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教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分析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必要性 应用 方法

前言: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进行统一授课。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时,往往会从学生的平均水平出发选择课堂内容以及课堂练习。但是,平均化的初中数学教学,会使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吃不饱”,使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吃不得”。分层教学法应运而生,响应教学改革的号召,对分层教学法进行应用,是推动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观改革与学习质量提升的重要方法。[1]

一、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必要性分析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让每一位学生的教学机会得以平等。新课程标准肯定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自我提升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然而,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平行分班的模式仍然是主流的教学模式。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具有不同的智力水平,也有着各不相同的学习方法与数学基础水平。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尽相同,思考能力不太一致。参差不齐的学习水平以及较大的班容量,并没有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仍然利用中等学生水平进行授课。在长期的教学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追求得不到满足,学困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最终导致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整体下降。在这样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下,分层教学的实施是很有必要的。[2]

二、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法分析

分层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应用,对于数学学科教学以及初中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讲都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利用分层教学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对于一些教师来讲也是很大的教学业务考验。下面,我们就来对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1. 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层

要加强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数学教师需要先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特别是在每一个学期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全面的测试来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水平进行了解,再通过调查与交流,对学生的新知识接受能力、个好、性格特点等进行了解。通过多方面的检测,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深入观察,综合学生的检测结果,将学生分成基础、中等以及优秀这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水平不足,且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中等层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一定的数学基础。优秀层次的学生有着良好的数学知识基础,也可以快速接受新的数学知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要告知学生这样的分组无关他们的人格,只是为了激励他们进步。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调整学生的层次,促进学生竞争进步。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是分层教学实施的第一步,也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础。[3]

2. 关注数学教学过程的分层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优秀层次的学生可以快速接受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探讨,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形成。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对其进行针对性地点拨。教师要多对中等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通过提问让他们成为课堂中的活跃份子,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具有较高的学习自主性。而基础层次的学生,鉴于其基础能力不足,他们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大。教师要多帮助基础层次的学生,提示他们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加强督促。[4]

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时,老师可以给优秀层次的学生一个具有探究性与应用性的例题,让学生从中发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以及意义。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先让他们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与应用方法,再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加强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思维困难。而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基础知识的不足,着重组织学生理解与记忆概念性的东西,并督促学生多练习,促进学生基础能力的提高。[5]

3. 加强教学检测的分层

在经历过分层化的学习之后,利用统一的考试来对学生进步与否进行检测是不尽公平的。让学生通过层次化的检测,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会大大激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找到自我提高的突破口。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查,可以每周一测试,也可以一个月一次测试。在完成测试之后,教师要认真对比学生的前后差别。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表扬,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并针对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层次的调整。而对于情况不尽乐观的学生,教师要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学生单独交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分层检测,让初中数学教学更加公平,也让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客观。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发展的今天,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服务者。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实现自我提高。分层教学法,是以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为指导的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建立。只有实施分层教学,才能使初中数学教学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叶伟东.“因材施教”――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2]. 温正辉.浅析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2)

[3]. 李秀梅.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4(05)

初中数学教学分析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类讨论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133-02

分类讨论是初中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教师要对这种方法的意义和重要性等方面有详细的认识和了解,并对其应用的策略与方法熟练掌握、不断探索创新。

一 初中数学教学中分类讨论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中,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总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的重点。对有关的数学问题进行分割,将其按种类进行划分,然后对其进行逐个的解答,这个过程称为分类讨论。做好分类讨论的教学工作,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进行分类讨论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做到尽量不要将知识点重复讲解,也不要遗漏重要的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分类讨论的办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这一点上与新课改的要求是一致的。分类讨论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思维逻辑的有序性和严谨性,使学生能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仔细分析,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同时还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虽然在初中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有很多的好处,但是其对于学生来说,具体学习和掌握起来有很大的难度。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很多学生还是做不好分类讨论,表现为对分类讨论运用得不够,在进行分类讨论的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考虑不够全面,使得在考试中这方面问题的得分率不高。对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在实际的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对于分类讨论思想的强调和讲解不够,学生不能够熟练地运用分类讨论思想。

