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优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创新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创新的优势

技术创新的优势范文1

1.1石油工程的特点决定技术的创新

石油工程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进行技术和技术创新才能保持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掌握先进的石油工程技术,并且具有一定的优势,才是石油工程获得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只有在市场上保持领先,才能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

1.2我国石油工程发展现状,需要技术的创新

我国加入了WTO之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际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使我国的石油工程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想要石油工程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其发展战略就要进行全面部署,而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1.3技术因素的重要作用要求进行技术

创新只有技术进行创新,产品的成本以及产品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同时也是石油工程在市场中一直持续发展的重要武器。

2.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现状

2.1对石油工程技术

创新不够重视为了片面的得到石油工程更高的利益,石油企业的责任人对于技术的创新层面根本不予重视,反而只注重销售和生产。即使进行了技术的创新,对于创新这一块的管理也不完善,大多数责任人只是进行部分管理,严重影响技术创新的进程。也由于管理不完善,导致人员的大量流失,对石油工程造成了影响。

2.2缺乏对科技资源的整合

加大了人才的矛盾首先,石油工程由于仍然受到原先经济制度的制约,使其技术资源被重复使用和封闭使用,这样就降低了生产效率,阻碍了技术的创新与提高。其次,在技术的创新方面,人才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并且严重缺乏中层次的技术人才,在研究、创新过程中缺少创新性与综合性。

2.3石油企业在创新投入不足

目前国内很多的石油工程中的设备都不是最先进的,技术创新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另外由于自主知识产权非常少,很多高校科研出来的成果都不能良好的转化。不能转化高科成果,又没有自己的研究平台,再加上与高科院之间基本没有经验交流,无疑给石油工程技术创新雪上加霜。

3.石油工程技术创新措施

3.1提高技术创新投入

对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投入,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投入,还有资金投入以及政策的扶持。首先,要完善技术创新的投入体系,从管理到保障,都要大力的配合和支持,使所投入的部分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发挥最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做好风险管理,丰富融资的形式,使风险降到最低,做好科技创新。

3.2完善技术创新体制完善

技术创新的管理体制,确保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保持稳定。首先先调查并掌握企业内部各因素。例如内部组织结构,工程技术的水平和人员配置。根据调查结果来确定技术创新的侧重点,制定晚上的核心技术策划,一步一步进行技术创新。

3.3建立技术团队实现

技术的创新,必须众多的技术人员不断投入人力、物力,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过关。在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团队的同时,还要结合市场的走势,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培训技术方面的知识,还要加强受培训者的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致力于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

3.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是一个企业是否具有高工作效率、是否能发挥强大能力的关键。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每一个岗位的人员分配做到最大合理化。通过对每个员工的学历、技能、经验以及个人特征的调查,对他们进行合理分配。只有将每个员工都分配到最适合的岗位,才能将他们的工作能力发挥到最大。尤其是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其人员的配置一定要做到合理化,并且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4.结语

技术创新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 数据包络分析

1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技术创新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它是一种技术范畴的活动,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新技术产业化,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并进行二次开发;同时,它也是一种经济行为,要求突出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强调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通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 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

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是指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目前的技术条件,根据技术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效益的重要属性定义技术创新的方法;或者说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目前的技术条件,找出一种现有的、具有潜在优势的技术进行创新或者直接应用技术手段开发出一项能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的新技术。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有多层意思,每层意思实际上就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的一个角度,而这多层意思之间、多角度之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是相通的。

(1)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就是指企业要确定自己的技术水平,了解准备通过技术创新要满足顾客哪些方面的特殊需求和偏好,给顾客带来哪些方面的特殊利益和价值。这些特殊需求和偏好是顾客所追求和重视的,只要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能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那就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效益。

(2)与普通的市场定位一样,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也是特色定位,是指企业的技术创新或者技术创新的成果要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只有具有特色的技术创新,才能使技术创新的成果独具一格,技术创新扩散才有更大的价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生产的产品才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3)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也是一种竞争优势的定位,是指企业根据目前的技术条件,确定准备在哪些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可以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并且使技术创新的成果优于竞争对手。市场竞争无处不在,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胜人之处。根据麦克尔·波特的理论,竞争优势就是为顾客创造超额价值的能力,谁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为顾客创造超过竞争者的价值,谁就能赢得顾客。

