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技术创新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技术创新总结范文1
关键词:油田 工程技术 创新
前言:长庆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属于特低渗透油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长庆油田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石油工程技术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人力资源整合问题、技术团队问题等,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对石油地面工程技术做出简要分析。
一、石油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
1.工程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虽然我国石油工程技术在不断创新,同时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也有所增加,但是在研发投入、资金和人力投入方面强度不足,长庆油田投入强度同样不足,这就给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造成较大的阻碍。由于石油行业的竞争力不断加剧,因此各国对石油工程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在增强,而相对来说,我国石油工程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无法满足石油行业发展需求,也无法满足技术创新需要,对石油工程的发展没有推动作用。
2.市场反应缺乏灵活性
长庆油田虽然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与石油工程技术发达的油田相比还存在差距,尤其是高端技术较为缺乏,对石油工程技术的学习也基本是模仿或者跟踪其他油田,这样无法更好的吸收新技术,也只能停留在外观设计、技术含量低的技术及落后的技术,对于石油工程市场反应较慢,也不具备非常完善明确的流程管理。再加上信息流通速度的制约,导致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不足,无法快速针对市场变化作出适当反应。
3.缺乏推广新技术的强度
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体系中,工程技术研究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我国石油工程发展过程中,对新技术成果的推广过于忽视,而且商业化水平较低,无法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形式,这个问题在长庆油田中也比较明显。另外,很多成果属于阶段性成果,也就是还不是成熟的成果,还有一些是在应用中取得的成果,这种模式无法推动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
4.缺乏完整高效的创新机制
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体系,虽然运行机制已经建立,但是已经过于落后,这都影响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石油工程技术在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基本都依赖于内部研发部门,而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研究体系,技术改革也基本停留在过渡层面或调整层面阶段,导致研究机构没有活力,无法充分激发研究人员的创造性,最终无法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石油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对策
1.建立石油工程技术团队
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依托于高素质水平的技术人员,因此要建立技术团队,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国际石油工程技术需求为内容,将国内外石油资源融合并科学配置优化,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同时组织学习交流活动,或安排技术人员外派学习,提高技术团队的综合实力、技能水平、管理水平和科研技术水平等,建立成具有综合素质水平、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团队。除此以外,还要加强技术团队人员的责任精神、创新意识。
2.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关系着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首先要核对所有技术人员的学历、技能水平、个人特征和技术特点,结合每个人的信息进行最科学合理的配置,确保每位技术人员能够在最适合的岗位上,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际上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石油工程技术研发的基础。
3.建立并完善石油工程技术创新体系
长庆油田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依赖于技术石油工程技术创新,所以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非常重要。根据长庆油田的具体情况,明确技术领域,首先建立技术创新核心层,并以此为方向建立技术结构,不断研发、优化和强化技术。另外,要加强对知识产权和技术质量的管理力度,实现岗位技术的程序化。
三、长庆油田石油工程技术探究
长庆油田原来采用的注水工艺流程为双干管、多井配水注水工艺,地面注水和洗井流程是单独设置的,双干管指注入水和洗井水分设干线,避免水质互扰。双干管、多井配水注水工艺的优势是注水与洗井单独运行,相互不影响,能够维持稳定的注水压力,水质效果有明显提高。但缺点是需要设置注水泵、洗井泵、注水干线和洗井干线,这就造成管网数量多且管径大,运行效率大大降低,同时运行成本增加。
因此研发了单干管、小支线、活动洗井注水工艺技术,适合地形复杂、特低渗透油田、井区分散、注水量小且压力较高的地区,而长庆油田就属于特低渗透油田,采用这种注水工艺流程后,工程造价得以降低,同时提高注水效率。经过多次试验证明,长庆油田非常适合采用这种注水工艺。