数学问题究其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存在着差异,在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分类时,导致需要进行分类讨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数学中相关概念的不同,例如对于绝对值的定义,我们将其分为小于零、等于零和大于零这三个具体的情况;对于求含有字母的绝对值的问题时,也要进行分类讨论;此外还包括对实数进行分类等等。

第二,某些数学公式、定理以及性质等在进行变换时存在着特定的约束限制条件,这时候也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解决。

第三,在几何知识中,在图形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变化和图形大小的变化等问题上,需要进行分类讨论,例如圆和直线的关系的确定;圆和圆位置关系的确定;利用圆周角确定同弧的圆心角时,都要用到分类讨论。

第四,在式子中存在某个字母参数时,要对参数的取值范围和各种临界点进行分类讨论,例如一次函数中K值的不同引起函数图像的变化;不等式的性质等等。

二 初中数学中运用分类讨论思想的重要意义

当我们在对于一些数学问题进行求解时,问题对象的不同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很大的不同,使得最后的结果不能满足实际情况,所以,在求解的过程中,对于具体问题要进行分类的讨论;另外,随着问题的研究,出现了多种情况,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分类讨论和研究。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运用好分类讨论,能够将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化,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对问题进行分析,使问题变得简单。“分类讨论”简单来讲就是对于数学问题先进行分类,然后逐个进行讨论。在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阅读时可以发现,在初中数学的教材中对分类讨论是由易到难来进行安排的,将“分类讨论思想”划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分类思想”,它在初中数学教材的编排中较为重视,对此方面的教学安排较多,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建立起分类的好习惯,正确运用分类方法。其次是“讨论思想”,对于讨论方法的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逐渐渗透。

三 初中数学教学分类讨论思想的基本原则

在初中数学中的分类讨论要严格遵照一些基本原则去进行,本文将这些原则大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1.标准一致性原则

在进行分类时要按照一致的标准进行,对于同一个问题在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这样会造成分类的混乱。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时,将其分为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在分类时将按角分类和按边分类混用,造成了分类的混乱。锐角三角形中存在着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同时也可能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中同时包含着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种混乱的分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无形之中增加了困难。

2.无交集原则

在进行分类后,各个分类情况中包含的子项应该是彼此没有交集的,要做到互相排斥,不产生关联,要做到同一个子项只属于某一个大类。例如在运动会上,班级里有十个同学参加了田径和舞蹈两个比赛,其中七个人参加了舞蹈比赛,六个人参加了田径项目。假如将这十个人按照参加舞蹈和田径比赛来进行划分,这就违背了无交集原则,这是因为,在这十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参加舞蹈比赛又参加了田径比赛。

3.相称性原则

在进行分类时要做到相称,也就是说在分类之后,分成的各小项的总和在进行扩展和延伸时,要与未分类之前问题的拓展和延伸相对称,不能在分类之后,在进行问题延伸时与原问题出现差错。例如对于有理数的分类,有的学生将其分为负有理数和正有理数,这就违反相称性原则。分类后各项进行延伸后的和小于分类之前的,没有将零这种特殊的有理数考虑在内,因为零既不属于正数又不属于负数。

4.多层次性原则

对问题的分类包括一次分类和多次分类。“一次分类”指的是对于所讨论的问题或对象只进行一次分类;“多次分类”指的是在进行首次分类后,对于分类后的各个小项再次进行分类,一直到能够达到实际需要。在实际中,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常常会用到“二分法”,根据一些性质对其进行划分,将所讨论问题进行不断地延伸,直到在分类中出现矛盾。

四 初中数学中进行分类讨论的一般步骤

在初中数学中进行分类讨论是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其大体步骤如下:(1)对讨论问题和对象的取值范围以及其本身进行确定;(2)对于分类标准要进行正确、合理地选择,做到分类的合理;(3)按照所分类型逐个进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4)对于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

