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标准化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合同标准化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合同标准化管理

合同标准化管理范文1

铁路工程项目在合同管理标准化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合同管理制度动态化、合同分类清晰化、合同成本目标化、合同签订流程清晰化、签订过程主管化、成本控制层次化、合同档案管理部门化、过程化、常态化、合同管理相关岗位互控化的原则进行管理。

一、合同管理制度动态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机构都要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是基础,制度的执行是关键。制度的建立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项目管理机构建立之初的制度随着管理工作的推进,管理范围和形势的变化,很多制度已经成为工作的制约和瓶颈。所谓不破不立,对原有制度的修订和改进是一个永远都没有止境的工作。比如项目管理机构建立之初的合同内审制度一般是比较粗糙的,审核部门少,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很多人不知情,对合同的顺利履行有一定的影响,于是内部审批制度就改成所有部门负责人都参与的人人皆知的制度,但在这一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又发现这样的内审制度有着主次不清的毛病。目前内审制度经过调整已经变得主次分明、合理有效了。举这样一个例子,只是说明合同管理制度化,不只是包含对既有制度的执行,还应该包含对制度的修正。即合同管理制度动态化。

二、合同分类清晰化

项目管理机构管理的项目种类多,既有地方项目,又有更新改造项目又有国家铁路建设项目,还有保密项目。这给合同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经手的各类合同既要符合国家的法律、地方法规、行业的规章,又要符合铁道部和铁路局相关规定,这就需要吃透大量法规和路局文件,才能做到拿到一个合同就知道从哪里下手办理。项目管理机构须针对本项目常见的合同整理出一套细化的合同办理思路,拿到任何一个合同,就把它放到这个框架中,也就是对合同进行分类,按类办理。

对合同的清晰分类看似是合同管理中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却直接关系到合同处理的方法,如果处理不好,会为以后的合同审计等工作带来坏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三、合同成本目标化

项目管理机构投资控制的任务很重。由于工期长、经济形势变化快,鉴修概算批复期的物价指数、人工成本等影响合同成本的因素在项目中相关合同实际签订时会有较大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有时是对成本控制有利的,但大多数时候是不利的。这就对合同签订的成本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超概算为基本目标,能有所降造、合同成本最小化是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项目管理机构在合同管理中以合同签订流程清晰化、签订过程主管化、成本控制层次化为原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四、合同签订流程清晰化、签订过程主管化、成本控制层次化

项目管理机构须形成较为合理的合同签订过程管理程序。由于项目管理机构签订的合同大多数具有较多的专业元素,这就决定了专业工程师(包括物资)在合同签订中的主导地位,这并不是说专业工程师就是万能的,由于合同主管和财务主管部门人员位于合同签订过程的下游,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因此,合同签订前的合同洽商,由承办人与合同相对方进行联络、沟通、洽商,计财部等其他部门在概预算情况、类似合同文本提供等方面配合合同承办部门的工作。如需要组织洽商会议的,由经办人组织。洽商前由合同经办人将合同概况、合同谈判进展、谈判难点、拟谈判内容、谈判原则等告知主管领导和相关参加洽商人员,洽商后由合同经办人将合同谈判内容和进展、结果形成合同谈判登记记录,作为合同档案的一部分。

这样的机制保证了合同一直处于有人主管的状态中,因为合同后期的履行和监管主要是由主管工程师负责的,由于各相关部门人员都参与了合同的签订洽商,熟知合同的技术要求、验工、付款等条款,从而使合同执行过程各部门之间的磨合和协调过程提前,从而最大程度减少了合同执行成本。

这样的机制又保证了合同成本的可控。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主管工程师在技术上是有优势的,对合同涉及的工作量有很好的把握,也能吃透相关价格依据,但在价格谈判上可能缺少相应技巧,因此项目管理机构的价格谈判就分为三个层次:主管工程师层次;合同洽商会议层次;项目负责人层次。一个合同经过这样三个层次的把控,经过多几个人的慧眼识别,就能很好发现对方报价中隐藏的陷阱,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实现合同成本控制目标。

五、合同档案管理部门化、过程化、常态化

毫无疑问,合同签订过程至关重要,但中国人常说盖棺定论,可见结局也同样不可小视。法律工作尤其重视证据,而合同管理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就是一个收集证据的过程。项目管理机构要非常重视合同档案的归集、整理工作。合同承办人按项目管理机构合同管理部门要求跟踪合同履行结束前相关情况,并围绕合同收集、管理和保管合同签订前、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和合同结束各个环节形成的合同相关资料。原则上在合同履行结束后十日内将上述资料归档、装订成册并形成资料清单送交合同管理员;合同管理员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也及时收集合同审查、签订过程中散落在各处的相关资料、如果参加合同洽商,也要及时协助经办人做好会议记录登记整理工作,一边形成完备的合同档案。

合同档案管理不能等到合同履行完毕了再去收集资料,那时已经为时过晚,所以档案管理的过程化、常态化非常重要,洽商记录不过夜,合同签订登记表填制不过夜。

另外,项目管理机构还要对已经签订的合同建立合同档案路径管理目录。在档案路径管理目录的指引下,就能顺藤摸瓜,找到存放在综合部、物资、工程、安质、财务部门的批准文件、相关招投标资料、图纸、验工计价、财务付款凭证等资料。

对于比较重要的合同文件资料,可建立扫描版的电子档案,以便于使用。

六、合同管理相关岗位互控化

合同标准化管理范文2

各专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

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标准及确认办法(试行)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标准及确认办法(试行)

附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标准及确认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完善我国国债发行的市场机制,使之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决定建立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并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国债一级自营商须具备下列资格:

1.属于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可从事国债承销和交易、自营业务的金融机构。

2.注册资金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

3.有能力且自愿履行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各项义务。

4.在本机构经营范围内依法开展业务活动,且具有良好的信用。

第三条  国债一级自营商享有下列权利:

1.直接参加每期国债承销团,从事国债一级市场业务。此承销团为财政部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确认的全国性国债承销团。在大众传播媒介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债一级自营商”的名义。

2.享有承销合同规定的各项权利。

3.在每期国债发行前,可以通过正常程序同财政部商议发行条件。

4.国有资产超过3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发行股票,非国债一级自营商不得担任主承销(企业发行股票一次超过5000万股的,优先由国债一级自营商担任主承销)。

第四条  国债一级自营商须履行下列义务:

1.连续参加每年国债承销,且每期承销量不低于该期承销团承销总量的2.5%。

2.严格履行承销合同、分销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

3.自觉维护国债声誉,积极开展分销、零售及交易业务。

4.维护国债二级市场的流通性。每年在二级市场上的国债交易量不低于国债一级自营商最低承销量的10倍。

第五条  财政部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负责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审查确认事宜。凡具备资格的金融机构,由财政部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证书》,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公布其名单。

第六条  财政部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每年对国债一级自营商的资格进行一次复审。

国债一级自营商因未履行规定义务或其他原因丧失资格时,财政部和证监会有权吊销其“资格证书”,停止其使用“国债一级自营商”的称号。

合同标准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探索;实践应用

1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

建设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是工业革命以后,在工业生产标准化理念下延伸出来的,且在国外的先进生产理论的带动下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其要求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诸多要素进行管理分析,以整合生产资源,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和预防改进机制,以提升现场管理的水平和施工举措,提升施工的有效性。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就是特定于施工现场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其具备施工标准化的特征,并且根据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特定情况,针对性地提出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措施。同时,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是施工标准化的突破口,其内涵包括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生产队伍管理、生产合同履行、生产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

2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建设施工过程中,进行施工现场的安全标准化管理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其因为多方参与、责任重大等问题,也必须要实现建设施工的现代化管理。

2.1规范建筑施工现场主体的行为

建筑施工工程与其他工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耗时长、责任主体多、事故责任大且性质特殊,而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一个环节做得不到位,都可能导致建筑施工安全问题的出现。此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责任事故,就会导致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要进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并且对各方的责任加以明确,以实现规范各方主体行为的目的。

2.2明确建筑施工各方义务和责任要求

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有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建筑承包商、建材提供商等诸多生产组织的参与,也意味着管理的过程更加复杂难以控制。正因为管理过程的责任众多,也有了明确各方权力和义务的必要,对责任多方进行明确和认定,并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各种推诿责任的问题,一般是以合同履行的形式加以规范,合同正是联系责任双方的纽带。

2.3提升建筑施工的生产建设水平

一个标准化的管理方案和管理流程,能体现出一个建筑施工单位的建设水平,是体现一个建筑施工单位专业性的良好途径。再者,因为建筑施工中,很多建设施工工作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进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更是尽量规避这些风险、保障生产人员安全的必要措施。

3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推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是大势所趋,针对目前部分施工单位对该工作仍不加以重视,并认为其是“面子工程”的现状,也有理由进行整改探索,实现中国建筑工程与世界建筑工程接轨。

3.1生产管理标准化,制定严格的岗位划分和工作流程

目前地方政府和中央相关部门均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制度,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中,比较常用的是《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标准》等文件。针对部分高危且复杂的施工项目,也有专门的政策指导文件,例如,针对施工现场的用电问题,有《施工现场零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进行技术指导。而生产建设单位在进行生产建设之前,也应当依照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管理办法,制定严格的岗位划分和工作流程。确保建筑单位在后续的施工开展过程中,能有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制度作为保障。

3.2人员的标准化管理,定位合理岗位分明

人员的标准化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人员管理的标准化,第二层是施工人员工作的标准化。首先,人员管理的标准化定位,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制度,对建筑施工人员、监督人员等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标准化的管理。建筑施工人员在进入现场之前,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特殊作业需要有相应的劳保用品,并且需要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其次,施工人员工作的标准化,工作人员需要根据设备设施使用流程、工具操作流程正确使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加强安全意识,注意保护人身安全,小型电用工具需要在使用完后及时拔下电源,重视用电安全。

3.3设备的标准化管理,出入有序标示清晰

建设单位应当不断改进工作环境,并且根据作业区域不同设置不同的安全标示,在施工现场搭设施工安全通道,并且给工作人员提供安全防护器具,以保证自身的安全性。安全标示应当做到标注醒目、划分清晰,重点区域和高危作业区域设置防护网,并且仅允许专业人员持证进入。以楼梯口的防护栏设置为例,楼梯口防护一般分为工具化防护和临时防护,工具化防护即为建筑施工单位定制金属防护栏,并且涂刷黄色油漆,标志注意安全字样,而临时防护是在楼梯口牵绳警示,针对标志设施的可循环利用原则,也有越来越多的单位选择工具化防护设备,以实现高效高质量安全管理。

合同标准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保险 标准 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enterprise

Yan Bing(PICC Property and Casualty Company Limited,Beijing 100022)

Abstract:Insurance is a rising-sun industry, but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development,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low level of standard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enterprise.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reveal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enterprise standardization for protecting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industry, and advancing the insuranc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level. We will also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insurance enterpris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work, and put forward personal opinion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related problems.