随着油田注水工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长庆油田开始研发新型注水工艺,即“树枝状单干管稳流阀组配注、活动洗井注水工艺流程”。水源经过缓冲、沉淀、计量和滤水等处理后,通过注水泵升压,高压阀组计量后分配到干线管网,最后通过稳流配水阀组调节、计量和控制,最终注入油层。这是石油工程技术上的一次突破,取消了中间站配水间,稳流配水阀组不需要值班人员看守,真正实现了井站一步站流程。经过实践证明,采取这种注水工艺流程每万吨产量的投资可节约五万元以上,每口注水井平均投资降低约为2万元。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长庆石油注水工艺不断的创新,结合石油工程特点与地质特点,不断研发新型的注水工艺流程,从最初的双干管、多井配水注水工艺,到单干管、小支线注水工艺,最后实现了井站一步站流程。运行效率不断提升,同时也节约了投资成本,有效的促进了长庆油田是有工程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石油工程技术在不断进步与发展,本文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注水工艺为例,对长庆油田石油工程技术进行探讨,最终研发出提高效率且降低成本的技术方法。长庆油田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不断在石油工程技术上钻研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庆理,刘炳义,郑毅,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与思考,石油科技论坛,2011,(01)
工程技术创新总结范文2
(一)以工程需求为导向
企业的技术创新通常以市场为导向,而重大工程的技术创新则首先是实现创新技术的工程价值,其次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即工程的技术创新是被“逼”出来的。工程的技术创新一定以工程实际需求为驱动,即某些关键技术难题不解决,工程就难以建成。因此重大工程的技术创新必须以解决工程问题为目标,这也是技术创新的共性成果在行业内其他工程推广应用的重要前提。
(二)技术创新难度大
重大工程的技术创新问题源自于工程需求,其自身的复杂性往往会提高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因此重大工程的技术创新问题通常是世界级难题,采用继承性创新方法,对已有成熟技术的简单改良或整合而形成的新技术一般还不能满足重大工程的技术需求。因而需要业主联合设计施工企业、学研单位,乃至境内外咨询机构等多主体共同参与,联合攻关。当然,此类问题一旦解决,便能够成为行业内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标志性创新成果。
(三)创新成果层次高、影响大
《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提出“创新计划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国家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开展技术创新,重点解决产业中的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并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重大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是一项重大基础设施,更是工程技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重大工程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是响应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科研实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应坚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工程,促进工程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时间约束性强
由于技术创新成果的产生具有一定滞后性,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则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成本、进度等各项目标顺利实现。因此,重大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工作受到工程工期的约束,具有较为强制性的时间约束性。
(五)技术创新成果应用难
重大工程创新成果技术性强,应用前景巨大,但工程项目的临时性与组织的独立性特征使得各技术创新主体不一定能在未来的项目中再次集结,因此技术创新很难连续、系统地进行,重复研究较多并且零散的创新也很难有效地按项目集成,造成技术创新成果容易流失,难以被保存与再用,不利于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管理与创新水平的提高。
二、重大工程技术创新定位与管理流程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是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在对工程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规划时,首先要考虑工程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然而重大工程的技术难度大,技术创新复杂性强,创新成果水平高,因此有必要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基础上,考虑这类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与国家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因此,应集中多方向的科研力量对技术难题进行深化研究,形成行业层面多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因此重大工程技术创新一般都会存在一个从工程层次,到行业层次,再到国家层次的提升过程,进而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目标结构。随着这三个层次的递进,创新的目标越来越凝练,从满足工程需求,到提高行业创新的竞争力,最后形成国家创新的竞争力。
(一)工程级项目