五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和解题中对分类讨论思想的具体应用

要想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和解题中应用好分类讨论思想,首先要求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对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分类讨论的好习惯。目前,初中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对分类讨论运用的效果不好,其遇到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意识还有待增强,不清楚该对哪些问题进行分类讨论,头脑较为混乱。另外,分类讨论思想不同于其他的数学知识,不是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就能够学会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在教学中结合有关知识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帮助学生建立分类讨论的习惯,对其本质进行更好地揭示,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下面根据本人在教学中分类讨论教学的实例,来讲解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如何具体地应用分类讨论方法。

例1,当m为何值时,函数y=(m+5)x2m-1+7x-3(x≠0)是一个一次函数。

解答:当(m+5)x2m-1为一次项时,要求2m-1=1;则m=1,函数为y=13x-3。当(m+5)x2m-1为常数项时,

2m-1=0;则m= ,函数为y=7x+ ;当m+5=0时;

m=-5,函数为y=7x-3。

点评:对(m+5)x2m-1进行讨论,考虑其是常数项或者一次项的情况,对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解答,求出满足条件的m的所有值。

例2,若|n-m|=m-n,且|n|=4,|m|=3,则(m+n)2为多少?

解答:由于|m|=3,|n|=4,所以m为3或者-3,n为4或者-4;又由于|n-m|=m-n,因此,m-n的值大于等于零,且m大于等于n;当m=3时,n的可能取值是-4,结果是1;当m=-3时,n的可能取值是-4,这时的结果为49。所以(m+n)2的所有可能的值是49或1。

点评:与绝对值相关的问题,在解答时要特别注意对其进行分类讨论。对其各种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类,才能得到正确的完整结果,若不能进行分类,会造成最终结果的不全面,导致错误。

例3,某运动旗舰店卖篮球袜和护腕,篮球袜的定价为200元一组,护腕的定价为40元一套。卖家在进行促销时有两种具体的优惠方案,第一种是买篮球袜送一套护腕;第二种方案时篮球袜和护腕均按原价卖,顾客在同时购买时,可享受九折优惠,并且只能选择一种优惠方案。某个运动队教练要到该旗舰店购买20套篮球袜和20套以上的护腕,请为这个教练选择一种最经济的购买方案。

问题分析:由于题干中没有具体说明要买的护腕的数量,所以这种购买方案具有不确定性,是由购买的篮球袜的数量而决定的。

解答:假设教练要购买篮球袜x套,则根据方案一,所付款数为200×20+(x-20)×40=40x+3200(元);根据方案二,所付款数为:(200×20+40x)×90%=36x+3600(元);设两者的差为y,则y=(40x+3200)-(36x+3600)=4x-400(元)。(1)当y

根据以上分析,当购买护腕数大于20套而不足100套时,选择方案一;当购买护腕数等于100套时,哪种购买方案都行;当购买护腕数大于100套时,选择方案二。

六 总结

以上就是对初中数学分类讨论思想的论述,分析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分类讨论思想的意义和重要性,并简单介绍了其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最后根据本人在教学中的实际,列举了分类讨论的具体应用。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真正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邓凤文.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分类讨论思想[J].中学教学参考,2013(26):65~66

[2]徐桂彬.浅谈初中数学分类讨论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2013(3):130~132

[3]顾伟.浅议初中数学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J].中学数学,2012(14):112~113

初中数学教学分析范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分式方程 整式方程 分数概念

1.内容总体安排

分式的主要内容是分式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乘除法,分式的通分与加减法,以及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乘法运算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研究;分式方程是在学完分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分式的概念与四则运算是分数概念与四则运算的发展,是有理数恒等变形的重要内容;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思想、增根及其产生增根的原因,不仅适用于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而且适用于解一般的分式方程.因此本章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整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应用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本章的知识结构

3.内容简析

本章引进分式的概念,讨论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其约分、通分等分式变形,这是全章内容的理论基础.为从分数到分式,教材首先通过轮船在水中行驶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在解答情境中的问题时得到了与以往不同的代数式(分母中有字母):■和■,这样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安排了第一个“思考”栏目,让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紧接着用第二个“思考”栏目,引导学生从式子的形式上观察四个式子■,■、■和■的特点,在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它们特点的基础上,引出了分式的概念.最后用第三个“思考”栏目,引导学生考虑分式的分母应满足怎样的条件.第二节为分式的基本性质,教材首先在类比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归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然后在回顾分数约分与通分的基础上,给出了分式的约分、最简分式、通分、最简公分母等概念,并结合例题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强化.本节最后安排了第四个“思考”栏目,引导学生对分数和分式的约分和通分的做法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共同点.这样安排便于学生沟通前后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完善和优化数学认知结构.