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与产品定位的重要区别是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是对企业实现产品生产的技术进行定位,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产品的差异性,使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在市场上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而产品定位是直接对企业的终端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优势进行定位。产品定位是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的前提和基础,产品定位反映的是市场需求,它为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指引了方向;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是产品定位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保证和重要手段,只有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准确,才能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没有偏离方向,才能使企业的产品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3 基于DEA的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有效性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DEA主要用来评价相同类型部门或单位(称为决策单元)中各成员之间的相对有效性,因而这种方法也称为DEA有效。DEA作为一种有效性评价方法,20多年来,一直为广大理论和应用工作者所瞩目,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应用上已广泛深入到各个领域。DEA方法的优点:①DEA是由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的权重作为变量,模型采用最优化方法来内定权重,从而避免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所带来的主观性。②假定每个输入都关联到一个或多个输出,而且输出输入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关系,使用DEA方法不必确定这种关系的显示表达式。③在处理经济学生产函数与规模经济的问题上,DEA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DEA在其出现后的20多年中,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研究出多种DEA模型,CR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DEA模型。

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要素可分解为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经济效益和产品竞争力等。企业研发投入是评价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准确市场定位的前提是要求有必要的研发投入,包括人力投入、资金投入、时间投入等。只有这些研发投入的存在,才有可能为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有重要的关系。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技术方面不断创新的能力,也就是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的能力。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必须以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依据,技术创新能力制约着市场定位能力。如果创新能力不强,即使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做的再好,也是徒劳无功。只有与创新能力相适应的市场定位,才具有实际意义。创新经济效益和产品竞争力这两个指标是对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有效性的检验。只有技术创新能为企业带来很多创新经济效益,技术创新的产品在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才能说明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做得成功,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有效。

本文为了方便使用DEA模型,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部分:一是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投入指标,包括企业研发投入和企业创新能力;二是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产出指标,包括创新经济效益和产品竞争力。本文通过8个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省市,来评价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的重要性,这8个省市有沿海发达地区的上海、广东、江苏、浙江,也有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以及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宁夏、新疆,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具体数据如表1,这些数据选自《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是权威专家对中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分。

运用CR模型建立线性规划,采用单纯型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计算结果见表2。

根据计算结果可知,第一、四、五、七决策单元目标函数值Z等于1,是DEA有效;第二、三、六、八决策单元目标函数值Z小于1,非DEA有效。由此可知,上海、新疆、广东、浙江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相对有效,说明上海、新疆、广东、浙江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方面做的较好,值得其它省市的企业学习和借鉴。而湖北和湖南两省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有效性相对较差,例如湖北省企业研发投入的分值为33.85,而产品竞争力的分值仅为4.83,创新经济效益的分值也只是24.4,相对于其它省市的企业而言还是比较低的,投入与产出是很不平衡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不仅与投入有关,更重要的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问题、平衡问题。新疆的企业的投入能力不是很强(企业研发投入的分值22.10,企业创新能力分值13.64),但是他们能够在现有的投入能力基础上提高投入利用率,这样就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 结论

通过以上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创新是一种能够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正确做出创新决策并有效加以实施和成功引入市场的能力,它是企业生存、发展、盈利的关键。而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只有将市场定位做得准确,企业的技术创新才不会偏离市场需求的方向,企业的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只有将技术创新与市场相结合,才能实现技术创新的真正价值。在对技术创新进行市场定位时,我们必须同时注意到市场的情况是变幻莫测,难以琢磨的。企业只有不断地挖掘市场机会,不断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并有效地实施营销策略,这样才能最终占领市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 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 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译. 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技术创新的优势范文3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技术创新 优势 发展 交通运输

从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里程,截至目前,已建成时速超过200千米的高速铁路8400余千米,可见,无论是高速铁路的时速、还是高速铁路的通车里程均有了大踏步前进。我国高速铁路领域建设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技术创新,高速铁路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结合高速铁路技术革新的历程,首先介绍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现况,接着论述技术创新的各项优势。

1 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现状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高速铁路的融资来源匮乏,财政投入相对较少,票价多年未见改变,因此,高速铁路的发展举步维艰,甚至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90年代中期后,在国家的大力关怀和扶持下,高速铁路的建设规模及速度不断加快,发展相当迅猛。同时,随着技术改造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政府着力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推行新型引进战略,将研发所需经费纳入引进资金范畴中,在增强企业研发水平的同时,构筑起了当代领先的高速列车生产基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速列车品牌道路。