为了保证重大工程的顺利建设,首先应围绕工程层面的需求与问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首先由业主单位根据工程需求与国家战略目标制定工程级技术创新规划,再根据建设市场体制、企业技术和资金能力以及工程技术创新的特征,向设计施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创新环境保障。设计施工单位负责应用该阶段研究成果。业主单位负责检查、督促创新活动,组织审查创新成果和评估应用效果。
(二)部省级项目
在工程层面技术创新基础上,业主单位配合行业部门的相关政策规划,结合工程层面的创新成果进行进一步分析与提炼,形成凝练后的技术创新项目,并组织设计、施工和科研等单位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争取形成行业内的共性技术创新成果。
(三)国家级项目
由业主单位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并在工程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创新基础上总结提升,形成国家级项目的初步规划,并向科技主管部门进行申报。项目正式立项后由交通部作为项目组织单位,业主单位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并由业主单位具体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最后由科技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和认定。
三、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及原则
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呈金字塔形,从工程级项目到部省级项目,再到国家级项目,其立项的课题数量表现为逐渐递减,而课题的质量则表现为逐渐提升的趋势。这就要求业主单位必须对不同层级上的创新课题进行选择与凝练。一般而言,对课题进行选择时应满足以下几点条件:首先课题应为本工程提供技术保障,能够对工程建设瓶颈形成突破或者显著提升工艺水平和施工能力,实现工程建设的各项目标。其次课题应为行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具有行业领先水平,能够形成行业核心竞争力。第三,课题的预期成果先进、成熟、适用,具有在行业层面以及国家层面,乃至世界层面具有普遍推广意义,且推广应用后,能够形成示范效应。具体地,在对课题进行战略选择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工程层面与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课题通常分别由多个不同的设计与施工企业进行研究,由于重大工程技术创新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学科交叉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会涌现出一些共性的研究问题,为了避免重复研究并提高研究成果的水平,业主单位会考虑系统性原则,将这些研究课题进行整合与打包。例如,泰州大桥针对多塔连跨悬索结构的重大技术问题,把工程层面的多项课题整合为行业层面的“多塔连跨悬索桥结构体系与结构性能研究”,该成果不仅满足了泰州大桥的建设需求,还能够对同类型大桥的设计施工提供指导和借鉴,为行业规范、标准的修编和完善提供重要成果。
(二)先进性原则
业主单位经过前期调研、建立科研规划、签订科研合同等几个阶段,技术创新的研究工作便正式展开。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业主单位需要根据各单位的研究成果重新考虑下阶段课题的筛选工作,为了保证课题成果的先进性,其中某些没有达到预期研究目标的课题,或者不是更高层面上共性关键技术的课题将被删除。例如,部省攻关阶段所设立的“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虽然和结构体系有关系,但是总体的施工技术与传统的结构相差不大,因此该课题没有入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三)动态性原则
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建设,降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与成本,工程层面的课题通常采取提前规划,由业主单位根据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征询相关部门和设计、施工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并参考有关专家和相关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建议,在工程正式施工前确定科研项目目录。但随着工程的开展,业主与相关设计施工单位会根据施工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随时调整规划的技术创新课题。例如,泰州大桥初期科研规划阶段的“国产大跨径悬索桥主缆干空气除湿系统研发”课题经调整后,并入行业层面的“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课题中。“大跨径桥梁设计及施工风险评估”中的“中塔鞍座抗滑安全性评价”调整至行业层面的“多塔连跨悬索桥中间塔关键技术研究”等等。
四、泰州大桥技术创新案例分析
跨江越海桥梁建设是21世纪桥梁工程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英伦三岛间、日韩海峡、我国东南沿海岛屿间、琼州海峡、渤海湾、台湾海峡等地均规划了大型跨江越海工程,而目前这些大型桥梁工程的首选桥型多为悬索桥,这对悬索桥的跨越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由于单一主跨跨越能力的限制,目前传统的两塔悬索桥难以满足宽阔水面情况下的超长跨越需求。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主桥采用三塔两主跨悬索桥桥型方案,在这之前国内外还没有同类型大跨径悬索桥的建设经验,已建成的多塔悬索桥工程实例还只限于中小跨径。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大桥在建设过程中遇到很多技术挑战:三塔两跨悬索桥结构受力复杂,该桥型全桥刚度较小,主梁挠跨比大、中塔顶主缆不平衡力会导致主缆在鞍槽内滑动、中塔柱根部受力大且不均匀;施工技术复杂,在解决好工程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好诸如深水基础、钢塔架设、缆索系统、钢箱梁、钢桥面铺装以及施工安全等难题。面对众多技术难题,泰州大桥经历了指挥部规划课题、交通部攻关项目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三个层次的技术创新过程,从勘测、设计、施工乃至运营全过程对大桥进行必要的专项科学研究,确保优质优量地完成工程建设。