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这是全章的一个重点内容.分式的乘除法,教材安排了两个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分式的乘除法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这样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及“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理解.在讨论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归纳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并用式子简明表示.在分式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通过让学生“思考”栏目中的三个问题:

分式加减的基本过程是:实际问题—类比分数的知识—归纳出分式加减法则.第三小节零指数幂,教材首先复习了正整数指数幂的五条运算性质,紧接着提出思考问题:当m

4.课程目标

教材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理念,就本章而言,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落实课程目标的:

知识技能:(1)了解分式、最简分式等概念.(2)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3)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了解零指数与负指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非零数.(4)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知道解分式方程可能会产生增根.(5)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并会验根.(6)能列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数学思考:(1)在探索分式、分式的性质和运算的过程中,类比分数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敢于作出合理推断和猜想的精神.(2)在分式运算中,加深算理分析,发展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3)在理解零指数与负指数意义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扩充的方式,发展合情推理能力.(4)能用分式方程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5)经历解方式方程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的运用.(6)通过解分式方程的验根过程,体会对于某些数学活动的结果进行检验的必要性.

解决问题:(1)能结合分数的有关知识,提出与分式有关的问题.(2)能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熟练解决分式运算问题,并能清楚地表达解题过程.(3)根据分式约分的意义和有关幂的运算性质提出零指数与负指数的猜想与推断,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猜想或推断的结果.(4)能综合运用整式运算、因式分解等知识解决分式问题.(5)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如提出分式方程如何转化为整式方程,解分式方程为何要检验等问题).(6)能清楚地表述分式方程的解题过程.(7)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简单的应用题,尝试应用不同的解法,强化应用意识.

情感与态度:(1)分式运算较整式运算复杂,应有敢于面对这种困难,并克服困难的信心.(2)经历探索分式的有关知识的过程,体会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3)主动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探究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随着学习的深入,深入体会数学活动的创造性和探索性.(4)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体验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初中数学教学分析范文4

关键词:分层教学 实施必要性 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思考

前言:

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基础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使教学目标呈现出层次性,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提升,对于缩小或避免两极分化有重要作用。 当前,分层教学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分层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从而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改变了以往的一刀切教学方法的弊端,更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 科学的分层教学能让学生更深的认识自己 ,提高学习的情绪

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水平,将整个班级客观地划分为多个层次,明确每一层次的学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数学能力,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不断地向前一层次进步,最终一级级淘汰末后层次,增加好层次的学生数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顾及到每一个层次,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和动力,下定决心超越浅层次的学生,从而调动整个班级的学习热情和劲头。

2. 实施分层教学能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符合数学教学的规律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望较为旺盛,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性格优势,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数学基础和智力水平等,将学生划分为:A 层,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为扎实的数学知识;B 层,具有一定的知识运用能力,数学基础较为牢固;C 层,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这样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会不断保持和完善自我。 这一教学理念的推行符合初中数学教学规律,迎合了每个层次学生的要求。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模式

1. 充分了解学生,设置分层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实施的前提是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基础水平、课堂表现、品质等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客观分层。 在对学生分层后教师还要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一些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的内容必须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比如要重视开拓较高层次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其灵活运用知识,还要鼓励最低层次的学生,让其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创设情境,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要有层次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 如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个学生到邮局购买面值为 10 分和 20 分的邮票若干,各面值的邮票合计价值 1 元,那么营业员拿出这两种邮票有几种可能? 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可以让其回答题目中的未知量是哪些;中等层次的学生要回答的问题是,如果邮票面值为10 的邮票有 x 张 ,面值为 20 分的有 y 张 ,请列出方程式 ;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让其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指出其特点和性质。 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展示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低层次的学生先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再由高层次的学生进行补充纠正,这样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习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