高速铁路行业飞速发展的根源在于成功构建起一套完备的、成熟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政府引领下的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主体——企业的研发进程。该体系的提出,为高速列车的研发和投入使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指导作用,它依托大系统动力学原理,将高速列车与接触网、周边密集的大气环境和轨道线相整合,开展模拟化仿真,用于明确高速列车同全部相应系统的动态关联,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集全局优化和仿真计算于一体的高速列车系统,在对该系统建立模型时,努力破除传统软件对建模自由度所带来的诸多局限,实现了列车系统的仿真计算。这些研究成果的问世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夯实了牢靠的科学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有助于与我国高速铁路理论所要求的各项技术规范相吻合。由此可见,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带来了高速铁路行业的迅猛发展。

2 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优势

2.1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的技术要求较高

主要表现在输送能力强,高速度,高舒适度,高安全性。强大的输送能力是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重要优势,就当前来看,我国高速铁路几乎全都达到行车时长相隔4分钟及其以下的目标,在当今高速铁路技术中居于绝对领先地位;衡量高速铁路技术创新水平的最显著标志便是速度,我国研发的京沪高铁,在试运行中打破了时速最高纪录,达486km/h,在世界范围内的高速铁路运行史上前所未有;为提升旅客乘车的便捷化,经过科学调整,我国高速列车的运行更趋于规律性,高速铁路的站台依照车次固定,并且列车车厢的装饰力求精美,生活、工作设施一应俱全,座位舒适宽敞,便于行走,运行十分稳定,我国高速列车在生产中均保证隔音、减震的高效果,使旅客体会到舒适感;高速铁路因处于全封闭环境下自动运行,又具备一整套相对健全的安全防护系统,所以,其安全程度堪称最高,在我国高速铁路问世的数十年里,从未出现过重特大行车事故,事故致死率几乎为零,在世界上的安全性能属罕见。

2.2 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工程已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目前,我国已总体掌握路基形变、沉降管理技术,高速道岔及无砟轨道的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不论是高速桥梁的修建水平,还是高速加长隧道的开发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另外,500米长钢轨焊接仪器及铺设机组研发完成,高速铁路工程的各项基础设施规范体系已完全形成。

200km/h高速动车组技术已日臻成熟,我国已建造了200km/h的动车组研发平台、技术规划和创新检验平台,最高速度达350km/h的CRH3型列车已在京津客运专线通过运营,标志着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建造成功,高速动车组技术在吸收和创新中已赶超世界水平。

2.3 我国高速铁路呈现网络化发展的趋势

从长远来看,依据国家铁路网的具体规划,要建成一个庞大的、多功能的高速铁路网络,覆盖全国九成以上的人口,连接全部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高速铁路的网络化发展必将为技术的进一步改造和创新提供原动力,成为绿色交通的中坚力量。伴随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高速铁路网络所产生的新型客运市场将在国际上首屈一指,进而为我国高速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赢得世界市场的主动权。

2.4 高速铁路的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发展势头强

高速列车国家级技术创新体系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和更新,轨道交通实验室已启用,新研发的多功能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并在京津、武广等高速线路上展开精确可靠的追踪试验,累计了大量的实测信息数据,为今后高速列车的全过程、全寿命的探析创造了成熟的技术条件。国家级实验室的创建势必成为新的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同时,我国高速列车的运距之长也为国际罕见,为高速铁路的发展积蓄了强劲的力量。

2.5 我国所采用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超越国际水平

我国建设一流的、发达的高速铁路,离不开一流的技术设备。在建设高速铁路时,技术设备不单要求在技术上具备前沿性,而且更加经济、可靠和适用。另外,在高速铁路运营中要确保高效益、高密度、高正点率,还有赖于高度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信息化的大幅运用是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超越世界水平的关键。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为此,要进一步树立技术创新的强大信念,敢于正视技术研究过程中的缺陷和漏洞,尽快纠正偏差,充分发挥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各项优势,进而为我国高速铁路事业的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沈志云.论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优势[J].科学通报,2012(8).

[2]赵振辉,秦四平.试论中国发展高速铁路的必然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7).

[3]冯晓芳.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与展望[J].科技资讯,2013(1).