(一)指挥部立项的科研项目
为了系统地开展泰州大桥的科研工作,2007年初,江苏省大桥指挥部开始了《泰州大桥科研规划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编制工作,对泰州大桥提出系统的科研规划。在《大纲》初稿编制完成后,先后大量征集了设计、施工、管理、科研等单位以及国内许多专家的意见,在吸收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大纲》进行了完善,于2008年中完成了修订稿。根据《泰州大桥科研规划大纲》,泰州大桥建设指挥部从8个方面规划的科研课题达到300多项。建设指挥部具体开展的专题课题研究达88项。
(二)交通部重点项目
在积极推进《大纲》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指挥部将其中的重要项目归纳、整合成6个重点项目:多塔连跨悬索桥结构体系与结构性能研究、多塔连跨悬索桥中间塔关键技术研究、深厚覆盖层地区桥用锚碇基础关键技术研究、长大桥梁深水超大型沉井基础施工成套关键技术研究、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以及泰州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规划的这6项科研项目于2008年6月申请了交通部部省联合攻关项目。2008年11月交通部以交科教发[2008]476号文下达了2008年度交通科学技术项目执行计划,这6个项目被列入。泰州大桥从项目级课题到部省级课题的凝练过程遵循了重大工程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例如,项目初期,指挥部对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的安装、制作、施工控制等多层面问题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随着项目建设的开展,至建设中期,上部结构施工的关键问题得以汇总提炼,基于系统性原则,将上述研究问题汇总为“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此外,课题“大跨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早在江阴大桥和润阳大桥都研究过,但都没有取得满意的研究成果,所以该课题被选入了泰州大桥部省级攻关项目,但在对国家级课题申报立项时发现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不具有国家层面的先进性,因而又再次被删除。
(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08年初,泰州大桥指挥部启动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申报的准备工作,编制了《多塔连跨悬索结构及工程示范》国家支撑计划的项目建议书,于3月赴交通部向科教司进行了专题汇报,科教司提出了许多非常中肯的意见,指挥部根据交通部的意见对建议书进行了完善,整合优化为“多塔连跨悬索桥结构体系与结构性能研究”、“多塔悬索桥中间塔关键技术研究”、“超大跨连续大柔度桥道系结构行为特性及其铺装关键技术”三个课题,于2008年8月向科技部申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多塔连跨悬索结构及工程示范”,在交通运输部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已于2009年2月获科技部立项,并于2010年3月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获得了对多塔连跨悬索新结构科技攻关的国家层面支持。交通部于2010年5月19日在泰州召开了项目启动会议。泰州大桥的关键原始创新在于“多塔连跨悬索桥结构体系”以及由结构体系带来的“多塔悬索桥中间塔关键技术研究”两个核心课题。部省攻关阶段所设立的“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虽然和结构体系有些关系,但是总体的施工技术与传统的结构相差不大;基于先进性原则,“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课题未入选国家级课题;而泰州大桥的大跨径使得桥道系结构特性表现得更“柔”,并带来桥面铺装上的高度技术挑战,基于动态性原则,“超大跨连续大柔度桥道系结构行为特性及其铺装关键技术”被确定为国家级课题重点研究。此外,三塔两跨的结构体系使得大缆拉力反而减小,“深厚覆盖层地区桥用锚碇基础关键技术研究”中的施工方法并没有高水平的创新,因此该课题没有入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三层次技术目标体系的指导下,泰州大桥取得了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其科技攻关成果一方面为今后我国沿海及连岛工程的大跨径桥梁建设提供了新技术,提升我国大跨径桥梁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部分成果已在九江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四桥、崇启大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马鞍山长江大桥、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等项目得到应用;另一方面泰州大桥的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将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所形成的技术指南、标准,专利、工法以及软件系统,将大大提高我国大跨径多塔悬索桥建设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创造”走出去再添竞争力。
五、结论
工程技术创新总结范文3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问题;解决对策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媒介。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我国电子商务改革,提高了传统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逐渐建立了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转型形成企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但在信息工程技术应用过程中,应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
