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渗透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渗透计划

德育渗透计划范文1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文化 审美 德育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经济、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教学中应体现工具性、审美性与人文性三者的融合。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我校于2006年把该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为了更贴近实际,2010年对其进行改革,将课程更名为《大学语文与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等多项重任。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它正处于“文科生不屑学、理科生不爱学、教师难教学”的尴尬境地。因此,如何加强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教学现状:喜忧参半

为深入了解我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现状,课题组精心设计了《大学语文》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围绕学生学学语文的态度、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方式、考核体制等方面来设计,共15道选择题(含部分多选题)。调查对象涉及我校2008级英语、艺术设计、应用心理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法学等十三个专业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54份,回收986份,回收率93.5%。

从学习态度上看,有552人对大学语文“很喜欢”或“比较喜欢”,占总数的56.0%;695人认为在大学非中文专业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有必要,占总数的70.5%。统计数字表明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比较喜欢学学语文。但在自我评价上,也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对自己的语文水平评价不高,如在口语表达方面有280人认为自己表达不够清晰、但能够理解;在写作方面,有451人认为自己表达清晰、但逻辑不够严密;两项占总数的74.1%;有542人希望通过该课程达到提高人文修养的目的,占总数的55%;有684人认为该课程对提高修养及素质方面是有帮助的,占总数的69.4%。在教学内容及方式上,我校学生有比较多的期待,他们认为教学内容应兼顾到方方面面(多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例如,有583人认为要加强文学作品赏析,占总数的59.1%;464人认为要加强文史知识讲解,占总数的47.1%;515人认为要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技巧训练,占总数的52.2%;353人则认为要加强应用文写作指导,占总数的35.8%。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很多时候无法兼顾,导致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仍以文学作品赏析为主。在教学方式方面,只有257人表示满意,占总数的26.1%;544人感觉还可以,占总数的55.2%,总体满意度不算高。

此次调查能基本反映出我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一方面学生觉得它重要,比较喜欢,另一方面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学生学学语文的积极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德育渗透三个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

二、文化教育:提升文化品位

文化教育应体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功能。

当前,大学生不会写申请书、就业推荐书,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等现象已司空见惯;真正读过中国古典名著的也寥寥无几。大学语文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分析及对已学文学知识的梳理,让学生粗略了解文学史的发展概貌;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而最直接的目的则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强化学生的实际技能。

为了加强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笔者在近几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试行“课前一讲”、“话剧表演”、“影视欣赏”等实践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课前一讲”是利用每节课前5~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讲台上以PPT形式演讲。“课前一讲”采取学生自愿报名、自拟题目、自定内容、自制PPT的形式进行,演讲结束后教师当堂点评,并给予每位同学平时成绩加5分的鼓励。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颇高,演讲内容或文学现象、或时事热点、或名人轶事,总之内容包罗万象,使人大开眼界。他们制作的PPT有视频、有文字、有图片,可谓图文并茂,精美无比。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胆量、表达能力及动手能力。“话剧表演”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挑选有表演才能或自告奋勇的学生排练话剧,同时给予参与演出的学生平时成绩加8分的鼓励。如在讲述中国现当代戏剧专题前,笔者就组织了一批学生在课外排练话剧《雷雨》,并把这个话剧表演搬到课堂,按先讲、再演、后评的顺序完成戏剧专题的教学任务。通过开展这一实践活动,作品中周朴园、繁漪、周萍、侍萍、大海、四凤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大大加深他们对戏剧主题及人物的理解。在表演中,参与演出的同学一丝不苟,完全进入角色,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台下观看的学生也与剧中人物同悲同喜,时而屏住呼吸、时而开怀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影视欣赏”也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播放由选讲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及相关视频等。例如,在讲到《红楼梦》是一部大百科全书时,笔者给学生播放CCTV-4《中华医药之探秘红楼美食》视频,以此说明《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同时也饱含中国传统的中医、饮食文化。

三、审美教育:积淀审美素养

德育渗透计划范文2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 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76

近些年,我国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得到较快发展,其中不乏反映出设计者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充分渗透。基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和历史发展等因素,不同的城市各自拥有着独具自身魅力的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融入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能够使园林景观的观赏性更强;还能够大大增强园林景观的人文色彩。

1 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条件和原则

1.1 考虑自然条件

园林景观属于城市绿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有必要将当地自然条件纳入重点考虑范围,其中包含地形地貌、植物生长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一切要以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平衡为依据和前提。在当地自然条件允许范围内,可以恰当的增加一些风情独特的植物或是建筑,突显个性化设计。