技术创新的优势范文4

[关键词]集群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创新行为职能;外包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041-03

[作者简介]应 欢,华中科技大学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湖北 武汉 430074)

牛函娟,咸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与档案管理。(陕西 咸阳 712000)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对多学科交叉技术和知识的依赖,以及有限资源的快速流动,决定了企业必须与其他组织合作以便交换和获得各种知识、信息以及其他资源,一方面,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技术创新链的某一或某些环节上,另一方面,在其他技术创新环节上依赖于外部组织掌握和控制的资源,从而引起技术创新职能在企业间重新分配组合。Hippel(1988)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行为并非主要由产品制造商完成,而是在生产价值链中担任相应职能的企业承担创新源泉的角色(functional sources)。外包(Outsourcing)作为企业扩大资源利用范围的一种形式,为企业以有限专用资源担任创新源提供了途径,在节约开发成本和降低开发风险的同时加速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

集群是一个特殊地域内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集中,具有产业发展的结构安排以及地域内实体间的联系机制,不仅包含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而且纵向拓展到下游顾客,以及横向拓展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和在产业内部通过技能、技术投入相关的企业。随着成熟产业的需求较小变动和全球激烈的竞争,供应链对集群内企业提供的整合意向强烈表现出来(黎继子等,2005)。集群供应链的地域――盟约型关系结构(周永红,2006),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和存在方式之一,为企业技术创新的职能化分布和外包创造了其他组织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职能化外包

埃里克・冯・希普尔关于创新职能源的研究结论表明,创新者的利润期望和企业技术创新职能角色转化的困难是影响产业价值链企业技术创新职能化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

1.创新者的期望利润决定技术创新职能源的提供者。每个企业都希望创新费用最小,而从创新中得到的创新收入最大。资料表明,在几个企业中,只有那些期望从某类创新中获取最可观利润的企业会比其他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并最终将其他企业赶出市场(Hippel,1988)。由于不同企业对一个创新机会拥有不同的职能联系,从而会形成不同的创新利润期望。企业面对的创新机会越大,就会形成越高的创新利润期望,也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逐创新。创新职能源的出现,揭示了产业价值链的不同职能位置与同一个技术创新机会的联系差异化,造成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不愿意逾越的障碍。

2.角色转化困难提高了企业追求技术创新的门槛。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具有典型的专有资产的特征,一旦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打算转换自己的角色,则意味着对各项专有资源的重新投入。一方面,面临由于知识的粘性(knowledge stickiness)存在阻碍技术创新隐性知识转移的困境,另一方面,面临专有资产投入昂贵的风险。对于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隐性知识常常被视为专有资产并被作为商业秘密而加以保护,当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隐性知识不能在内部获得时,企业只能自己开发或通过同其他专家交谈的方式以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由于个体和组织的学习能力不同,以及知识粘性的存在,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人员从外部成功获得知识的门槛,即使有机会获得竞争对手掌握的隐性知识,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掌握,而需要一定的条件。对于昂贵的专有资产投入,则构成了企业重新建立一套新的基础设施以适应新的职能角色的前提条件。

3.较高的期望利润追求和角色转换产生的高投入,揭示了某些行业的企业将技术创新活动外包的可能性。一旦企业认识或了解一项技术创新或某一创新组成部分以较低成本由具有某一职能的企业提供时,追求技术创新的企业就必然通过外包的方式从创新源那里获得希望得到的技术或知识,同时也因此相应减少企业自身对本项新技术或新知识的研究开发投资。这样虽然可以由于获取成本的降低获得良好的短期回报,但是势必损害企业在某一方面的技术能力的积累,特别是某些技术诀窍必须通过研究开发的过程才能学会。因此,技术创新活动外包可能使企业对外部组织的依赖程度日益扩大,久而久之可能失去对某一技术的开发能力,甚至是吸收能力。为了避免外包可能产生的这种消极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外包需要企业创造合作开发的形式并积极参与。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合作方式的技术创新活动外包,能够同时满足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研究开发的要求,并且积极寻求各种组织形式,从而实现这种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外包。

二、集群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行为

集群供应链使得企业处于大量组织实体密切相互接触和交往的网络结构中,一项技术创新项目随时可能因为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或终止,企业单独从事并成功实现一次商业化的新产品/服务、新工艺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即企业不可能实施一次技术创新中包含的所有行为,而只能承担其中一部分。由于每一次技术创新可能由不同的职能源发起,而且不同的企业在创新经历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因此,集群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表现为企业在不同的技术创新经历中从事的与技术创新项目完成有关的活动,可能是直接构成技术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的直接行为,也可能是间接促进项目完成的间接行为。