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核心技术可信度不高,企业研发者缺乏技术创新意识,多数信息工程技术采用国外引进的方式,不能结合我国企业和经济需求进行自主研发。电子商务作为快速发展的行业,对信息技术的更新具有较高要求,但在具体应用中,信息技术与企业需求相违背,管理人员过分追求新技术的应用导致企业职员不能驾驭新技术。另外,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获得国家和政府的有利支持,受限于经济等原因,无法利用先进的信息工程技术,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我国自主研发企业少,影响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电子信息技术相关人才大量缺乏严重影响了这一技术的发展。
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际应用问题解决对策
(一)加大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力度
国家政策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直接影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基于此,国家应为扩大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支持,同时关注高新技术和重点技术。企业在重点项目研发时,应随时关注国家政策,以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当地政府应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投资力度,使企业获得正规的融资渠道,促进企业技术发展和创新。政府应为企业提供政策保障,对企业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并且了解企业核心技术,与企业合作推进其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以实现技术革新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为目标,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企业环境,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技术这一高新技术来说,人才的大量缺乏严重制约了当地企业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优化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应为人才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重视人才的技术培训。同时,完善企业技术团队,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给予优秀员工升职或加薪的机会,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技术革新。同时,企业要不断引进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实现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我国技术革新相结合,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渠道。另外,企业还应定期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合理进行岗位设置,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实现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大化,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推动培育新的企业增长点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依托于科技更新。现代社会科技更新速度快,企业技术不及时更新就会面临淘汰。因此,企业要发现新的企业增长点,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的资金分配。在企业内部建立技术创新体制,扩大新技术产品更新以及优化服务。建立以新技术为核心的研究平台,增大核心研究力度。总之,现代企业要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注重创新,不断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产品服务的创新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创新。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拓宽企业发展道路。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发展体系,在满足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产品和相关服务创新,实现企业发展的现代化。同时,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使电子信息工程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革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任务。
三、总结
经济的增长依赖于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我国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作为新型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致力于实现企业运营和管理的智能化。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导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加大对企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视程度,给予其更多的政策支持,促进企业发展。(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国林.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J].硅谷,2012(4).