Key words: insurance standard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而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和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而保险业是指将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用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业务的行业。按照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按照与投保人有无直接法律关系,保险可分为原保险和再保险。发生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原保险。发生在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再保险。我国将近14亿的人口总量蕴藏着巨大的保险商机,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保险市场。

一、保险业发展现状与目标

“十二五”时期,保险业2015年的全国保费收入达到约2.4万亿元,而2010年只有1.3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3.4%;总资产从2010年的5万亿元猛增到2015年的12万亿元;整个行业的利润则从2010年的837亿元大幅增长到2015年的月2824亿元,达到2.4倍的增幅。我国保险业对国际保险市场的增长贡献率为26%,全球排名则由第6位上升至第3位,成为全球保险市场的佼佼者。2015年,我国保险业迎来历史上盈利最好的一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仍然表现抢眼。由于低息环境下的保险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更大,可以预见,2016年仍将为保险行业的景气高点。保险在保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已经拓展至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很多领域,在现代金融、农业保障、社会保障、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五大体系”建设中发挥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时期,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增速的换挡期,同时也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期,以及经济驱动因素的转变期,服务行业将替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保险业迎来了新的跨越式发展阶段。新常态下,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保险业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必然大有作为。保险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新的形势下,要实现保险业的发展目标,必须开创保险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新高度,从战略角度将行业发展与标准化结合起来,把握保险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探求中国特色的保险标准化之路。

二、保险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标准是先进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企业各项工作和管理活动的主要依据。随着保险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保险新业务、新产品、服务新领域和新的管理方式不断涌现,中外保险公司之间、保险业与其他金融领域、其他行业之间的交易频率愈加频繁,交易规模日益膨胀,市场中不同实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和依存程度不断增强,数据交换和数据管理任务更加艰巨,同时保险市场的繁荣发展使得保险消费者对保险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增强,保险企业迫切需要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保险技术、产品、业务、管理和服务标准。

企业标准化能够将企业的生产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规范企业各项工作和管理活动,使之达到科学化和程序化,打造生产和经营的最佳秩序,是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许多保险企业习惯于用制度进行管理,忽略标准的应用,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长期停留在经验管理的高度,很难上升到现代化管理的水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殊不知,制定制度是在垒墙,而标准化管理就像是在修路。如规章制度定性多、定量少,大多缺少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工作要求,不便操作和考核。而管理标准运用5W1H(由谁干、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何时干、何地干、怎么干)方法编写,有定量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要求,容易操作和考核。所以标准的应用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让管理更加便捷和高效。保险企业科学实施标准化管理,有利于与保险业先进企业快速缩小差距,有利于与国际先进企业管理模式接轨,从总体上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二)降低企业成本

保险企业的成本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业务支出、营业费用以及各类准备金提转差。其中,业务支出所占的比例最高,主要包括赔款及手续费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分出保费等。企业标准化是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或者复杂的工作细分成比较小的步骤或者环节,然后按照企业标准进行操作规范的设计,达到工作步骤少、完成时间少、成本低等效果。以保险理赔为例,在理赔数据采集和客户服务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可以保证采集的赔案信息格式统一,增加准确性和可用性,实现“精准理赔”,同时能在缩短客户理赔时效、减少客户理赔成本、控制公司赔付风险方面发挥有益作用。通过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保险企业可以对成本加强控制,使得企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三)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协议)中规定,当需要制定技术法规并且已有相应国际标准或者其相应部分即将时,各成员须使用这些国际标准或其相应部分作为制定本国技术法规的基础。这就是说,谁主导了国际标准,谁就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拥有了该领域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就在国际经济竞争和发展中获得了较大优势,就能在市场及资源的分配中抢占先机。保险企业加强自身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建设,推动企业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转化,使标准化建设工作水平走在国内前列,对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十分有益。

三、保险标准化亟待改革

标准作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文件。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标准化事业飞跃发展,标准化体系已初步形成,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标准化研制水平持续提升,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是标准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标准化事业大发展的机遇期以及改革创新的攻坚期。2015年1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于印发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标准化专项规划。此规划对“十三五”时期的标准化工作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同时也做出了全面的工作部署。此规划的贯彻实施,势必有效地推动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我国的标准化发展水平。

全面开展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保险业标准化改革,是保险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重要举措。做好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有利于保险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助推业务创新、加强风险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信息化水平。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保标委2015年工作会议上表示,虽然保险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属于初级发展水平,现行标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标准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数量仍然偏少,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不够大,落地实施情况仍不尽理想。“十三五”是加快构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关键时期,也是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深化改革、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保险业标准化尤其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需要根据构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要求,适应“十三五”保险市场发展需要,改革管理体制,改进工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在促进保险业提质增效升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保险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保险企业在推行、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及贯彻标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制约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的保险企业标准化从业经验,总体来说,保险企业的标准化建设水平大多还都处于初级管理阶段,尤其是一些小的保险实体,标准化建设工作基本是缺失的,导致行业标准化建设水平总体不高。笔者认为,每个保险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某个或者几个问题。

(一)标准化组织机构不健全

组织机构在标准化管理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企业所认知,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推行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关键。很多保险企业的标准化组织都是信息技术部门的某个处室(科室),甚至没有组织,只有标准化管理岗或者兼岗的员工。无组织、临时组织或者小型的虚拟组织,是导致保险企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缓慢、很难发挥标准化积极作用的主要原因。标准化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大多也经历了由无组织向临时组织、由临时组织向实体与虚拟结合的组织、最终发展到专业的实体组织的历程。保险企业建立和健全标准化组织机构,应根据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企业发展战略及管理目标,成立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共同参与的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如成立由企业高层领导直接管理的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夯实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有效增强标准落地实施的能力,不断提高标准的执行力。

