到用活教材: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适度地拓展阅读,使教学内容丰满充实。例如《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托物言志诗的代表作。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如何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梅”的冰清玉洁,“梅”的高洁品质,奠定了她所代表的“梅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梅花”的文化内涵如此之深,范围如此之广,何不带学生以一首带动多首,走近梅文化,走进梅的世界呢?因此,我确定了“吟诗咏梅”这一教学的主题,课始,在欣赏了一组梅花图片后,我展示了一组咏梅的古诗词名句,以此来体现梅之高洁品性的多方面内涵,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领悟梅之精神,再由物及人,以创设情境追问的方式一次次地引读本诗的中心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使学生入情入境。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课后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及故事,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