工程技术创新总结范文4
【关键词】工程管理;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入WTO的带动,建筑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工程施工企业其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深化,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存在技术创新与生产脱节的问题;由于市场的不完善,重经营轻技术,工程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使一核心人才另谋职业;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因科技投入量不够,制约了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滞缓。
二、技术创新的途径
1、加大创新的力度和投入
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活动,能将技术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应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要强化创新意识,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促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适应工程技术新、工艺新的需要, 先解决好技术难题,企业应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多渠道筹集创新资金。条件许可的企业鼓励进行风险投资,拿出好项目争取地方政府的立项和资金支持,争取政府的立项和资金支持,是一条不可忽视的筹资渠道。我们开展技术创新, 要顺应市场,将国内自主研究的具有独创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将已引进 的先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2、营造技术创新的氛围
要提高技术创新主体意识,增强技术创新的责任感。要从企业发展的高度,将技术创新摆在企业工作的中心位置,形成主要领导总揽全局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认真抓,齐心协力共同抓的格局。进行专题讲座和推广应用表彰等形式,引导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工作氛围。
项目施工管理要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有效运作,采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企业=标,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3、解决好工程项目与建筑施工企业的关系
当前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已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我国的国有工程建设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实行放权让利,承包经营,项目法施工,进而探索所有制的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从而使全行业融人了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中,成为全国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步伐较快、活力较强、充满生机的行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是不断创新,解决好工程项目与施工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激励不够,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施工管理的实施,必须通过创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建立适应生产力和市场需要,走一条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代的巨大变革,迫切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我们不断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工程项目管理的几个关键点
1、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
项目管理不单是项目组这一层次上所进行的管理而是由决策、管理、实施3个层次组成的,只有管理的权限和所处的层次相匹配,建立起明确的分层次管理责任制,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
为确保项目管理实现质量高、工期短、消耗低、安全好的目标,必须建立健全并全面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使项目能够按计划实施,对内对外分工负责,统一服从项目经理领导,实行项目法管理,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管理上水平,效益上档次”的指导思想,要做到谁施工谁负责。实施科学的内部管理,用国家劳动定额与工程质量、进度挂钩,实行多劳多得的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成本管理
加强成本管理,对于实施工程管理及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成本降低了,企业可以用同样的钱力做更多的事,以同样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使有限的物资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推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工作,能保持低成本运行是企业各项工作质量和经济效果情况的综合反映。施工企业要控制材料的消耗,减少施工中水、电和机械设备人工等方面的费用。
3、强化质量管理
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要建立质量责任制,抓奖惩考核,建立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是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了每一个施工人员在质量工作上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力,以便做到质量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检查有考核。一旦发现工程质量有问题,可以追查清楚责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因此,要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求,把各方面的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杜绝质量缺陷的产生。同时应注重培养全员质量意识,经常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
工程技术创新总结范文5
【关键词】技术创新,路径依赖,路径突破
1、引言
在当今动态环境下,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多个创新主体和不同创新要素共同构成了创新的整体内容。创新要素包括技术、市场、组织、管理和制度,创新要素的创新活动在创新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技术创新日渐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复杂过程,要增加创新成功率,企业必须了解创新的固有逻辑和一般规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存在着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犹如一把双刃剑,只有把握其规律、辩证对待,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本文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依赖成因和形式、寻求技术创新突破对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有重要作用。