3.备、授课分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 A、B、C 层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分层是实施分层教育的关键,在课堂上,既要面向大多数,又要兼顾“两头”,每节课下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新授课时间的安排上,B、C 层学生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 25-30 分钟。这样能保证 B、C 层学生听懂吃透;对 A 层学生只需点到为止,一般 5 分钟,复习课、习题课教学分层较明显,以学生层次差为教育资源,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发展区有所发展。如我在课堂上探讨“直线L1:y=kx+b1与直线 L2:y=kx+b2(b1≠ b2)的图象的关系时”,设计如下问题:

(1)作出函数 y=2x+1 与 y=2x 的图象

(2)观察图象,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

(3)作直线y=x+2与y=x-1的图象,验证刚才得到的结论。

(4)归纳正比例函数图象与一次函数图象关系的一般规律。

(5)判断一次函数 y=-3x+1 与 y=-3x-4 图象的位置关系。

(6)归纳一次函数y=kx+b1与y=kx+b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7)已知直线y=mx+n与y=-2x-5平行,且经过点(5,-1),求 m,n 的值。

在教学中,我要求A层学生(1)-(7)全部由学生独立探索,再相互讨论,教师点拨;B 层学生(1)-(4)由学生独立完成,(5)-(6)师生共同探索,(7)则由教师启发学生;C 层学生(1)-(4)由教师指导完成,边分析边整理,(5)(6)(7)则由教师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在应用方面教师可多花些时间,变换数据让学生多练。

4. 加强课后练习,分层设计作业

在讲完课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课堂掌握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作业可以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必做题部分是有关课堂内容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综合题目,这部分主要给低层次的学生准备的练习题;而选做题则是一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高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通过做一些难度大的题目,可以让层次较高的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避免优秀生产生骄傲的情绪。 如在讲解“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分层作业, 让学生分解下面的因式:x2+4x+4;25a2+10ab+b2;(x+y)2+10(x+y)+25;(a+b)4-18(a+b)2+81。前两个题目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后两个题目可以由部分学生通过讨论共同完成,这样就促使学生形成竞争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5. 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实施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能准确反馈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保证分层教学顺利进行,不同的评价标准能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 如对于最低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一方面要肯定其成绩,另一方面还要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效避免学生产生自满、骄傲的心态。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尽管分层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但它能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因材施教的理论,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分层教学的思考

分层教学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和问题,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结束语:

分层教学把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层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何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呢?这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并形成科学的方法和成功的激励机制。

初中数学教学分析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对策

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在逐渐淘汰,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新的时代。初中阶段的数学对于教学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认真对待。教师不应该只限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更多的是应该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开始接触一些比较复杂的学习知识,如果初中阶段不能打好基础将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对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学生喜欢的新的教学模式,并将平时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强大魅力。本文主要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整理,并提出了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措施,希望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水平。

一、探索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涵

初中是学生的一个关键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可能产生相关的叛逆心理,并且学生开始接触的学科增多,学习结构和小学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学生只有在初中打好基础,学生才能接受更高的教育,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课堂氛围是一节课取得较高教学效果所必需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保证学生学到知识的前提,创建高效课堂将直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纳教学知识,教师们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加强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数学教学体制不完善,教师自身素质较低

只有好的教育体制,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进行,现在我国各地之间的教学体制差距较大,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地方,师资力量比较弱,在教师的配备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算是一个地区,但是优秀的师资力量一般都集中在重点学校,这就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性。许多的数学教师自身素质比较低,缺乏正确的课堂定位,不知道如何给学生讲授知识,如何使学生爱上这门课程,不能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一味的“灌输”教材知识,导致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比较差,从而在课堂上不能实现良好的互动,进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足。

(二)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课堂参与度低下

学生们过多的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观念下,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想要去听教师讲解,而不是自己去找寻问题的答案,这就陷入了被动学习的境地里,从而没有办法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此同时,很多学生不太能适应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比较差,合作意识也比较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就算现在教师们不断提倡合作学习,但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组织的一些活动只是做一个表面的形式,不能真正掌握教师的真正教学目的,从而会进一步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低下。