对于直接行为,根据Utterback(1971)经典的三阶段模型,具体为:①新思想产生――来源于知识的碰撞(魏江,2002)――由理论学习、用中学、干中学以及补充性技术发展(Nieto,2003)获得,因此,思想产生可以具体描述为技术创新人员或组织的学习行为。②问题解决或发展,即通过某种方式重新组合原材料和力量(熊比特,1990)导致新产品/服务的出现或新工艺的应用,可能是采用不同质量的劳动对象,或使用不同水平的劳动工具(包括技术手段),或雇用不同技能的劳动者。因此,该阶段创新行为存在于调整劳动对象、采纳高水平劳动工具或雇用高技能人员方面。③实施和扩散,包括新产品生产和市场投入,例如营销、分销和零售行为,集群供应链企业通常将这一部分行为委托于价值链合作伙伴完成。

对于间接行为,可能产生于与技术创新高度相关的组织结构创新和人员创新(Knight,1967),包括变更工作分配、构建权力关系、沟通体系或奖励系统,人员流动以及调整组织中人员的行为和信仰;也可能产生于受限的历史性条件、具有路径依赖性的企业制度和文化形成过程(Strambach,2002),包括规章制度变化以及企业资源的积累。由于地域集聚性,企业与其他组织包括政府和公共事务机构之间存在密切接触,其创新行为外部其他合作者影响将更加深刻和频繁,例如外部知识和技术应用程度(Kumaresan and Miyazaki,2000)或者合作关系的密切和友好程度,都可能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进程。

三、集群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外包优势

从集群供应链产生和存在的环境和条件来看,集群供应链同时汲取了集群和供应链各自具有的优点,并且因为其自身形成的地域――盟约关系结构弥补了集群、供应链的不足之处。正是基于这种双重属性的存在,集群供应链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职能化外包提供了其他组织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对于市场交易和层级组织来说,集群供应链具有交易效率提高和技术创新投资增加的双重效应,毫无疑问推动了集群供应链企业对技术创新行为的追求。地理位置上的彼此邻近和集聚,使得集群供应链企业具有相似的产业特征、文化特征、制度特征,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专业化投入、技术溢出和相似价值观的共享。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来说,共享加速了创新行为的趋同性,表现为直接创新行为的互动进行,以及间接创新行为整合费用的降低。这是因为,集群内部存储的产业技术和人员降低了集群供应链企业直接的包括时间的和空间的学习障碍,并且学习过程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呈现出快速响应的动态特点;另外,相似的文化和制度特征,奠定了集群供应链企业在合作创新中支付较小费用协调彼此人员和组织的间接创新行为。

由于合作式技术创新外包,技术创新分工不断深化,并以创新职能分工形式出现。集群供应链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具有供应、生产、分销等显著不同的职能位置,在供应链中产生一种职能分工经济。职能分工经济产生于组织在特定职能活动中的知识和技术积累,可以通过职能分工节省重复的学习费用(陈松,冯国安,2005)。采用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和非核心技术开发外包与合作伙伴相结合的方式,成员企业将由于供应链盟约因素,从寻求技术创新整体最优解的立场出发采取积极的创新行为,同时提高企业以至整个供应链获取和积累技术与知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集群供应链企业以不同职能身份参与新产品/服务或新技术开发,无论从参与创新的过程还是结果来看,都表现为一种促进企业持续创新的成本、风险和利益分享的机制。这是因为,集群供应链提供了特定的产业生产背景,同时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稳定的信任关系,为他们彼此共享和利用技术和知识奠定了基础,从而避免了组织在技术创新中重复学习的需要,也由此存在职能分工能够节约重复学习费用的情况。

此外,集群供应链企业围绕同一产业或紧密相关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成员企业之间物流转移本地化,不仅可以避免由于远距离产生的交易费用和物流成本过高问题,而且能够保证各企业和各产业群之间实现紧密连接(伍琴等,2005)。这是因为在产业集群运作中形成供应链规划和管理理念,能够避免无序竞争,加强专业化分工。同时,由于一个集群内处于相同产业价值链职能位置的技术研发型企业、生产制造型企业和销售型企业数量比较多,可能存在一条或多条供应链在一定空间的局部集中。各个供应链内部上下游企业不仅相互合作,而且不同供应链中位于相同链节位置上的这些企业,由于竞争关系他们之间存在跨链交叉创新行为的协调问题。