2、技术创新路径依赖
技术创新的路径指企业为了解决企业某技术问题,按照一定的原则设计的技术改进或技术创新的方案或实施的过程,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路径选择。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依赖性是指技术发展的历史因素、社会条件和基础知识在以后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成功的创新和采用新的技术取决于现有技术的发展,这些历史因素包括:技术管理、市场、企业制度和规则、消费者习惯等等。企业难以避免它原来的社会条件、历史背景等,不自觉地遵循原来的路径。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依赖在技术生命周期的导入期和成长期,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但是路径依赖一旦成刚性就可能束缚企业发展。
3、技术创新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有:
(1)技术的转换成本和内部相互关联。企业在某项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本,这项技术不断成熟和普及,使得这项技术的单位成本和边际成本都非常低,此时如果创新技术,企业所投入的固定设备、生产工艺、原有技术和知识会丧失其部分或全部功能,变成难以收回的沉没成本。由于技术转换成本的约束,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依托以前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形成了路径依赖。
(2)技术创新路径依赖的另一个因素是学习效应。企业的学习是企业与其成员之间、企业与外界环境及企业之间进行知识转化的过程,企业特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决定着创新路径。技术创新路径是由技术性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市场需求的变动共同决定的。企业的管理实践形成企业惯例,创新主体学习能力的发挥与企业惯例密切相关,现有惯例和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和结果,而企业学习能力和惯例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路径依赖。
4、技术创新路径依赖的表现形式
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
(1)技术能力不足形成的路径依赖,企业的技术能力决定了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整体状况影响到自主创新的效率,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能力还影响行业标准的控制,从而影响到创新成果的市场实现。
(2)人才能力不足的路径依赖,工程技术人员是技术创新机会的主要发现者,也是新的技术知识在企业得以广泛扩散的传播者。企业许多技术创新都源于工程技术人员对外部先进信息技术的搜寻追踪,以及对企业技术现状的改进设想。
(3)研发投入不足的路径依赖,新的技术和知识源自研究与开发活动,研究开发投入不足,将导致无法培育技术创新能力,无法进行充分地技术创新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只能是引进、模仿。
(4)实践经验不足的路径依赖,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开发实践,开发经验和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数据库等不足,设计过程中没有以往数据作参照,企业不敢轻易改变原有产品的设计,形成了路径依赖。
(5)企业家的路径依赖,企业家是创新主体的核心,企业家自身创新素质和领导参与式是企业创新能否兴起的关键。
(6)技术创新风险造成的路径依赖,技术创新活动各个阶段和环节都包含着不确定性因素,使得相应的技术创新投资带有很大的风险性,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技术创新的动力。
5、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突破
路径依赖会导致该路径上技术创新效率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主体,创新主体需要实现途径突破,创造新的路径。路径突破是指企业摆脱历史束缚,偏离原有路径,如图1所示,企业在t1时点上,企业突然发生跳跃,脱离原有历史趋势,实现了路径突破。尽管企业存在路径依赖,但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能摆脱历史的束缚,尽管转变有一定的困难。
企业常会遇到不可预期、难以逃避、无法控制的外部冲击,无论企业喜欢与否,面对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进行强制性变革,必须突破惯性思维吸收外部新知识、新技能,与时俱进,实现路径创新突破。企业内部的力量同样可以实现路径突破,企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和技能实现跳跃式变迁或是意外创新导致路径突破,企业要摆脱惯例,实现跳跃式创新,要比外部冲击引起的强制性创新难度要大,企业刚性越强,内部路径突破越难以实现。基于长期发展和转型的战略性并购,利用资本市场的平台,借助外部体系的知识框架和能力体系改造自己,是实现路径突破的高效手段。并购后尊重目标企业的组织惯例、核心能力,并购后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并购企业掌握新的知识和能力,改造自身体系,从而实现技术核心能力变迁,实现技术创新路径突破。
工程技术创新总结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正处于黄金阶段,虽然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已得到很好的发展,特别在近几年来,某些项目的施工技术甚至超过国外的先进水平、但我们依然需要不断总结以往的工程经验和吸取教训,努力地吸取国外的优秀建筑施工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实际工程当中不断地应用、不断地完善和不断地进步。创造出更多优质工程,让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创新的必要性
1.1、技术发展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时代趋势
自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建筑行业也获得很大发展。虽然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水平比较低,特别是在建筑施工实践中的应用比较落后。
生产力水平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程度,同时也作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仅为施工技术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还能够反映出当前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
1.2、技术发展创新是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渐加深,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得到了普遍应用这此都为建筑工程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建筑技术创新的成本。在当前的经济时代,施工企业要想在建筑市场中发展壮大就必须全面发展,施工技术的创新也是当前经济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1.3、技术发展创新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激烈的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强者才能够生存下去,一旦成为弱者,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有些施工单位已经认识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性,但是在资金投人方面出现了盲目性,导致资金投人量很大但是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可能就会被淘汰。