1.2 尊重人文历史

每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印迹总是能够吐露出当地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饱含着强大的人性磨合力。园林艺术在当今时代表现出重要的文化表达作用,它流露着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成为文化的凝聚点与传承点。因此,园林景观设计需尊重当地人文历史,契合人的思想、情感,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运用历史元素传达新的涵义,使之发生新的反应,爆发新的艺术力量。

1.3 民众化原则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可以通过优秀的园林景观嗅出当地的文化价值和风土人情。某一地域的园林景观一般都流露着当地的文化理念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人们往往都能在观赏园林艺术景观的同时体会着人文关怀与地域特色文化,人们能够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感受到归属感。在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区域文化可以算是最重要的素材之一,人与人之间完全能够凭借优秀的园林景观搭起交流的桥梁,促进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4 独特性原则

我国是一个地域文化丰富、历史底蕴厚重的国家,各地地形地貌大不相同、各具特色。每一个地方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独具自身魅力的文化。园林景观的设计需要紧紧把握住区域文化中的特色差异,将其合理有效地运用到设计当中。只有独具匠心却又不失地域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才能更好的展现当地情怀,弘扬当地文化,同时抓住人们的观赏视线。

2 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1 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充分把握历史文脉

园林景观设计中,文脉是一个必不可少且无法被替代的重要元素。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文脉的价值,将其巧妙融入园林景观设计,赋予园林景观更重要的意义,让它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担起一份责任。在保持文脉的历史延续作用的同时,也将地域特色充分展现出来。以苏州园林为例,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向来受到人们的大力称赞。其设计理念不乏蕴藏着浓厚的古代哲理观念以及审美情趣,其中充分体现着对历史文脉的“写真”。例如,唐朝盛行诗歌,并且多以抒情、写意为主要基调,所以,唐朝时期的苏州园林是从自然山水园过渡到写意山水园。而到了宋朝后期,君主昏庸无能,众多文人志士选择隐居田园的生活状态,使苏州城镇士人园开始兴盛。

2.2 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充分把握视觉元素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也显得十分重要,其中主要包含色彩、光线、材料以及尺度定位等多个方面。这些元素是为了突显美学价值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园林景观都需要通过必要的视觉刺激来勾起人们无限的兴趣与喜爱之情,进而才能让观赏者感受到景观背后更深层次的涵义。其中,色彩元素在园林景观视觉体系中能够给人带来最直接、最猛烈、最有效的视觉体验,值得给予高度重视。然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色彩进行调配运用时,也需要设计者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做到为园林景观搭配最适宜的色彩。例如,我国四川地区盛行“彩叶风”,金叶水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被当地广泛种植。

2.3 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充分把握社会景观

当注意观察各地的社会景观时,定会发现其中无不隐含着纷繁复杂的人性化思想。园林景观能够透露出区域文化,但是它不能孤立的存在,而是要与社会景观协同作用,共同来映射城市文化。社会景观是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改变的,同样作为区域文化的传播载体,社会景观不断见证着历史的演变。基于社会景观在城市中的巨大作用考虑,园林景观设计应该与之相互契合,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材料和工艺等资源来构建人文景观,从而使建造出来的景观更贴近当地人的审美情趣。例如,重庆三峡广场景观融入山峡风光,塑有山峡纤夫拉船雕像,既表现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也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

3 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充分把握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是当地植被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象征,它能够自然地营造出当地独特的自然风貌。例如,椰子树就是南国秀丽风光中的一抹亮色,而白杨树则代表着北方的刚强与无畏精神。在当今的园林景观设计之中,乡土植物值得被充分的重视和应用。被称为“野草之美”的浙江永宁公园就是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打造的成功的园林景观代表,其设计中留存大量乡土植物,诸如芦苇、菖蒲等。同时,市花市树更是一个城市中乡土植物的典型代表,它是由一个城市的居民通过投票并且经过市人大常委会议表决通过得来的,市花市树一定是受当地人民喜爱的植物种类,其中不乏蕴含着当地的地域文化,以上海市市花白玉兰为例,它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它代表着“开路先锋”。

4 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的设计应该充分融合地域文化,打造符合各个地域独特魅力的景观环境。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充分把握园林艺术的可观赏性,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最终实现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地域文化的作用,进而促进园林景观设计不断实现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郑钧甫,成志勇.论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J].工程建筑,2013,(6).