(二)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完善

制度不明,流程不畅,是影响保险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提升的一大问题。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是联系企业所有职能部门的桥梁及纽带。保险企业的产品线、渠道管理、技术和公共服务等职能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存在内在联系,又有不同分工,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流程能使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按照客观科学的规律运行。标准化工作是一项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由制订标准、推广实施标准、监督反馈、修订标准等系列活动构成,如此反复循环,螺旋式上升。先进的管理体系能够使一个组织中各项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得到监督,这是保险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落脚点。有效发挥标准的效益,必须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标准化管理人才匮乏

由于标准化管理工作相对不容易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很多保险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人员大多处于一种松散的管理状态,企业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影响了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影响了标准化管理的水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保险企业应将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纳入发展的战略高度和范畴。在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建立成熟的标准化管理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加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宣导,重视岗位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与标准化团体或单位以及高校合作,帮助和促进员工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同时,企业应建立标准化管理专家团队,由内外部标准化专家组成,负责接受咨询、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组织学习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充分调动企业员工贯彻、推行和落实标准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员工的标准化观念和认识,充分发挥标准化的综合效应,树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意识。

(四)企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除了管理、机制和人员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保险企业缺少标准化体系的全面规划也是导致标准化管理基础不扎实的重要原因。根据笔者的了解,保险企业往往不重视标准的体系化,偏重信息化标准的研制,忽略产品、业务、服务等相关标准的建设。企业要完善企业标准化体系,必须着眼于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个方面(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合并为管理标准亦可),按照“全面系统、层次分明、科学先进、简便易懂、实用有效”的原则,科学编制标准化体系表,做好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长期规划,同时做好企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不断夯实标准化体系的基础。

五、结束语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保险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保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三五”开局之年,各保险企业应适应“十三五”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全面分析标准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标准化管理机制,完善企业标准体系,推动整个行业标准化建设更上一层楼。当然,企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各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发展的路径,希望本文能为保险企业标准化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刘素霞.基于新经济之下的企业标准化管理问题分析[J].管理观察,2015(24):117- 119.

[2] 雷云.新时期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5(5):242- 243.

合同标准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工程监理控制工作

1工程监理控制及其重要意义

控制就是指“制约一个系统的行动,用最少的信息,实现最优的调控,使之适应于环境的变化,以取得最大的预期效果”。控制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保证目标,决策、部署安排得以实现的手段。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一个系统目标的实现。

工程项目控制就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地进行投资目标值、进度目标值,质量目标值与实际投资支出资、实际进度值、实际质量值进行比较,若发现偏离目标,则采取纠偏措施,以确保项目总目标的实现,这就是工程项目动态控制。

监理受业主的委托以合同为依据,对工程项目实施进行监督与管理。控制是监理任务的核心,从根本上讲没有控制就没有监理,控制是建设监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是其目标实现的必要手段。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要使监理控制有成效,就必须坚持控制程序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2坚持控制程序化是做好监理控制工作的前提

监理程序是从监理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工作次序。

施工阶段的监理程序是在施工程序基础上形成的,严格执行监理程序就能使施工过程中各主要环节、主要工序处于受控状态,只有在受控状态下才能把握住施工过程中活动脉搏,适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例如,工程开工前须按监理规定程序报送开工申请书及相关施工技术文件,经监理批准后才能开工。这个程序无疑强化了施工承建单位充分做好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同时保证监理的正确意见被采纳吸收,实现了事前控制。施工过程中坚持单元(工序)质量检查验收程序,即上道工序没经监理检查验收,下道工序不能施工。这个程序保证单元(工序)质量在受控状态,实现了事中单元质量控制。工程出现质量事故,事故处理程序保证监理事后控制。从这个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控程序可以看出,它反映了施工规律、顺序,它制约了质量系统的行动,保证工程质量主要环节,主要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再如,工程款支付程序,它保证了支付这个系统按照一定顺序、一定的审批权限及相关的支付标准和要求高效有序运行,有效地控制住支付系统;其中没有监理工程师付款签证,承包商就得不到付款,这就实现了监理质量一票否决权,从而保证监理工程师在现场中心地位,故坚持监理工作程序化是做好监理控制的前提与保证。

监理程序可归纳为三大类,其一,为运行管理程序,主要为业主、监理、承包商二者之间联系及管理流程,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其二,为监理内部质量体系运行程序,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及其传递途径;会议协调;各种监理业务处理程序;资料的分类、整编、归档、各层次人员岗位职责;建设各方的关系及其处理。这些程序运转直接影响监理工作质量,它是做好监理控制工作的内在因素,内在的根本保证。凡是成功的项目管理必须有一个高效率的质量组织体系,质量体系的优劣除反映在人员素质、专业配套、组织结构运转、效果可衡量性外,重要一条就是组织可控性,可控性依赖信息传递畅通,信息传递、反馈的途径就是程序。内部可控程序无疑来自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体现命令源,责任与权限控制;横向保证职能部门配合协调和信息流程。其三,就是围绕监理任务落实制定的外在控制程序,包括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施工进度控制程序、支付结算控制程序、信息管理程序、质量事故处理程序、索赔、工程变更、施工分包队伍审批、竣工验收等程序,这些程序是监理控制程序的核心与关键,它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证先后开展顺序和衔接,保证监理监控不漏监,同时这些控制程序都在相应的系统中制约了系统的行动,保证各个系统在受控状态。监理工程师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基本控制程序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3坚持标准化管理是做好控制工作的基础

监理标准化管理主要是指:把“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三方面监理内容从形式到内容都转化为标准化管理和控制,使每一项每一步工作都有统一规定、统一要求,都有标准依据,都有定性、定量的衡量标准。标准就是对随意性的限制,因此它是控制的基础。