三、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关键的领导的作用,只有给予学生正确的领导,才能将学生带进知识的殿堂,让学生在这个殿堂里面尽情地接受知识的滋养。教师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只有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余时间里加强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小组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进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离不开“小组合作”,因此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组建学习小组,并且教师们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科学分组,让同学们性格互补。教师在布置的学习任务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形成组内合作、组内竞争的气氛。例如在学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应该划分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进行比较,列出相关的方程:5x×2y=20,2a+3b=20,让学生看看这些方程有哪些不同,对比之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明白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加深他们的印象。

(三)科学评价学生,实行鼓励教育

受到表扬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很美的一件事,初中阶段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会因为教师的一个眼神或者是一句鼓励的话而爱上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例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和探索,然后再让每个学生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类思考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里面更好的学习知识,收获快乐。

初中数学教学分析范文6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数学教材为基准,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能够自由探究,并通过同学之间讨论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以此来实现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探究式教学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这四个目标领域能够全面发展。下面,将结合新课标的新环境,分析探究式教学为初中数学带来的益处以及在新课标环境下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新课标下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作用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启发下,能够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尽可能的独立完成任务。

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布置的探究性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及难度,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通过努力探究去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教学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让学生之间在探究时有交流的机会,通过沟通发现更多的解决方式。探究式教学利用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对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意义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二、探究式教学方式及其实例

(一)通过观察获取信息

没有行动的猜想只是空谈,只有自己亲身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在初中数学中,学生们学习的数学知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教师可以多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观察到的结论理解得更为透彻。

实例: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如果只是告诉学生全等三角形就是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学生并不能够直观的了解,只知道要用这个方法去证明全等。而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任意三角形,在同桌之间相互比较,更直观的去了解“全等”的含义。学生通过积极动手操作、比较,自己思考为什么任意画的两个三角形不能全等,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才能全等。接着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共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应顺应学生思维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概念具象化,通过观察再加以概括,不仅要学会当下学习的知识点,还要学会这种观察方式。

(二)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善于发现

新课标已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紧密结合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实例:在“圆”这一课题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先让学生抢答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圆形,例如井盖、车轮等;接着引出问题“为什么这些东西要做成圆形?”以此才激发学生学习“圆”的兴趣。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发现许多关于“圆”的知识,更容易掌握圆的性质及特点,并且在生活中运用。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

(三)建立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中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可以让学生团队合作,解决较为困难的课题。

实例:“建立代数式”这一课题不像几何问题,可以直观的看到图形,代数问题是纯理论问题,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代数式并能自己建立简单的代数式,还需要引入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火柴棒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将火柴棒组成大小相等的三角形,通过小组进行比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搭建三角形与所用火柴棒数之间的关系,即“搭建n个三角形所需火柴棒为2n+1个”。这种教学方法比起单纯讲解更能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代数式,体会到“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

(四)猜想假设,唤起学生好奇心

在讲述“黄金分割”这一课题时,我自己先让学生自己用尺测量书本的长宽比例,紧接着就有思维敏捷的学生发现,课桌的比例与书本比例相近。这一发现激发了全班学生测量的热情。不久就又有同学提出“并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都是这样的比例”,像是铅笔盒,黑板。这时,我就借此引出“黄金分割”这一课题,让学生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的课本变成像铅笔盒那样的形状,或是电视屏幕变得很扁或很方,会怎么样。学生很快回应说铅笔盒用来放铅笔,扁扁长长的就行,太宽反而不美观不适用了。由此,我的学生们很快理解了何为“黄金比例”。

这种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中奇特现象的方式能够很快的带动课堂气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在学生自己测量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初中生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还让学生发现了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愿意去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应用较为广泛,教师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多元化、动态的环境下学习数学,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标下,探究式教学倾向于让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课堂改革中,这种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根据授课中实际情况对备课作出相应调整。探究式教学主体上应遵循“创设情境-提出猜想-观察现象-建立模型-交流探讨-结论拓展”的模式,结合数学学科的实际背景与之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认知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发展数学知识应用的解决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欲望与信心。

参考文献:

[1]黄丽奖.浅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马鸣.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刍议[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