四、小结

集群供应链集聚而有序的企业生存环境,为现代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职能化外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使得集群供应链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出优于其他的条件。尽管如此,集群供应链在企业技术创新职能外包方面的优势,常常受到供应链网络的能力不同、供应链整体利益与企业个体利益冲突、机会主义存在等问题的制约(朱燕君,2004)。而对集群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则有助于解决由于集群资源自我演化产生的上述问题,从而提高集群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von Hippel,E.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J]. McKin-sey Quarterly,1988,1:72-80.

[2]黎继子,刘春玲,蔡根女.集群式供应链与物流逆向化分析――以东莞IT产业为例[J].科研管理,2005,(4).

[3]周永红.集群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协调框架及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4]Utterback.J.M.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in the fir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1,14(1):75-88.

[5]魏江.组织技术存量激活过程和机理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2,(3).

[6]Nieto,M. From R&D management to knowledge man-agement:an overview of studies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3,70:135-161.

[7]约瑟夫・熊比特,著.何畏,易家详,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0.

[8]Knight,K.E.A descriptive model of the intra-firmin-novation process[J].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67,23:478-

496.

[9]Strambach,S. Change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New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Competitive Cities-The Case of Stuttgart European[J]. Planning Studies,2002,10(2):215-231.

[10]Kumaresan,N.,& Miyazaki,K. "Integrated Tech-nologies as Spillover Infrastructures"--Understanding the Hidden Dynamics of Knowledge Distribution in an Innovation Syste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6(1):25-51.

[11]陈松,冯国安.技术创新中的职能分工[J].科研管理,2005,(1).

技术创新的优势范文5

按照波特的理论[1],产业竞争优势是指一国的特定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创造出比其它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它可以直接表现为该国的产品价格低于或质量优于其它国家的同类产品。产业竞争优势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较强的产业竞争力表现出来,集中体现了企业竞争优势和代表了国家竞争优势。

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科技创新、产业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作者曾构建了产业竞争优势评价模型[2],对中国医药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演化阶段进行了实证分析;黄文青[3]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赵玉林,周珊珊等[4]基于新钻石模型对武汉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评价;王家庭[5]基于中国30省区的数据对科技创新、空间溢出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张赛飞,邓强等[6]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则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为研究视角,分析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一)从绝对指标上看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

1.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整体表现。

从1995-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及出口额等总量指标都逐步提高,分别从1995年的965.36亿元、937.09亿元、53.55万人和528.41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3 576.3亿元、23 227.6亿元、361.49万人和14 265.7亿元,增幅达20倍之多[7],这也反映了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在逐步形成和提升。见图1。

图1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表现

注: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1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里面没有1996年和1997年的出口额数据

另一方面,1995-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业人员、主营业务收入、企业数和出口额不仅绝对数量在增长,而且其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位居首位。其中,出口额更是一直占全国总出口额的1/3以上,当年价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几乎也是一直占全国的1/4以上。因此,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具有绝对竞争优势,而且主要是规模优势。见图2。

图2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

2.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的表现。

从当年价总产值和出货值两个方面分析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五大细分行业,即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广东省及全国的发展情况。从当年价总产值看,1995-2011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1995年和1999年甚至超过了70%,因此,相对于其他四个高技术行业而言,其具有绝对的优势。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其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也在30%以上,2003年超过了40%,因此,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广东省也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相反,1995年至2011年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广东省的优势并不明显,特别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其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0.5%,另外,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占广东省的比重也不超过5%。见图3。

图3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5大细分行业总产值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比重

从出口额的角度同样可以看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中具有绝对优势,两者之和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95%以上;而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1995-2011年三者比重加起来不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5%,具有相对劣势。见图4。

图4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5大细分行业出口额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比重

(二)从相对指标上看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

为了更全面了解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情况,下面再从出口竞争力指数这个相对指标的角度进一步分析。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竞争能力的大小揭示了该产品所处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这里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on,TC)来衡量。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从产品的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产品竞争力的变化。

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公式为:

式中:TC为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Ve为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值;Vi为高技术产业的进口值。