监理项目标准化管理一般归纳为“形象”标准化管理、“现场”标准化管理和“文档”标准化管理三大标准化管理内容。

“形象”标准化管理就是把监理组织机构、监理工作宗旨、监理人员职责、监理工作程序、监理人员值班制、承包商质量体系等都要以一定的形象形式展示出来,以利从形象上就一目了然了解监理工作运行的概貌。“现场”标准化管理,就是预控、过程监控,复验和签认等都有规定程序、统一的内容要求,明确的岗位职责和相关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的图表,做到每天有监理日记、每周有协调会议纪要,每月有监理月报,同时这些日记、纪要、月报都有统一的标准规格、规定的项目内容。“文档”标准化管理,包括文件归类按照统一规格,统一标准分门别类归盒归柜,做到及时、准确和完整。

监理标准化管理内容从内涵上可分为监理内部管理标准化和外部控制标准化两个方面。其一,内部管理标准化是监理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可操作性,是规范监理内部组织运行行为和个人行为,使监理内部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好劣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具有可衡量性,以建立起奖优惩劣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是做好监理控制的内在保证和基础。其二,外部控制标准化主要是将工程质量、进度、支付结算、信息与合同管理转化成标准化控制与管理,要求施工承建单位按照监理规定的标准化控制要求进行工程实施方案策划、实施、检查、纠偏、支付与竣工。诸如,施工过程中施工承建单位必须按照监理要求的内容标准、表报形式,报送各种工程项目签证、认证、检测、评定、支付等标准图表及标准化的各种验收资料。标准化控制一方面规范了监理服务行为,有利于监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限制承建单位在管理方面的随意性,推动他们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外控标准化的主要目的,也是外在基础。例如,监理工程师要把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的计划、实施和控制三结合的图表制定出来,需有相当的理论和工程经验才能做出,这样就强化监理对合同的全面理解,迫使监理工程师去钻研业务与监理理论;与此同时也要求施工承建单位按照监理制定的标准化管理内容要求去做,推动他们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同时,若这些标准化管理得到业主的认可,只要监理都按照标准化去做,工程出现了偏差或没有达到合同要求,监理工作质量优劣也有衡量标准以利鉴别是非,客观评价监理工作,所以它是做好控制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4坚持控制科学化才能提高监理控制水平和成效

科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坚持控制科学化就是在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工程投资中找出各自的内在客观规律和三者之间矛盾对立统一的内在联系,监理工程师遵循这些客观规律去运作,以促进合同目标最佳实现,从而体现监理工程师的控制水平和控制成效。

控制科学化包括控制依据的科学化、控制程序的科学化、标准管理的科学化、监理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及合同管理与协调的科学性。

4.1监理依据的科学性

监理控制成效直观表现在施工承包合同目标的实现,而合同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监理控制水平,同时取决于合同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施工承建单位完成合同目标综合素质,涉及建设各方的相互配合。监理控制的依据是监理合同和施工承包合同。监理合同主要反映业主给监理的授权范围、授权程度以及监理的物质基础,授权范围和授权程度直接决定能否充分发挥监理潜在水平和能力;物质基础决定了监理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资源和设备投入,投人多少与高低,直接决定监理的控制水平与成效。施工承包合同是监理控制的主要依据,合同的科学性、合理性、严谨性直接决定监理控制的科学性。

施工承建单位的综合素质是决定能否全面覆行合同义务,实现合同目标的根本保证。选准一个守信用、重合同,综合素质较高的施工队伍是保证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一个与承包工程的规模、技术不相适应的不合格施工承包单位,监理是难以通过控制来实现合同目标的,能做到的仅仅是通过监控把合同风险减少到一定程度。因为社会监理性质属于技术服务和咨询而不是承包,不是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它的责任是通过科学的控制促进合同目标实现,而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监理工程师是否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通过科学的控制与管理转化矛盾,化解矛盾,把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对工程项目建设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合同风险。因此,衡量监理控制成败不仅仅直接地表现在合同目标是否实现,在建筑市场未完全规范的条件下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监理控制水平和水平的发挥,即衡量监理控制成效,一方面看所承建的项目合同目标是否实现,另一方面当合同目标没有实现时要分析产生的原因,考察监理的控制水平和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这样才能客观地评价监理对工程建设所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那么怎样考察监理的控制水平呢?那就是考察监控的科学化程度。

监理依据的科学性包括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令、法规,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质量标准、设计文件、监理合同、工程承包合同等。这些都是监理工作之本,都是从长期工程建设与社会实践中总结提炼的科学结晶,控制是否科学化的根本就在于是否按照这些依据去控制,守“理”者不问,违“理”者必究,执法要严明,做到铁面无私,一丝不苟,既要当好工程建设中的执法官,又要做好工程质量卫道士,对监理依据要全面理解融会贯通。科学的精髓是动态的,又是不断创新的,一方面严格按照科学技术规范、标准进行监控,另一方面提高大胆创新,积极慎重引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以科学利用。对于合同的某些条款和设计文件中的不妥之处,积极通过一定程序一定审批权限加以完善、修正和优化使其更具科学性。

4.2监理程序的科学化

控制程序化虽然能控制相应的系统的行动,但并不能保证行动内容的科学化,只有当控制程序科学化才能更好促进合同目标的实现。监理程序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按照这些程序去控制,能否制约相应系统的行动(能否把各自相应系统控制起来);其二,能制约相应系统的行动,同时程序所涵盖的内容要满足相关要求并具科学性;其三,是否有利于化解和转化各种矛盾促使合同双方维护合同的严肃性,认真覆行合同中的权力与义务。