德育渗透计划范文3

一、文化意识不同导致的交流误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在交流时知道单词的意思,也理解其语法结构,却不懂它的实际含义或把含义理解错了。比如外国人想要“black coffee”,可是我们的学生端出放了糖的咖啡;又或者与外国人交流时会问许多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等,引起他们的不快,最后导致交际失败。又如中国人见面时常互相问候“吃了吗?”并不表示问话者想请对方吃饭,但如果问外国人同样的问题,他们心中会“暗自窃喜”,以为你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通常只需一句“Hello/Hi/Morning”就能表达见面时的愉悦情绪。上述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缺乏认识,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另外也因为汉英语言思维习惯的不同,而出现了让彼此误解的交际现象。

二、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知识能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爱学英语、学好英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进行跨文化教学是必要的。

1.培养语言思维的需要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思维方式又受到文化背景的极大影响。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想学好并且用好英语,必须有合适的英语思维。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熟悉英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学习该语言的文化基础,形成相应的语言思维方式。

2.运用语言得体的需要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此各自的语言环境也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人们在交流中就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以免引起误会。如有人以“How much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其实侵犯了别人的隐私,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有文化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

3.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愈加广阔起来,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了国门或是进入了国内的外资企业。在这样一个多语种的环境下,学生毕业后无论是想从事国际事务,还是从商,外语能力都会成为求职的必备技能。所以,学习另一种语言和文化就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通过培养跨文化意识来提高语言和文化的洞察力。要培养适合21世纪新形势的新型人才,就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否则学生的英语便是“井底”英语,更谈不上运用这门语言来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

三、文化意识渗透的策略

文化本身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其内涵深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教师在实施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结合课堂内外,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模拟情境,有效实践

学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际,真实情境中的有效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如在教学牛津版《 小学英语 》4B Unit 3 Buying fruit时,可以先让学生回想自己购买水果的情境,在课堂上模拟真实情境,把耳闻目睹的生动情境表演出来。如“Can I help you?”“I?蒺d like some bananas.”“ What about these ones?”“No,thanks. I?蒺d like those big ones.”“Here you are.”“Here?蒺s your change.”...在这些对话中渗透了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一句“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集中体现了西方服务员的热情与主动。又如牛津版《 小学英语 》6A Unit 2 Ben?蒺s birthday一课,对比中国人在收到礼物时的客气礼节,让学生了解西方人更喜欢当面打开礼物,并表达自己的谢意。在了解这一习俗后,学生的对话就流畅而自然,符合西方的思维习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他们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外国的风俗习惯记忆深刻。

2.细化知识,关注细节差别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赋予同一个词语差异很大的意义,某些在我们看来很常见的词汇,有时会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使这些符号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内涵。例如,coffee,外国人将其分为black和white两种。中国学生不明白,怎么有黑咖啡和白咖啡呢?原来,black coffee是指不加糖或牛奶的纯咖啡,white coffee是指添加了糖或牛奶的咖啡。还有,“红茶”不是翻译为red tea,而是译为black tea。又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的贬义词语,而英语习语a lucky dog(幸运儿)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身价百倍。由此可见同一个词的不同文化意义,显现出不同民族各自的文化意识。

3.立足教材,适时拓展

《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新要求,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大量渗透了英美文化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依托教材进一步拓展知识,把更多的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如牛津版《 小学英语 》3A Unit 8 Let?蒺s go to the park出现了中国的古城西安和秦始皇兵马俑,在此可以结合课文继续介绍中国其他地区如Hong Kong(香港)、Macao(澳门),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主要建筑和标志,如英国的Big Ben(大本钟)、日本的Fuji Mountains(富士山)、悉尼的Opera House等。牛津版《 小学英语 》5B Unit 9 An English Club中出现了一些国家的国旗、国名及语言,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其他国家的国旗,讲解这些国旗的含义,介绍这些国家的首都等。牛津版《 小学英语 》6A中有两个单元分别出现了中西方的一些重要节日,如Christmas、Easter、Halloween、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等,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介绍一些节日常识。现代生活中,国门大开,国外的商品随处可见,国外的节日同样热门。圣诞节是英语国家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就像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一样,两者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如圣诞大餐和除夕团圆饭,接送圣诞礼物和收授压岁钱等。例如,教师在圣诞节那天给学生介绍圣诞节的来历及其特殊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国的春节对比。在师生的热烈交流中,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一些相应的单词、词组:Merry Christmas,Santa,Christmas tree,Jingle bells,make cards,wrap presents,get presents,give presents,eat turkey,see Grandma and Grandpa。在文化碰撞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既能体验西方文化带来的乐趣,又能实践已学过的语言。