通常,TC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在±l之间。当其值大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越强;小于0时,说明竞争力弱,指数越趋近于-1,其竞争力越弱。若TC≥0.8,则该产品具有很强竞争力;若0.5≤TC<0.8,则该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若0≤TC<0.5,则具有强竞争力;若TC=0,则该产品具有一般竞争力;若-0.5≤TC<0,则该产品具有低竞争力;-0.8

由于数据有限,本文只测算了2002-1010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见表1。

由表1可见,广东省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只有2002年小于0,其余年份均是介于0和0.5之间,说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具有强出口竞争力。

另外,与其他省级区域对比可以看出,福建、江苏、天津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略强于广东省,福建省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最强。

二、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现状

科技创新就是基于科技的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它是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其越来越成为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增速明显

为促进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广东省经济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广东省不断提高对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力度。广东省R&D经费内部支出在1995年只有1.735 3亿元,而在2001年超过了50亿元,20 05年超过了100亿元,2008年超过了200亿元,2011年则达到了将近481亿元。同时,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投入的新产品开发经费也是大幅度提高,由1995年的2.9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81.28亿元[7]。

相对而言,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也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是很大。而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分别为4.33亿元和1.21亿元,远低于2007年的22.54亿元和2.23亿元[7]。见图5。

图5 1995年至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情况

(二)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产出成绩斐然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在2011年分别达到39 338项和45 172项,达到历史最高值。

同样,近几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出口额也得到大幅度提升。2011年的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出口额分别达到7 408.07亿元和4 283.09亿元,也创下历史记录。见图6。

图6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项科技产出指标

三、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的测度

通过前述分析可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都得到极大提升,但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科技创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测度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科技已成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劳动力和资本这两大传统要素。同样,本文认为科技创新在广东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过程中是内生变量,因此在建立模型时把其作为单独的变量考虑进去。

用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为解释变量,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取1995-2011年之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OLS法)进行回归分析。由于对各时间序列取对数后不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对经济时间序列取对数后可以避免模型的异方差,因此对指标的原始数据都取其自然对数,建立双对数函数模型进行计量检验:

ln Y=c=a ln X(2)

式中:Y为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X为被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a=d(ln Y)/d(ln X) ,即为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提升所作的贡献。运用Eviews 7.0经济计量软件进行计算,得到回归模型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增长与其竞争优势的提升正相关。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每提高1%,就可以促使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升0.661 7%。

(二)科技创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竞争优势的测度

采取上述同样的方法和模型,分析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

以Y表示被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总产值的增加;ci表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的常数;ai表示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竞争优势的贡献度;Xi表示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的R&D经费内部支出,建立双对数模型

式中:i=1,2,…,4。i=1时代表广东省医药制造业,i=2时代表广东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i=3时代表广东省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i=4时代表广东省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由于1995-2011年广东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数据不全,无法进行回归分析。所以,在此就不再计算科技创新对广东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贡献度。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加大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

从上述分析可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增长与其竞争优势的提升呈正相关。虽然近些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总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其研发投入强度却不到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因此应不断提高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其竞争优势。

第二,提高研发投入产出水平,加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近些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出现下滑,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更多地用于了先进设备的引进,而这是不利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因此应加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工作。同时,也要加强研发投入经费的管理,提高发明专利授权数,因为这是研发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志。2009-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发明专利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分别是68.06%、72.77%和65.99%,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因此要继续保持这种优势,合理支配研发投入经费。

第三,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

虽然广东省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大省,拥有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拥有华为、中兴和腾讯等一大批创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但是其众多关键的技术和产品仍主要靠进口解决。在全球家电制造产业链上,广东省的家电产品也一直在中低端徘徊。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重点发展规模超千亿元的软件、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群。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极具产业包容性的智能家电,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6] 波特 迈克尔.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768.

[2] 张倩男.中国医药制造业竞争优势演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6):4348.

[3] 黄文青.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2941.

[4] 赵玉林,周珊珊,张倩男. 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8100.

[5] 王家庭.科技创新、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30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11):4954.