例如,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坚持这个质量控制程序就可以把质量系统的行动制约起来,但并不等于控制内容就合理就科学,要使其具有科学化还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科学化监控,它包括预控(事前),施工过程监控(事中)和后期监控(事后),其中事前控制内容为:施工队伍技术资质能否满足合同要求;质量保证体系及监控系统设立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施工机械设备技术性能是否满足施工需要;原材料、半成品及构件是否符合有关技术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鉴定与试验的科学性可用性;设计文件的会审与技术交底的科学性;测绘系统布设及精度能否满足要求。施工方案、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审查内容包括①编制依据的科学性⑦施工程序安排是否科学③劳动力和资源供应是否相适应④施工的主要方法是否科学⑤技术组织措施是否科学。事中的控制内容为:工序质量监控科学化;质量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合理性;施工作业的规范性和检查科学性;单元工程、分项、分部工程和各项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合理性;原材料、半成品试验与抽检的科学化;组织质量信息反馈的先进性。事后科学化监控内容为:工程验收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竣工验收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化。

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一系列程序化的监控使其各项程序中控制内容满足合同要求和相关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规定,使其更具科学化。

4.3监理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

监理的方式方法要讲究科学化。监理方法科学化包含监理工作方法和控制方法科学化。其一,监理工作方法的科学化首先表现在监理思想方法的科学性,就是要在监理实践中坚持“两点论”,用辨证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和处理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用公平、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去处理施工合同中发生的矛盾。工作方法的科学化就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控制中分清主次,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即可迎刃而解(如制定工程质量目标控制点就是抓主要矛盾的典型);坚持严格监控与热情帮助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理方法。其二,监理控制方法科学化,主要指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对工程项目实施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动态控制,以事前、事中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强调监理工作的预见性,计划性和指导性,最大限度地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目标管理及科学化的统计资料分析,这些都构成控制方法科学化。

控制手段包括旁站监理,指令性文件,各种会议,支付手段,严格执行监理程序,工程测量,检测试验,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手段,运用这些手段时要得当,有度、合理、有效、技术先进等构成控制手段的科学化。

4.4合同管理科学化

工程质量目标、工程进度目标和工程投资目标构成了施工承包合同目标,合同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存在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监理在合同管理中决不能孤立偏面地追求某一方面,而忽视另外两方面,在控制中要合理、科学地统筹考虑目标的整体利益。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析质量目标、进度目标和投资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矛盾中求得目标的统一,寻求最佳的项目目标控制方案,这是合同管理中最具科学化的一项工作。

合同标准化管理范文6

1.1 企业管理对教育培训管理的要求:

教育培训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规定了公司各单位培训工作的标准化管理体系,适用于培训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培训服务过程的控制与管理,旨在满足下列需求:

1)通过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不断的改进管理体系使其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和员工需求,提高管理水平。

2)提高各单位员工的工作水平及个人素质,提供适应公司发展和满足员工需求的培训服务。

1.2 目标描述

根据培训标准化管理方针的要求,公司制定的培训标准化管理目标是:

1)培训组织有保证,有教育委员会,培训列入职代会审议议题及公司年度重点工作。将培训管理部门编制合理纳入主业机构,建立三级培训管理网络。

2)师资力量充足,发挥兼职教师队伍作用。每年度对优秀培训工程师、培训员、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3)培训管理标准、资料健全、培训设施齐全,培训经费不低于公司规定(占工资总额的2.5%)。

4)完成公司下达各项任务,根据本单位需要开展培训工作,员工满意度达到85%以上。

5)培训率、安全生产水平及其他指标符合网公司规定,并能最大限度创造培训效益。

1.3 职工培训标准化管理的范围

本标准化管理体系适用于公司各单位培训工作的过程控制,并覆盖所有与之有关的业务。

1.4 职工培训标准化管理的企业文化

为创建一流的电网公司,制定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培训标准化管理方针,要求各单位认真理解,并在培训工作中倡导这样的文化理念:

与时俱进的培训理念;

科学规范的培训管理;

优质高效的培训质量。

1.5 职工培训标准化管理指标体系

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包括:

1)形成文件的培训标准化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

2)培训标准化管理手册;

3)标准要求的形成文件及经过识别所需形成的程序文件;

4)为确保其过程有效运行和得到控制所需的文件;

5)标准所要求的记录,包括培训管理和培训业务活动所需文件。

1.6 指标的最佳值

全员岗位培训率:100%

上岗合格率:100%

技术工种持证率:90%

2 培训标准化管理的工作流程

2.1 完成工作的组织机构

2.2 培训标准化管理流程图

2.3 流程过程控制方法说明

培训标准化管理通过建立系统性的文件体系,建立培训管理平台;通过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推广标准化管理理念,使管理参与者使用同样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实施管理;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各单位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控制:

1)成立相应的机构完成整体工作的方案制定

2)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管理者代表及相关人员

3)将目标分解到培训部门内不同层次和职能;分解时必须在管理方针给定的框架内展开,包括满足培训所需要的内容;

4)目标做到定量化,可测量,如有定性的内容,也要做到可衡量化比较。

5)为保证持续改进,培训部门内、外部情况变化,如送培情况变化,组织机构变化,培训标准化管理目标变化等,可能导致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更改时,要预先进行更改策划,以保证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完整性,防止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局部或整体失效。

2.4 关键节点说明

1)领导重视。培训标准化管理涉及面广,需要改进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没有领导的推动很难实现目标。