德育渗透计划范文4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育 人文精神教育 实施措施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格、气质和修养。培养人文精神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对高中学生具体表现为珍惜生命、悲悯苍生;热爱科学、理性思维;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等方面。

二、化学学科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化学学科和人文教育是不相关的,因为他们分别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科。然而,对化学学科许多内容和方法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人文教育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人文学科范畴内。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化学与人文科学从来就是紧密联系的具体来讲化学的人文精神内涵应该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是人道主义:化学研究的宗旨应该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其次是求真精神:科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探索真理。再次是社会责任:任何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都不是属于科学家本人,而是属于全社会,乃至整个世界。

三、中学化学教育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目前高中教学阶段学科分工细化、教学的功利性空前增强,许多教师将化学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忽视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这必然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化学学科教学。

四、中学化学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中学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措施

1、加强教师修养,培养学者型教师。这是实现在中学化学教育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础和途径。学者型教师除了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观念新是学者型教师素养的核心。学者型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般合格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而学者型教师的知识不仅面宽,而且质上也很显著,他们不仅对问题的深层结构敏感,而且 还能结合学科特点渗透科学方法论、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科学价值观等。学者型化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策略:在课堂上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还能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并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加强落实中学化学实验的人文教育功能。(1)化学实验教学目标设计要倡导人文理念:帮助学生获取、验证和拓展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实验和总结实验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合作实验等实验模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互相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学习兴趣、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树立绿色实验思想、环保意识,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责任感。(2)化学实验教学过程要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中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变化各异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解决意想不到的实验问题,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和勇于探索、刚毅顽强的实验精神。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实验以及化学实验史教育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3)化学实验结果评价要体现人文关怀:表现评价:表现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情感评价:化学实验中的情感评价主要包括对实验的兴趣度、对实验探究的态度、对自作的态度、对实验数据分析、统计的诚实态度等方面。

3、抓好几个关键环节和中学化学教育相关辅助资料。上好启蒙课,激发学习兴趣;发挥“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精美图片”、“科学视野”、“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等栏目德育功能;重视挖掘化学课程中化学美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和真善美的情操;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达到人文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自然整合。

德育渗透计划范文5

关键词:大学英语;交际法教学;语言文化;渗透;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对外交流日益扩大,社会对外语语言交际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多,对人才质量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无疑对高校英语语言教学提出了挑战。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成为外语界广大同仁的共识。在新课程标准实行后,大学英语教育也随之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变化。笔者通过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在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方面谈点浅见。

一、大学英语语言教学要渗透语言文化教育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世界上不同民族的语言千差万别;即使同一语言中的两种方言,也有差别,但相对较小,这与它们所载负的文化相近有关。学生在学学英语时,由于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差别较大,因而对其语言形式(即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的掌握需要反复训练方能运用自如。同时,由于相同的语言内容在一定的情况下,在信息与信息接受所产生的效果上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在语言教学中对此有充分的认识,而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注意语言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文化习惯、思维模式等同时得到“内化”,成为学习者自身的一个部分,这样才能在语言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侧重点都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而关于文化部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汉英两种语言所载负的文化内涵不相同,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但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基本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就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其共同的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导致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也就是重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像汉语中表示一个月之内的“旬”、一年之中表示热冷的“三九”、“三伏”,尽管学生非常熟悉,但在英美文化中准确地表述确有一定的困难。

(三)了解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忽视了交际文化,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成了摆在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在教学中运用交际教学法

(一)使用交际教学法的必要性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价值,而技能、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价值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而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这些主要因素都进行了较全面的规范和要求,并解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这也就肯定了英语交际教学法大力提倡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原则。

在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交际式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这种方法的运用,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用少量的时间讲授语言知识,而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交互性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避免以教师讲授为核心,忽略学生理解的传统语言教学方法的弊端;保证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拥有更多充裕的时间与真实的英语语言世界接触,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综合理解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二)交际教学法中的具体教学方法