技术创新的优势范文6

关键词:石油;勘探;应用;创新

石油不同于其他能源,它把持着每个国家发展的经济命脉,影响着各国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谁掌握了石油,是就掌握了社会经济命脉,由此可见石油的重要性。

一、我国石油地质勘探面临的问题

(一)严重依赖国际能源市场。目前我国经济正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石油及其相关资源。我国的石油生产无法满足现在社会发展的要求,只能从国外大量进口石油资源,这不但造成了经济上的大量投入,还会因对国外石油资源依赖较强而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军事以及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石油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石油市场机制不够完善,自我调控能力比较差, 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发展缺乏科学的预见性,造成我国石油市场常常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制约, 无法对国际油价波动产生有效的调控作用,从而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的损失。

(三)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水平较低。目前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水平还不够完善,如勘探仪器和勘探理念乃至勘探技术的落后、勘探范围的局限性以及勘探所花成本较高等,导致我国目前石油还是严重依赖于进口,不但在经济上造成了大量的损失,还会从整体上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

(一)物探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的发展过程中,物探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物探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降低勘探成本,带来高效益。在石油勘探领域中,物探技术主要包括反射地震技术、三维地震技术和数字地震技术,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石油勘探技术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进步,使我国油气田的发现数量和储备数量得到大幅度的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四维地震监测技术等一批新技术迅速发展,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促使石油勘探技术在数据采集、处理、解释和设备制造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石油勘探的发现率,给石油勘探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石油勘探水平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和采收率的改善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测井技术。石油勘探开发给测井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机械制作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测井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在这种技术背景下,测井设备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成像测井仪已经逐渐取代了数控测井仪器。一次探井可以组合多种下井仪器,每个仪器都有更多的探测作用,极大地增加了石油井眼的覆盖率,更高的采样率、分辨率和多种探测深度。测井技术的发展还在核磁共振、套管井、随钻测井、快速平台测井等诸多技术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和进步,这些测井技术在如今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中,可以降低石油地质勘探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从而提高勘探效率。

(三)钻井技术。在钻井技术中先后出现了超深井钻井技术、三维可控技术、特殊工艺钻井技术等多种技术成果,对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在石油工业的勘探和开发过程中,钻井所花费的成本是最多的,所以,为了尽可能的节约石油工业的成本,国内外的诸多技术人员都在对新型的钻井技术做出研究和探索。其中主要有:1.欠平衡钻井技术。上世纪90年代初起源于加拿大,欠平衡钻井技术可减轻地层损害,提高机械钻速,克服漏失和卡钻,是开发枯竭油层的一种好方法;2.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应用大位移钻井技术,但是在90年代,该技术才得到快速的发展,大位移井技术主要用于近海油气田和陆上油气田的开发;3.多分支井钻井技术。多分支水平井能由多个储层同时泄油到一个主要井眼,它不仅能够提高产量和产能,降低钻井成本,而且能够在开发和建设油气藏中突出其优越性;4.旋冲钻井技术。旋冲钻井技术是一项全新的钻井技术,其原理是在普通旋转钻进的基础上,在钻头上部安装一个液动冲击器,将钻井液压力能转变为高频冲击能,使钻头在一定钻压下随钻柱旋转的同时,受到冲击器高频冲击力的作用,在旋转和冲击共同作用下破碎岩石,提高破岩效率。

三、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提高勘探效率。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计算机技术也应用到了多个领域当中来,在石油地质勘探领域中,三维地震建模方法和技术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由GPS卫星定位、GIS地理信息定位等技术将在数据组织、力学研究、生产管理上产生新的飞跃。利用GPS、GIS等技术确定位置,进而做出地形模拟,根据模型和输入数据对当前勘探区域的油气分布相关特性进行预测,这不仅能够提升石油地质勘探的精确度,还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勘探效率和勘探质量。

(二)膨胀管和连续管技术的应用。对于无法正常钻进的环境如水层、破碎带等,可以使用膨胀管技术,该技术允许钻井管道可以深入到原来无法到达的目的层,降低钻井对环境的破坏,还能够在管内配置相关仪器对钻井和测井进行数据采集和状态监控。而连续管可以被应用在小井眼钻井和其他恶劣环境中,有效地解决复杂井段的井壁稳定问题,减少上部井眼的尺寸和套管层数,修复老井被损坏的套管,大大降低了钻井成本。我国的胜利油田和大庆油田都已经应用此技术。

(三)研究新技术,增强石油勘探开发的能力。针对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进行研究探索,通过不断的发展,逐步实现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实际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将会应用到石油地质勘探领域,对石油地质勘探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新技术提升勘探效果,降低钻井成本。只有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国的石油地质勘探领域才能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