2)重视培训。想提高执行力必须要求管理参与者以一种管理语言进行管理活动,因此通过培训统一观念是必不可少的。

3)管理标准建立。为实现已制定的培训标准化管理目标,各单位培训部门需要对标准化管理体系及培训实现过程进行策划,组织编制、审核与批准程序文件,为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提供依据,并起到沟通意图、统一行动的作用。

2.5 岗位设置及说明及岗位人员能力说明

1)培训部门主任:

负责对培训标准化管理方针及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和实施相应程序性文件;

组织制定各单位培训发展规划,决定各部门人员职责和权限;

任命管理者代表,授权对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适宜性监督检查;

主持管理内审,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的接口,确保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负责提供确保满足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各种资源;

负责培训项目的审定与执行;

负责委托培训项目的审定与执行。

2)培训部门副主任

协助培训部门主任进行全面工作。

3)生产人员培训管理

负责分管的支持性文件的编制、审核与体系文件的使用和管理;

负责实施生产人员培训工作;

负责编制生产人员培训教学计划,制定培训费用预算,承担培训班组织工作;

负责收集对培训教学方面的员工满意度调查;

负责生产人员培训项目

设计、开发。

4)管理人员培训管理

负责分管的支持性文件的编制、审核与体系文件的使用和管理;

负责实施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负责编制管理人员培训教学计划,制定培训费用预算,承担培训班组织工作;

负责收集对培训教学方面的员工满意度调查;

负责管理人员培训项目设计、开发。

5)综合管理

协助生产及管理人员培训专责处理培训综合事务,包括报表及其他一些培训支持。

6)管理者代表

确保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所需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并使其文件化;

向培训部门主任报告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确保培训部门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

就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关事宜与外部进行联络;

负责按策划的时间间隔组织内部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审核;

负责按评价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持续改进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

2.6 记录形式

见:5典型案例。

3 绩效评价

3.1 绩效评价的组织机构

绩效评价的组织机构为公司教育培训委员会、华北电力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华北电力人才评价指导中心、华北电力技术院,日常工作由人事部负责。每两年一次对各单位进行培训评估。

3.2 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生产专业培训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考 核 内 容考核分考核规定考核依据

一、

职业资格培训

35分1、生产人员电力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

(1)88个特有工种的在岗人员通过电力行业技能鉴定,持证率达95%

(2)通过鉴定人员高、中、初级比例达到2:4:420分

(1)项占15分

(2)项占5分

(1)每低5%扣2分,比例低于70%不得分

(2)未达到比例不得分根据单位持证人员名单

2、生产人员通用工种职业技能鉴定:通用工种持证率达100%

5分

每低10%扣2分,比例低于80%不得分根据单位持证人员名单

3、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取证,持证率达到100%5分达不到标准不得分根据单位持证人员名单

4、鼓励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取得行业工种或通用工种中生产岗位证书2个及以上的人员达到全部生产人员的10%5分达到10%得5分;达到5%得2分根据企业持证人员名单二、

公司组织的普考、调考

20分1、调考10分第一名得10分;

第二名得7分;

第三名得5分,

第四名得3分,

第五名得1分。各次考试分数(由人事部提供)

2、普考10分第一名得10分;

第二名得7分;

第三名得5分,

第四名得3分,

第五名得1分。各次考试分数(由人事部提供)

三、

技术 比赛、知识竞赛

20分公司以上级别的技术比赛、知识竞赛

10分

团体成绩

团体第一名7分,

团体第二名6分,

团体第三名5分,

团体第四名4分,

团体第五名3分,

其他得2分。

个人取得成绩

第一名3分

二至五2分

其它得1分各次比赛结果

公司级的技术比赛、知识竞赛

10

团体取得成绩:

团体第一名8分,

团体第二名6分,

团体第三名5分,

团体第四名4分,

团体第五名3分,

其他得2分。

个人取得成绩:

第一名2分,

二至五1分,

其它得0.5分。

未参加不得分。各次比赛结果

四、

开工前培训

15分220kv开关、变压器检修、输电线路等项目,由网公司下发,直属各单位组织编写作业指导书,各单位组织培训并实施生产单位选择大修设备进行,基建单位选择新开工项目进行15编写了作业指导书3分,根据作业指导书对所有项目人员组织了培训2分1、编写了作业指导书并通过审定

2、培训记录

五、

安全性评价培训

10分安全性评价中自查及专家检查发现的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部列入培训内容10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有培训计划,并有每次培训记录

3.3 绩效评价的流程及说明

3.4 绩效评价的数据采集与评价方法

对各单位的考核分为两部分

1)年度的生产专业培训考核

2)每两年进行一次教育培训工作整体评估

数据采集分为自行申报和现场查验两种方法。

3.5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按照年度考核的结果,对各单位兑现每年度的考核奖。

按照每两年的评估结果,评选出培训先进单位,并兑现奖励。

4 持续改进

4.1 培训标准化管理的效果评估及持续改进

各单位需要建立、实施并保持培训标准化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以确保体系能有效和持续的不断完善,使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在企业培训过程中能持续、有效的执行。要关注员工满意度和企业满意度,这是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各单位在每年进行一次管理内审,时间由各单位根据情况确定,由各培训部门主管领导主持;每两年进行一次外审,与公司教育培训评估同步,由公司评估组进行审核,以公司教育培训评估为标准。

4.2 专业管理目标的改进方法(内审)

建立、实施并保持内部审核控制系统,培训部门按要求实施控制,具体实施如下:

管理者代表任审核组组长,确定审核组员,成立审核组。

在每年年末组织有关人员对下一年度审核方案的进行策划;

内审组编制当年审核计划,并依据审核计划实施审核;

审核结束后,内审组完成内审报告,并跟踪验证培训项目的纠正措施;