1.课堂提问法(Question and Answer Method)。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交际化,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就某个话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提问。可以选择某个特定的话题进行提问。如: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phenomenon?If you were he, how would yousolve the problem?How will you spend your summer holiday?也可以让学生讲授一幅图片或者描述一个人的外表、性格、爱好等。还可以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所学的固定搭配或者方言的掌握情况。如:What are the ways to ask someone to suggest away to solve a problem?How to ask for someone else' s suggestion?等。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扮演其中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完成对话的练习。同时课堂中的师生在交互程中要适度地对学生加以引导,但是不能提示过多,影响学生自主发挥的能力。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激发他们提高口语水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课堂讨论法(Discussion Method)。课堂讨论可分为三种形式: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两两讨论。讨论的话题应是可行的、有趣的和可争论的。如: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How to apply for a job?On Friendship?等等。教师可以提供话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亦可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分组讨论这种方法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比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角色扮演法(Role-playing)。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语言教学,如让学生两人一组或者多人一组扮演记者,就一个问题进行采访;扮演剧本中的一个角色,加入自己的理解,对剧本中的语言进行模拟和生动的呈现。这些活动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他们一旦进入角色,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用英语语言思维的习惯,在创设的真实情景中,通过交互性的活动,在与他人交际的过程中完善口语表达。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强化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的意识,让师生都认识到“语言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主动实践逐步获得的。”

总之,大学英语毕竟是一门语言课,而并非文化课。在教学中仍需要使用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即首要问题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渗透一些文化知识交际的能力,而决不是移植别国文化。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化差异,培养语感,逐步掌握语言行为。

参考文献:

[1] 屠蓓.美国文化多元及其语言和外语教学的影响(续)[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1):112-137.

[2] 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2006,(1):40-43.

[3] 郑立生.课堂内有效的语言交际――教师谈话和学生输出[J].中国英语教学,2002,(25).

德育渗透计划范文6

关键词:机械制图 渗透美 创造美 延伸美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普遍基础比较薄弱,对制图课不感兴趣,有的甚至厌学、弃学。因此,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通过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寓美于制图教学中,提高学生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读图兴趣。

一、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美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比如说,在制图作业的讲评课上,我利用实物投影把学生中的绘图作业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把最优秀的作品选出来,再把它与比较差的图比较,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发现,优秀的作品在图面的布局、比例的选择、线型的控制、字体的书写、尺寸的标注、工艺结构的确定等方面都是做得比较好,而图面质量差的作业在这些方面都做得不够好。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发现图样的整体布局美、比例美、线型美、字体美、工艺美。这些都是美学中美的知识,学生发现和感受到了这些美,在以后的绘图中会有意无意地运用。让学生感受美,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板演作图时,要规范,注意用彩色粉笔渲染图线,创造出美的图线,让学生有美的感受。比如,在讲平面图形的绘制时,学生最易出错的是圆弧的连接,而圆弧连接的关键是找圆心和连接点。学生往往会漏找连接点,导致连接不光滑。我在这部分教学时,是这样做的,作图的辅助线一律用红色细线,所有的连接点都用黄色笔点出或圈出,已知线段、中间线段、连接圆弧分别用不同的彩色笔如白色、蓝色、红色等表示。细线粗线明显区分,直线刚劲有力,圆弧流畅圆润,箭头细长锐利。教师在示范过程中,用色彩让学生体会到美、感受到美,从而产生学习和模仿的欲望,兴趣就有了。

二、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

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重在绘图实践,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图时,要严格执行标准,在标准化的操作中,创造美的图线。首先,在作图前,要按照标准做好准备工作,力求工具美。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里的准备工作包括工具的准备,按规范修磨铅笔和圆规笔芯,正式画图前先试画一下,以纠正笔芯的粗细。把铅笔和圆规笔芯修得漂亮,是我们迈向美丽图形的第一步。学生在作图实践中,图形粗粗细细,圆弧弯弯曲曲,究其原因是第一步没做好。其次,在作图时,要保持心态平和,不急不躁,即心态美。人只有在平和的心态下才能做出美好的事情,画图也一样。画图时,要求线型分清,粗细均匀,粗线乌黑光亮,细线清晰纤细,虚线、点画线长短合适,间隔相等,圆弧圆滑。这些线型必须在平和的心态下才能创造出来。再者,在画图训练时,教师可以用学生的学具规范操作,带领学生创造美。可以在实物投影仪的展台上直接画,这样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效果就会更明显。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薄弱,可能要求教师手把手的规范教学多一点。教师示范画图,学生跟画,教师一边画,一边强调注意点,让美的图线像花儿一样慢慢绽放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画图过程中的美感。最后,学生的作业一定要展示,优秀的作业就是一份美丽的作品,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激励优秀的创造者创造出更多更美的作品,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优秀作品能产生榜样的力量,带动全体学生向着更好更美的目标努力。

三、在帮扶结对中延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