2、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
2.1、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建筑的基础工程主要包括两部分:桩基础和深基坑。下面对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1)桩基础的施工技术
目前,我国建筑地基的形式已经基本形成了多桩型系列,成桩技术与以往相比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平。混凝土预制桩由于其成桩过程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对土体扰动严重,因此目前已经很少使用混凝土预制桩。而混凝土灌注桩的使用范围却越来越广泛,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主要是因为混凝土灌注桩存在着以下几方面优点:①混凝土灌注桩,在任何土体和岩层都可以使用;②桩径和桩长可以随意控制;③可以满足不同承载力的要求。在灌注桩的施工过程当中,颈缩和桩头虚土等现象可能会影响到灌注桩的施工质量,为此,在实际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证灌注桩的整体质量。
(2)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
基坑支护是整个建筑基础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在基坑支护方面的技术研究较外国起步得要晚一些,日前,施工中的各个重要环节都处于发展阶段,如:设计和计算以及监测等。而深基坑支护属于信息化施工、土方挖掘、监测、支护以及防水等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施工过程比较系统而且复杂,因此对支护方案的要求较高。目前,我国的基坑支护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原本只有在发达国家才使用支护形式,当前在我国也已经得到应用,如:钢排桩和地下连续墙等支护形式。而我国自主开发的基坑支护体系有两种:逆做拱墙和土钉墙这两种体系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两种支护体系的应用,既解决了深基坑的支护,保证了施工安全,又解决了钢排桩和地下连续墙施工成本高的推广普及障碍。
2.2、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其在整个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目前,我国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如下:①以往的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术主要以强度为中心,而目前的混凝土工程技术的目标逐步由强度过渡为耐久性,具体的体现在于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和预拌混凝土的发展等,混凝土的外加剂由原本单一的减水剂逐步发展为防冻、缓凝、微膨胀、抗渗等,混凝土性能改善卓有成效。预拌混凝土的应用对混凝土的性能和整体强度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②混凝土模板,对混凝土新工艺的开发关键是要改变支模方法,通过对我国多年的建筑工程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我国开发发出一系列比较先进的支模技术,如:水平及竖向模板和全钢模板等,其中每一种模板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全钢模板的优点就是成型质量好、刚度高、承载力强等。
2.3、钢筋和钢结构的施工技术
日前,随着我国建筑钢筋应用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建筑施工中开始越来越多高强度和低松弛的钢绞线钢筋连接技术的发展速度也在逐步加快,如:电渣压力焊和气压焊等预应力钢筋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建筑主体结构的整体性能;钢筋机械连接技术的成熟应用和推广,使得建筑工程钢筋施工变得方便、快捷、高效。近几年,钢结构的施工技术水平的发展脚步不断加快,被广泛地应用于跨度较大的空间结构以及高层建筑,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钢结构形式有:球节点平板网架和多层变截面网壳及网架等,这此形式的钢结构的施工技术都已发展至国际先进水平。
3、未来施工技术发展创新的基本出发点
从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存在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3.1、建筑物的节能环保将成为未来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建筑业一向被视为传统行业,高耗能、高污染。在建设生态国家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也需要实现向节能环保的转变,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社会效益。所以,施工技术必须要在节能环保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促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大规模创新应用。
3.2、实现建筑物的低碳排放是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
通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零碳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低碳的建筑电力结构,积极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有效降低建筑施工设备、建筑物设备的耗能,建设智能环保型小区。
3.3、积极引入新材料技术,完善施工技术的创新手段
随着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薄膜、扭曲面、网壳等新结构不断应用到建筑施工中,不但美化了建筑物的外形,也严格保障了建筑物的施工质量。
3.4、其它行业的新技术将更加广泛的应用到建筑施工中来
例如,最先应用于农业的动态喷雾技术、交通行业的热变色涂料、节能彩光系统的智能窗户等等,都已经广泛应用到建筑物的施工中,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非建筑行业技术创新应用到建筑施工中来。这些非建筑施工技术从声、热、光等环境因素出发,强化建筑与人的互动,是未来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水平还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对技术创新并不是很重视,在这方面的资金投人也比较少,不能根据需要引进专业型人才,不重视人才培训工作等等。所以建筑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就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创新方法,同时学习国内和国外相关的先进技术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根本上提高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建民,李培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及优化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14,01:188-189.
[2]赵敏.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措施[J].门窗,2014,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