内审组整理相关记录作为管理评审的资料。

1)评审准备

每年进行管理内审,由培训部门主管领导进行组织,培训部门提供评审材料。

2)评审结果

管理评审结束后,需将评审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评审结果包括以下方面的有关措施:

标准化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培训需求分析的改进;

培训计划的改进;

培训业务的改进;

培训评审的改进

培训资源的改进。

3)评审记录

按管理评审控制程序的要求形成报告。

4.3 专业管理目标的改进方法(外审)

1)每两年进行管理外审,由公司组织教育培训评估,单位提供评审材料。

2)评审结果

由公司评估组反馈给单位,

并以书面的形式进行纪录,评审结果包括以下方面的有关措施:

培训组织保证的改进

教育资源配备的改进

教育培训业务的改进

教育培训效益的改进

3)评审记录

按公司的要求形成评估报告。

4.4 对指标体系的改进方法

为确保培训的持续发展,将通过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内部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审核、数据分析的输出、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结果及管理评审等手段,寻求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的机会,使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得到持续改进。

培训部门建立、实施并保持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系统,部门按要求实施控制。要求采取的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应。以消除产生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放生,体系规定了以下内容:

1)识别和评审不合格;

2)通过调查和分析,确定不合格的原因;

3)确定和实施防止不合格再发生;

4)跟踪并记录纠正措施的结果;

5)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4.5 对工作流程产生影响的预防措施

培训部门建立、实施并保持纠正/预防措施控制体系,各部门按要求实施控制。要求采取的预防措施应与所遇到的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其发生,体系规定了以下内容:

1)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2)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3)确定和实施防止发生潜在不合格所需的措施;

4)跟踪并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5)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5 典型案例

以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的培训标准化管理为例,中心根据质量手册的要求,共制定了22个程序文件,见以下文件清单:

1、培训教学服务监测控制程序

2、教学服务提供过程控制与确认程序

3、纠正和预防控制程序

4、内审管理程序

5、培训教学服务防护控制程序

6、培训教学开发控制程序

7、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8、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9、外包工作控制程序

10、文件控制程序

11、学籍管理控制程序

12、学生(学员)管理服务控制程序

13、职业技能鉴定控制程序

14、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15、不合格品(服务)控制程序

16、采购控制程序

17、短期培训教学服务提供控制与确认程序

18、顾客满意控制程序

19、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20、合同评审控制程序

21、基础设施控制程序

22、记录控制程序

这些程序文件覆盖了中心的全面工作。这里以其“培训教学服务监测控制程序为例”:培训教学服务监测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培训教学与学员管理服务质量的监视和测量工作进行控制,确保培训教学与学员管理服务质量满足规定的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培训教学与学员管理服务质量的监视与测量工作的控制。

3 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负责对培训教学与学员管理服务质量的监测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3.2 主任助理:负责对后勤服务质量的监测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3.3 培训管理部:负责对培训教学与学员管理服务的质量进行监测及确认工作。

3.4 培训教学部:负责对师资与培训实习场所及设施的监测及确认工作。

3.5 行政处:负责后勤服务质量水准的监测与非基地基础设施提供质量的监测工作。

3.6 学员工作部:负责学员管理服务质量的监测工作。

4 程序

4.1 培训教学与学员管理服务质量监测的内容师资能力;

培训教学内容的充分性与适宜性;

培训教学服务提供的时间;

基础设施提供的规模、数量(包括实习/实验设备);

后勤服务水准。

4.2 监测的实施

4.2.1 师资能力的监测

a)在长期培训合同执行前,由培训管理部按《教师业务工作规范》的规定,对授课教师的选择与任用,实施审批;

b)教学副主任及培训教学部、培训管理部有关人员,每月对培训授课质量进行一堂次听课检查,并填写“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由培训管理部负责统计。

4.2.2 培训教学内容与提供时间的监测

在各类培训教学过程中,由培训管理部按《教学质量评估条例》的规定,对授课教师的出勤、教案、授课计划、授课进度、课堂日志情况,每周进行一次不定期的抽查活动,并填写“教学质量抽查表”。

4.2.3 学员管理服务的监测

学员工作部每月按《班级常规考核制度》/《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对学员管理服务/学生宿舍内部环境进行一次检查和考核,并填写“班级常规考核记录”;

4.2.4 每学期末,由培训管理部汇总教学质量检查记录和班级常规考核记录,编写“教学质量季度检查评价报告”,于放假前报教学副主任审阅。

4.2.5 基础设施提供情况的监测

a)培训教学部每月按《实习场地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培训基地的教学设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填写“基础设施状况检查表”交行政处;

b)行政处每月组织相关外包方对非基地基础设施及其运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填写“基础设施状况检查表”;

4.2.6 后勤服务水准的监测

a)校园及办公环境,按《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办法》的要求,由本中心组织每月不少于一次的检查与考核,并填写“精神文明建设考核表”;

b)行政处每月按《食堂管理办法》对餐饮服务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填写“后勤服务质量检查表”;

c)行政处于每季度初月15日前,汇总有关后勤服务质量检查记录,编写“后勤服务质量检查评价报告”,报主任助理审阅、批复。

4.3 放行的准则

4.3.1 在培训教学与学员管理服务质量监测结果中,由培训管理部/培训教学部分别对长期/短期培训进行确认,确定本中心是否已全部完成有关培训合同规定内容,同时以“培训合同完成报告”的形式报教学副主任审批,并以适当的方式通知服务对象,然后安排培训结束的后续工作。

4.3.2 学生/员的学籍管理,由培训管理部按《学籍管理控制程序》的规定进行确认,并履行相应的规定和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